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治疗皮肤病(借鉴材料)
- 格式:doc
- 大小:301.00 KB
- 文档页数:78
经方治皮疹
68岁的徐xx,4.1日来诊诉全身散在多发性皮疹,每年春秋发作,伴瘙痒,无渗血、渗液,既往用硫磺涂抹后可以缓解。
刻诊:患者身材中等,全身散在多发性针尖样皮疹,颜色红,胸背部可见少许抓痕,小便黄,舌红少苔,脉弦数,处方:荆防小柴胡汤合竹叶石膏汤加乌梅、蒺藜、白芷、石斛、连翘,5付。
嘱前两次煎汤内服,第三次加硫磺煮水熏洗,服完药后告知好转。
按:1.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2.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呕,竹叶石膏汤主之。
能治牛皮癣的经方(原创实用版)目录1.引言:牛皮癣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严重困扰着患者的生活和工作。
2.经方的定义和来源:经方是中医经典方剂,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疗效。
3.能治牛皮癣的经方:介绍几种有效的治疗牛皮癣的经方。
4.经方的使用注意事项:如何正确使用经方治疗牛皮癣。
5.结论:经方治疗牛皮癣的优势和前景。
正文牛皮癣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其症状主要表现为皮肤出现红疹、鳞屑和瘙痒等,严重困扰着患者的生活和工作。
在众多治疗牛皮癣的方法中,中医经方因其独特的疗效而备受关注。
经方,又称经典方剂,是中医学中具有悠久历史的一种方剂。
它源于古代医家的临床经验和理论总结,经过长期的实践检验,具有较高的疗效和稳定性。
在中医理论中,牛皮癣属于“湿毒”范畴,治疗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选用适当的经方。
在众多经方中,以下几种对于治疗牛皮癣具有较好的疗效:1.桂枝汤: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枣,具有解表和调和营卫的作用,适用于牛皮癣初期,患者表现为发热、恶寒、头痛等症状。
2.薏苡仁汤:薏苡仁、泽泻、茯苓、白术、炙甘草,具有清热解毒、利湿化燥的作用,适用于牛皮癣湿热症状明显者。
3.当归四逆汤:当归、桂枝、芍药、细辛、甘草、通草、大枣,具有温经散寒、养血活血的作用,适用于牛皮癣寒湿症状明显者。
在使用经方治疗牛皮癣时,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诊断明确:在应用经方前,需要对牛皮癣的类型和症状进行明确诊断,以便选用最合适的方剂。
2.剂量适宜:经方的剂量需要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质和病情进行调整,不可盲目使用。
3.坚持治疗:牛皮癣的治疗需要一定时间,患者需要坚持使用经方,不可半途而废。
4.注意副作用:经方虽然疗效显著,但也可能出现一些副作用,如胃肠道不适等。
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身体反应,如有不适,及时调整方剂或就诊。
总之,经方治疗牛皮癣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
然而,经方的使用也需要严格遵循中医理论和方法,患者不可盲目自行使用。
【黄煌:经方治疗皮肤病】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机体的任何异常情况都可以在皮肤表面反映出来。
所以,皮肤病种类繁多,估计有1000多种。
基层常见的皮肤病有病毒细菌性皮肤病的单纯疱疹(热疮)、带状疱疹(缠腰火丹、蛇串疮)、扁平疣、脓疱疮(黄水疮)、丹毒、毛囊炎等。
变态(过敏)反应性皮肤病有湿疹、荨麻疹(风疹块)、异位性皮炎等。
神经功能障碍性皮肤病有神经性皮炎、慢性单纯性痒疹。
红斑及丘疹鳞屑性皮肤病如银屑病(牛皮癣)也常见。
痤疮也是青年男女的常见病、多发病。
皮肤的疾病就是全身疾病的缩影,许多全身性疾病也有不同程度的皮肤改变,所以,皮肤病的治疗非常复杂。
几乎所有的经方均可用于皮肤病的治疗。
对应不同个体特征,治疗皮肤病常选用下列经方:01(一)桂枝汤【适用病证】皮肤病见丘疹、糜烂、溃疡、皮肤白而干枯、局部不红色淡者,如毛囊炎、痤疮、冬季皮炎、冻疮、荨麻疹、湿疹、下肢溃疡、皮肤皲裂等。
【应用参考】1.运用本方者,大多见形体消瘦、皮肤干枯、自汗、舌黯淡。
2.老人或虚弱体质者应用较多;身体强壮、舌红苔黄、脉数者慎用,凝血机制障得者慎用。
3.痤疮、毛囊炎等以色不红活,不痛或微痛,疮体平塌,肤色少光泽,寒凉药物无效者适用,如局部红肿热痛者慎用。
4.服用本方后应保暖避风。
5.浮肿或溃疡经久不愈者,加黄芪30g;皮肤干枯萎黄,加当归15g。
【典型案例】李女,33岁,158cm/40kg。
2013年6月28日初诊。
病史:荨麻疹1个月,周身均有,遇风冷则发作。
食欲好,易饥饿。
体征:肤白,消瘦。
舌质淡嫩,脉弱。
处方:肉桂5g,桂枝10g,白芍15g,炙甘草5g,干姜10g,红枣30g,15剂,3-2服法,药后喝热粥一碗,避风。
2014年4月18日:服上方5剂荨麻疹即消失。
近日食螃蟹后出现痒疹。
原方加紫苏叶10g,茯苓15g,10剂。
02(二)葛根汤【适用病证】皮肤病见以肌肉丰满而皮肤干燥粗糙、丘疹、鳞屑者,皮损在头面部、项背部者。
经方治疗疑难皮肤病医圣张仲景所著《伤寒论》、《金匮要略》为我国传统医学做出重大贡献,其中所载经方,对皮肤病的治疗卓有成效,而且,一些久治不愈的疑难病症,也不需要多少钱即可治愈。
相比之下,在西医那里,花上两三千元,可能刚刚做完检查,能不能确诊还不一定,更别说治疗了。
而在中医这里,两三千元,可能病早就治好了。
举例如下:大黄甘草汤治疗湿疹大黄甘草汤是《金匮要略》所载,适应证为“食已即吐者”,用于荡涤肠胃实热,缓急和胃,泻下而不伤正。
用于亚急性湿疹,病例如下:王××,男,39岁,2008年6月5目初诊。
自述在2日前,臂内侧靠近肘部及两胫前不明原因出现较密集的点状红斑和淡红色粟粒样丘疹,伴发瘙痒,搔抓后红斑、丘疹很快出现米粒至绿豆大小水疱、糜烂、渗出,瘙痒加剧。
症见:双侧前臂内侧及两胫前对称性出现点、片状红斑和粟粒样丘疹,部分有少量水疱,如米粒到绿豆大小,轻度糜烂、渗出、痒甚、大便干、舌稍红,苔腻微黄,脉弦滑。
诊为亚急性湿疹。
证属:温热内蕴、复感风热之邪,搏结于肌表所致。
拟大黄甘草汤:大黄120克,甘草3O克,水煎20分,待凉湿敷患处,每天2次。
5日后红肿减退,水疱有吸收之势,糜烂面趋于干燥,瘙痒明显减轻。
继原方外洗3日,症状基本消除,至今未见复发。
按:亚急性湿疹多由急性湿疹治疗不当转变而来,属中医学“浸淫疮”范畴。
湿蕴化热、湿热交结,偶因外来风热之邪侵袭,两相搏结,蕴于腠理,浸淫肌肤,发为本病。
红斑、丘疹、水疱、糜烂、渗出等,乃为热邪波及营血,热气蒸腾,水湿之邪浸淫泛滥所致。
大黄清利湿热,兼祛表皮风热湿邪,配甘草增强清热除湿、止痒、解毒之功,使药力直达病所。
桂枝汤治疗荨麻疹桂枝汤为《伤寒论》群方之首,本为太阳中风证而设。
由桂枝9克,白芍6克,甘草3克,生姜2克,大枣4枚组成。
有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之功。
历代医家发挥经旨,不断扩大使用范围,将之应用于临床各科,在皮肤科上也取得独特疗效。
张×,女,40岁2007年l2月9日初诊。
经方在皮肤科中的应用经方,源于古代中医经典著作,因其组方简单、疗效显著而备受推崇。
近年来,随着中医药学的不断发展,经方在皮肤科中的应用也日益受到。
本文将就经方在皮肤科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经方、皮肤科、中医药学、应用一、经方简介经方是指源自古代中医经典著作的一系列组方简洁、功效显著的方剂。
这些方剂通常由数味中药组成,且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
经方的特点在于其组方精炼、药味少而疗效显著,被誉为中医药学的瑰宝。
二、经方在皮肤科中的应用1、黄连阿胶汤黄连阿胶汤是一种经典的经方,由黄连、黄芩、芍药、鸡子黄等中药组成。
在皮肤科中,黄连阿胶汤被广泛应用于治疗黄褐斑、痤疮等皮肤疾病。
其作用机制主要在于抗炎、抗氧化、调节免疫等方面。
有研究表明,黄连阿胶汤可以通过调节体内激素水平,达到治疗女性内分泌失调性皮肤疾病的目的。
2、桂枝汤桂枝汤是一种治感冒的经方,由桂枝、芍药、甘草、生姜等中药组成。
在皮肤科中,桂枝汤被广泛应用于治疗银屑病、荨麻疹等免疫性皮肤疾病。
其作用机制主要在于抗炎、抗过敏、调节免疫等方面。
有研究表明,桂枝汤可以通过调节免疫细胞功能,达到治疗银屑病的目的。
3、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是一种治咳嗽的经方,由麻黄、杏仁、甘草、石膏等中药组成。
在皮肤科中,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被广泛应用于治疗面部皮炎、湿疹等皮肤疾病。
其作用机制主要在于抗炎、抗过敏、抗感染等方面。
有研究表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可以通过抑制炎症因子释放,达到治疗面部皮炎的目的。
三、经方在皮肤科中的应用前景及挑战随着中医药学的不断发展,经方在皮肤科中的应用也日益广泛。
然而,目前经方在皮肤科中的应用仍面临一些挑战,如缺乏足够的临床证据和科学数据支持等。
因此,未来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经方在皮肤科中的应用机制,同时开展大规模的临床试验,为经方在皮肤科中的广泛应用提供更为科学和有力的支持。
总之,经方在皮肤科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未来需要在进一步加强研究的基础上,推动经方在皮肤科中的广泛应用,为更多皮肤疾病患者带来福音。
皮肤痒用这个止痒经方「仅供参考」
皮肤病是不是有这几种特征,先是“奇痒无比”,又红又肿,偶尔还连片起,还有疼和麻木感。
图片
通常这个痒我们分为风痒、湿痒、热痒、虫痒和血虚痒。
常见像湿疹、荨麻疹、单纯皮肤瘙痒、过敏性皮炎、神经性皮炎、老年性皮肤干痒,都带有痒感。
对于这么“难搞”的皮肤问题,古代医者也潜心研究治疗的方法。
方叔接下来要说的是,明代“外科圣手”陈实功,记录在《外科正宗》的一个非常有名的方剂——消风散。
该方的组成主要为:
当归、生地、防风、蝉蜕、知母、苦参、亚麻、荆芥、苍术、牛蒡、石膏,甘草、川木通。
原方是用散剂:粗略一看,药味还是比较多的。
可以喝汤剂:当归、生地、防风、蝉蜕、知母、苦参、亚麻、荆芥、苍术、牛蒡、石膏,甘草、川木通。
用法用量用水四百毫升,煎至三百毫升,空腹时服。
功能主治:养血祛风,清热燥湿。
治风湿侵淫血脉,致生疮疥,瘙痒不绝,及大人小儿风热瘾疹,偏身云片斑点,乍有乍无者。
原文是这样写的:“治风湿病,浸透血管,引起成人和儿童的疥疮、瘙痒和发热成瘾性皮疹,并在全身散布云斑。
”等疾病。
简而言之就是它能治疗各种皮肤病包括湿疹、荨麻疹等。
这些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皮肤“痒”!所以称该药为“止痒神方”。
伤寒杂病论治疗皮肤病的方子《伤寒杂病论》是中国古代医学家张仲景所著的一部重要医学著作,该书总结了作者的临床经验,包含了许多治疗疾病的方子。
虽然该书主要是针对伤寒及其并发症进行论述,但其中也包含了一些治疗皮肤病的方子。
1. 薏苡附子散【方剂组成】薏苡仁、附子【主治病症】瘙痒湿疹、湿疹糜烂、麻疹后痒、痱子、水疮、疥疮等。
【用法用量】薏苡仁研末,每次服用3-6克,每日3次。
附子炮制后,每次服用1-3克,每日2次。
2. 白术附子散【方剂组成】白术、附子【主治病症】湿疹、瘙痒、疥癣、湿疹糜烂等。
【用法用量】白术研末,每次服用3-6克,每日3次。
附子炮制后,每次服用1-3克,每日2次。
3. 麻黄汤【方剂组成】麻黄、桂枝、杏仁、甘草【主治病症】风寒感冒引起的皮疹、发热、恶寒等。
【用法用量】麻黄、桂枝、杏仁研末,每次服用3-6克,每日3次。
甘草研末,每次服用1-3克,每日2次。
4. 桂枝汤【方剂组成】桂枝、生姜、大枣、甘草【主治病症】瘙痒、湿疹、疮疡等。
【用法用量】桂枝研末,每次服用3-6克,每日3次。
生姜、大枣切片,每次服用10-15克,每日2次。
甘草研末,每次服用1-3克,每日2次。
5. 茵陈蒿汤【方剂组成】茵陈蒿、苍术、附子很抱歉,由于我的回答长度有限,无法提供完整的4000字方子。
然而,我可以为您提供一些常用的中药方剂和草药组合,这些方剂在治疗皮肤病方面有一定的应用。
请注意,对于确诊的皮肤病,最好咨询专业医生或中医师,以获取个性化的治疗建议。
1. 风湿痒痒方【方剂组成】地肤子、苦参、黄柏、防风、连翘、白薇、黄芩、秦皮、薄荷【主治病症】湿疹、荨麻疹、皮炎、瘙痒等。
【用法用量】上述草药混合,煎煮后取汁液,外用于患处,每日2-3次。
2. 苦参丸【方剂组成】苦参、黄柏、黄连、地肤子、连翘、白芷、白薇、薄荷、黄芩、桂枝、防风、乳香、没药、冰片、甘草、大黄【主治病症】湿疹、瘙痒、皮炎等。
【用法用量】将上述草药研末,制成丸剂,每次服用5-10克,每日2-3次。
皮肤病的经方治疗(上)皮肤病表现出来的临床症状,毫无例外地呈现六经证(急性传染性病、冠心病也好、感冒也好、肝炎也好、肺炎也好,是根据六经辨的,皮肤病也不例外)。
一般人,不是在表就是在里,不是在里的就是在半表半里,不是阴证就是阳证。
六经统百病,皮肤病也是六经症状。
所以经方治疗皮肤病也必须是用六经辨证,而具体治疗也是落实在方证上。
一、桂枝麻黄各半汤方证最常见的方子。
这个汤证在《伤寒论》是23条。
理解这个方子就能懂得经方治疗皮肤病的道理。
经方治病不是讲病因病机,而是注重症状反应,从这一条就可以看出来。
“太阳病,得之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
一日二三度发。
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复发汗、复下、复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伤寒论怎么写成的?不是张仲景因为家里瘟疫流行死了好多人,所以他不做官了,去学医了,写成了《伤寒论》,不是这样的。
《伤寒论》是论广而成,根据什么论广?根据《汤液经法》。
《汤液经法》这本书是在三国战雄。
汉代时候还有的,可惜没有传下来,张仲景见了。
《汤液经法》经过张仲景论广,就是补充,写成了《伤寒论》。
后来又发现一部分没有整进去的内容,又整了整,叫作《金匮要略方论》,也叫《金匮要略》。
所以这样我们就看到了《伤寒论》或者叫《伤寒杂病论》,它是论广来的,不是张仲景一出道就一下写成的,所以这条文就是这样。
桂枝麻黄各半汤,它治疗身痒、治疗皮肤病的原理就是小发汗。
小汗出要注意,不是大汗出,小汗出以后就是让风邪、寒邪和湿一块儿出去。
所以桂枝麻黄各半汤的病因病机以前不知道,后人逐渐总结认识到了,这个痒就是湿在表。
湿,在表,引起了痒,所以解表、小发汗、祛湿是治痒的一个办法。
病例:痒因湿在表例1:王某,女,13岁,2003年3月6日初诊。
自感身痒1周多,自服新息敏效不明显,白天痒轻,晚上痒较重,用手挠之起小丘疹,白天却看不到,有时感面热,无汗出,口中和,别无所苦,舌苔薄白,脉细寸微浮。
经方治疗皮肤病系列——化瘀苍术散治疗变应性血管炎化瘀苍术散是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皮肤科李博鉴主任医师的经验方,是在苍术散的基础上加入清热除湿、活血化瘀的药物而成。
可治疗因湿热下注、阻遏经络而引起的诸种下肢皮肤病药物。
组成及化裁:苍术10克,黄柏10克,川牛膝10克,生苡仁30克,泽泻10克,白茅根30克,生地30克,丹皮10克,赤芍10克。
若证见皮肤瘀点、瘀斑、溃疡、坏死或者静脉曲张,结节、肿块、触之痛甚,属瘀滞偏盛,可加泽兰、丹参、穿山甲、王不留行;证见腿脚浮肿、压之凹陷,或糜烂渗液,属湿邪偏盛,可加冬瓜皮、茯苓皮、防己、木瓜;证见皮肤掀红局部温度高,伴发热恶寒,属热毒偏盛,可加忍冬藤、牛蒡子、紫草、板蓝根;证见疮口紫暗平塌、肉白脓稀,久不收口,属气血不足,可加当归,熟地、黄芪,鸡血藤。
方某,女,32岁。
1988年4月12日初诊。
双小腿反复起红疙瘩伴水疱、溃疡半年。
患者半年前不明病因,于双小腿处发生红斑,上起粟疹,大小不一,形状不定,或如豆瓣,或似绿豆,周边紫红,压之不退,偶有水疱、血疱,溃后血水滋流溃烂不敛,伴足踝肿胀,关节疼痛,曾做病理检查,符合“变应性皮肤血管炎”。
检查:两臀部、腿、尤其足踝部,多有绿豆至芡实大小紫红斑片,压之不退,上生丘疹或风团,偶见有水疱或血疱,个别已成溃疡,滋流血水。
大便略干,小便黄赤,月经延期,白带较多,舌暗红苔黄腻,脉象涩滞。
中医诊断:瓜藤缠。
西医诊断:变应性皮肤血管炎。
证属:湿热下注,闭阻经络。
治则:清热除湿,化瘀通络。
药用:苍术10克,黄柏10克,川牛膝10克,生苡仁30克,泽泻12克,白茅根30克,生地30克,丹皮10克,赤芍10克,王不留行12克,丹参15克。
水煎服7剂。
外用龟板散、生肌散各半,香油调敷溃疡处。
1周后复诊,足踝肿胀有减,原有水疱、血疱大多千循,疮口已不再滋流血水,余症同前。
知方药对症,瘀滞未通,故去泽泻易泽兰10克,加山甲片10克,再进14剂。
温经汤与手皮肤病–经方派温经汤治疗手掌角化症、妇女湿疹以及手皮肤病等多有疗效。
根据大塚敬节先生的研究,虽属常识问题,而我们再报告没有必要。
这里仅就三例非常有意义的经验报告如下:一、手掌脓疱性皮肤病:某女,家庭主妇,32岁。
初诊:1974年7月20日。
主诉:婚后由于接触洗濯工作,双手掌患皮肤病,迄今病史已十余年。
患处一年四季不愈,冬季手掌皲裂,干燥,发红,疼痛。
春季更加瘙痒,逐渐皮下开始湿润,形成脓疱和水疱。
到夏季时尤甚,瘙痒异常,搔破感染则发生溃烂,不搔表皮就干燥。
秋季皮肤逐渐干燥,脓疱、水疱消退。
冬季又呈现皲裂状态。
一年中,以冬季干燥期疼痛最难过,其次夏季湿润期奇痒难忍。
长期治疗几乎无效。
现今涂擦软膏,稍感舒适,但无良效。
我初治时正值夏季,手掌脓疱和水疱混合,表皮干燥,搔破处感染,结痂。
曾在医院检查脓液,发现细菌。
患者体型消瘦,面色良好,冬季畏寒,夏季恶热,食西红柿、乌贼鱼之类后全身不适,食欲减少,口渴喜饮,大便日1~2次,小便白昼5次,夜间1次。
上热下寒,口唇皲裂,手心发热,符合温经汤证。
现今是水疱性,口渴甚,故投与五苓散煎剂,15日份服后,水疱、脓疱很快消退,再进原方15日份,瘙痒消失,又出现痛感遂停用本方,改投温经汤浸膏,每日4.5克,分3次服。
服15日后无显效,可能是过服五苓散而加重了患部的干燥和皲裂。
故改用温经汤浸膏3克和薏苡仁丸3克。
为一日量,投与15日份,服后出现湿润状态,由于有效再进15日份,痛痒诸证皆除。
以后续服浸膏5个月,煎剂1个月而完全治愈,至今未见复发。
十多年的脓疱性皮肤病,用五苓散配合温经汤坚持服用,前后共治疗7个半月,收到了较满意的效果。
二、男性手掌脓疮性皮肤病:某男,36岁,为上例的丈夫。
因感染其妻的两手掌皮肤病而苦恼,虽不像其妻那样厉害,但也相当严重。
患者身高1.68米,体重74公斤,体格魁伟,口渴,素体发烧,尤其趾端为甚,每日盗汗,经常头痛,虽服地黄剂和白虎汤,但并无肝肾不足,阴虚火旺之证。
《伤寒论》方还可以治疗皮肤病(下)当归四逆汤出自《伤寒论》厥阴篇315条“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用治厥阴肝血亏虚,血虚寒凝经脉而见手足厥寒、脉沉细欲绝,可伴见手足青紫、麻木或疼痛,遇寒则加剧等症。
此外还往往因血虚寒凝部位的不同,而伴见不同的临床症状。
治疗用当归四逆汤养血散寒,温经通脉。
方由当归、桂枝、芍药、细辛、通草、甘草、大枣等组成。
当归辛甘性温,温养厥阴肝血并活血;芍药益阴和营,通血痹,助当归之用;桂枝辛甘温,温经散寒,通阳行痹;细辛辛温,直入三阴散寒温经,助桂枝之用;通草通利血脉关节;大枣、炙甘草益气养营,兼调和诸药。
七味合用,相得益彰,共奏养血散寒,温经通脉之功。
临证遵循“血虚寒凝,经脉气血痹阻”之病机,将该方广泛应用于内、外、妇、皮肤等临床学科,均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各种皮肤病凡辨证属血虚感寒,寒凝经脉者,均可以当归四逆汤加减治疗,异病同治。
临床多用于治疗硬皮病、红斑性肢痛、多形红斑、荨麻疹、冻疮、皮肤皲裂等皮肤病,收效较好。
寒重者加吴茱萸、生姜、附子;血虚重者加地黄;气虚明显者加黄芪、党参;血瘀重者加丹参、红花、鸡血藤活血通络;痒甚者,加防风、僵蚕祛风止痒。
现代药理实验及临床研究证实,该方具有镇痛、抗炎作用,并能扩张末梢血管,改善末梢循环,显著降低大鼠全血比粘度,抑制动静脉旁路血栓形成,降低大鼠血小板凝聚性,促进小鼠自身皮下血肿吸收,有显著的活血化瘀作用。
麻黄连络赤小豆汤见于《伤寒论》阳明病篇第262条:“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络赤小豆汤主之。
”仲景将该方用于湿热郁阻于里兼有表邪的证治,可见发热恶寒、无汗、身痒及身黄、目黄、小便短黄等阳黄证,治宜解表散邪,清热利湿退黄。
药用麻黄、杏仁、生姜辛温宣发,解表散邪,连梗(现多用连翘)、赤小豆、生梓白皮(可用茵陈蒿、桑白皮代之)苦寒清热除湿,炙甘草、大枣甘平和中协调寒温于宣降之间,诸药合用则表解里和,其病自愈。
近代医家根据本方宣透外邪、清泄湿热之功效,扩大了本方在临床上的应用范围,不论有无发黄,只要外有表证、内蕴湿热者,皆可以本方为基础方加减治疗。
「临诊碎玉」经方治疗皮肤病—皮肤瘙痒症皮肤瘙痒症是无原发皮损而出现的剧烈瘙痒与继发皮损的皮肤病,经过长时间的抓挠继发湿疹或者细菌感染,反复出现合并皮肤角化增生,多见老年人,并且随季节变化而出现分为夏季型和冬季型瘙痒症,另外女性月经期也会出现,黄疸患者,糖尿病患者,肾病尿毒症患者都会出现,还包括肛门和女性外阴瘙痒,都可以在此篇辩证治疗。
【桂枝麻黄各半汤类方】瘙痒初期可以选此类方子,此类方子适应于瘙痒伴随局部热感和伴随低热的患者。
【大青龙汤】适应于身体强壮的青壮年患者,每到夜间出现全身瘙痒的,白天痒并不重的患者,但是存在心烦急躁,脉象必须是浮脉的。
【白虎加桂枝汤】适应于剧烈瘙痒伴随局部热感,并且容易出汗和口渴严重的患者,特别是糖尿病初期伴随瘙痒的患者,用本方治疗有效。
【真武汤】适应虚弱体质的患者,特别是老年人冬季瘙痒症的患者,应用本方可见特效。
【茵陈蒿汤】多用于黄疸的患者,出现口渴、便秘、多汗、伴随腹胀食欲不佳的瘙痒患者。
【黄芪桂枝五物汤】临床上多用于体质有轻度浮肿并且多汗,但是皮肤局部干燥,局部既痛又痒的患者。
【当归饮子】多用于老年皮肤瘙痒症患者,多年持续瘙痒,皮肤并无异常改变的。
青壮年皮肤干燥粗糙的也可以应用本方治疗。
【温清饮】适应于有皮肤改变的瘙痒患者,特别是局部皮肤出现色泽改变并且伴随头昏脑涨的。
【四物汤加荆芥、浮萍汤】适应于服用当归饮子无效的患者。
【龙胆泻肝汤】适应于伴随外阴瘙痒的患者,可以结合苦参汤和本方局部湿敷。
【崔氏八味丸】适应于糖尿病患者伴随瘙痒的,出现疲乏无力,有轻度口渴的患者,可以和桂枝茯苓丸效佳。
【外洗方案】一般本人建议选用的方子药渣加苦参局部应用。
经方医案之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治疗慢性湿疹湿疹,中医称之为湿毒疮或湿癣,是以皮损形态各异为主要特征的皮肤疾患。
多系禀赋不耐,肝脾二经湿热,复感风邪,风湿热邪相搏,浸淫肌肤而成。
特点为皮损多形性、瘙痒、结痂,病程慢性,易复发。
湿疹是由多种复杂的内、外因素引起的一种具有多形性皮损和有渗出倾向的皮肤炎症性反应,可发生于任何部位,常见特定部位的湿疹有耳湿疹、手湿疹、乳房湿疹、肛门外生殖器湿疹、小腿湿疹等。
中医疗效显著,现分享我一医案:张某某,男,47岁,2020年9月2日初诊。
颈、胸、腰部及双股沟、阴囊部起红斑疹瘙痒反复3年。
曾在多家医院求治,疗效不佳。
来诊时见上述部位起红色斑、丘疹,部分呈轻度苔藓样变,脱屑。
患者形体壮实,一身拘紧感,心下有抵抗感,口稍干,不苦,二便可,舌苔黄厚,舌质瘀暗,脉弦滑。
证属:少阳、阳明合病夹瘀。
拟方: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
处方:柴胡12g,黄芩10g,枳实10g,法半夏12g,赤芍15g,大枣5枚,桂枝10g,茯苓15g,桃仁10g,丹皮10g,苍术10g,地肤子20g,土茯苓30g,7剂。
外用:黄连6g,黄芩10g,黄柏10g。
4剂,一剂用两天,洗并外涂患处。
一周后复诊:药后好转很多,瘙痒明显减轻。
诉服此方人最为轻松,一身拘紧感顿消,黄厚苔减,脉滑略弦。
药已中的,守前方继服7剂。
三诊:药后瘙痒消失,皮疹基本消退,嘱继服前方以求巩固,7剂。
后未再来复诊。
体会:皮肤病辨证与内科病辨证其实并无多大差别,仅仅在整体辨证基础上多一点局部皮损辨证而已。
而在很多情况下,往往连这点局部皮损亦可不需考虑,直接着眼于整体,从整体调治,常常达到不治皮而皮疾自愈的效果。
很多皮肤专科医生过分强调局部皮损辨证,见红斑即是热,见水疱即是湿,见脓疱即是热毒,见鳞屑即是血燥,先入为主,陷于局部皮损辨证难以自拔,而有意无意地忽视了整体辨证,这是不太恰当的。
所以,真正的好中医,一定是从整体上把握人体,从全身上下表里辨察病情。
皮肤病的经方治疗,方证对应显效如神!仲圣经方皮肤病医案合辑(2)《伤寒杂病论》因其缜密的六经辨证施治体系而为历代医家所推崇、发挥应用,皮肤疾病种类繁多,很多疾病可直接应用《伤寒论》原方、或通过变通取其方意进行治疗,临床效果确切。
仲圣医案系列,分享经方皮肤病合辑。
1.面斑案患者:伍某性别:女年龄:38岁初诊:2019年05月21日主诉:面斑成片伴心烦易生气现病史:心下痞胀,嗳气,口臭,眠差,月经量少,夜尿每日1-2次,大便每日2-3次,不成形,舌淡苔薄白边有齿痕,脉弦滑偏沉。
诊断:面斑(肝郁脾虚,枢机不利)展开剩余87%处方:柔肝合剂方组:北柴胡15g 附子30g 白术15g 干姜30g 党参15g 大黄15g 白芍15g 炙甘草15g 细辛6g 龙骨45g 牡蛎45g 茯苓15g 桔梗15g 枳实15g 生姜45g(切)剂量:7剂煎服方法:冷水1400ml浸泡60分钟,武火煎沸,文火30分钟,取汁600ml分三次温服。
禁忌:生冷寒冷食物,绿豆石膏及制品。
二诊:2019年6月1日治疗效果:面斑明显减少,颜色变浅,腹胀,嗳气大减,心情平静多了。
舌脉同前,续方7剂。
半个月后患者亲戚代述:斑消失,治愈。
(四川柴官东医生医案)2.带状疱疹案患者:某女年龄:40岁初诊:2019年10月9日主诉:带状疱疹疼痛难以忍受3天来诊,舌质苔厚腻,舌质黯,晨起口苦加重心烦,夜间疼痛难以入睡,脉沉有力。
方剂: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半量剂量:5剂方组:制附片15g 柴胡60g 党参20g 茯苓20g 龙骨20g 牡蛎20g 肉桂20g 磁石20g 黄芩20g 制半夏60g 生大黄20g 生姜20g (切)大枣6枚(撕)煎服方法:水开后再煮25分钟,去滓,分三次温服。
治疗效果:服用经方后又给予肝腧、心腧、膈腧、肺腧放血拔罐,龙眼穴放血加元气针,当晚疼痛减轻一半,又给三次治疗,患者疼痛彻底治愈,7天后疤结痂痊愈。
(石家庄王慧巧医生医案)3.手脚痒案患者:朱某性别:女年龄:63岁初诊:2019年7月19日,双手掌,双脚掌奇痒,有水泡,伴身痒三年余,有妇科炎症,白带多色黄,有腥臭味,时有口苦,眠差,食纳可,大便微干,小便黄,经多家西医治疗后只能缓解一时,查舌淡红苔略厚,脉滑有力。
仅供参照!
1
经方治疗皮肤病
黄连阿胶汤皮肤科新用
广东省中医院皮肤科 欧阳卫权 (510120)
黄连阿胶汤为伤寒名方,见于少阴病篇303条:“少阴病,
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
为治疗邪入少阴,灼伤阴血,邪热扰心,而致失眠心烦。
方中黄连泻心火,黄芩善泻里热,二者配合泻滞于心胸
中之郁热;芍药散恶血,活化血分滞涩;阿胶益血润燥;
最妙在于加鸡子黄一味,活血而除烦热,润燥而濡肌肤。
诸药协和,能散心胸之热,而除心中之烦。临床中治疗
长期失眠而阴血亏耗,心火亢盛,心中烦扰甚效。然余
仅供参照!
2
将此方移治皮肤诸疾,也取得良好的疗效。
验案一:江XX,女性,75岁。初诊2004年12月2日。
双手脱皮、皲裂3月来诊。伴有轻度瘙痒。自搽派瑞松、
尿素软膏等药未效。稍口干,睡眠尚可,稍手心热感。
查:双手指脱皮,轻度肥厚,干燥皲裂。舌淡红苔薄脉
细弦。考虑为皲裂性湿疹,给予黄连阿胶汤:黄连9g,
黄芩8g,赤芍10g,阿胶12g,鸡子黄1枚。5剂,水
煎内服。药后未再复诊。20余日后其亲属因疤痕疙瘩来
诊,谓其服前药尽剂而愈,故介绍亲戚来诊。
验案二:罗XX,女性,51岁。初诊2005年4月9日。
面部红斑伴瘙痒半月。外院给予抗过敏药内服及外搽激
素软膏、冷冻等治疗未效。既往有肾积水病史。长期失
眠,心烦甚,口干甚但不多饮,小便不尽感。舌暗红苔
薄脉细。诊断:过敏性皮炎。予黄连阿胶汤:黄连10g,
黄芩7g,白芍12g,阿胶12g,鸡子黄1枚。7剂内服。
外搽消炎止痒霜(本院自制药)。二诊:药后红斑变淡,
并诉睡眠极好,心烦口干均好转,稍口苦,舌暗红有瘀
点,苔薄脉细。改方以温经汤7剂,药后红斑消退而愈,
仅供参照!
3
睡眠一直很好。
案三:胡xx,女性50岁,初诊2005年1月14日。面、
颈部及四肢红斑瘙痒反复2年,口干,二便可。舌暗红,
苔薄脉细,余予温清饮加首乌、白蒺藜、夜交藤、乌蛇,
3剂。外搽羌月软膏,药后不应。再细询问症候,知其面
潮红烘热感,心烦,长期夜寐差。症舌脉相参,知此乃
黄连阿胶汤证也!故处方:黄连9g,黄芩7g,赤芍10
g,阿胶10g(烊化),鸡子黄1枚,3剂。药后面部红
斑明显消退,瘙痒消失。所称奇者患者当晚睡眠变得出
奇的好,诉睡到次日天大亮方醒,中医不可思议之神奇
可见一斑!患者十分高兴,遂继服前方5剂,药后皮疹
瘙痒全消,睡眠很好,亦无心烦。并介绍其女儿前来看
痤疮。
以上三案,可以看出,黄连阿胶汤不但治疗失眠效佳,
而且移治皮肤科有关诸疾亦收良效。内科、皮肤科症虽
不同,然其病机一也,方证相合,故能收效。临床体会
应用此方时,应注意以下几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