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教育学考点命题:10.2课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小学教育学考点命题:10.2课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小学教育学考点命题:10.2课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小学教育学考点命题:10.2课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第二节课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确定小学课外活动内容和形式的主要依据是国家的教育方针、小学的培养目标,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在保证活动内容的科学性、思想性、趣味性的前提下,学校应尽量照顾到学生的不同意愿、知识与能力水平和学校本身具备的条件以及可以利用的社会条件,因此,小学课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是多样的,要尽可能把活动搞得有声有色,富有吸引力,尽量让学生有选择的余地。这里仅介绍几种经常开展的相对稳定的课外活动的内容和做法。

一、课外活动的内容

课外活动的内容,是根据教育的培养目标、课外活动的具体要求、儿童身心发展特点以及校内外实际情况来安排的。课外活动范围广泛,形式多样,按其性质可分为六类。

(一)科技活动

这是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知识,进行各种科技实践性作业的活动。如制作科技小发明、制作模型、采集标本、动物小观察、小饲养、小种植等,以及举办科技知识讲座和科学家故事会、科技表演、竞赛等。科技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设计、发明、制作等能力,以形成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的兴趣与特长,扩大学生知识视野,增进学生对新科技成果的了解,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激发他们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和良好作风,培养科学的态度和创造精神,激发他们参加现代化建设的热情。科技活动内容很广泛,既有科技新知识、新

技术,也有科技的基本技术;它的活动范围也很广,以多种内容和形式吸引学生参与自己喜爱的科技活动项目。

科技活动是多层次的,既有面向大多数学生的普及性活动,如科普讲座、参观科技发明展览等;也有适应少数具有某些特长的学生的专门性的活动,如科技小发明、小实验、无线电小组、航模小组等。

(二)学科活动

学科活动是一种学科性的课外学习和研究活动,一般以某一学科为主题,按照学科分别组织活动,如文学作品讨论会、某学科最新动态报告、交流某学科的学习体会的经验交流会等。学科活动与课堂教学是紧密联系的,它以课堂讲授的知识为基础,但不是课堂教学的重复,不局限于教学大纲范围之内,也不是课内学科教材的补充或延伸,而是学科中某一领域的拓展,注重学生学科兴趣的培养。活动的内容主要是各学科的知识性作业和对某一学科领域中的某些专题进行比较深入的探讨与研究。例如,语文学科课外活动,可以开展朗读、阅读交流、演讲、演课本剧比赛,以及书法、作文选优等活动,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表达能力。数学学科可以开展口算比赛、解题比赛、实际测量、商品调查等活动,以提高计算能力和对现实生活的认识。常识学科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自然和社会现象,培养科学研究兴趣,可以配合教学开展采集标本、气象观察、开辟历史知识小园地等活动。这类活动是学校课外活动的主体部分。活动的内容和时间,最好要结合所设学科的进度和学生的接受能力,不要太深、太难。活动可以由有关教师、校外有关研究的人

士或有专长的家长指导,具体准备工作可以让学科小组或学生干部负责。

(三)文学艺术活动

文学艺术活动种类多样,包括文学、艺术和娱乐活动,它们以寓教于乐,活跃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他们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为主要目的,同时调剂他们的身心,保证他们精神饱满

地投入学习和生活。小学文艺活动主要有歌咏、乐器演奏与欣赏、舞蹈、观看影视剧等,还可以成立写作兴趣小组、评论小组,出板报、壁报等,以生动活泼和富有感染力的形式来吸引学生。

(四)体育活动

体育活动是课外活动中比较普遍、比较广泛的活动,也是学生们比较喜欢参加的活动之一。体育活动是以发展学生健康体魄,增强学生的体质,训练和提高运动技能技巧,传授科学的锻炼方法以及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修养为目标,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因地制宜地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小学体育课外活动主要有各种球类活动、长短跑、登山、划船、游泳、滑冰、滑雪、健美运动和各式各样的游戏活动。一些国防体育活动,如航空模型、军舰模型、无线电小组活动,也可列入小学体育课外活动之中,还可以组织体育竞赛和表演,组织野营和行军等活动。

(五)社会活动

让学生适当参加一些社会活动,既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有力手

段,也是加速其社会化进程的必要措施。“开门办学”的口号是片面的,可是单纯搞“闭门读书”也是不可取的。我们应积极为学生创造机会,使其参加适当的社会实践活动,更快更好地融入社会。社会活动就是让学生走出学校,接触社会,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了解社会生活、经济建设实际状况的教育活动,一般包括社会调查、参观、考察、访问以及各种无偿的社会服务和公益劳动等。适当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了解民情国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情感和社会责任感,提高其实际工作的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增强其社会意识。

(六)传统的节假日活动

国庆节、儿童节、校庆日、学校文化节、暑假的夏令营活动等都是传统的节假日活动。这类活动的准备过程和活动过程都可对学生进行教育。当然这类活动要注意思想性和内容的丰富、生动,避免空洞的说教。[page]二、课外活动的形式

学校的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和方法与教学活动相比,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多样性。课外活动是多种多样的,一般按活动的人数和规模可将其分为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和个人活动三类。

(一)群众性活动

群众性活动是由教师、学校等教育机关针对某一年级或某种程度的学生的需要而组织的由多数或全体学生参加的一种带有普及性质的活动。它是课外教育活动中较为普遍的一种形式。它的优点是可以在较短的时问内使较多的学生受到教育,对丰富学生的学校生活有较大的帮

助。这种活动有全

校性的或校际性的,有全班性的或班际性的。参加活动的具体人数,则根据活动的目的、内容而定。这种活动有一定的声势,适合青少年儿童的特点,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有利于活动的开展。群众性活动的方式主要包括:

1.报告和讲座

这是普及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知识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常用的一种形式。根据情况和需要,学校可以举行关于国内外形势的时事报告,庆祝革命节日、纪念日的专题报告,学习英雄模范人物先进事迹报告、科普讲座、文艺讲座等等。

这些报告和讲座的主讲人,可以是教师、辅导员,可以是专家、教授,也可以是革命前辈、英雄模范人物。对于某些报告和讲座,还可以由高年级学生或有一定特长的学生承担,学生听来更感亲切,容易收到好的效果。这些活动可以由学校领导组织,也可以由少先队组织举办。开展这些活动要求事先做好准备工作,会场的布置要注意艺术性,能突出主题,做到既简朴、严肃,又新鲜,具有吸引力。报告或讲座的内容应该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切合学生实际,主题要明确、单一,富有教育意义。一般来说,报告和讲座的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学生产生疲劳、厌倦情绪而影响效果。

2.各种集会

群众性集会能围绕主题迅速而有效地传播知识和思想,形成一定的

声势,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集会的主题多种多样,学校的集会一般有:革命假日、传统节日、重大事件的群众性集会,与科学家、作家、英雄模范的见面会,文史、数理、科技等各种科学晚会,纪念性的、知识性的、娱乐性的诗歌朗诵会和文艺表演会,等等。集会的事前准备工作要在不影响学生正常学习的原则下进行,集会的内容、形式要适合学生的身份和年龄,而且不宜过多,不可打乱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

3.各种比赛

比赛是利用学生的好胜心和竞争意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的竞赛活动,以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能力为目的。比赛的活动内容多样化,有体育竞赛、学科竞赛、智力竞赛、书法比赛、科技表演,等等,这些都是深受学生欢迎的群众性活动。活动可以是全校性的、班级性的或小团体性的,也可以是校际性的。这些活动最能引发学生的积极性,形成集体荣誉感和奋发向上的精神。

4.参观、访问、调查、旅行

这是组织学生进行群众性实地学习的良好形式,也是受学生普遍欢迎的一种活动。如参观革命圣地、工厂、农村、博物馆等,这种活动可以增加学生的感性知识;访问专家、学者、英雄、模范等,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调查社会民情、建设成就以及各项改革成果等,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写作能力;游览名胜古迹、名山大川等,可以陶冶学生性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这些活动能使学生增长见识和才干,扩展阅历,陶冶情操,使之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现实的、

生动的教育。

5.社会公益活动

社会公益活动是实施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一种方式,也是一种重要的课外教育活动,如宣传交通安全、美化环境、帮助孤寡病残、校园绿化、校舍设备维修、整理图书等。在节假日和日常的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到工厂、农村、部队、商场等去参加社会服务活动是很有意义的。通过这些活动,能使学生扩大与社会、群众的接触面,树立为社会尽职尽责的思想,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学校更应该注意经常组织他们参加这些活动。

值得指出的是,社会公益活动是学校教育活动的一部分,不要把它当成单纯的体力劳动,或者是赶时髦、走过场,它既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有效手段,也是加速学生社会化进程的必要措施。组织这类活动应体现教育目的,建立良好的劳动制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性别和体力,防止把学生当做无偿劳动力单纯使用,同时要及时汇报劳动服务中的好人好事。安排社会公益活动尤其要处理好与课堂学习的关系,占用的时间比例要适当。

(二)小组活动

小组活动是学校课外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课外活动小组是在教师或辅导员的指导下,以自愿结合原则为主,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校的具体条件而组成的小组,以某一课题为内容,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经常性活动。其主要特点是小型分散,灵活多样,便于开展多种多样的

活动,满足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发展学生的才能,使学生得到更多的学习和锻炼的机会,有利于因材施教的具体实施和培养专门人才。因此,小组活动的开展状况已成为衡量学校课外活动的开展状况及其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

小组活动在层次上有校级的和年级或班级的。小组人数根据活动的性质和参加者的愿望而定,一般10~20人为宜,有的活动小组要求参加者众多,可再分为若干小组。小组在吸收成员时,应以对该项活动有兴趣的学生为对象,对愿意参加的学生不应以课内成绩为条件加以限制。在组建小组时,要动员每个学生至少参加一个项目的活动,但不宜参加过多的小组活动,以免负担过重。这类小组可以聘请有经验的、责任心强的教师任辅导员,也可以聘请校外辅导员。这种校外辅导员既可以是科技人员、文艺工作者、体育工作者,也可以由有专长的学生家长担任。每个小组可以推选一名小组长,负责日常工作和组织活动。小组活动要制订活动计划,有固定的活动日和活动时间,有辅导员的具体指导,有严格的纪律制度。小组活动的成绩可以通过汇报、展览形式展示出来,以巩固成果和推动活动的发展。小组活动主要包括:1.学科小组

按照学科建立的各种兴趣小组,是学生课外活动的重要形式。它对学生学习和运用某门学科的知识有重要作用。学科小组一般按年级组织,因为同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相近,便于开展活动。随着年级的升高,程度可随之加深,但也要灵活掌握,不要“一刀切”。有的小组根据其

活动内容特点;也可以吸收其他年级的学生参加。

2.技术小组

这是以实践作业为主的兴趣小组。这些活动对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他们成为科技队伍的后备力量具有重要作用。技术小组的活动要结合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结合本校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技术小组活动最为重要的就是组织学生进行实践作业,小组活动的任务主要通过学生的实践作业来实现。

3.艺术小组

艺术小组通过艺术欣赏、艺术观摩,以及自身的艺术实践,能使学生获得审美知识,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发展对艺术的兴趣和创作才能。艺术小组的活动不仅使小组成员受到教育,而且能够活跃全校的空气,丰富大家的课余生活。

4.体育小组

体育小组是将对体育活动有特别兴趣和爱好的学生组织起来进行体育技巧训练的组织。体育小组一方面可以锻炼身体,增进健康,另一方面又满足了学生对某项运动的爱好,可以提高其运动成绩。

(三)个人活动

个人活动是学生在课外进行单独活动的形式。它往往与小组或群众性活动相结合,由小组或班级分配任务,根据个人的兴趣、才能,个别单独地进行。个人活动的主要内容是:阅读各种书籍,写读书心得,记Fl记,进行某种观察或小实验,采集制作标本,唱歌,体育锻炼,小发

明、小制作、小论文、小改革活动等等。其作用在于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丰富学生的个人生活,培养他们独立工作的能力,扩大和加深他们的知识,养成读书的兴趣和习惯,提高独立从事艺术创作和体育锻炼的习惯。此外,尤其是对学生了解社会和科学技术的新信息显得更为重要。个人活动是课外活动的基础,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特点,组织和指导好学生的课外个人活动,是课外活动不可忽视的重要形式和方法。

课外活动的形式和方法除了根据人数和规模划分外,还可有其他多种分类法。根据时间长短,可分为:长期性活动,如课外阅读、科技实验、收听收看广播电视、墙报、小组活动等;短期性活动,如训练班、演出队、“科技活动月”、“宣传周”等;临时性活动,如报告、讲座、竞赛、表演、参观、劳动等。根据活动场地,可分为室内活动(报告、讲座、阅读、创作练习等)、室外活动(体育锻炼、校园劳动等)、校外活动(调查、访问专家、社会服务等)。根据活动机能分,可分为接受性活动(讲座、报告、阅读等)、创造性活动(科技制作、制作练习等)、训练性活动(文娱、体育训练等)。分类是为了建立科学的课外活动形式和方法体系,以提高对活动形式和方法的理解,提高采用多种形式和方法的自觉性。以上几种分类法启示我们,在选择和采用课外活动的形式和方法时,应注意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和个人活动相结合;室内活动、室外活动和校外活动相结合;接受性活动、创造性活动和训练性活动相结合。

2015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学重要考点:课程

第五章课程 1、课程的一般概念 “课程”是指课业及其进程。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学科课程标准)和教科书。 2、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社会、知识和儿童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具体的制约因素有: (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 (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 (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4)课程理论 3、课程类型 (1)根据任务,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2)根据课程的制定者,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3)根据课程的组织方式,分为科目本位课程、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核心课程、经验本位课程。 4、课程设计的概念 课程设计是指课程结构的编制,既包括课程体系结构整体的编制,也包括具体课程的编制。前者主要解决依据培养目标设置哪些课程和如何设置这些课程的问题,涉及到基本的理论要求和不同形式的优化组合;后者主要解决课程标准问题。 5、课程计划

(1)课程计划的概念 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作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了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学科开设的顺序及课时分配,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 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制定的。(2)课程计划的内容 ①教学科目的设置②学科顺序③课时分配④学年编制与学周安排 (3)课程计划编制的原则 ①保证实现教育目的与任务,体现课程结构的完整性。 ②依据科学的课程理论,处理好课程系统内部范畴的几个基本关系,体现基础性和多样性。 ③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精简课程,加强基础知识教育和有利于发展学生特长;知识体系相对完整,保证学科间的合理关系;注重统一性与灵活性、稳定与变革相结合。 6、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即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教学大纲是国家对各门学科的教学提出的统一要求和具体规格,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7、教科书 教科书又称课本,它是根据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它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

最新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学》核心考点:小学教育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学》核心考点:小学教育核心考点 1.我国小学教育的历史发展 小学教育通常是指一个国家学制中第一个阶段的教育,也称初等教育,教育对象一般为6岁~l2岁的儿童。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是对全体公民实施基本普通文化知识的教育,是培养公民基本素质的教育。 (1) 我国古代的小学教育 我国的小学产生于殷周时代。 (2) 我国近现代的小学教育 1878年,张焕纶所翻办的上海正蒙书院内附设的小班,是近代小学的开端。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规定设初等小学堂,并规定初等小学教育为义务教育。1840年以后,我国的小学教育有了较大的发展。发展变化的基本特征是: ①逐步明确了小学教育为普通教育、义务教育的性质。②学制改革逐渐向世界其他国家靠近,采用修业年限为6年的“4-2”学制。③逐步明确小学教育是为培养合格公民打基础的教育。 (3)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小学教育 新中国成立之后,从1986年开始推行九年义务教育。 2.义务教育 (1)义务教育的概念 义务教育是指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都必须接

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 (2)义务教育的法律保证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以下简称《义务教育法》)是实施义务教育的法律保证。 3.《义务教育法》的基本内容与实施 《义务教育法》对义务教育的指导思想、实施对象及年限、学制、管理体制、办学条件、各方应履行的责任与义务等方面作了具体的规定。 (1)义务教育的指导思想 “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是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 (2)义务教育的实施对象及年限 凡年满6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均为适龄义务教育学生;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儿童的入学年龄可推迟到7周岁;我国义务教育的年限为9年。 (3)义务教育的学制 “义务教育可以分为初等教育和初级中等教育2个阶段。”我国义务教育的学制年限通常有“六三学制”“五四学制”“九年一贯制” (4)义务教育的管理体制 我国义务教育实行国务院领导,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管理体制。

下半年教师资格证《小学教育学》德育考点

下半年教师资格证《小学教育学》德育考点2017下半年教师资格证《小学教育学》德育考点 1.德育和学校德育 德育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 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狭义的德育则专指 学校德育,即教育者在特定的时间、空间内对青少年学生在政治、 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所施加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影响。学 校德育是各个社会共有的教育活动,具有社会性、历史性、阶级性、历史继承性、全球性特征。 2.小学德育的构成 我国小学德育主要由以下:三部分构成: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又相互区别,政治、思想教育 是目标,是方向,它完成的是儿童发展的定向性任务,而道德教育 则是基础,是关键,它完成的是教人做“人”的思想及行为上的准备。 3.小学德育的意义 (1)小学德育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础和保障; (2)小学德育是儿童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3)小学德育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奠基工程和未来保证。 4.我国小学德育目标 小学德育目标是教育者依据教育目的,通过德育在儿童品德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和要求,亦即小学德育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 或结果:我国小学德育目标具体包括:首先,培养儿童正确的政治

方向,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意识。其次,培养学 生的道德思维和道德评价能力。再次,培养学生的泊我教育的能力。 5.小学德育的内容 小学德育内容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 6.小学德育过程 (1)概念及构成要素 小学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按小学德育目标对儿童在品德发展上所提出的要求,借助于相应的德育内容和方法,对儿童的政治意识、思 想观点和道德品质等方面施加影响,并引导儿童进行自我教育,从 而促进儿童品德发展的过程。从本质上说就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 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德育过程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 德育过程中的各要素,通过教育者施教传道和受教育者受教修养的活动而发生一定的联系和相互作用,并在这种矛盾运动中推动受 教育者的品德发生预期变化。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 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2)小学德育过程的特点 ①德育过程是一个促使儿童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 ②德育过程是一个促使儿童品德结构不断建构完善的过程; ③德育过程是一个多种因素互动、反复且长期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④德育过程是一个儿童自我教育能力逐步提高的过程。 7.我国小学德育的主要原则 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小学教育学考点命题:4.3学生和教师的关系

第三节学生和教师的关系 师生关系是指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育目标,以各自独特的身份和地位通过教与学的直接交流活动而形成的多性质、多层次的关系体系。学校的教育活动是师生双方共同的活动,是在一定的师生关系维系下进行的。因此,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证。 一、教学上的授受关系 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结成授受关系,这是有关师生在教学中关系的最简单的表述。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处于教育和教学的主导地位,从教育内容的角度说,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作为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能否建立正确的学生观,能否正确地处理这种授受关系,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了教育的水准和质量。 (一)从教育内容的角度说,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 从教师与学生的社会角色规定意义上看,在知识上,教师是知之较多者,学生是知之较少者;在智力上,教师是较发达者,学生是较不发达者;在社会生活经验上,教师是较丰富者,学生是欠丰富者。教师之于学生有明显的优势。教师的任务是发挥这种优势,帮助学生迅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丰富社会经验。但这一过程并不是单向传输过程,它需要有学生积极的、富有创造性的参与,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二)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

我们的教育所要培养的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个体,是具有主人翁精神的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消极被动、缺乏主动性和责任心的下一代;要培养主动发展的人,就必须充分调动个体的主动性。不能想象,消极被动的教育能够培养出主动积极发展的人来。但同时,个体身心的发展并不是简单地由外在因素施加影响的结果,而是教师、家庭、社会等外在因素通过学生的内在因素起作用的结果。没有个体主动积极的参与,没有师生之间的互动,没有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积极内化,学生的主动发展是难以实现的。 (三)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教师的责任是帮助学生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由不成熟到成熟,最终是要促成学生能够不再依赖于教师,学会学习,学会判断,学会选择,而不是永远牵着他们的手。社会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学习的标准、道德的准则、价值的取向也是不断变化的,整个世界发展的基本特点之一就是多元化。我们不可能期望在学校里教授的东西能使学生受用终生。我们不仅要认可而且要鼓励学生善于根据变化着的实际情况有所判断、有所选择、有所发挥。 所以,有关“授受关系”的提法是局限性的,只是最初级的表述。二人格上的平等关系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既是现代师生关系的主要标志,又是社会主义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的反映,是教育活动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条件。虽然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角色、地位和知识水平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但师生之间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在人格上都是平等

个人整理的小学教育学考试大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

第一章教育和教育学 1 教育的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 考点: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的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考点广义: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狭义:主要指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育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通过学校的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二、学校教育制度 考点: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a。前制度化教育前制度化教育没有形成一定的制度。 b。制度化教育 选择: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开启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阶段。 从17-19世纪末,资本主义国家建立近代学校系统。 名词解释: 制度化教育:主要所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指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它从初等学校延伸到大学,并且除了普通的学术性学习以外,还包括适合于全日制职业技术训练的许多专业课程和机构,制度化教育指向形成系统的各级各类学校。 考点: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中国近代系统的学制产生于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及1903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制。 2.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 ×二战以后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注视与小学教育的制度。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三、教育发展的过程 1.古代社会 a。古代中国:在奴隶社会初期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到西周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 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由六门课组成。礼、乐、射、御、书、数。b。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内容是儒家经典,被浓缩为《四书》《五经》。 考点: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书经》《诗经》《易经》《礼记》《春秋》考点:古希腊的两大教育体系: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法比较灵活。 古代斯巴达式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强悍的军人,强调军式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教育方法也比较严厉。 2.文艺复兴 3.近代教育

小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要点

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得发展 一、教育得概念 考点:教育就是培养人得一种社会活动,就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得与社会生活经验得基本途径。 考点广义:凡就是增进人们得知识与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得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狭义:主要指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就是教育者根据一定得教育要求,有目得、有计划、有组织得通过学校得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得身心施加影响,促使她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得活动。 二、学校教育制度 考点: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得发展: 教育制度得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得过程。 a。前制度化教育前制度化教育没有形成一定得制度。 b。制度化教育 选择:近代学校系统得出现开启了制度化教育得新阶段。 从17-19世纪末,资本主义国家建立近代学校系统。 名词解释: 制度化教育:主要所指得就是正规教育,也就就是指具有层次结构得按年龄分级得教育制度,它从初等学校延伸到大学,并且除了普通得学术性学习以外,还包括适合于全日制职业技术训练得许多专业课程与机构,制度化教育指向形成系统得各级各类学校。 考点: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得标志就是:清朝末年得“废科举,兴学校”。中国近代系统得学制产生于 1902年得《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及1903年得《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制。 非制度化教育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所推崇得理想就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得围墙之内。" 2、现代教育制度发展得趋势 ×二战以后现代教育发展得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得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得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得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得界限逐渐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三、教育发展得过程 1、古代社会 a。古代中国:在奴隶社会初期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得形态。 到西周建立了典型得政教合一得官学体系。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文武兼备得六艺教育,由六门课组成。礼、乐、射、御、书、数。 b。中国封建社会得教育内容就是儒家经典,被浓缩为《四书》《五经》。 考点: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书经》《诗经》《易经》《礼记》《春秋》四书被作为教学得基本教材与科举考试得依据,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考科举得固定格式,一直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政府才下令废科举开学堂。 考点:古希腊得两大教育体系:古代雅典教育得目得就是培养有文化修养与多种才能得政治家与商人,注重身心得与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法比较灵活。 古代斯巴达式教育得目得就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强悍得军人,强调军式体育训练与政治道德灌输,教育方法也比较严厉。 2、文艺复兴 3、近代教育 考点:机械化工业革命得基本完成与电气化工业革命得兴起,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得要求,并为初等教育得普及提供了物质基础。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学考点命题(6.2)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学考点命题(6.2) 2015年,教师资格考试全国统考由教育部统一制定考试标准和考试大纲,组织笔试和面试试题,并建立试题库,考试将按照高考的要求来组织;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师范毕业生不再直接认定教师资格,统一纳入考试范围;在校学生专科大三,本科大四才能报考;教师资格考试合格证明有效期为三年,中小学教师资格每五年注册一次,注册条件以师德表现、年度考核和培训情况为主要依据。目前教师资格考试国家统考试点地区有河北、上海、浙江、湖北、海南、广西、山东、山西、安徽、贵州、江苏、吉林、陕西13个省份。 以下为文章详情 第二节教学过程 一、教学过程的概念 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科学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 教学过程的理论是教学的基本理论,历代中外教育家曾以不同观点、从不同角度对教学过程做过种种的探索,提出各自的见解。 早在约公元前6世纪,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在丰富的教学实践基础上,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一思一行的统一过程。后来的儒家思孟学派进一步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中庸》),其重点在说明学习过程。 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一切知识都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主张把教学建立在感觉活动的基础之上。这是以个体认识论为基础提出的教学论。 19世纪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试图以心理学的“统觉理论”原理来说明教学过程,认为教学过程是新旧观念的联系和系统化的过程。 19世纪末,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则认为,教学过程是学生直接经验的不断改造和增大意义的过程,是“从做中学”的过程。它以新的知识观和知识形成观作为教学理论的基础。 20世纪40年代,苏联教育家凯洛夫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20世纪50年代以来,学者们以强调师生交往、认知结构的构建、信息加工以及系统状态变换等不同观点来对这一过程进行解释。这些不同观点,各有其哲学、心理学的理论依据,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对教学实践认识的不断发展。 二、教学过程的本质 对于如何认识教学过程的本质,理论界有不同的看法。在我国,长期通行的看法是把教学过程看做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是实现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其主要观点如下:

(完整)一年级课外活动记录

高枧小学2016秋 一 年 级 课 外 活 动 记 录 记录人:郭艳

一年级外活动记录 第一次 活动时间:第二周周二 活动内容:写字练习 活动目的:培养学生的正确的书写姿势和认真的书写的习惯。 主持人:郭艳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课题,板书课题。 1、提问:我们学过了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 2、导入新课,板书:认真写铅笔字 二、指导书写 1、师:用铅笔写字时眼睛和练习本的距离要保持在一尺左右,身体和桌沿的距离要保持一拳,握笔点与笔尖的距离要保持一寸左右。 2、指导练习 三、书写练习 1、指导观察学生写字的样张。 2、讨论交流: (1)要看清字的大小,在田字格或方格中写铅笔字,既不能过大,也不能过小,要大小适中。 (2)字要写在方格中间,做到字的重心落在格子中心,不能偏向某一侧。 (3)注意一笔一画在田字格的位置,把字写得端正美观。 3、书写练习 四、总结 活动效果:同学们能按要求进行书写,并且书写比较认真。按时完成了写字的要求。

活动时间:第三周周四 活动内容:阅读古诗 活动目的: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学习兴趣 主持人:郭艳 活动过程: 一、谈话,激发兴趣 二、学生自告奋勇的朗诵会背的古诗。 1、《咏鹅》唐骆宾王 2、《春晓》唐孟浩然 3、《静夜思》唐李白 4、《游子吟》唐孟郊 5、《小池》宋杨万里 6、《悯农》(锄禾日当午)《悯农》(春种一粒粟)唐李绅 7、《咏柳》贺知章《绝句》 活动效果:通过活动,学生的胆量得到了锻炼,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背古诗的兴趣。

活动时间:第四周周四 活动地点:学前班教室 活动内容:写字比赛 主持人:郭艳 活动过程: 1、教师提出活动要求。 2、教师出示书写内容。 3、学生按要求认真书写。 评分标准: 1、书写姿势正确。 2、书写认真规范、在田字格中占位适中、没有错别字。 3、卷面整洁。 活动结果:第一名:史飘第二名:陈娟第三名:卢青青

小学教育学考试重点

小学教育学考试重点 一、教育的起源 (一)生物起源论(二)心理起源论(三)劳动起源论 二、资本主义社会教育的特点:(1)普及义务教育(2)采用班级授课的教学组织形式,(3)教育没有实现真正平等,教育存 在双轨制 三、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1)教育战略化(2)教育现代化(3)教育人性化(4)教育一体化 四、教育学发展的历史阶段(1)教育经验积累阶段(2)教育学独立形态阶段(3)教育理论的多样化和深化阶段 五、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贵小学生教育的制约作用表现在:(1)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目的(2)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 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3)....教育结构和教育内容(4)....教学形式、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发展和革新 六、教育对经济活动中再生劳动者的作用主要表现在:(1)教育能把可能的劳动者转化为现实的劳动者(2)把一般性的劳动 者转变为专门性的劳动者(3)把较低水平的劳动者提升为较高水平的劳动者(4)把一种形态的劳动者改造为另一种形态的劳 动者 七、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政治经济制度制约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权利(3).. 决定即爱哦与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与的内容 八、教育对社会文化的促进作用:(1)教育对文化的传递、保存作用(2)...活化、选择作用(3)...更新、创造作用 (4)...交流、交融作用 九、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教育者的观念(2)...提高教育质量和扩大教育者的数量(3)...影 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十、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促进作用(1)教育能够传递传播科学知识(2)教育能够发展科学 十一、教育对人口的影响(1)教育可以调节人口数量,是控制人口增长的手段之一(2)教育可以提高人口质量,是改变人口 质量的手段之一(3)教育可以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 十二、影响儿童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极其作用(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物前提(2)社会坏境是热的发展的现实制约 因素(3)主观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内部动力(4)教育 十三、我国现行学制系统(1)学前教育(2)初等教育(3)中等教育(4)高等教育 十四、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内涵(1)人的片面发展的历史根源在于社会分工和私有制(2)人的全面发展是工 业大工业生产的客观要求,同时大工业生产为人的全面提供了可能性(3)社会生产关系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决定性条件(4)教 育与生产的相关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途径和方法 十五、教育的目的是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标准和总的规格要求 十六、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1)鲜明地提出了教育目的的社会主义性质(2)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 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是转载自百分网https://www.doczj.com/doc/a815290639.html,,请保留此标记人的唯一方法 十七、小学智育的实施要求(1)直接经验时间接经验相结合(2)培养独立学习能力(3)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3)培养良好 的学习习惯 十八、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1)全体性(2)全面性(3)发展性(4)科学性 十九、家庭教育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1)家庭教育对儿童的智力发展有促进作用(2)家庭教育对儿童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具 有奠基作用(3)...的品德形成具有导向作用(4)...的性格形成具有塑造作用 二十、家庭教育的特点(1)早期性(2)示范性(3)感染性(4)丰富性(5)灵活性

小学课外活动记录20篇全面版

小学课外活动记录20 篇全面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小学课外活动记录》 小学课外活动记录(一): 课外活动记录 活动资料:给小树浇水 活动目的:透过活动,增强学生爱树护树的意识。 活动过程: 一、讲清要求和注意事项。 二、师生共同去浇水。 三、总结活动状况。 小学课外活动记录(二): xx年级课外活动记录 活动日期:5月5日 活动资料:硬笔书法比赛 活动目的: 培养学生正确的书写习惯,引导学生把汉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美观,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书写质量,让学生练就一手好字,受益终生。 活动过程: 一、讲清比赛要求: 1.书写务必合乎规范,纸面整洁,不能有涂改的痕迹,否则不予评奖。 2.书写时,在比赛用纸下面垫一薄本,使笔画更富有弹性。 3.用碳素墨水书写时,为防止纸面污损,请垫一些干净的纸。 4.作品要精益求精,认真在比赛用纸上书写。 5.注意正确的写字姿势和执笔方法: 正确的写字姿势:身直、头正、臂开、足挨。 正确执笔姿势:运笔自如、不挡视线、移笔灵活。 二、学生按要求书写

三、按评比要求评选优秀作品 1.作品务必以规范、标准的楷体字书写。 2.严禁涂改描摹或代笔。 3.评选出优秀作品若干件并张贴出来供其他学生欣赏学习。 四、总结活动状况,给予表扬鼓励。 小学课外活动记录(三): 课外活动记录 活动资料:写字练习 活动目的:培养学生的正确的书写姿势和认真的书写的习惯。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课题,板书课题。 1、提问:我们学过了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 2、导入新课,板书:认真写铅笔字 二、指导书写 1、师:用铅笔写字时眼睛和练习本的距离要持续在一尺左右,身体和桌沿的距离要持续一拳,握笔点与笔尖的距离要持续一寸左右。 2、指导练习 三、书写练习 1、指导观察学生写字的样张。 2、讨论交流: (1)要看清字的大小,在田字格或方格中写铅笔字,既不能过大,也不能过小,要大小适中。 (2)字要写在方格中间,做到字的重心落在格子中心,不能偏向某一侧。 (3)注意一笔一画在田字格的位置,把字写得端正美观。 3、书写练习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梳理

《教育知识与能力》 考试题型: 、单项选择题:30×1’=30分、辨析题:4 ×5’=20分、简答题:5 ×6’=30分、材料分析题:2×10’=20分 《教育知识与能力》课程体系 第一章:教育基础 、教育学基础知识 、教育基础知识 、我国小学教育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教师及其专业发展 、小学学校管理、 、小学教育科学研究 第二章:学生指导 、个体身心发展与教育 2、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教育、小学智育 、小学德育 、小学生心理健康及心理辅导、小学生的安全指导 第三章:小学班级管理 、班级和班集体 、班级管理 、班级活动 、少先队活动 、课外活动 、班主任 第四章:学科知识 、小学语文 、小学数学 第五章: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与教案 、小学综合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信息技术与小学教学整合 1 第六章:教学实施 、教学概述 、教学过程 、小学教学原则 、小学教学方法 、小学教学组织形式

第七章: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 、教学反思 第一章:教育基础 一、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前教育学时期)、西方世界的教育萌芽 毕达哥拉斯:《金言》(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美诺篇》(古希腊) 亚里斯多德:《政治学》 昆体良:《雄辩术原理》(古罗马) 、中国的教育萌芽 孔子:《论语》 孟子:《孟子》 无名氏:《中庸》 无名氏:《大学》 (二)教育学的创立时期(独立阶段) 创立条件: 、教育实践发展的客观需要;、近代科学发展的总趋势使然;3、著名学者的个人努力。 创立的标志: 、教育问题成为专门范畴;、形成了教育概念和范畴体系; 3、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产生了重要的教育家和教育著作;、出现专门教育研究机构。 主要教育学家: 、培根:英国哲学家,“近代实验科学鼻祖” 2 贡献:首次把“教育学”作为独立学科提出; 夸美纽斯:捷克教育家 贡献:《大教学论》,近代第一部教育学著作; 、康德:德国哲学家 贡献:《康德论教育》认为“教育是一门很难的艺术 、赫尔巴特: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 贡献:《普通教育学》第一部现代教育学著作,“科学教育学奠基人、洛克:英国哲学家 贡献:《教育漫话》提出了绅士教育理论体系 、卢梭:法国思想家、社会活动家 贡献:《爱弥儿》反封建的理性革命声音在教育领域的表达。(三)、教育学的发展时期(科学阶段) 、实验教育学 代表人物:梅伊曼、拉伊 主要观点:

小学教育学知识点大全

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发展的活动。 2、学校教育制度 (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的建立,又称制度化教育。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前制度化教育始于与社会同一时期产生的人类早期教育。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随之颁布的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以及1904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 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2)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 ①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②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③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④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⑤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⑥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3、古代中国教育 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西周以后,形成了六艺教育,即六门课程:礼、乐、射、御、书、数。 隋唐以后盛行科举制度。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五经”,特别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考科举的固定格式,一直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政府才下令废科举开学堂。 4、20世纪以后世界教育的特征 (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5、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 (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孔子很注重后天的教育工作,主张“有教无类”,大力创办私学,孔子的学说以“仁”为核心,以“仁”为最高道德标准,重视因材施教。他很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习与行动相结合。 先秦时期以墨翟为代表的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墨翟以“兼爱”和“非攻”为教,同时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科学技术的传习。

《小学教育学》考试复习重点

小学教育学考试复习重点 (提示:黑体部分为特别关注的知识点,红色部分为增加内容。) 绪论 识记: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活动,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领会: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教育学还没有成为独立学科,其作为教育思想常同哲学、政治、伦理、宗教等思想混杂在一起。此间的教育专著是《学记》、《雄辩术原理》等。《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教育专著。 二、教育学的形成阶段: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一批教育专著的问世,标志着教育学形成了独立的科学。其中,夸美纽斯在1632年写的《大教学论》被认为是最早的具有比较完整体系的教育学著作。赫尔巴特于1806年发表的《普通教育学》,被认为是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教育学著作,杜威发表的《学校与社会》,强调“教育即生活”、“社会即学校”、“从做中学”等教学原则,提出了以儿童为中心的“活动课程”。 三、教育学的科学化阶段:19世纪中叶,马克思主义诞生,标志着科学教育学的诞生。代表作有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和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 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识记: 一、教育的起源有三种不同的主张: 1、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是勒图尔诺,这种观点认为动物界也有教育,其基本错误识混淆了动物的本能活动与人类社会教育活动的界限。 2、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是孟禄,这种观点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年的“无意识的模仿”。 3、劳动起源说:劳动起源说是在批判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说的基础上,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唯物史观指导下形成的。主要观点是:a教育具有社会性,只有人类社会才有;b、教育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c、原始的教育中,传递生产劳动经验是教育活动的主要内容,语言与交往的发展也与劳动密集相关;d、在阶级社会中,教育具有阶级性;e、教育要实现社会需要,最终要通过人的培养来实现,与人的发展的需要密切相关。 二、教育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按社会生产关系分为: 1、原始社会的教育:教育水平很低;教育未独立,是在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的。 2、奴隶社会的教育:出现了学校和教师;教育具有明显的阶级性。 斯巴达的教育以军事教育为代表。 3、封建社会的教育:基本特点是其封建的等级性。 西方封建社会的教育主要是教会学校和骑士教育。教会教育的内容是神学,目的是培养僧侣;骑士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七技”,目的是培养武士。 4、资本主义教育 普及义务教育,实施班级授课制。 5、社会主义教育 按生产力发展水平可把教育划分为古代教育(包括原始社会教育,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和现代教育(包括资本主义社会教育和社会主义社会教育)。 识记与领会:

小学教育学知识点

1.教育学就是研究教学活动、揭示教学规律的科学 2.世界上最早的极爱专著《学记》、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古罗马昆体良《雄辩术原理》、 最早的具有比较完整体系的教育学著作,捷克的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德国康德使教育学在大学里开设。 3.教育学的作用:a使学习者掌握教育基本理论,指导教学实践b使学习者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提高鉴别能力c使学习者巩固专业思想,献身教育事业 4.学习教育学要注意: A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B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C坚持学习与研究相结合 D注意教育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联系 5.教育的起源: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劳动起源说 6.按社会形态来划分教育:A原始社会教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E社会主义 7.现代教育的基本特点:A生产性B民主性C科学性D革新性 8.我国现代教育的指导方针:A贯彻“三个面向”B实施科教兴国C推进素质教育 9.小学教育的启蒙作用:A在身体素质方面B在学习知识方面C在思想品德方面 10.小学教育的基本特征:A全民性B义务性C全面性 11.学制:把学校教育机构联系、统一和协调起来,形成一个幼儿、青少年、成人教育纵横贯通,学校,社会,家庭密切配合的一体化学校教育机构网,即现代学校教育制度, 简称学制 12.西欧12-13世纪有平民教育,我国20世纪才有教育。中国史上第一个学制系统产生1902年《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演学制”。1904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揆卯学制”是第一个

正式实施的学校教育制度。192年颁布“壬戍学制”,沿用到新中国成立,该学制首次规定的中小学六三三分段,至今还被广泛采用。 13.我国现行学制:A幼儿教育(幼儿园)3-6岁幼儿B初等教育,主要是全日制小学教育,6-7岁儿童入学中等教育,全日制普通中学、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和业余中学D高等教育,全日制大学、独立设置的学院、专科院校、研究生院和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学校 14.学校与企业的区别: A设置目的不同 B调节手段不同 C与政府关系不同 D产出不同 15.学校公益性的2个表现: A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 B教育必须与宗教实行分离 16.学校文化:是指由学校成员在教育、教学、科研、组织和生活的撑起活动与发展演变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对外具有个性的精神和物质共同体。 17.学校文化从形式看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 18.学校制度文化分为:传统。、仪式、规章 19.学校传统:在学校中,师生关系、领导关系、读书风气、考试风气、交往时的词汇、语境、逻辑、价值态度、上课方式、应试方式等经过实践的积淀都有可能形成某种传统。 20.学校规章:学生守则、教学规范、学校工作常规 21学校管理是学校管理者在一定社会环境条件下,遵循教育规律,采用一定的手段和措施,带领和引导师生员工,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资源和条件,有效实现学校工作目标而进行的一种

小学体育兴趣小组活动记录

小学体育兴趣小组活动 记录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体育兴趣小组活动记录(七) 一、活动内容:快速跑辅助训练。 二、训练必要:初步让小学生发展和了解速度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有利于大脑的健康发展,有利于提高身体机能,为以后的更高强度,科学,合理的训练打下良好基础。 三、训练重点: 1、集合准备活动。避免在运动过程中拉伤肌肉,受伤。 2、小步跑10米*3组。要求:步伐轻快。 3、跨步跑10米*3组。要求:步子大有远度。 4、行进间高抬腿跑10米*3组。要求:步频快。 5、扶强快速高抬腿100次*2组。要求:步频快。 6、起跑线起跑反应6—7次。 7、20米或者30米(按学校实际场地进行)快速跑6—7组。 8、放松活动。在老师的监督下进行放松活动,同学之间互相按摩肌肉,同意绕场慢跑5分钟。 9、归还器材。 10、集合下课。 体育兴趣小组活动记录(八) 一、活动内容:篮球基本运球,简单的三大步上篮,组织小比赛了解规则。

二、训练必要:篮球是中国三大球球之一,也是世界具有形象力的三大球之一,在中国篮球运动具有普遍性,在中小学很受欢迎,学生对篮球兴趣大,初步让学生篮球的运动的规则,参与篮球,喜欢上篮球,从而身体也得到锻炼,有事半功倍之效。 三、训练重点: 1、集合准备活动。避免在运动过程中拉伤肌肉,受伤。 2、球感联系。手指拨球。 3、原地排球练习。 4、分两组比赛运球。 5、投篮练习,分两组比赛投篮,输的受到一定的惩罚。 6、老师示范三大步上篮,学生再亲自带球上篮,老师点评。 7、组织篮球比赛,通过比赛了解篮球基本规则,让学生有一个好的球风,球德,从小懂得体育道德风尚。 8、放松运动。绕场围绕慢跑,自己或者揉捏运动后的肌肉。 9、归还器材。 10、集合下课。 体育兴趣小组活动记录(九) 一、活动内容:培养学生养成中长跑的习惯。 二、训练必要:中长跑运动可以强健体魄,磨练意志,更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法,锻炼心肺,发展有氧耐力,锻炼意志的运动,所以我们小学生要了解和参与中长跑运动,速度和耐力共同发展,协调身体,发展身体机能。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学考点命题(7.1)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学考点命题(7.1) 2015年,教师资格考试全国统考由教育部统一制定考试标准和考试大纲,组织笔试和面试试题,并建立试题库,考试将按照高考的要求来组织;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师范毕业生不再直接认定教师资格,统一纳入考试范围;在校学生专科大三,本科大四才能报考;教师资格考试合格证明有效期为三年,中小学教师资格每五年注册一次,注册条件以师德表现、年度考核和培训情况为主要依据。目前教师资格考试国家统考试点地区有河北、上海、浙江、湖北、海南、广西、山东、山西、安徽、贵州、江苏、吉林、陕西13个省份。 以下为文章详情 第七章教学(下) 从历年考试来看,本章所占比重较大,所涉及到的重点知识点较多。本章需要注意理解和应用的知识点有: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学生学业评价的方法和方式等,考生在复习时需重点掌握。 第一节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原则 (一)教学原则概述 1.教学原则的概念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过程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和要求。它既指导教师的教,也指导教师的学,贯穿于各项教学活动之中,是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原理。它的正确和灵活运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2.教学原则是教学规律的反映 教学原则和教学规律应该说是两回事,教学规律是教与学的内部矛盾运动的客观规律,人们只能去发现它,掌握它,但不能制造它;而教学原则则是人们在认识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制定的一些教学的基本准则,它反映教学规律。只有人们对教学规律的不断发现和掌握,才会使人所制定的教学原则不断发展和完善。 3.教学原则是人们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 教学原则是人们从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由于人们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不同,在教学实践中所面临的课题不同,所制定的教学原则就有所不同。古今中外教育家对教学原则都有不同的论述。如我国古代《礼记·学记》中便总结了“教学相长”、“启发诱导”、“藏息相辅”、“预”、“时”、“孙”、“摩”、“长善救失”等教学的宝贵经验,这些都属于教学原则范畴,只不过未加科学论证。 随着科学与教学实践的发展,教育界对教学原则的探讨便日益深入。在西方,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提出了37条教学原则,并试图给予论证。此后,各国的教育家如裴斯泰洛齐、赫尔巴特、第斯多惠、乌申斯基等对教学原则都做了深入的研究。这样,到了近代以后,在教学理论中,逐步形成了直观性、系统性、巩固性、可接受性、教育性等传统的教学基本原则。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学考点命题(2.2)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学考点命题(2.2) 2015年,教师资格考试全国统考由教育部统一制定考试标准和考试大纲,组织笔试和面试试题,并建立试题库,考试将按照高考的要求来组织;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师范毕业生不再直接认定教师资格,统一纳入考试范围;在校学生专科大三,本科大四才能报考;教师资格考试合格证明有效期为三年,中小学教师资格每五年注册一次,注册条件以师德表现、年度考核和培训情况为主要依据。目前教师资格考试国家统考试点地区有河北、上海、浙江、湖北、海南、广西、山东、山西、安徽、贵州、江苏、吉林、陕西13个省份。 以下为文章详情 第二节小学教育目的 一、小学教育目的的意义与依据 (一)教育目的的意义 教育是培养人的有目的的活动,也是教育实践中的根本问题。教育目的可以说是人们对教育活动的一种设计。一般说来,小学教育目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小学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产生怎样的结果。国家和社会教育机构、学生家长,教师等都对新一代寄予这样那样的期望,这些期望也可以理解为广义的小学教育目的。 狭义的小学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在小学中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它是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提出来的,反映了一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检查和评价教育效果的依据。 小学教育目的体现了小学教育的本质,是小学教育活动中最根本的问题,是小学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它贯穿于小学教育活动的全过程,规定着小学教育的方向和内容,对小学教育活动具有指导意义。 1.小学教育目的具有导向作用 小学教育目的一经确立就成为人们行动的方向。它不仅为受教育者指明了发展方向,预定了发展结果,也为教育工作者指明了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因此,小学教育目的无论是对教育者还是对受教育者都具有目标导向作用。 2.小学教育目的具有激励作用 目的反映人的需要和动机,是人们共同活动的基础。因此,共同的目的一旦被人们认识和接受,它不仅能指导整个实践活动过程,而且能够激励人们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努力。“目标就是价值,假如目标有价值,并且人愿意获得它(实现它),那么,它便能使学习者付出为达到该目标所需要的力量。” 3.小学教育目的具有评价作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