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急诊风险评估及护理干预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7
精神科护理安全因素分析及护理干预精神科患者的护理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作,而护理安全因素和护理干预是其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进行精神科护理工作时,护士需要考虑患者的心理状态、生理状况、环境因素等多方面的因素,以确保患者能够得到安全、有效和综合的护理。
本文将从护理安全因素和护理干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以帮助护士更好地理解和实施精神科护理工作。
一、护理安全因素分析1. 患者的心理状态患者的心理状态是精神科护理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许多精神疾病患者可能存在自伤、自杀等行为,因此护士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情绪波动和行为变化,及时进行干预和安全控制。
护士应根据患者的心理状态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以提供安全的护理服务。
2. 生理状况和疾病状态除了心理状态外,患者的生理状况和疾病状态也是护理安全的重要因素。
部分精神疾病患者可能伴有其他疾病或症状,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癫痫等,因此护士需要对患者的生理状况进行全面评估,并结合其精神病史进行综合护理,以确保患者的身体健康和安全。
3. 环境因素在精神科护理中,环境因素也是影响护理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
精神科病房的环境应该是安全、舒适和有利于康复的,护士需要确保患者的病房环境整洁卫生,同时要保持良好的医疗秩序和安全制度,以避免患者发生自伤、自杀等意外事件。
4. 护理团队的专业水平护理团队的专业水平也是影响护理安全的关键因素之一。
精神科护理工作需要护士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同时要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心理护理技能,以便有效地完成患者的护理工作。
二、护理干预1. 个性化护理计划针对患者的心理状态、生理状况和环境因素,护士需要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以满足患者的个体化护理需求。
护理计划应包括对患者的心理疏导、行为管理、危机干预等方面的内容,以提高患者的安全保障。
2. 定期观察和评估护士需要定期观察和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和生理状况,及时掌握患者的病情变化和需求,以便调整护理干预措施,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康复。
精神科护理安全风险与护理干预方案分析【摘要】精神科护理是医学中的重要领域,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风险。
本文旨在分析精神科护理的安全风险及对应的护理干预方案。
文章介绍了精神科护理安全风险的概况,包括患者自伤、暴力行为等因素。
接着,对精神科护理安全风险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如患者病情、环境因素等。
然后,针对这些风险提出了相应的护理干预方案,并评估了实施效果。
提出了改进策略以增强护理干预的效果,并总结了精神科护理安全风险的管理重要性。
通过本文的研究分析,将有助于提升精神科护理的质量和安全水平,为未来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精神科护理、护理安全风险、护理干预方案、实施效果评估、改进策略、管理、重要性、未来研究、精神健康、患者安全、护理质量、风险因素、干预措施、综合评估。
1. 引言1.1 研究背景精神科护理是对精神疾病患者进行综合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精神科护理安全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精神科患者可能存在自残、自杀、暴力行为等安全风险,而护理干预的及时性与有效性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和治疗效果。
对精神科护理安全风险进行全面分析并制定相应的护理干预方案是十分必要的。
目前,国内外针对精神科护理安全风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风险因素的识别和评估,以及护理干预方案的制定和实施。
由于精神科患者具有特殊性和多变性,对护理干预的需求也呈现多样化的趋势。
研究精神科护理安全风险问题和护理干预方案的优化对于提高护理质量、保障患者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对精神科护理安全风险和护理干预方案的系统性分析,为精神科护理工作者提供更科学、更有效的护理策略,从而提升护理质量和确保患者的安全。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精神科护理中存在的安全风险,并分析其相关因素,从而提出有效的护理干预方案。
通过对护理干预方案的介绍和实施效果评估,进一步探讨如何改进和优化护理干预方案,从而提高精神科护理的安全性和效果。
1. 分析精神科护理中存在的安全风险的类型和特点,深入了解其对患者和护理人员的影响。
精神科护理安全风险与护理干预方案分析精神科护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但在实际操作中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
本文将从精神科护理的安全风险以及相应的护理干预方案进行分析和探讨。
精神科护理的安全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自杀风险:精神疾病患者常常存在自杀的风险,尤其是在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患者中更为突出。
护理人员需要对自杀风险进行准确的评估和判断,并制定相应的安全措施来防止其发生。
2. 暴力行为:精神疾病患者有时会表现出攻击性行为,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伤害。
护理人员需要高度警惕患者的暴力倾向,并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如加强监控、限制患者的活动范围等。
3. 逃跑风险:精神疾病患者可能出现逃跑的情况,这可能会导致患者的安全受到威胁,并增加治疗难度。
护理人员需要加强对患者的监控和管理,确保患者在康复过程中的安全。
根据不同的安全风险,我们可以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方案来进行预防和控制。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护理干预方案:1. 抑制技术:当患者出现攻击性行为时,护理人员可以使用合适的抑制技术来控制患者,以防止其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伤害。
可以采用双人抱法、固定带等方法来限制患者的活动范围。
2. 安全环境建设:为了预防患者的逃跑和自杀行为,护理人员可以通过安全环境的建设来增加患者的安全感。
在病房内设置监控设备、加强门禁管理、将物品固定在固定位置等措施,以减少患者的自我伤害。
3. 心理护理:精神疾病患者常常存在情绪波动较大的情况,护理人员可以通过心理支持和疏导等方式来减轻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降低患者发生自杀和暴力行为的风险。
4. 社会支持:精神疾病患者常常面临家庭和社会的不理解和歧视,护理人员可以通过积极的沟通和建立良好的支持网络,为患者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以减轻其心理压力和安全风险。
精神科护理中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风险,护理人员需要对这些风险进行准确的评估和判断,并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方案来预防和控制风险的发生。
通过合理的安全措施和心理护理,可以提高精神疾病患者的安全性,促进其康复。
精神科急救流程引言概述:精神科急救是一项重要的医疗服务,旨在提供紧急的治疗和支持,以应对患者在精神健康方面遇到的危机。
精神科急救流程是一套标准化的程序,旨在确保患者能够及时获得适当的帮助和治疗。
本文将详细介绍精神科急救流程的五个大点,包括评估、干预、治疗、转诊和跟进。
正文内容:1. 评估1.1 患者病史和症状评估在精神科急救流程中,首先需要进行患者的病史和症状评估。
医生会与患者或其家属交流,了解患者的病史、症状和任何相关的情况。
这有助于医生确定患者的紧急情况,并制定相应的治疗计划。
1.2 紧急性评估在评估过程中,医生还需要确定患者的紧急性。
根据患者的症状和状况,医生会判断患者是否需要立即进行干预和治疗。
紧急性评估有助于确保患者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适当的治疗。
2. 干预2.1 危机干预在精神科急救流程中,危机干预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医生会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帮助患者应对危机情况,包括提供情绪支持、安抚患者情绪、提供安全环境等。
危机干预的目标是尽快稳定患者的情绪和状况,以减少患者的痛苦和危险。
2.2 心理支持除了危机干预,医生还会提供心理支持给患者。
心理支持可以包括倾听患者的困扰和问题,给予患者情感上的支持和理解。
这有助于患者感受到关怀和支持,从而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和负担。
3. 治疗3.1 药物治疗在精神科急救流程中,医生可能会根据患者的症状和状况,给予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可以帮助患者缓解症状,改善他们的精神状态。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药物和剂量。
3.2 心理治疗除了药物治疗,心理治疗也是精神科急救流程中的一部分。
医生可能会采用不同的心理治疗方法,如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动力疗法等,来帮助患者应对问题和改善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
4. 转诊4.1 确定转诊需求在精神科急救流程中,医生会评估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效果,确定是否需要转诊到其他医疗机构或专科医生进行进一步的治疗。
转诊需求的确定是为了确保患者能够获得更全面和专业的医疗服务。
精神科住院患者护理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摘要:精神疾病具有复杂性、隐蔽性和不可预测性的特点。
由于认知、情绪和行为的变化,患者会感到疼痛、功能受损,甚至增加死亡、残疾和其他因素的风险。
大多数精神障碍患者缺乏洞察力。
在精神症状和药物的影响下,自杀、自伤、受伤、逃跑、窒息、摔倒等行为对自己和他人都是不可预测的威胁,也可能引发医疗纠纷。
因此,护理风险评估尤为必要。
护理风险评估是指护理人员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对患者的病情做出准确的判断,减少行为的盲目性。
对住院患者高危因素进行前馈控制,可以有效降低护理危害的发生率,确保护理安全。
目前,精神病患者护理的风险评估方法很多,相关的评估工具在国外得到了广泛应用。
然而,中国的风险评估起步相对较晚。
尽管一些学者试图引入外国工具,但由于民族和文化差异,有些项目不适合国内患者。
如何运用预测思维,通过系统的评估方法识别精神病患者的护理安全隐患,是当前我国精神病临床实践面临的重大挑战。
关键词:精神科;住院患者;护理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构建1方法1.1研究小组的成立本课题的研究小组共6名成员,包括1名副主任护师、3名主管护师、2名护师;其中包括护理部主任、病区护士长、护理专业研究生。
研究小组主要负责查阅文献、分析精神科住院患者护理风险高危因素、进行专家遴选、编制专家咨询表、分析及汇总专家意见,最终构建精神科住院患者护理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1.2精神科住院患者护理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初步构建通过对医院近5年住院精神障碍患者常见的护理风险数据的回顾分析,查阅大量相关文献,并以面对面的方式对我院5位精神科护理专家针对护理风险相关因素的话题进行访谈,结果发现精神障碍患者常见护理风险包括精神方面(自伤自杀、攻击、擅自离院、藏药)和躯体方面(躯体疾病、噎食、跌倒);且患者的个人基本情况、既往危险行为史、精神病性状、物质滥用史等均是影响其危险行为的主要因素。
在此基础上,参考现有的通用量表(如自杀风险评估量表、攻击风险评估量表、跌倒风险评估量表、噎食风险评估量表等),形成精神科住院患者护理风险评估量表的初步框架。
住院精神病患者风险评估在女性精神病患者临床应用与护理干预摘要:目的:了解住院精神病患者的当前发生风险的可能类型与可能性的评估。
方法:对宁波市康宁医院3病区2012年1月至2012年5共收治的新入院女性精神病患者进行风险评估,护理干预。
结果:女性精神患者发生冲动、自伤、自杀、外走等负性行为和结果的机率大,风险高,一旦发生意外事件,给患者和家属甚至社会都带来不同程度的痛苦和影响,同时医院和护理人员将承担经济、法律、人身的风险。
关键词:住院精神病患者风险评估表临床应用护理干预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7.340【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7-0302-01精神病患者的风险评估主要是指通过分析患者既往发生冲动、自伤、外走等行为和结果以判断患者再次发生类似想象的可能性。
1 对象2012年1月至2012年5月宁波市康宁医院3病区女病房共收治新入院女性精神病患者148例,年龄15岁-60岁,平均37.5岁。
2 方法2.1 工具:住院精神病患者风险评估表,共计6大项,三种风险类型,分别为冲动、自伤自杀及外走等负性行为和结果。
各风险类型分别从受检者风险行为发生时间、严重程度、频度、后果等方面进行评估。
每项根据具体情况在后面打勾并逐一评分,分别为1-5分,最后进行总分统计,划定风险等级。
评定当前发生风险的可能类型和可能性程度,主要分为:①不可能;②很少可能;③可能;④很可能;⑤极可能五种情况,为3分相应的护理干预每周再评估一次,≥4分的不但应每周再评估一次,并要落实风险防范措施。
2.2 步骤:责任护士在安排患者住院时向病员及其监护人了解病员病情及病史,予以逐项评估,评出发生风险的可能类型和可能性程度。
若当前风险可能性评估为可能及以上时应注意风险管理,至无风险可能为止。
3 护理干预强调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在关注患者疾病的同时,也应该更注重患者的心理需要,使患者在心理、生理上同时得以康复才是护理工作的最终目的。
精神科护理安全风险与护理干预方案分析精神科护理旨在为精神疾病患者提供全面、专业、科学的护理服务,解决其身体、心理和社会问题,提高其生活质量。
然而,在护理过程中难免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如自杀、自伤、暴力行为、药品滥用等,这些风险会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和治疗效果,也给护理人员和医院造成困扰。
本文针对精神科护理中存在的安全风险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干预方案。
一、自杀风险自杀是精神疾病患者最常见的一种安全风险,严重威胁着其生命安全。
自杀行为具有突发性和隐蔽性,难以预测和防范。
因此,护理干预要注意以下几点:1、早期评估:对于疑似自杀风险的患者,要尽早进行评估,包括了解其过去的自杀史、现在的精神状态、抑郁情绪的程度、社会支持系统等。
根据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安全保护措施,如限制其离开病房、加强巡视监控等。
2、建立良好的护理关系: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理关系,加强沟通交流,增强患者的信任感和依附感。
同时,要鼓励患者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想法,积极帮助解决他们的问题和困扰,减少自杀情绪的发生。
3、加强心理干预:针对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采取相应的心理干预措施,如认知行为治疗、自我控制训练等,帮助患者缓解焦虑情绪和压力,提升其自我调节能力。
4、药物治疗:给予药物治疗的同时,要遵循医嘱,保证药物的正确使用和剂量,避免药物滥用引发自杀行为。
二、自伤行为自伤行为是精神疾病患者治疗中常见的安全风险之一,也是患者焦虑、抑郁、绝望等情绪的一种反映。
自伤行为通常包括切割、割腕、撞墙等,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和治疗效果。
针对自伤行为,护理干预要注意以下几点:1、加强观察监测:通过加强巡视、任务交接等措施,及时发现自伤行为的迹象,采取相应的措施,如物理约束、安全护理、非药物干预等,防止自伤行为的发生。
2、建立积极的心理支持: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心理支持关系,关注其心理变化和情绪波动,鼓励患者敞开心扉,积极主动地寻求帮助和支持。
3、药物治疗:采取相对应的药物治疗方案,如抗焦虑药物、抗抑郁药物等,缓解患者的心理症状和压力,降低自伤行为的发生率。
精神科攻击行为护理风险评估与干预攻击行为是指任何形式有目的伤害另一生物体的行为,其极端形式是暴力行为[1]。
攻击行为是精神科住院患者较常见的护理问题,是患者住院期间经常发生的危险行为之一。
暴力攻击行为给医务人员及住院患者的安全带来很大威胁,在护理此类患者过程中较易发生护患冲突及纠纷,一直是精神科病房护理工作中的重点及难点[2]。
2010年2月~2010年12月共收治精神分裂症患者397例,通过应用我院护理部统一下发的“精神科攻击行为护理风险评估量表”对患者的攻击行为进行有效的护理评估,并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保证了患者住院安全。
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2010年2月~2010年12月我院封闭病房收治精神分裂症患者397例,均为符合CCMD-3诊断标准,年龄15~40岁,其中男219例,平均年龄25.40±9.67岁;女178例,平均年龄22.30±5.35。
方法:应用我院护理部统一下发的“精神科攻击行为护理风险评估量表”对住院患者的攻击行为进行等级评估。
该量表将患者的攻击风险内容:①院外有冲动伤人或毁物史;②有命令性幻听;③严重的关系妄想;④严重的被害妄想;⑤受其他严重精神症状支配;⑥人格障碍;⑦不合作,不愿住院,对工作人员有敌对情绪;⑧情绪不稳,易激惹,焦虑不安;⑨最近1周内有冲动史。
评分标准:根据“精神科攻击行为护理风险评估量表”中攻击风险内容评分,其中①、②、③、④、⑤项,各分值均为1分;第⑥、⑦、⑧、⑨项分值分别为6、7、8、9分。
风险程度:1~4分为轻度,5~7分为中度,8分以上为重度。
结果397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护理风险评估结果:攻击风险程度为轻度者160例,其中男88例,女72例,患者表现为不安心住院治疗,有被动的言语攻击,如质问、不满、抗议,交谈时有敌意,或认为不安全,周围其他人对自身有威胁,时刻处于警觉状态。
中度141例,其中男82例,女59例,其中有79例在院内表现为有主动言语攻击,针对工作人员、病友的言语挑衅,如谩骂、威胁、讥讽、嘲笑,激动,拒绝住院治疗;破坏物品,如摔东西、砸玻璃、撕纱窗等;或目光游离不定,心神不宁,不能进行有效交谈的患者。
精神科住院患者护理风险分析及相关护理对策摘要:目的探究防跌倒护理风险管理在精神科住院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意义。
方法方便择取2018年6月—2019年10月期间该院收治的86例精神科住院患者参与研究,根据抽签法进行随机分组,包括对照组43例和观察组43例。
对照组患者开展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开展护理风险管理,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和SF-36生活质量量表评分。
结果开展护理管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BPRS评分(30.18±1.67)分低于对照组(38.65±1.54)分,生活质量评分(75.52±2.27)分高于对照组(70.23±2.1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450、11.071,P<0.05)。
结论在精神科住院患者的风险管理中开展防跌倒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提升患者护理安全性,对改善其病情和生活质量均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精神科住院;患者;护理风险;护理引言精神科患者因深受自身病况的影响,通常无法有效地认知自身病况,跌倒、坠床、暴力行为等风险事件的发生率较高,同时护理工作也潜藏着诸多的危险。
因此,精神科护理工作的安全性是非常需要被重视的,这对于切实维护患者的生命健康,并减少护理工作里的诸多风险因素至关重要。
因此在精神科住院患者的护理当中面对当下已有的风险和将来可能会发生的风险,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和寻找最优的风险防护方案是必要的,以便能够切实地降低医疗纠纷与护理风险。
本研究立足于精神科住院患者护理风险分析探讨,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方便择取该院收治的86例精神科住院患者参与研究,根据抽签法进行随机分组,包括对照组43例和观察组43例。
对照组男22例,女21例;年龄20~63岁,平均(42.5±2.6)岁;观察组内男25例,女18例;年龄21~65岁,平均(42.8±2.7)岁。
针对两组性别、年龄和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精神科常见急诊及处理引言精神科急诊是指因各种原因导致的精神疾病病情急剧加重或精神危机出现,需要紧急处理的情况。
在精神科急诊中,我们常常面临各种不同类型的患者和病情,因此需要合理的处理方法和应对策略。
本文将针对精神科常见急诊的情况进行介绍,并提供相应的处理建议。
一、自杀行为急诊处理1.初步评估:对于自杀行为的患者,首要任务是进行初步评估,了解患者的自杀风险和紧急程度。
评估的重点包括自杀行为的具体情况、患者的心理状态、社会支持系统等。
2.安全措施:在急诊处理自杀行为的患者时,重要的是保证其安全。
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将患者送到安全的环境,避免任何可能造成伤害的物品或环境;–与患者建立情感联系,增加其对求助的动力;–与患者的亲友保持联系,寻求他们的支持和协助。
3.心理支持和治疗:针对自杀行为的患者,在心理支持和治疗方面需要注意以下几点:–聆听患者的内心痛苦,尽可能理解其感受;–提供积极的心理支持,让患者感受到关怀和支持;–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治疗计划,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
二、精神病性症状急诊处理1.评估和诊断:对于出现精神病性症状的患者,需要进行全面的评估和诊断,以确定病因和病情的严重程度。
通过以下方式进行评估:–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和症状表现;–进行心理状态评估,包括观察患者的情绪、思维和行为;–实施相关的检查和实验室检验,以排除其他可能的病因。
2.药物治疗:精神病性症状的急诊处理中,药物治疗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常用的药物包括抗精神病药物和镇静剂。
在使用药物治疗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选择合适的药物,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确保给药的剂量和频次是合适的,以避免过量或剂量不足;–观察药物的效果和副作用,及时进行调整。
3.心理治疗:药物治疗之外,心理治疗也是精神病性症状急诊处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支持性心理治疗,帮助患者缓解焦虑和压力;–提供教育和信息,让患者和家属了解精神病的病因和治疗方式;–鼓励患者参与社会活动,增加社交支持和改善自我价值感。
精神科护理安全因素分析及护理干预精神疾病是一种常见但又容易被忽视的疾病,在现代社会中患者数量不断增加,对于精神病患者的护理安全因素分析及护理干预变得日益重要。
本文将介绍精神科护理的安全因素,分析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以期提高精神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
一、精神科护理安全因素分析1. 病情突发性在精神病患者身上,病情突发性是较为突出的安全隐患。
由于精神病患者的病情波动较大,可能会在短时间内出现明显的情绪波动、行为异常等情况,给护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不确定性和挑战性。
2. 自伤自杀行为精神病患者中存在一定比例的自伤自杀倾向,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护理工作的安全风险。
特别是在患者情绪波动大、极端情绪状态下,容易做出自残行为或者自杀企图。
3. 患者人身伤害他人行为在精神病患者中,有一部分患者存在攻击性行为,会对周围的人员造成伤害。
这种情况下,护理人员需要加强对患者的观察和监护,防范可能的伤害事件。
4. 药物依赖性和滥用精神病患者中存在一定比例的药物依赖性和滥用问题,用药不规范可能会导致患者身体状况恶化,甚至出现药物中毒等情况。
5. 沟通障碍由于精神病患者常常面临心理障碍,沟通障碍是较为常见的情况。
在护理工作中,难以准确了解患者的需求和情绪状态,给护理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
二、护理干预措施1. 加强对患者的观察和监护针对病情突发性和自伤自杀行为可能性较大的患者,护理人员需要加强对患者的观察和监护,提前发现患者情绪波动的迹象,并及时进行干预。
2. 定期进行心理评估针对患者的自伤自杀倾向和攻击性行为倾向,护理人员应当定期进行心理评估,了解患者的最新情况,及时发现患者心理状态的变化。
3. 提高患者的心理抗压能力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当积极引导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心理治疗,提高患者的心理抗压能力,减少自伤自杀行为的发生。
4. 规范用药管理护理人员应当加强对患者用药情况的管理,规范用药流程,避免药物依赖性和滥用的发生,确保患者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3实施步骤3.1成立“7S ”管理工作推行领导组,下设具体联络办公室,由各科室护士长为推行的第一责任人。
3.2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7S ”管理目标内容、考核评分及督查奖惩办法。
3.3全员参与“7S ”管理的培训,明确实施“7S ”的详细内容及质量标准。
3.4局部推进,全面实施。
先行选定科室,进行现场改善,改善前后影像资料对比,效果确认,经验交流,督查小组现场指导,克服缺点,持续改善后标准化。
让其他科室参观学习,全面推广实施。
4考核与评估“7S ”推进督查小组不定期现场指导,了解各科室推行进度,实施状况评估,并针对问题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责令限期整改。
严格考核激励机制,按星级护士(15%)、合格护士(83%)、不达标护士(2%)的比例,每月对“7S ”管理运行情况进行考评,对星级护士给予奖励,对不达标护士进行教育培训。
并注重捕捉“7S ”管理中的闪光点,将创建标准化科室融入管理之中,确保“7S ”管理方法的推行力度,增强了护士参与“7S ”管理的热情,使大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达到提高管理水平、提升服务品质的目的。
5讨论“7S ”管理的目的,就是为患者和医护人员提供舒心安全的住院、工作环境。
我院实施“7S ”管理方法后,住院环境大为改善,病房更加有序整洁;尤其是对各种物品合理放置以后,减少了取用时间,医护工作效率明显提高,消除了安全隐患,使患者安心治疗,早日康复,提升了服务品质。
参考文献[1]王富兰,舒春梅.病房环境规范化管理的方法与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2007,7(4):51.(收稿日期:2019-02-26)精神病患者入院三级护理风险评估单的应用及探讨崔小玉(太原市精神病医院,山西太原030056)作者简介:崔小玉,女,本科,主管护师。
【摘要】目的探讨精神病患者入院三级护理风险评估单的应用效果。
方法2016年5月—2017年5月我院精神科采用入院三级护理风险评估单进行风险评估,选取该阶段收治的262例精神病患者,将其设置为观察组;另选取2014年2月—2015年2月施行普通入院风险评估的255例患者,将其设置为对照组。
精神科急诊风险评估及护理干预
[摘要] 目的建立适用于精神科急诊患者风险评估体系,并评价其在精神科临床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对于突然发病、病情急剧变化、危及自身或他人的安全、需要采取紧急处理等方面精神科急诊患者进行风险评估分析。
结果精神科急诊患者安全保障与及时进行风险评估,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及护理人员具备一定的风险意识等因素有关。
结论及时评估患者所面临的风险,迅速判断意识,了解主诉;实施适当、有效的治疗;挽救生命、减轻痛苦;为患者继续门诊、住院、转诊提供服务,能有效保证急诊精神患者的安全。
[关键词] 精神科急诊;风险评估;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 r473.7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24-142-03
急诊(psychiatric emergency)是一种需要立即干预从而防止不良后果的情形,特点为突然发病、病情急剧变化、危及自身或他人的安全、需要采取紧急处理。
急诊精神病学(emergency psychiatry)是急诊医学的分支(原则和工作方法),以最短时间、最少数据、最敏捷思维、最简单有效的方法、挽救患者生命是临床精神病学的重要实践领域[1]。
精神科急诊的使用率男女相等,单身者多于已婚者,约20%的急诊患者与自杀有关,10%由于暴力,40%的急诊患者需要住院治疗,按急诊症状群分类,以兴奋状态最常见,
其次分别是意识障碍、急性妄想状态、自伤自杀、急性精神药物中毒等。
最常见的诊断依次为急性心因性反应、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样障碍、情感障碍等,多数急诊者在夜间来诊[2]。
1 资料与调查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月~2011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对急诊精神患者自杀、自伤行为(忽视、自虐),急性兴奋激越、暴力行为,精神药物过量或中毒,酒精滥用相关急诊,器质性疾病引起的谵妄,精神药物副反应等实施风险评估,及时采取相应护理干预,为急诊精神患者的安全起到了保障作用。
精神科急诊患者的分类,2010年1月~2011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急诊1 650例,各类疾病占比例情况。
1.2 调查方法及结果
为了探讨影响精神科急诊就诊的因素及干预措施,对人群特点进行临床描述,对2010年1月~2011年12月,精神科急诊患者1 650例进行调查,结果:精神分裂症占56.97%,所占比例最高;情感障碍次之,占32.60%,由于地域的原因,笔者所在医院精神分裂症及情感障碍患者住院人数仍然占入院总数量的70%以上。
2 精神科急诊的常见原因
2.1 精神疾病
精神科急诊增加同时也与患者周围的小环境变化有关,忽视和虐待导致的急诊,较精神患者肇事更多见。
部分急诊室里的暴力行
为与家庭冲突有关,精神疾病可以直接导致家庭暴力,家庭冲突也可以导致精神症状恶化[3]。
2.2 躯体疾病
神经科疾病如脑炎、癫痫也可以引起精神异常和暴力行为,因潜在的躯体疾病使原有精神疾病恶化占急诊者19%,患严重躯体疾病约有1/3的患者出现精神症状[3]。
2.3 其他因素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承受的社会压力越来越多,延伸出更多的精神方面的问题,而大多数的人对于自身精神方面的问题还是存在或多或少的抵触情绪,导致基本是发生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时才会求助医生,而很多碍于世俗的偏见的家属及患者也乐于避开更多的公众视线选择在夜间就医,这种相较于普通内外科有一定的特殊性[4]。
3 精神科急诊患者的评估方法
3.1 急诊评估的目标
是及时评估患者所面临的危险,急诊服务的最终目的,是为患者提供一个安全的场所和恰当的临床处置,急诊医生、护士必须作出初步诊断,鉴别促发因素和患者的即刻需要,给予治疗或急诊入院。
3.2 急诊评估与平诊全面评估的区别
在时间紧迫信息量有限情况下,尽快集中在疾病的主要方面,
安全第一原则。
向一切知情人了解情况,接触患者前掌握更多信息。
集中检查患者最明显的症状,不过多地牵涉应激性生活事件,防止被误导。
3.3 迅速作出判断急诊类型及原因
自杀、自伤引起的生命危险,家庭纠纷、忽视导致生命危险,严重激越、谵妄、造成的衰竭,妄想、幻觉造成的潜在危险等,作出应对,并结合病史视触叩听、精神检查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作初步诊断。
3.4 对严重兴奋激越的患者可以先行保护性约束,再做检查
已经约束的患者暂时不要解除约束。
4 精神科护理干预方法
4.1 暴力行为是精神科急诊最常见的严重紧急情况
必须立即处理,大多数患者发生暴力后被家人、同事、警方强制送来,要处理直接实施的暴力行为,预防潜在的暴力。
4.2 暴力行为的表现
重点评估患者发生暴力行为的可能性,如有无自知力,是否存在与暴力行为有关的精神症状,包括敌意、兴奋、激动、幻觉妄想和躁狂状态等,目前是否仍有行为和企图[5]。
4.3 对潜在的危险和人身安全保持经常性意识
要保持环境安全诊室的设施和布局应尽可能得令人愉快和放松,要减少盲点,保持退路,减少潜在的武器,工作人员均接受安
全和急诊处置培训。
4.4 了解暴力倾向特征
男性、年轻、贫穷、文化程度低、缺乏社会家庭支持是暴力发生的高危因素,其他特征:过量饮酒;有被捕和犯罪行为史;童年受虐待史。
4.5 识别暴力行为的早期预兆
暴力威胁要特别予以重视,病情恶化、特别是针对某个人的妄想幻觉,行为突然改变,内心紧张的外在表现如喊叫、低声自语,重复以前与暴力有关的行为[6]。
4.6 暴力性事件发生时的应对
急诊首先考虑的问题是安全,患者是否存在暴力危险,患者、医生护士、他人的安全,立即采取的能够保证安全的行为是法律允许的,暴力在急诊服务中不应该宽容和忍耐,言语安慰、躯体约束、药物治疗[7-8]。
5 讨论
接待精神科急诊患者,急诊工作人员必须懂得患者正处于躯体和精神的严重应激,非常脆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感觉和错觉,经常因不现实的思维而影响他们对治疗的反应,司法鉴定的患者,现实检验能力受损,可能不理解医生是要帮助他。
有的患者受既往不良治疗经历的影响,可能非常敌对。
因此通过以下程序来应对精神科急诊患者。
(1)通过询问病史,在接触患者前尽可能掌握更多信息,向一切知情人了解情况,及患者的主诉。
(2)接近access,试着与患者直接接触,清除可移动的桌椅,器具,请旁观者离开。
(3)给患者时间让其安静下来,大多数患者可经言语劝慰有所缓解,对话多的患者要允许他们宣泄、发牢骚,有时倾听是最好的安慰。
(4)从作自我介绍开始,表明自己的医务人员身份。
(5)镇静地谈话,向患者保证,你会帮助他们,要想办法找出使患者激动的原因,避免正面对抗,对患者的妄想要保持中立,用清楚直接、非威胁性的、诚恳的言语帮助混乱、激动的患者镇静下来。
(6)姿势:站在患者旁边,减少威胁、缩小目标,把双手放在前面让患者看见,不要让患者误认为你藏有武器。
(7)不要单独接触患者,要配有适当的工作人员,经过适当的训练应对暴力,应具有约束条件来控制暴力,在没有约束条件的场所,要请求援助。
(8)设置抢救设备,留观床位,安排具有复苏设备的救护车进行综合医院转诊,安排精神科会诊或住院。
6 结论
经过2年的急诊精神患者就诊、检查,形成了系统评估及护理干预体系,从了解患者主观体验,自我介绍、倾听,自身安全防护及关注在场其他人员的安全,并通过进一步言语安抚、身体约束、药物治疗,治疗和评估相结合,注重言语安慰和人文关怀及自尊受损失问题,同时以尊重、调解、关心的态度进行沟通,适时采取心
理治疗方法从而保证了急诊精神科患者的安全。
[参考文献]
[1] 崔雯,黄秀琴.精神科急诊护理的风险与对策[j].中国实用医药,2010,6(5):268-269.
[2] victore janka.plantarum novarum turcicarum breviarium[j].oesterreichische botanische zeitschrift,2010,6(7):173-182.
[3] 吴瑾瑾.夜间急诊精神科的护理和救治[j].健康必读,2011,12(5):146-147.
[4] 李铮,王志英.精神科护理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0:81-102.
[5] 王雪玲.精神科病房的护理风险管理[j].中国医药科学,2011,1(24):120-121,138.
[6] 刘丽娟.住院精神病患者康复期的心理护理[j].中国医药科学,2011,1(17):140.
[7] 常新颖.医院急诊科护理的风险评估及管理对策[j].中国医学创新,2011,8(35):83-84.
[8] 陈金萍.急诊科护理风险及防范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12):11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