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管理指南解读
- 格式:ppt
- 大小:2.87 MB
- 文档页数:35
·90·522105October委中穴放血治疗瘀血型非特异性下腰痛临床观察王勇1,陈茜2(1.武汉市蔡甸区人民医院,湖北武汉430100;2.武汉市第三医院,湖北武汉430061)摘要:目的观察委中穴放血治疗瘀血型非特异性下腰痛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120例瘀血型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随机分为放血组与针刺组、西药组3组,放血组在患者双侧委中穴及附近青紫脉络放血并拔罐,针刺组常规针刺双侧肾俞、膈俞、大肠俞、阿是穴、委中穴,西药组口服右旋布洛芬,隔日1次,1周为1个疗程,3个疗程后观察视觉模拟评分(V AS )、腰背及下肢功能障碍评分(ODI )、坦帕运动恐惧症量表得分(TKS )、诺丁汉健康量表得分(NHP )、6min 步行试验(6MWT )、白介素-1(IL-1)、前列腺素2(PGE 2)及临床疗效。
结果治疗后,放血组和针刺组、西药组的V AS 评分、ODI 评分、TKS 评分、NHP 评分、IL-1、PGE 2表达均明显降低,6MWT 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放血组总有效率优于针刺组和西药组(<0.05),针刺组和西药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0.05)。
结论放血治疗瘀血型非特异性下腰痛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非特异性下腰痛;委中;放血疗法中图分类号:R259文献标识码:Bdoi :10.3969/j.issn.1008987x.2020.05.25Clinical Observation on Blood-letting at Weizhong Points in Treatment of BloodStasis Type of 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WANG Yong 1,CHEN Qian 2(1.Caidian District People ’s Hospital of Wuhan ,Wuhan 430100;2.Wuhan No.3Hospital ,Wuhan 430061)Abstracts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blood-letting at Weizhong points in treatment of blood stasis type of 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Methods 120cases of patients with blood stasis type of 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blood-letting group ,acupuncture group and western medicine group.Blood-letting group was treated with blood-letting and cupping at bilateral Weizhong points and nearby blue and purple veins ;acupuncture group was treated with routinely acupuncture at Shenshu ,Geshu ,Dachangshu ,Ashi and Weizhong points ;western medicine group was treated with dexibuprofen once every other day ,once a week for a course of treatment.Visual Analogue Score (VAS ),lumbar back and lower limb dysfunction score (OPI )Tampa Kinesiophobia Scale Score (TKS ),Nottingham Health Profile (MPH )Score (NHP ),6-min walk test (6MWT ),the levels of interleukin-1(IL-1)and prostaglandin E 2(PGE 2)were observed after 3courses of treatment.Results After treatment ,the VAS ,ODI ,TKS ,NHP ,MWT ,scores the IL-1and PGE 2expressions of all 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before treatment (<0.05),which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before treatment (<0.05);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blood-letting group was was better than acupuncture group and medicine group (<0.05),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acupuncture group and medicine group (>0.05).Conclusion Blood-letting is effective in treatment of blood stasis type of 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 ,which is worthy of clinical promotion.Keywords :Weizhong points ;blood-letting ;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非特异性下腰痛是指始发于腰部,既没有神经根受累也没有严重潜在疾患的下腰痛,临床上常将腰肌劳损、腰背肌筋膜炎、腰三横突综合征、肌纤维组织炎等多种急慢性腰部病变所致的腰痛和运动功能障碍统称非特异性下腰痛[1-3]。
- 168 -*基金项目:上海康复医学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项目(21MC1930200)①上海中冶医院 上海 201900②上海中医药大学康复医学院③中医智能康复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通信作者:赵仙丽麦肯基疗法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的研究进展*张栎菁① 赵仙丽②③ 赵小峰① 【摘要】 非特异性下腰痛(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NLBP)是指找不到确切的组织病理学结构改变,又不能通过客观检查明确其病因的腰痛,具有高患病率及高复发率的特点。
麦肯基疗法是治疗NLBP 的一种常用物理治疗方法,在2019年我国运动疗法治疗腰痛的体育科学、康复科学和骨科领域等专家组专家共识中被推荐用于NLBP 的治疗,证据等级为Ⅰ级。
本文就麦肯基疗法在NLBP 中的临床应用进行总结,并从缓解腰椎疼痛、改善腰椎活动度、增强躯干肌肉力量,提高功能性活动等方面对其作用机制进行综述。
【关键词】 麦肯基疗法 非特异性下腰痛 腰椎功能 康复 doi:10.14033/ki.cfmr.2024.06.0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805(2024)06-0168-05 Research Progress of McKenzie 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ZHANG Lijing, ZHAO Xianli, ZHAO Xiaofeng. //Chinese and Foreign Medical Research, 2024, 22(6): 168-172 [Abstract] 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 (NLBP) is defined as low back pain with no exact histopathological changes and no objective examination to determine the cause. It is characterized by high prevalence and recurrence rate. McKenzie therapy is a common physical therapy method for the treatment of NLBP, and was recommended for the treatment of NLBP in the expert consensus of the expert group in the field of sports science, rehabilitation science and orthopedics in China in 2019, with evidence level Ⅰ. In this paper,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McKenzie therapy in NLBP was summarized, and its mechanism of action was reviewed in terms of relieving lumbar pain, improving lumbar motion, strengthening trunk muscle strength, and improving functional activity. [Key words] McKenzie therapy 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 Lumbar function Rehabilitation First-author's address: Shanghai Zhongye Hospital, Shanghai 201900, China 非特异性下腰痛(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NLBP)是指找不到确切的组织病理学结构改变,不能通过客观检查明确病因的下腰痛[1]。
慢性非特异性腰背痛的治疗进展
何浩川;马文升
【期刊名称】《临床医学进展》
【年(卷),期】2024(14)5
【摘要】慢性非特异性腰背痛(CNSLBP)作为临床上常见的退行性疾病,好发于任何年龄人群,其主要特点是腰部疼痛,长期的腰痛伴随活动受限、无力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故目前关于慢性非特异性腰背痛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案成为研究热点,目前临床上关于慢性非特异性腰背痛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运动疗法、有创治疗、健康教育、中医中药等,本文对慢性非特异性腰背痛的治疗方案进行综述。
【总页数】8页(P240-247)
【作者】何浩川;马文升
【作者单位】内蒙古医科大学包头临床医学院包头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8
【相关文献】
1.经筋辩证取穴浮刺法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背痛的临床研究
2.筋膜刀软组织松动术结合传统推拿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背痛临床效果观察
3.发散式体外冲击波疗法联合常规物理因子治疗中年慢性非特异性腰背痛患者的临床疗效
4.腰骶支具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背痛患者临床疗效研究
5.基于筋骨平衡理论采用中药溻渍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背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球菌、螺旋体均有强大的杀灭作用,其半衰期0.5~1h,属繁殖期快速杀菌药[4]。
一次给药后其生长繁殖需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才能恢复。
间隔12~24h给药仍能保持其疗效。
我院对于患儿采用1∶3000u/ml青霉素钠溶液冲洗结膜囊内大量的脓性分泌物,滴用1∶10000u/ml青霉素钠眼液,1次/ h,以达杀灭淋球菌,消除临床症状,巩固药物疗效的目的。
联合应用的0.25%氯霉素眼液则对革兰阳性菌、阴性菌有较强的抑菌作用,其半衰期为0.5h,水解速度缓慢,其达到的血药浓度较一般的氯霉素低而慢,因此具有长效作用[4]。
针对新生儿淋菌性结膜炎的病因使用对淋球菌敏感的两种抗生素达到杀菌、抑菌作用,46例患儿临床痊愈率达100%。
对病程长的患儿,在联合用药局部治疗的同时,督促患儿父母应用有效的抗淋菌治疗,避免患儿病情反复。
侵犯角膜的2例患儿,经询问病史,属患儿父母延误病情,一直在院外用所谓“土办法”即茶叶水、奶水滴患眼,致使病情加重,发病1周后才到我院求诊。
就诊后给予及时有效的联合用药治疗,并辅以维生素B2、维生素C,晚上涂用抗生素眼膏等临床治疗[1]。
2例患儿在临床症状消失3~5天,角膜病灶修复。
综上所述,我院采用的局部1∶3000u/ml青霉素钠溶液冲洗结膜囊,1∶10000u/ml青霉素钠眼液和0.25%氯霉素眼液交替滴眼的联合用药治疗新生儿淋菌性结膜炎,临床效果满意。
针对其明确的病因及典型临床症状,及时诊断性治疗,均取得同样临床治疗效果。
因此,新生儿淋菌性结膜炎采用局部联合用药治疗,临床效果良好,有较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1严密.眼科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60;75-76. 2李美玉.现代眼科诊疗手册.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4,20-21.3刘家琦,李凤鸣.实用眼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240-241.4孙瑞元.近代药理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1,328;354 -355.(编辑:若木)腰脊神经后支射频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张学学,张达颖,翁泽林,喻燕波【摘要】目的观察腰脊神经后支射频热凝术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的效果及安全性。
《按摩与康复医学》2021 年第 12 卷第 1 期 Chinese Manipulation and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2021, Vol. 12 No. 1・1・•论 著•从肌筋膜链与经筋角度分析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治疗思路**基金项目:2019年度辽宁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经筋理论指导的非特异性腰痛经筋精确辨证方法和应用研究,2019JH2/10300012作者筒介:杨智捷(1995-),女,在读硕士,研究方向:针灸推拿结合运动康复防治疾病的机理与临床研究。
△通讯作者:董宝强(1969-),男.博士、教授、硕士 /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针灸推拿结合运动康复防治疾病的机理与临床研究。
杨智捷,董宝强",宋杰,林星星(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沈阳110000)[摘 要]随着生活与工作方式的转变及不良姿势等因素的影响,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给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巨 大的影响,逐渐变成了工作生活中的常见病,给患者带来了病痛和经济压力。
本文将从肌筋膜链理论与中医的经筋理论两个角度对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治疗思路进行综合分析,为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康复提供新的治疗思路,同时为肌筋膜链理 论与经筋理论越来越多应用于临床奠定基础。
[关键词]肌筋膜链;经筋;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治疗思路[中图分类号]R681.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879 (2021 ) 01-0001-4DOI: 10.19787/j.issn.l008-1879.2021.01.001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 Was Analyz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yofascial Chain and TransfasciaYANG Zhl-jie, DONG Bao-qiang^. SONG Jie, Lin Xing-xing,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enyan Liaoning 110000)Abstract With the changes in life and work styles and adverse postures, chronic 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 (CNLBP) has a huge impact on people's work, study and life. It has become a common disease in working life, causing illness and economic pressure on patients. This article will comprehensively analyze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yofascial chain theory and TCM theory of tendons, and provide new treatment ideasfor the rehabilitation of chronic 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 and also the theory of myofascial chain and The theory of the tendons is more and more applied to the clinical foundation.Keywords myofascial chain; tendons; chronic 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 treatment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老龄化社会的到来, 人们的生活习惯及工作姿势的改变,慢性非特异性 腰痛越来越常见。
太极拳运动防治非特异性下腰痛的价值分析摘要:从非特异性下腰痛的主要危险因素、发病机制和当今对该病的治疗方法进行分析,运动疗法对该病防治具有肯定的作用。
通过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分析太极拳运动对防治非特异性下腰痛的价值,为非特异性下腰痛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理论分析推测,太极拳运动静、松、慢、圆、整的动作以及综合的健身原理,对维持脊柱的稳定性,增强腰背伸肌的肌力,提高腰部柔韧性,为退变的椎间关节提供新的动力性稳态,可能有利于恢复腰椎局部生物力学的平衡,在一定程度上为防治非特异性下腰痛提供保障,至于太极拳运动防治非特异性下腰痛效果有待进一步的临床试验研究。
关键词:太极拳;非特异性下腰痛;平衡体系中图分类号:g80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808(2012)06-0121-04下腰痛(lbp)是一组以下背、腰骶、臀部疼痛为主要症状的综合征。
多见于中老年人,下腰痛常没有明显的外伤史,休息时症状减轻,弯腰工作或久坐、久站后腰痛加剧,适当活动或改变体位后又减轻。
调查发现,80%以上的成年人都有过下腰痛的经历,且发病率有增龄性升高的趋势。
尤其在体育运动中,腰椎损伤严重地威胁着运动员的身体健康、运动成绩的发挥和运动寿命。
在运动员中有60%~70%存在不同程度的腰椎疾患,大部分患者可以通过适当休息疼痛症状得到缓解,但复发率极高。
下腰痛虽然极少危及生命,但常引起腰部形态改变和功能障碍,使患者活动不同程度的受限,影响患者的劳动能力和生存质量,不同程度的对个人、家庭及社会带来负担。
因此“腰痛问题”成为目前的“头痛问题”。
下腰痛的致病因素复杂而且多样,一般将临床上探测不到确切的组织病理学结构改变,又不能通过客观检查明确其病因的一类腰痛称之为非特异性下腰痛(nlbp),占总腰痛病症的85%。
因此本文从发病率较高的非特异性下腰痛的主要危险因素、发病机制和当今治疗该病的方法进行分析,试图为非特异性下腰痛科学合理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非特异性下腰痛(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NLBP)指排除已知疾病或病理变化所导致的腰骶部疼痛的疾病,由于患者的症状与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表现之间没有必然的关联性,临床探测不到确切的组织病理学结构改变以说明其病因,故称为“非特异性下腰痛”[1]。
其病程波动大,疗效不确切,费用高,对患者的生活及工作造成巨大负担[2]。
治疗NLBP常用方法有运动、牵引、手法、针灸针刀、中药、理疗、微创手术等,中医理筋手法治疗NLBP有良好效果,现将近年来理筋手法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研究相关文献综述如下。
1中医对NLBP基本认识NLBP在中医属于“筋伤-腰脊痛”,其基本病机为“筋脉痹阻,腰府失养”,认为内因乃肾精气亏虚,腰府失其濡养、温煦,加之风、寒、湿、热等外邪因肾虚而乘,筋脉拘急,经络不畅所致,即为“不通则痛”“不荣则痛”;外因多为跌扑闪挫,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气血阻滞不通所致,其他如心理因素,矢志伤肾,郁怒伤肝,忧思伤脾,皆致腰痛[3]。
理筋手法以“病在筋,调之筋”理论为指导,能疏通经络、调整阴阳、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滑利关节。
2与“筋伤”相关的NLBP病因及病理改变2.1肌肉病变肌肉问题是诱发NLBP疼痛的重要原因。
NLBP患者椎旁肌病变在组织学上表现为肌纤维中慢肌纤维所占比例明显减少[4]及Ⅱ型肌纤维比例减少、增粗,延长的肌肉容易痉挛、疲劳,而长期疲劳可导致腰背肌慢性损伤,核心肌群延迟激活[5],使得剩余正常腰背肌痉挛加重,腰椎屈曲松弛现象缺失,形成恶性循环[6]。
研究发现慢性腰痛患者腰大肌、多裂肌和直立脊柱肌肉量相对减少,且减少程度与病程呈正相关[7]。
综上所述,NLBP患者椎旁肌在组织学上存在肌纤维比例改变,导致肌肉易疲劳,肌腰椎屈曲松弛现象缺失,两侧肌肉不协调,并伴有椎旁肌痛阈值降低、核心肌群激活异常、肌肉量下降等。
2.2骨盆及腰椎力学结构改变从骨骼-肌肉层面分析,与NLBP相关的因素包括腰椎生理状态与结构的破坏、椎旁肌肉结构的改变、脊柱-骨盆生理曲度的变化、骨盆倾斜度的改变等。
Dec. 2021Vol. 42 No.
6
2021年 12月
第42卷第
6期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Joueial of Capital Medical
Uniawity
[doi: 10. 3969/j. isst. 1006-7795. 2021. 06. 027]
・
临床研究 ・
探讨应用flexi-bac
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临床研究
任伟 李谷峰李素华李作翔谢瑛
*
* Correspo+di+g author,E-mail: xieyi+/ghab@hotmaiV com
网络出版时间:2021 -12 -02 16: 00 网络出版地址:https://k+s. c+ki. +et/kcms/detaii/11.3662. R. 20211130. 1757.020.
html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康复医学科,北京
100050)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
lexi-bar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临床疗效
,为指导临床及家庭训练制定更简单、有效的运动处方。
方法 选择2019年1月
-2019年
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就诊的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
60例
,采用数字表法
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腰椎稳定性训练,试验组在此基础上联合lexi-bar训练。两组都将接受为期4周的运动干 预,每周3次,每次40 min,包括5 min的热身和5 min的放松。试验组训练过程中15 min进行
lexi-bar运动
,在站立、双桥、卷腹
和四点支撑体位下进行,lexi-bar
振动保持30 s,休息30 s,每个动作做3组。两组训练前后分别应用疼痛数值评定量表
(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0swestp 腰背功能障碍指数! Oswestp disability index
,ODI)、
压力生物反馈仪(pressure biofeedback
u+pPBU)进行疼痛、腰椎功能和腹横肌激活能力的评估。结果
特色疗法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 ,A u g.2023,V o l .31N o .16 [7]王福玲.世界医学会‘赫尔辛基宣言“:涉及人类受试者的医学研究的伦理原则[J ].中国医学伦理学,2016,29(3):544-546.[8]赵辨.临床皮肤病学[M ].3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604-607.[9]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科分会.湿疹(湿疮)中医诊疗专家共识(2016年)[J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18,17(2):181-183.[10]周莹莹,张琼,张迁,等.中药外洗法治疗手部湿疹研究概述[J ].陕西中医,2022,43(2):265-268.[11]徐圆杰.中药养血润肤饮加减治疗色素性紫癜性皮肤病的疗效分析[J /C D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0,7(32):37.[12]沈云章,沈利玲,余宁,等.苦参蛇床子外洗方治疗湿疹皮炎临床研究[J ].新中医,2021,53(15):100-103.(收稿日期:2022-07-15)第一作者:周道安,E -m a i l :s u ji e 5257@163.c o m 浮针疗法对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的疼痛疗效及治疗优势分析周道安,张 燕(山东省广饶县中医院,山东东营257300)ʌ摘要ɔ 目的:分析浮针疗法对非特异性下背痛(N L B P )患者的疗效及其治疗优势㊂方法:选取68例N L B P 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4例㊂对照组采取常规西医疗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浮针疗法治疗,1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㊂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 A S )评分]和功能障碍[O s w e s t r y 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 D I )评分],以及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㊂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V A S ㊁O D I 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 <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 <0.05)㊂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㊂结论:浮针疗法能有效改善N L B P 患者疼痛,缓解其功能障碍,且安全性较高㊂ʌ关键词ɔ 非特异性下背痛;慢性腰痛;痹证;浮针疗法中图分类号:R 246.1 文献标识码:AD O I :10.19621/j .c n k i .11-3555/r .2023.1622下背痛(l o w e r b a c k p a i n ,L B P )并非具体的疾病名称,是指下部腰椎㊁腰骶区或骶髂区因肌肉或韧带损伤㊁劳损而出现的一种疼痛症状,在正常人群中的发病率高达85%以上[1],可归于中医的 腰痛 痹证 等范畴㊂目前,L B P 的分类较多,根据发病因素可分为特异性㊁神经根性和非特异性3种,其中非特异性下背痛(n o n s pe c if i c l o w e r b a c k p a i n ,N L B P )临床发病患者较多,占腰背痛发病总人数的90%[2]㊂N L B P 是一种自限性疾病,80%以上的患者可在1个月之内自行好转,但少数患者缠绵难愈,病程较长,且该病复发率较高,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较大影响[3]㊂临床一般应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双氯芬酸钠肠溶片等)治疗N L B P ,临床疗效各有差异[4]㊂浮针疗法作为中医常用的治疗手段,通过扫散㊁挤压等手法作用于皮下疏松结缔组织以疏经通络㊁行气活血[5],适用于N L B P 的治疗㊂本研究分析浮针疗法对N L B P 疼痛的缓解作用和安全性,现报道如下㊂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9年9月至2020年12月广饶县中医院收治的68例N L B P 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4例㊂对照组男性16例,女性18例;年龄35~75岁,平均(56.72ʃ5.29)岁;平均体质量指数(B M I )(22.97ʃ2.15)k g/m 2,平均病程(6.32ʃ2.03)d ㊂观察组男性17例,女性17例;年龄34~73岁,平均(55.54ʃ5.63)岁;平均B M I (23.16ʃ2.07)k g/m 2;平均病程(6.61ʃ2.16)d ㊂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㊂本研究经广饶县中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后批准(伦理审批号:20190727)㊂1.2 诊断标准 ①西医诊断参照文献[6]制定:在下部腰椎㊁腰骶区或骶髂区范围内出现疼痛症状,体格检查可在上述区域有明显压痛点,少数患者可伴有下肢疼痛;影像学检查无特异性发现;排除有明显病理因素引起的下背部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㊁骨折㊁椎间盘突出㊁椎管狭窄等㊂②中医诊断参照‘中医内科学“中 慢性腰痛 的诊断标准:慢性腰痛,位于下背部或腰部,可一侧或双侧,局部一般有压痛;病程较长,遇劳加重,按之则舒,反复发作;可因体位不当㊁过度劳累等因素而诱发或加重;可有居所潮湿㊁跌仆闪挫㊁腰椎劳损等病47 中国民间疗法2023年8月第31卷第16期特色疗法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 ,A u g.2023,V o l .31N o .16史;排除由肿瘤㊁水肿㊁淋证㊁腰骶骨关节疾病及妇科疾病而引起的腰痛等[7]㊂1.3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中西医诊断标准;年龄18~75岁;病例资料完整;了解本研究治疗方案,知晓研究过程,签署知情同意书㊂1.4 排除标准 合并有脊柱骨折㊁结核㊁肿瘤等器质性病变者;对非甾体抗炎药不耐受或晕针者;合并其他免疫系统疾病者;患有严重贫血㊁肝肾功能不全者;孕妇或妊娠期女性㊂2 治疗方法2.1 对照组 嘱患者平时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尤其不能进行腰部着力的活动,同时采取如下治疗方法㊂①双氯芬酸钠肠溶片(四川依科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 51020298)饭后口服,每次50m g,每日两次㊂②消痛贴膏(西藏奇正藏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 54020113,含生药1.0g/贴)外贴于痛点,每贴可保留24h ,每日1贴㊂治疗1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㊂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浮针疗法治疗[8],方法如下㊂①选定触发点:施术前,术者先四指并拢触诊患者下腰部,确定肌筋膜触发点(即痛点),一般在触诊时局部肌肉产生酸㊁胀㊁痛等感觉的位置,多位于L 1~5和S 1棘突两侧,或在以上椎体棘突间㊂进针部位为痛点正下方,或其侧方3~5c m 范围内㊂②进针与运针:患者胸下垫枕㊁伏卧,暴露下腰部施术部位,在选定的触发点及周围以75%酒精棉球常规消毒,选择M 规格的一次性浮针(南京派福医学科技有限公司),针尖与皮肤成20ʎ角左右进针,速度要快,用力适中,针身刺入略达肌层即可㊂调整针刺深度,使针身离开肌层退于皮下,再放倒针身㊂然后用右手捏住针座,将针身沿皮下浅筋膜层向前推进,使其全部位于皮层下,同时密切关注针身的深浅度㊂③扫散操作:右手握持针座,以拇指为支点,食指㊁中指㊁无名指发力,使针身做30ʎ左右摇摆的扇形扫散运动,幅度尽可能大,每个痛点扫散2~3m i n ,约200次㊂然后抽出针芯,用胶布固定套管针座,留管4~6h 后再取出㊂④再灌注活动:在浮针扫散的同时进行再灌注活动,下腰部疼痛的治疗一般采取床上抱头弯腰㊁大小燕飞㊁左右扭臀㊁原地踏步等动作,术者可在患者主动收缩患肌的同时施加等力阻抗㊂再灌注动作幅度要大,速度要慢㊂每次活动持续10s ,然后让患者放松2m i n 左右,再继续进行下1个扫散加再灌注活动㊂隔日治疗1次,1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㊂3 疗效观察3.1 观察指标 ①疼痛程度:治疗前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 A S )评定㊂V A S 评分总分10分,分数越高说明疼痛程度越严重㊂②功能障碍:治疗前后采用O s w e s t r y 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 D I )评定㊂O D I 共10个问题,每个问题0~5分,O D I 评分越高说明功能障碍越严重㊂③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如恶心呕吐㊁腹泻㊁断针㊁滞针㊁皮下出血或血肿等情况,对浮针疗法的安全性进行评价㊂3.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 P S S20.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㊂计量资料以均数ʃ标准差(x ʃs )表示,行t 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行χ2检验㊂P <0.05则有统计学意义㊂3.3 结果(1)V A S ㊁O D I 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V A S ㊁O D I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㊂治疗后,两组患者V A S ㊁O D I 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 <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 <0.05)㊂见表1㊂表1 两组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治疗前后疼痛程度㊁功能障碍比较(分,x ʃs )组别例数时间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O s w e s t r y 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评分观察组34治疗前6.84ʃ2.2142.84ʃ2.21治疗后1.35ʃ0.22әһ5.35ʃ1.42әһ对照组34治疗前6.87ʃ2.4842.87ʃ2.48治疗后2.17ʃ0.46ә9.47ʃ1.46ә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әP <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һP <0.05.(2)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发生断针1例,滞针2例,皮下出血或血肿1例;对照组发生恶心呕吐2例,腹泻1例㊂两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15,P =3.153>0.05)㊂4 讨论L B P 不是一个具体疾病名称,主要指腰背部/臀部甚至连及腹部肌肉发生障碍而引起的临床症状,包括腰骶部劳损㊁腰背筋膜炎㊁腰肌劳损等,是一种57中国民间疗法2023年8月第31卷第16期特色疗法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A u g.2023,V o l.31N o.16慢性软组织劳损疾病㊂N L B P是L B P的一个种类,可通过口服非甾体抗炎药,同时外敷贴剂进行治疗㊂双氯芬酸钠肠溶片是目前临床治疗腰脚关节疼痛的常用药物,能抑制前列腺素合成过程,阻断脂质信号传递等,发挥镇痛作用[9],但此类药物具有较为明显的胃肠道反应,严重者可致消化道溃疡,对血液系统㊁肝脏㊁泌尿系统也会造成损害,所以有必要进一步探索有效而安全的N L B P治疗方法㊂研究表明,针灸等中医外治法能有效改善下背部疼痛,具有较好的疗效[10]㊂本研究旨在分析浮针疗法的疗效及优势㊂N L B P属于中医 腰痛 痹证 范畴,在‘素问㊃刺腰痛“中即有 衡络之脉令人腰痛,不可以俯仰,仰则恐仆,得之举重伤腰 的记载㊂N L B P的病因病机可分为本虚㊁标实两种,虚者如肾气亏虚,下背部筋经失于濡养,不荣则痛,实者如邪气侵犯人体致气血郁滞㊁经络痹阻而产生疼痛,临床可分为多种证型,如湿热痹阻㊁寒湿阻滞㊁血瘀气滞㊁肝肾亏虚等㊂中医认为,L B P的病因以肾虚为根本,故病情反复发作㊁缠绵难愈,如齐敬东等[11]认为N L B P主要因肾阳或肾气虚致腰背肌劳损,同时复感寒邪而成㊂浮针疗法的作用机制不同于一般的针刺方法㊂该法采用专用针具,通过放松局部肌肉或在皮下浅筋膜进行扫散等针刺活动作用于人体的皮部㊁经筋等,促进气血运行,达到舒筋通络㊁活血止痛的效果㊂浮针疗法能增加人体肌层㊁结缔组织的血流量,减少致痛物的含量,扫散动作还可调整患部软组织的空间结构,改善肌肉等组织的挛缩状态,从而起到减轻或消除疼痛的作用[12]㊂浮针疗法的针刺部位为皮下,未及肌层,因此操作较为安全,且治疗频率相对较低,降低了患者的痛苦,减少了治疗频次,患者依从性好㊂浮针疗法可广泛应用于关节㊁肌肉等疼痛性疾病的治疗㊂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V A S㊁O D I评分较对照组下降,表明浮针疗法能有效改善N L B P患者的疼痛及功能障碍㊂究其原因,是由于浮针的各种手法改变了疏松结缔组织的空间构型,使细胞膜上电荷移动,从而产生动作电位,电流转化成化学能或机械能对细胞结构起到修复作用,并且使细胞生理功能恢复,从而达到疼痛缓解的目的[12]㊂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两组组间比较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均在安全范围内㊂综上所述,浮针疗法治疗N L B P具有显著疗效,对患者创伤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㊂本研究只对浮针治疗N L B P进行了研究,范围较为局限,后续可将其应用于四肢部软组织㊁颈肩腰背痛等多种疼痛性疾病的治疗,同时对非疼痛性疾病也进行相应的探索和研究,分析浮针疗法的适应证和疗效㊂参考文献[1]刘云芳,姜贵云,王泽熙,等.非特异性下背痛的非手术治疗研究进展[J].承德医学院学报,2018,35(2): 162-166.[2]刘路遥,武玉颜,罗十之.针刺及推拿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效果研究[J].陕西中医,2018,39(7): 968-970.[3]金丽霞,李放.下背痛分类研究综述[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9,38(6):525-530.[4]刘彬,赵睿,韩康,等.浮针疗法联合腰腹部核心肌群训练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临床观察[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44(5):544-549.[5]邓栋,余永庆,杨博文,等.浮针疗法联合手法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风寒阻络型临床研究[J].河北中医,2020, 42(3):442-447.[6]丁献军.非特异性下背痛保守治疗的疗效分析[D].浙江:浙江大学,2004.[7]张伯礼,吴勉华.中医内科学[M].4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7:386-391.[8]杨益,林良才,梁林燕.浮针治疗急性椎间盘源性腰痛30例临床研究[J].江苏中医药,2018,50(11):62-65. [9]段啸轩.痛风宁联合双氯芬酸钠肠溶片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观察[D].保定:河北大学,2020. [10]毕海洋,马琳,于楠楠,等.浮针治疗腰背肌筋膜炎临床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2020,36(12):32-35. [11]齐敬东,丁雯,任贺堂,等.穴位贴敷配合八段锦治疗寒湿型非特异型下背痛的临床观察[J].中国民间疗法,2020, 28(1):45-48.[12]陶嘉磊,符仲华,张宏如.浮针疗法作用机制浅析[J].时珍国医国药,2014,25(12):3006-3008.(收稿日期:2022-03-02)67中国民间疗法2023年8月第31卷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