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大改造教学设计 人教版

三大改造教学设计 人教版

三大改造教学设计 人教版
三大改造教学设计 人教版

《三大改造》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础知识:①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的形式;②国家对资本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政策;③三大改造的实质、意义和缺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指导学生学习三大改造,引导学生分析三大改造的原因、实质和意义,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多方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三大改造,使学生从思想上认识:三大改造的基本完

成,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过渡时期中,我党创造性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另外要让学生学习历史后学会分析历史,运用历史,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三大改造的形式及完成时间

三教学难点三大改造的实质

四教法与学法讲授法,讨论法,表演法

五课型优质课

六课时安排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问:中国是什么性质的国家?

回答:是社会主义国家

讲述:对,这是初二政治第一课的第一句话,也是我国现行宪法的第一句话:中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

提问:中国是什么时候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的?

回答: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时候吧!

回答:是1925年土地改革完成的时候吧!

提问:那么到底是何时、又是什么事件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初步建立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内容:三大改造。

两分钟看书填表——填表:

提问:这个标题缺少主语,通过阅读这一课的小标题,你们能找出本课是要讲三大什么的改造吗?

回答:三大行业的改造。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提问:那么“改造”又是什么意思呢?以前是什么样的?要把它们改成什么样?为什么要改?改造前后有什么变化?下面我们就来一一解决这些问题。以农业为例,通过以前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当时的农村刚刚进行过什么改革?当时农村的生产资料所有情况是怎样的?

回答:在第三课土地改革中我们学到,1952年土改完成后,农村真正建立了农民的土地所有制,3亿多无地少地的分到了7亿多土地,还分到了大量的牲畜、农具和房屋,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讲述:既然土地改革是使农民私有土地,也使生产力提高了,为什么还要改呢?下面请几位同学上来感受一下土改后农民的真实情况。

活动:六位同学在讲台上一字排开,作为新解放区3亿多农民的代表,老师把他们可以分到的东西写在纸条上分发给他们,请他们大声念出自己的所得。一开始是分地,每个同学都分得二亩三分地,然后是分牲畜,然而每个人却只能分得牛的一小部分。

讲述:老师这样分,并不是随意安排的,让我们来看一道数学题,它所用的都是土改时真实的数据。“新解放区有3亿多农民,要分7亿亩土地,问人均能分到土地多少亩?”

回答:7除以3约等于每人2.3亩。

提问:再问,这3亿多农民,要分297万头牲畜,问人均能分到多少头?

回答:约100人能分到一头牲畜。

讲述:所以我们可以发现,土改的成果看似很大,但是这成果一旦分散,个体农民的所得是非常少的,他们虽然真正拥有了生产资料,积极性有了很大提高,但是每人只有二亩三分地,很多人更是根本就没可能分得牲畜。这样,他们能用大型农具、用先进的耕作方式进行生产吗?能抵御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吗?

回答:不能,农民还是很穷,生产方式落后,力量十分脆弱。

提问:那么,我想问问台上6位同学,认识到了你们各自目前的力量以后,你们打算怎样解决呢?

回答:联合起来。

讲述:联合起来,你们便拥有了13.8亩土地,还可能拥有一头完整的耕牛,可以进行科学合理、更高效率的生产了,你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提高。但是生产资料的性质也就随之改变了,由私人所有变成了集体所有。但我相信,只要齐心协力,团结的力量会使你们每一个人受益。活动:提问:这六位同学之前因为分散而脆弱,后来又因为脆弱而联合,那么如果在座的各位同学都是当时的农民,你们有多少人原意加入这六个人的团队呢?

贫下中农代表:我们想再看看效果。

富农代表:穷光蛋办社就能有前途了?让我们把东西捐出来大家一起用,没门!

讲述:两年后,随着加入合作社的人数越来越多,越来越多地生产资料和并在一起,发挥出了更大的效用,众人拾柴火焰高,再加上政府对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支持和扶助,社员的生产生活越来越红火。

贫下中农代表:(套用神州行广告)选择生产方式就像进饭馆,哪里人多就去哪,农业生产合作社,到1956年据说已有一万两千多户农民参加,我相信群众,农业生产合作社,我看行!总结:在农民的踊跃参与下,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1956年,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标志着农业改造的胜利结束。

讲述:手工业的情况和农业差不多,改造方式仍然是合作社。在1956年得时候,全国掀起了手工业合作化的高潮。

(三)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讲述:农民和小手工业者办社,是因为他们的个体力量太薄弱,入社可以令他们得到实惠,所以农民入社时都是积极踊跃,入社后都是兴高采烈。可是对于资本家来说,他们并不存在类似的问题,那么他们愿不愿意接受改造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国家为什么一定要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以及是如何进行改造的。以上海水泥厂为例:

提问:为了改善工人的劳动条件,提高社会生产率,国家要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从表中可以看出,改造的具体措施是什么?

回答:公司合营。

老板刘鸿生,老师充当公方代表,询问刘鸿生是否愿意和公家合作,共同经营企业。“刘鸿生”可以有任何反应,最后在“公方代表”的劝说下同意。接下来“公方代表”提出疑问:“合作经营也要分个主次,我们俩谁占主导地位啊?”“刘鸿生”可以有任何反应,最后其他同学从书上看到:在公私合营中,是公方代表居于主导地位的。这时可以询问“刘鸿生”的感受,一般应是“愤怒的、不解的、或者委屈的、无奈的”。这时公方代表可以提出“发给资本家定息”的方法,来安抚资本家的情绪。还可以问他是否认识北京中药老字号同仁堂的经理乐松生,让他了解乐松生带头进行公私合营因而受到毛泽东、周恩来借见和赞誉的事迹(有照片为证),还可带他参观1956年1月15号20万北京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敲锣打鼓上街游行庆祝公私合营的场面,并肯定他的商业头脑和经营能力,许诺让他在改造后出任厂长主管生产。此时再次询问“刘鸿生”的感受,应该是“好多了”。最后告诉他如果是在苏联,对不愿接受改造的资本家资产是直接进行暴力剥夺的。“刘鸿生”可以有表情?

提问:刚才老师提到的“发给资本家定息”的方式叫做什么?

回答:赎买政策。

提问:它有什么意义?

回答:实现了资本主义工商业向社会主义工商业的和平过渡。

提问:对比苏联的做法,我们的赎买政策有什么意义?

回答: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1.提问:三大改造的实质是什么呢?

回答:由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2.提问:三大改造在当时有什么作用?

回答:(1).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

(2)标志着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五) 三大改造的缺点

提问:在三大改造期间有没有什么缺点呢?

回答:在社会主义改造的后期,也存在要求过急,贵族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

(六)拓展延伸

提问:反思历史,关照现在。通过本课的学习,谈谈你获得了什么启示?(例如:学习、生活)

(七)小结与练习

1.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间是( B )

A.1949

B.1956

C.1978

D.1980

2.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 C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

C.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D.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

3.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采取的措施是( D )

①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

②让农民以家庭为单位独立生产

③引导农民参加生产合作社

④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板书设计:

此资源为word格式,您下载后可以自由编辑,感谢您的选用。

第5课三大改造教案新人教版

第5课三大改造教案【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了 解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形式,三大改造的实质、意义和缺点掌 握 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创造性政策 过程方法阅读资料 联系理解 三大改造在当时推动了我国的社会发展,迅速实现了生产资 料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过渡,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归纳分析三大改造的原因和必要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爱党情感 在过渡时期中,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 会主义改造道路 唯物史观 土改消灭了地主阶级,公私合营后的资产阶级也多已成为自 食其力的劳动者,中国几千年来的剥削历史已经基本结束 教学重点三大改造的形式 教学难点三大改造的实质 【教学过程】 一、前奏板-----温故而知新: 1、第一个五年计划(年~ 年)的基本任务:主要是集中 发展,建立国家和国防的初步基础;相应地 发展;相应地培养。 2、成就:基础工业与新工业部门的建立;交通运输业的成就;原有工业基地的加强和新基地的建立。重工业成就:①1953年底,钢铁公司 ②1956年,生产出第一辆汽车; ③中国第一个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 ④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交通成就:1957年,长江大桥建成;公路建成。 3、第一部宪法的颁布:年9月第一届在北京召开。制定了《》,宪法规定我国坚持,坚持道路,一切权力属于。这是我国第一部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利益的宪法。 二、启动版—创境激趣: 农业生产可以为工业生产提供原料和生活物质保障,如何改造落后的小农经济,建立先进的社会主义农业经济就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成败的关键。 (安排学生先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然后探索、交流、讨论、练习) 三、核心板—自主探究 1、时间——1956年底 (1)三大改造的内容:对、、的社会主义改造。 (2)三大改造的实质:生产资料转变为社会主义。 (3)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 对的社会主义改造——“赎买”政策,这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2、三大改造的意义:到年底,国家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

三大改造教学设计 人教版

《三大改造》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础知识:①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的形式;②国家对资本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政策;③三大改造的实质、意义和缺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指导学生学习三大改造,引导学生分析三大改造的原因、实质和意义,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多方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三大改造,使学生从思想上认识:三大改造的基本完 成,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过渡时期中,我党创造性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另外要让学生学习历史后学会分析历史,运用历史,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三大改造的形式及完成时间 三教学难点三大改造的实质 四教法与学法讲授法,讨论法,表演法 五课型优质课 六课时安排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问:中国是什么性质的国家? 回答:是社会主义国家 讲述:对,这是初二政治第一课的第一句话,也是我国现行宪法的第一句话:中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 提问:中国是什么时候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的? 回答: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时候吧! 回答:是1925年土地改革完成的时候吧! 提问:那么到底是何时、又是什么事件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初步建立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内容:三大改造。

两分钟看书填表——填表: 提问:这个标题缺少主语,通过阅读这一课的小标题,你们能找出本课是要讲三大什么的改造吗? 回答:三大行业的改造。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提问:那么“改造”又是什么意思呢?以前是什么样的?要把它们改成什么样?为什么要改?改造前后有什么变化?下面我们就来一一解决这些问题。以农业为例,通过以前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当时的农村刚刚进行过什么改革?当时农村的生产资料所有情况是怎样的? 回答:在第三课土地改革中我们学到,1952年土改完成后,农村真正建立了农民的土地所有制,3亿多无地少地的分到了7亿多土地,还分到了大量的牲畜、农具和房屋,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讲述:既然土地改革是使农民私有土地,也使生产力提高了,为什么还要改呢?下面请几位同学上来感受一下土改后农民的真实情况。 活动:六位同学在讲台上一字排开,作为新解放区3亿多农民的代表,老师把他们可以分到的东西写在纸条上分发给他们,请他们大声念出自己的所得。一开始是分地,每个同学都分得二亩三分地,然后是分牲畜,然而每个人却只能分得牛的一小部分。 讲述:老师这样分,并不是随意安排的,让我们来看一道数学题,它所用的都是土改时真实的数据。“新解放区有3亿多农民,要分7亿亩土地,问人均能分到土地多少亩?” 回答:7除以3约等于每人2.3亩。 提问:再问,这3亿多农民,要分297万头牲畜,问人均能分到多少头? 回答:约100人能分到一头牲畜。 讲述:所以我们可以发现,土改的成果看似很大,但是这成果一旦分散,个体农民的所得是非常少的,他们虽然真正拥有了生产资料,积极性有了很大提高,但是每人只有二亩三分地,很多人更是根本就没可能分得牲畜。这样,他们能用大型农具、用先进的耕作方式进行生产吗?能抵御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吗? 回答:不能,农民还是很穷,生产方式落后,力量十分脆弱。 提问:那么,我想问问台上6位同学,认识到了你们各自目前的力量以后,你们打算怎样解决呢? 回答:联合起来。 讲述:联合起来,你们便拥有了13.8亩土地,还可能拥有一头完整的耕牛,可以进行科学合理、更高效率的生产了,你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提高。但是生产资料的性质也就随之改变了,由私人所有变成了集体所有。但我相信,只要齐心协力,团结的力量会使你们每一个人受益。活动:提问:这六位同学之前因为分散而脆弱,后来又因为脆弱而联合,那么如果在座的各位同学都是当时的农民,你们有多少人原意加入这六个人的团队呢? 贫下中农代表:我们想再看看效果。 富农代表:穷光蛋办社就能有前途了?让我们把东西捐出来大家一起用,没门! 讲述:两年后,随着加入合作社的人数越来越多,越来越多地生产资料和并在一起,发挥出了更大的效用,众人拾柴火焰高,再加上政府对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支持和扶助,社员的生产生活越来越红火。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 三大改造教案

第5课三大改造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国家开始致力于发展经济||,我们知道现在的社会主义社会是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可是你们知道生产 资料的公有制是什么时候在中国确立的?又是怎样确立的呢? 教师:在这里我可以先告诉大家||,国家是通过三大改造的方式来完成的||。 请问同学们||,那你们知道国家是对哪三个行业进行改造的么? 学生: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教师:同学们||,既然你们知道我们国家是通过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来完成生产资料的公有制的||,那么对于这些内容 ||,你有什么想要知道的?请说出来||,让我们共同探讨||。 展示:第5课三大改造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 一、顺势而行的抉择——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教师:我们来看一下新中国成立后农民的代表人物王国范生活和心情的变化||。 展示: 教师:王国范:河北省遵化市西留村乡农民||,雇农出身||,家境贫寒||,靠给地主家做长工维持生计||,新中国的诞生使他翻身解放||,笑逐颜

开||。 展示: 教师:这张图片让我们想到了什么运动? 学生:土地改革运动 教师:对||,1950年的土地改革运动让王国范分得了梦寐以求的土地||。做了无数年的土地梦终于实现了!!! 展示: 教师:有了自己的土地||,王国范生产时的干劲分外足||,动员全家男女老少齐上阵||,从播种、耕种到灌溉||,早出晚归||,勤勤恳恳||。上天 不负有心人||,到了秋天||,丰收的喜悦让一家人都乐开了怀: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收获! 展示:

教师:然而天有不测风云||,第二年当地遭遇了百年不遇的旱灾||,几乎滴水未降||。眼看着已经种下去的庄稼全都没有水灌溉||,就要枯死||,王国范心如刀绞却又无能为力:附近的河流都已经干涸见底||,周 围十几个乡的庄稼全都没有水浇……自己身单力薄||,根本没办法 抗旱救灾||,这可怎么办好??? 教师:1953年||,中共中央号召农民联合起来||,组成农业生产合作社||,共同克服困难||,中国农村开始了互助合作运动||。就是把分散的个 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 裕的道路||。展示: 教师:有了党中央的指示||,乡亲们找到了前进的方向||,于是在全县、全乡迅速掀起了加入合作社的高潮||,王国范也积极响应号召||,和23 户贫农加入了本村的生产合作社||,而且光荣地成为了这个合作社 的领导——他们准备大干一场了! 教师:为了抗旱救灾||,县政府决定在本县修筑一座水库||,涝时蓄水||,旱时灌溉||。团结的力量在此刻尽显无余||,全县各乡、各村的农民们 热火朝天地大修水利||。王国范和他的社员们也来到了建设一线||,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5课 三大改造 教案

三大改造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 (1)了解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三大改造的实质、意义和缺点。 (2)掌握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创造性政策。 2.能力训练过程方法: (1)阅读理解三大改造在当时推动了我国的社会发展,迅速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过渡,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归纳分析三大改造的原因和必要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爱党情感:在过渡时期,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2)唯物史观:土改消灭了地主阶级,公私合营后的资产阶级也多已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中国几千年来的剥削历史已经基本结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三大改造的形式,农业、手工业走合作化道路,建立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是实行赎买政策,全行业公私合营。 教学难点:三大改造的实质,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 1.要求学生根据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回答:“一五”计划完成时,我国工农业生产之间有什么差别?(工业发展迅速,农业发展相对缓慢) 2.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差别?(工业的发展起点高,一开始就能采用先进的科技和设备,所以发展速度快;而农业仍然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所以发展缓慢) 二、承上启下,教师讲授。 农业生产可以为工业生产提供原料和生活物质保障,如何改造落后的小农经济,建立先进的社会主义农业经济,就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成败的关键。 三、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1.学生自主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

2.根据教材第一目“农业、手工业合作化”,学生回答: (1)为什么要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小农生产方式,制约了农业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农民也有进行互助合作的要求)(2)采用什么方式进行改造?(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农民入社时,把私人的土地、耕牛等主要生产资料集中到合作社里统一经营或使用,提高了效率和产量) (3)教材的插图反映了什么样的历史现象?(农民看到合作化的优越性,踊跃参加合作社,全国掀起了农业合作化高潮) 教师过渡讲解:与农业相似的手工业,在农业合作化的推动下,也形成了合作化高潮。到1956年,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主要生产资料从私人所有变成集体所有。(要求学生完成《填图册》相关问题,并在教材上作好读书标记,然后通过提问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及时予以鼓励) 3.根据教材第二目“公私合营”,学生回答: (1)“公私合营”中的“公”指什么?(国家)“私”指什么?(资本主义工商业中的资本家) (2)怎样实行“公私合营”?(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按当时资本家的资本发给定息,实现了和平过渡) (3)根据“问题思考”和“课后活动”第2题,组织学生讨论并回答:三大改造对推动我国社会发展有什么作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使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到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的1956年底,我国就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教师总结:我们学习了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社会主义革命取得历史性胜利的重要标志。随着三大改造任务的完成,农民已经由个体农民转变为合作化的农民,资产阶级已经处在消灭的过程中,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已经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几千年来阶级剥削的历史已经基本结束,新中国的美好前景正在拉开帷幕。 四、课堂活动。 教师指出: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历史事物。以今天的眼光来看,三大改造也有缺点。 展示材料:《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有关材料:“在1955年夏季以后,农业合作化以及对手工业和个体工商业的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

三大改造教案1

第5课《三大改造》 年级:八年级学科:历史执笔:宋罡审核:冯婕内容:课型:新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了 解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形式,三大改造的实质、意 义和缺点 掌 握 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 创造性政策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阅读资 料联系 理解 三大改造在当时推动了我国的社会发展,迅速 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过渡,我国 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归纳分 析 三大改造的原因和必要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爱党情 感 在过渡时期中,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 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唯物史 观 土改消灭了地主阶级,公私合营后的资产阶级 也多已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中国几千年来 的剥削历史已经基本结束

教学重点:三大改造的形式 教学难点:三大改造的实质 学习目标: 1知道三大改造的原因、形式和结果。 2分析三大改造的原因、实质和意义。 3、理解三大改造的完成,使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我国实现从新民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对于重要年代、事件、概念等做读书标记,思考完成下列问题.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对以上问题进行研究探讨,达成共识。 1、首先阅读课文标题及两个大标题,明确对哪三大产业进行改造? 2、阅读第二段找出对农业手工业进行改造原因、方式及结果。 3、阅读第三、四段找出对资本主义工商改造形式政策及实行这种政策意义。 4、阅读理解三大改造意义,找出完成时间及改造过程中存在哪些不足。 二、互动提高: 这节课你有收获吗?和你同组的同学比一比,看谁学得更好。比一比:谁掌握的知识更多? 农业

背景:贫苦农民缺乏生产工具、资金,难以解决水利问题难以抵御自然灾害,不能合理地使用耕地,也不能使用先进的机械化工具。影响了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的需要。 改造方式:组成_________合作社,走_________和_________的社会主义道路。 结果: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1956年,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手工业 改造方式:__________________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 方式:_________年起,实施__________,公方代表居于领导地位。政策:_________政策。使用这种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结果:1956年初,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了全行业的公私合营的高潮。 三大改造的意义 到_________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我国初步建立起__________________的基本制度 ③从此,进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思维比拼

第5课 三大改造 优秀课获奖教案

第5课 三大改造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三大改造的方式。 教学难点:三大改造的实质。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土地改革,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农民分到了土地,但在当时的条件下,分散、落后的农民个体经济很难发展,也不能满足国家工业化对农业的需要。为此土地改革后,中国共产党及时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把小农经济逐步改造成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农业合作化的优越性,促使农民踊跃参加合作社,走社会主义道路。上图反映的就是当时的情景,看他们面带笑容,足见当时人们的热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段充满激情的历史。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1.教师讲述:什么是三大改造。 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一)改造农业的原因 2.读下面材料,分析讨论:我们党为什么要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3.史料解读: 材料一:农村土地改革后,农村出现的情况:土地买卖。土改后部分农民因天灾受损,或家中有人重病,或无力耕作等出卖自己的土地。1952年山西省对49村农民调查,在被出卖的718公顷土地中,1949年的占3.95%,1950年占30.99%,1951年占51.15%,1952年占13.91%。1953年对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典型调查,出卖土地的农户占农村总农户的1.29%,出卖土地面积占农村土地总面积的0.22%。 材料二:经过土地改革,广大农民得到了土地,农村生产力从封建制度束缚下解放出来,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起来了,但农民绝大多数还是靠人畜经营……正因如此,今天农业生产的发展,还有许多困难的条件限制了它,约束了它。 ——邓子恢《在全国第一次农村工作会议上的总结报告》

第5课三大改造教学设计

第5课三大改造 建湖县裴刘学校周华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农村土地改革后的情况和在农村走集体化道路的必要性;掌握对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和意义。掌握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方式、方法并分析其原因。 ②综合分析三大改造的必要性,对比三大改造方式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按照“知、疑、学、解、创”教学模式,让学生走进历史,通过整合走出历史,达到学习历史的目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要让学生在思想上知道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改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同时认识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并在过渡中,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重点:三大改造的形式,农业、手工业走合作化道路,建立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是实行公私合营和全行业公私合营。 难点:三大改造的实质。 课前预习题: 1、三大改造指的是对哪三个行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国家分别采取了什么政策对此进行改造?什么时候改造进入高潮? 3、三大改造什么时候基本完成?完成了什么巨大的历史转变? 4、三大改造有什么重大的历史意义?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小组合作讨论、自主探究等 教法学法:按照“三部六法”的教学模式,采用深入浅出的方式,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历史。 教学过程: 【导入】 师:同学们,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国家开始致力于发展经济,我们知道现在的社会主义社会是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可是你们知道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是什么时候在中国确立的?又是怎样确立的呢? 生:(可能会摇头) 师:在这里我可以先告诉大家,国家是通过三大改造的方式来完成的。 板书:三大改造 师:请问同学们,那你们知道国家是改造哪三方面问题么? 生: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师:既然知道是这三方面的问题,谁又知道国家是怎样进行改造的呢?如何把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变成公有制? 生:不知道。 师:好,那今天我们就具体学习有关这方面的知识。(板书) (一)农业改造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三大改造》教案设计一

第5课《三大改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1.了解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形式,三大改造的实质、意义和缺点 2.掌握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创造性政策 基本技能: 1.理解三大改造在当时推动了我国的社会发展,迅速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 向公有制的过渡,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归纳分析三大改造的原因和必要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过渡时期中,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2.土改消灭了地主阶级,公私合营后的资产阶级也多已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中国几千年来的剥削历史已经基本结束 教学重点: 三大改造的形式 教学难点: 三大改造的实质 教学过程 呈现邮票,复习“一五”计划的成就(这是纪念“胜利超额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一组邮票,它们分别反映的是和平建设、工业与农业、交通运输业的成就,) 复习提问: 1. “一五”计划完成时,我国工农业生产之间有什么差别?(工业发展迅速,农业发展相对缓慢。) 2.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差别?(工业的发展起点高,一开始就能采用先进的科技和设备,所以速度快;而农业还保留着各家“自扫门前雪”的小农生产方式,

所以发展缓慢。)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农业生产可以为工业生产提供原料和生活物质保障,如何改造落后的小农经济,建立先进的社会主义农业经济就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成败的关键。 1. 观看视频《影响中国历史里程的事件——金光大道》,回答问题: 三大改造的基本任务是什么?(生产资料私有制→→公有制) 根本目的是什么?(基本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1.为什么要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一家一户经营的小农生产方式,制约了农业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2.方法(采用什么方式进行改造?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农民入社时,把私人的土地、耕牛等主要生产资料集中到合作社里统一经营或使用,提高了效率和产量。) 3.成就(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1956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第21页两幅插图反映了什么样的历史现象?(农民看到合作化的优越性,踊跃参加合作社,全国掀起了农业合作化高潮。) 1. 时间 2. 方式 3. 成就 1. 时间、方法、成就、政策 2.“公私合营”中的“公”指什么?(国家)“私”指什么?(资本主义工商业中的资本家) 3.怎样实行“公私合营”?(由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三大改造教学设计新人教版1

第5课三大改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农村土地改革后的情况和在农村走集体化道路的必要性;掌握对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和意义。掌握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方式、方法并分析其原因。 ②综合分析三大改造的必要性,对比三大改造方式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按照“知、疑、学、解、创”教学模式,让学生走进历史,通过整合走出历史,达到学习历史的目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要让学生在思想上知道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改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同时认识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并在过渡中,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教材处理 1.重点:三大改造的形式,农业、手工业走合作化道路,建立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是实行公私合营和全行业公私合营。 重点突破:通过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了解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必要;同时通过对比,说明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特殊性。 2.难点:三大改造的实质,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社会变革,因为它涉及到政治经济学,学生不好理解,因此把它作为难点。 难点突破:利用实例说明公私合营的定义以及操作方法,教师进行适当的分析、讲解。 教学手段 多媒体演示讨论探究自主合作 教法学法 按照“知、疑、学、解、创”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走进历史,最终走出历史。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导言:(了解学生知道多少有关三大改造以及农村方面的有关知识;了解学生对这些知识发展域,即了解这段知识的方法、途径、以及和老师沟通的方式等,所谓“知”。)师:同学们,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国家开始致力于发展经济,我们知道现在的社会主义社会是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可是你们知道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是什么时候在中国确立的?又是怎样确立的呢? 生:(可能会摇头) 师:在这里我可以先告诉大家,国家是通过三大改造的方式来完成的。 板书:三大改造 师:请问同学们,那你们知道国家是改造哪三方面问题么? 生: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师:既然知道是这三方面的问题,谁又知道国家是怎样进行改造的呢?如何把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变成公有制?

第五课 三大改造

八年级历史下册导学案 第五课三大改造 【课标要求】知道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的标志。 【学习目标】1知道三大改造的原因、形式和结果。2分析三大改造的原因、实质和意义。 3、理解三大改造的完成,使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我国实现从新民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 【学习重点】三大改造的形式 【学习难点】三大改造的实质 【学习方法】联系生活,合作探究,阅读课外资料,理解历史大事,学习用历史观点分析问题。 一、自主学习 快速阅读教材,完成下列内容 1、农业合作化的原因 ⑴我国农业是经营,影响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 建设的需要。 ⑵改造形式:把个体农民、手工业者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 目的:走的社会主义道路。 2、手工业:改造方式:__________________合作社。 3、资本主义工商业 ⑴方式:_________年起,实施__________,公方代表居于领导地位。 ⑵政策:_________政策。使用这种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⑶结果:1956年初,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了全行业的公私合营的高潮。 ⑷三大改造的意义 到_________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我国初步建立起__________________的基本制度 ③从此,进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合作探究:小组活动,派代表发言,其他组可补充。 1、三大改造指什么?起止时间是?各采取什么形式? 2、公私合营的含义是什么?我国哪些城市首批进行全行业公私合营? 3、什么是赎买政策?这种政策的意义是什么? 4、读书25页动脑筋并分析回答问题。 5、三大改造的实质是什么?

《三大改造》教案

第5课三大改造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础知识:①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②国家对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政策;③三大改造的实质、意义和缺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指导学生学习三大改造,引导学生分析三大改造的原因、实质和意义, 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认识到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过渡时期中,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 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三大改造的方式。 教学难点:三大改造的实质。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土地改革,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农民分到了土地,但在当时的条件下,分散、落后的农民个体经济很难发展,也不能满足国家工业化对农业的需要。为此土地改革后,中国共产党及时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把小农经济逐步改造成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农业合作化的优越性,促使农民踊跃参加合作社,走社会主义道路。上图反映的就是当时的情景,看他们面带笑容,足见当时人们的热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段充满激情的历史。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1.教师讲述:什么是三大改造。 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一)改造农业的原因 2.读下面材料,分析讨论:我们党为什么要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3.史料解读: 材料一:农村土地改革后,农村出现的情况:土地买卖。土改后部分农民因天灾受损,或家中有人重病,或无力耕作等出卖自己的土地。1952年山西省对49村农民调查,在被出卖的718公顷土地中,1949年的占3.95%,1950年占30.99%,1951年占51.15%,1952年占13.91%。1953年对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典型调查,出卖土地的农户占农村总农户的1.29%,出卖土地面积占农村土地总面积的0.22%。 材料二:经过土地改革,广大农民得到了土地,农村生产力从封建制度束缚下解放出来,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起来了,但农民绝大多数还是靠人畜经营……正因如此,今天农业生产的发展,还有许多困难的条件限制了它,约束了它。

第5课三大改造教学案

第5课三大改造教学案 一、单项选择题 .在1949年10月召开的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全体会议上: A.通过《共同纲领》 B.选举了国家领导人 c.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 D.决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 2.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第七舰队开到台湾海峡的主要目的是 A.帮助蒋介石反攻大陆 B.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台湾 c.切断台湾海峡的南北交通 D.策动台湾独立,制造两个中国 3.解放后的土改运动在政策上和过去有什么不同? A.限制和打击富家 B.限制和打击民族资产阶级 c.保存富农经济,政治上中立富农 D.保存富农经济,团结富农 4.1950—1953年的土地改革是为了 A.彻底摧毁土地私有制

B.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c.彻底完成民主革命任务 D.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 5.1952年全国粮食产量比1949年增加49%,这主要是由于 A.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 B.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 c.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 D.农业集体化道路的起步 6.1949年至1956年我国农村经济形式的变化趋势是 A.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 B.封建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封建剥削制度→个体小农经济→社会主义合作生产 D.互相组→初级社→高级社 7.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三反运动①查处了一批腐败分子 ②教育了干部的大多数 ③抵制了资产阶级的腐蚀 ④打退了不法资本家向社会主义的猖狂进攻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8.建国初期三大运动的共同历史作用是 A.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新政权 B.完成了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 c.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 D.实现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9.“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的实质是 A.人民政府掌握经济命脉的斗争 B.稳定社会秩序,巩固政权的斗争 c.打击投机商人,稳定物价的斗争 D.人民内部斗争 0.解放初期,我国社会主义国营企业资产的有 ①国民政府财产 ②官僚资本 ③帝国主义在华企业 ④资本主义工商业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学科网] 1.城市工矿企业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的共同作用是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三大改造》优秀教案

《三大改造》 教学模式介绍: 新课程理念坚持把“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旨。发现式教学模式是在老师的组织引导下,规范学生自主学习习惯,让学生在自学和交流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并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一种教学模式。 发现式教学的课程环节: 激趣导学-目标导学-导思点拨-设问寻疑-诊断反馈-拓展延伸 设计思路说明: 通过结合数学计算题目的形式,推出前期土地改革中农民土地私有制,结合法律对社会主义国家的限定,引出三大改造的必要性。 根据教材的编排需求把本课内容分成三大块: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一进行讲解,以整体宏观的角度让学生去感知教材,最大限度地去调动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教师在讲解到三大改造意义的时候可以运用发现式教学,在目标导学环节后,让学生一边思考一边小结本节课的知识结构,起“温故而知新”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把新知识与旧知识联系,形成新的概念,在自己的认知结构中进行重组,完善知识结构,总结学习方

法。 教材分析 《三大改造》是人教版2018年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的内容。本节课主要涉及了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 (2)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政策; (3)三大改造的实质、意义和缺点等基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引导学生搜集有关三大改造的资料,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 (2)实施探究式学习,掌握合作、交流学习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认识到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过渡时期中,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三大改造的形式及意义。 【教学难点】 三大改造的原因和实质。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 3.学生课前查阅有关三大改造的历史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中国是一个什么社会性质的国家? 学生回答:社会主义国家。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三大改造》精品教学设计

第5课三大改造 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三大改造的方式 教学难点:三大改造的实质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三大改造》情景故事:李老汉的困惑 李老汉是贫苦农民,老伴早年过世,有一儿一女,和许许多多的农民一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满怀对新生活的向往。1952年土地改革完成后,他得到了一份属于自己的土地,激动得热泪盈眶,指望着今后能过上好日子,但现实并非如此。下面,我们一起走进李老汉的生活,看看能不能帮助他解决一下实际困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段充满激情的历史。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困惑一:李老汉在1952年的土地改革中分到了土地,但是他很快发现靠自己单干,手里的农具根本不够用,也没有耕牛,更没有钱买种子。后来好不容易东拼西凑种了点庄稼,却没有水渠灌溉,长势一直不好,更没想到的是秋天的一场蝗灾竟然让他颗粒无收。欲哭无泪的李老汉为了活命,只得将土地卖了,又靠借高利贷和租种富农的土地艰难度日。】 思考: 1.李老汉为什么要卖地?——分散致贫,制约生产力。 2.怎么解决李老汉的困难? (一)农业改造的原因 1.史料展示: 材料一:农村土地改革后,农村出现的情况:土地买卖。土改后部分农民因天灾受损,或家中有人重病,或无力耕作等出卖自己的土地。1952年山西省对农村调查发现,在被出卖的718公顷土地中,1949年占3.95%,1950年占30.99%,1951年占51.15%,1952年占13.91%。1953年对湖北、湖

南、江西三省典型调查发现,出卖土地的农户占农村总农户的1.29%,出卖土地面积占农村土地总面积的0.22%。 材料二:经过土地改革,广大农民得到了土地,农村生产力从封建制度束缚下解放出来,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起来了,但农民绝大多数还是靠人畜经营……正因如此,今天农业生产的发展,还有许多困难的条件限制了它,约束了它。 ——邓子恢《在全国第一次农村工作会议上的总结报告》 2.教师提问:阅读教材并结合材料分析对农业进行改造的原因。 提示:土改完成后,农民遇到了缺乏生产工具、资金、水利和遭遇自然灾害等困难;更别说承担生、老、病、死等大型支出,甚至有的贫困农民不得不卖掉自己分到不久的土地。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走合作之路成为势在必行的道路。 (二)对农业、手工业的改造 1.教师提问:如何对农业进行改造呢? 提示:主要是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2.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有关农业合作化的图片 3.教师提问:阅读教材说说农业改造的结果是怎样的。 提示: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第二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李老汉的新生活:李老汉加入了生产合作社后,和其他社员一起齐心协力,埋头苦干,社里庄稼大丰收,李老汉分到了许多粮食,很快还清了高利贷,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困惑二:李老汉的女儿从事纺织,只有一台织机,设备简陋,工艺落后,生活艰难,回家诉苦后,你知道李老汉如何帮他出主意吗?】 4.教师指出:农业合作化运动,推动了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样,也是引导手工业者走合作化的道路,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5.引导学生思考:手工业改造的结果如何? 提示:1956年,90%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目标导学二:公私合营 【困惑三:李老汉的儿子在上海水泥厂当工人。来信说:“爹,咱的合作社今年又丰收了吧!可儿子在上海水泥厂过得还很郁闷。这家水泥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是一个资本家开的工厂,现在都解放了,可是我们的劳动条件很差,工资很低,资本家还经常打骂、剥削工人,不给开工资。为什么都解放了,资本家还能剥削我们工人呢?”】

三大改造 教案

三大改造教案 第五课三大改造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 ⑴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 ⑵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政策 ⑶三大改造的实质意义和缺点 2.能力: 引导学生分析三大改造的原因实质意义,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过程与方法 ⑴用提出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用历史的观点分析问题的方法; ⑵适当补充课外材料,训练学生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历史史实的方法; 4.情感、态度、价值观: ⑴使学生从思想上认识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是我党在过渡时期实行的一项正确的政策; ⑵培养学生互相帮助热爱集体的品德; 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精神; 二.重点、难点:

.重点:三大改造的形式 ⑴农业手工业:建立生产合作社 ⑵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2.难点:三大改造的实质(是我国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深刻社会变革)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方法:讲解法讲述法读书指导法情景教学法情感教学法 2.手段: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导入: (上课前写好课题和第一个大标题) ()播放电视剧《大宅门》中百草厅公私合营的片段。(问)大家有没有看过这部电视剧啊?(学生回答)刚刚老师放给大家看的是电视剧《大宅门》中公私合营的一段,现在大家把书打开到第23页中,看有关北京老字号药店同仁堂的介绍。其实,《大宅门》中的百草厅的真实就是同仁堂药店。老师读) 2.公私合营: 好,我们一直在说公私合营,那么,到底什么叫公私合营呢?公私合营是针对什么来说的呢?(:是我们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高级形式,即国家资本主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三大改造优质教案(含教学反思)

第5课三大改造 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三大改造的方式。教学难点:三大改造的实质。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土地改革,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农民分到了土地,但在当时的条件下,分散、落后的农民个体经济很难发展,也不能满足国家工业化对农业的需要。为此土地改革后,中国共产党及时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把小农经济逐步改造成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农业合作化的优越性,促使农民踊跃参加合作社,走社会主义道路。上图反映的就是当时的情景,看他们面带笑容,足见当时人们的热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段充满激情的历史。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1.教师讲述:什么是三大改造。

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一)改造农业的原因 2.读下面材料,分析讨论:我们党为什么要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3.史料解读: 材料一:农村土地改革后,农村出现的情况:土地买卖。土改后部分农民因天灾受损,或家中有人重病,或无力耕作等出卖自己的土地。1952年山西省对49村农民调查,在被出卖的718公顷土地中,1949 年的占3.95%,1950年占30.99%,1951年占51.15%,1952年占13.91%。1953年对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典型调查,出卖土地的农户占农村总农户的1.29%,出卖土地面积占农村土地总面积的0.22%。 材料二:经过土地改革,广大农民得到了土地,农村生产力从封建制度束缚下解放出来,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起来了,但农民绝大多数还是靠人畜经营……正因如此,今天农业生产的发展,还有许多困难的条件限制了它,约束了它。

三大改造教案

第5课三大改造学案 【学习目标】 1.知道三大改造的原因、形式和结果。 2.分析三大改造的原因、实质和意义。 3.理解三大改造的完成,使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我国实现从新民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 【学习重、难点】 三大改造的形式及实质 【学习过程】 活动一:自主学习(认真阅读课文,独立完成下列知识填空,并努力记住这些知识,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 1.三大改造中对农业改造的原因:。 2.三大改造的起止时间_______ __________。 3.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形式:_________________ 。 成果:_______年底占全国农民总数96.3%约1.18亿户加入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4.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形式:_________________ 。 成果:________年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5.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形式:__________ 政策:____________成果:________。 6.三大改造中存在哪些缺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三大改造的意义:到1956年底基本上完成了对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______制转变为______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进入社会主义______阶段。 活动二:通过和同学讨论,合作探究下面的问题。 探究一:三大改造指的是对哪三个行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国家分别采取了措施?什么时候改造进入高潮? 探究二:三大改造什么时候基本完成?有什么历史意义和缺点? 活动三:延伸拓展 一位老人在去世前将三个儿子叫到身边,让他们每人把一根筷子折断。三个儿子都很轻松地做到了。然后,老人把三根筷子捆在一起,让三个儿子再试试。这次,三个儿子都未能折断。从上面这个故事中,你受到什么启发?故事中的寓意和土改后农民经营方式的改变有没有相同之处? 【达标训练】 A组 1.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形式() A.互助组B.农业生产合作社C.人民公社D.家庭联产承包制

[初中历史]三大改造教案1 人教版

第五课三大改造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 ⑴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 ⑵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政策 ⑶三大改造的实质意义和缺点 2.能力: 引导学生分析三大改造的原因实质意义,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过程与方法 ⑴用提出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用历史的观点分析问题的方法; ⑵适当补充课外材料,训练学生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历史史实的方法; 4.情感、态度、价值观: ⑴使学生从思想上认识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是我党在过渡时期实行的一项正确的政策; ⑵培养学生互相帮助热爱集体的品德; 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精神; 二.重点、难点: 1.重点:三大改造的形式 ⑴农业手工业:建立生产合作社 ⑵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2.难点:三大改造的实质(是我国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深刻社会变革)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1.方法:讲解法讲述法读书指导法情景教学法情感教学法 2.手段: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上课前写好课题和第一个大标题) (课件)播放电视剧《大宅门》中百草厅公私合营的片段。(问)大家有没有看过这部电视剧啊?(学生回答)刚刚老师放给大家看的是电视剧《大宅门》中公私合营的一段,现在大家把书打开到第23页中,看有关北京老字号药店同仁堂的介绍。其实,《大宅门》中的百草厅的真实来源就是同仁堂药店。老师读) 2.公私合营: 好,我们一直在说公私合营,那么,到底什么叫公私合营呢?公私合营是针对什么来说的呢?(课件:是我们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高级形式,即国家资本主义)。那老师要问了,以前我们学过改造的低级形式,哪位同学能告诉老师啊?(学生回答)(课件:对工业中的计划定货统购包销和商业中的委任经销代销等等)。(课件:毛泽东在1953.7发表的《关于国家资本主义》一文中写道:“这种资本主义经济已经不是普通的资本主义经济,而是一种特殊的资本主义经济,即新式的资本主义经济。它主要的不是为了资本家的利润而存在,而是为了供应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而存在……)。那大家想想看为什么说已经有很大的社会主义性质了啊?(问)(老师归纳)虽然这些资本家对企业仍然拥有所有权,但已经不能自由买卖了。那大家想看看,公私合营照字面理解应该是什么啊?就是国家与私人,这里也就是指资本家联合起来经营工商业。原本都是资本家自己独家经营,现在变成与国家合营了。新中国是社会主义社会,对我们国家来说,必须建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所以公私合营对我们国家实现社会主义变革是有好处的。那对资本家有没有好处呢?他们是不是被强迫答应公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