上颌窦病变内镜手术附加旁路的选择
- 格式:pdf
- 大小:146.71 KB
- 文档页数:2
上颌窦炎治疗方法有哪些任何疾病在治疗上,都需要先了解它的治疗方法,这样对疾病的控制才会有很好帮助,上颌窦炎是很多人不太了解的疾病,这类疾病产生有很多原因,而且患有这样疾病后,不及时的接受治疗,会导致疾病变得更加严重,在治疗上也会变得很复杂,那上颌窦炎治疗方法都有什么呢,下面就详细的介绍下。
上颌窦炎治疗方法:1.急性上颌窦炎的治疗措施有:(1)全身治疗,清淡饮食。
(2)抗生素药物治疗。
(3)血管收缩剂治疗。
(4)抗组胺药物。
(5)对症处理。
2.慢性上颌窦炎除以上措施外,还可予手术治疗。
(1)上颌窦穿刺冲洗术。
(2)上颌窦造瘘术。
(3)经唇龈沟下鼻道上颌窦造瘘术。
(4)上颌窦根治术。
(5)能性鼻窦内镜手术。
在内镜下行中鼻道或下鼻道开窗,去除上颌窦病变,通畅引流。
该术式创伤小,鼻腔黏膜功能保护好,目前为广泛接受。
表现:急性上颌窦炎有发热、出汗、乏力、周身疼痛症状,局部症状包括头痛、鼻阻塞、鼻分泌物增多。
慢性上颌窦炎主要为患侧或双侧鼻窦、前鼻滴涕或后鼻滴涕,有时鼻分泌物随头部姿势改变而流出,患者自诉痰多且臭,分泌物为黏液脓性或脓性。
患者常有头昏头痛,记忆力减退,思想不能集中。
疼痛的部位通常在同侧尖牙窝处,有时可出现同侧面颊和牙齿的阵发性神经痛、同侧前额、眉根和眼球后疼痛,但无额窦底部及前壁明显压痛和叩击痛。
头痛晨起轻,午后或久坐时加重。
以上就是对上颌窦炎治疗方法一些介绍,按照以上方法治疗这类疾病,能够很好的控制上颌窦炎不会在继续发展,而且患有这样疾病后,患者需要注意适当的休息,这样对疾病的改善才会有很好帮助,这点也需要注意的。
术前及术后诊断:
术前诊断:慢性上颌窦炎
术后诊断:慢性上颌窦炎
手术方式:
本例患者采用鼻内镜下上颌窦开放术。
手术过程中,使用鼻内镜辅助,通过鼻腔途径进入上颌窦,对病变组织进行清除,并进行上颌窦口的扩大和清理,以恢复上颌窦的通气和引流功能。
麻醉方式:
本例患者采用全身麻醉,通过静脉注射麻醉药物,使患者进入睡眠状态,并使用气管插管进行呼吸管理。
手术经过:
1.患者进入手术室后,进行全身麻醉诱导,并进行生命体征监测。
2.麻醉生效后,使用鼻内镜和相关手术器械,通过鼻腔途径进入上颌窦,对病变组织
进行观察和清理。
3.清理完成后,使用专门的工具对上颌窦口进行扩大,并进行病变组织的清理。
4.清理完成后,进行上颌窦口的检查和修整,保证上颌窦的通气和引流功能。
5.检查无明显出血和异物残留后,结束手术,取出鼻腔内的填塞物,并进行鼻腔止血。
术后注意事项:
1.术后常规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并进行鼻腔冲洗,以减轻鼻腔和上颌窦的炎症反应。
2.根据医生指导,定期进行鼻内镜检查和清理,以保证鼻腔和上颌窦的通气和引流功
能。
3.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以减少出血和肿胀的风险。
4.避免接触刺激性气味和粉尘,以减少鼻腔和上颌窦的刺激。
5.如有发热、头痛、鼻出血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治疗。
上颌窦息肉及囊肿处理方法的探讨【摘要】目的:探讨鼻内息镜下上颌窦息肉,囊肿手术切除方法。
方法:将上颌窦内息肉和囊肿的4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5例,对照组23例。
治疗组应用Rudolf4.5mm上颌窦开窗器,经下鼻道钻孔,套管内窥及息肉囊肿,电动吸引切割器切除。
对照组经扩大自然开口,用上颌窦息肉钳清除窦口可见到的息肉和囊肿。
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治疗组治愈21例,好转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8.00%,治愈率为82.00%:对照组治愈14例,好转6例,无效3例,总有率为84.78%,治愈率为60.87%,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和p<0.05)。
结论:鼻内镜下经下鼻道钻孔上颌窦息肉.囊肿电动吸引切割术是一种简单.疗效肯定的手术方法,可以提高慢性鼻窦炎的治愈率。
【关键词】鼻内镜:上颌窦;囊肿;鼻息肉慢性鼻窦炎因中鼻道窦口的堵塞而引发上颌窦息肉.囊肿的形成。
上颌窦内息肉和囊肿彻底切除的手术方法仍是上颌窦根治术。
近年来随着鼻内镜在临床上的应用,手术中主要是处理窦口鼻道复合体,扩大上颌窦自然开口,通畅引流,使上颌窦病变愈合。
我们应用鼻内镜经下鼻道上颌窦内侧壁穿孔,经套管内息肉,提高了手术的治愈率,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2009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慢性鼻窦炎患者210例,其中上颌窦内有息肉.囊肿48例。
男28例,女20例;年龄18~62岁,平均30.2岁左侧14例,右侧13例,双侧21例。
以海口鼻科会议制定的标准分型分期Ⅱ型1期10例Ⅱ型2期26例,Ⅱ型3期8例;Ⅲ型4例。
鼻塞40例,有浓涕35例,间断鼻腔内流黄水6例,前额钝痛25例,面颊胀感18例,双中鼻甲肿大伴半透明新生物48例,中道鼻有脓性分泌物22例。
6例X线鼻窦摄片及42例鼻窦冠状位CT扫描明确诊断。
将4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5例,对照组23例。
1.2治疗方法全部患者术前用地塞米松静脉滴注10mg/d,共3~5d。
上颌窦炎最佳治疗方法
上颌窦炎是一种常见的鼻科疾病,常见症状包括鼻塞、鼻涕、面部疼痛等。
对于上颌窦炎的治疗,选择合适的方法非常重要。
下面将介绍上颌窦炎的治疗方法,希望能对患者有所帮助。
首先,对于轻度的上颌窦炎,可以采用药物治疗。
常用的药物包括抗生素、镇痛药和鼻腔喷雾剂。
抗生素可以有效杀灭细菌,缓解感染症状;镇痛药可以缓解面部疼痛;鼻腔喷雾剂可以帮助通畅鼻腔,减轻鼻塞症状。
患者在使用药物治疗时,应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避免滥用药物,以免产生耐药性。
其次,对于中度和重度的上颌窦炎,需要采用手术治疗。
内窥镜下上颌窦窦道成形术是一种常见的手术方法,通过内窥镜技术,医生可以清除上颌窦内的分泌物和病变组织,扩张窦道,促使上颌窦内分泌物的排出,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手术治疗通常能够快速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除了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外,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采取一些自我调理的方法来缓解上颌窦炎的症状。
比如,保持鼻腔清洁,定期清洗鼻腔,避免过度使用鼻腔喷雾剂;保持室内空气清新,避
免接触过敏原;保持身体健康,加强锻炼,提高免疫力等。
总的来说,上颌窦炎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患者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定期复诊,遵医嘱用药,避免劳累和受凉。
相信在医生和患者的共同努力下,上颌窦炎一定能够得到有效控制,让患者早日康复。
上颌窦炎治疗方法上颌窦炎是一种常见的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疾病,主要是由于上颌窦黏膜受到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引起炎症反应。
患者常常出现鼻塞、头痛、面部压痛等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因此,及时有效的治疗对于上颌窦炎患者来说至关重要。
治疗上颌窦炎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首先,对于轻度的上颌窦炎患者,可以通过药物治疗来缓解症状。
常用的药物包括抗生素、鼻腔喷雾剂等。
抗生素可以有效杀灭病原微生物,缓解炎症;鼻腔喷雾剂可以帮助清洁鼻腔,减轻鼻塞症状。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使用药物治疗时一定要按照医生的建议来进行,严禁滥用药物。
对于一些慢性上颌窦炎患者,药物治疗效果并不明显,这时就需要考虑手术治疗。
常见的手术包括内窥镜下鼻窦镜手术、开放性鼻窦手术等。
内窥镜下鼻窦镜手术是通过鼻腔进行手术,不需要切开面部,术后恢复快,创伤小;而开放性鼻窦手术则需要切开面部进行手术,适用于一些复杂的上颌窦炎症状较重的患者。
手术治疗能够有效清除上颌窦内的病变组织,减轻炎症,但手术后也需要患者配合医生进行术后护理和康复训练。
除了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外,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也需要注意预防上颌窦炎的发生。
首先,保持鼻腔清洁,经常用生理盐水清洁鼻腔,防止病原微生物滋生;其次,避免过度吸烟和饮酒,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最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避免长时间暴露在污浊的空气环境中。
总之,上颌窦炎是一种常见的疾病,治疗方法多样,但是患者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一定要听从医生的建议,合理使用药物,积极配合治疗。
同时,预防上颌窦炎的发生也是非常重要的,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对于预防上颌窦炎有着重要的作用。
希望广大患者能够重视上颌窦炎的治疗和预防,早日康复,重拾健康。
上颌窦真菌病65例诊治体会200433 上海 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黄益灯 周水淼 李兆基郑宏良 张速勤 孙广斌 近年来,由于抗生素及糖皮质激素的广泛应用,上颌窦真菌病的发病率逐渐增高,随着影像及病理学等诊断技术的进步,使其诊断率大为提高。
1995年10月~2000年12月,我院共收治上颌窦真菌病65例,由于诊断及时、正确,疗效良好。
1 临床资料111 一般情况 65例中,男40例,女25例;年龄25~65岁,平均40岁。
单侧病变63例中,左40例、右23例,双侧病变2例。
病史4个月~5年。
有不规则服用抗生素史30例,有糖尿病史3例。
112 临床特点 分别或合并以下症状:有鼻塞、流粘脓涕39例;涕中带血或回抽痰中带血57例;有特殊臭味或嗅觉减退23例;眼痛、头痛伴面颊麻木、肿痛27例;涕中或回抽痰中有干酪样或泥沙样真菌团块12例。
检查均可见鼻腔黏膜充血肿胀,有下鼻甲肥大41例,鼻腔内有粘脓涕29例,鼻中隔偏曲25例,鼻息肉3例,鼻腔外侧壁明显内移9例,面颊肿胀隆起6例。
113 CT 检查 术前均经冠状位和(或)轴位CT 检查。
阴影充满窦腔48例,未充满窦腔的17例。
上颌窦腔内有散在的斑片状钙化点60例。
有骨质吸收破坏16例,其中上颌窦内侧壁破坏7例,上颌窦前壁及内侧壁同时破坏8例,上颌窦前壁、内侧壁和顶壁破坏1例。
CT 显示病变累及同侧筛窦3例。
114 治疗方法 常规柯2陆手术,同时在鼻窦内镜辅助下完全清除窦腔内及上颌窦自然口病变35例;鼻窦内镜下切除沟突、筛泡、扩大上颌窦自然口及辅助上颌窦前壁开窗手术20例;功能性鼻窦内镜手术(Fess )9例。
可见粘膜增厚、上颌窦腔内粘膜息肉样变或有上颌窦口息肉18例,窦腔内可见黑褐色泥沙样物或灰褐色干酪样物53例。
手术见上颌窦骨壁的破坏和CT 所见相同,有真菌团块明显外侵3例。
在外院做柯2陆术、半年后复发1例,由于真菌已广泛侵入眶内及视神经,并与上颌窦病灶融合,多次做局部病灶清除及抗真菌治疗无效,并出现眼球突出、疼痛,视力下降,故扩大清除病灶范围、并做眶内容物剜出,术后予以抗真菌治疗而痊愈。
上颌窦穿刺术的技巧与护理上颌窦穿刺术是治疗上颌窦炎的常用方法之一,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治疗方法。
但是,由于操作的部位特殊,所以操作难度较大,需要医护人员掌握一定的技巧和经验。
本文将从操作技巧和护理注意事项两个方面进行介绍。
操作技巧术前准备1.术前应进行详尽的询问和体格检查,了解患者的基础疾病、手术史、过敏史等情况,进行必要的相关检查。
2.准备术前所需的材料和器械,包括穿刺针、注射器、消毒液、手套、无菌手术巾等。
穿刺部位的选择根据X线片确定上颌窦的位置后,穿刺部位一般选择在第二上磨牙或第一磨牙的牙槽突上方。
穿刺前应使用口腔镜、电子摄像等工具对牙槽突进行较为详细的检查,确保穿刺成功率。
穿刺的具体操作步骤1.消毒穿刺点和手术区域,及其周围皮肤。
2.麻醉患者局部牙槽突区域,一般可采用局部麻醉或全麻,按医生指示同时口内吸气、啜饮。
3.使用针头在穿刺部位划一划,使刺入部位干燥无菌,并方便之后的穿刺操作。
4.使用消毒过的注射器将氧化铝痤疮准备好的药液根据医生指示注入穿刺处。
5.确认无异常后,患者进行适当的康复治疗。
护理注意事项术后护理1.术后患者需要在医院进行观察,避免因为吸烟、口腔清洁不当等因素疗效不佳。
2.术后需加强口腔卫生,多饮水,适量进食,并注意低盐、低脂、低胆固醇饮食,避免加重炎症。
3.术后鼻腔内环境的加强清洗和调理对患者康复至关重要,建议适量使用一些鼻腔内清洗的药物。
4.术后若有出血、肿胀或疼痛等情况,应及时联系医疗机构进行处理。
注意1.手术前,患者要多加了解相关知识,避免害怕手术。
2.手术时要保持心态平和,不要因为紧张而影响手术效果。
3.术后的生活注意事项对病情的恢复至关重要,也是医生们给予患者宝贵的建议。
总结上颌窦穿刺术是治疗上颌窦炎的常用方法之一。
在操作时,医护人员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掌握一定的技巧和经验,遵循一定的操作步骤和护理规范,确保手术安全、顺利,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者的康复。
鼻内镜下上颌窦手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周兵韩德民崔顺九黄谦魏永祥刘华超刘铭鼻内镜鼻窦手术之前,上颌窦炎性或肿瘤病变,主要依靠经典上颌窦根治手术,即Caldwell-Luc术式,特点是通过唇龈切开经犬齿窝进入上颌窦。
George Caldwell 1893年于美国纽约和Henry Luc1897 年于法国巴黎分别报告该手术方式。
经过迄今已逾百年长期的不断地改进与完善,该术式已成为以治疗慢性化脓性上颌窦炎为主要适应证的一个成熟的规范化的手术[1]。
鼻内镜手术的发展和成熟,通过中鼻道或下鼻道上颌窦开窗完成上颌窦的病灶切除或引流,能够促进上颌窦的炎症恢复和功能的保留,临床已经基本取代Caldwell-Luc手术方式[1-5]。
即便如此,由于上颌窦解剖和原发上颌窦病变的特点,运用多角度内镜,包括30°和70°硬性鼻内镜,同时借助各种角度弯曲器械,上颌窦内仍有无法窥视和处理的区域[6]。
针对上颌窦需要广泛切除的病灶,Denker术式,包括经鼻在内镜下完成鼻内Denker术式经鼻上颌骨部分切除术的改良[2],鼻外或经鼻上颌骨部分切除(medial maxillectomy)和面中掀翻(midfacial degloving)等手术方式仍广泛应用于临床[2-5],尽管有很好的手术视野并便于肿瘤的彻底切除,仍多要牺牲下鼻甲和鼻泪管,所以,从微创原则角度看,上述术式仍有需要改进的必要。
鼻内镜手术技术日益成熟的今天,已经形成成熟的经鼻上颌窦手术入路,并且在以往临床实践基础上,探索出新的上颌窦手术入路,分述如下。
1. 中鼻道上颌窦开窗术(middle meatus antrostomy, MMA) Messerklinger强调的慢性鼻窦炎与窦口鼻道复合体(ostiomeatal complex, OMC)的病理生理状况相关,且上颌窦粘液传输和清除的方向始终朝向上颌窦自然口,即便是做下鼻道开窗,上颌窦粘液纤毛清除的方向不会改变,进而提出并规范的围绕OMC的功能性鼻内镜鼻窦手术(functional endoscopic sinus sugery, FESS),手术的主要内容为中鼻道上颌窦开窗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