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内镜适应症的选择 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75.46 MB
- 文档页数:11
脊柱内镜诊疗规范经皮内镜下经椎间孔入路髓核摘除术操作规范一、【适应症】:1.腰椎间盘突出症状严重,腿痛重于腰痛,经严格的保守治疗6~8周无效或已造成急性神经功能障碍者,包括旁中央型、外侧型的突出、破裂、游离的椎间盘,最佳适应证为单节段的外侧型突出。
2.尽管保守治疗有效,但症状很快复发,且反复发作两次以上,发作时症状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病史超过半年以上者;或者虽然症状体征都不十分严重,但病史较长,诊断明确,患者有手术治疗要求者。
3.无论病史长短,一旦出现神经根麻痹损害者,如拇趾伸肌肌力Ⅳ级以下。
4.中央型椎间盘突出合并马尾神经损害,如大小便功能障碍,CT 显示椎间盘或后纵韧带无明显钙化者。
5.合并侧隐窝狭窄的椎间盘突出。
6.突出物有钙化的椎间盘突出。
7.有神经根受压的阳性体征,如直腿抬高试验(+)、拇指伸屈试验(+)、膝或跟腱反射减弱等。
8.影像学检查与临床症状、体征相一致。
9.愿意接受椎间孔镜手术并承担穿刺失败需转行开放手术风险者。
二、【禁忌症】:1.有脊柱畸形、肿瘤或曾行化学溶盘术以及腰椎滑脱等节段性不稳定表现者。
2.合并有严重内脏功能异常或其他身体状况异常不能承受手术者。
3.有严重肌力下降、足下垂或马尾综合征者。
4.出凝血功能障碍出血性疾病或正使用抗凝药物者。
5.妊娠妇女以及女性月经期间者。
6.术前感染者(1)手术部位的感染:手术切口及附近(15cm内)有感染;(2)非手术部位的感染:如泌尿系统感染、呼吸系统感染等,常通过血运发生椎间盘炎及硬膜外感染;(3)潜在感染: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4)免疫力低下: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
7.有严重心理障碍、手术恐惧等心身性疾病者。
8.症状、体征表现与影像学检查不一致者。
9.期望值过高术前经过充分的交流沟通,患者及家属期望值仍过高者。
三、【操作方法】:第一步:病人体位如果采取侧卧位,则患侧朝上,背部朝向术者,在腰部放一个枕头或支架,髋关节和膝关节保持屈曲。
认识脊柱内镜技术基础篇一.认识脊柱内镜1.脊柱内镜手术系统的组成1.镜体:(连接成像、光源、冲水、手术通道)图片2.冷光源(光源、光钎)图片3.成像系统(摄像、传输、显示器)图片4.等离子系统:发生器、消融电极图片5.冲水系统6.X光机或CT 图片7.手术器械:1.建立通道的手术器械图片2.镜下使用器械图片8.神经检测仪,全麻或连续硬膜阻滞2.脊柱内镜手术系统的工作原理A:手术医生在X光机引导下,利用穿刺扩张及骨髂处理器械,由皮肤到达脊柱病变部位,建立一个通道。
B:内镜从通道中到达病灶区,C:由光源系统提供照明,由摄像及成像系统将病灶区图像在显示器上显示并监视医生进入身体的手术工具及动作,医生利用镜下手术工具在直视下切除病灶,修复组织。
特点:①通道尽量在身体自然腔隙中通过以便减少出血及损伤组织,②通道要避开重要组织,如神经、大血管、内脏等③镜下工具精致细小,抗张力差,操作宜柔和。
④通道尽量对准靶点病灶区。
⑤镜下影像与实物放大约60倍。
⑥广角镜头提供宽广的视野常会出现“看到碰不到”现象。
⑦冲水系统通过水压可以减少创面出血提供干净清晰的手术视野。
⑧等离子刀头可以用于镜下出血或疏松软组织的消融。
3.内镜系统的清洗、消毒灭菌和维护(1)清洗:A.镜体单独清洗,清水反复冲洗,并用毛刷清洗官腔,然后酶洗,注意不能磕碰、折弯、单独包消,保护头端摄像头,B.管道系统,要注意清洗中空的腔隙,清洗其中的骨和其他组织。
(2)消毒灭菌:A.支持等离子灭菌B.支持高温、高压灭菌(注意光钎传输不能高温)C.支持戊二醛2%以上浸泡(消毒不低于20分钟,灭菌10小时以上)内镜必须灭菌,灭菌方法不宜交替使用,否则易出现镜体损害。
(3)养护:A.内镜是贵重医疗器械,镜体要单独存放,忌磕碰与折弯、挤压。
B.内镜头部摄像头脆弱,术中切忌大的骨块或钳子碰撞。
C.镜下工具纤细精致,抗张力差,不宜使用暴力。
D.内镜器械要和其他手术器械分开存放运输E.光钎切忌折弯、挤压。
脊柱内镜全可视技术-腰椎侧路篇(PPT)脊柱内镜全可视技术的入门篇介绍。
文字是对图片的补充。
如有不当,敬请联系。
各位老师好,今天和大家汇报的题目是《脊柱内镜全可视技术治疗腰椎疾病》,主要是介绍腰椎侧后方经椎间孔入路的内镜技术,可以用于经椎间孔入路的单纯腰椎间盘摘除术,腰椎管狭窄的270度减压,以及镜下融合等微创手术。
我是椎间盘中心的贺毅医生,本课件是在周红刚主任、马海军主任的指导下完成。
我是2016年开始接触椎间孔镜的,和大多数医生一样,学习过程中经常的和老师们讨论YESS技术、THESS技术、还有国内的BEIS技术、简氏技术,比较它们之间的区别,讨论怎样才能快速的掌握椎间孔镜技术。
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接触,知道了“in-out”技术、“out-in”技术。
我们医院常用的THESS技术,包括当时比较火的ULESS技术,都是在盲视下(C臂引导下)先处理上关节突的骨质,然后再进入盘内处理,这种术式需要较长的学习曲线,以及良好的手感培养。
而“in-out”技术,相对来说穿刺、置管简单,在盘内处理合适后,需要后退镜子,再来处理上关节突的骨质,来完成黄韧带及神经根的显露,这种术式需要高值耗材,比如说镜下动力:磨钻、超声骨刀、钬激光,限制了椎间孔镜技术的开展。
常规理念中,椎间孔镜就是介入技术,你看我们经常用到的词语:靶点穿刺、精准穿刺、关节突成形、椎间盘摘除等等,感觉这种技术非常的高大上,要求也特别高,外科医生不好掌握。
如果椎间孔镜技术,不单单局限在摘除椎间盘,而是能够术中根据需要来处理受压的神经,让神经有一个良好的减压,同时术后患者的效果良好,这样的技术才能被做开放手术的医生们接受。
PPT中的视频1视频中看到一个责任间隙的减压情况,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患者都需要如此彻底的减压。
如果不是单纯的摘除椎间盘,而是以神经为中心,进行良好的神经周围减压,这就是外科手术的理念。
2015-2016年的ULESS技术,能够处理椎管骨性狭窄,达到神经周围270度的减压,感觉椎间孔镜技术已经有个一个很大的进步,包括ULESS 技术的核心步骤:偏心环锯技术,但是这个技术还是在盲视下完成的,术中如果需要再处理骨质,就比较麻烦,需要镜下环锯,或者镜下各种各样的骨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