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四章 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

第四章 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

第四章  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
第四章  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

第四章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

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structuralist linguistics),或称美国描写语言学(descriptive linguistics),是上世纪30年代初至50年代末占统治地位的一个重要的语言学流派。今年恰逢该学派的奠基之作———布龙菲尔德的《语言论》(Language)出版70周年。此处拟从这一学派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和理论背景着手,联系当代语言学理论,对其理论基础、分析方法、产生的影响及兴衰历程作一个全面的回顾与反思,一方面以纪念这部语言巨著的诞生,另一方面也使我们对该学派的发展脉络及其重大影响有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

一、社会文化背景和语言理论背景

任何一门科学理论的产生与发展都离不开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语言科学也不例外。例如,19世纪的历史比较语言学(historical-comparative linguistics)就受到了当时生物科学(特别

是达尔文进化论)发展的巨大影响。而导致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产生和发展的客观社会背景,则是对濒于灭绝的美洲印第安人土著语言的描写和记录的需求。当时人们发现,印第安人的土著语言正在迅速消亡,应该动员学者把这些语言在它们灭亡之前记录下来。而要有效记录下这些没有文字的语言,就得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这种背景便成为了美国描写语言学诞生的土壤。由于这一工作与人类学密切相关,因此当时从事这项工作的大都是人类学家,其中最负盛名、对后人影响最大的当属博厄斯(F. Boas)和萨丕尔(E.Sapir)。博厄斯和其他一些人类学者集体编写了《美洲印第安语手册》(AHandbook ofAmerican IndianLanguages),该书对约15种印第安语言的语音、语法系统进行了描写。博厄斯留给后人最重要的遗产,是他给《美洲印第安语手册》所撰写的“序言”,这部60多页的序言虽然没有涉及到语言描写与分析的具体操作方法,但它勾勒出了描写语言学的基本理论框架,因此成为美国描写语言学的经典之作。另外一位人类学家萨丕尔对描写语言学的贡献则主要体现在他的著作《语言论》(Language)上。该书详细论述了语言的定义、语言的成分、语法过程、结构分类、历史演变以及语言与文学和思维的关系等,其中引用的语言达60种以上,体现了萨丕尔极为丰富的语言知识。特别是书中提供的关于美洲印第安语的种种事实更是令人大开眼界。他留给美国描写语言学的重要遗产,在于“他对语言事实的尊重精神”(赵世开,1989: 31),而这一精神正是美国描写语言学长期以来所遵循的准则:承认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的结构特点,拒绝用印欧语言的语法框架来硬套其他语言的语法体系,而这也构成了美国描写语言学与19世纪欧洲大陆的历史比较语言学的重要区别之一。

另外,从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产生的语言理论背景来看,在这个学派诞生前的上世纪初,

大洋彼岸的欧洲大陆发生了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那就是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的出版。有学者(Robins,1997 : 220)曾把《普通语言学教程》的出版看作是语言学领域“哥白尼式的革命”,这种比喻是不无道理的。索绪尔这本书虽然篇幅不大,但却提出了许多具有革命性意义的观点,如共时(synchronic)研究与历时(diachronic)研究;语言(langue)与言语(parole);语言是形式(form)而不是实体(sub-stance);以及语言中的句段(syntagmatic)关系与联想(associative)关系等等。其中共时研究与历时研究的划分结束了19世纪欧洲历史比较语言学一统天下的局面,并为20世纪共时语言学研究的兴起奠定了基础,而美国的描写语言学则正是建立在对语言的共时描写基础上的。关于这一点,布龙菲尔德在《语言论》第一章中也进行了讨论,不过他并未使用“共时研究”、“历时研究”之类的字眼,而是使用了“描写研究”(descriptive study)、“历史比较研究”(historical comparative study)两个术语。两人使用的术语虽有所不同,但实际意思是一样的,它们都涉及到了语言研究的横向(即“静态”)和纵向(即“演化”)两个不同方面。在对语言本质的认识上,索绪尔(1916)指出语言是一种表达观念的

“符号系统”(a system of signs expressing ideas),而布氏则把语言看作一种“信号系统”(a system of signal)。虽然“符号”与“信号”两者在意义涵盖的范围上有所区别,但本质上非常类似。[1]另外索绪尔关于语言系统中的两类语法结构关系,即“句段关系”(又称“组合关系”)和“联想关系”(又称“聚合关系”)的划分也为结构主义的句法理论打下了基础,结构主义的一系列概念,如“配列”、“自由形式”、“黏附形式”、“简单形式”、“复合形式”以及“直接成分”等,都是建立在“句段关系”和“联想关系”的基础之上。而基于“形式的选择”基础之上的“形式类”(form class)的概念则更是与“联想关系”遥相呼应。由此看来,无论是在对语言本质的认识上还是在语言的分析方法上,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为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都打下了牢固基础。

总之,要求对正在迅速灭绝的美洲印第安语言进行有效的记录构成了美国描写语言学产生的客观社会需要(即社会背景),而索绪尔普通语言学理论则为该学派的形成打下了良好的

语言理论基础(即理论背景)。

二、产生、发展与成就

1933年,布龙菲尔德的《语言论》出版发行,这标志着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正式诞生。在此后的时间里,一大批美国语言学家致力于对布氏的理论和操作方法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并最终使得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在四五十年代达到了一统天下的局面。

在《语言论》出版前,布龙菲尔德曾于1914年出版过一本《语言研究导论》(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language),阐述了他对语言研究的基本看法。不过在这本书里,布氏是站在德国构造派心理学家冯特(W. Wundt)的立场上来研究语言的,它在语言学界的影响并不大。而1933年的《语言论》则从冯特的构造派心理学转到了华生(Watson)和魏斯(Weiss)的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立场上。至于这部著作的影响,布洛赫(Bloch, 1949 : 89)曾指出,“毫无疑问,布龙菲尔德的宏篇巨著是他于1933年出版的《语言论》作为一部对语言科学进行探讨的集大成之作,它是无与伦比的。”现在看来,这部著作的主要价值在于它奠定了美国描写语言学的理论基础,当然它也涉及了一些对语言进行分析和描写的最基本的操作方法,如用替代法提取音位、用对比法切分语素等。书中所提出的一些重要的概念,如粘附形式、自由形式、向心结构、离心结构、配列、形式类、直接成分等,为结构主义理论和方法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在笔者看来,布氏语言理论最重要的贡献,在于他彻底摆脱了传统语言学在概念界说上的模糊不清和分析方法上的模棱两可的状态,转而开始遵循语言描写与分析中的精确、客观和缜密。这一点在他1926年撰写的论文“语言科学的一套公设”(Aset of postulates forthe scienceof language)得到了明确的体现。这篇论文采取了近乎数学定义般的严谨表述方式,[2]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了传统语言学中存在的定义含糊、分类标准混乱及由此导致的循环论证等众多问题。此外,布氏在语言研究中还力图排除心灵主义(mentalism)、泛灵论(animism)及目的论(finalism)的干扰,从而保证了语言研究的纯洁性与科学性。如果说索绪尔的主要贡献在于奠定了现代语言科学的基础的话,那么布龙菲尔德的主要贡献则在于“他使语言研究成为了一门科学”。(Bloch, 1949 : 92)

布龙菲尔德的《语言论》虽然勾勒出了美国描写语言学的总体理论框架,并且也涉及到了一些对语言进行分析和描写的最基本的操作方法,但该学派在方法论上真正的发展和成熟则是在布氏之后的二三十年里获得的。例如,布氏虽提出了“直接成分”这一概念,但作为一种分析方法,即“直接成分分析法”(ICanalysis),则是Wells(1947)在其论文《直接成分》(Immediate con-stituents)中提出的,在该文中他还提出了扩展(expansion)的分析方法,以作为对直接成分分析法的补充。另外,在布氏《语言论》中提出的“替换法”的基础上,Fries(1952)对该方法在语言分析中的应用作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Gleason(1961)则在An intro-duction

to descriptive linguistics一书中对“对比分析法”作了进一步的阐述。至于“分布”(distribution)分析法,虽然,布氏在《语言论》中并未专门提出“分布”这一概念,但“分布分析”却是以他的“形式类”为依据的。第一次把“分布”作为一个严格的语言学术语来使用的是萨丕尔的学生史瓦德士(M. Swadesh)。在《音位原则》(The phonemic principle,1934)一文中,他专门讨论了英语中音位的分布情况。后来,格里森、奈达、派克、哈里斯、霍凯特等人分别对分布理论作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分布分析法不仅被用于音位分析,而且也被用于语素分析和句法分析。另外,哈里斯关于语素变体的研究、奈达关于语素识别的研究及霍凯特关于语法描写的两种模型(即IA模型和IP模型)的研究等也都从不同侧面丰富和发展了结构主义语言学

的分析方法。结构主义成熟时期的代表人物当推哈里斯和霍凯特。哈里斯在1951年出版的著作《结构语言学的方法》(Methods inStructuralLinguistics)被认为是“继布氏《语言论》之后,对描写语言学做出了最重要贡献的一部‘巨著’”(赵世开, 1989 : 92)。Waterman(1970)认为,“《结构语言学的方法》的出版显然标志着美国结构主义达到了它的成熟期。”该书对结构主义的语言分析方法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其特点是精密的分析手续和高度的形式化。其中分布的方法成为最重要的语言分析手段,以至于人们把以《结构语言学的方法》(当然还包括布洛赫、特雷格、裘斯等人的著作)为代表的语言分析方法称为“分布主义”(distributionalism)。不过这部书极其晦涩难懂,分析手续也十分繁琐,有些地方还陷入了循环论证的怪圈,特别是

在意义的问题上哈里斯采取了完全排斥的态度,这些问题长久以来都为人们所诟病。另一位结构主义成熟时期的代表人物是霍凯特,他于1958年出版了《现代语言学教程》(ACourse in Modern Linguistics),该书被认为是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集大成之作。霍凯特从美国传统描写语言学的立场出发,忠实地继承和发展了布龙菲尔德的语言学说,其语言学观点全面、扎实、稳妥,因此至今仍受到语言学界的重视。

以上对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发展历程和成就进行了简单的回顾。当然,和其他任何语言学派一样,美国的结构主义也存在其固有的缺陷。其中常遭到人们批评的一点,是其在语言分析中对意义的排斥,这在哈里斯等人的著述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不过要说这一学派的语言学家主观上都想在语言分析中排斥意义是有欠公允的。布龙菲尔德就曾为在这一点上被人误解而感到“难过”(Hall, 1990: 48);他认为,完全否认语义研究的人“是根本不存在的”(Hall,1990:48)。事实上,“布龙菲尔德一直主张语言研究必须包括意义的考虑和运用”(Fries, 1961),这一点在其著作《语言论》中也多次有所提及(如1933: 78;93;161等)。

但由于语言分析中意义很难控制,因此他更主张从形式入手,谨慎对待意义,这相对于传

统语言学过于依赖意义的做法是有其可取之处的。当然,后布龙菲尔德(post-Bloomfieldian)学派的某些语言学家,特别是哈里斯、特雷格等人一味强调形式分析,试图将意义完全排斥在语言分析之外,则有矫枉过正之嫌,这不仅在理论上行不通,而且在实践上也是不可行的。

三、对汉语语法研究的影响

美国描写语言学作为上世纪30-60年代间占主导地位的语言学流派,对世界其他各国的

语言学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这种影响当然也波及到了中国的语言学研究、特别是汉语语法研究。如早在30年代,我国一些学者就注意到国外流行起来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分析方法,并把这些方法应用到汉语研究中来。

1938年,陆志韦出版了《国语单音节词汇》。在该书中,划分词类的方法正是结构主义的,他还用“同形替代法”来分析词的构成。[3]解放后这本书被扩充改写为《北京话单音节词汇》,在该书所附的说明中他重申了“同形替代”的原则,同时认为汉语划分词类最重要的标准不应该是意义,而应该是词在句子中的地位,也即其分布状况。

1948年,著名结构主义语言学家赵元任先生编写了《国语入门》(Mandarin Primer),这本书

篇幅不大,只有几十页,其特点是全面运用了美国描写学的方法来分析汉语,比如根据词与词

的组合关系划分词类和复合词的结构,完全采用直接成分分析法来分析句子成分,按照位置关系确定主语和宾语等。由于该书的结构主义语言分析方法与传统的分析方法完全不同,使得它对中国的语法研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甚至被认为是“中国语法学的奠基作之一”(龚千炎, 1997 : 154)。受《国语入门》的影响,从1952年7月开始,《中国语文》杂志的创刊号以语言研究所语法小组的名义连载发表了《语法讲话》,1961年出版了全文单行本,并改名为《现代汉语语法讲话》。这部书较多地采用了结构主义的分析方法,如划分词类按照分布原则和结构的情况;分析句子时注重结构形式,特别是语序、层次;把语法形式归结为分布环境、位置先后、层次结构等。

此外,从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朱德熙先生和吕叔湘先生相继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如朱文《现代汉语形容词研究》、《说“的”》、《论句法结构》;吕文《说“自由”和“粘着”》、《关于“语言单位的同一性”等等》等,这些文章较多地运用结构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如朱文《说“的”》主要就是使用的分布法)对汉语的一些语法现象进行了分析,体现了语法研究的新方向。不过,由于当时我国语言学界正处于斯大林语言学思想的影响下,美国的描写语言学一直受到严厉的批判,因此并没有学者公开承认自己的方法是结构主义的或受到了结构主义的影响。

从70年代到80年代中期,虽然在国外美国结构主义已被转换生成语法和系统功能语法所取代,但它依然继续对我国的语言研究产生着影响。这期间以结构主义为特点的重要著作和论文有朱德熙的《语法讲义》、《语法答问》、《“的”字结构和判断句》、《汉语句法中的歧义现象》,吴竞存、侯学超的《现代汉语句法分析》,徐思益的《描写语法学初探》,范继淹的《汉语语法结构的层次分析问题》等。从分析方法上看,朱德熙的“变换分析法”、范继淹的“并立扩展法”都对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在方法论上作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

除汉语语法论文和著述受到了结构主义影响外,20世纪50年代的两次语法大讨论,即词类问题讨论(1953-1955)和主宾语问题的讨论(1955-1956)也受到了结构主义较大的影响。关于词类划分的问题,当时中国语法界存在两种不同的词类观,一种是从意义出发,另一种是从结构关系

出发。这种争论的实质是传统语法的词类观与结构主义的词类观之争。争论的结果是“后者比较符合汉语的实际,因而取得了大家的赞同,扩大了自己的影响”(龚千炎, 1997:202)。关于主宾语的划分问题,当时也存在两种观点,一种是根据意义(施事、受事)来确定主宾语,另一种是根据结构(位置)确定主宾语。虽然经过讨论大家在这一问题上依然存在一些分歧,但大多数学者都承认,“从结构形式出发,同时结合意义”(同上:224)才是解决主宾语划分问题的有效途径。从这两次讨论的结果可以看出,结构主义的语言分析方法已经深深地渗透到汉语语法研究之中。

四、局限、衰落与贡献

上世纪50年代后期,乔姆斯基的《句法结构》一书出版,这标志着西方现代语言学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以乔姆斯基为中心,以麻省理工学院为基地,形成了转换生成语法(TG)

学派。此外,从70年代开始,美国和欧洲许多不同意乔姆斯基理论的语言学家形成了另外一个影响较大的学派,即功能主义学派。随着转换生成语法和功能语法学派的兴起,美国的描写语言学也开始日渐走向衰落。

从某种意义上说,描写语言学的衰落有其内在的根源。这表现在,这一学派虽然为语言的描写与分析制定了一套严格、精确的程序和方法,但它缺乏对语言现象和人的语言能力进行解释的能力。而乔姆斯基认为,作为一门科学,语言学不应该仅仅以描写和分类作为自己的最终目的,而是应该提出种种假设,对人类知识结构中特有的语言能力做出解释。这样看来,转换

生成语法能够取代描写语法,一方面在于其句法理论具有较强的生成能力和解释能力(描写

语言学的主要成就在于音位分析和语素分析,句法分析方面虽然哈里斯做了一些开拓性工作,但取得的成果比较有限),另一方面也由于其建立在理性主义的哲学基础之上,因而具有较强的逻辑哲学力量。

不过我们不应该忘记,从这两种学派的历史渊源来看,正是描写语言学提供了转换生成语法滋生和成长的土壤,实际上,乔姆斯基正是哈里斯的学生,在研究方法上他接受了描写学派、特别是布龙菲尔德后学的一些方法和原则,如注重形式分析、在语言分析中摒除语义和功能因素等。甚至“转换”(transformation)这一术语也是直接来自于哈里斯(当然两者的意思有很大不同)。因此,美国结构主义学派、尤其是布龙菲尔德后学为当代语言学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是不可抹煞的。

美国描写语言学是建立在哲学上的逻辑实证主义和心理学上的行为主义基础之上的。这一学派的学者尊重语言事实,并设计出一套严密的分析方法,这当然是他们的优势。但正是在这一点上,他们走了极端———他们既不重视在总体上更新语言理论,又拒绝采用归纳法以外的方法,而总是把注意力放在庞杂繁复的语言表面事实上,结果是“他们的工作缺乏创造性,

有时甚至一些常见的现象也解释不了,因此这种语言学迟早要走向衰落”(周流溪, 1997: 22)。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转换生成语法近几十年来一直保持着较为旺盛的生命力,这一方面是因为这种理论本身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另一方面也因为该学派能不断更新自己的理论,例如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乔姆斯基的语言理论已经历了多次重要的修正,即从50年代末的TG古典理论,到60年代中期的标准理论(ST),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扩展的标准理论(EST)和管辖约束

理论(GB),一直到90年代的最简方案,其结果是转换生成学派的语言思想不断得到更新和发展,并给语言学界以极大的启发,这也直接促成了近几十年来语言学研究的一片繁荣。虽然对乔氏的理论不少学者有不同的看法,但其所造成的影响却是极为深远的。由此可见,一种语言学理论要保持较强的生命力,必须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思想,不断创新。描写主义之所以被转换生成语法所替代,除了其本身所固有的弱点外,在理论和方法上缺乏重大的创新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尽管如此,我们必须承认,美国描写主义对语言学研究的贡献是不容忽视的。他们提出的一系列理论与方法对现代语言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不仅表现在语言理论研究领域,还表现在语言实际应用领域(如外语教学等)。尤其重要的是,正是以布龙菲尔德为代表的一批结构主义语言学家排除了各种非语言因素的干扰,才使得语言学研究真正走上了科学的道路。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描写语言学,也就不会有后来的转换生成语法。描写语言学为后世留下了极为珍贵的财富,它决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失去其应有的价值。

注释:

[1]尽管如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索绪尔的sign(符号)与布式的signal(信号)进行区分。在布氏《语言论》的中译本里(布龙菲尔德,1933),sig-nal一词被译为“符号”,笔者认为不太妥当。“Signal”与“符号”在意义上还是有区别的,即signal比“符号”的意义要广泛,而且布氏使用signal一词(而非sign)更符合其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语言观,即语言是一种以“信号”为载体的刺激-反应过程。因此宜将signal译为“信号”,以体现出该词与索绪尔的“符号”一词在意义上微妙的区别。

[2]布氏严格的定义和为追求准确而导致的近乎机械的表述方式常使得他的著述显得艰深晦涩,但这正是科学的论述方式所要求的。所以布洛赫(Bloch)曾说,“布龙菲尔德避免使用日常表达用语的做法或许听起来觉得学究气十足;他严格的定义听起来或许像天书一般难懂。但对大多数语言学家而言,布龙菲尔德简洁明了的措辞第一次充分体现了关于语言的科学论述的形式。他教导我们,必须用科学家在谈论其研究对象时所采用的风格来谈论语言:即论述必须客观、精确。”参看Language第25卷93页。

[3]有不少学者认为用这种方法切分的语言单位是语素,而不是词。

参考文献:

[1] Bloch, B. Obituary of Bloomfield [J].Language,1949, vol 25.

[2] https://www.doczj.com/doc/a7433020.html,nguage[M]. NewYork: HenryHolt&Co,. 1933.

[3] Fries, CharlesC.TheStructure ofEnglish: AnIntroduction to the Construc-tion ofEnglishSentences[M]. NewYork: Harcourt, Brace. 1952.

[4] Fries, CharlesC.The Bloomfield“School”[A], inC.Mohrmann, A. Som-merfelt&J. Whatmough (eds.).Trends inEuropean andAmericanLinguistics1930-1960[C]. Utrecht: Spectum,

1961:173-177.

[5] Gleason, H. A.An Introduction to Descriptive Linguistics[M]. New York:Holt, Rinehard,1961.

[6] Hall, R. A., Jr.ALifeforLanguage: ABiographical Memoir ofLeonard Bloomfield[M]. 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0.

[7] Robins, R, H.A Short History ofLinguistics[M]. London: Longman,1997.

[8] Saussure, F. de.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M]. Tr. by Roy Harris(1983). London: Gerald Duckworth&Co. Ltd. 1916/1983. p 15.

[9] Swadesh, M. The phonemic principle[J].Language.1934, vol 10. 117-129.

[10] Waterman, J. T.Perspective inLinguistics[M].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hicago. 1970:98.

[11] Wells, R. S. Immediate constituents[J].Language.1947, vol 23. 81-117.

[12]布龙菲尔德.《语言论》[M](袁家骅、赵世开、甘世福译,钱晋华校).北京:商务印书

馆,1933/1980.

[13]龚千炎.中国语法学史[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7.

[14]赵世开.美国语言学简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9.

[15]周流溪.近五十年来语言学的发展(上)[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7

附录:代表人物布隆菲尔德及其《语言论》

1、布隆菲尔德

1887年4月1日生于美国芝加哥,1906年哈佛学院毕业,1909年或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

布隆菲尔德是20世纪美国结构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也是结构主义学的集大成者。与1933年出版了他的代表作《语言论》,这部著作可以说是美国结构主义学的奠基之作。对于美国结构主义学的形成、发展有重要作用和影响,使得美国结构主义学成为世界结构主义语言学中最完备、影响最大的一个流派。为了与索绪尔的结构主义相区别,又称美国结构主义学为描写语言学。

那么,为什么描写语言学又称美国结构主义学呢?

索绪尔的理论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在于其语言系统观,在索绪尔看来,符号间的相互关系,构成了语言的“系统”,符号的价值在于其相互关系,而不在于符号本身,布隆菲尔德虽未提及或讨论“系统”,的概念,但他对语言的分析完全建立在“系统”及与之相关的“价值”、“关系”、“差别”等结构关系上。这正式为什么美国描写语言学被称为“美国结构主义学”。

2、《语言论》

2.1《语言论》共28章。前四章论述了语言的一般问题,后面分别论述了音位学、语法、

词汇、比较法、方言地理学、语音演变、语音变化及借用等等,几乎对语言的所有方面都有所涉及。在这部书中,布隆菲尔德不仅提出了语言研究的基本原则,而且制定出了描写语言结构的总框架,这不仅适合美洲大量结构类型和欧洲语言全然不同的土著语言,解决了传统语言学理论和分析方法难以解答的许多问题,而且对世界上其他语言也有重要借鉴意义,推动了语言的发展和前进。

《语言论》的主要内容主要是两大部分:第一,美国结构主义学派研究语言的基本原则;第二,描写语言结构的总框架。

2.2美国结构主义学派研究语言的基本原则

2.21区分语言的共时系统和历时系统

在语言理论方面,布隆菲尔德受索绪尔的影响,在基本观点上有不少一致的地方。

这首先表现为区分语言的共时系统和历时演变。把共时系统的语言看作是一个符号系统,布隆菲尔德和索绪尔一样。为了确定语言学的真正研究对象,主张把言语和语言分开,认定语言学只管语言,布隆菲尔德并把共时系统的语言看做是一个符号系统。这些基本理论后来贯彻到他的名著《语言论》中,成为布隆菲尔德的“ 结构主义学”的基础。其中,布隆菲尔德区分语言的共时系统和历时演变这条基本原则,一直被美国描写语言学家所遵循。把语言共时系统的描写放在语言研究的首要地位,这些被认为是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突出特点。2.22排除对心理学的依赖

布隆菲尔德在1933年1月在为《语言论》写的《序言》中指出:“我们不必引证任何一种心理学的论点也能够从事语言研究,以摆脱对冯特心理学的依赖。另一方面,却转向了wiss的行为主义心理学,试图从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立场对语言做出解释,他从每当行为主义心理学家那里接受了刺激---反应学说。这样布隆菲尔德似乎陷入了一场自相矛盾的境地,而事实上,他排除对心理学的依赖,其实际含义反对传统心理学的”心灵主义”,强调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机械主义”,并认为只有排除对“心灵”的依赖,才能建立独立自主的语言科学,才能保证研究取得成果。

2.23提出语言的科学描写标准

布隆菲尔德认为,语言的科学描写或对研究的科学说明,应该避免心理学的解释,必须采用物理学的说法。他明确提出,科学方法必须满足四个条件:

1科学只能跟当时当地的每个观察者都能感受到的现象打交道(严格的行为主义)

2它只能跟处在一定时间、地点、坐标上的现象打交道(机械主义)

3科学只能采用能导致实验操作的初始说明和预断(操作主义)

4它只能采用与物理现象有关常用术语中通过严格定义得出的那些术语(物理主义)

布隆菲尔德提出这四条标准,为他自己,也为他的后继者严格遵循,并以此为依据,后来发展成为一套严格的发现程序。

2.24主张从“形式”入手,谨慎对待“意义”

布隆菲尔德认为,意义问题非常复杂,难以正面分析,所以必须从形式入手,谨慎对待意义。我们知道,语法中意义的差别必须得有形式的差别为标志,从形式入手分析语法,可以避免语法范畴的套用和任意曲解,可以如实地反映集体语言的结构面貌。布隆菲尔德强调从形式入手的原则促进了新形式的不断发展,为语言分析增添了新手段。

2.3 语言结构的总框架

2.3.1布隆菲尔德不仅提出了研究语言的基本原则,而且在《语言论》中制定出描写语言结构的总框架。布隆菲尔德在语言研究中,把语言的共时系统放在首要地位,认为共时系统

的语言式一个繁杂的符号系统,这样可以进行结构描写,布隆菲尔德说:“一种语言的描写式从音位学开始的”。

布隆菲尔德的思路是:语言是由音义结合的词汇和语法两部分构成的集体,由于词汇是语素的总和,语法是语素的配列,所以描写语言结构时要先讲构成词汇的语素,而要讲语素,则必须先讲音位(语素是由音位构成的),因此,描写语言结构实际上是先从音位学开始的,这样布隆菲尔德就勾画出一个描写语言结构的总框架。

为了了解和描写语言的形式还必须注意形式的“配列”(arrangement),每段话中都包含一些不能用词汇说明的有意义的特征。因为意义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形式的配列。

布隆菲尔德认为,语言中具有普遍意义的配列方式由4种:

1 词序,即复合形式说出来的先后顺序

2变调,指抑扬顿挫和轻重缓急

3变音,指形式中主音位的变化

4形式的选择,这里的形式指形类,即语言形式的语法类别

美国描写语言学理论的描写方法十分复杂,归纳起来有4种:

(一) 替换分析法:往往用来判断音位的变体,区分词和语素及划分词类。

(二) 对比分析法:往往用来处理音位间的对立。

(三) 分布分析法:是一种以寻求同类环境的原则的归类法,是美国描写语言学最重要、最关键的方法。

(四) 直接成分分析法:充分体现了语言句子的层次结构,这种方法不仅适用于印欧语句分析,也适用于汉语分析。

语法描写的两个模型:IP (Item Process) 模型和IA(Item Arrangement)模型.

3 评价

3.1 意义

布隆菲尔德的《语言论》,可以说使结构主义的语言学的发展达到了一个顶峰,它的影响意义是划时代的。它对美洲印第安语和其它土著语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描写,这是对世界语言学的一大重要贡献。布隆菲尔德的许多语言研究方法都被后来的语言学家所运用,来帮助研究本族语及外族的语言,推动了各国语言研究的进程,从而使语言研究以稳健得得脚步前进。

3.2 美国描写语言学的优点:

1描写语言学致力于研究语言的结构系统,跟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孤立的原子主义相比较是一个进步。

2它使所有的一些分析方法,如“对比分析”、“替换分析”、“分布分析”、“直接分析”等都包含着合理的内核。

3对于濒于灭亡的美洲印第安语言的调查和描写更有不可抹杀的功劳。

3.3美国描写语言学的弊端:

1只注重语言形式,排斥语义,这无疑是一种极端的表现

2直接成分分析法虽然总结了成分分析法忽视结构层次的弱点,譬如,有的歧义结构就分析不出来,有的句子分析起来也困难。

3此外,用他的分析语言的程序分析复杂的长句,框架层次纷繁复杂不便于理解主要结构关系。

美国的保守主义社会运动

美国的保守主义社会运动 1960年以来保守主义的社会运动指保守派思想家从象牙塔走入社会,通过指导和建立政治组织和宗教组织、利益集团/政治行动委员会、基金会、思想库等来扩大保守主义思想在社会和政治上的影响。这场社会运动内容比较广泛,涉及经济/财政保守主义运动、社会/文化的保守主义运动、联邦主义运动、自由意志运动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社会/文化的保守主义运动,主要有"新右派"和"宗教右派"运动。"宗教右派" 虽然与"新右派"关系密切,但由于它的领袖主要是各教派的布道者,既有福音派,又有新教原教旨主义;既包含天主教正统派,又有犹太教正统派,因而它比"新右派"具有更多的神学色彩。此外,"新右派"与"宗教 右派"所处的时代不同,"新右派"主要活跃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而"宗教右派"则更加活跃于八九十年代和21世纪的当前。 正如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老右派"是三十年代的"老左派"的对立面一样,七八十年代的"新右派"是六十年代的"新左派"的对立面。"老右派"与"老左派"的对立主要是由于经济问题而产生的;而"新右派"与"新左派"的分歧则是由一系列的社会文化问题而引起的。新右派本来在六十年代就已开始酝酿,但它在七八十年代才崛起,它对社会和政治的影响比"新左派"滞后。自1962年在校园中成立的"民主社会的生"(Students for Democratic Society,简称SDS)组织开始,"新左派"在六十年代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社会运动,如民权运动、女权运动、反战运动、反文化运动、性解放运动,他们对社会的批评及这些运动的发展,促使民主党控制的国会通过了一系列改变历史的法律,如民权法案、战争授权法案等;他们支持的总统候选人休伯特*汉弗莱、乔治*麦戈文分别在1968、1972年两次大选中获得民主党的提名,然而,他们的影响在70年代后日渐式微。而在保守主义思想家如小威廉*巴克利指导下、于1960年在校园中成立"为自由的美国青年"(Young Americans for Freedom, 简称YAF)的右派学生组织,直到80年代才解体;这一组织的学生大多出身于是共和党人的家庭,他们对共和党沾上自由主义不以为然,认为共和党内的自由主义没有"保守"古典自由主义所尊奉的自由、传统和秩序;而华盛顿的集权制正是民主党式的自由主义发展过头的结果,政府职能的扩大使其在给予一部分人自由的同时夺走了另一部分人的自由,如在南方实行新的强制性的种族融合、肯定性行动等。这一组织为七八十年代新右派保守主义运动培养了不少干部,如新右派的核心领袖:曾任YAF首任执行主任的理查德*维格里成为保守主义政治运动的直邮筹款专家、YAF的老战士霍华德*菲利普建立了"保守主义核心会议"组织、保守主义活动家保罗*韦里奇发动了"基督教右翼"的保守主义运动。 一般认为,"新右派"和"宗教右派"主要通过四类组织来进行活动:(一)政治行动委员会。政治行动委员会是指对竞选公职的候选人进行捐款的利益集团的政治组织,它的活动主要是筹款和捐款;目的是帮助帮助保守派人士进入领导阶层,从而使之同情保守派的主张,如1974年,韦里奇领导成立了旨在帮助保守人士当选国会议员的"争取自由国会生存委员会";1975年,菲利普斯领导建立的保守派核心会议主要在基层活动,在全国每个国会议员选区均设分会,约有30万会员;1974年,特里*多兰领导建立的全国保守派政治行动委员会等

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再认识

2005年1月 第37卷 第1期 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bimonthly) Jan.2005 Vol.37No.1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再认识Ξ 华中师范大学 熊 兵 提要:本文讨论与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有关的四个问题。1)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与索绪尔语言理论有密切联系;2)布龙菲尔德提出IC分析,主要是基于W.Wundt的构造心理学中关于话语的认知分析;3)不应夸大行为主义对美国结构主义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语言的社会功能和意义的本质;4)在美国结构主义学者对意义的处理这一问题上,应区分两个不同层面:a)语言分析中对意义的使用;b)语言研究中关于意义的研究,即语义学的地位。 关键词: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索绪尔、IC分析、行为主义、意义 [中图分类号]H0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0429(2005)01-005029 在一般意义上,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是指以布龙菲尔德(L.Bloomfield)和后布龙菲尔德学派的学者(post2Bloomfieldians)为代表的美国描写语言学派的一整套语言理论。关于这一学派的理论与方法,国内学界有所评介,如许国璋(1958)、高名凯(1964)、赵世开(1978)、索振羽(1981)、赵世开(1989)、刘润清(1995)、冯志伟(1999)等。但是有些问题仍待澄清,下面分四个方面来讨论。 1.索绪尔语言理论与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 关系 关于索绪尔和美国结构主义的理论渊源关系以及前者对后者的影响,学界的看法并不一致。国外学者起初对这一问题关注不多。20世纪80年代则有过一番热烈讨论,如Hymes 和Fought(1981:15)及Harris(1987:xii2xiii)等认为,美国结构主义是独立发展起来的学派,与索绪尔语言思想并无多大联系。Hockett甚 至一度认为索绪尔对布龙菲尔德没有任何影响(不过他后来改变了观点,见许国璋1997a: 152);而Newmeyer(1986:3)、Joseph(1989: 55263)、K oerner(1989/Fought1999a[II]: 2102217)等则认为两者关系密切。国内学者对此做过较为深入讨论的是桂灿昆(1963)和许国璋(1997b)。他们都基本认可索绪尔对布龙菲尔德的影响,以及后者对前者在理论上的某种继承和发展。但也有学者认为这两种语言理论“相互间不存在继承关系”,它们属于“彼此独立发展起来的两种语言理论”(程曾厚1999: 75)。造成以上分歧的原因,一方面在于大多数美国结构主义学者在其著述中很少讨论索绪尔理论,甚至也很少提及索绪尔的名字及其语言学术语1;另一方面也在于两者的理论背景有很大差异:索绪尔是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解释语言,而以布龙菲尔德为代表的美国结构主义学者则是从行为主义和机械主义的立场来看待语言。不过,这并不能掩盖两者之间的密切联 05 Ξ本文系作者博士论文的一部分,导师为北京外国语大学姚小平教授。

结构主义语言学介绍

结构主义语言学及其源流 本世纪末得语言研究虽然已开始迈进乔姆斯基得时代,但在目前,人们对乔姆斯基理论还难以作出充分估价得情况下,结构主义语言学仍然就是统帅语言研究领域得旗手。目前无论就是语言教学,语言研究,各种语言著作得框架,都还没有超出结构主义得框框。具体语言得研究都广泛使用结构主义方法。不仅这样,结构主义研究方法还深深地影响到许多其、她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比如人类学、社会学、哲学、心理学、神话学、民间文学等,所以我们今天仍然很有必要对结构主义语言学作一个总观。 一、结构主义语言学创立得背景?结构主义语言学创立之前,语言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就是由古希腊哲学家与语文学家创立得“语法”。这种“语法”就是以逻辑为基础建立得一些规则,没有涉及到语言结构。第二阶段就是到了十八世纪末出现得语文学。语文学派认为语言不就是唯一得研究对象,相反她重视得就是古文献,因此,语文学主要就是确定、解读与评注古文献,而忽视活得、现时得语言研究。最重要得就是第三阶段,比较语文学或称比较语法阶段。比较语法源于英国东方学家威廉?琼斯,她曾在东印度公司任职,精通梵语与波斯语。在长期得语言实践过程中,她发现印度得古语言—梵语,有许多语法形式与词根跟欧洲得一些语言有联系,1786年她在印度、、亚洲学会宣读论文、阐述了这些新得瞧法。?进入十九世纪初,威廉?凉斯得瞧法被人们所重视,这样,在欧洲掀起了语言比较研究得热潮,先后出现了一连串著名得学者与著作,如法朗兹?葆朴、雅各布?格

里木、波特、库恩、马克思?缪勒、布劳恩、古尔替乌斯、施来赫尔等等,著作如葆朴得《梵语动词变位系统》(1816年)、缪勒得《语言科学讲话》(1861年)、古尔替乌斯得《希腊语词源学原理》(1879年)、施来赫尔得《印度日耳曼语比较语法纲要》(1861年)等等。在十九世纪整整百余年时间,比较语法达到空前繁荣得阶段,尤其就是印欧语系语言得比较研究做得非常细致与深入。 人们对印欧语系得语言已经有了详细得了解。比较语法虽然对开辟语言研究这个领域做出了不可磨灭得功绩,但它还没有去弄清楚自己所研究得对象得性质,它也从来没有关心过所作得比较有什么目得,所发现得关系有什么意义。今天瞧来,比较语法得研究最主要得功绩只就是为重建语言得历史做了一些具体与实质性得工作。?比较语法学派既然不关心研究目得与关系意义,那么她们所研究得必然就是“纯粹”得语言,所以比较语法学家对语言得瞧法绝大多数抱着自然主义得观点。例如施来赫尔在她得《语言比较得研究》中说“语言有它得将来,这将来就词得广义来说也可以叫做历史,但就是这历史得最纯粹得形式,我们也可以在自然界比方一棵植物得增长里找到,语言就是属于自然界得范围,而不就是属于自由得心理活动得范围。”再比如马克思?缪勒在她得《语言科学讲活》中说:“语言学以语言为研究对象,应该属于自然科学。”又说语言得一切变化“都不就是真正历史得变化,而只就是自然得增长;艺术、科学、哲学与宗教可以有历史,而语言或任何其她自然界得产物,严格地说,没有历史,而只有增长”“我们必须考虑到语言虽不断起变化,但不就是任何人所能产生或阻止得。

美国清教主义简介American

美国清教主义简介American Puritanism 名词Puritanism 1. The beliefs and practices characteristic of Puritans (most of whom were Calvinists who wished to purify the Church of England of its Catholic aspects) 2. Strictness and austerity in conduct and religion 重要地位:American Puritanism was one of the most enduring shaping influences in American thought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It has become, to some extent, so much a state of mind, rather than a set of tenets, so much a part of the national cultural atmosphere that the Americans breathe. Without some understanding of Puritanism, there can be no real understanding of American culture and literature. 历史渊源 Puritans was the name given in the 16th century to the more extreme Protestants(新教徒,基督教徒)within the Church of England who thought the English Reformation (英国宗教改革)had not gone far enough in reforming the doctrines and structure of the church. They wanted to purify their national church by eliminating every shred of Catholic influence. In the 17th century many Puritans emigrated to the New World, where they sought to found a holy Commonwealth in New England. Puritanism remained the dominant cultural force in that area into the 19th century. Puritans believed that human beings were predestined by God before they were born. Some were God's chosen people (God's elect 上帝的选民)while others were predestined to be damned to hell. The success of one's work or the prosperity in his calling given by God was the sign of being God's elect. Therefore, everyone must work hard, spend little and invest for more business. Working hard and living a moral life were their ethics. They regarded Bible to be the authority of their doctrine. To be able to read the Bible and understand God's will, education was essential for Puritans. Puritanism in New England (Massachusetts, Connecticut, New Hampshire, Vermont, Maine and Rhode Island) made a great influence on American culture. The Puritans hoped to build "a city upon hill"—an ideal community. New England also established another American tradition—a strain of often intolerant moralism. The Puritans believed that government should enforce God's morality. They strictly punished drunks, adulterers, violators of the Sabbath(安息日)and other religious believers different from themselves. The American values such as individualism, hard work, and respect of education owe very much to the Puritan beliefs. 发展与困难 Pushing the frontiers with them as they moved further and further westward, they became more and more preoccupied with business and profits. They became more practical. The very severity of the frontier conditions taught the Americans Puritans to be tougher, to be ever ready for any misfortune and tragic failures that might lie in wait for them. All through the nineteenth century and especially in the first few decades of the twentieth, Americans Puritans came under violent and often virulent attacks for their religious intolerance and bigotry, for their austerity of taste and killjoy way of life, for the very heritage they bequeathed to the new nation. But the fact still remains that Puritanism alone has been the most powerful shaping factor in the cultural maturity of the

《阿甘正传》的保守主义政治哲学分析

《阿甘正传》的保守主义政治哲学分析 《阿甘正传》是美国电影史上的一部经典著作。之所以经典不仅仅因为它是一部娱乐性很强的励志片,更是因为影片中所蕴含的家庭价值观念、种族性别问题及传统价值观念与美国保守主义主张相契合,《阿甘正传》由此成为美国20世纪90年代保守派进行政治斗争的战略性工具。通过对影片中保守主义政治哲学的分析,指出保守主义的发展一直影响着美国电影的发展,而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国家机器,电影对美国保守主义意识形态的表达发挥着巨大功能。 标签:《阿甘正传》;保守主义;关系 《阿甘正传》的经典之处在于,它不仅是一部娱乐性很强的励志片,更是因为在其娱乐化效果的掩盖下蕴含着更加深刻的文化价值观内涵。当时的美国保守主义利用该影片中对传统价值观念的回归表达他们对于美国近代史传统的解释,并确定他们在1994年国会大选中的政治基础。尽管该片拍摄的最初目的并不是为美国保守派发声,但美国保守主义者却巧妙利用《阿甘正传》的表述线索编织了一个“保守主义神话”和一种表达普遍美国价值观的语言。纵观对《阿甘正传》的解读,影评居多,却很少有人从保守主义政治哲学角度进行分析,本文试图从保守主义政治哲学角度分析该影片,指出《阿甘正传》中所蕴含的美国保守主义观点,同时分析美国保守主义是如何巧妙利用这部电影向民众传达其意识形态,由此引出美国电影与保守主義的关系。 一、《阿甘正传》与美国保守主义的契合点 在1992年美国总统竞选运动中,共和党候选人乔治·布什和丹·奎尔把美国道德标准和家庭观念的滑坡作为一项重要的竞选议题。美国20世纪90年代保守派关于家庭价值观念、传统价值观念和种族性别的主张在《阿甘正传》这部影片中似乎有所体现,下面将从家庭价值观念、种族性别问题和传统价值观念三个方面分析《阿甘正传》与当时美国保守派主张的契合点。 家庭价值观念。《阿甘正传》提倡以家庭为核心的传统价值观念。影片中的男女主人公阿甘和珍妮都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生活也十分艰辛,反映了20世紀90年代传统家庭破裂的突出问题,以及传统家庭的破裂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从此我们不难看出,该部电影表现了对美国单亲家庭社会问题的关注,同时对传统家庭价值观进行了引申与呼唤。在1992年美国总统大选中,共和党候选人乔治·布什和丹·奎尔将美国道德标准和家庭观念的滑坡作为一项重要的竞选议题。1992年5月17日,乔治·布什在圣母大学就双亲家庭的破碎发表演说;两天后,丹·奎尔在加州共同体俱乐部就同一主题再次发表讲话。奎尔的讲话“恢复基本价值观念:巩固家庭”强调了1992年洛杉矶中南部的暴乱,以及暴乱与美国家庭破碎之间的联系。他指出“(洛杉矶暴乱体现出来的)难以驾驭的社会混乱局面……与家庭结构的瓦解、个人责任感及诸多社会领域秩序的缺乏有着直接的关系”[1]。他断言,“家庭失败时,社会也就失败了”。丹·奎尔指出,只有当我们重拾“家庭、努力工作、诚实和个人责任感”等价值观念时,我们的文化才能丰富起来,社会

美国结构主义学派

第十一章美国结构主义学派 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派也称为美国描写语言学派,是结构主义三大流派中影响最大的一个流派。本章介绍美国描写语言学的形成,它的理论基础,基本方法及分析语言的步骤,最后介绍语法描写的两个模型及法位学理论。 11.1美国描写语言学派 11.1.1概况 美国描写学派,是20世纪20年代美国学者在调查美洲印第安语的基础上形成的。他们尊重语言事实,注意对各种口语的语言的共时的结构形式的描写,采用了分布、替换、层次分析方法。寻找直接成分的层次分析方法建立的层次观念打破了中心词分析方法的传统,被后来的句子分析广泛采用。但是美国描写学派注重形式,不重视意义,重视语言个性,不重视语言共性。 11.1.2主要语言学家 先驱者:鲍阿斯、萨丕尔。 鲍阿斯(1858-1942)编写了《美洲印第安语手册》,指出:每一种语言不应当依据一些预定的标准(如希腊-拉丁语法)来描写,而应当仅仅依据它本身的语音、形式和意义的模式来描写。也就是说,描写不同结构的语言,应该创立新的概念和方法因此。他主张重新探讨描写语言的新方法。 萨丕尔(1884-1939)他于1921年出版《语言论》。他的重点研究内容是“语音模式”和语言形式问题。在注意语言的结构和形式的同时,把语言研究与心理、社会文化研究联系在一起,认为人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自己使用的语言影响。

萨丕尔还对语言和思维的关系问题进行研究,探索语言模式跟思维模式的关系,力求证实语言对思维有决定性的影响。他认为,不同的语言模式影响人们的思维,从而产生不同的思维模式,对世界有不同的认识。这种观点也被称作“语言相关论”。他的学生沃尔夫继承并发展了萨丕尔的“语言相关论”,进而认为:使用不同的语言的人具有不同的智能水平和行为准则。这些观点被称为“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这个假说夸大了语言的力量,断言语言决定思维,甚至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受制于语言,难以使人信服。但是它揭示了不同语言的语义系统的差异,提出了语言模式与思维模式的相关论题,应该说是有意义的,是值得进行深入探索的一个语言理论问题。直到现在人们对这个假说依然很有兴趣。有不少人写文章讨论这个问题。如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研究员鲁川在最近一次学术讲座中介绍他的汉语“装配语法”时提出:不同民族的认知模式导致语言原始单位的不同;不同的语言原始单位,导致语言方方面面的不同。 奠基人和代表人物:布龙菲尔德 如果说萨丕尔是美国语言学中“心理主义”潮流的代表的话,那么,布龙菲尔德就是“机械主义”的代表。 布龙菲尔德(1887-1949)是美国描写语言学最有影响的学者,他的影响远远大于鲍阿斯和萨丕尔。有人把1933-1950年的美国语言学叫作“布龙菲尔德世纪”这并不是夸大之辞。他的理论基本上可以分为两个时期: (1)1914年写过《语言学研究入门》,是站在德国构造派心理学家冯德的立场上来研究语言,把语言看成一种同心理活动和生理活动联系在一起的表达活动。 (2)1919年,美国心理学家瓦特生的《行为主义观点的心理学》一书问世,行为主义心理学在美国兴起。布龙菲尔德也就从冯德的构造派心理学的立场转到了瓦特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立场,实际上,他是用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机械主义来代替构造心理学派的心灵主

复习 索绪尔结构主义语言学基本观点

索绪尔结构主义语言学基本观点: 1.放弃“要素中心”的世界观以及“以词为中心的语言观”,对语言不仅进行历时性研究,更要根据语言各个部分的关系进行共时性研究。 2.语言和言语是不同的:语言指抽象的语言系统,是词的体系和语法规则。言语指在具体的情境中,由说这种语言的人所发出的话语。语言的本质超出并支配着言语的具体表现,言语是露出水面的一小部分冰峰,语言是支撑它的冰山。(语言相当于棋的抽象规则和惯例,言语相当于棋者与对手较量时走的一步棋。)语言永远存在着创造新句子的可能性,此即索绪尔所谓语言的“能产性”。 3.能指和所指:能指指语言的音响和形象,即语言的读音和书写样式;所指指语言的概念和内容。语言是由能指和所指构成。语言符号具有随意性和武断性。语言有自己的现实,这就是它的关系结构,语言是自我调节和自我界定的。 4.语言是由相互依赖的诸要素组成的系统,每一要素的价值由其它要素的同时存在而获得。 语言符号的句段或水平关系:一个词意义接着前一个词的出现展现出来,直到最后一个词就位,意义才完整,这形成了语言的横组合方面(历时性方面)。 语言的联想或垂直关系:在语言中每个词还与此时尚未出现的其它词有关系,如与这个词相关的同义词、反义词、同音词或语法功能相同的词等,它们通过自己未被选中来促进词的意义界定。 通过语言句段水平关系和联想的垂直关系,索绪尔认为语言是封闭、自足和自我界定的系统,词的意义由语言结构的各个组成元素的差异关系赋予,与处于语言之外的现实无关。这使语言学的研究由“外”转向“内”,人们关注语言自身的机制,而不再是语言外的现实。 索绪尔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哲学意义 1.词的意义不再由主体赋予,而是由系统本身决定,主体不再是意义的源泉以及字与客体之间关系的保证,这 大大弱化了主体在哲学上的崇高地位。 2.语言结构具有自主自足、和自我包容的特征。这启示人们:不必关注语言与现实(字与物)的关系,而应关 注语言结构内部符号与符号(符号之间的运动)的关系,从而把语言提高到现实之上。 3.没有先于语言系统而存在的观念和声音,任何所指和能指只有在语言结构中才存在。语言结构是人类的特殊 结构,是人们与现实打交道的必要媒介,语言结构即为人类现实的结构 4. 不同民族用不同的语言结构划分和译解世界,这导致了他们生活世界的独特性。 结构主义的基本观点 1.世界不是由事物组成的,而是由“关系”组成的,事物只是关系的“支撑点”。结构主义研究的是联接诸元素的 关系,而不是一个整体的诸元素。 2.结构主义力图构造出符号系统从而实现研究的形式化、模式化和公式化。 3.结构有表层和深层之分。结构主义通过纷繁复杂的现象世界寻找在其背后的深层结构,把全部现象世界还原 到秩序的恒定性中去。 4.结构主义所说的深层结构大都不是指客观世界本身固有的,他们强调深层结构是人类心智的产物,是人脑结 构对外部混沌世界的“整理”与“安排”,由此世界才具有了“秩序”和“意义”。 5.结构主义要“追根溯源”,要消解在时间中生成的一切,以便把握住最终源头,抓住一切变化中不变的“原型”。 6.在结构中,个体既受其他个体制约,又受系统整体制约,同时还受非个人的无意识机制制约。 结构主义的文学观 1.传统文学研究对象是文学作品,研究目的是对作品进行解释。从结构主义观点看,具体作品只是作家在历时 性过程中的一次“话语”。传统文学关注作品的意义,结构主义关注抽象的语法规则,认为所有的小说是根据规则来写的。传统(所指)结构(能指)结构主义语言学关注的不是某个人的某次具体叙述,同样,结构主义文学研究关注的也不是某时某地某个作家的某部作品;结构主义语言学把抽象的“语言”作为语言学的研究对象,以此保证语言学研究科学性。同样,结构主义文学研究把决定具体文学作品叙述的规则、语法结构的“母本”作为研究对象,以此保证文学研究科学性。结构主义开辟了新的文学研究模式,即叙述学的诞生。 2.传统文学研究认为,文学作品是对生活、作家所处时代以及作家精神个性的反映。结构主义认为,文学既不 是时代和社会的反映,也不是作家主观世界的反映,它由系统内各种因素的差异和对立造成。索绪尔认为,

20世纪的结构主义语言学

关键词:《20世纪的结构主义语言学》课 《语言学流派》专题讲座《20世纪的结构主义语言学》课堂笔录 主讲:徐昌火博士 课堂提问:1萨丕尔—沃尔夫假说指的是什么?你对此有何看法? 2简介“分布”理论。 1布拉格学派2哥本哈根学派3美国的结构主义 The Linguistic Circle of Prague ? 1926-1950,集体活动,集体论文? 马泰休斯、雅克布逊、马丁内 ? 首次提出把音位学作为语言学的独立分支? 强调语言的交际功能和语言成分的区分功能,被称为functionalists功能语言学派。 ? 在音位学、语体学、语义分析、语言教学方面不乏真知灼见。 ? 对美国各语言学派的发展、英Halliday系统语法有很大影响。 基本观点? 1在重视历时语言研究的同时,强调共时语言研究的首要地位。 ? 2语言是一个价值系统,正是这种系统性质才使人类有可能进行交流;不分析语言成分和其它成分的关系,不考虑语言成分在交际中的功能,就不可能理解和评价一个成分。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的表达手段系统。 ? 3要研究分析实现各种功能的语体,因为各种表达手段都适用于不同的交际需要,重视书面语和口语的对比分析。 ? 4应从语言功能入手,然后去研究语言形式,因为这是讲话人遵循的顺序;要从说写者的角度考查。马泰休斯

? 基于信息交流,提出theme主位和rheme述位概念。50年代有topic 主题comment述题? 主位,指已知或公认的事实,不增加句子的信息量;述位,指要传达给听话人的全部信息。? 这对比较句子结构分析句子功能和语体特征有重要的意义。 Functional sentence perspective 句子的功能前景/实际切分?用信息论的原理分析话语或文句,测量一句话的各个部分对全句意义的贡献。? 句子的三个成分:主位(负载交际力最小的成分),渡位(有人说不必),述位(负载交际力最大的成分)。 ? 是一种语言普遍现象。这种研究揭示了语言系统中能够创造语篇的具体功能,正是有这种功能,语言才能够在特定的情景中为各种各样的交际目的服务。 雅克布逊 ? 语言系统是开放的,不是一个完全平衡的系统,有一定的结构欠缺,语言是一个动态结构,处于不断运动不断变化之中。这种不平衡的性质来自语言的交际功能。 ? 区别性特征说:用双分法,每个音位特征有两个值,如[+鼻音][-鼻音]。这些偶值特征主要用来表现音位的区别,称之为区别性特征。共分了十二对特征,这些特征是依据声学特征来规定的。十二对语音区别特征? [+元音性] [-元音性] ? [+辅音性] [-辅音性] ? [+聚集性] [-聚集性] ? [+紧张性] [-紧张性] ? [+浊音性] [-浊音性] ? [+鼻音性] [-鼻音性] ? [+延续性] [-延续性] ? [+刺耳性] [-刺耳性] ? [+急煞性] [-急煞性] ? [+低沉性] [-低沉性] ? [+抑扬性] [-抑扬性] ? [+扬升性] [-扬升性] 哥本哈根学派 ? 叶尔姆斯列夫1943《语言理论导引》 ?从哲学逻辑学的角度阐述语言学的理论问题,明确提出语言的符号性质。

清教主义对美国社会的影响

清教主义对美国社会的影响 ■ 李津 〔内容摘要〕清教产生于17、18世纪的英国,随后清教徒们为了躲避政治和宗教的迫害,纷纷踏上北美大陆。作为新英格兰最早的移民,清教徒以及他们的清教主义对北美殖民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并对后来美国主流文化和价值观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清教;美国社会;美国价值观 〔作者简介〕李津,天津外国语学院研究生部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国社会文化 一、清教主义和美国文化 美国文化源于清教文化,由清教徒移民时传入北美。美国主流价值观都可以追溯到殖民地时期一统天下的清教文化。 清教徒是16世纪中叶英国国教会内以加尔文学说为旗帜的改革派,他们因为不满教会改革,要求清除腐败而遭迫害,后逃到北美大陆,并将清教思想扎根于美洲。“他们提倡勤俭清洁的生活,希望在新大陆上建造自己的山巅之城”①。 清教徒构成了当时北美移民的主体,在新英格兰北部更是清一色的清教徒。“清教主义成为当时人们共同的价值观,他们提倡的思想主要有:虔敬,谦卑,严肃,诚实,勤勉和节俭”②。在这些价值观下,清教徒不畏陌生艰

险的环境,克服种种困难,很快便在蛮荒的土地上收获了繁荣和富足。因此,他们更加坚信自己的清教主义,雄心勃勃地要扩张疆域,而美国历史也的确是一部不断向西的拓展史,清教主义的价值观念也随之拨洒到更广阔的土地上。“在两百多年的沧桑变化中,美国文化像一座大熔炉吸收了世界诸多文明的精华,成为具有鲜明特色的多元化的,开放性的文化体系。它包含了世界上几乎一切种族,民族,宗教,价值思想和学术,但又始终以WASP(White Anglo-Saxon Protestant)文化为主流,其核心是崇尚勤奋劳动的清教道德传统”③。历史学家巴斯等说:“没有对美国清教思想的了解,就不可能理解美国社会。”④清教主义奠定了美国社会的基础,塑造了美国人的性格,从各个方面影响着美国社会。 二、清教主义奠定了美国民主 美国民主是世界民主的成功范例,1776年的《独立宣言》中阐明了民主的思想,美国民主制度的建立有赖于早期的清教主义。 美国清教始祖们大多是因为在国内遭受了迫害,为了追求自由和民主而移民到北美大陆的。“这些宗教叛逆者的思想要求奠定了美国民主的基础”⑤。 北美的第一批清教徒签署了《五月花号公约》,公约体现了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实行自治,每一个成员都享有平等自由的民主权利。“清教徒自选牧师,自行管理,反映了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的要求和要求民主共和的愿望,成为建立美国式民主的基础”⑥。

美国历史学习-1920年代的美国,保守主义日益增长

1920年代的美国,保守主义日益增长 照片名称:Calvin Coolidge 卡尔文.柯立芝总统 1920年代的美国,保守主义日益增长 1920年代期间,美国人民在许多新的习惯和社会传统方面进行实践。美国涌现了许多新的舞蹈、新的服装,一些最富有想像力的艺术和著作也被创造出来。 但是在绝大多数领域,在美国人的日常生活中,1920年代仍是保守的时代。选民选出了三位保守的共和党总统:沃伦.哈丁、卡尔文.柯立芝和赫伯特.胡佛。并且美国人民支持许多保守的社会和政治政策。 其中一个政策就是移民政策。1920年代的大多数美国人都通过血缘和婚姻、或多或少地与来自英国的第一批美国人有关系。因为这些方面的历史关系,许多美国人自认为他们自己是真的美国人、纯种的美国人。 传统上来说,美国人一直对来自那些西欧的国家,比如英国、法国或德国的新美国人都很欢迎。但是1920年代绝大多数到达纽约和其他港口城市的人却是来自于欧洲的中、东和南部地区的国家。 一些美国人开始对到达海岸城市的成千上万的新人感到担忧。他们担心这些新移民可能慢慢地会偷走他们的工作机会。或者,他们也担忧这些新移民的政治信仰。 战后对移民的控制的压力在增长。国会通过了一个限制移民的法案,即对来自于不同的外国的移民允许多少人数进入美国予以限定。并且国会和卡尔文.柯立芝总统于1924年都同意建立了一个更加严格的移民法律。

这个新法律规定,来自每一外国的移民人数的限额要根据那些有在这个外国的家庭亲戚关系的美国人的人数确定。例如,该法律允许更多来自英国和法国的移民进入美国,因为有更多的美国公民在这两个国家有家庭和亲戚。但很少人来自意大利和俄罗斯,因为很少美国人在这两个国家有家庭和亲戚。 实施这些法律法规十分困难。但它们确实成功地限制了某些国家移民的进入的数量。 1920年代保守思想的第二个标志就是全国性的禁止销售酒精饮料或烈性酒的努力。这就是有名的禁酒令,因为该法令禁止或禁用酒精饮料。 照片名称:A chemist with the Internal Revenue Board inspects bottles used to illegally sell alcohol 一名内政税收委员会的化学家在检查曾经被非法用于销售酒类的酒瓶。 该法令的许多强烈支持者就是那些居住在农村地区的保守的美国人。他们中的许多人都认为烈性酒是邪恶的,是魔鬼产品。 在20世纪起初的几年里,一些城市和州通过了禁止酒类销售的法律。而且在1919年,国家通过了第18项联邦宪法修正案。该法案和沃尔斯特法案(即禁酒法案),规定制造、销售和运输酒类为非法。 禁酒法案从一开始就彻底失败。仅仅很少的警力来贯彻执行这些新法律。并且成千上万的美国人仍然要喝烈性酒。对警察部门来讲,他们根本就没有可能去逐一监视那些秘密买酒喝或在自己家里造酒。 并不奇怪的是,数千美国人不久就看到了借新法律的实施而获利的机会。他们开始非法进口酒类以高价销售而获暴利。

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

结构主义语言学 ——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 一、产生背景 二、含义及代表人物 三、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方法 四、替换法 美国结构社会背景: 人类学家对印第安语言的田野调查,使得美国描写语言学家特别重视记录和分析语言的技术,这样才能对那些不为人知的印第安土著语言作出精确的描写和分析。 理论背景: 1916 Saussure《普通语言学教程》出版; Saussure:符号的价值在于其相互关系,而不在于符号本身(即“语言是形式而不是实体”); Bloomfield:音位的重要性并不在于其声波的实际形状,而仅仅在与这种波形跟同一语言里所有其他音位波形之间的差别。 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产生背景 社会背景: 人类学家对印第安语言的田野调查,使得美国描写语言学家特别重视记录和分析语言的技术,这样才能对那些不为人知的印第安土著语言作出精确的描写和分析。 理论背景: 1916 Saussure《普通语言学教程》出版; Saussure:符号的价值在于其相互关系,而不在于符号本身(即“语言是形式而不是实体”); Bloomfield:音位的重要性并不在于其声波的实际形状,而仅仅在与这种波形跟同一语言里所有其他音位波形之间的差别。 含义及代表人物 含义 结构主义语言学: 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掌门人之一Hocket表示:我一直很不确定“结构主义”应该是怎么回事,除了知道它用来指20世纪强调“系统”和“模式”的语言研究理念,以与19世纪的“原子主义”的研究理念相区别。

“结构主义语言学”的通俗理解: 以Saussure(1916)语言学思想为源头,以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和美国结构主义为主体的一个语言学派别。 代表人物 以Bloomfield和后Bloomfield学派的学者为代表的美国描写语言学派。 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方法 整体而言: 语言描写与分析的过程就是切分语言材料、归并语言单位,并说明单位间配列关系的过程。 具体而言: 首先,提取独立的语音单位(音位),并在此基础上考察这些单位及其序列的配列关系; 然后,提取独立的形态单位(语素),并在此基础上考察这些单位及其序列的配列关系。 替换法 (一)替换法: 用一个语言成分来替换另一个语言成分,若替换后其所在语言片段能够成立,则证明这两个成分属于同一个替换类。 其理论基础:语言单位的聚合关系; 如: can’t do it [k] / [k h] 音位变体或不同音位 ***quite*** utterlly 句法功能相同,同一形式类

“特朗普现象”与美国的保守主义政治

“特朗普现象”与美国的保守主义政治 作者:程东金 美国的政治周期又进入了大选年,此次大选格外引人注目,因为在这个堪称最成熟的民主国家中,类似特朗普那样通常是不健康民主特产的反常政治家一路前进。对观察政治的人士来说,“特朗普现象”可以说是多年来美国诸多社会、政治和经济矛盾集中爆发的表征。作为局外人的特朗普是以共和党人提名人的身份参选的;控制着当前共和党大权的,则是一群保守主义者。沿着战后保守主义的发展这一线索,就能在一定程度上理解当前美国政治的若干特征。 二战以后,美国的保守主义始终是美国政治中强有力的存在。多年来,右翼共和党人几次遭遇选举惨败,却又出人意料地强势反弹、重振士气。在反对国家“新政”的斗争中,右翼保守主义者必须先战胜党内的温和派对手,赢得共和党的控制权,再与自由派民主党争夺政府的控制权。保守主义在第一轮战斗中,逐渐取得优势,控制了共和党;在第二场战斗中,却是胜败参半。 在《开罗全球事务评论》(The Cairo Review of Global Affairs)2016年冬季卷中,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唐纳德·克里奇劳(Donald T. Critchlow)教授发表《理解保守主义》(Understanding Conservatives)一文,讲述了一个现代人所熟知的故事:现代美国保守主义运动的起源和发展。1930年代,它诞生于一批知识分子和政论作家的圈子中,在1950年代演变为一场共和党内的政治运动,在1964年总统竞选中展露头角并逐渐重塑了共和党,直至1980年代之后,成为美国政治传统的主流之一,甚至一度成为主导性力量。 一波波进步主义改革的浪潮和罗斯福新政,逆转了美国传统的有限政府哲学。现代保守主义的诞生正是源自右翼对于新政的回应。最初,保守主义者的回应不成体系,缺乏有效的组织。政治和商业界的保守主义者甚至一度偏执地反对创建任何可持续的政治平台。这样,有分量的抵抗最早来自知识界。一批绝望的右翼知识分子和政治作家起而攻击新政的集体主义倾向,其人数虽少,但却系统批评了福利国家的政策,哈耶克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清教主义与美国社会

【摘要】在美国长达三百多年的历史中,清教主义对美国社会产生了深刻而长远的影响。其影响涵盖了美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我们在研究美国社会时,清教主义思想是最不容忽视的一个因素。本文就试图从教育、民主、使命感和政教分离等几个方面来解读清教主义对美国社会造成的种种影响。【关键词】清教主义教育政教分离使命感清教徒是16世纪下半叶从英国国教内部分离出来的宗教派别。16世纪上半叶,英王亨利八世与罗马教皇决裂,进行宗教改革,建立以英王为首领的国教会(圣公会),但是还保留了天主教的主教制、重要教义和仪式。60年代,许多人主张清洗圣公会内部的天主教残余影响,因此这些人得名清教徒。他们接受加尔文教教义,要求废除主教制和偶像崇拜,减少宗教节日,提倡勤俭节省,反对奢华纵欲。17世纪上半叶因宗教不满和经济压力,大批清教徒移居北美。在最早的13个殖民地,80%的教会都具有清教倾向。清教徒在美国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所以人们说起清教徒,一般指的就是美国的清教徒。清教徒在美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清教主义对美国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其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清教主义对美国教育的影响据记载,早期移民到马萨诸塞州的人当中,有超过一百个牛津、剑桥的毕业生,一位历史学者称那时的麻州为世界上教育程度最高的社区。在到达新大陆仅仅六年之后,虽然清教徒们还在为基本的生存条件而奋斗,但是他们却克服了重重困难建立了哈佛学院。清教徒期望教会的传道人有高等的学历。他们的妇女虽没有接受学院的教育,却都识字而且有良好的阅读习惯。他们的小孩从一开始学习字母,就有一套福音abc读本。清教徒们认为每个个体可以直接与上帝交流,反对神甫集团的专横、腐败和繁文缛节、形式主义。他们主张简单、实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早期的清教徒生活是严格按照《圣经》的标准生活的。而和上帝直接交流的途径就是去阅读《圣经》,然后根据阅读做出自己的理解和判断。他们不需要神父,直接向上帝祈祷,一切都在单个个体和上帝之间直接进行。因此当时的人们需要读懂《圣经》,读懂《圣经》就必须要读书识字,因此学校就建立起来,教育也随之得到长远的发展。今天的美国人毫无疑问地坚持了清教祖先的优良传统,非常地重视教育。在今天的美国每个公民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与义务。美国的教育在当今世界上也是领先的。所以可以说清教主义促进了最初美国教育的发展,对美国的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二、清教主义对美国宪法政教分离的影响美国宪法修正案(即《权利法案》)第一条就明确地规定,联邦政府内不得“确立国教或禁止信教自由”。在人类历史上,这是第一次在成文宪法中规定政府和教会必须分开治理。政府不能规定任何宗教为国教,也不能限制人民的信教自由。这种新的规定即政教分离,这和美国的清教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1620年,经过与英国殖民公司的谈判得到许可后,35位清教徒在其领袖布来莱德福德的带领下,与另外67名英国人,一起乘“五月花号”远渡美国。在船上他们签订了“五月花号公约”,船上的成员中有清教徒也有非清教徒。这个公约,一方面体现了清教主义的主导思想。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清教徒要建立一个符合清教理想的世俗政府。因为清教徒多数是为了逃避英国的政治宗教迫害才逃离英国的,因此从他们内心深处就特别害怕美国重蹈英国覆辙,单独一个宗教在国家占据主导地位。经过许多年的实验,清教徒们认识到他们在新世界必须寻求一种不同观点、不同派别、甚至不同宗教能够共处的制度,这就是政教分离。在清教徒的思想中有两个王国,即世俗王国和精神王国。这就要求建立一个世俗的政府是必要的,这样才能维护社会的稳定和保持社会的效率。另一方面,这个世俗政府有义务支持教会,维护人民信仰,如要求人们不得酗酒,不得游手好闲,遵守安息日等。这也促进了美国的政教分离。另外的因素就是当时的清教徒内部派别林立,没有哪一支宗教能有足够的力量来掌控整个政治局面;欧洲大量移民的进入使每个宗教必须学会包容;“宗教大觉醒运动”使人们淡化了各个宗教的分歧,强调了基督教徒的虔诚。这些客观上也都促进了美国的政教分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