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流通体制改革的内容
- 格式:doc
- 大小:38.50 KB
- 文档页数:6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考研知识点归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方面,考研中常涉及的知识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国有企业改革、价格改革、产权制度改革、金融体制改革和社会保障体制改革。
一、国有企业改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有企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有企业改革是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和提高国有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股份制改革和混合所有制改革。
1. 企业产权制度改革:通过产权制度的改革,将国有企业的产权转化为市场主体的产权,实现企业所有权的明确和权益的保护。
2. 股份制改革:国有企业通过改制,引入市场化机制,通过发行股票和转让股权,实现国有资产的优化配置和增值。
3. 混合所有制改革: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等形成合作关系,通过引入多元化的股东结构,提升企业的运营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二、价格改革价格是市场经济的重要调节手段,价格改革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价格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实现资源配置的市场化、提高价格的竞争性和透明度。
1. 价格形成机制改革:通过改革价格形成机制,建立起市场供需关系决定价格的机制,实现价格的市场化。
2. 价格监管机制改革:通过加强价格监管,打击价格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保护消费者权益,并促进市场的良性竞争。
三、产权制度改革产权是市场经济中的核心概念,产权制度改革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产权制度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建立清晰、稳定、可信赖的产权制度,保护产权人的合法权益。
1. 产权确认和登记制度改革:通过建立健全的产权确认和登记制度,确保产权人的所有权得到法律的保护和认可。
2. 产权交易制度改革:通过发展产权交易市场,促进产权的流通和转让,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四、金融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体制改革的核心任务是建立健全的金融市场体系和监管体系,保持金融稳定和推动经济发展。
第十四章社会主义的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包括商品生产,又包括商品流通。
商品流通是社会主义流通过程的基础,商品流通必然引起货币流通,正常的货币流通是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
因此,本章将主要阐述社会主义的商品流通、货币流通以及资金融通。
第一节社会主义的商品流通一、社会主义商品流通的特点、地位及作用商品流通是指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它表现为货币与商品交换位臵,让渡商品使用价值,实现商品价值,最终使商品从生产领域经过商品流通过程进入消费领域。
社会主义性质的商品流通具有以下特点:1、社会主义商品流通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体现着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单位之间、城乡之间、工农之间,以及社会主义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社会主义互利互助关系。
2、社会主义商品流通是以促进生产发展,从而满足人们的需要为根本目的。
社会主义商品流通,在让渡商品使用价值的同时,也要实现商品价值,其中包括劳动者为社会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即盈利,而且要使盈利最大化。
社会主义商品流通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处于生产和消费的中间环节地位,它对社会主义再生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从其功能特点来看,社会主义商品流通的地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社会主义商品流通是社会主义再生产过程状况是否正常的“指示器”。
据。
其次,社会主义商品流通是生产过程的“调节器”。
构相结合的水平上。
最后,社会主义商品流通还构成社会再生产过程的一个现实要素,发挥必不可少的作用。
社会主义商品流通的地位决定了它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第一,社会主义商品流通是沟通国民经济各部门经济联系的纽带。
第二,社会主义商品流通是社会主义再生产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
第三,社会主义商品流通是不断满足人们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必要环节。
第四,社会主义商品流通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积累资金。
第五,商品流通还可以推动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
二、社会主义商品流通的形式(一)生产资料商品流通的形式在原有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受“生产资料不是商品”观念的影响,我国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生产资料流通,而只有国家对生产资料实物的有计划的分配与调拨,我们可把它叫做行政性的物资调拨。
中国现代市场体系改革三十年[摘要]构建一个体系完整、机制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
中国市场体系改革与建设大体土经历了从商品市场建设为主,到推进要素市场建设为主的两大历史阶段。
商品市场体系是现代市场体系的重要基础。
本文着重讨论了商品市场的改革进程和取得的成效,并总结出改革的基本经验:流通市场化是市场体系培育的初始条件;流通制度化是市场体系发展的推动力量;流通现代化是市场体系完善的技术支撑;流通效率化是现代市场体系建设的本质要求。
最后就商品市场体系中面临的问题,提出了今后改革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中国;现代市场体系;商品市场;改革三千年现代市场体系是现代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构成内容。
现代市场经济必须借助于完整的市场体系,才能有效地配置资源。
因为市场经济中的市场机制具体是通过市场体系来发挥调节作用的,市场运行过程、市场秩序的形成和治理也需要通过市场体系来实现。
因此,发挥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必须培育、发展和完善市场体系,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经验说明,构建一个体系完整、机制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
一、中国市场体系改革与建设的历史进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改革与推进,中国市场体系改革与建设大体上经历了从商品市场建设为主,到推进要素市场建设为主的两大历史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1979—1999年。
其中又可以分为二个小的阶段:首先是1978—1992年进行的流通市场化改革,为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制度基础和观念基础。
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开始由农村转移到城市。
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新的经济运行机制,总体上来说应当是“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
这一阶段,以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原则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以“调放结合”的原则推进价格改革,开始把生产要素纳入市场体系建设,进一步缩小了计划管理特别是指令性计划管理的范围。
98粮改前后中国粮食流通体制简析王晓青一据统计全国粮食贷款余额56431亿元两者之间整整差2140亿元也就是说粮食系统平均每月流失29.7亿元98年3截至98年5月累计亏损1200亿元可以说本文通过对国有粮食企业在粮食收购市场上的市场地位的分析维持我国粮食生产的持续稳定增长的社会成本二一国有粮食企业的政策性业务主要有定购粮的收销将收购粮入库并向卖粮的农民支付按收购价计算的粮款由专家在预期的基础上提出方案由于定购粮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定购粮的使用自治区一般以省内计划调拨的方式使用在计划期初数量省粮食局调出方等单位共同制定调拨价在上级相关部门的协调下进行的一次性博弈产区国有粮食企业应按计划将定购粮调给销区粮食企业由于调拨计划约束性不强该调拨计划是难以严格执行的定购粮调入销区之后零售点再以政策性价格或非政策性价格销给消费者国家专储粮和地方专储粮储存国有粮食企业的责任主要是保证粮食储存的安全国家专储粮的费用由中央财政支付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出资建立目前专储粮的费用是0.26/年国有粮食企业的经营性粮食业务国有粮食企业按国家制定的保护价收购粮食顺价销售原则外地粮食企业只能在县级以上粮食批发市场上批发在粮食销售市场上粮食企业的运营资金来源按照规定均由农业发展银行提供贷款实现粮食收购资金的封闭运行国有粮食企业粮食经营亏损分析本节在以下假定下进行分析即作为粮食收购资金的贷款者―农业发展银行能够完全察知粮食企业的行为国家粮食主管部门能完全察知粮食企业的行为l国有粮食企业不存在国有粮食企业不存在以次充好而牟取私利的行为1由于定购粮的收购价格和收购数量具有一定的强制性由各利益集团讨论决定在议购粮收购市场上国有粮食企业应按保护价敞开收购余粮而是由省级政府在国家有关政策的指导下并充分考虑本省农民种粮平均成本和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的政策精神而制定的由各利益集团讨论而成的管制价格在议购粮市场上其价格是根据国家公布的保护价而制定的在议购粮市场上有讨论权众多私营粮贩是价格追随者由于议购粮销售定价的定价权在各粮食企业这就等于规定在粮食批发市场上基本由粮食批发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均衡价格是否因为国有粮食企业控制了较大一部分粮源实行垄断定价的可能国有粮食企业串谋制定的垄断价格不是纳什均衡私营粮商进入粮食收购市场的成本较低与国有企业相比无历史包袱国有粮食企业卡特尔要获得垄断利润此时私营粮商会以稍高于保护价的价格收购粮食这样就会冲击国有粮食企业卡特尔的市场份额国有粮食企业卡特尔各成员会稍微降低自己的售价从而获取更大的利润串谋价将趋进于完全竞争价格粮食收购市场的进入退出分析由于国有粮食经营企业的担负着国家稳定粮食生产经营性固定资产规模大所以国有粮食企业不可能退出当地粮食收购市场经营性固定资产较少这样导致了国有粮食企业在粮食批发市场和粮食零售市场上进行竞争这种竞争并不能导致国有粮食企业整体经营费用的降低3ÔÚÁ¸Ê³Åú·¢Êг¡ÉÏÊǾºÕùÕßµ±Á¸Ê³±ÈÔ¤ÆÚµÄÇ·ÊÕʱÒÔ¸ßÓÚ¹úÓÐÁ¸Ê³ÆóÒµÊÕ¹º¼ÛµÄ¼Û¸ñÊÕ¹ºÁ¸Ê³´Ó¶ø½ôËõ¹úÓÐÁ¸Ê³ÆóÒµµÄ»ñÀû¿Õ¼äΪ±£»¤Å©ÃñµÄÖÖÁ¸»ý¼«ÐÔ¶øÓÉÓÚ¹úÓÐÁ¸Ê³ÆóÒµ²ÖÈÝÓÐÏÞÅ©ÃñÔÚÁ¸Ê³·áÊÕµÄÔ¤ÆÚÏ»òÕß±ØÐë¿÷ËðÂôÁ¸Ë½ÓªÁ¸ÉÌ»áµÍ¼ÛÊÛ³öÔì³É¹úÓÐÆóÒµÒª÷á¿÷ËðÂôÁ¸ÒÔÉÏ·ÖÎö±íÃ÷¿÷Ë𽫳ÉΪ±ØÈ»Î¬³ÖÖйúÁ¸Ê³Éú²úµÄÎȶ¨Ôö³¤ÐγÉÏÖÐÐÖÆ¶ÈÄ¿±êºÍ¹úÓÐÁ¸Ê³ÆóÒµ¾-ӪĿ±êÖ®¼äµÄ³åÍ»800亿元的亏损就是现行政策目标的社会成本国有粮食企业的道德风险由于国家和国有粮食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而为了维持粮食的稳定增长这样或将粮食低价处理将亏损挂账为企业自身牟取福利相对利益主体地方政府就会以自身影响力发展地方经济98粮食体制改革简析98粮改主要内容中央召开«全国流通体制改革工作会议»¾ßÌå¿É¸ÅÀ¨ÎªËÄ·Ö¿ªºÍÒ»Ïî¸Ä¸ïÒ»ÍêÉÆÕþÆóÒª·Ö¿ª´¢±¸Á¸ºÍ¾-ÓªÖÜתÁ¸Òª·Ö¿ªÍêÉÆÒÔÊг¡ÎªÖ÷µÄÁ¸Ê³¼Û¸ñÐγɻúÖÆÓÖÌá³öÒ»Ïî¸Ä¸ï°´±£»¤¼Û³¨¿ªÊÕ¹ºÊÕ¹º¼Û¸Ä¸ï¹úÓÐÁ¸Ê³ÆóҵʵÐÐÕâÈý¾ä»°¸Ä¸ïµÄÒâͼÊÇÇå³þµÄÊÇΪÁ˰®»¤Å©ÃñÖÖÁ¸»ý¼«ÐÔ²»Ö·¢Éú¹úÓÐÆóҵ˳¼ÛÏúÊÛÁ¸Ê³Í¬Ê±ÓÖ²»ÖÂʹ¹úÓÐÁ¸Ê³ÆóÒµ²»·¢Éú¿÷Ëð×ʽð·â±ÕÔËÐв»ÄÜÁ÷³öÁ¸Ê³ÊÕ¹º¹ý³Ì¿É¼ûÒÔÉÏÈýÌõÊÇ»·»·Ïà¿ÛÊÇÊÕ¾¡Å©ÃñµÄÁ¸Ê³Ò»·½ÃæÈ·±£¹úÓÐÁ¸Ê³ÏµÍ³Äܹ»ÊµÐÐ˳¼ÛÏúÊÛʵÏÖ×ʽð·â±ÕÔËÐиĸï¹úÓÐÁ¸Ê³ÆóÒµÊÇΪÁ˽µµÍÁ¸Ê³ÆóÒµµÄÔËÓª³É±¾Îª´Ë1¶øÖ»Äܵ½Ïؼ¶Á¸Ê³Åú·¢Êг¡Åú·¢´Ó¶øÔÚʵÏÖ¹ú¼ÒÁ¸Ê³Õþ²ßÄ¿±êµÄͬʱ²¢ÓÃÓ¯ÀûÖ𲽹黹ǰÆÚµÄ¿÷Ëð投入大笔资金扩大仓容可见在不发生亏损的情况下其付属目标是逐步还清前期粮食系统的亏损款项二98粮改分析假设就可以认为粮食批发市场是近似于完全的市场各地的粮食保护价不一致P13.禁止任何组织和个人到农村收购粮食的措施能够得到完全的持行在粮食批发市场上与粮食收购市场垄断权的分散化相对应各地粮食收购企业也存在完全竞争关系均衡价格P*位于P1和P2之间收购价高的企业亏损第3个假设条件成立的成本很高进入当国有粮食收购企业盈利时这种利润将促使其违反规定而由于农村的特点当禁止新的粮食亏损的行政命令执行很严时要麽会寻求制造粮食流通的地区性障碍由于这次粮改的附属目标是逐年偿还前期亏损800亿元其结果是供给冲击而造成的成本性通货膨胀这次粮改并非是一个帕累托改进123。
“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与完善流通体制”学术笔谈目录一、内容简述 (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1.2 研究目的与内容 (3)1.3 文献综述 (4)二、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理论基础 (6)2.1 经济全球化与国内市场一体化 (7)2.2 市场经济的基本原理 (8)2.3 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内涵与特征 (10)三、我国流通体制的现状分析 (11)3.1 流通体制的历史沿革 (13)3.2 当前流通体制的主要问题 (14)3.3 影响流通体制的因素 (15)四、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路径选择 (16)4.1 完善市场基础设施 (18)4.2 加强法治建设与市场监管 (19)4.3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与城乡融合 (21)五、完善流通体制的策略与措施 (22)5.1 优化流通网络布局 (23)5.2 提升流通效率与质量 (25)5.3 加强流通领域的创新与技术应用 (26)六、案例分析 (28)6.1 国内典型案例介绍 (29)6.2 国际典型案例借鉴 (30)6.3 案例总结与启示 (31)七、结论与展望 (32)7.1 研究结论总结 (33)7.2 政策建议与发展展望 (34)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35)一、内容简述本文旨在探讨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与完善流通体制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当前我国在这方面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文章首先概述了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概念与重要性,随后深入剖析了完善流通体制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实践经验与理论研究成果,对如何构建高效、便捷、公平的全国统一大市场流通体系进行了系统论述。
文章对未来我国流通体制改革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强调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经济正面临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
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与完善流通体制成为了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核心议题之一。
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的深刻变化,市场分割、资源流通不畅等问题逐渐凸显,对经济的整体运行效率造成了影响。
二轮修志如何记述经济体制改革第二轮志书编纂,各地都非常重视把对改革开放的记述,作为新时期时代特点重要特征来反映,力求用改革开放的这条主线贯通全书。
但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志书(稿)缺漏一些重要改革内容。
比如对经济体制改革的记述,有的志书(稿)没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没有反映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成果。
经济体制改革,从1978年至2002年大体经历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978年12月至1984年10月),重点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家庭联户承包责任制。
第二个阶段(1984年10月至1991年12月),贯彻《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重点以增强企业活力,焕发国有企业生机为中心,开始把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事业体制改革结合起来。
第三个阶段(从1992年1月至1994年底),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加快城乡改革步伐。
第四个阶段(1995年至2002年)以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推行现代企业制度为重点,不断深化各项配套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大体有7项内容: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 农村经营体制改革。
记述内容要点:(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建立和完善;(2)建立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3)建立农村社会化综合服务体系;(4)推行农业产业化经营;(5)减轻农民负担;(6)农村税费改革。
2. 林业体制改革。
记述内容要点:(1)林业“三定”与承包责任制;(2)林业企业体制改革;(3)林业产业结构调整。
3. 水利体制改革。
记述内容要点:(1)农村水利管理体制改革;(2)水利工程建设改革;(3)水利企业改革;(4)水利价费改革;(5)水利服务组织建立。
4. 畜牧业体制改革。
记述内容要点:(1)改革措施;(2)改革的主要成就。
5. 渔业体制改革。
记述内容要点:(1)渔业生产责任制;(2)水产品流通体制改革。
6. 乡镇企业体制改革。
记述内容要点:(1)完善经济承包责任制;(2)股份制改造、企业兼并拍卖;(3)组建企业集团、公司化改组。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4.08.17•【字号】浙政发[2004]22号•【施行日期】2004.08.1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粮食市场管理正文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浙政发[2004]22号)2001年以来,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我省在全国率先进行了以“一取消、两放开、三确保”(即取消粮食定购任务,放开粮食市场、放开粮食价格,确保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政府宏观调控能力、确保粮食供给安全)为主要内容的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加快了粮食市场的培育和发展,基本达到了农民、消费者、经营企业和政府“四满意”的改革目标。
随着全国粮食形势的变化,为确保我省粮食安全,当前要在总结经验、完善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
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国发[2004]17号)确定的改革总体目标和主要内容,现就我省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提出如下实施意见:一、完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健全粮食市场体系(一)进一步完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
一般情况下,粮食收购价格由市场供求形成,国家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上实行宏观调控。
当粮食供求发生重大变化时,为保证市场供应、保护农民利益,必要时由省政府决定对重点粮食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格或最高销售限价。
(二)加强粮食批发市场的建设和培育,充分发挥市场在平衡粮食供求中的重要作用。
鼓励社会投资主体参与粮食批发市场建设,政府在建设用地、建设规费等方面给予适当优惠。
鼓励各类企业和个人从事粮食经营,对省政府认定的骨干粮食批发市场的自有运粮车辆开通“绿色通道”。
提升市场服务功能,降低交易成本,引导企业入市交易,加快形成以中心城市(设区市)为主,辐射周边的多层次、多类型的粮食市场网络。
我国流通体制改革的内容
(一)改革商业管理体制。过去长期存在的主要弊端是政企不分,企
业缺乏独立经营的自主权, 分配上的平均主义严重影响了企业与职
工个人的经营积极性。各地区的商业根据省政府关于整顿和改革商业
企业的文件精神, 整顿商业企业, 试行定额包干、超额分成制度以及
试行扩大零售企业自主权等具体改革措施。
第一是扩大企业自主权。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来扩大企业的自主权。
要想让企业真正的由经营, 以下的10个方面是必须要下方的权利即:
1、计划制订权2、选购商品权3、、小商品议购议销权4、处理残
次商品权 5、财产资金权 6、利润分成使用权.7、择优招工权8、人
事管理权 9、奖惩权10机构设置权
第二是推行经营责任制。1981年根据省委《关于工商企业实行经济
责任制的通知》,逐步推行经济责任制。零售商业划小核算单位, 以自
然门点基础, 实行独立核算, 自负盈亏;对亏损企业, 微利企业和分散
经营的小型企业实行盈亏包干, 超盈或减亏留用,也可实行以税代利。
企业对职工根据不同情况实行计件、折帐、浮动工资等联销计酬的多
种形式的责任制。1983年初推行了比例税、利润全额包干、利润增
长包干、亏损包干等多种形式的经营责任制。在企业内部推行了联销
计奖, 联利计奖的小企业的经营承包责任制。
第三是进行企业整顿。1981 年起进行企业整顿, 着重解决企业领导
班子的建设, 完善企业经营责任制, 严肃财经纪律, 健全财会制度,端
正经营方面, 提高经济效益, 整顿劳动组合和劳动纪律并分期分批对
照标准进行检查验收。通过企业整顿为进一步完善经营责任制, 改善
企业管理奠定了基础。
第四是放开小型企业。对县(市) 年利润在8万元以下的国营零售商
业和饮食、服务业分别按照改、转、租、让等不同形式进一步放开搞
活。小型企业放开搞活后, 全区各县专业公司由原纯管理型逐步向管
理经营型转变, 精简管理人员, 充实基层经营单位。
(二) 改革社会商品流通体制
自50年代全面实行针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计划经济
以来, 全区社会商业的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日趋单一化, 流通渠道日
益减少, 流通环节日益增多, 封闭式的经营状况日趋严重, 给生产和
生活带来很多不便。
1978年以后, 在国民经济的全面改革开放中, 社会商业以国合商业为
主导, 多种经济形式, 多种经营方式, 多条流通渠道, 少环节,
开放式的新的流通体系。第一要恢复和发展集、个体商业与饮食、服
务业。
1978 年以来, 国家对集体商业一直采取积极扶持和大力发展的方针,
对个体商业也给予创造条件, 适当发展。对原来的合作商店一改过去
利用、限制、改造的做法, 政治上与国营商业职工一视同仁, 货源分
配上也与国营零售商业同样安排, 并允许其外出自行采购, 划小核算
单位, 实行自负盈亏。对他们由原来征收的9级累进税改为8 级累进
税, 企业的税后利润, 可在规定范围内自主使用。除此之外, 城镇机
关、团体、厂矿企业、街道不结合安排待业青年, 兴办一批新集体企
业。全区集、个体商业和饮食、服务业有了显著发展。个体零售商业、
饮食、服务业和农民贸易的迅速恢复与发展, 对疏通流通渠道, 扩大
商品流通, 方便群众生活起了积极的作用。
第二要恢复和发展集市贸易。
1978年前, 城乡集市贸易网点数量少, 且又时开时闭,很不正常。1978
年后, 为了拓宽流通渠道, 改变独家经营的状况, 各地工商行政部门
配合城乡经济改革, 先后恢复和发展一批集市贸易, 并将过去那种垄
断分割和封闭型的市场逐步转变成开放型。
第三是改进批发体制。从1980 年逐步开放了基层批发和零售商店的
进货渠道, 取消站站之间的调拨, 凡有条件从产地二级站直拨三级批
发的商品都不再经过销地二级站中转和结算。零售商店也一改过去按
单一的固定的进货渠道进货的办法, 可以由当地三级批发进货, 也可
向二级站或生产厂直接进货, 不断扩大厂、店直接挂钩, 减少中间环
节。与此相适应,还扩大了工业内调恢复商办工业的前店后坊, 实行批
发按专业划细经营。1982年, 根据国务院《关于疏通城乡商品流通渠
道, 扩大工业品下乡的决定》精神,首先把国营和供销合作社之间原来
的按城乡分工改为按商品分工, 城乡通开的新体制。即供销社可以进
城, 国营商业也可以下乡, 扩大工业品下乡的途径。国营批发商业采
取公开库存, 公开货源, 降低批发起点等措施, 方便基层零售企业的
进货。
第四是调整商业购销政策。建国以来, 国营和供销社商业对主要农副
产品的经营一直以统购、派购为主。1963 年, 虽开展一部分议价经
营, 但时断时续。到1978年始渐趋恢复。1983年, 根据国务院逐步缩
小农产品统购、派购范围的通知, 将家禽、菜牛、菜羊划为三类物资
实行计划收购和议购议销。1985 年, 根据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
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文件精神, 从1985年起粮、棉、油一律由
原统购改为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鲜蛋从当年3 月1 日起由原来的派
购、计划收购改为自由购销;生猪从当年4月1日起由原来的派购改为
实行有指导的议购议销。至此, 执行30 多年的农副产品统购、派购
政策全部终止。
第五对于工业品的购销形式, 自1957 年以来, 基本上实行由国营商
业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的单一形式, 不利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
展。为改变这种局面, 从1979年开始, 根据国务院文件精神提出对工
业品购销形式进行初步改革。明确一、二类商品继续由国营商业统购
包销三类商品及新产品由国营商业订购、选购, 订购和选购后的多余
产品由工业自销。1980 年省委、省政府发出《关于改革商品流通若
干问题的规定》, 正式明确统购包销的范围, 除此之外的省内产品, 国
营商业不搞包销, 减少计划收购品种,扩大订购、选购和工业自销。
1981年商业部下达《关于认真贯彻全国实行工业品四种购销形式的
通知》, 具体规定工业品中国营商业统购包销的11种, 计划收购的为
24 种,订购的为58种, 其余均为选购。随着工业品购销形式的多样化,
过去长期以来在工业品统购包销中所存在的“ 工业报喜, 商业报忧,
仓库积压, 财政虚收的不正常现象基本上得到了克服。
(三) 改革企业经营机制
第一是推行和完善经营承包责任制。自1985年起, 由于全面推行第二
步利改税,地区商业的经营责任制曾一度停滞,1987 年又重新推行。承
包形式主要有上交基数包干、超额分成;上交递增包干, 超额全留;
上交递增包干, 超额分成; 两保一挂;亏损企业实行亏损包干、超
亏不补, 减亏全留或分成等。企业内部按照承包指标层层分解到部门
甚至个人, 使不同层次的责、权、利在一定程度上结合起来, 初步改
变了吃“ 大锅饭”的状况。在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的同时, 企业内
部还进行一些配套改革, 诸如建立经理,厂长− 负责制, 推行工效挂
钩, 开展全员风险抵押, 调整人事和劳动用工制度, 实行经济核算,
建立目标管理和内部银行。1990 年开始, 首轮承包企业合同到期, 各
地本着“ 先审计, 后兑现” 的原则, 在总结首轮承包的基础上, 继续
落实第二轮承包实践表明,推行经营承包责任制, 对于落实企业自主
权, 转换企业经营机制, 调动企业和职工经营积极性确有明显的推动
作用。
第二是推行“ 四放开” 改革。
1991年, 全区各地学习重庆市关于商业企业实行“ 四放开” 的经验
并逐步试行。“ 四放开” 即经营放开、价格放开、分配放开和用工
放开。“ 四放开”的推行, 打破传统的干部能上不能下, 职工能进不
能出的人事用工制度, 实行优化组合, 竞争上岗, 优胜劣汰;打破传统
的经营范围界限, 根据市场需要和自身条件,决定经营什么和如何经
营;打破传统的吃大锅饭、平均饭的分配体制, 产行联销联利计酬, 多
劳多得,多创效益多得∋ 商品定价随行就市充行在国家指导价上下作
一定幅度的浮动。全区商业系统有33 个企业的155 个独立核算单位
不同程度地实行了“ 四放开”改革。
第三是推行国有民营。实行国有民营的基本原则是:包死基数,超额
全留, 风险抵押, 亏损自补。一是根据承包柜组前几年的经营实绩合
理测定应缴的承包费。并采取招标形式, 公开标的, 公平竞争; 二是
承包各柜组自主经营, 自行定价, 自行组合, 自行分配; 三是经营者
自筹资金。柜组包干经营后, 资金全部抽回。原有库存商品作为铺底
商品资金, 其银行利息由各柜组承担, 并按月交纳; 四是签订承包合
同时, 承包人按库存商品总额的20% 一次性交清风险金, 用于承包
人违约损失补偿。五是对职工采取“ 两不变”, 即职工原有隶属关
系和身份不变, 离退休待遇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