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主义语言学
- 格式:ppt
- 大小:452.50 KB
- 文档页数:11
关于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概述摘要:结构语言学产生于本世纪30年代的欧洲,基本理论出自于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是对语言现象进行孤立的分析,主张系统的研究。
目前的语言教学,无论怎么样发展,都里不离开结构语言学的框架,因此,结构语言学对语言学的影响依然是具有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结构语言学语言和言语历时和共识目前无论是语言教学,语言研究,还是各种语言著作的框架,都还没有超出结构主义的框框。
各种具体语言的研究也大都在广泛的使用结构主义理论方法。
不仅这样,结构主义研究方法还深深地影响到许多其他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一、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产生结构主义语言学或称结构语言学,是语言学的重要流派之一。
它兴起于本世纪30年代的欧洲,索绪尔早期站在新语法学派的立场,到二十世纪初,欧洲各国掀起了一种所谓的格式塔思想,后来扩展到包括语言学在内的各个领域,在这种思想影响下,语言学界特别注重对语言,结构、系统和功能的研究,索绪尔也深受影响,渐渐创立了自己一个新的学派. 1916年,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出版,标志着结构主义语言学的诞生,也标志着普通语言学的建立,其反对对语言现象进行孤立的分析,主张系统的研究。
二、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特点《教程》归纳并提出了结构语言学的四项法则:语言和言语、能指和所指、历时和共时方法、系统差异决定语义(即组合和聚合关系);并提出了一套新的理论,为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础。
1、语言和言语索绪尔语言理论的突出特点是:严格区分语言和言语,明确限定语言学的研究对象;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里提出语言本身没有价值,它们的价值是由符号之间的外在关系决定的,语言整体是一个结构。
而言语则是个人的主观的应用。
他们认为:(1)语言是个整体,是由符号表示的规则系统;言语是说话,是说话者对语言的使用和形成的结果(2)语言是社会的,具有社会性。
社会性是语言的内在特征。
言语活动的个人部分是言语,社会部分是语言。
语言的社会性指语言规则不是任何个人主动的、有意识创造的产物,它是后天习得的,约定俗成的。
结构主义语言学派是20世纪30年代在欧美形成和发展的一种语言学派。
这一学派是在索绪尔语言学说的基础上形成的,一般公认索绪尔是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开创者。
结构主义语言学派有四个支派:(1)以特鲁别茨柯依、雅谷布森为代表的捷克布拉格学派;(2)以布隆达尔、叶尔姆斯列夫为代表的丹麦哥本哈根学派;(3)以弗斯为代表的英国伦敦学派;(4)以布龙菲尔德等为代表的描写语言学派。
无论是欧洲结构主义语言学派,还是北美结构主义语言学派,它们都接受索绪尔的基本观点与理论,如区分语言和言语、共时研究和历时研究;认为语言是形式而不是实体,对语言学家来说,重要的不是声音、文字等实体,而是内在结构,研究语言是研究其结构,即语言系统中各种成分之间的关系,正如象棋中重要的不是棋子的材料,而是棋子的位置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结构主义语言学派的基本原则是:语言中的每一个成分只是由于它跟系统巾的其他成分的关系而存在;在语言系统的框架结构中关系统驭成分,因此,可以采用形式分析和数学方法来研究语言。
这种结构主义观点影响了人类学、社会学、文学评论等其他学科研究。
其哲学基础是逻辑实证主义。
结构主义语言学有三个流派: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美国描写语言学派。
布拉格学派也称功能语言学派。
该学派创立于1926年10月,以布拉格语言学会成立为标志,其创始人为马泰休斯,他担任这个学会的首任会长。
马泰休斯是布拉格学派的早期理论家,他深刻地分析了新语法学派的缺陷,强调以共时观指导语言研究。
特鲁别茨柯依是布拉格学派的杰出代表,他的《音位学原理》是现代音位学的经典著作。
另一位成就卓著的代表人物是雅柯布逊,他提出的“区别性特征”的学说对现代语言学具有重大意义。
法国著名语言学家马丁内虽然没有正式参加布拉格语言学会,但由于他的语言观体现了布拉格学派的学术思想,所以有的学者把他作为布拉格学派的代表人物。
布拉格学派自称结构-功能学派,他们的语言观是结构主义和功能主义的结合。
他们提出语言是多功能的结构体系,由多个相互依存的次系统构成;建立了音位学说;提出了“语言联盟”的理论和“句子的实际切分”的学说。
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三个流派导读:瑞士著名语言学家索绪尔是现代语言学的奠基者,是结构主义的创始人。
索绪尔的思想对整个人文科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索绪尔之后,出现了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三个流派: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美国描写语言学派。
下面对这三个流派的代表人物、代表著作、基本学术观点及其贡献作一个简明的介绍。
布拉格学派也称功能语言学派。
该学派创立于1926年10月,以布拉格语言学会成立为标志,其创始人为马泰休斯,他担任这个学会的首任会长。
马泰休斯是布拉格学派的早期理论家,他深刻地分析了新语法学派的缺陷,强调以共时观指导语言研究。
特鲁别茨柯依是布拉格学派的杰出代表,他的《音位学原理》是现代音位学的经典著作。
另一位成就卓著的代表人物是雅柯布逊,他提出的“区别性特征”的学说对现代语言学具有重大意义。
法国著名语言学家马丁内虽然没有正式参加布拉格语言学会,但由于他的语言观体现了布拉格学派的学术思想,所以有的学者把他作为布拉格学派的代表人物。
布拉格学派自称结构-功能学派,他们的语言观是结构主义和功能主义的结合。
他们提出语言是多功能的结构体系,由多个相互依存的次系统构成;建立了音位学说;提出了“语言联盟”的理论和“句子的实际切分”的学说。
布拉格学派主要以音位研究著称,其主要贡献是首次系统地阐明了音位学的任务、原理和研究方法,使它在结构主义语言学诸领域中居于领先地位。
美国语言学家鲍林格评价说:“欧洲任何其他语言学团体都没有象布拉格语言学会那样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
”哥本哈根学派也称丹麦学派,又叫语符学派,创立于1931年,以哥本哈根语言学会成立为标志。
代表人物为叶尔姆斯列夫、布龙达尔、乌尔达尔。
代表著作有叶尔姆斯列夫的《语言理论纲要》、布龙达尔的《结构语言学》、乌尔达尔的《语符学纲要》。
哥本哈根学派的核心人物是叶尔姆斯列夫,他对语言的观察细致入微,注意到了语言的一些重要特质:语言的遗传性、社会性、符号性;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言与言语的区别等。
结构主义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是一门语言学的理论取向,起源于20世纪中叶的欧洲,是一种强调语言结构和系统性的研究方法。
结构主义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一种系统化的符号系统,而其意义主要来自于系统内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起源与发展结构主义语言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瑞士语言学家费迪南·德·索维尔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结构主义理论。
此后,以罗曼·雅各布森、艾·瑞·弗里策和诺姆·乔姆斯基为代表的一批语言学家们纷纷将这一理论应用到他们的语言学研究工作中,并推动了结构主义语言学的蓬勃发展。
核心观点结构主义语言学认为语言的结构是一种稳定的系统,其中每个部分都和其他部分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整体。
语言不是一系列孤立的符号,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的规则和规范来自于语言系统内部的组织。
结构主义语言学强调语言的内部结构和系统性的重要性,而不是简单地关注语言的单个元素或表层现象。
主要研究内容结构主义语言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语音学、形态学、句法学和语义学等方面。
通过对语言系统中各个组成部分的分析和比较,研究者可以揭示语言结构背后的规则和模式。
通过研究语言的结构和系统性,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语言的本质,并从中发现普遍规律。
影响与意义结构主义语言学对当代语言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维范式,鼓励语言学家们从整体性的角度来思考语言。
结构主义语言学为传统语言学研究带来了新的视角和方法,推动了语言学理论的发展。
同时,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研究成果也对其他领域的研究产生了积极的启发作用,促进了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结语结构主义语言学作为一种重要的语言学理论取向,深刻影响了当代语言学研究的方向与发展。
通过对语言内部结构和系统性的深入探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语言的运作机制,揭示语言背后的规律和模式,为我们的语言认识和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仍需继续秉持结构主义的精神,探索语言的奥秘,推动语言学研究不断向前发展。
三、结构主义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或称结构语言学是指20世纪以费尔迪南·德·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的语言学理论为代表以及受这种理论的影响而进行的语言理论研究。
1916年,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的出版.标志着结构主义语言学的诞生。
索绪尔生于1857年,1878年开始语言研究,曾先后在巴黎、日内瓦讲授梵语和有关印欧语系的语言学,1907年到1911年间在瑞士日内瓦大学讲授普通语言学。
1913年去世。
《普通话言学教程》是他的学生巴利和薛施埃在他去世后根据他们的听课笔记和他遗留的部分讲稿整理而成的。
这本著作是语言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影响极为深远,世界主要语言都有译本。
索绪尔区分了语言和言语,他把语言学与符号研究联系起来,认为语言从本质上说是一种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语言要素的性质决定于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语言的系统性表现在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当中。
他区分了语言的共时研究和历时研究,认为语言学研究的重点应该是对语言系统的共时分析。
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索绪尔使用了大量的比喻来说明他讲述的语言现象和术语、法国语言学家梅耶称他是“用诗人和充满梦想之人的明亮而湛蓝的眼睛来看待科学事物”。
由索绪尔的语言系统的理论发展出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后来分成了三个学派: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和美国结构主义学派。
布拉格学派以1926年在布拉格成立的布拉格语言学学会而得名,代表人物是特鲁别茨科依(N.S.Trmbezkoy)和雅柯布逊(R.Jakobson)。
布拉格学派主张应该从语言作为交际工具的功能方面去研究语言的结构,认为语言是由相互联系的一个个单位组成的功能结构系统。
评价任何语言现象都必须从它所具有的功能、所达到的目的着眼。
他们注重语言结构的研究,但不忽略意义,认为语言规律要在交际中发挥作用,就不能没有一定的意义。
布拉格学派的主要成就表现在音位学的研究方面。
纲领性的著作是特鲁别茨科依的《音系学原理》。
结构主义语言学引言结构主义语言学是一种对语言进行研究的理论框架,它强调语言结构的重要性以及语言系统的存在。
通过分析语言的各个层面和元素之间的关系,结构主义语言学揭示了语言的规律和模式。
起源结构主义语言学起源于20世纪初的瑞士和捷克学者的研究工作。
其中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瑞士语言学家弗迪南德·德·索绪尔和捷克语言学家罗曼·雅科布森。
他们的研究成果为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核心概念结构主义语言学具有一些核心概念,它们对于理解语言结构和功能至关重要。
语言结构结构主义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一个结构复杂的系统,它由各种不同的元素组成,这些元素之间存在特定的关系。
这些元素可以是语音、词汇、句法规则等。
语言功能结构主义语言学强调语言的功能,即语言是为了传达意义和交流的工具。
语言的结构和规则决定了它的功能和使用方式。
对立和关系结构主义语言学通过分析语言中的对立和关系揭示语言结构和功能。
例如,语言中的音位对立、词汇之间的关系等等。
含义的构成结构主义语言学认为语言的含义是通过各种元素之间的组合和关系构成的。
这些元素可以是词汇、句法规则等。
研究方法结构主义语言学使用一系列研究方法来分析语言的结构和功能。
其中一些常用的方法包括:结构分析通过分析语言中的各个层面和元素的关系,来揭示语言的结构和规律。
这种分析可以是音系学分析、词汇分析、句法分析等。
对比研究通过对比不同语言的结构和功能,来揭示共性和差异。
这种研究可以对不同语言之间的关系和语言类型进行分类研究。
语料库研究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真实语言使用的语料库,来研究语言的使用和变化。
这种研究方法可以揭示语言的实际使用情况和变化趋势。
应用与影响结构主义语言学对语言学以及其他人文学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被广泛应用于语言学研究、翻译学、人类学等领域。
语言学研究结构主义语言学为语言学研究提供了一种理论框架和分析工具。
它的思想和方法被应用于语音学、语义学、句法学等各个领域。
名词解释结构语言学:又称结构主义语言学,是指20世纪以费尔迪南.德.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为代表以及受这种理论影响而发展起来的三大语言学派: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美国描写主义语言学派。
共时语言学:从语言发展的一个横断面对一种语言在特定时期的相对静止的状态进行静态研究的语言学分支。
历时语言学:又叫历时语言学,是从纵向发展的角度研究某种语言从一个时代到另一时代的发展变化的语言学分支。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必不可少的思维工具,它是以语音为形式、以语义为内容、由词汇和语法构成的符号系统。
言语:是对语言的运用,它有两个意思:一是指运用语言(说话)和运用语言产生的结果(所说的话);二是指在运用文字的情况下,是写和写下来的话思维:是认识现实世界时的一种动脑筋的过程,也指动脑筋时进行比较、分析、综合以认识现实的能力。
是人脑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的机能和过程。
根据思维活动的不同形态可分为三种类型:直观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语言符号:语言是一种符号,因为它能代表或指称现象。
语言符号是由音义结合构成的。
音是语言符号的物质表现形式,义是语言符号的内容,只有音和义相结合才能指称现实现象,构成语言的符号。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指语言符号的最大特点是它的音和义的结合时任意的,由社会约定俗成的。
它是就语言符号的音和义的相互关系来说。
这种音义的任意性关系又叫约定性。
语言符号的强制性:符号的任意性特点是就语言起源时的情况来说的,语言符号的音义结合是任意的,至于符号的音义关系一经社会约定而进入交际之后,对人们就有强制性,音义之间就具有互相依存的关系,不得任意更改。
语言符号的线条性:即语言符号的使用只能在时间的线条上绵延,一个符号跟着一个个符号依次出现。
依次出现的符号要遵守一定的规则,不能随意编排。
符号的线条性是由规则支配的,对社会成员具有强制性。
.语言结构的层级性:语言是一种分层装置。
语言结构要素的各个单位,在语言结构中,并非处在同一个平面上,而是分不同的层和级。
结构主义语言学
结构主义语言学是一种语言学理论,它认为语言结构是语言意义和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结构主义语言学强调语言中的各个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并认为这些关系和作用是产生语言意义和功能的主要因素。
结构主义语言学通过分析语言中的规则和规范,来揭示语言的组织方式和结构特征。
它关注语言的形式和结构,而非语言的具体内容。
通过研究语言的语音、语法和语义等方面的结构,结构主义语言学试图发现语言普遍存在的结构原则和规律。
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代表人物包括福科(Ferdinand de Saussure)和布洛姆菲尔德(Leonard Bloomfield)。
福科提出了“语言是一种系统”的观点,认为语言中的各个元素相互依存,不能独立存在。
布洛姆菲尔德则注重语言的音系和形态结构,提出了形态学和语音学的分析方法。
结构主义语言学对现代语言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它为后来的语言学理论提供了基础,并启发了其他学科对语言的研究,如文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等。
然而,结构主义语言学也受到了一些批评,认为它忽视了语言的具体使用和社会背景的影响。
结构主义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是20世纪中叶兴起的一种语言学理论,它将语言视为一种结构系统,强调语言中的规则和模式。
该理论受到了哲学家索绪尔和语言学家布洛姆菲尔德等人的影响,并在语言研究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起源与发展结构主义语言学起源于20世纪中叶,主要在欧洲和美国等地得到推广。
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将语言看作是一种系统,包含了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元素组成的结构。
这些元素之间存在着特定的规则和关系,这些规则和关系决定了语言的运作方式。
素材结构主义语言学主要研究语言中的各个层面,包括语音、语法、语义等。
通过分析这些元素之间的关系,结构主义语言学试图揭示语言系统的内在结构和规律。
聚焦在结构主义语言学的视角下,语言不再被看作是简单的符号系统,而是被视为一种独特的结构系统,具有自身的逻辑和规律。
这种观点在语言研究领域引发了一场革命,推动了语言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
核心理论结构主义语言学具有一些核心概念,包括语言的二元性、语言的系统性、语言的符号性等。
这些概念构成了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理论框架,指导着研究者对语言系统的探索。
系统性结构主义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一种系统,包含了各种元素和规则,这些元素之间存在着特定的关系。
通过研究这些关系,我们可以揭示语言系统的内在结构。
符号性语言被视为一种符号系统,它通过符号来表示现实世界。
结构主义语言学强调语言符号的结构和关系,认为语言符号的意义是通过符号之间的联系建立起来的。
应用与影响结构主义语言学在语言学理论和语言研究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为语言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视角,还推动了语言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
跨学科影响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对人类学、文化研究、社会学等学科都产生了影响。
它的思想启发了人们重新审视语言、文化和社会之间的联系,促进了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现代价值尽管结构主义语言学在当今语言学领域不再占据主导地位,但它提出的一些基本概念和方法依然具有现代意义。
结构主义语言学及其源流本世纪末的语言研究虽然已开始迈进乔姆斯基的时代,但在目前,人们对乔姆斯基理论还难以作出充分估价的情况下,结构主义语言学仍然是统帅语言研究领域的旗手。
目前无论是语言教学,语言研究,各种语言著作的框架,都还没有超出结构主义的框框。
具体语言的研究都广泛使用结构主义方法。
不仅这样,结构主义研究方法还深深地影响到许多其.他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比如人类学、社会学、哲学、心理学、神话学、民间文学等,所以我们今天仍然很有必要对结构主义语言学作一个总观。
一、结构主义语言学创立的背景结构主义语言学创立之前,语言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由古希腊哲学家和语文学家创立的“语法”。
这种“语法”是以逻辑为基础建立的一些规则,没有涉及到语言结构。
第二阶段是到了十八世纪末出现的语文学。
语文学派认为语言不是唯一的研究对象,相反他重视的是古文献,因此,语文学主要是确定、解读和评注古文献,而忽视活的、现时的语言研究。
最重要的是第三阶段,比较语文学或称比较语法阶段。
比较语法源于英国东方学家威廉•琼斯,他曾在东印度公司任职,精通梵语和波斯语。
在长期的语言实践过程中,他发现印度的古语言—梵语,有许多语法形式和词根跟欧洲的一些语言有联系,1786年他在印度..亚洲学会宣读论文.阐述了这些新的看法。
进入十九世纪初,威廉•凉斯的看法被人们所重视,这样,在欧洲掀起了语言比较研究的热潮,先后出现了一连串著名的学者和著作,如法朗兹•葆朴、雅各布•格里木、波特、库恩、马克思•缪勒、布劳恩、古尔替乌斯、施来赫尔等等,著作如葆朴的《梵语动词变位系统》(1816年)、缪勒的《语言科学讲话》(1861年)、古尔替乌斯的《希腊语词源学原理》(1879年)、施来赫尔的《印度日耳曼语比较语法纲要》(1861年)等等。
在十九世纪整整百余年时间,比较语法达到空前繁荣的阶段,尤其是印欧语系语言的比较研究做得非常细致和深入。
人们对印欧语系的语言已经有了详细的了解。
结构主义语言学名词解释
结构主义语言学或称结构语言学,是指20世纪以费尔迪南-德-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为代表以及受这种理论影响而进行的语言理论研究。
索绪尔语言理论的突出特点是:严格区分语言和言语,明确限定语言学的研究对象与历史比较语言学相反,结构主义语言学重视共时语言(也就是口语)的研究,特别着重于分析、描写语言的结构系统从不孤立地看待语言要素,认为语言的一切都奠定在关系的基础上。
结构主义语言学在20世纪上半期成为语言学的主流,尽管它的各个学派在一些具体问题上有不同的看法,但是他们的基本观点是一致的,就是认为,语言是一个完整的符号系统,具有分层次的形式结构在描写语言结构的各个层次时,特别注重分析各种对立成分。
这种观点强烈地影响了人文科学的其他部门,如经济学、人类学、社会学等。
20世纪40年代以后,在欧美占统治地位的结构主义发展到美国的描写语言学,走上了着重语言内向研究的道路。
1957年,乔姆斯基出版《句法结构》一书,标志着转换生成语言学的诞生
美国结构主义学派,也称为美国描写语言学派,代表
人物布龙菲尔德(Bloomfield),1933年出版《语言论》,提出结构主义语言学派研究语言的基本原则和和描写语言规则的总框架,是美国结构主义学派的纲领性著作。
(一)美国结构主义学派(American structuralists)又称美国描写语言学派(American descriptivists)。
20世纪20年代美国学者在调查美洲印第安语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语言学流派。
以注重对语言结构形式的描写而著称。
美国结构主义跟欧洲结构主义都强调语言结构的系统性,但又各有自己的特色。
布拉格学派注重对语言结构的功能进行研究,哥本哈根学派重视结构间的关系,美国结构主义则着重结构形式的描写。
这一学派的先驱是F.博厄斯和E.萨丕尔。
博厄斯既是人类学家又是语言学家。
他在《美洲印第安语手册》(1911)中所写的序言可以说是美国人类学家从事语言调查和研究的初步理论总结。
其中强调:对语言事实要作客观的描写,不可用其他语言的或者传统语法的框框去套;为了描写不同结构的语言,应该创立新的概念和方法。
萨丕尔也是人类学家兼语言学家,他的名著《语言论》(1921)把语言研究同人类心理、社会和文化联系在一起。
他们都强调尊重美洲本地人民的言语,从而作出客观的共时系统的描写。
以后美国结构主义者致力于对语言结构作形式描写,其基本信条和传统都来自此二人。
但是从整个学派的历史看来,核心人物是L.布龙菲尔德。
他的《语言科学的一套公设》(1926)和《语言论》(1933)为美国结构主义奠定了描写方法的基础。
从他的著作可以看出,在历史语言学方面他接受了欧洲新语法学派的传统,但在对语言结构的共时描写方面则继承和发展了博厄斯和萨丕尔的理论和方法。
在语言结构的分析中,他主张以可以观摩到的语言素材为依据,反对用非语言因素(特别是心理因素)作为标准,并强调形式的分析和归类。
由于布龙菲尔德的影响,20世纪30~40年代的美国结构主义被称为“布龙菲尔德时期”。
在布龙菲尔德之后,Z.S.哈里斯的《结构语言学的方法》(1951)是这个学派的理论和方法最为谨严的代表作。
他给语言结构分析规定了两项基本任务:①把话语里的单位(如语素)切分出来;②把有关的单位归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