阈下情绪启动的机制及应用_罗善欢
- 格式:pdf
- 大小:133.80 KB
- 文档页数:2
心理学报 2010, Vol. 42, No.9, 929−938Acta Psychologica Sinica DOI: 10.3724/SP.J.1041.2010.00929收稿日期: 2009-10-09*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重大项目(05JJDXLX003)、全国高校优秀博士论文作者专项资金项目(200708)、国家社科基金十一五规划教育学科国家重点课题(ABA060004)。
通讯作者: 吕勇, E-mail: ly6312@不同愉悦度面孔阈下情绪启动效应:来自ERP 的证据*吕 勇 张伟娜 沈德立(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院, 天津 300074)摘 要 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 研究阈下情绪启动效应。
实验中的因素是阈下呈现的情绪启动面孔的愉悦度, 分为高、低两个水平。
被试的任务是对中性靶刺激面孔进行情绪判断。
结果发现:被试在对靶刺激进行情绪判断时出现与启动刺激愉悦度趋于一致的启动效应; 低愉悦度面孔作启动刺激条件下N1和P2的波幅显著大于高愉悦度面孔作为启动刺激的条件; 不同愉悦度情绪面孔的阈下启动效应是由于启动刺激影响了对靶刺激的知觉加工所致。
关键词 阈下知觉; 情绪启动; 情绪愉悦度; 事件相关电位 分类号 B8421 问题的提出人对情绪信息的加工既可以是有意识的受控加工, 也可以是无意识的自动加工(姜春萍, 周晓林, 2004)。
大量研究证明, 对情绪信息的自动加工可以调节人们对事物的判断以及社会行为, 这一现象在情绪启动的研究中得到充分证明。
情绪启动效应(affective priming effect)指的是个体先行加工具有一定情绪意义的刺激后, 后继加工也易于蒙上相应的情绪色彩。
在情绪启动的实验中, 研究者们发现如果将启动刺激呈现时间减少到几十毫秒、十几毫秒、甚至几毫秒, 依然能观察到情绪启动效应。
由于启动刺激呈现的时间非常短, 人无法有意识地觉察, 故此时出现的情绪启动称为“阈下情绪启动”(subliminal affective priming)。
The Validity of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Awareness Thresholds in Subliminal Perception Priming
作者: 刘潇楠[1];杨莹[1];周仁来[1,2,3]
作者机构: [1]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875;[2]北京师
范大学应用实验心理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100875;[3]东南大学儿童发展和学习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南京200096
出版物刊名: 心理科学
页码: 1310-1313页
主题词: 主观觉察阈限;客观觉察阈限;Stroop效应
摘要:本研究采用Stroop与oddball结合的实验范式,检验了中、英文色词启动刺激在不
同SOA条件下所引发的阈上与阈下Stroop启动效应之间的差异。
研究发现,闽下Stroop启动
效应既可在严格的辨别阈限与客观觉察阈限条件下产生,也可在辨别阈限与客观觉察阈限之上
主观觉察阈限之下产生,主观觉察阈限是可靠的,但是阈下刺激需要一定的持续时间以引发阈
下知觉加工;启动刺激对目标刺激的阈上启动作用需要一定的间隔时间以引起受控制的反应。
应用心理学C hi n e se Joumal of 2012年第18卷第3期,213—223Ap曲ed Psy ch o lo gy2012.V01.18.No.3.213—223错误归因范式中情绪启动特点研究。
冯霞1 冯成志1,r (1.苏州大学心理系,苏州215123;2.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苏州大学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苏州215006)摘要归因错误在日常生活中是一种常见现象,本研究基于AMP范式,利用情绪启动刺激,通过两个实验探讨了阈上和阈下情绪启动特点。
实验结果显示:(1)AMP范式下,存在阈上、阈下情绪启动效应;(2)AMP阈上启动时,汉语词、普通图片、面孔图片均有显著的情绪启动效应,即启动物的情绪色彩对中性目标物的评价有显著影响,被试有将中性模糊刺激赋予和启动物相同的情绪效价色彩的倾向;(3)阈上lOOms、1500ms、5000ms三种 SOA水平上,启动物效价作用均显著,说明AMP范式下,启动物效价作用能持续至少5s;(4)AMP阈下启动时,效价的简单效应仅在SOA为60ms时显著,即说明阈下情绪启动效应在较短的SOA内易出现,随着SOA的延长情绪启动效应衰退。
关键词情绪启动错误归因效价SOA中图分类号:B8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6020(2012)一03—0213—11变式,也可看做是与IAT等并列的内隐态1引言度测量工具。
所谓错误归因(misattribu—tion),是指将一个来源的效果错认为是另情绪启动(affective priming)研究始于八一个来源(Payne,Cheng,Govorun,&Stewart,十年代初期,一直是国内外许多研究者关2005)。
通俗地讲,就是将事情的原因找错注的主题,各种情绪启动的新范式不断涌了。
这在日常生活中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现。
Payne等(2005)修改了Murphy和Zajonc象,比如人们把因为晴朗天气而产生的愉(1993)研究中的实验程序,正式提出情绪错悦情绪归因为正在享受的美好生活;目击误归因(affect misatt rib uti on procedure,AMP)者错把别人事后的引导信息认为是自己过范式。
情绪启动(affective priming)就是指这样一种现象,当启动刺激与目标刺激有相同效价即在评价上一致时(如:阳光—母爱、蟑螂—死亡),与具有不同效价即在评价上不一致时(如:蟑螂—母爱、阳光—死亡)相比,在前一种情况下,对目标刺激(母爱、死亡)的加工会更快和更准确,这通常就被称为情绪启动效应。
情绪启动主要是用来研究情绪和认知关系的手段,在已有文献中指出情绪启动也即情绪一致性效应,情绪启动至少已包括如下三种含义:指个体对于在情绪效价上与启动刺激相似的靶刺激更为敏感;指个体先行加工具有一定情绪效价的刺激后,使得后继加工也易于蒙上相应的情绪色彩;视个体的情绪状态即为一种准备状态(启动状态),这种准备状态(启动状态)将对个体的认知活动产生影响,称为情绪启动。
情绪启动的研究范式情绪启动的研究范式主要有如下几类:经典的情绪启动范式。
1986年,Fazio等人最早的情绪启动实证研究已成为经典的情绪启动范式。
Fazio等人采用了词——词启动范式研究情绪启动效应。
该实验要求被试对靶刺激——单词(如“友好”、“丑恶”)进行效价评定(积极或消极),每一个靶刺激前呈现一个不需要评价的启动刺激(与靶刺激在可评价含义上存在关联),反应记录为反应时和错误率。
结果揭示:与启动刺激效价一致的靶刺激的评价时间比与启动刺激效价不一致的靶刺激的评价时间要短。
阈下情绪启动范式是在情绪启动实验中,将启动刺激呈现时间减少到几十毫秒、十几毫秒甚至几毫秒。
由于启动刺激呈现时间非常短,无法被有意识地觉察,被试根本不知道曾经呈现过启动刺激,故此时出现的情绪启动称为“阈下情绪启动效应”(Subliminal affective priming effect),又称“无意识情绪启动”(Unconscious affective priming effect)或“自动情绪启动”(Automatic affective priming effect)。
《情绪诱发方法述评》篇一一、引言情绪诱发方法在心理学、神经科学、社会科学等多个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对于这些领域而言,理解情绪诱发的过程和机制,以及采用何种方法可以有效地诱发特定情绪,成为了重要的研究课题。
本文将对目前主流的情绪诱发方法进行详细的述评,探讨其有效性、适用范围以及存在的局限性和未来发展趋势。
二、常见情绪诱发方法1. 视觉刺激法视觉刺激法是通过向被试者展示一系列与特定情绪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视觉材料,以诱发其情绪反应的方法。
这种方法具有直观、易操作的特点,广泛应用于实验室研究。
2. 音乐诱发法音乐诱发法是通过播放特定风格或内容的音乐,以诱发被试者的情绪反应。
音乐能够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中枢,具有强烈的情感诱发能力。
3. 情境模拟法情境模拟法是通过创设特定的情境,使被试者身临其境,从而诱发其情绪反应。
例如,通过角色扮演、虚拟现实技术等手段,模拟出与实际生活相似的情境。
4. 文字描述法文字描述法是通过让被试者阅读与特定情绪相关的文字描述,以诱发其情绪反应。
这种方法可以精确地控制情绪的种类和强度,常用于实验室研究。
三、情绪诱发方法的评价1. 有效性各种情绪诱发方法在实验研究中均表现出了一定的有效性。
然而,不同方法在诱发不同类型情绪上的效果存在差异。
例如,视觉刺激法和音乐诱发法在诱发愉悦、悲伤等基本情绪上效果较好,而情境模拟法则更适用于诱发复杂的社会性情绪。
2. 适用范围各种情绪诱发方法在不同的研究领域和实验条件下具有不同的适用性。
例如,视觉刺激法和文字描述法在实验室研究中较为常用,而音乐诱发法和情境模拟法则更适用于实际生活场景中的情绪研究。
3. 局限性虽然目前已经存在多种情绪诱发方法,但仍存在一些局限性。
例如,某些方法可能难以精确控制情绪的种类和强度;某些方法可能只适用于特定文化背景下的被试者;此外,不同个体对同一情绪诱发方法的反应可能存在差异。
四、未来发展趋势1. 多模态情绪诱发方法: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的情绪诱发方法将更加注重多模态刺激的运用,如将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觉模态结合起来,以更全面地诱发被试者的情绪反应。
情绪启动研究的实验范式方 平 1 陈满琪1 姜 媛2(1首都师范大学教科院心理系,北京,100037)(2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院,天津,300074)摘 要 情绪启动是探讨情绪和态度自动激活的有效方法,近期其研究范式有了较大的发展,相继产生了经典情绪启动实验、阈下情绪启动实验、向后情绪启动实验以及情绪启动与其他范式相结合的实验等较有影响的研究范式。
文章分别梳理了这些范式及其研究结果,并在此基础上,总结研究所采用的范式并展望今后研究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情绪 情绪启动 实验范式进化论认为,在不断变化的外界环境中,机会或威胁都会在无征兆的情况下突然出现,因此在无需意识参与情况下,迅速地分辨 好 与 坏 成为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大量研究也证实[1],人们拥有自动评价的机制,该机制能够无需意志努力地快速扫描周围环境的刺激,对其进行积极或者消极的评价,从而为随后行为做准备。
自动评价的最重要证据之一是情绪启动研究[2]。
这种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将启动范式扩展至情绪领域,不仅深化了传统的启动范式,而且促进了情绪的实验研究。
另一方面将自身所具有的自动性及无意识性应用于态度的测量,成为研究态度自动激活的首选方法,丰富了现有的测量方法。
鉴于其研究意义,情绪启动研究吸引了大量的研究者,并产生了不同的实验范式,但由于研究者的关注点不同,目前缺乏对实验范式的系统梳理。
本文分别介绍了经典情绪启动实验、阈下情绪启动实验、向后情绪启动实验、情绪启动与其他范式结合的实验等较有影响的实验范式及其研究结果。
在此基础上,总结现有的研究范式并展望今后研究的发展趋势。
1 实验范式及其研究结果1.1 经典情绪启动范式Fazio 等人[3]最早的情绪启动实证研究已成为经典的情绪启动范式。
研究先呈现积极、消极和中性等不同效价的启动刺激(态度物体)200ms,间隔100ms 或者800ms 后呈现积极、消极和中性等不同效价的靶刺激(形容词),从而形成评价一致、评价不一致及中性等三种条件,同时控制SOA 分别为300ms 或1000ms(SOA 指从启动刺激开始呈现到靶刺激开始呈现的时间间隔)。
摘要:启动效应是内隐记忆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启动效应备受心理学家们关注,研究者们通过多种实验设计证明了启动效应的存在并提出了多种理论假设。
本文主要介绍了启动效应,并研究了其在我国特殊教育研究中的应用。
关键词:启动效应内隐记忆特殊教育研究1启动效应概述1.1定义启动效应自提出以来就受到了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目前公认的启动效应可以表述为:启动效应就是指先前呈现出来的刺激对后续刺激加工产生的一系列影响,这种影响既可能是正影响,也可能是负影响。
只有当启动刺激与目标刺激间存在一定的正向或负向关系,启动效应才会出现。
这种关系主要包含含义层面和形式层面两部分内容[1]。
1.2启动效应的分类根据启动效应作用方向的差异,我们可以将其分为正启动和负启动两种。
其中,启动刺激对目标刺激的加工起促进作用为正启动效应,反之则为负启动效应。
根据先后呈现的启动刺激与目标刺激的关系可分为重复启动和间接启动,重复启动指启动刺激与目标刺激完全相同,后者只是对前者的重复,间接启动则指启动刺激与目标刺激不完全相同时出现的启动效应。
根据启动效应对语义加工的依赖程度和是否具有直觉特异性可分为知觉启动和语义启动。
知觉启动指识别目标刺激提取的线索与启动刺激在知觉特性上相关,主要反映对刺激形式的优先加工。
语义启动与之不同,主要反映的是对刺激意义的加工,也称概念启动[2]。
1.3研究程序实验时一般分两个阶段:首先呈现启动刺激,要求被试注意目标而忽略分心物;然后在测验阶呈现探测刺激,要求被试只对其中的目标反应,而不理会分心物。
依据启动刺激和探测刺的关系,实验条件可分为三种:①目标重复条件:启动刺激和探测刺激中的目标相同或相似;②控制条件:启动刺激中的目标和分心物与探测刺激中的无关;③忽略重复条件:其启动刺激中的分心物是探测刺激中的目标。
[3]1.4常用测验方法多种测验方法都可用于启动效应的研究,研究中常用的测验方法有词汇确定、词的确认和词段补笔。
情绪启动研究的实验范式方 平 1 陈满琪1 姜 媛2(1首都师范大学教科院心理系,北京,100037)(2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院,天津,300074)摘 要 情绪启动是探讨情绪和态度自动激活的有效方法,近期其研究范式有了较大的发展,相继产生了经典情绪启动实验、阈下情绪启动实验、向后情绪启动实验以及情绪启动与其他范式相结合的实验等较有影响的研究范式。
文章分别梳理了这些范式及其研究结果,并在此基础上,总结研究所采用的范式并展望今后研究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情绪 情绪启动 实验范式进化论认为,在不断变化的外界环境中,机会或威胁都会在无征兆的情况下突然出现,因此在无需意识参与情况下,迅速地分辨 好 与 坏 成为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大量研究也证实[1],人们拥有自动评价的机制,该机制能够无需意志努力地快速扫描周围环境的刺激,对其进行积极或者消极的评价,从而为随后行为做准备。
自动评价的最重要证据之一是情绪启动研究[2]。
这种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将启动范式扩展至情绪领域,不仅深化了传统的启动范式,而且促进了情绪的实验研究。
另一方面将自身所具有的自动性及无意识性应用于态度的测量,成为研究态度自动激活的首选方法,丰富了现有的测量方法。
鉴于其研究意义,情绪启动研究吸引了大量的研究者,并产生了不同的实验范式,但由于研究者的关注点不同,目前缺乏对实验范式的系统梳理。
本文分别介绍了经典情绪启动实验、阈下情绪启动实验、向后情绪启动实验、情绪启动与其他范式结合的实验等较有影响的实验范式及其研究结果。
在此基础上,总结现有的研究范式并展望今后研究的发展趋势。
1 实验范式及其研究结果1.1 经典情绪启动范式Fazio 等人[3]最早的情绪启动实证研究已成为经典的情绪启动范式。
研究先呈现积极、消极和中性等不同效价的启动刺激(态度物体)200ms,间隔100ms 或者800ms 后呈现积极、消极和中性等不同效价的靶刺激(形容词),从而形成评价一致、评价不一致及中性等三种条件,同时控制SOA 分别为300ms 或1000ms(SOA 指从启动刺激开始呈现到靶刺激开始呈现的时间间隔)。
情绪Stroop效应:威胁驱动还是反应偏差?
陈亚萍;李晓东;鲍晓旋;刘旭阳;李好好
【期刊名称】《应用心理学》
【年(卷),期】2014(020)001
【摘要】为了考查情绪Stroop效应的产生机制是威胁驱动还是反应偏差,本研究进行了两个实验.实验一用一般负性情绪词语和中性词语作为实验材料,实验二用威胁性的情绪图片和中性图片作为实验材料.每个实验均要求一组被试做按键反应,另一组被试做摇杆反应.结果发现,当实验材料为词语时,未出现情绪Stroop效应;当实验材料为威胁性图片时,无论是趋向性反应方式还是回避性反应方式,都出现了情绪Stroop效应.本研究结果支持威胁驱动机制.
【总页数】7页(P18-24)
【作者】陈亚萍;李晓东;鲍晓旋;刘旭阳;李好好
【作者单位】深圳大学师范学院,深圳 518060;深圳大学师范学院,深圳 518060;深圳大学师范学院,深圳 518060;深圳大学师范学院,深圳 518060;深圳大学师范学院,深圳 51806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842.6
【相关文献】
1.情绪 STROOP 效应中负性情绪刺激的加工过程探究 [J], 冷涛
2.考试焦虑的医学生心理弹性及其对情绪Stroop效应的影响 [J], 周淑雯; 郝建华;
苏梦圆; 孙从策; 李妮娜
3.月经周期中情绪冲突Stroop效应研究 [J], 马燕明; 郑旭飞; 方永慧; 刘光远
4.阈下情绪启动效应和Stroop效应之对比实验研究 [J], 杨丽珠;蒋重清;刘颖
5.中英双语者情绪Stroop中的双语优势效应 [J], 焦江丽;刘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情绪启动与情绪调节影响估算策略执行的认知机制汇报人:文小库2023-11-08•引言•情绪启动对估算策略执行的影响•情绪调节对估算策略执行的影响•情绪启动与情绪调节的相互作用对估算策略执行的影响•结论与展望引言01情绪在人类认知与行为中具有重要影响,情绪启动与调节对估算策略执行的影响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广泛存在。
了解情绪启动与调节对估算策略执行的影响,有助于深入理解认知与情感交互作用的机制,为提高估算策略执行效率和准确性提供理论支持。
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内容本研究通过实验方法,探讨不同情绪启动条件和情绪调节策略对估算策略执行过程的影响,分析其认知机制。
实验流程首先进行情绪启动,然后进行估算任务,最后收集参与者的认知和情感数据。
数据分析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探讨不同情绪启动条件和情绪调节策略对估算策略执行过程的影响。
研究方法采用随机实验设计,将参与者分为不同情绪启动条件组(积极、消极、中性),在执行估算任务过程中,要求参与者使用不同的情绪调节策略(认知重评、表达抑制、无情绪调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情绪启动对估算策略执行的影响02正面情绪启动可以促进估算策略的执行,提高估算的准确性和效率。
正面情绪启动与估算策略负面情绪启动可能会干扰估算策略的执行,导致估算准确性下降。
负面情绪启动与估算策略情绪启动与估算策略的关系快乐情绪启动快乐情绪启动可以缓解紧张和焦虑,提高工作记忆和集中注意力,从而有利于估算策略的执行。
悲伤情绪启动悲伤情绪启动可能会让人更加消极和沮丧,降低工作记忆和集中注意力,从而干扰估算策略的执行。
不同情绪启动对估算策略的影响情绪启动对估算策略的认知机制工作记忆容量限制情绪启动可能会影响工作记忆容量,从而影响估算策略的执行。
当工作记忆容量较大时,可以更好地执行估算策略,提高估算准确性。
注意力分配情绪启动可能会影响注意力的分配,从而影响估算策略的执行。
当注意力集中在目标任务上时,可以更好地执行估算策略,提高估算准确性。
“阈下刺激”的教育启示严丽萍(常熟理工学院教育系,江苏常熟 215500)[摘要]“阈下刺激”是一个心理学概念。
在心理学上,低于感觉阈限的刺激即为“阈下刺激”,它微弱、暗默、不为人所觉知,然对人仍有着重要的影响。
“阈下刺激”的存在及其效应告诉我们,学校教育要取得理想的效果,就必须重视隐性课程,并在隐性课程的建设中注意空间上的广域性和时间上的连续性。
[关键词] 阈下刺激学校教育隐性课程教育作为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指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入学者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1]与其他教育相比较,学校教育是目的性、系统性、组织性最强的教育活动,因此也是可控性最强的。
但即便是可控性最强的学校教育活动,有时也会产生与之不一致甚至相反的“无意识的学习结果”。
究竟是什么因素造成了“无意识的学习结果”的产生?学校和教师能否干预或控制这些因素?如能,又怎样干预或控制?对于这些问题,“阈下刺激”及其效应或许能给我们些许启示。
一、“阈下刺激”及其效应“阈下刺激”是一个心理学概念。
在心理学上,使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所需的量的临界值称感觉阈限,低于感觉阈限的刺激即为“阈下刺激”。
由于“阈下刺激”存在于人的感觉阈限之外,一般不能为人所觉察。
从理论上讲,“阈下刺激”对人应该是无法产生影响的。
然而,大量的心理学实际研究结果却发现,“阈下刺激”对人仍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2]“阈下刺激”对人具有“潜移默化”作用,是有生理学依据的。
在生理学上,能引起细胞兴奋或产生动作电位的外加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比阈强度弱的刺激,即为“阈下刺激”。
研究表明,“阈下刺激”只能引起低于阈电位值的去极化,不能发展为动作电位,但它可以使受刺激的膜产生局部兴奋。
局部兴奋强度较弱,故只能持续较短时间且不能在膜上作远距离传播,然随着“阈下刺激”强度的增加,局部兴奋也可随之增强。
同时,局部兴奋还可以使邻近的膜也产生类似的去极化,若遇到该处又因另一刺激产生局部兴奋时,两者可以叠加起来。
阈下情绪启动的机制及应用阈下情绪启动是指在个体内部的某种外部刺激触发下,引起情绪产生的过程。
它是大脑对外界刺激作出情绪反应的一种机制,与我们的情感体验和心理状态密切相关。
本文将阐述阈下情绪启动的机制及其应用,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来分析。
阈下情绪启动机制首先要理解情绪的产生机制。
情绪产生可以分为两种方式:一是通过意识过程生成的明显感知,并伴随有清晰的主观体验,我们称之为阈上情绪;二是在无意识或非明确意识的情况下生成,没有明显的感知和主观体验,我们称之为阈下情绪。
阈下情绪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启动:第一是潜意识信息,即我们对外界刺激的无意识加工。
大脑在接收到外界刺激后,会快速进行信息加工和处理,其中部分信息被自动加工并储存在潜意识中。
这些储存在潜意识中的信息对情绪的产生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比如,在看到一个陌生人的脸孔时,我们会在潜意识中判断这个人是否友好或可怕,从而引发情绪反应。
第二是情绪记忆的激活。
在人类的情绪记忆中,有一些与负向情绪相关的经历或事件被储存在潜意识中,并在受到类似的刺激时被激活。
比如,一个人曾经遭受过恐惧的经历,当他再次面对类似的情境时,潜意识中的恐惧记忆会被激活,引发阈下情绪的产生。
第三是条件反射。
人类的大脑会在某种外界刺激与情绪产生之间建立关联,形成条件反射。
比如,某人在激烈运动后会感到高兴,当他再次参与激烈运动时,大脑会自动将这个运动与高兴的情绪联系在一起,从而引发阈下情绪的产生。
阈下情绪启动的研究已经在很多领域得到应用。
首先,在广告和市场营销领域,研究阈下情绪启动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设计广告,并诱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广告中会使用某些符号、音乐、颜色或场景等刺激来触发潜意识中的情绪,从而增强广告的效果。
比如,某个汽车品牌在广告中使用了令人愉悦的音乐和色彩,这些刺激会引发人们内心的愉悦情绪,帮助消费者更容易与这个品牌建立情感联系。
其次,在教育领域,研究阈下情绪启动可以帮助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情绪。
年席卷全球的甲流H1N1,再到我国2008年汶川的8级地震,2010年的玉树地震,2011年的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
危机事件不断的发生和升级对政府危机管理和社会应对都产生了极大的挑战,因此,政府亟需建立一套危机应对体系,随时应对突如其来的公关危机。
随着当代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以互联网、手机为基础的网络流媒体、博客、BBS等全新的媒介手段也凭借其及时性、互动性、多元性等特点成为社会沟通主流的媒体形态。
因此,政府必须意识到依靠传统的“封锁”消息的应对模式已经不适应当前环境,遮掩只会使局面恶化,影响政府公信力,并且损害政府形象。
因此,现今多元化的媒体传播手段加剧了政府公关危机中的矛盾,以全新价值观为导向的危机公关应对体系亟待建立。
本文从心理学的视角以应对灵活性为基础,根据应对的新近研究以及大量的政府危机公关管理策略的研究,本文对应对灵活性在政府危机公关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阐述了以应对灵活性为基础的Coping-ACR 的应对体系并将其作为政府危机公关应对体系的理论基础。
从处理危机的理念与目标、灵活面向公众的应对方式、公众的创伤后恢复方案三个维度进行阐述。
同时,根据政府公关危机的应激性,提出了应对的新近研究的其他应对策略在政府危机管理中的作用。
【关键词】应对灵活性;政府危机公关;Coping-ACR体系
幽默水平差异的理论构想
张灵聪1 吴振华2
漳州师院教育系;漳州,363000
【摘要】幽默感是一种能力,它具有层次之分。
幽默感层次从低到高依次为幽默接受层次、幽默欣赏层次、幽默表达层次、幽默创造层次。
(1)幽默接受:对于呈现的幽默刺激,个体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接纳、不排斥,但并未达到喜欢程度,不会有意地去记忆,不一定引发个体笑的反应。
(2)幽默欣赏:幽默欣赏是指个体在接受所呈现的幽默刺激基础上,对该幽默刺激达到了喜欢的程度,会产生笑的反应,有将其分享给他人的冲动,并且能够记忆较长时间,日后会回味该幽默刺激。
(3)幽默表达:指个体将知觉到的幽默刺激用自身语言、肢体等方式再现出来,并且该行为结果能引发他人笑的反应。
(4)幽默创造:是指个体自己创造出新的幽默刺激,即个体觉知到人、物或概念间不一致的关系,并将这种原不相干的关系加以巧妙联结,以口语、文字甚至设计作品等方式传达给别人。
幽默层次提出的理论依据(1)幽默接受。
该层次的提出主要源于幽默理论中的失谐一解困理论。
失谐一解困理论主要解释幽默接受层次的个体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接纳。
弗洛伊德、Kline理论认为仅是失谐并不能直接产生幽默感,但单独的“失谐”只会令人感到困惑。
(2)幽默欣赏。
该层次的提出主要源于伍海燕等提出的幽默的认知加工两阶段和幽默理论中的心理逆转理论,以及审美中的“移情说”。
(3)幽默表达。
该层次的提出主要源于“外模仿说”和“内模仿说。
幽默表达是“外模仿”。
当我们看到一些滑稽的动作时,我们立刻跟着模仿。
但我们的这种外模仿有可能是延迟的、滞后的。
(4)幽默创造。
该层次的提出主要源于心理动力理论和原欲升华说。
弗洛伊德(Freud)的心理分析理论,原欲升华说可以说明幽默创造的动力源泉,也在一定程度上阐明了人们幽默创造时会采用一定的技巧,即当幽默内容涉及到性、攻击等与社会道德规范紧密相关的内容时,要求个体采用各种技术,创造出大家能接受的,能引起大家会心的笑的幽默材料。
【关键词】幽默接受、幽默欣赏、幽默表达、幽默创造
阈下情绪启动的机制及应用
罗善欢莫文(通讯作者)
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桂林,541004,mwpsy@
【摘要】阈下情绪启动效应是情绪启动效应的一种经典范式。
由于启动刺激呈现的时间非常短,被试无法察觉到启动刺激的信息,这种过程是自动无意识的,因此被称为阈下情绪启动。
当启动刺激呈现时间在几十毫秒,十几毫秒,甚至几毫秒的时候,能够引发阈下情绪启动效应。
阈下情绪启动的理论解释包括感受信息等价说,情绪优先说,激活扩散说以及反应竞争说。
由于阈下情绪启动效应的灵敏性,所以影响因素是多样的,目前的研究主要探讨启动刺激的多样性,后掩蔽刺激的有效性,刺激呈现的时间等因素对阈下情绪启动效应的影响。
研究者采用事件相关电位(ERP),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等技术,探测出阈下情绪启动状态下大脑右半球的某些区域比较活跃,活跃的区域由于实验条件的不同而存在差异,而且阈下情绪启动是通过皮层下通路投射到大脑的顶枕叶和颞上回等脑区的。
阈下情绪启动是获取无意识情绪状态的有效方法,研究者采用阈下情绪启动诱发无意识状态,来研究这种状态下情绪,认知,社会信息加工以及行为等的变化。
近期的研究成果是丰富的,但是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来证实。
未来的研究需要从阈下情绪启动的精确定义,原理挖掘,测量指标,影响变量,实验材料的标准规范性,特殊人群效应以及阈下情绪启动的应
用效度等几个方面展开。
【关键词】无意识;情绪启动;情绪;认知
中国人良心缺位行为的社会学习理论阐释
曾练平(通讯作者)燕良轼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长沙,410081,zenglianping@(即通讯作者E-mail)
【摘要】良心作为人类最古老的道德范畴,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
关于良心的研究,以往主要集中于哲学、伦理学领域,现今,国内外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工作者投入到良心的研究之中。
最早提出“良心”完整概念的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孟子,其在《孟子·尽心上》中提到,“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
”
良心是一个人的最重要、最核心品质,是外在的道德标准在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内化的产物,表现为个体对自身道德责任和道德义务的一种自觉意识和情感体验,并产生一套内部的心理机制来调节个体的外部行为。
“做人、做事都要凭良心”,可研究发现,如今在社会转型以及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国人中出现了不少良心缺位行为。
在这些行为中,一种是良心的被动丧失,不是个体没有良心,而是其良心被遮蔽了,如老人摔倒不敢扶等;另一种是良心的主动丧失,如染色馒头、三聚氰胺事件等。
本文从品德心理学的视角, 运用价值认知、观察学习和行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等社会学习理论阐释了国人良心缺位行为的形成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由此得出应在国人中开展公民道德建设,特别是在中小学生、大学生中普及良心教育, 为他们树立良心榜样,从而使其形成正确的良心观,并可以建立比较完善的法制体系来适当制约国人的良心缺位行为,从而促进国人的良心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中国人,良心缺位,品德心理学,社会学习理论
中国文化心理学的兴起、现状及发展走向
杜向阳
(江苏师范大学,江苏徐州,221116,xyangdu@)
【摘要】主流的科学心理学具有明显的自然科学倾向,忽视文化对人类心理的影响。
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和多元文化论的兴起,心理学中的文化意识越来越强,导致了本土心理学和文化心理学的产生。
本土心理学与文化心理学的融合产生了中国文化心理学。
当前,中国文化心理学存在五种不同的研究取向,分别是:以杨国枢为代表的本土心理学,强调心理学的本土化研究,主张提高心理学研究的本土契合性;以燕国材、杨鑫辉为代表,主张挖掘传统文化的心理学思想并对传统文化中的心理学思想进行诠释和转换;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