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荀子的天人观看先秦儒家天人关系的衍化
- 格式:pdf
- 大小:189.90 KB
- 文档页数:5
从“天人之分”到“天人合一”——荀子的生态伦理观新论王中栋【摘要】在批判继承儒道两家天人观思想的同时,荀子又提出要从“天人之分”的视角来重新定义人与自然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融通的存在关系,这不仅动摇了中国传统浑融一体的“天人合一”的哲学基础,还在新的历史语境当中使主体的自我意识和能动作用得以伸张和重构.在荀子看来,人作为具有本能欲望和精神意识的生命个体,始终离不开“礼义”之道的规范与指导,更离不开天地万物的持养与供给,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一种新型的生态伦理关系.易言之,荀子的“天人之分”思想并不是对“天人合一”传统观念的简单否定,而是通过对人与自然之间“和谐意识”、“整体意识”、“平等意识”的深入探寻,以期达到更高层次的“人与天地相参”的生态伦理目标.【期刊名称】《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9(018)003【总页数】9页(P18-25,126)【关键词】荀子;天人之分;主体性;生态伦理观【作者】王中栋【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上海20024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222.6荀子的“天人之分”哲学思想,虽然消解了儒道两家天人思想中的形而上价值和意义,并赋予了天以物质性与功利性的丰富内涵,但他的天人观思想又与西方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有着根本性差异。
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人先要明确人与自然所处的生命共同体的职能和责任,既要满足自身的发展需求,又要顾及自然的运行规律,进而重建人与自然之间的新型生态伦理关系。
对此,本文将从“天人之分”观念中的主体性探究出发,结合荀子对人与自然的内在价值和本质特征的基本体认,来重新阐述他的生态伦理观,以明荀子本意。
一、“明于天人之分”:对神秘天人观的突破“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具有根本性的哲学观念,既是中国人对宇宙本源的探寻,更是对人生价值和生活目标的追求。
老子否定了殷商以来对“神”或“天”至上权威的崇拜,将“道”作为宇宙万物的本体,并将其作为“自然无为”的生态哲学思想的核心,也就导致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知表现出了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倾向。
荀子的天人关系荀子,这位古代的智者,对于天人关系有着独到而深刻的见解。
咱们先来说说啥是天人关系。
天人关系,简单讲,就是天和人之间的那种关联,那种相互的影响。
这就好比是一场微妙的舞蹈,天是舞台,人是舞者。
荀子认为啊,天有它自己的规律,春夏秋冬,风雨雷电,这都是自然而然的事儿。
就像太阳每天升起落下,月亮有阴晴圆缺,谁也改变不了。
咱们人能做的,不是去妄图改变天的运行,而是要顺应它。
这就好像你在一条大河里划船,水流的方向和速度你控制不了,但是你可以根据水势调整自己的划船方式,对吧?有人可能会说了,那既然天这么强大,咱人不就啥也干不了,只能听天由命啦?嘿,这可就大错特错啦!荀子告诉咱们,人有自己的能力和智慧。
咱们可以利用自然,为自己创造更好的生活。
比如说,我们知道春天播种,秋天收获,这就是我们对天时的巧妙运用。
咱们想想看,要是没有人类的努力和智慧,能有现在这丰富的粮食、漂亮的衣服、舒适的房子吗?肯定不能啊!这就好比给你一块荒地,你要是啥也不干,它永远就是块荒地,长满杂草。
但你要是辛勤耕耘,施肥浇水,它就能变成一片丰收的田野。
荀子还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啥叫主观能动性?就是咱们主动去思考、去行动的能力。
天不会主动给我们送来美味的食物、温暖的衣服,这都得靠我们自己去努力争取。
比如说,遇到旱灾了,咱们不能干坐着等天下雨,得想办法去挖井取水,去寻找其他的水源。
遇到洪水了,不能只知道抱怨老天不公,得赶紧修筑堤坝,保护家园。
这就像是在战场上,敌人可不会因为你害怕就放过你,你得勇敢地拿起武器,去战斗,去保卫自己。
再看看咱们现在的生活,科技越来越发达,这都是人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果。
飞机能在天上飞,汽车能在路上跑,手机能让咱们随时和远方的人联系。
这些难道是天赐予我们的?当然不是!这都是人类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努力创造出来的。
所以说啊,荀子的天人关系论,告诉我们既要敬畏天的规律,又要发挥人的能力。
这就好比走路,一只脚要稳稳地踩在规律的基石上,另一只脚要勇敢地迈出探索的步伐。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观念两汉时期,天人关系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
《淮南子》综合了春秋战国时期各家思想和汉初黄老哲学,重新论述了“道”和“无为”的含义,董仲舒则对先秦儒家思想和阴阳五行说加以改造发展,建立了“天人感应”的思想体系,宣扬人格化的“天”。
东汉王充又对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观”进行了批判,论述了自己的天人观。
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混合了儒道两家思想的玄学盛行,何晏、王弼主张通过体验“无”到达天人合一的境界,郭象认为人只有领会到每一物“自足其性”就可以达到万物一体的天人合一境界。
1.《淮南子》天人合一”思想《淮南子》是西汉初期淮南王刘安召集宾客方术之士集体编撰的一部著作。
它综合道家黄老、儒家、阴阳家、法家等思想,并且广泛吸收了当时医学、天文学等自然科学发展的成果,借鉴阴阳五行家的理论框架,建构了一个完整、系统的天道观体系。
“道”是《淮南子》的最高范畴,是一切事物产生发展的根源和规律。
所谓“道生一,一而不生,故分而为阴阳,阴阳合而万物生。
故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就是认为人与万物都是阴阳二气所生,是人们认识到宇宙的统一性。
因此,它认为万物之间有一种神秘的相互感应的关系,而且人与自然也有这种关系。
此外,它还提出“天人类比”的思想,认为人与天具有类似关系,是模仿天而造成的。
由于《淮南子》主要继承发展了道家思想,因此对于“无为”也有新的阐释。
它认为“无为”不是无所作为,应该是因循自然,在道的指导下从事各种工作。
“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
所谓无治者,不易自然也;所谓无不治也,因物之相然也。
”“弱吾所谓无为者,私志不得入公道,嗜欲不得枉正术,巡理而举事,因资而立功,推自然之势,而曲故不得容者,事成而身弗伐,功立而名弗有,非谓其感而不应,迫而不动者。
”就是说人们不仅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要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而且必须意识到人并不是事物的创造者,只是顺应道以推动事物发展的促进者,不可贪天功以为己力,违背天道的基本原则。
读书心得——《荀子》天人观述评不同于传统儒家“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荀子天人观的立脚点在于“天人相分”。
但与西方哲学“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明显不同,荀子在强调“明于天人之分”的同时也强调“与天地参”。
虽然当今学术界普遍认为《荀子》中的天是指自然之天,《荀子》中的人是指现实之人。
但对于荀子天人观最终指向“天人合一”还是“天人二分”却存在比较大的争议。
有关荀子天人思想的研究成果非常多,这些研究成果在材料与内容上有很多重复的地方。
对这些已有成果的梳理与总结有利于我们更清晰、更准确地理解荀子天人观。
一、《荀子》天人之内涵天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有着多重含义。
朱熹就曾指出,“经传中天字”,“有说苍苍者,也有说主宰者,也有单训理时”。
可见天在中国古代哲学中至少有“自然之天”“主宰之天”“义理之天”三种含义。
近代学者也对“天”的含义作了归纳,主要代表有季羡林的“一义说”、王明的“二义说”、张岱年的“三义说”、康中干的“四义说”与冯友兰的“五义说”。
荀子天人思想主要集中在《荀子》天论篇中,其天人观中的天主要是指自然之天。
廖名春紧密结合《荀子》文本,从荀子哲学思想本身的内容出发分析了荀子之“天”,他在《荀子新探》一书中指出,荀子所指的天就是客观现实的自然界,就是唯一实在的物质世界。
其天虽然与意志之天有所交涉,却从来不是荀子语意的重心。
赵法生在《荀子天论与先秦天人观的转折》一文中从中国哲学天人观发展历程出发分析了荀子之天,他认为荀子将天定义为自然之天,消解了天在传统儒学中的超越性和神圣性,将天道从天命中解放了出来,也将天道与人道区别开来,从而瓦解了儒家道德形上学的根基。
因此,其关于天的论说只是就各种自然现象而言。
总而言之,荀子所讲的天是一客观存在的天。
而荀子所谈的人,则是指现实的人,是“自然之天”下的一种具体存在。
周芬、陈虎腾在《论荀子天人观的人之存在》一文中提到,荀子通过“天人之分”来凸现人的自然存在,又通过“制天命而用之”凸现人的实践存在,而且通过“天人合一,礼法合一”表露人的文化存在。
关于荀子的“天人之分”说及其现实意义论文关键词:荀子天人之分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关系论文摘要:荀子独特的“天人之分”说主要包括“天行有常”、“明于天人之分”、“制天命而用之”。
这一思想对于当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借鉴意义在于,人应深入而全面地认识自然规律,进而掌握自然规律,继而遵循自然规律办事,既不要超过自然规律“与天争职”,也不能违反自然规律“倍道妄行”。
苟子,又名苟况、苟卿、孙卿,战国时赵国人,是与孟子齐名的儒学大师。
自少年开始,多次游学于齐,在稷下学官“三为祭酒”,有很高的声望。
一度应聘到秦国,又曾在赵国“议兵”。
后任楚国兰陵令。
晚年定居兰陵,专心著述。
荀子对儒家的《诗》、《书》、《礼》、《乐》、《易》、《春秋》都很有研究,善于吸收和批判先秦诸子百家的学说,从而自成高格,是先秦集大成型的思想家,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其著作《苟子》大部分是苟子的自撰,少部分出自f-1人的记录,是研究苟子的可靠材料。
这一著作开创了儒家学派中个人著作体的先河。
一、天人关系的演化早就开始对“天”是什么的问题进行思考。
最初认识的“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客观物质自然界,如季节、气候、日月星辰等,这种意义上的“天”是物质的“天”.在人们生产和生活的过程中制约人们的活动,表明人们在农耕时代建立起来的与外部世界的物质性关系:二是存在于人们意识中的、超越人力控制的意志性力量。
这种意义上的“天”等同于现代西方宗教中的“上帝”,拥有无上的地位和权力.表明了人们在其蒙昧时代与外界建立的精神性关系。
早期的人们对自然力量顶礼膜拜,“天”被笼罩上了浓厚的宗教色彩。
“所以早期人类所谓的‘天’,根本上是一种超越性的控制力量,其意志决定着自然界与人事的基本面貌,也因而当时人们心目中的‘命’总是与‘天’相连。
”[1] 西周末年。
各种历史事变促使人们对人与自然的关系重新进行了理性的思考,从而逐渐从宗教神学的束缚下摆脱出来,此时,天人关系成为先秦诸子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荀子的天人合一观与身心调养荀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他对于天人关系以及身心调养的思想有着独特的见解。
在我的研究中,我深入探讨了荀子的天人合一观与身心调养,并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
首先,荀子的天人合一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他认为人类与天地万物是相辅相成的整体,人应当与自然保持和谐的关系。
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但通过修身养性,可以使自己与天地万物相融合,达到身心合一的境界。
他主张通过修养自己的心性,使自己的欲望与天地之道相一致,从而实现内外的和谐与统一。
其次,荀子的身心调养思想强调了身心的平衡与和谐。
他认为,人的身体和心灵是相互关联的,只有身心平衡才能达到最佳状态。
荀子主张通过养性来调养身心,他认为人应当追求内在的品德修养,使自己的心灵达到高尚的境界。
他强调了修身养性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修身养性,才能达到身心和谐的境界。
荀子的天人合一观与身心调养思想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荀子的天人合一观提醒人们要保护自然环境,与自然和谐共生。
在当今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背景下,我们应当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积极采取措施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其次,荀子的身心调养思想对于个人的身心健康具有指导意义。
在现代社会,人们常常面临着工作压力、生活压力等各种压力,身心健康问题日益突出。
荀子的身心调养思想提醒我们要注重内在的修养,关注自己的心灵世界,通过修身养性来调节身心,保持身心的平衡与和谐。
此外,荀子的天人合一观与身心调养思想也对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荀子认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只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社会才能实现稳定与繁荣。
同时,荀子的身心调养思想也提醒我们要注重个人的品德修养,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从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总之,荀子的天人合一观与身心调养思想在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他的思想提醒我们要与自然和谐相处,注重个人的身心健康,同时也为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提供了启示。
浅析儒家天人观思想的演变作者:杨磊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1年第09期摘要:“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被中国古代哲学家视为人生的理想境界,要求人与自然保持和谐统一。
天人关系问题是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实质上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自然界不仅是人类生命和一切生命之源,而且是人类价值之源。
本文简单论述了儒家天人观思想的演变。
关键词:儒家天人观思想天人合一演变1 “天”与“人”的含义究竟何为“天”?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中认为天有五义:曰物质之天,曰主宰之天,曰运命之天,曰自然之天,曰义理之天。
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即关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来看,“天”的含义又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唯物主义的,即物质之天和自然之天,“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另一类是唯心主义的,即把天赋予以人类道德精神的品格,认为天和人一样具有人的情感、意志,是世界的最高主宰。
有的思想家关于“天”的含义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又不是截然分开的,有时指物质之天,有时指精神之天。
无论人们赋予天以何种含义,在关于“天”的思想中都深刻的包含着人与自然界,个人与社会的矛盾运动。
人首先是动物。
西方哲人喜欢说:人是理性的动物,人是会制造工具的动物,人是政治的动物,人是社会的动物等等。
中国古德则爱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孟子)但是,人却又并非等同于普通的动物。
人有自然性或物质性,更有社会性或精神性。
孟子认为如果作为一个人只表现出自然属性却“无教”,即没有社会道德教化,那就会“近于禽兽”,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属性在于人的德性。
2 “天人合一”思想的起源“天人合一”观念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报”,即祭祀上天的意识。
其中的“人”指人事、社会,主要指相对于自然界的人类;“天”则泛指自然界和自然规律,是与人、人类相对应的概念。
这一哲学思维则源于中国远古时期追求“天人相通”的宗教仪式。
最早在商代的占卜就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主题。
荀子对于天人关系的看法荀子,这位先秦时期的思想大家,对于天人关系有着独到而深刻的见解。
咱先来说说啥是天人关系。
这就好比你和你的好朋友,相互影响,又各自有着自己的特点和规律。
天人关系也是这样,天有天的运行规则,人有人的行为方式。
荀子可不认为天是啥神秘莫测、决定一切的主宰。
他觉得天就是自然存在的,像四季更替、日月星辰的运转,那都是自然而然的事儿,没啥神秘的。
这就好比太阳每天升起落下,难道是因为谁的指使吗?不是呀!荀子强调,人不能只是傻傻地等着天的恩赐或者惩罚。
人得主动去认识天,了解它的规律。
就像农民种地,得知道啥时候播种,啥时候收获,这可不是老天告诉你的,是农民自己摸索出来的。
要是人啥都不干,光指望老天保佑,能有好收成吗?那肯定不行啊!而且,荀子还觉得,人有能力去改造自然。
这可不得了!他不是让咱们胡来,而是说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智慧和力量。
比如说修水利灌溉农田,这就是利用自然条件为人类造福。
这不就像咱们学会了骑自行车,不是去对抗车子的结构,而是顺应它的原理,让它带着咱们跑得更快更远吗?荀子也指出,人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去瞎折腾。
要是为了一时的利益过度开垦、破坏环境,那最后倒霉的还是人类自己。
这就好比你明明知道熬夜对身体不好,还天天熬,最后身体垮了,能怪谁呢?想想看,要是咱们都按照荀子的想法来对待天人关系,那世界会变成啥样?肯定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们既能享受自然的恩赐,又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让生活变得更美好。
咱们不会因为惧怕自然而缩手缩脚,也不会因为狂妄自大而破坏自然。
总之,荀子对于天人关系的看法,放在今天依然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咱们得尊重自然、认识自然,还要勇敢地去改造自然,让天和人成为和谐共处的好伙伴,这样咱们的日子才能越过越美,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2010年4月第43卷第2期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 f Yanbian U niversit y(So cial Science)A pr.2010V ol.43 N o.2从荀子的天人观看先秦儒家天人关系的衍化苏 允 苹(西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甘肃兰州730070)摘 要: 天人之辩是先秦时期讨论的重要问题。
孔孟荀虽同属儒家,但他们对 天人之辩的不同解答,正体现了哲学的发展。
孔子 天人之辩中对天的理解有自然之天、主宰之天等多重含义,主张人要顺天命;孟子主张人通过 尽心、 知性过程,最终达到 知天、 事天的境界,使得儒家哲学走向了唯心主义;荀子站在儒家的立场上,吸收了!老子∀、!管子∀的思想,把天人关系放在了天人相分、人能够制天命而用之的立场上,克服了孔子、孟子思想的弊端,在巩固儒家的理性精神的同时,将儒家天人关系推向了朴素唯物主义的新阶段。
关键词:荀子; 天人之辩;天人观;衍化;先秦儒家中图分类号:B2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311(2010)02-0036-05收稿日期:2010-01-18作者简介:苏允苹(1979#),女,陕西户县人,西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天人之辩是中国先秦时期争论的主要问题之一。
其中 天指的是什么,人的规定性是什么,天人二者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对这些问题每个哲学家都有自己的解答。
先秦儒家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正体现了哲学史的发展过程,本文拟从荀子的天人观入手来考察先秦儒家思想的衍化趋势。
荀子对天、人、天人关系三个范畴的考察,是站在儒家的立场对孔子、孟子思想的扬弃,使得古代哲学思想在荀子这里呈现出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趋势。
一、历史的必然:从主宰之天到道德之天再到物质之天的天道观在中国古代社会,由于缺乏对自然的了解,人们往往把自己无法把握的力量看做是宇宙之间的一个至上神或者主宰力量, 并将这个至上神、主宰称之为∃帝%∃上帝%,在商周之际及以后称之为∃天%。
从遗留下来的甲骨卜辞看起来,这个∃上帝%是被认为是统治一切的。
一切自然界及社会中的事,都由这个至上神作主宰。
他有一个以日月风雨等臣宫使者的帝厅,协助统治一切。
他以自己的好恶发号施令,他的号令称之∃天命%。
[1]在主宰一切的至上神、帝、上帝、天的面前,人是从属于它们的。
人的吉凶祸福都要靠它们的赐予。
荀子的 天的概念已经不是至上神,不是主宰一切的力量,而是物质的自然界。
剥离了神秘色彩的 天及新的天人关系将古代思维水平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这与孔孟的天道观相比有了很大的进步。
这是和社会的科技水平有很大的联系的,荀子的思想是历史的必然。
孔子对天的理解是多重性的。
!论语∀中多处记载了孔子的 天。
其一指的是自然界。
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2]天不说话,然而四时运行,万物生长,这是自然的天,广阔的天。
!论语∀中另一部分 天的含义,是等同于西周时期的宇宙间最高的主宰者,这个意义上的天,作 命、 天命理解。
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2]一个人得罪了上天,再祷告也是无济于事的; 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2] 天丧予,天丧予![2]从这些话看来, 孔子所说的天,基本上指的是当时传统宗教所说的天、帝、上帝,是宇宙最高的主宰者。
[1]这个& 36 &最高主宰者的意志、命令,称为 天命,因此,孔子讲 天的时候,总是和 命合起来讲。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2]人在天命面前,是秉承着敬畏天、顺从天命的态度,服从于上天的安排的。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这个天命,就是天、帝、最高统治者的意志命令。
人的生老病死、富贵贫穷,都是天命所决定的,人只能听从天命的安排。
至于人的品德,孔丘认为,是人自己的努力所决定,与天命无关。
[1]孟子思想中的 天,也是有多层含义的。
其一是继承孔子的宇宙之间最高主宰之 天。
孟子的弟子万章问老师,是否有尧把天下传给了舜这件事情。
孟子回答说: 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
[3] 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
[3]舜的天下是 天给他的, 天是不说话的,只使用人世间的事物来显示其意志。
从孟子和万章的对话中可以看出,这里的 天的含义是宇宙之间的万事万物的主宰。
天与贤,则与贤,天与子,则与子。
其子之不贤不肖,皆天也。
非人之所能为也。
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至而至者,命也。
[3]这里就说到了,由谁做天子,上天自有安排。
舜继尧、禹继舜上天都采用了前任的推荐,禹之后, 天并没有选择禹推荐的益,而是选择了禹的儿子启做天子。
孟子认为 天想将天下交给贤德的人,就交给了贤德的人;想交给前任的儿子就交给前任的儿子。
这个过程实际上是社会历史中由禅让制向世袭制的转变。
孟子把这一切看做是 天的安排,以此说明天是人事的主宰,人的社会是由 天来安排的。
孟子思想中的 天的另一部分含义是道德之天。
孟子认为人的 恻隐、 羞恶、 恭敬、 是非四心是上天赐予的。
上天本身就有四心,即四 善端(仁、义、礼、智的萌芽),人在出生时,上天就已经把这些品质内赋予人了,形成了人的天性。
孟子更注重这一层含义中的 天。
他主张人的学习、道德修养的培养等行为就是对天性的恢复和扩充的过程。
包含了仁、义、礼、智这些品质的上天,就是人们所追求的天道。
荀子所说的 天,首先是关于 列星、 日月、 四时、 阴阳、 风雨的物质之天。
列星随旋,日月递炤,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
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夫是之谓天。
[4]从这里我们看出, 天是物质的自然界,是由阴阳二气组成的,并且阴阳二气和合而化成万物。
在这个自然界中,星宿相随运转,日月交替,四季轮回,风雨兼施,化生万物,这一切运动都是自然而然的,并不是出于上帝或某种精神力量的驱使。
荀子的这一思想是吸收了!管子∀中的思想而来的。
有气则生,无气则死,生者以其气。
[5] 凡物之精,比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
流于天地之间,谓之鬼神。
藏于胸中,谓之圣人。
是故名气。
[5]这就是说,物的精气相互结合,就产生出了各种东西,地面生长五谷,天空分布列星。
精气流动与天地之间,形成了鬼神,精气藏于胸中,就自然产生了智慧,形成了圣人。
荀子吸收了!管子∀的思想,从而形成了自己正确的天道观。
其次,荀子认为自然界的运行有其内部的运动规律,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
故水旱不能使之饥,寒暑不能使之疾,袄怪不能使之凶。
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背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
故水旱未至而饥,寒暑未薄而疾,袄怪未至而凶。
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
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
[4]荀子在这里详细地进行了自然天象和人世人为的区分:认为人世的吉凶、贫富、祸福皆在于人为,而不在于天象;人如果不按照 道###事物的规律,而执意妄行,则会招致殃祸,而如果 受时、 动时,即按照事物的规律安排活动,就会达到 治世。
这种物质的天,已经没有了人的意志的因素。
荀子将自然和人事划分开来,认为自然和人事有联系,但是强调二者之间有区别。
人可以驾驭自然,吉凶由人事决定,而不是由天来决定。
这种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为正确地表达自然和人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孔子是在承认了最高主宰之天的前提下,注重对天命的顺从。
孟子更强调道德之天。
从孔子到孟子再到荀子,天的本质经过了主宰之天、道德之天、自然之天这三个阶段,这也正是思维方式从客观唯心主义到主观唯心主义再到朴素唯物主义的转变过程,体现了人的思维方式的逐渐提升的趋势,而这种趋势也正是历史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
二、人道观:儒家理性精神从确立到加深再到坚固荀子的 人也不再是敬天畏命的 人,而是具&37&有了能动性的 人,有改造自然能力的 人了。
这与孔孟相比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孔子在承认天、天命的同时,将大部分的注意力放在了 人的身上。
孔子对 人的本性很少谈及,只是注重思考人如何才能更有人的尊严,孔子认为人应该有 仁的品质。
仁是孔子人道观的基本内容,是对人尤其是君子的基本设定。
仁的内涵很丰富,包含孝、悌、爱人、信等特质,行仁的方法为忠、恕之道,并具有安贫乐道的特点,这些品质指向君子这种理想人格。
这些品质中无不体现着 肯定人的尊严,主张人和人之间要互相尊重,建立爱和信任的关系。
[6]孔子认为,人可以通过学习,通过道德修养的提升,以一个人的姿态呈现于人世间。
因此,孔子在强调敬畏天、顺天命之外,更强调人的道德上的修养。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2]孔子把人的本性和天道相通,把二者合二为一的境界作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知天命,意味着人通过修养,使得仁心、仁德这些人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行内化为人的天性,从而达到天和人的统一,这就是性与天道的统一,是一个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境界。
可见,孔子在天命的前提下,将大写的人树立起来。
因此,天命的决定性也受到了一部分的限制。
天只能决定人以外的事物,而人的道德行为的选择,天是无能为力的,而这一部分则由人的理性来掌管。
同样,人在敬天、顺天命的同时,是可以理性地选择自己的道德行为。
!论语∀中大量强调了这种理性精神: 吾日三省吾身、 朝闻道,夕死可也、 我欲仁,斯仁至亦。
理性认识到了人之为人的根据在于仁德,在于推己及人,在于安贫乐道,并能够自觉自愿地行仁义之道,这个认识使得儒家理性精神得以确立。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
首先,孟子认为人生来就具有四心: 恻隐之心、 羞恶之心、 恭敬之心、 是非之心,这四心包含着仁义礼智的品德。
这四心是善端,人人都具有,并且因为人人都有这四心,所以每一个人都有成为尧、舜等这些圣人的可能。
其次,孟子认为人生下来就具有 良知、 良能: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3]人人 孩提之童,吾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
亲亲,仁也;敬长,义也。
[3]再次,孟子认为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就是人有理性,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
[3]人对仁义有明确的认识,并能够自觉地行仁义之道。
人们对于理性的认识能力也是上天赋予的,人通过这种能力,加上后天不断的学习,修养的提升,可以达到和天道合二为一,是完全可以成为圣人的。
一个内心达到圣人的境界的人,就可以将这种良知、良能扩散至政治、经济等其他方面,最后达到 外王,实现 仁政的社会。
孟子在这里对善性有了更深层的理解,认为经过自我精神的培养,形成至大至刚的浩然正气,就能够和天道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