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小说中意象
- 格式:ppt
- 大小:500.50 KB
- 文档页数:14
张爱玲《封锁》主题及艺术特点张爱玲原名张煐,笔名梁京,祖籍河北丰润,生于上海,中国现代女作家。
7岁开始写小说,12岁开始在校刊和杂志上发表作品。
接下来由小编为大家整理出张爱玲《封锁》主题及艺术特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张爱玲《封锁》内容简介】《封锁》写的是男女主角在公车封锁的情况下与常态不同的行为,他们在公车上恋爱了,可是下车后就自然而然地分手了。
【张爱玲《封锁》主题】《封锁》是张爱玲著名的短篇小说。
作品以四十年代初的旧上海为背景,叙述了在非常时期因故被封锁了的电车车厢内,一群“软弱的凡人”的“通常的人生回声”。
他们在突然脱离了习惯的生活轨道后,一时无事可做,百无聊赖,上演了一幅人生百态图。
其中有两个在日常生活中不失为“好人”形象的男女,竟然在这极短的时间内产生了自然而然的爱情。
当封锁开放后,他们又都恢复了惯常的生活状态,乖乖地像乌壳虫似地躲回“巢里”去了。
1、张爱玲故意借在这种超现实的背景下人性本相的真实曝大,反映了人面对强大而没落的文化背景时对文化的抗争与屈从,展示了没落的社会文化中人生由外来苦难带来的内在悲剧。
小说是想在这肮脏的、不可理喻的现实背景下展示人面对没落的社会文化时思想的脆弱、幻想的脆弱、情感的脆弱。
现实文化原本如此,而这个现实又是难以抗拒的,人只有节节败退,只能无可奈何地哀叹,结果使生活变得没有光亮、没有热情、没有希望。
而没落的社会文化一旦为人们所接受,便构成了人性的一部分,造成了人性的懦弱、卑怯和可笑可怜,他们即使在特殊的环境中偶尔对.生命的真相有所了悟,也不可能长久地停留在这一点上,生活真相的可怕与恐怖是一般人的意识难以负荷的,于是他们只好回到纷扰的现实中去,埋头于眼前的琐事之中。
吕宗祯不愿意进入理性,他没有了封锁的那种环境,就连情欲的一而也没有了。
现实生活中有多少这样的人让真实的人性受环境屈抑着,不敢表现不愿表现,然而他们也不做极恶的坏事,他们软弱虚伪,心中却还是有着真实的挣扎,一且给予他们一个“封锁”的良好大环境,他们仍然能够在外界的冲击下回复到人性的纯真。
张爱玲小说中服饰符号意蕴探析摘要:对服饰天生痴迷的张爱玲,善于吸收传统服饰描写的经验,并大胆注入现代元素,巧妙运用隐喻象征的手法,使笔下的服饰由平常的物象变为内涵丰富的符号。
这些服饰符码不仅传达出作品中人物的情感和命运,也成了作者认识世界、解读人生的钥匙。
关键词:张爱玲;符号;服饰;色彩;图案服饰的出现可以看作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而文明进步又使服饰脱离了它原有单纯的物质性,或隐或显地成了民族文化精神承续的一条纽带。
从符号学的角度看,世界上一切有意义的物质形式都是符号。
日积月累起来的各种文化符号或密码进入服饰系统中并得到确认,服饰就具有了越来越多的象征涵义。
沈从文就曾直接地指出“装扮又是一种内心思想的持续表现,一种语言,一种象征”。
[1]张爱玲小说常常借助服饰的某一部分或整体,通过换喻或隐喻的组合方式,不断组合、拼接、联想和超越,创造出栩栩如生又有别于传统的服饰符号形态,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浓郁的象征意义。
以符号学的观点审视张爱玲的服饰话语,挖掘服饰符号的内涵,寻绎出服饰符号背后隐藏的作家的人生观,无疑具有深刻的意义。
一首先表现在服饰的色彩上。
色彩在服饰中是最响亮的视觉语言,不同的色彩其色彩性格不同,作用于人的视觉产生的心理反应和视觉效果也不尽相同。
色彩除了是一种具体可感的形象外,还具有一种“表情”的属性,从而形成一种“语言”,这种语言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尽管含蓄,但它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最具感染力。
张爱玲对色彩的敏感异于常人。
“不知为什么,颜色与气味常常使我快乐,颜色这样东西,只有没颜落色的时候是凄惨的;但凡让人注意到,总是可喜的,使这个世界显得更真实。
而颜色,有了个颜色在那里了,就使人安心。
”[2]色彩作为等级的重要标志在张爱玲生活的年代虽然已不明显了,但人们在接触人物的服饰色彩时,还是会常常不自觉地通过联想、想象和情感体验把握藏在色彩表象背后的意蕴。
在张爱玲的服饰话语里,利用色彩来暗示人物的身份、心境、命运的例子俯拾即是。
张爱玲小说中的视觉修辞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她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而著称。
在她的小说作品中,常常运用视觉修辞来描绘情节、塑造人物形象和表达情感,使读者能够透过文字感受到作者的思想与感受。
下面将介绍一些张爱玲小说中常见的视觉修辞手法。
一、色彩描写张爱玲常常运用色彩来渲染氛围和表达情感。
她通过细腻的描绘和色彩的对比,营造出独特的视觉效果,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例如在《半生缘》中,她用红、绿等鲜明的色彩描绘出明代宫廷的繁华与混乱;在《红玫瑰与白玫瑰》中,她以“红”、“白”两种颜色对比,表达了主人公之间的对立与矛盾。
二、对比描写对比描写是张爱玲小说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
她通过对比来展示人物性格、揭示社会现象和表达情感。
例如在《儿女英雄传》中,她以小麦与农人、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对比,揭示了当时社会阶级的冲突和城乡差异;在《红玫瑰与白玫瑰》中,她通过对比展现了主人公杨绛和汪恩甲的性格对立与冲突。
三、意象描写意象描写是张爱玲小说的一个重要特点,她通过细腻而富有感染力的意象描写,营造出作品特有的情感氛围。
例如在《红玫瑰与白玫瑰》中,她用雨水来象征杨绛的忧郁和无奈;在《半生缘》中,她通过描写花朵的凋谢来暗示女主人公的命运。
四、空间描写张爱玲通过对人物所在的环境和空间的描写,展示人物内心的情感和心理状态。
她常常用细致入微的描写来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
例如在《骆驼祥子》中,她透过对北京市井生活的描写,展示了主人公骆驼祥子生活的艰辛和无奈;在《半生缘》中,她通过对宫闱生活的描写,揭示了宫廷中人物的阴暗和虚伪。
以上仅是对张爱玲小说中常见的视觉修辞手法的简要介绍,实际上,张爱玲的作品中还有许多其他的视觉修辞手法,如比喻、隐喻、拟人等,这些修辞手法都能够使作品更加生动、图像化,增强读者的阅读体验。
通过这些视觉修辞手法,张爱玲成功地塑造了众多充满矛盾性和复杂性的人物形象,表达了她对人生、爱情、家庭等主题的深刻思考和独特感悟,使她的作品具有了独特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封锁”意象--以作品《封锁》为例李璐【摘要】In Eileen Chang's text ,the carriage in the blockade period constitutes a peculiar heterogeneous space where the author constructs a love legend between Lu Zong‐zhen and Wu Cui‐yuan and the space is dif‐ferent from the depressive space w ritten in the past .Combined with the spatial theory ,this paper will fur‐ther discuss the "blockade"image in Eileen Chang's text .The first part will focus on the question that how the blocked carriage becomes a heterogeneous space ;then cultural resistance in this heterogeneous space is explored w hich contains threepoints :anxiety release ,legend of love ,fuzzy morality ;then the w riter's lost in imaginary space is analyzed through the "instantaneity"of blockage .%封锁时期的车厢在张爱玲笔下构成了一个奇特的异质空间,不同于以往的压抑空间书写,作者在这个空间下建构了吕宗桢与吴翠远的爱情传奇。
月”在中国文学中出现频率呈倍增长,至晚唐北宋达于巅峰。
“月”自从进入人的审美视野,便不断派生、衍播出含蕴不尽的象征喻指。
我们知道,月虽然只是自然界中一个纯客观的物象,但它却逐渐成为华夏之邦人化自然的组成部分,成为诗人某些特定情感的信息载体。
正是由于作者在创作时的处境情怀不同,从而导致了他们作品中“月”这一意象的不同思想内蕴,它们在规定的语境中,展示出了难尽言表的情感流程及其集中鲜明的价值取向。
他们借月来抒怀言志,因而望月思乡,望月怀人,望月感怀几乎成了诗词中的永恒主题。
下面从几个不同侧面归纳分析一下唐宋词中“月”这一意象丰富而深刻的内涵:(一)“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
”月本无情,人却有意。
月亮的阴晴圆缺,其实只是普普通通的自然现象,但它却映射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
在以月破状分离这一意象的词作中,又可细分为两小类:(1)送别之作中的“月”。
“多情自古伤离别”,离别时的那种落没与惆怅的心情是无以言表的,面对即将离去的亲朋好友,只能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此时此刻的月亮也带有几分凄切伤感的色调。
诸如“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
”(牛希济《生查子》);“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斜照后,新月上西城”。
(张先《江南柳》);“望一川暝霭,雁声哀怨;半规凉月,人影参差。
”(周邦彦《风流子》)。
以上送别词中的诗句,具有一个明显的共同点,即“月”的意象都并非“圆月”、“满月”,而是“残月”、“新月”。
对于这一点,我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一是从自然科学角度分析,古人远行,多启程于黎明之前甚至夜半时分,此时月将西斜,月亮表现出来的特征便是残缺的、低垂的、朦胧的,因此,运用“残月”、“陇月”等意象是符合实际的,是真实的客观描写。
二是从词语意义的角度分析。
“残”与“缺”同意,“残月”即“缺月”,“残月”与“新月”都是不团圆的象征,所以,天边显现的一弯缺月,正是意取了分离,是离别之人心理情感生动而贴切的写照。
张爱玲作品《封锁》赏析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11-3班赵禹承谈到张爱玲的作品《封锁》,真的是在熟悉不过了。
这部作品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接触过了,在读了这部作品之后,给我带来了非同一般的感觉。
也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张爱玲是20世纪40年代上海沦陷时期一位行走在边缘的、关注小市民平凡人生和痛苦灵魂的女性作家。
她以独特的女性视角来阐释当时上海的社会生活和人生百态。
她的作品以深厚的语言功底、细腻的个人感怀叙述了一个个关于家庭和婚姻的故事,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尤其是那些被忽视的女性,这使得她成为当代文坛上一面与众不同的旗帜。
《封锁》是她在1943年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小说以当时上海最为普通的一辆电车为背景,用平实的语言娓娓讲述了在封锁时期发生在电车上的一个虽然不轰轰烈烈,却让人忍不住为之同情的一对普通男女的爱情故事,揭示了在那种特殊的环境下,懦弱、奴性、不觉醒的知识分子在不幸的婚姻和家庭中的无力反抗与痛苦的心灵,揭露了在世俗中挣扎的小人物的悲凉人生。
张爱玲在《封锁》中刻画了两个“五四”以后的普通的都市知识分子的形象,一个是被世俗生活束缚,失去了自我,没有思想,甘于平庸生活,无力挣扎的男主人公——吕宗桢;另一个是接受了高等教育却拥有一个女奴的灵魂的职业女性——吴翠远。
这两个人物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他们在同一个“没有思想的”城市里虚伪平庸地生活着;在自我封闭的世界里,他们如同两只孤独的蜗牛。
是一次封锁成就了他们的偶然相遇,使他们在这个舞台——电车上以真实的面目示人,大胆地向对方吐露心迹,表达了各自对生活和婚姻的不满,对爱情的渴望,从空虚平淡的生活中获得了片刻解放,在情感上产生了片刻的交汇。
然而,短暂的理想被无情的现实阻隔,这段感情最终以“整个上海打了个盹,做了个不近情理的梦”结束。
这样看似一个不起眼的小插曲,让我们看到了在世俗生活掩饰下的小人物的悲哀命运。
35岁的吕宗桢是上海华茂银行的一个会计师。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略论老舍与张爱玲作品中月亮意象使用差异的原因李雨辰 河北大学文学院摘 要:月亮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因为其多变的形象而深受历代文人青睐。
老舍和张爱玲就是其中的代表者。
在他们的作品中月亮意象大量出现,但由于两人生命体验以及文学观念的不同,他们笔下的月亮也存在差异。
两者分别从不同侧面丰富了月亮这一古老意象的内涵。
关键词:老舍;张爱玲;月亮意象;比较作者简介:李雨辰(1992.10-),女,汉族,河北保定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现就读于河北大学文学院现当代文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8-044-01在现代文学史上有很多作家在创作中选用了月亮意象,老舍和张爱玲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但由于他们的生活背景、文学素养和个人体验等方面存在差异,因而在具体的创作过程中月亮意象的内涵和作用也不尽相同。
老舍受中国传统思想影响较深,在使用月亮意象时更多的是向传统借鉴,赋予月亮意象积极的内涵。
而张爱玲则偏向于使用月亮意象的另一个方面,让它成为邪恶力量的使者,照射着人间的一切罪恶,带给人一种不安和恐惧的情绪。
而造成这种创作差异的原因有以下两点。
一、不同文学观念的影响老舍与张爱玲都受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洗礼,是五四之后成长起来的作家,因而作品中会显露出启蒙意识的影响。
但即使接受同一种文学观念,由于接受的程度不同,反映到创作上自然会产生差异。
因而老舍与张爱玲对于月亮这一传统意象也就产生了不同的阐述和运用。
老舍曾多次讲述五四文学革命对其文学创作风格的形成的重大意义,他说:“感谢‘五四’,他叫我变成了作家。
”[1]他的创作承袭了启蒙传统,坚持现实主义写作原则,由民间而来,立足人生。
在文学创作上也受到了狄更斯同情底层人民的人道主义观念的影响,探究国民的日常状态,着力表现北平普通市民的生活。
老舍在创作时一方面致力于国民性的批判,另一方面又保持着对普通民众无奈生活的同情和美好人性的赞扬。
以张爱玲为例,谈谈古典文学资源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存在方式及其作用张爱玲的文字是意象式文字,她擅用华美凄艳的古典意象构筑自己笔下的“荒凉之域”。
本文抽取其中的月亮、镜子、绣花鞋三个意象为代表,分析意象在张氏作品中的功能、作用以及对形成其艺术成就的突出贡献。
在这些古典味极浓的意象中,蕴含着一个现代人的思考。
(1)月亮①在代表作《金锁记》中,张爱玲对这一意象的使用达到了顶峰。
全篇九处写到月亮,或蜻蜓点水,一笔带过;或浓墨重彩,精雕细琢,将故事的悲剧性和悲剧的深刻性表现得淋漓尽致,浸透了生命中种种不尽苍凉的情绪。
②《金锁记》开篇时写的是那个月亮,结尾时仍然是那个月亮,或许永远是那个月亮,没有完,就像小说中的故事一样没有完。
它当然也是从古以来最深刻的一出悲剧。
从唐诗宋词到现代小说,月亮这一意象完成了一次从古典到现代的转变。
李白的“床前明月光”、“举杯邀明月”、“莫使金樽空对月”等月亮意象表达的依然是亘古不变的内涵——对宇宙时空的敬畏,对永恒的精神家园的追往。
③到了鲁迅的《狂人日记》,月亮的意象则具有了现代意义。
月亮在《金锁记》中具有象征意义,并成为人的心理世界的映照:对周围S机四伏的惶惑不安,焦虑,恐惧,因洞穿了那个貌似和谐安详的吃R世界而产生的疯狂。
张爱玲则成功地继承了鲁迅将月亮意象生发出的现代内涵,并将其尽善尽美。
就这一点而言,鲁迅和张爱玲在对月亮意象的书写上,都脱胎于古典,并被赋予现代性内涵,令月亮意象具有了开创性的隐喻义——疯狂。
(2)镜子①镜子在古典文学中也是常见的意象,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张爱玲小说主要取镜子的“易碎感”作为意象的功能意义。
镜子象征了她笔下的人物关系和人的生存处境。
将人物放置于镜子的包围之中,让人感到处处是危险——“来自生存的惘惘的威胁”,并在此基础上,又衍生出多层次的功能意义。
②张爱玲借镜子的意象写幻觉,时空跳跃淡入化出,剪接得不露痕迹,不仅在传统小说中不曾见到,在现代小说中亦不多见。
浅析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摘要:张爱玲的一生可谓是一段传奇,而她所写的小说更是一个个风格独特的“传奇”故事。
张爱玲的成功,不止在她传奇的一生,也不止在她笔下的“传奇”故事,更在于她独特的小说艺术。
她描写了一系列女性的生存悲剧,心理分析出神入化,同时还能巧妙地运用意象手法,展现给世人的是在那个衰颓的时代,所独有的悲凉和深刻的苍凉感。
关键词:张爱玲意象心理分析语言风格在《张爱玲传》中,就记载着年轻的张爱玲曾说的:“在没有人与人交接的场合,我充满了生命的欢悦,可是我一天都不能克服这种齿咬性的烦恼。
生命是一袭华丽的袍,爬满了蚤子。
”○1从这一句便可以看出她对生活对生命的独道见解,也可以看出她一贯喜爱静谧、不善与人交际的生活方式。
那么张爱玲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女子呢?张爱玲,1920年9月30日出生于上海,从小就展现出过人的文学天赋,1943年她成为职业作家,并以第一篇小说《沉香屑.第一香炉》一举成名。
她虽为名门之后,却命运多舛,她不仅是被评价为“旷世才女”,而且是继鲁迅之后,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又一神话,一个文坛的奇迹。
她以清贞决绝的生活态度,苍凉华丽的末世视野,奇崛冷艳的雅俗之美,凄绝的笔调,奇迹的意象,令世人至今无法忘却这个四十年代混沌天际发出夺目光彩的偃蹇才女。
一、鲜明夺目的意象意象是指有着色彩、光泽、声音的物象形态,包含着隐喻、象征等深层的意蕴。
读张爱玲的小说,大约最鲜明夺目的就是她众多的意象了。
一个个新颖别致的意象纷至沓来,令人目不暇接,不但营造出极为强烈的感性世界,又加强了作品的寓意。
张爱玲最钟爱的意象应该说是月亮和镜子了,这两个是传统性较强的意象,因此已经包含着一些设定的象征含义,但张爱玲却有着推陈出新的能力。
(一)象征女性沉浮的月亮小说《金锁记》是以月亮始,以月亮终的,月亮具有非常强的结构作用。
不同的环节,对月亮意象的书写也有不同,试看以下几段:“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