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急慢性非特异性腰背痛管理指南》解读精品PPT课件
- 格式:pptx
- 大小:3.10 MB
- 文档页数:49
中国非特异性腰背痛临床诊疗指南(2022年)腰背痛(low back pain,LBP)是骨科常见疾病,其中非特异性腰背痛(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NSLBP)占90%左右,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鉴于 NSLBP 诊疗理念和技术手段的不断进步,有必要制定符合中国临床实际的NSLBP诊疗标准。
本指南遵循循证医学的原则,参照中国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专业委员会2016 年制定的《中国急/慢性非特异性腰背痛诊疗专家共识》和2020 年北美脊柱外科学会制订的《腰背痛诊疗指南》,经过指南注册、组建指南制订专家工作组及确定临床问题,参照证据推荐分级的评估、制订与评价工作组相关方法进行检索文献的证据等级和推荐等级评定,形成初稿和推荐意见;经专家工作组三轮讨论,最终定稿。
本指南从 NSLBP 的定义、病程分期、流行病学、自然病程、病因及发病机制、诊断、病情评估、预后影响因素、治疗、预防等方面对NSLBP 的诊疗措施进行阐述,以期为NSLBP 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的指导依据,规范诊疗流程、改善预后。
文献纳入过程:略。
文献纳入截止时间为 2020 年 12 月,共检索到英文文献7952 篇,中文文献3255篇。
专家组通过阅读文献标题、摘要和原文的方式进行筛选,除2019 年日本骨科学会发布的《腰背痛诊疗指南(第 2 版)》之外,最终纳入文献 140 篇,其中中文文献14 篇、英文文献 126 篇。
2 定义LBP:LBP 是一种以症状命名的疾病,临床上对于腰背部的疼痛、不适等症状统称为腰背痛,该症状可能和多种病理情况及疾病相关,或找不到明确的致病因素。
NSLBP:NSLBP 是指病因不明的、除脊柱特异性疾病及神经根性疼痛以外原因所引起的肋缘以下、臀横纹以上及两侧腋中线之间区域内的疼痛与不适,持续至少 1d 的疼痛,单侧或双侧,伴或不伴有大腿牵涉痛(膝以上)。
3 病程分期根据症状持续的时间,NSLBP 可以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三期,其中急性 NSLBP 的病程<6 周,亚急性 NSLBP 的病程在 6~12 周以内,慢性 NSLBP 的病程持续 12 周以上。
中国非特异性腰背痛临床诊疗指南一、本文概述Overview of this article《中国非特异性腰背痛临床诊疗指南》旨在为广大医疗工作者提供一套科学、规范、实用的非特异性腰背痛诊疗流程和方法。
非特异性腰背痛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其疼痛原因复杂多样,涉及生物力学、神经生理、心理社会等多方面因素。
因此,制定一份全面、系统的临床诊疗指南对于提高诊疗效率、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The Chinese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Guidelines for Non specific Low Back Pain aim to provide a scientific, standardized, and practical process and method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 for medical workers. Non specific low back pain is a common clinical symptom, and its causes are complex and diverse, involving various factors such as biomechanics, neurophysiology, and psychosocial factors. Therefore, developing a comprehensive and systematic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guidelin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improving diagnosis and treatmentefficiency and improving patient prognosis.本指南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经验,对非特异性腰背痛的定义、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策略及预防措施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
中国急/慢性非特异性腰背痛管理指南目录背景 (3)中国慢性非特异性腰背痛管理指南 (4)1.概述 (4)1.1概念 (4)1.2流行病学 (4)2.临床表现 (4)3.病因及发病机制 (5)4.诊断与预后评估 (6)4.1概述 (6)4.2病史采集 (7)4.3体格检查 (7)4.4脊柱触诊和活动试验 (8)4.5影像学评估 (8)4.6预后因素 (8)5.治疗 (9)5.1药物治疗 (9)5.2物理/康复治疗 (11)5.3有创治疗 (13)5.4认知行为疗法 (14)中国急性非特异性腰背痛管理指南 (20)1.概述 (20)1.1概念 (20)1.2流行病学 (20)2.临床表现 (20)3.病因及发病机制 (21)4.诊断 (22)4.1概述 (22)4.2病史采集 (24)4.3体格检查 (24)4.4影像学诊断 (24)4.5心理因素 (24)4.6症状不能缓解患者的再评估 (24)5.治疗 (25)5.1保守治疗 (25)5.2药物治疗 (26)背景长久以来,腰背痛(Low Back Pain,LBP)一直是困扰人类生活与工作的常见疾患之一,严重的腰背痛会导致患者出现明显运动功能障碍甚至丧失生活自理能力。
在美国,约1/4的成年人每三个月便会出现一次持续至少1天的腰背部疼痛[1],且7.6%的成年人在过去的1年中至少出现过一次剧烈的急性腰背痛[2]。
腰背痛目前已成为患者就医的第五大常见原因[2,3]。
每年由腰背痛所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经济损失数额巨大。
仅1998年,美国直接用于腰背痛治疗的医疗花费总额就同比增加了263亿[4],相关的间接花费更是无法估量,仅每年用于支付腰背部损伤性疼痛的劳动赔偿费用就高达总赔偿额的2%[5]。
虽然我国目前尚无相关精确统计数据,但由于腰背痛所产生的诊治、康复以及由此所造成的劳动力丧失而带来的间接经济损失也必然十分巨大。
目前,部分欧美国家对于非特异性腰背痛[6-8]都已制定了相关的临床诊疗指南。
《中国急/慢性非特异性腰背痛诊疗专家共识》要点腰背痛(low back pain,LBP)是一类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常见病症,可导致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甚至丧失生活自理能力。
每年由腰背痛所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经济损失数额巨大。
1 慢性非特异性腰背痛诊疗共识慢性非特异性腰背痛是指病程持续12周以上,病因不明的、除脊柱特异性疾病及神经根性疼痛以外原因所引起的肋缘以下、臀横纹以上及两侧腋中线之间区域内的疼痛与不适,伴或不伴大腿牵涉痛。
1.1 临床表现慢性非特异性腰背痛的临床表现多样,以腰背部、腰骶部疼痛为主要表现。
多数患者可同时存在腰部无力、僵硬感、活动受限或协调性下降,严重者可发生睡眠障碍。
疼痛症状多于卧床休息后减轻或消失,弯腰、久坐、久站后加重。
经热敷、按摩等保守治疗后疼痛症状多可暂时缓解。
体格检查常可发现疼痛部位存在肌张力增高或明显局限性压痛点(扳机点),研究证实扳机点的数量与疼痛程度和睡眠质量密切相关。
1.2 病因及发病机制慢性非特异性腰背痛无特异性病理改变,可导致腰背痛的病因较多,机制比较复杂。
1.3 诊断与预后评估慢性非特异性腰背痛首要检查目的是重复筛查与特异性腰背痛高度相关的症状和体征即红色警示,并评估可导致腰背痛恶化或慢性化的因素即黄色警示,以判断临床转归。
红色警示指腰背痛患者既往病史或复合症状中与危险程度较高的严重疾病密切相关的高危因素(表1)。
发现红色警示后必须进一步检查以排除潜在的严重疾病,例如感染、炎性风湿性疾病或肿瘤。
黄色警示主要指可导致疼痛慢性化或进行性加重、功能障碍及工作能力丧失、迁延不愈的各类危险因素(表2)。
发现黄色警示后应当鼓励患者改变行为和对腰背痛的认识,让患者认识到每周保持运动锻炼的重要性,可能有助于减少腰背痛的发生,减轻严重程度。
1.3.1 病史采集1.3.2 体格检查1.3.3 影像学评估影像学评估的主要目标是对存在红色警示或神经根性疼痛的患者进行评估,并为拟进行外科治疗的患者确定术式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