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急慢性非特异性腰背痛管理指南解读
- 格式:pptx
- 大小:1.76 MB
- 文档页数:46
中国非特异性腰背痛临床诊疗指南(2022年)腰背痛(low back pain,LBP)是骨科常见疾病,其中非特异性腰背痛(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NSLBP)占90%左右,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鉴于 NSLBP 诊疗理念和技术手段的不断进步,有必要制定符合中国临床实际的NSLBP诊疗标准。
本指南遵循循证医学的原则,参照中国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专业委员会2016 年制定的《中国急/慢性非特异性腰背痛诊疗专家共识》和2020 年北美脊柱外科学会制订的《腰背痛诊疗指南》,经过指南注册、组建指南制订专家工作组及确定临床问题,参照证据推荐分级的评估、制订与评价工作组相关方法进行检索文献的证据等级和推荐等级评定,形成初稿和推荐意见;经专家工作组三轮讨论,最终定稿。
本指南从 NSLBP 的定义、病程分期、流行病学、自然病程、病因及发病机制、诊断、病情评估、预后影响因素、治疗、预防等方面对NSLBP 的诊疗措施进行阐述,以期为NSLBP 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的指导依据,规范诊疗流程、改善预后。
文献纳入过程:略。
文献纳入截止时间为 2020 年 12 月,共检索到英文文献7952 篇,中文文献3255篇。
专家组通过阅读文献标题、摘要和原文的方式进行筛选,除2019 年日本骨科学会发布的《腰背痛诊疗指南(第 2 版)》之外,最终纳入文献 140 篇,其中中文文献14 篇、英文文献 126 篇。
2 定义LBP:LBP 是一种以症状命名的疾病,临床上对于腰背部的疼痛、不适等症状统称为腰背痛,该症状可能和多种病理情况及疾病相关,或找不到明确的致病因素。
NSLBP:NSLBP 是指病因不明的、除脊柱特异性疾病及神经根性疼痛以外原因所引起的肋缘以下、臀横纹以上及两侧腋中线之间区域内的疼痛与不适,持续至少 1d 的疼痛,单侧或双侧,伴或不伴有大腿牵涉痛(膝以上)。
3 病程分期根据症状持续的时间,NSLBP 可以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三期,其中急性 NSLBP 的病程<6 周,亚急性 NSLBP 的病程在 6~12 周以内,慢性 NSLBP 的病程持续 12 周以上。
非特异性腰痛的中医康复疗法发布时间:2021-11-29T05:10:19.035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7月14期作者:唐雪冬[导读]唐雪冬(四川省内江市威远县严陵镇铺子湾卫生院;四川威远642450)非特异性腰痛是什么?非特异性腰痛是一类临床探测不到确切的组织病理结构改变,又不能通过客观检查明确其病因的一类腰痛总称,根据病程长短,可分为急性(6 周内)、亚急性(6~12 周)和慢性(12 周以上),临床多表现为后背肋缘以下、臀沟以上区域的疼痛、肌肉紧张或局部僵硬。
非特异性腰痛有哪些原因?1 年龄: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腰背肌肌力下降、韧带劳损,严重影响了脊柱的稳定性,再加上脊柱及椎间盘会退行性变化,使人们容易发生腰椎疾病进而引发下腰痛。
2 不良姿态造成的积累性损伤: 长期的不正确坐姿、卧姿会导致腰椎生理曲度的变化,肥胖也会加重腰部及关节的磨损,给予脊柱过重的负担及磨损,日常工作中如果长时间使腰椎处于前曲或侧弯状态,势必增加腰椎间盘负荷引起腰椎间盘退变,如身体过度侧弯、后凸、前凸,这些长期的不良姿势都会容易造成腰背畸形,从而影响血液循环及代谢产物的清除,导致下腰痛的发生。
3 职业与环境因素:据统计,70% 的人因为职业因素患过腰背痛,下腰痛的发生和工作环境有关,如工作空间的狭小,物品不易触及,反复如推、拉、抬重物等重复性动作,或长期保持错误体位等,这些限制了工作姿势,加速椎间盘、小关节退变和腰部肌肉、韧带劳损,产生下腰痛。
从而导致腰背痛的发生。
非特异性腰痛该如何治疗?中医治疗讲究辨证施治,将其分为四种类型:(1)寒湿型:腰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静卧不减,阴雨天加重。
(2)湿热型:痛而有热感,炎热或朗雨天气疼痛加重,活动后减轻,尿赤。
(3)肾虚型:腰部酸痛,喜按喜揉,足膝无力,遇劳更甚,卧则减轻,常反复发作。
(4)瘀血型:腰痛如刺,痛有定处,轻则俯仰不便,重则因痛不能转侧。
通过根据不同病因进行分类,采用非药物疗法(如针灸、刮痧、推拿、正脊疗法等)和药物疗法(中药口服或者外用)。
慢性非特异性腰背痛的治疗进展
何浩川;马文升
【期刊名称】《临床医学进展》
【年(卷),期】2024(14)5
【摘要】慢性非特异性腰背痛(CNSLBP)作为临床上常见的退行性疾病,好发于任何年龄人群,其主要特点是腰部疼痛,长期的腰痛伴随活动受限、无力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故目前关于慢性非特异性腰背痛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案成为研究热点,目前临床上关于慢性非特异性腰背痛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运动疗法、有创治疗、健康教育、中医中药等,本文对慢性非特异性腰背痛的治疗方案进行综述。
【总页数】8页(P240-247)
【作者】何浩川;马文升
【作者单位】内蒙古医科大学包头临床医学院包头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8
【相关文献】
1.经筋辩证取穴浮刺法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背痛的临床研究
2.筋膜刀软组织松动术结合传统推拿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背痛临床效果观察
3.发散式体外冲击波疗法联合常规物理因子治疗中年慢性非特异性腰背痛患者的临床疗效
4.腰骶支具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背痛患者临床疗效研究
5.基于筋骨平衡理论采用中药溻渍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背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非特异性腰痛的功能评估与运动疗法非特异性腰痛是指腰部没有明显的结构性病变,但是患者仍然感到腰疼痛的一种状况。
它是一种常见的问题,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其在发达国家是最常见的工作相关疾病之一。
非特异性腰痛患者通常夹杂着一些其它的症状,例如:臀部、腹部、腿部的疼痛。
非特异性腰痛治疗的一部分是评估患者身体运动功能的状况,然后制定相应的锻炼计划,这对于非特异性腰痛的恢复很有帮助。
功能评估是对患者身体功能状况的评估。
评估身体功能状况并制定合适的锻炼计划是非特异性腰痛治疗的一部分。
功能评估中涉及到的测试通常包括活动幅度(ROM)和稳定性。
活动幅度(ROM)测试是检查患者关节可活动的范围。
这是通过让患者进行特定的关节运动来执行的。
例如在腰痛情况下,医生可能让患者进行前屈到达地板或者将手臂放在头顶的测试。
如果患者没有做到这样的活动范围,则表明该患者有关节运动范围有限的问题,这是非特异性腰痛的表征之一。
如果这样的问题不存在,则医生需要与患者一同工作,调整运动计划并制定一个更全面的康复计划,以确保能够成功的治疗非特异性腰痛。
稳定性测试通常可以确定患者核心肌肉的强度和控制能力。
核心稳定性是指患者上半身的带骨骼部分的稳定性。
这主要是由核心肌群的强度和控制能力决定的。
核心肌群包括椎间肌、腹肌和臀肌。
稳定性测试可通过平衡测试和活动测试来进行。
平衡测试包括在单脚上踏板,单脚站立和直线行走等运动。
如果测试结果表明核心肌群的强度和控制能力存在问题,医生需要针对此部分制定特定的训练计划。
运动疗法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另一种方法。
非特异性腰痛患者可以通过运动来减轻疼痛和提高身体功能。
研究表明,定期运动可以减轻非特异性腰痛和预防其再次发生。
运动疗法主要提供以下两种:1.防止初始伤害的低强度有氧运动。
这些运动包括步行、游泳、骑车等。
2.改善脊柱的核心肌力量的锻炼。
这些锻炼通常要求患者采取不同的姿势来防止核心肌群训练过多。
例如,在初始阶段,患者需要采取俯卧姿势来锻炼核心肌群。
中国非特异性腰背痛临床诊疗指南一、本文概述Overview of this article《中国非特异性腰背痛临床诊疗指南》旨在为广大医疗工作者提供一套科学、规范、实用的非特异性腰背痛诊疗流程和方法。
非特异性腰背痛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其疼痛原因复杂多样,涉及生物力学、神经生理、心理社会等多方面因素。
因此,制定一份全面、系统的临床诊疗指南对于提高诊疗效率、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The Chinese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Guidelines for Non specific Low Back Pain aim to provide a scientific, standardized, and practical process and method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 for medical workers. Non specific low back pain is a common clinical symptom, and its causes are complex and diverse, involving various factors such as biomechanics, neurophysiology, and psychosocial factors. Therefore, developing a comprehensive and systematic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guidelin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improving diagnosis and treatmentefficiency and improving patient prognosis.本指南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经验,对非特异性腰背痛的定义、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策略及预防措施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
中国急/慢性非特异性腰背痛管理指南目录背景 (3)中国慢性非特异性腰背痛管理指南 (4)1.概述 (4)1.1概念 (4)1.2流行病学 (4)2.临床表现 (4)3.病因及发病机制 (5)4.诊断与预后评估 (6)4.1概述 (6)4.2病史采集 (7)4.3体格检查 (7)4.4脊柱触诊和活动试验 (8)4.5影像学评估 (8)4.6预后因素 (8)5.治疗 (9)5.1药物治疗 (9)5.2物理/康复治疗 (11)5.3有创治疗 (13)5.4认知行为疗法 (14)中国急性非特异性腰背痛管理指南 (20)1.概述 (20)1.1概念 (20)1.2流行病学 (20)2.临床表现 (20)3.病因及发病机制 (21)4.诊断 (22)4.1概述 (22)4.2病史采集 (24)4.3体格检查 (24)4.4影像学诊断 (24)4.5心理因素 (24)4.6症状不能缓解患者的再评估 (24)5.治疗 (25)5.1保守治疗 (25)5.2药物治疗 (26)背景长久以来,腰背痛(Low Back Pain,LBP)一直是困扰人类生活与工作的常见疾患之一,严重的腰背痛会导致患者出现明显运动功能障碍甚至丧失生活自理能力。
在美国,约1/4的成年人每三个月便会出现一次持续至少1天的腰背部疼痛[1],且7.6%的成年人在过去的1年中至少出现过一次剧烈的急性腰背痛[2]。
腰背痛目前已成为患者就医的第五大常见原因[2,3]。
每年由腰背痛所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经济损失数额巨大。
仅1998年,美国直接用于腰背痛治疗的医疗花费总额就同比增加了263亿[4],相关的间接花费更是无法估量,仅每年用于支付腰背部损伤性疼痛的劳动赔偿费用就高达总赔偿额的2%[5]。
虽然我国目前尚无相关精确统计数据,但由于腰背痛所产生的诊治、康复以及由此所造成的劳动力丧失而带来的间接经济损失也必然十分巨大。
目前,部分欧美国家对于非特异性腰背痛[6-8]都已制定了相关的临床诊疗指南。
《中国急/慢性非特异性腰背痛诊疗专家共识》要点腰背痛(low back pain,LBP)是一类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常见病症,可导致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甚至丧失生活自理能力。
每年由腰背痛所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经济损失数额巨大。
1 慢性非特异性腰背痛诊疗共识慢性非特异性腰背痛是指病程持续12周以上,病因不明的、除脊柱特异性疾病及神经根性疼痛以外原因所引起的肋缘以下、臀横纹以上及两侧腋中线之间区域内的疼痛与不适,伴或不伴大腿牵涉痛。
1.1 临床表现慢性非特异性腰背痛的临床表现多样,以腰背部、腰骶部疼痛为主要表现。
多数患者可同时存在腰部无力、僵硬感、活动受限或协调性下降,严重者可发生睡眠障碍。
疼痛症状多于卧床休息后减轻或消失,弯腰、久坐、久站后加重。
经热敷、按摩等保守治疗后疼痛症状多可暂时缓解。
体格检查常可发现疼痛部位存在肌张力增高或明显局限性压痛点(扳机点),研究证实扳机点的数量与疼痛程度和睡眠质量密切相关。
1.2 病因及发病机制慢性非特异性腰背痛无特异性病理改变,可导致腰背痛的病因较多,机制比较复杂。
1.3 诊断与预后评估慢性非特异性腰背痛首要检查目的是重复筛查与特异性腰背痛高度相关的症状和体征即红色警示,并评估可导致腰背痛恶化或慢性化的因素即黄色警示,以判断临床转归。
红色警示指腰背痛患者既往病史或复合症状中与危险程度较高的严重疾病密切相关的高危因素(表1)。
发现红色警示后必须进一步检查以排除潜在的严重疾病,例如感染、炎性风湿性疾病或肿瘤。
黄色警示主要指可导致疼痛慢性化或进行性加重、功能障碍及工作能力丧失、迁延不愈的各类危险因素(表2)。
发现黄色警示后应当鼓励患者改变行为和对腰背痛的认识,让患者认识到每周保持运动锻炼的重要性,可能有助于减少腰背痛的发生,减轻严重程度。
1.3.1 病史采集1.3.2 体格检查1.3.3 影像学评估影像学评估的主要目标是对存在红色警示或神经根性疼痛的患者进行评估,并为拟进行外科治疗的患者确定术式提供依据。
最新:非特异性腰痛的镇痛临床实践腰痛是世界上导致残疾的主要原因,大约有五亿(9%)的成年人受到影响,许多人被开具或使用镇痛药来缓解疼痛。
本文针对18-60岁的成年人回顾了关于治疗非特异性腰痛(定义为没有可识别的结构或疾病原因的疼痛)的常见镇痛药的已知信息,神经根性腰痛(如坐骨神经痛)的治疗不在本文进行讨论。
什么是腰痛?腰痛(同义于“原发性”腰痛)是指在下肋骨和臀部之间感觉到的疼痛。
这与神经根性腰痛不同,神经根是脊神经根受到影响,导致疼痛向下延伸到腿部。
大约90%的病例是非特异性的,这意味着尚未确定具体原因。
其余10%的原因,包括骨折、感染、恶性肿瘤、炎症性疾病(如脊柱关节炎、椎管狭窄症)或非脊柱问题(如肾脏问题或月经相关疼痛)等非脊柱问题。
新发作的非特异性腰痛预后良好。
无论接受何种治疗,大多数人都会在几周内从急性腰痛中恢复过来。
然而,有些人会发展为慢性腰痛(通常定义为症状持续三个月以上),表现为波动性/反复出现或持续性问题。
在因急性腰痛到初级保健机构就诊的人中,四分之一在三个月时会出现一些持续的疼痛或功能障碍(慢性疼痛),尽管个别研究的估计范围在2%到48%之间。
谁会受到影响?腰痛影响所有年龄、性别、民族或种族群体的所有人,尽管女性的患病率略高于男性。
患病率在40-69岁年龄组中达到峰值。
腰痛导致的残疾在高收入、中等收入和低收入国家以及城市和农村地区相似。
2018年的一项研究确定了54个与腰痛相关的风险因素。
可能可改变的因素包括当前吸烟(比值比(OR)1.8(95%置信区间1.3至2.7))、睡眠问题(OR3.2 (1.9至5.5))、每天驾驶>2小时(OR4.9(1.4至16.4))、长时间站立或行走(OR2.9(1.5至5.5))和精神困扰(OR2.2(1.3至3.7))。
表1当前针对非特异性腰痛的指南建议总结如何管理腰痛?大多数国际指南建议非药物治疗和有限、谨慎地使用某些镇痛药,包括世界卫生组织、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NICE)和美国内科医师学会认可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