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食品企业微生物的控制

食品企业微生物的控制

食品企业微生物的控制
食品企业微生物的控制

食品企业应走出控制微生物污染的误区

时间:2010-04-06 09:09:00 来源:食品商务网

食品企业应走出控制微生物污染的误区

——访上海康久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周立法

本报讯(记者邱德生)近年来,微生物超标多次引发食品安全问题,食品企业都积极采取控制措施,并制订了严格的工艺流程和消毒制度,但产品中微生物超标的问题仍不时发生。

既然采取了多种控制措施,那么,微生物污染问题为何还会不断发生呢?专业从事食品杀菌消毒技术研究的上海康久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周立法先生认为,产生这个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不少食品企业在控制微生物的过程中,步入了误区,忽视了动态持续杀菌(也称动态同步杀菌)的重要性;如果采用动态持续杀菌技术,则可有效控制微生物污染、提高食品卫生质量。

为了保障食品不受微生物的污染,食品企业的品控人员通常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控制,即:1.原辅料控制;2.加工过程的控制;3.工艺流程设计;4.三库控制:原料库、辅料库、成品库;5.人员卫生控制。有的企业为了控制微生物污染,不惜投入巨资,重新装修,甚至采用不锈钢吊顶;或是重金聘用海外工程师、劳民伤财,但结果是微生物超标依然超标。

目前,在对生产场所进行消毒的过程中,食品企业采用的紫外线照射、化学药物喷洒等几种杀菌消毒方式,都存在一定的缺陷,上海康久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周立法对其中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1.紫外线灯照射杀菌:有较强的杀菌作用,安装简单,使用方便,在食品行业广泛应用。但由于过量的紫外线对人体健康有害,所以,这种方法只能在静态(无人)的情况下使用。而且,用紫外线灯杀菌存在一个弊端,即杀菌距离过短:一般紫外线消毒的有效距离只有1.5米,导致空气中大部分细菌、病毒只是暂时被击晕(隐藏在紫外线辐照距离外),并未被完全杀死;关闭紫外线消毒机,待人、物流动后,被击晕的细菌、病毒数量会反弹,又会对空气的卫生质量造成污染。

2.化学药物喷洒灭菌:如过氧乙酸、甲醛等,对微生物有较强的杀灭作用,且应用成本低廉。由于化学药物具有强烈的气化作用,且刺激性很强,所以,只能在静态(无人)的情况下使用。现在,多数食品出口企业也不再使用药物喷洒方法灭菌,主要原因是极易造成二次污染,化学药物会残留在食品中,导致残留量超标;化学消毒剂在杀菌的同时,易与其他有机物发生反应,形成难以被自然环境降解的致癌物质,对操作人员的皮肤、神经系统、肠胃及呼吸道的不良影响很大,长期如此,操作人员容易患毒害性职业病。

3.臭氧:对有害细菌的杀灭有特效,可以减轻车间内的异味,使用面比较广,其杀菌效果取决于车间内的湿度及臭氧浓度的大小,一般都在静态(无人)的状态下使用:因为,臭氧过多释放时,对人体健康有害。另外,过量的臭氧,对食品生产所用的一些工器具、设备,也会产生强氧化和腐蚀作用。由于臭氧会造成人的神经中毒、视力下降、记忆力衰退,致使人的皮肤起皱、出现黑斑,引发支气管炎和肺气肿,诱发淋巴细胞染色体病变,加速衰老,致使孕妇生出畸形儿等危害,故建议用臭氧消毒后,等残余的臭氧分解散尽之后,工作人员再进入车间。

4.采用净化层流初、中、高三级过滤设施:过滤空气中的尘埃、洁净密闭工厂的污染空气;但层流设施本身不具备杀菌功能,杀菌尚需配合大型臭氧发生器。目前,层流净化在食品行业还无法普及(除保健食品企业外),主要原因如下:1)层流造价高、耗电量大、易损耗品的更换费用大,清理维护难,且施工/维护时需要停工停产、不能局部使用。2)许多食品企业的车间多为老式厂房,如使用层流,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来改建厂房,且车间重建或搬迁时皆为废弃物。因此,净化层流设施,在很多企业成了一种摆设、一种形象工程,只有在执法部门来检查时,才开启运行。

采用以上几种控制微生物超标的方式,由于在散热间及包装区域,没有采用有效的动态杀菌保障措施,在这种情况下停留的待包装食品,很容易感染上大量的微生物。已有不少食品企业意识到动态同步杀菌的重要性,可是,他们对动态同步杀菌技术并不了解,也不知道如何应用。其实,食品加工操作时的动态同步杀菌技术已经成熟,食品企业采用原先手术领域用的的多功能空气消毒设备对食品车间进行杀菌,不但杀菌效果显著,且能炭化空气中的尘埃、延长食品的保质期、提高车间内的洁净度。国内的上海康久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动态消毒机,就可对食品生产车间进行动态同步杀菌。

据悉,上海康久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是专业的动态消毒产品研发制造商,是业内唯一一家提供全方位全系统空气消毒解决方案的供应商,也是唯一一家为客户提供量身定制杀菌产品的企业,其主打产品之一“动态消毒机”完全在有人的情况下开机持续使用,对人体有益无害,系诸多食品厂家认可的空气消毒设备。

据上海康久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周立法介绍,为食品生产车间量身定制空气消毒设备,是一次成功的实践,实现了动态(有人)情况下24小时持续消毒杀菌的目的,可替代原来采用的消毒设备及层流净化装置。经多家卫生机构检测,动态消毒机对有害细菌的杀灭率为100%,对自然菌(含霉菌)的杀灭率为99.7%;可滤除空气中的尘埃,使空气洁净度达10~1万级,具有排除异味功能;能有效延长食品及食品原料的保质期。该机接电220V,4小时约耗1度电,使用寿命为15年,期间基本无维护费用,具有使用简单、功能强大、移动方便、投入少、使用寿命长等特点。

为了向更多的食品企业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上海康久公司可免费为食品企业设计净化车间的平面图纸及投建方案。同时,康久公司承诺:该公司卖出的消毒机在规定的使用范围内,经检测的消毒效果不达标,该公司将全额退还客户的货款,以保障客户的利益。

食品企业在严格执行工艺流程和消毒制度的同时,若采用多功能动态空气消毒设备,可有效控制微生物污染、提高食品的卫生安全质量。

第六章 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及其控制

第六章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 一、名词解释 生长繁殖连续发酵恒浊器恒化器同步培养(Synchronous culture)同步生长连续培养(continuous culture)二次生长现象防腐(Antisepsis)石炭酸系数抗代谢物(Antimetabolite) 消毒抗生素十倍致死时间和热致死时间 致死温度和致死时间灭菌 二、填空题 1.微生物的生长包括__、__、__和衰亡期等四个时期。 2.微生物生长的__期是产物的最佳收获期。 3.微生物死亡的原因可能是蛋白水解酶的活力增强而发生__。 4.影响微生物生长的主要因素有温度、__、__三项。 5.实验室用__法在光学显微镜下直接观察细胞并计数。 6.把稀释后的一定量的菌样通过__或__的方法,让其内的微生物单细胞一一分散在琼脂平板上,待培养后每一活细胞就形成一个单菌落,此即菌落形成单位。 7.影响延滞期长短的主要因素有__、__和培养基成分。 8.设法使培养液的流速保持不变,并使微生物始终在低于最高生长速率的条件下进行生长繁殖的连续培养装置是__。 9.采用强烈的理化因素使人和物体内外部一切微生物永远丧失繁殖能力的措施是__。 10.各种抗生素有其不同的制菌范围,此即__;青霉素和红霉素主要抗__细菌;__和__主要抗G细菌。

- 11.生长温度三基点是__、__、__。 12.一般可把微生物的典型生长曲线可粗分为__、__、__、__。13.抗生素的活力称为__。 14.多数细菌生长最适pH是__,放线菌生长最适pH一般是__,真菌生长的最适pH一般是__。 15.消毒和灭菌的区别是__。 16.计算世代时间应在细菌生长的__期进行,生产中为了长期维持对数生长期可采取__,如培养细菌的目的在于获得大量菌体,应在培养的__期进行收获。 17.巴斯德消毒法的工艺条件是__。 18.室温型微生物的最低生长温度为__,最适生长温度为__,最高生长温度为__。 19.造成厌氧环境培养厌氧菌的方法有__和__。 20.低、中、高温型微生物的最适生长温度分别为__、__、__。 21.根据微生物与氧气的关系,可将微生物分成__、__、__、__和__五个类型。 22.酸菜,饲料青贮是利用__发酵产生的__抑制__,使之得以长久贮存。 23.常用的防腐方法有__、__、__、__等。 24.调味品饮料中常加入__作为防腐剂。 25.测定微生物的生长量常用的方法有__、__、__和__。而测定微生物数量变化常用的方法有__、__、__和__;以生理指标法来测定微生物的方法又有__、__、__和__等。

食品企业夏季微生物控制要点

食品企业夏季微生物控制要点 食品企业微生物控制要点: 一、微生物的生长及繁殖的主要要素: 1、温度:温度是影响细菌生长的主要因素,所有微生物的生长都必须依赖于这个温度范围才可能生长与繁殖。 2、水份:由于微生物需要的营养必须通过溶液转移到细胞内,食品组织内部的水份对微生物生长尤为重量,一般食品的水份活度(Aw 0.85)是微生物生长与繁殖的重要范围。 3、营养成份:食品组织本来含有的一定营养成份,是食品的固有特性,所以无法改变,营养成份也是微生物生长必需的物质基础。 4、PH值:一般微生物的生长必须依赖于一定的酸碱度,酸性食品:PH为4.6或以下的食品,如大部分水果汁。 低酸食品:PH高于4.6的食品,如肉类和蔬菜。 5、抑止剂:食品中本身含有或人工添加一些化学物质,可以限制或防止微生物生长。 添加剂:盐化学防腐剂如亚硝酸钠,苯甲酸钠,亚硫酸盐。 6、空气(氧气):需氧菌:需要氧气,包括芽胞杆菌属。 厌氧菌:只能在没有氧气的条件下生长。这类微生物包括梭状芽

胞菌属。 兼性厌氧菌:不论在有氧或无氧环境下都能生长,大多数食源性病原体属于此类菌 微嗜氧菌:是指只能在低氧环境下生长的微生物 二、微生物控制的要点: 1、控制温度:夏季的环境温度比冬天要高很多,正常环境温度30-37度,也是微生物生长繁殖最快的适宜温度,所以针对气候环境,所有食品企业都必须严格地把控食品接触环境的温度,硬件能力跟不上的企业,可以通过软件方面的管理来弥补,通过GMP的管理减少生长环境与外境的空气流通。通过SSOP控制人员流动的频率、通过管理减少能源的浪费、通过错峰管理避开高温的白天和电能的高峰阶段。总之确保将产品所接触的温度控制到冬季的水平就一定能有效地防止微生物的繁殖。 2、水份:产品中固有的水份,是必不可少的,那么主要是控制接触表面的水份,但是有些企业夏季通过洒水来降低温度,这点很有效,但是要注意不要在设备、工具、包装物料表面残留有水,否则就创造了微生物生长的环境了。要保证死角不能积水(如天花、地面等) 3、控制时间:所有食品企业都有自己公司积累整理出来的积压标准,都是说:在什么样的温度条件下只允许在多长时间内完成生产线的流通,否则要加冰或低温防护。这一点很重要,重要在于生产单位操作人员的执行情况怎么样?生产流程安排是否

食品安全与微生物控制

食品安全与微生物控制 专业:食品科学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引发食品中微生物造成的危害性以及食品中病原微生物的快速检测方法,在分析这些病原微生物对食品造成安全危害的同时提出了对食品微生物的安全控制。关键词微生物;食品安全;快速检测;安全控制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 the harmfulness caused by microbes in food and the rapid detection ways of pathogenic microorganisms, and analyse these pathogenic microorganisms cause hazards to the safety of food caused and the safety control of food microbiology . Key words microbe;food safety;rapid detection;safety control 近年来,食品安全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直接关系到人类健康。其中食源性致病菌是引起食源性疾病的首要原因,食源性致病菌对人类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也是食品安全的重大隐患。根据WHO统计,全球每年有近15亿人感染食源性疾病,其中70%是食品中致病微生物污染引起的。每年食源性疾病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使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全球公众健康优先考虑的问题。食源性疾病并不随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而减少或消失,世界范围内食品安全恶性事件接连发生,食源性疾病未能受到有效控制,食源性疾病发生率居高不下,食品安全形势严峻[1]。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本”。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非常重视食品安全生产,并且以立法形式来确保食品的安全,但由于天然食物源生产的全球化、新的食品加工技术的应用、人们饮食习惯的改变等,降低了食品安全性,因此,许多工业化国家近年来,食源性疾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2]。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中心的研究报告估计,美国每年有7 600万人次食物中毒,其中约有5 000人死于食物中毒,调查表明,每年食源性疾病患者不少于被调查的5%~10%,最为突出的是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氏菌、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和多种抗生素耐药性鼠伤寒沙门氏菌的出现。由食品引起的中毒伤亡事件因此居高不下。 食品安全的风险包括化学风险和微生物风险,其中,微生物风险包括细菌、原生动物、寄生虫、病毒和真菌或它们产生的毒素,本文主要研究由微生物引发的食品安全现象及其控制。

第六章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

第六章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 微生物的生长:在适宜环境条件下,微生物吸收营养物质,进行新陈代谢,有机体的各细胞组分协调而平衡地增长,为生长。 微生物的繁殖:单细胞微生物当细胞增长到一定程度时,就以二分裂等方式形成子细胞,引起个体数目的增加,为繁殖。多细胞微生物唯有通过形成无性孢子和有性孢子等使个体数目增加的过程才能称为繁殖(细胞数目的增加若不伴随着个体数目的增加,只能叫生长,不能称繁殖)。 微生物的发育:从生长到繁殖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发育。 个体生长个体繁殖群体生长 群体生长=个体生长+个体繁殖 第一节测定生长繁殖的方法

一、测生长量 测定生长量(原生质含量的增加)的方法很多,适用于一切微生物。 (一)直接法 1、粗放的测体积法 2、精确的称干重法 (二)间接法 1、比浊法 用分光光度计对无色的微生物悬液进行测定,不同浓度的菌悬液光密度吸收值呈线性关系。常选450~650nm波段。光束通过菌悬液时引起光的散射或吸收,从而降低透光度。 菌悬液中细胞浓度与混浊度成正比,与透光度成反比。测定菌悬液的光密度或透光度即可反映细胞的浓度。将未知细胞数的悬液与已知细胞数的悬液相比,可知前者所含细胞数。

2、生理指标法 与微生物生长量相平行的生理指标很多: 含氮量(细菌含氮量为干重的12.5%、酵母见7.5%、霉菌为6.5%,含氮量×6.25为粗蛋白含量); 含碳、磷、DNA、RNA、ATP、DAP、几丁质、N-NAM 及产酸、产气、耗氧、粘度、产热等。

二、计繁殖数 单细胞状态的细菌和酵母菌要一一计算各个体的数目,放线菌和霉菌等丝状生长的微生物只能计算其孢子数。 (一)直接法 用血球计数板在光学显微镜下直接观察细胞并进行计数的方法。得到的数目是死、活细胞的总菌数。特殊染料可将死、活细胞区分开,可用于活菌和总菌记数。 (二)间接法 活菌计数法。活菌在液体培养基中会使其变混或在固体培养基上(内)形成菌落。常用菌落计数法。 1、平板菌落计数法 可用浇注平板或涂布平版等方法进行,适用于各种好氧菌或厌氧菌。

【计划】食品微生物控制验证计划

【关键字】计划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公司生产过程中的微生物控制要求以及验证计划。 本标准适用于公司食品生产过程中对微生物控制的验证活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均适用于本标准。 GB 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 14881 食品企业通用卫生规范 GB 15980 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卫生标准 GB 4789.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菌落总数测定 GB 4789.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大肠菌群计数 GB 4789.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金黄色葡萄球菌检验 GB 4789.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霉菌和酵母计数 3 职责 工厂品管部对车间卫生状况进行监控,定期开展微生物验证,并根据检验结果对车间卫生进行管控,必要时,委托化验室抽样检测。 4 术语与定义 4.1食品接触面 指生产过程中与所生产食品直接接触的设备、工器具、人、水、空气、包材等;或间接接触的门把手、电源开关等。 5 验证计划 5.1工厂应按照GB 14881等相关国家规定,采取适宜的措施控制食品生产经营过程中微生物 5.2验证内容应包括食品生产经营过程中微生物控制的各个环节(如原材料、人员、生产环境等)及采取的各种措施(如清洗、消毒措施、提高生产车间洁净度要求等)。 5.3 微生物控制标准应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要求;具体要求见附表1。 5.4 可通过以下环节的检测进行微生物控制效果验证 生产用水、冰 1)采样时间:生产过程中 2)生产用水取样:选定取样点,打开水阀门,5min后用灭菌的无菌塑料袋取约200mL水样,立即送检。3)生产用冰取样:直接取约200g的冰装入灭菌的无菌塑料袋中,立即送检。 1)采样时间:在生产工人进入车间之前消毒后或加工过程中消毒后采样。 2)采样方法 被检人五指并拢,用浸湿无菌生理盐水的无菌棉签在双手指屈面从指根到指端往返涂揩2次(一只手涂揩面积约30cm2),并随之转动采样棉签,剪去操作者手接触部位,将棉签投入10mL 无菌生理盐水的采样管中,立即送检。 工作人员工作服 1)采样时间:在生产工人上班换工作服之前或生产过程中采样。 2)采样方法:用浸湿无菌生理盐水的无菌棉签在最可能接触产品的工作服的地方(如:袖口、门襟处)用10cm×10cm的标准灭菌规格板,放在被检物体表面,采样面积≥100cm2,用浸有无菌生理盐水的棉签1支,在规格板内横竖往返均匀涂揩各5次,并随之转棉签,剪去手接触部位后,将棉签投入10mL 无菌生理盐水的采样管中,立即送检。 1)采样时间:在消毒处理后或生产过程中进行采样。 2)采样方法

(完整版)微生物学第七章生长与控制

第十六授课单元 一、教学目的 此章为本课程的重点内容之一,使学生掌握微生物生长发育的规律及生长条件的控制,掌握生长的测定方法,学会同步培养和连续培养的方法,了解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对微生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实际应用,掌握消毒和灭菌的原理和方法等 本教学单元注重使学生了解微生物生长的测定:重点介绍单细胞微生物的典型生长曲线,并了解丝状真菌的生长曲线;介绍同步培养的方法(机械筛选法和环境条件控制法);恒浊连续培养和恒化连续培养的原理、控制方法和应用。 二、教学内容 第七章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 第一节个体细胞生长概述 第二节微生物的群体生长 一、单细胞微生物的生长曲线 二、丝状真菌的生长曲线 三、同步培养 四、连续培养 第三节微生物生长的测定 一、计数法 二、质量法 三、生理指标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处理方法 重点: 1. 单细胞微生物的典型生长曲线, 在介绍单细胞微生物的生长曲线之前让学生了解微生物生长测定的方法. 根据对于微生物生长的测定, 重点介绍单细胞微生物的典型生长曲线, 说明各个时期微生物生长的特点, 并结合实践说明微生物生长曲线对于生产有何指导意义. 2. 同步培养的方法(机械筛选法和环境条件控制法);恒浊连续培养和恒化连续培养的原理、控制方法和应用. 连续培养的原理来自于典型生长曲线, 使微生物保持一定比生长速率进行生长. 在一个恒定体积的培养物中, 通过不断地移出营养物质和以同样速率移走培养物的方法来得以实现. 难点: 1. 单细胞微生物的典型生长曲线对于单细胞微生物生长曲线中的指数期的三个重要参数例如: 繁殖代数, 代时和生长速率常数的意义及其相互关系及计算方法应说明清楚. 并将生长曲线各个时期对于实践的指导意义举例加以说明. 以加深对于生长曲线的理解. 分析微生物的生长曲线, 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首先在扩大培养各级种子时就必须选择适宜的菌龄和接种量.其次为了获得大量菌体或代谢产物, 需经常设法延长细胞的对数生长阶段. 这就是连续培养的根据. 2. 恒浊连续培养和恒化连续培养的原理、控制方法和应用. 恒浊连续培养和恒化连续培养的原理比较复杂, 应用画图的方法加以说明, 主要通过多媒体, 为学生展示恒浊连续培养主要是通过不断调节流速使培养液浊度保持不变, 从而使微生物保持一定比生长速率进行生长. 而此生长速率一般是微生物生长曲线中的最高生长速率. 但是恒化连续培养中, 细菌的生长速率取决于限制性因子的浓度, 并低于最高生长速率. 营养物质浓度对微生物有影响, 一般认为营养物质适当时, 并不影响微生物的生长速率, 而低浓度时, 则会影响. 而且在一定范围内生长速率与营养浓度成正比关系. 恒化培养所用的培养基成分中, 要将一种必须营养物质控制在较低浓度, 以作为限制生长因子, 其它营养均可过量, 这样细胞的生长速率将

《食品微生物》教案

一、《食品微生物》教学内容 (一)目的和任务 1.教学的目的 学生在学习了解有关食品微生物基本理论知识(微生物的定义、微生物的分类、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微生物的生理生化特性等)的基础上,能熟练掌握微生物的显微镜观察技术、微生物培养基的制作技术和微生物的接种操作技术,进一步掌握利用微生物进行常见发酵食品生产的技术,并能有效进行发酵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2.教学的要求 1)标准的校内小型生产型实训室,面积200㎡,并配备相应的配套设施设备。其中,包括:光学显微镜、不锈钢锅、水浴锅、超净工作台、杀菌锅、恒温培养箱、玻璃器皿(试管、三角瓶、培养皿、移液管等)。 2)配备一名实训指导教师。 3)相关教学软件、影像及图片资料。 4)铅笔、彩色染料笔、图画纸、坐标纸等 (二)实训所需设备设施及实验地点 1、校内生产型实训环境 标准的校内小型生产型实训室,面积200㎡,并配备相应的配套设施设备。其中,包括:光学显微镜、不锈钢锅、水浴锅、超净工作台、杀菌锅、恒温培养箱、玻璃器皿(试管、三角瓶、培养皿、移液管等)。 生产设备先进,配套良好,使用效率高,效果好。 2、校外实训基地: 千禾食品有限公司、苏东坡酒业有限公司、吉香居食品有限公司、蒙牛乳业眉山公司等。 (三)教学项目及学时分配 1

2 (四)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1、考核实行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其中过程考核占60%,包括平时表现和任务考核;结果考核占40%,主要是期末综合技能考核。 (五)教材及参考资料 1唐艳红,王海伟.《食品微生物》. 2.无锡轻工业学院编写:调味品酿造加工技术 二、附录

(一)《食品微生物》理论教学教案 1、《微生物概论》

食品微生物控制验证计划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公司生产过程中的微生物控制要求以及验证计划。 本标准适用于公司食品生产过程中对微生物控制的验证活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均适用于本标准。 GB 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 14881 食品企业通用卫生规范 GB 15980 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卫生标准 GB 4789.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菌落总数测定 GB 4789.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大肠菌群计数 GB 4789.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金黄色葡萄球菌检验 GB 4789.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霉菌和酵母计数 3职责 工厂品管部对车间卫生状况进行监控,定期开展微生物验证,并根据检验结果对车间卫生进行管控,必要时,委托化验室抽样检测。 4 术语与定义 4.1食品接触面 指生产过程中与所生产食品直接接触的设备、工器具、人、水、空气、包材等;或间接接触的门把手、电源开关等。 5 验证计划 5.1工厂应按照GB 14881等相关国家规定,采取适宜的措施控制食品生产经营过程中微生物 5.2验证内容应包括食品生产经营过程中微生物控制的各个环节(如原材料、人员、生产环境等)及采取的各种措施(如清洗、消毒措施、提高生产车间洁净度要求等)。 5.3 微生物控制标准应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要求;具体要求见附表1。 5.4 可通过以下环节的检测进行微生物控制效果验证 5.4.1 生产用水、冰 1)采样时间:生产过程中 2)生产用水取样:选定取样点,打开水阀门,5min后用灭菌的无菌塑料袋取约200mL水样,立即送检。3)生产用冰取样:直接取约200g的冰装入灭菌的无菌塑料袋中,立即送检。 5.4.2工作人员手 1)采样时间:在生产工人进入车间之前消毒后或加工过程中消毒后采样。 2)采样方法 被检人五指并拢,用浸湿无菌生理盐水的无菌棉签在双手指屈面从指根到指端往返涂擦2次(一只手涂擦面积约30cm2),并随之转动采样棉签,剪去操作者手接触部位,将棉签投入10mL 无菌生理盐水的采样管中,立即送检。 5.4.3 工作人员工作服 1)采样时间:在生产工人上班换工作服之前或生产过程中采样。 2)采样方法:用浸湿无菌生理盐水的无菌棉签在最可能接触产品的工作服的地方(如:袖口、门襟处)用10cm×10cm的标准灭菌规格板,放在被检物体表面,采样面积≥100cm2,用浸有无菌生理盐水的棉签1支,在规格板内横竖往返均匀涂擦各5次,并随之转棉签,剪去手接触部位后,将棉签投入10mL 无菌生理盐水的采样管中,立即送检。 5.4.4设备、工器具 1)采样时间:在消毒处理后或生产过程中进行采样。

食品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a76307920.html, 食品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 作者:于文杰侯晓亮范淑玲赫维崔晓文 来源:《食品安全导刊·下旬刊》2019年第02期 摘要:近几年来,食品安全成为了人们最为关心的话题,从婴儿奶粉到人们日常生活经 常接触的各种食物都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这与食品安全质量检验工作有着直接的关系。当今的食品微生物检验质量尚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本文对如何提高食品微生物检验质量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食品安全;微生物检验;质量控制 对食品进行质量检验,不仅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够减少人们受食品微生物的威胁,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也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对食品微生物检验质量进行控制,能够确保市场中流通的食品产品具有一定的安全性,保障市场的稳定运行。 1 食品微生物检验的概况 1.1 食品微生物检验的核心内容 食品微生物检验工作的内容主要是对各种投入市场中的食品进行质量安全检验,主要针对各种杂菌,在部分食品中含有各种各样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在不同环境下具有不同的特性。其中食品中较为常见的微生物主要有黄曲霉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以及布鲁氏杆菌等。其中黄曲霉菌主要以寄生的方式存活,寄主为各种植物和农作物,植物和农作物是人们经常接触的食品,因此,人们感染这种病菌的可能性相对较大。进行食品微生物检验工作要对其进行严格检查还因为该病菌具有较强的毒性,当该病菌的数量达到一定的程度时,其毒性堪比部分农药。而且该微生物的毒性发作时,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急性中毒情况,食用者一次使用大量的黄曲霉菌会导致食用者的肝脏和血液出现坏死的情况,对人们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慢性中毒的患者,体内的肝脏会渐渐受损,而且身体内部各种生物化学物质的含量也会因其而发生改变,影响人们的正常生长发育。金黄色葡萄球菌存在于各种各样的环境中,极容易污染食品,食用后也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布鲁氏杆菌主要寄生在动物身上,人们一旦食用过多的布鲁氏杆菌,会患上较为严重的传染病,影响社会稳定。为了避免这种微生物对人们造成危害,食品安全部门需要对各种进行审批的食品进行抽样检查,确保其中所含这些细菌数量在安全可控的范围内,不会对人体造成严重危害。但是除了对人体有害的微生物,食品中也有部分微生物会对人体有益,其中较为常见乳杆菌类和大肠杆菌,对人体不仅无害,还有一定的好处。 1.2 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基本特征

生产中如何控制微生物问题

生产中如何控制微生物问题? ——技术分享众所周知,食品企业对检测食品中的微生物指标是每一个食品企业的检测部门必做的一件事。只有通过了严格微生物检测规定的食品,才算是安全食品,也才有资格在市场中流通。也正是由于严格的食品安全监管制度保障了我们消费者的健康。 大多数的调味料通常都是用原料复配出来的,针对像广州华琪的原料产品,其独特的酶解技术生产过程应该是最吸引人的,也正是广州华琪多年的酶技术生产技术和经验,保证华琪各种酶类应用产品占有大量的市场份额,获得市场上客户的一致好评。 我在广州华琪的食品检测部门已经工作有5个年头,最值得我骄傲的一项就是我对如何更好地在原料源头、生产环节、检测环节、储存环节监测和检测微生物中的大肠菌群总结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法,特别适宜于像华琪这一类做食品调味及保健类生产制造的厂家。经过实践证明,方法可行,特此拿来分享一下。 下面我大概以喷雾为例,介绍一下我的工作中的一些小经验:1.原料:以鸡肉为例,验收时必须确保内外包装的干净,不可有被污染的痕迹,如畜禽的粪便、运输过程的污染等。肉类原料必须是急冻的,肉色呈白色偏黄(根据季节和鸡的种类也可能是黄白色的),外观看上去新鲜的,不可有解冻过的痕迹,肉看上去不可以太干,太干有可能是被冻了很长时间的。(原料储存过程必须保证冷库的温度是急冻恒温的,库存期部不要超过1

个月,并要作好冷库防污染和定期清库清洁工作。) 2.车间卫生(空间卫生):车间布局合理,冷库→原料预处理间(解冻间、绞肉间)→酶解间→喷雾间→包装间,卫生要求逐级严 格。原料预处理间和酶解间为非洁净间,车间使用完必须及时 清洗,防止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定期使用适当浓度烧碱拖洗, 再用柠檬酸中和,确保蛋白质完全变性并清除。喷雾间和包装 间为洁净区,应保持空气湿度低于55%,操作人员的进入必须 与非洁净区的分开,尽量减少微生物要求不同的两类车间的人 员流动。有空气净化设备能保证包装间为正压,喷雾间也为正 压,确保上流不会污染下流。 3.车间卫生(设备卫生):保持干燥、干净,不藏污纳垢,无油污。 物料酶解工序完成后必须进行升温灭菌处理,温度为90℃, 30-50分钟。然后由管道输送至喷雾罐,恒温(65%)由管道输 送至喷雾塔进行喷雾。其中酶解罐、喷雾罐和管道使用前都必 须进行蒸汽灭菌处理。 4.人员操作卫生:人员应穿戴整齐,勤洗手更衣,并保持工衣及手部等的干燥,严格按照相关操作规范操作,严禁串岗,尽量 避免与产品的直接接触。 5.储存间卫生:干净、干燥、阴凉,作好灭鼠灭虫工作。 6.关于卫生控制,还必须定期进行接触面检测,也就是由质检员对地面、窗、设备、人员等进行微生物抽检,将数据进行分析 提出重点监控位置和防范措施。

食品微生物综合实训-酸奶生产中微生物检验与控制

酸奶生产系统中微生物检验点及评价标准 (以酸奶生产为例) 3.1产品生产工艺描述 酸奶是以新鲜的牛奶为原料经过巴氏杀菌后再向牛奶中添加有益菌(发酵剂),经发酵后,再冷却灌装的一种牛奶制品。按照是否加糖,酸奶可分为淡酸奶和加糖酸奶两种,我国常见的酸奶制品是加糖酸奶,即在制作酸奶的原料乳中加入一定量的白糖进行发酵得到的酸奶产品。 酸奶营养丰富,其蛋白质和钙质较鲜乳更易消化吸收,抑制腐败细菌的繁殖,降低肠道内毒素浓度。酸奶内含乳酸菌并在发酵过程中产生乳酸及族维生素等,能增强消化,促进肠道蠕动和机体物质的代谢,提高人的免疫力, 长期饮用即可保证钙质的需求, 又可健肠胃, 是一种对人体肠胃非常有益的保健食品。 3.1.1 酸奶的生产工艺 1)凝固型酸奶生产工艺流程 原料奶验收→标准化→均质→杀菌→冷却→接种→搅拌→灌装封口→发酵→冷却→后熟→凝固型酸乳 2)搅拌型酸奶生产工艺流程 原料奶验收→标准化→均质→杀菌→冷却→发酵→搅拌→灌装封口→冷藏后熟→搅拌型酸乳 ↑ 果料、香精 前者先冷却,分装后培养发酵。后者先冷却接种,发酵后分装。 凝固型酸乳用于纯酸奶的生产,搅拌型酸乳还可用于果味、果料等花色品种酸奶的生产。一般凝固型纯酸奶要有良好的组织状态,要防止有裂纹出现,因此要先搅拌分装再发酵。带有果料的酸奶影响乳酸菌的发酵,不能保持良好的组织状态,故采用先发酵后搅拌加果料的方式。 3.1.2 操作要点 1)原辅料验收 (1)原料乳验收 原料奶必须符合GB19301 — 2010《食品安全标准生乳》规定的各项要求,严格进行感官、理化、微生物等指标的检验,验收原料奶单位必须具备《生鲜乳收购许可证》,每批原料验收包括:感官、酒精、密度、脂肪、蛋白质、冰点、非脂乳固体、抗生素以及掺假检测。定期监测致病菌、重金属、黄曲霉等指标。

第六章-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及其控制讲课教案

第六章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及其控制 计划学时:5 重点:细菌生长曲线的定义、各时期的特点、应用及生产指导意义。控制微生物生长繁殖及控制微生物生长的条件及原理。 第一节细菌纯培养的群体生长规律 一、细菌纯培养的群体生长规律 以培养时间为横坐标,以细菌数目的对数或生长速度为纵坐标作图,可以得到如图6-6的曲线,称为繁殖曲线根据细菌生长繁殖速率的不同,可将生长曲线大致分为延迟期、对数期、调整期或滞留适应期。 (一)延迟期 处于延迟期细菌细胞的特点可概括为8个字:分裂迟缓、代谢活跃。 延迟期出现的原因,可能是为了调整代谢。 延迟期的长短与菌种的遗传性、菌龄以及移种前后所处的环境条件等因素有关。在生产实践中,通常采取的措施有增加接种量,在种子培养中加入发酵培养基的某些营养成分,采用最适种龄(即处于对数期的菌种)的健壮菌种接种以及选用繁殖快的菌种等措施,以缩短延迟期,加速发酵周期,提高设备利用率。 (二) 对数期(log phase) 对数期又称指数期(exponential phase)。 在此期中,细胞代谢活性最强,组成新细胞物质最快,所有分裂形成的新细胞都生活旺盛。这一阶段的突出特点是细菌数以几何级数增加,代时稳定,细菌数目的增加与原生质总量的增加,与菌液混浊度的增加均呈正相关性。 处于对数期的微生物,其个体形态、化学组成和生理特性等均较一致,代谢旺盛,生长迅速,代时稳定,所以是研究基本代谢的良好材料,也是发酵生产的良好种子,如果用作菌种,往往延迟期很短以至检查不出,这样可在短时间内得到大量微生物,以缩短发酵周期。 (三) 稳定期(stationary phase) 又称恒定期或最高生长期。处于稳定期的微生物,新增殖的细胞数与老细胞的死亡数几乎相等,整个培养物中二者处于动态平衡,此时生长速度,又逐渐趋向零。 稳定期的细胞内开始积累贮藏物,如肝糖、异染颗粒、脂肪粒等,大多数芽孢细菌也在此阶段形成芽孢。 生产上常常通过补料、调节pH、调整温度等措施,延长稳定期,以积累更多的代谢产物。 (四) 衰亡期(decline hpase)

食品企业微生物的控制

食品企业应走出控制微生物污染的误区 时间:2010-04-06 09:09:00 来源:食品商务网 食品企业应走出控制微生物污染的误区 ——访上海康久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周立法 本报讯(记者邱德生)近年来,微生物超标多次引发食品安全问题,食品企业都积极采取控制措施,并制订了严格的工艺流程和消毒制度,但产品中微生物超标的问题仍不时发生。 既然采取了多种控制措施,那么,微生物污染问题为何还会不断发生呢?专业从事食品杀菌消毒技术研究的上海康久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周立法先生认为,产生这个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不少食品企业在控制微生物的过程中,步入了误区,忽视了动态持续杀菌(也称动态同步杀菌)的重要性;如果采用动态持续杀菌技术,则可有效控制微生物污染、提高食品卫生质量。 为了保障食品不受微生物的污染,食品企业的品控人员通常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控制,即:1.原辅料控制;2.加工过程的控制;3.工艺流程设计;4.三库控制:原料库、辅料库、成品库;5.人员卫生控制。有的企业为了控制微生物污染,不惜投入巨资,重新装修,甚至采用不锈钢吊顶;或是重金聘用海外工程师、劳民伤财,但结果是微生物超标依然超标。 目前,在对生产场所进行消毒的过程中,食品企业采用的紫外线照射、化学药物喷洒等几种杀菌消毒方式,都存在一定的缺陷,上海康久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周立法对其中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1.紫外线灯照射杀菌:有较强的杀菌作用,安装简单,使用方便,在食品行业广泛应用。但由于过量的紫外线对人体健康有害,所以,这种方法只能在静态(无人)的情况下使用。而且,用紫外线灯杀菌存在一个弊端,即杀菌距离过短:一般紫外线消毒的有效距离只有1.5米,导致空气中大部分细菌、病毒只是暂时被击晕(隐藏在紫外线辐照距离外),并未被完全杀死;关闭紫外线消毒机,待人、物流动后,被击晕的细菌、病毒数量会反弹,又会对空气的卫生质量造成污染。 2.化学药物喷洒灭菌:如过氧乙酸、甲醛等,对微生物有较强的杀灭作用,且应用成本低廉。由于化学药物具有强烈的气化作用,且刺激性很强,所以,只能在静态(无人)的情况下使用。现在,多数食品出口企业也不再使用药物喷洒方法灭菌,主要原因是极易造成二次污染,化学药物会残留在食品中,导致残留量超标;化学消毒剂在杀菌的同时,易与其他有机物发生反应,形成难以被自然环境降解的致癌物质,对操作人员的皮肤、神经系统、肠胃及呼吸道的不良影响很大,长期如此,操作人员容易患毒害性职业病。 3.臭氧:对有害细菌的杀灭有特效,可以减轻车间内的异味,使用面比较广,其杀菌效果取决于车间内的湿度及臭氧浓度的大小,一般都在静态(无人)的状态下使用:因为,臭氧过多释放时,对人体健康有害。另外,过量的臭氧,对食品生产所用的一些工器具、设备,也会产生强氧化和腐蚀作用。由于臭氧会造成人的神经中毒、视力下降、记忆力衰退,致使人的皮肤起皱、出现黑斑,引发支气管炎和肺气肿,诱发淋巴细胞染色体病变,加速衰老,致使孕妇生出畸形儿等危害,故建议用臭氧消毒后,等残余的臭氧分解散尽之后,工作人员再进入车间。 4.采用净化层流初、中、高三级过滤设施:过滤空气中的尘埃、洁净密闭工厂的污染空气;但层流设施本身不具备杀菌功能,杀菌尚需配合大型臭氧发生器。目前,层流净化在食品行业还无法普及(除保健食品企业外),主要原因如下:1)层流造价高、耗电量大、易损耗品的更换费用大,清理维护难,且施工/维护时需要停工停产、不能局部使用。2)许多食品企业的车间多为老式厂房,如使用层流,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来改建厂房,且车间重建或搬迁时皆为废弃物。因此,净化层流设施,在很多企业成了一种摆设、一种形象工程,只有在执法部门来检查时,才开启运行。

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

第七章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 习题 一、填空题 1、一条典型的生长曲线至少可分为、、和4个生长时期。 2、测定微生物的生长量常用的方法有、、和。而测定微生物数量变化常用的方法有、、和;以生物量为指标来测定微生物生长的方法有、和。 3、获得细菌同步生长的方法主要有(1)和(2),其中(1)中常用的有、和。 4、控制连续培养的方法有和。 5、影响微生物生长的主要因素有、、、和等。 6、对玻璃器皿、金属用具等物品可用或进行灭菌;而对牛奶或其他液态食品一般采用灭菌,其温度为,时间为。 7、通常,细菌最适pH的范围为,酵母菌的最适pH范围为,霉菌的最适pH范围是。 8、杀灭或抑制微生物的物理因素有、、、、和 等。 9、抗生素的作用机制有、、和。 10、抗代谢药物中的磺胺类是由于与相似,从而竞争性地与二氢叶酸合成酶结合,使其不能合成。 二、选择题 1、以下哪个特征表示二分裂?() (1)产生子细胞大小不规则(2)隔膜形成后染后体才复制(3)子细胞含有基本等量的细胞成分(4)新细胞的细胞壁都是新合成的。

2、代时为0.5h的细菌由103个增加到109个时需要多长时间?() (1)40h (2)20h (3)10h (4)3h 3、如果将处于对数期的细菌移至相同组分的新鲜培养基中,该批培养物将处于哪个生长期?() (1)死亡期(2)稳定期(3)延迟期(4)对数期 4、细菌细胞进入稳定期是由于:①细胞已为快速生长作好了准备;②代谢产生的毒性物质发生了积累;③能源已耗尽;④细胞已衰老且衰老细胞停止分裂;⑤在重新开始生长前需要合成新的蛋白质()。 (1)1,4 (2)2,3 (3)2,4 (4)1,5 5、对生活的微生物进行计数的最准确的方法是()。 (1)比浊法(2)显微镜直接计数 (3)干细胞重量测定(4)平板菌落记数 6、下列哪咱保存方法全降低食物的水活度?() (1)腌肉(2)巴斯德消毒法(3)冷藏(4)酸泡菜 7、连续培养时培养物的生物量是由()来决定的。 (1)培养基中限制性底物的浓度(2)培养罐中限制性底物的体积(3)温度(4)稀释率 8、常用的高压灭菌的温度是()。 (1)121℃(2)200℃(3)63℃(4)100℃ 9、巴斯德消毒法可用于()的消毒。 (1)啤酒(2)葡萄酒(3)牛奶(4)以上所有 10、()能通过抑制叶酸合成而抑制细菌生长。 (1)青霉素(2)磺胺类药物(3)四环素(4)以上所有 三、是非题 1、在群体生长的细菌数量增加一部所需时间为代时。 2、最初细菌数为4个,增殖为128个需经过5代。 3、一般显微镜直接计数法比稀释平板涂布法测定的菌数多。 4、一切好氧微生物都含有超氧化物歧化酶。 5、分批培养时,细菌首先经历一个适应期,所以细胞数目并不增加,或增加很少。

食品中微生物危害的分析和控制

第5卷 第10期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Vol. 5 No. 10 2014年10月 Journal of Food Safety and Quality Oct. , 2014 基金项目: 河南省重点科技攻关计划项目(102102310027) Fund: Supported by Henan Province Key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102102310027) *通讯作者: 黄继红, 博士,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主要研究方向为农产品发酵工程。E-mail: Huangjihong1216@https://www.doczj.com/doc/a76307920.html, *Corresponding author: HUANG Ji-Hong, Doctor, Senior Engineer, He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Institute of Biological Engineering, Zhengzhou 450001, China. E-mail: Huangjihong1216@https://www.doczj.com/doc/a76307920.html, 食品中微生物危害的分析和控制 张新武1, 杜小波2, 徐素玲3, 黄继红1, 2* (1. 河南省食品工业科学研究所, 郑州 450053; 2. 河南工业大学生物工程学院, 郑州 450001; 3. 河南省盐产品质量检测中心, 郑州 450003) 摘 要: 目前, 食源性疾病的发生和食品产品微生物指标不合格已经成为日益关注的食品问题。本文主要针对食品中有害微生物的来源、分类、危害度、生长因子进行分析, 介绍了微生物危害识别和暴露识别, 食品微生物危害分析的原则和要素; 探讨了有害微生物的预防和控制方法, 阐述了栅栏技术和Hazard Analysis Critical Control Points (HACCP)系统在食品微生物控制上的运用, 以期对保障食品质量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 食品微生物; 危害分析; 防控 Analysis and control of microbiological hazards in food ZHANG Xin-Wu 1, DU Xiao-Bo 2, XU Su-Ling 3, HUANG Ji-Hong 1,2* (1. Henan Province Food Industry Research Institute , Zhengzhou 450053, China ; 2. College of Biological Engineering , He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 Zhengzhou 450001, China ; 3. Salt Product Quality Inspection Center in Henan Province, Zhengzhou 450003, China )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occurrence of food-borne diseases and the over standard of microorganism index have become a popular concerned problem.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sources, hazards and growth factors of harmful microorganisms in food, introduced the methods for microbial hazard identification and exposure iden-tification, described the principles and elements of hazards analysis about food microbiology; and discussed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thods of harmful microorganisms. It also introduced the application of barriers and Hazard Analysis Critical Control Points (HACCP) system to control food microorganism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protection of food quality. KEY WORDS: food microbiology; hazards analysi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1 引 言 食品中的微生物可以分为三大类, 可用于生产的微生物、引起食品变质腐坏的微生物和食源性病原微生物[1] 。用于生产的微生物一般菌种特定, 为各个工厂研究关注的重点, 而有害的微生物种类比较多, 污染概率比较大, 不易控制且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比较严重, 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2]。本文主要侧重分析食品中有害微生物的种类、 来源及危害, 介绍了危害分析的原则要素, 并结合栅栏技术和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质量保证体系(Hazard Analysis Critical Control Points, HACCP), 探讨有害微生物的控制。 2 食品微生物危害的分析 2.1 食品有害微生物的主要来源与种类 从食品原料到消费者食用经历了一个比较复杂的生

食品微生物的污染来源及其控制

绪论 一、微生物简介 (一)什么是微生物 微生物是形体微小,结构简单,绝大多数是肉眼看不到的,必须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一类低等生物的总称。 (二)微生物的种类 单细胞——细菌、放线菌、立克次氏体、支原体、 酵母菌、藻类(蓝绿藻)、原生动物等 多细胞——霉菌 非细胞——病毒(动物、植物、昆虫病毒,噬菌体) (三)微生物的特点 微生物与动、植物相比,除了具有新陈代谢、生长发育、衰老死亡等共同属性外,还具有以下自身特点:种类多分布广,繁殖快,代谢旺盛,容易培养,容易变异适应性强。微生物这些特点显示了微生物具有神通广大的本领,使得微生物在生物界占有特殊而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广泛用于生产实践,而且又是研究生物科学的理想材料,加速生命科学的发展。特别是在掀起高兴技术革命的今天,微生物更加被人们所重视,优先得到开发利用,使微生物发酵工程作为生物工程的突破口而得到迅速发展。(由电子信息时代发展为生物信息时代)1.种类多分布广微生物是自然界分布最广的一群生物,如土壤、空气、水、以及动物和人的体内外均有数量不等的微生物存在。它之所以分布广,这与微生物本身小而轻密切相关,可以随风飘荡,走遍天涯。目前已发现的微生物有10万种左右,而人类已经研究的

微生物仅占自然界总数的10%。 2.繁殖快微生物的繁殖速度非常惊人,细菌一般每隔20~30 分钟即可分裂1次,细胞数目增加1倍,例如大肠杆菌在适宜条件下20分钟即分裂1次,那么l小时后就变成23个,24小时可繁殖72代,这样一个细菌变成了272个细菌,即4.7×1023(个)。微生物如此快速繁殖为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菌体提供有利条件。例如利用培养酵母来生产蛋白质,一般每隔8~12小时就可“收获”一次,而农作物一般要1年才收获1次。 3.代谢旺盛由于微生物大多是单细胞生物,其表面积大,体积小,而面积与体积比值越大,越有利于细胞表面的物质交换,使其“胃口”很大。如果在重量或体积相等的情况下,其代谢活力是高等生物的几千倍到几万倍。例如1Kg酒精酵母1天内能“消耗”掉几十Kg糖,将之转变为酒精。从发酵工业生产角度来看,它能将基质更多地转为有用产品。例如,乳酸菌发酵乳糖产生乳酸,每个细胞可以产生为其体重103~104倍的乳酸。一种产朊假丝酵母合成蛋白质的能力是大豆的100倍-微生物代谢旺盛还表现在代谢类型非常多,可应用此特点在生产实践中获得种类繁多的发酵产品。 4.容易培养 ①微生物利用物质能力强,“食谱杂”,对营养要求不高,原料来 源广泛。例如:蛋白质、糖类、脂肪及无机盐等 (能被动、植物利用的物质,微生物均能利用) 纤维素,石油、塑料氰、酚、聚氯联苯等 (分解动植物不能利用的物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