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天人观略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11
荀子的天人关系荀子,这位古代的智者,对于天人关系有着独到而深刻的见解。
咱们先来说说啥是天人关系。
天人关系,简单讲,就是天和人之间的那种关联,那种相互的影响。
这就好比是一场微妙的舞蹈,天是舞台,人是舞者。
荀子认为啊,天有它自己的规律,春夏秋冬,风雨雷电,这都是自然而然的事儿。
就像太阳每天升起落下,月亮有阴晴圆缺,谁也改变不了。
咱们人能做的,不是去妄图改变天的运行,而是要顺应它。
这就好像你在一条大河里划船,水流的方向和速度你控制不了,但是你可以根据水势调整自己的划船方式,对吧?有人可能会说了,那既然天这么强大,咱人不就啥也干不了,只能听天由命啦?嘿,这可就大错特错啦!荀子告诉咱们,人有自己的能力和智慧。
咱们可以利用自然,为自己创造更好的生活。
比如说,我们知道春天播种,秋天收获,这就是我们对天时的巧妙运用。
咱们想想看,要是没有人类的努力和智慧,能有现在这丰富的粮食、漂亮的衣服、舒适的房子吗?肯定不能啊!这就好比给你一块荒地,你要是啥也不干,它永远就是块荒地,长满杂草。
但你要是辛勤耕耘,施肥浇水,它就能变成一片丰收的田野。
荀子还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啥叫主观能动性?就是咱们主动去思考、去行动的能力。
天不会主动给我们送来美味的食物、温暖的衣服,这都得靠我们自己去努力争取。
比如说,遇到旱灾了,咱们不能干坐着等天下雨,得想办法去挖井取水,去寻找其他的水源。
遇到洪水了,不能只知道抱怨老天不公,得赶紧修筑堤坝,保护家园。
这就像是在战场上,敌人可不会因为你害怕就放过你,你得勇敢地拿起武器,去战斗,去保卫自己。
再看看咱们现在的生活,科技越来越发达,这都是人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果。
飞机能在天上飞,汽车能在路上跑,手机能让咱们随时和远方的人联系。
这些难道是天赐予我们的?当然不是!这都是人类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努力创造出来的。
所以说啊,荀子的天人关系论,告诉我们既要敬畏天的规律,又要发挥人的能力。
这就好比走路,一只脚要稳稳地踩在规律的基石上,另一只脚要勇敢地迈出探索的步伐。
荀子的“天人关系”论“天人关系”是先秦时期诸子百家论争的主题之一。
与思孟学派“物我不分”、“天人不二”的思想有所不同,荀子提出要“明于天人之分”(《荀子·天论》,以下引《荀子》只注篇名),在物我之间、天人之间划分出一条界限来,区分物我,严别天人,把“天”当成一个存在于人伦社会之外的客观对象。
荀子的“天人关系”论是以“分”为前提的,由“分”而和,由“分”而合,由分而“参”。
荀子说:“列星随旋,日月递,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
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夫是之谓天。
”(《天论》)在荀子看来,“天”是客观存在的自然,日月星辰、山川草木、阴阳风雨、四时变化,都同属于物质世界,即所谓“万物同宇而异体”(《富国》)。
“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天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天论》荀子把一向被人们当作神来崇拜的“天”当作按照自身规律不断运动变化着的自然。
荀子认为自然界中各种怪异现象亘古有之,都是天地、阴阳矛盾运动的表现,没有什么可奇怪的。
由此出发,荀子反对用祭祀来求雨解旱,反对“卜筮然后决大事”(《天论》)。
在荀子看来,天有天职,人有人职,人事的吉凶休咎从根本上说,并非取决于天,把人类的福祉寄托在所谓“天”的身上,实在是一种盲目无知的徒劳之举。
荀子的天人观在中国古代认识史上第一次冲决了天命神学的堤坝,抹掉了“神”和“天”的神秘主义色彩,给天人关系以唯物主义的解说。
荀子主张在破除人的迷信和无知的同时,消除人的自卑,确立人的自信,凸显人的主体性,从而恢复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和尊严,在更高层次上求达天人之间的和合统一。
一方面,荀子认为“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天论》),人类从属于自然,是自然界的一类生灵,人依赖自然,不能逃遁也不能超越自然,人不可以“与天争职”(《天论》)。
另一方面,荀子认为人在“天”的面前并非一个可怜的被动的存在,可以“制天命而用之”(《天论》)。
荀子天人关系主要观点
天人相分论,亦即认为“天”与“人”是两个互相独立的个体,都具有客观运行的规律,但无法互相干涉。
荀子肯定“天”是自然的天。
自然界的变化有自己的规律,不受人的意志支配。
同时天也管不了人事
天人关系是传统儒学的重要议题。
这里的天有两种意义:
一是指大自然,
另一是指人从大自然领悟出的一些规律与道理,即所谓“天道”。
前者指大自然本身,后者指大自然的精神。
当谈到天人关系时,“天”有时指前者,有时指后者,有时两者混用,不分彼此,视其内容而定。
例如周易中的天乾地坤:天、地是大自然,乾、坤是其精神,乾道是刚与健,坤道是柔与顺。
扩展资料
中国的“世界观”又称“宇宙观”,宇宙万物乃天地自然“大用流行”演化而来,宇宙(天)与人(物)合二为一。
“中国的“人生观”也指“心”性,《礼记·礼运篇》云,“人者,天地之心”,盘古开天地,女娲抟土造人,人与天地之间,存在着血脉亲缘的伦理涵摄关系。
宇宙富含着天命、天理、天良、天网、天帝,“心”包括有心性、良心、心眼、心知、心意、心神,“天理”与“心性”,相互鱼贯,融通为一。
中国人讲“良心发现”,并非果真“发现”什么外在客观的“天理”,而是指“天理”原本存在于“良心”之中,“天理”与“良知”相互启示,彼此“发明”。
中国式的“天地良心”,所昭示的“宇宙与人生和谐如一”,从另一维度,表现了“世界观与人生观的统一性”。
因是之故,立于宇宙天地之间的人,可以以其自主的积极性,一方面赋予自然进化的世界以“道德意义”,另一方面又可以以自己的生命,参与自然演进,纵浪大化。
荀子的《天论》天行有常万物各得其和以生荀子的《天论》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自然哲学论文,有很高的成就。
在这篇文章中,明确指出,自然规律是客观的,人们应顺应自然规律,掌握自然规律,为自己造福。
荀子还在哲学史上破天荒地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即人定胜天的思想,至今仍散射出智慧的光芒。
《天论》句句都是经典!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
故水旱不能使之饥,寒暑不能使之疾,祆怪不能使之凶。
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
故水旱未至而饥,寒暑未薄而疾,祆怪未至而凶--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
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
丈夫的职责是不求而得其所欲。
如果是这样,虽然深刻,他是轻率的;虽大,不加能量;虽精而不细,夫谓不与天争。
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谓能参。
放弃它的参与,并希望它,这是令人困惑的。
星辰旋转,日月照耀,四时帝王,阴阳放大,风雨宽厚。
万物各有和谐与生命,各有支撑。
不见其事,则见其功。
丈夫被称为上帝。
它的成功大家都知道,但是看不见,叫天才。
只有圣人才不懂知识。
天职立,功业成,形有形而神生,喜恶喜怒哀乐藏,夫谓之天。
眼、耳、鼻、口可分别相连,不可互连,夫谓天官。
心弱中待五官,夫谓天俊。
富贵不是其类养其类,夫谓自然养。
顺其自然的叫福,逆其道的叫祸,夫谓天政。
夫隐天君,惑天官,弃天养,逆天政,背叛天情,以失天功,是大恶。
圣人明其天君,为其天官,备其天补,顺其天政,育其天情,以充分利用其天力。
如果是,你知道自己做什么,不做什么;然后天地为官,万物为役。
据说,一个丈夫知道天堂,如果他实践屈直,养育曲艺,不伤害他的生命。
所以乔不为,大智不为。
向往天堂的人已经看到了他们所能期待的;向往土地的人可以在他们认为合适的时候休息:向往四季的人可以在他们认为合适的时候做事;立志阴阳者,见而能治。
荀子《天论》思想浅析作者:赵艳丽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第07期摘要:本文文题选取荀子《天论》中认为上天伟大并思慕它,哪里比得上把它当成物来畜养并且控制它呢?这个论断表现了人类积极探索自然规律,并力图掌握规律,一更好地让自然为我所用的理想追求,是本文研究的思想范畴重点。
关键词:荀子《天论》思想中图分类号:I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3(a)-0229-01荀子,作为战国时期一位杰出而深邃的思想家,他的《天论》思想闪烁着夺目的光华,仿佛一道璀璨的闪电,超越唯心主义思想的云层,劈裂弥漫在众生心中的迷雾,带给人以巨大的精神震撼。
荀子的《天论》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在他的整个思想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亦可认为.不探究荀子之《天论》则无以究明荀子之思想。
本文盖无意全面描述《天论》的整个理论主张,而只是将视角聚焦于:在荀子“天人相分”观念之条列下,当“天”不再是人所依恃和委身的最高主宰时,当认识到人的世界与天的秩序之间并没有所谓的自然和谐之后,正是人藉由其“智”与“能”担负着董理天地、财官万物,使人间和谐,万物各得其宜的任务和责任,而正是对这种神圣任务的承担,乃显出人的尊严的获致,下面我们从三个角度,对“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一文进行浅析。
本文文题选取荀子《天论》中的一句名言,意思是说:认为上天伟大并思慕它,哪里比得上把它当成物来畜养并且控制它呢。
表现了人类积极探索自然规律,并力图掌握规律,一更好地让自然为我所用的理想追求。
1 天人相分的睿智《天论》是我国历史上第一篇全面论说人们如何对待“天”即如何对待自然万物的哲学论文。
作者吸取了当时科学发展的成就,以朴素的唯物主义精神对当时流行的迷信天命、治乱在天、天命可畏等唯心看法,进行了大胆的反对和批判。
战国时期,由于科技发展的局限,人们无法正确认识自然与人类发展的规律,无可避免地出现了迷信天命、治乱在天、天命可畏等思想论调。
荀子“天人相分”论浅析作者:王风英李朝富来源:《文教资料》2020年第22期摘 ; 要:荀子“天人相分”论是从自然观角度分析天人关系的。
他将儒家一贯的“天人合一”论推向朴素唯物主义的新阶段,丰富儒家天人关系的理性光辉。
纵观中国哲学中的“天人之辩”史,荀子的“天人相分”论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荀子 ; 儒家 ; 哲学 ; 明于天人之分 ; 制天命而用之天人关系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命题,“天人合一”思想是这一命题的主流,通过已有的研究成果及结论,学术界基本认同儒家诠释的天人关系属于“天人合一”观。
身为儒家的一位集大成者,荀子对天人关系的阐述科学而理性,在先秦诸子中独树一帜,然而,他在儒学的地位一直不高,特别是他的“天人相分”思想更是不被推崇,对此,笔者认为应给予应有的历史地位。
以下笔者从荀子简介及思想产生的背景;荀子“天人相分”论;荀子“天人相分”论与儒家“天人合一”论的关系;荀子“天人相分”论的现实意义四个方面入手对荀子“天人相分”论进行探讨。
一、荀子简介及思想产生的背景荀子名况,字卿,华夏族,战国末期赵国人。
据胡适考证:荀子约生于公元前316年,公元前265年至前260年,荀卿年五十游齊,公元前260年至前255年入秦,见秦昭王及应使;公元前260至前250年游赵,见孝成王;公元前250年至238年游楚,为兰陵令;公元前230年左右卒于兰陵。
荀子一生长期讲学于齐国稷下学宫,三为祭酒,出入于儒、道、名、法,并对诸家学说兼收并蓄,故能创立既不似孔孟之儒,又有别于老庄之道,具有综合立异特点的“天人相分”论是不足为奇的。
荀子作为先秦最后一位儒学大家,是代表战国末期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
他的“天人相分”观是对当时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及当时政治和思想领域的斗争形势的理论概括。
社会变革是荀子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战国初期,整个奴隶制社会正如火如荼地向封建制变革,并逐渐具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客观条件。
荀子“天人之辩”中的生态伦理原则论析【摘要】荀子在《天人之辩》中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了天人之辩的理论,强调人类与自然应当相互尊重、和谐共生。
他的生态伦理观念主张道德修养,认为人应当对自然怀有敬畏之心,保护生态环境。
荀子的生态伦理原则包括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繁衍生息等。
这些原则对当代生态问题有很大启示,提醒人们要重视自然保护,保持生态平衡。
荀子的生态伦理具有重要的价值和现实意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保护环境,建设美丽家园。
荀子的生态伦理思想具有深远的借鉴意义,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学习。
【关键词】荀子、天人之辩、生态伦理、关系、理论、观念、原则、当代生态问题、启示、价值、现实意义、借鉴意义1. 引言1.1 荀子“天人之辩”中的生态伦理原则论析荀子作为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其对于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在他的著作中,荀子通过“天人之辩”这一理论来阐述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生态伦理的观念和原则。
荀子通过“天人之辩”理论强调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
他认为,人类应当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而不是随意破坏和利用自然资源。
人类必须与自然和谐共生,才能实现永续发展。
荀子提出了一系列生态伦理观念,如“天命”、“道义”、“仁爱”等。
他认为,人类应当遵循天命,顺应自然规律,以道义为准则行事,发扬仁爱之心,保护自然环境,保护生态平衡。
荀子的生态伦理原则包括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依法支持、和谐共生等。
这些原则不仅可以指导个体行为,也可以成为社会制度的规范,推动建设生态文明。
荀子的生态伦理观念与现代生态学理论相符合,对当代生态问题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他的生态伦理思想有着深刻的价值和现实意义,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借鉴。
2. 正文2.1 荀子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探讨荀子认为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他强调人类与自然是一体的,人和自然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荀子指出,人类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共生。
古典名篇赏析——荀子·天论天行有常[1],不为尧存,不为桀亡[2]。
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3]。
强本而节用[4],则天不能贫[5];养备而动时[6],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忒[7],则天不能祸。
故水旱不能使之饥[8],寒暑[9]不能使之疾,祅怪不能使之凶[10]。
本荒而用侈[11],则天不能使之富;养略而动罕[12],则天不能使之全[13];倍道而妄行[14],则天不能使之吉。
故水旱未至而饥,寒暑未薄而疾[15],祅怪未生而凶[16]。
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
故明于天人之分[17],则可谓至人矣[18]。
不为而成,不求而得,夫是之谓天职[19]。
如是者,虽深,其人不加虑焉[20];虽大,不加能焉[21];虽精,不加察焉[22]:夫是之谓不与天争职。
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23]。
舍其所以参,而愿其所参,则惑矣。
列星随旋,日月递炤,四时代御,阴阳大化[24],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25]。
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夫是之谓天[26]。
唯圣人为不求知天[27]。
天职既立,天功既成,形具而神生[28]。
好恶、喜怒、哀乐臧焉,夫是之谓天情[29];耳、目、鼻、口、形,能各有接而不相能也,夫是之谓天官[30];心居中虚,以治五官,夫是之谓天君[31];财非其类,以养其类,夫是之谓天养[32];顺其类者谓之福,逆其类者谓之祸,夫是之谓天政[33]。
暗其天君,乱其天官,弃其天养,逆其天政,背其天情,以丧天功,夫是之谓大凶。
圣人清其天君,正其天官,备其天养,顺其天政,养其天情,以全其天功。
如是,则知其所为,知其所不为矣,则天地官而万物役矣[34]。
其行曲治,其养曲适,其生不伤,夫是之谓知天[35]。
故大巧在所不为,大智在所不虑[36]。
所志于天者,已其见象之可以期者矣[37]。
所志于地者,已其见宜之可以息者矣[38]。
新的天人观:荀子儒家哲学思想的基石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天人关系的探讨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古代先哲从来都是把天人观视为其政治观、伦理观、人生观的前提和基础来看待的,故而在论及政治、人生、伦理道德等各种问题的时候,总要追问一个天人观上的依据和根源。
这是中国哲学不同于西方哲学的一个重要特点。
在天人关系问题上,战国末期的思想大师荀子的理论无疑是极富特色的。
因为在此之前,儒道两家均持“天人合一”说。
所不同者,老庄着眼于天道和人道的内在统一,其落脚点在“天”;孔孟着眼于天道和人道的直接统一,其落脚点在“人”。
荀子则既反对老庄的“天人合一”说,他的理由是,这种学说会造成“蔽于天而不知人”的后果,最终抹煞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滑入了宿命论的泥淖;他也不满于孔孟(主要是孟子)的“天人合一”说,他的理由是,这种“天人合一”说还残留了关于“天”神秘性的一面,并混淆、模糊了天人的差别及其不同职分。
在批评、审查诸子关于天人关系的学说的基础上,荀子继承了儒家重人事而轻鬼神的传统,以理性的目光与思维重新审视天人关系,提出了“明于天人之分”的天人关系,并最终在内圣外王的成圣要求中使天人在道德意义上再度统一、合一。
一、荀子之前的天人观天人观念萌芽于上古先民的宗教意识。
在原始先民的宗教意识中,自然界有一股神秘力量,各种自然现象背后都有神灵在支配,人类不仅依赖于自然,也必须服从自然神灵的意志。
进入文明时代,随着地上统一的王权的形成,天上也出现了至上神。
在殷代,上帝是主宰风雨变化、年成丰歉、战争胜负的神,它是日月山川诸神的宗主,故又称“帝宗”,日月山川诸神供其驱使,称“帝臣”。
上帝不仅是自然的主宰,也是人类社会的主宰。
殷商的最高统治者是其在人间的代表,称“下帝”。
在殷人的心目中,作为至上神的上帝,它拥有统治自然和社会的最高权力,却没有理性的品格和道德的属性,人类只能对之盲目崇拜和绝对服从。
殷周递嬗,天人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周人以“天”代替了殷人的“上帝”,“天”虽然还是最高的人格神,但它已不再是一个喜怒无常、不可捉摸的暴君,而是一个有道德理性能够赏善罚恶的最高主宰。
159255 哲学其它论文浅谈荀子的哲学思想主张一、荀子哲学思想小记荀子的生平事迹,其实现在很难见到最正统的文字资料,最多可以应用的就是《荀子传》、刘向《孙卿书录》(因避汉宣帝刘询讳,改“荀卿”为“孙卿”)、应劭《风俗通义》、谢墉《风俗通》等中略知其生平一二。
根据谢墉《荀子序》中所记载,荀子“最为战国老师”。
司马迁所著《史记》中的诸子传记里,尤其强调“盖自周末历秦汉以来,孟荀并称久矣。
” [2],并指出公孙子、尸子、墨子等皆被列于孟荀之下。
究其原因,是其继承了诸子的学说,以儒家学说为主题,辅以墨学与道学,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成为战国末期最著名的哲学大师。
二、从《荀子》看荀子哲学思想(一)从《性恶》一文看荀子的人性论荀子的“性恶论”是其最主要的思想主张之一。
这一思想主要反映在《荀子?性恶》篇中,荀子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荀子认为“性”是指人生而就有的“自然之性”和生存本能。
这里所说的“伪”不是“真伪”之“伪”,而是“人为”之义。
因此,荀子认为:“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
礼义者,圣人之所常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
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
是性、伪之分也。
” [1]荀子说人之性“恶”,是因为“今人之性,生而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
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 [1] “今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
今人饥,见长而不敢先食者,将有所让也;劳而不敢求息者,将有所代也。
夫子之让乎父,弟之让乎兄,子之代乎父,弟之代乎兄,此二行者,皆反于性而悖于情也;然而孝子之道,礼义之文理也。
故顺情性则不辞让矣;辞让,则悖于情性矣。
荀子天人观论略摘要:天人观是荀子整个思想体系的基础。
在天人观上,荀子既主天人的原始同一和相分,亦主二者之间的相合与相参。
无论天人之分,或者其后的合一与相参,其关节点都在于人之主体性的凸显与张扬上。
荀子思想中的天人论最终要落实到人之自身中的心、性关系中去。
关键词:荀子;天人相分;天人相参中图分类号:b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5-0086-02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所著《荀子》一书内容丰富,思想深刻。
天人观是荀子整个思想体系的基础。
在天人观上,荀子既主天人的原始同一和相分,亦主二者之间的相合与相参,且其相合与相参正建立在它们相分的基础之上。
我们分别论之。
一、天、人同一所谓“天、人同一”,指在《荀子》中,“天”创生万物,也创生人类,“人”由“天”所生,是“天”的产物,因此与“天”在原初的意义上是同一的,二者之间具有同一的属性与特征。
关于“天”之创生万物,《荀子》说:天地者,生之始也。
(《荀子·王制》)列星随旋,日月递炤,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夫是之谓天。
(《荀子·天论》)在荀子之前,天命思想盛行,将“天”人格化、道德化乃至神秘化是殷商以至先秦时期的普遍性思潮。
与此不同,荀子将“天”自然化、客观化和规律化,天就是自然之天,而不是意志之天,或者道德之天,所谓“神”是指其之阴阳、风雨等潜移默化的机能,而由此机能所组成的自然界就叫做天。
相应地,由于“人”由“天”生,“天”“人”同一,故荀子论人,亦着眼于人之自然情性,认为人生而具有的感官本能、生理欲望和心理反应等,它们是人之为人的自然特性所在。
如他说:凡人有所一同,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
……目辨白黑美恶,耳辨音声清浊,口辨酸咸甘苦,鼻辨芬芳腥臊,骨体肤理辨寒暑疾养。
是又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
(《荀子·荣辱》)所谓“饥而欲食,寒而欲暖”是生理本能,而“目辨白黑美恶,耳辨音声清浊”则是感官功能,它们乃“无待而然者”,故是人生而具有而不是后天形成的。
这样,与“天”之为自然之“天”相应,荀子所论之“人”也是自然之“人”。
进一步,荀子说:天职既立,天功既成,形具而神生,好恶、喜怒、哀乐臧焉,夫是之谓天情;耳、目、口、形,能各有接而不相能也,夫是之谓天官;心居中虚,以治五官,夫是之谓天君;财非其类,以养其类,夫是之主谓天养;顺其类者谓之福,逆其类者谓之祸,夫是之谓天政。
在这里,所谓“天情”、“天官”和“天君”,主要也是就人的生理功能和心理存在说的;所谓“天养”和“天政”,即利用自然万物来供养人类,亦意在肯定这一人与自然关系的天然性和合理性。
它们可以说是“天”之在“人”者。
在自然之“人”与自然之“天”的含义上,人、天无别,二者同一而不是相分。
这是荀子论天人关系的第一个层面。
二、天、人相分关于天人相分的观点,荀子在《天论》中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
故水旱不能使之饥,寒暑不能使之疾,妖怪不能使之凶。
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
故水旱未至而饥,寒暑未薄而疾,妖怪未至而凶。
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
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
在这里,荀子明确地把“天”与“人”分开,把“天”看作是独立于人的自然界,然后把“人”亦与“天”分开,指出人类社会是与自然界具有不同功能与规律作用于其中的领域和存在。
自然界具有自身独立常存的客观规律,所谓“天有常道,地有常数”,“天道”、“地数”本身有其必然性,而不以任何人的意志力量为转移。
这是“天”之作用的领域。
与自然领域相对,在人发挥其作用的社会领域,则有其自身的治乱之道。
所谓“治道”,如“强本而节用”、“养备而动时”和“循道而不贰”等;所谓”乱道”,如“本荒而用侈”、“养略而动罕”和“倍道而妄行”等,它们都是人类社会特有的规律,与自然界无及无涉。
依照荀子所论,在“人”依循“治道”而为时,“天”不能使之贫病,而在背道妄行时,则“天”不能使人富全。
“天”、“人”各有其作用的领域,这是荀子“天人相分”思想的主要内涵。
进一步,为什么能够“天”、“人”相分呢?荀子强调人类具有的认知主体性和道德能动性。
他说:人之所以为人者,何已也?曰……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辩也。
”(《非相》)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王制》)。
“有辩”指的是人之认知特性,而人且进一步“有知,亦且有义”,也就是说还具有道德主体性。
这样,在“人”之为“人”的特性上,除了与“天”相类之本能、欲求等自然属性外,在“天”、“人”相分的意义上,荀子将“人”之存在的主体特性予以凸显和强化了。
通过人的认知能力和道德存在的发挥,人类建立了一个独有的作用区域,从而将“天道”作用的自然领域和治乱之道作用于其中的社会领域区分了开来。
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是“天人不相预”。
“明于天人之分,可谓至人也”(《荀子·天论》)。
(下转第88页)★作者简介:高姿(1989-),女,汉族,河南新乡人,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1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政治管理与、中国政治现代化。
浅析当代大学生政治信仰的现状、原因和途径高姿(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郑州450001)摘要:大学生政治信仰对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依据当代大学生政治信仰的现状,分析了当代在校大学生政治信仰出现偏差的原因,并提出加强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的途径,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信仰和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成效。
关键词:大学生;政治信仰;原因;途径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5-0087-02政治信仰是指特定社会和国家的人们在对某种社会政治体系及其理论学说认同、信服和敬仰的基础上,进而奉为自己言行准则并身体力行的精神体系。
我们常说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和祖国的未来,但这一命题要成立必须具备一个前提,那就是大学生应具备正确的政治信仰和政治价值取向。
大学生的政治信仰主要表现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的信念、对共产党的信任和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
当前,我国的社会经济正处于急剧转型期,受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影响,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呈现出自主倾向、利益意识、模糊化、多样选择的特点,因此,关注在校大学生政治信仰的实际状况,正确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政治信仰,这不仅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还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与命运。
一、当代大学生政治信仰的现状及其出现偏差的原因(一)当代大学生政治信仰的现状根据2011年教育部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表明:大学生政治信仰基本是正确的,他们拥护马克思主义,拥护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能够确立远大的理想,勤奋学习,积极向上。
但是,不容忽视的是也有少数大学生在政治观上存在着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
部分大学生没有稳定的政治信念,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主要是基于事实判断,国家经济形势好就认同,遇到困难和挫折就发生动摇。
部分大学生的政治观表现出模糊性、趋利性、世俗化,或者是其政治观在认识和实践的结合中表现为知与行的不统一,等等。
(二)当代大学生政治信仰出现偏差的原因1、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是造成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出现偏差的根本原因马克思指出:“信仰自由和宗教自由的思想,不过表明自由竞争在信仰领域里占统治地位罢了。
”市场经济具有唯利性,每个利益主体对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反映到上层建筑中来往往容易产生个人至上的思想观念。
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大学生们切身感受到金钱的巨大力量,部分大学生把金钱的力量片面夸大,这些加强了大学生信仰的物质性,使他们产生了对现实力量的崇拜,而忽略了思想和精神的追求,从主观上形成了不重视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思想意识。
2、党员干部腐败现象及不正之风是造成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有所动摇的重要原因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而产生的负面效应,部分党员走向了腐败的深渊,这些人的腐败行为损害了党的形象,败坏了党的声誉,这无疑会淡化当代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对大学生科学政治观的形成产生负面效应,造成部分大学生对党的领导产生困惑,从而动摇了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尽管上述问题只存在于党内少数干部身上,但是对于充满激情的大学生来说,他们是难以用理性、全面、客观的态度来分析对待的。
3、大学生自身的状况是导致造成大学生政治信仰模糊的直接原因大学生自身心理发展的矛盾是形成其信仰危机的关键因素,大学生的人格结构尚未完成整合,没有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对问题缺乏自己的判断力,容易出现偏差,易受环境的影响,面对价值观念上的困惑和矛盾优柔寡断,在物欲与外加因素的干扰下难以构筑起坚固的道德城墙,心态浮躁而脆弱,缺乏自信,容易自暴自弃,对待事情的分析缺乏理性,从而造成自身政治信仰的模糊。
4、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不当是导致大学生政治信仰多样化不可忽视的原因当前,很多高校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或实践能力,忽视大学生的人格塑造和思想政治教育。
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课老师上课方式单一,只注重单方面的理论灌输,对学生关心的国内外重大问题,难以提供有力的说明,对学生思想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也难以找到令人信服的答案,加之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使大学生更关注现实物质问题,注重于实际技能的学习和经济利益的实现,不关心国家大事,不愿意参加政治活动,因此,部分大学生逐渐丧失了科学的政治信仰。
二、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途径(一)加强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在经济全球化、改革开放、对外交流合作不断发展的形势下,世界上各种思潮纷至沓来。
各种观点、思潮的相互碰撞,思想信念的多样化,价值取向的多元化无疑会影响大学生尚未清晰成熟的政治立场和政治鉴别力。
“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是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要坚定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通过对大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使大学生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澄清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错误认识,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坚定共产主义理想,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