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知识点归纳
- 格式:doc
- 大小:15.78 KB
- 文档页数:5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和思想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化和思想发展具有极大的特点和价值。
在这一时期,文化和思想逐渐从老传统式的延续中走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面貌,并且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影响在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发展中可以延续到今天。
一、文学和艺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和艺术是这一时期最活跃和最富有特色的领域之一。
在这一时期,文学和艺术兴起了许多新的流派和风格,例如田园诗、乐府诗、小说、壁画等等。
田园诗是一种讴歌自然、崇尚田园生活的诗歌形式。
这种诗歌的产生和兴起与当时社会和政治背景有着紧密的联系。
在战乱频繁、社会动荡的情况下,田园诗歌成为人们心灵的寄托和安慰。
代表作品包括《山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乐府诗是另一种流传广泛的诗歌形式,其特点是以民间的歌谣、乐曲为基础,以大众的语言表现社会生活的真实情感。
其代表作品包括《木兰辞》、《长恨歌》等。
小说方面,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小说的黄金时期,形成了具有独特特色的艳情小说、仙侠小说等流派。
其中,艳情小说最为著名,例如《董小宛传》、《西厢记》等作品。
壁画是当时中国艺术的一大特色。
这一时期的壁画多样丰富,内容取材广泛,具有浓郁的民俗风情。
这些壁画的主要载体是政府机构、宫殿、寺庙等建筑物,例如五台山壁画、云冈石窟等。
二、文化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呈现出多元化和复杂性的特征,包括学问、道德、宗教等方面的发展。
在文化方面,特别是学问方面,出现了士族文化和佛教文化两个主要的文化潮流。
士族文化表现为一种以士人为主体的文化,主要是儒家思想的传承和延续。
士族文化的主要表现是诗词、文章、论文等,反映出当时士人的思想、情感和社会观念。
士族文化的代表人物有左思、陶渊明、谢灵运等。
佛教文化是佛教在中国传播的结果。
在这一时期,佛教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逐渐扩大,同时,佛教在中国的本土化也逐渐展开。
佛教对于中国文化和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文化主要表现为佛教经典翻译、佛教艺术、佛教教育等方面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的思想文化总结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持续了约四百年之久,由魏、晋、南朝宋、齐、梁、陈等多个王朝组成。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政治动荡和经济萧条,但思想文化方面却出现了一定的繁荣。
本文将对魏晋南北朝的思想文化进行总结,并试图在1000字以内进行概括。
魏晋南北朝的思想文化总结如下:一、政治思想: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独行一统的大一统局面瓦解,政治思想开始向多元化发展。
独行一统时期积累的君主权力观念延续下来,但对于政治体制的讨论也日益增多。
著名的政治思想家王导主张君主集权制度,他认为君主应该尽忠职守,用法治来确保社会秩序和国家稳定。
然而,实际上,封建专制的政治制度开始衰落,地方的势力逐渐增强,士族地主势力逐渐崛起,形成了一种新的政治力量。
二、文化思想:1. 文学: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文人活跃的时期。
这段时期的文学作品以《世说新语》、《文选》等为代表,这些作品主要记录了当时社会生活和人物风貌,对后世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同时,魏晋南北朝也是古文运动的鼎盛时期,古文风格开始流行,对后来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2. 儒学:在这个时期,儒学逐渐走向衰落,但仍然在社会中占有重要地位。
陆机是儒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对儒学进行了巨大的改革,强调人的自主性和自我完善。
与陆机相对立的是道教,道教主张追求超自然的神仙生活,排斥现实世界的繁琐。
3. 佛教:魏晋南北朝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黄金时期,佛教在中国逐渐流行。
佛教主张世俗的忧虑,强调放下欲望和个人执着,追求解脱和涅槃。
佛教对于社会冲突、政治动乱提供了一种精神寄托,成为社会平稳发展的一种动力。
三、价值观念:1. 社会道德: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道德观念开始多元化。
传统的儒家道德依然流行,但受到了佛教和道教的影响,追求超脱世俗的价值观也开始广泛流传。
社会出现了一种“随实解释”的思潮,人们渐渐地不再拘泥于传统的道德规范。
魏晋南北朝知识点梳理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政权更迭频繁、长期分裂动荡的时期,但同时也是文化多元、民族融合的重要阶段。
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特点和发展。
政治方面,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林立,朝代更迭频繁。
三国鼎立局面结束后,西晋短暂统一,但很快陷入内乱。
八王之乱导致西晋国力衰退,随后北方少数民族纷纷内迁,建立了众多政权,史称“五胡十六国”。
与此同时,司马氏家族在南方建立东晋政权。
此后,南方相继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史称“南朝”;北方则由北魏统一,之后分裂为东魏、西魏,继而又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这五个朝代被称为“北朝”。
在政治制度上,九品中正制在魏晋时期得到确立和发展。
这一制度起初旨在选拔人才,但后期逐渐被世家大族所操纵,成为他们垄断政治权力的工具,导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
经济方面,由于北方长期战乱,人口大量南迁,为南方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的经济开发。
江南地区的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水利工程大量兴修,耕地面积扩大,农作物产量提高。
同时,南方的手工业和商业也逐渐繁荣,城市兴起,如建康(今南京)成为当时重要的商业城市。
在北方,虽然战乱频繁,但在相对稳定的时期,农业生产也有所恢复和发展。
少数民族政权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汉族的生产方式和文化,推动了民族间的经济交流和融合。
文化方面,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这一时期,玄学兴起,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等。
玄学强调思辨和抽象的哲学思考,对当时的思想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文学方面,诗歌、散文、辞赋等都取得了显著成就。
以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风格慷慨悲凉;东晋陶渊明的田园诗,质朴自然,意境高远;南北朝时期的民歌,如《木兰诗》《敕勒歌》等,生动活泼,富有生活气息。
文学批评也逐渐兴起,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的文学理论著作。
艺术方面,书法、绘画、雕塑等都有很高的成就。
魏晋南北朝高三知识点归纳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涵盖了从220年至589年的时间段。
在这段历史时期,经历了魏、蜀、吴三国的战争,晋朝的兴亡,以及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
在高中历史学科中,魏晋南北朝是一个重要的考点。
本文将对魏晋南北朝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一、魏晋南北朝的历史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分裂时期,这个时期的终结与东晋的建立及南北朝的开始有关。
二、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制度1.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的建立和兴亡。
2. 晋朝:晋朝的兴起和衰落。
3. 南北朝的分裂: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事件。
三、魏晋南北朝的文化特点1. 文学:代表作品有《世说新语》、《晋书》等。
2. 士人风采:文人墨客的活动和成就。
3. 佛教传入:佛教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影响。
4. 初唐文风的萌芽:初唐文风的一些特点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可见端倪。
四、魏晋南北朝的社会经济1. 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兼有麦、豆、麻、薯等作物的种植。
2. 手工业:纺、织、染、陶、瓷等手工业得到了发展。
3. 商业:南北朝时期商业繁荣,与丝绸之路的贸易往来密切。
五、魏晋南北朝的对外关系1. 与匈奴的战争:北朝经历了多次与匈奴的战争。
2. 与西域的交往:丝绸之路的发展和贸易往来。
六、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教育1. 科技:经济发展推动了科技的进步,如水力机械和农业工具的发展等。
2. 教育:士族子弟重视教育,私学的发展。
七、魏晋南北朝的宗教与思想1. 佛教的传入和影响:佛教在这一时期受到了广泛的推崇和信仰。
2. 道教思想的传播:道教在这一时期也开始传播和影响。
总结: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涵盖了从220年至589年的时间段。
在这个时期中,发生了魏、蜀、吴三国的兴亡,晋朝的建立和衰落,以及南北朝政权的更迭。
在高中历史学科中,了解魏晋南北朝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文化特点、社会经济、对外关系、科技与教育、宗教和思想等知识点是十分重要的。
魏晋南北朝高三知识点总结魏晋南北朝,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它是从西晋灭亡到隋朝建立之间的时间段。
在这个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许多变化,给中国历史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将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几个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政治篇1. 三国分立: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分裂为魏、蜀、吴三国,魏国为曹魏,蜀国为刘备所建的蜀汉,吴国为孙权所建的吴国。
三国相互争夺领土,展开了一系列的战争。
2. 五胡乱华:五胡是指匈奴、羯族、氐族、羌族和鲜卑族,他们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入侵中国北方,对中原地区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这段时间也被称为五胡十六国时期。
3. 建立统一政权:南朝刘宋和北朝北魏分别在南方和北方建立起了统一的政权,结束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局面。
二、经济篇1. 农业生产:魏晋南北朝时期,农业生产逐渐从封建制向地主农民经营过渡,土地兼并愈演愈烈,农民失去土地,社会出现大量游民。
2. 商品经济:商品经济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商品交换活跃,市场经济逐渐形成。
3. 瓷器制作: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瓷器制作水平达到了非常高的程度,著名的汝窑、钧窑、定窑等窑口相继兴起,瓷器成为中国的重要出口商品。
三、文化篇1. 文学艺术: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艺术繁荣发展,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文学家和艺术家,如曹操、曹丕、曹植、王羲之等。
2. 道教兴起: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逐渐兴起并广泛传播,成为当时的重要宗教信仰。
3. 佛教传入: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对中国的宗教、哲学、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科技篇1. 医学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医学得到了较大发展,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等医学著作被广泛传播。
2. 数学进步:魏晋南北朝时期,数学发展迅速,出现了重要的数学著作如《九章算术》等。
3. 发明创造: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出现了许多重要的科技发明,如造纸术、指南针等。
综上所述,魏晋南北朝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个方面都有重要发展的时期。
魏晋南北朝高三知识点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较为特殊的时期,涵盖了魏、晋、南朝宋、齐、梁、陈以及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等多个王朝。
这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重要的变革,成为中国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本文将为你介绍魏晋南北朝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一、政治变革1. 魏晋时期政治体制:魏晋时期采用了分封制和官僚制相结合的政治体制,分封制是指皇帝授予诸侯王以封地,以维护统一的政权;官僚制则是指设立中央和地方各级官职,实行官员选拔制度,以确保政府的运行。
2. 社会经济变革: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出现了一系列的变革,农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手工业和商业也有所繁荣。
特别是在南朝时期,江南地区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中心,丝绸、茶叶、陶瓷等商品的生产和贸易非常兴盛。
二、文学艺术1. 魏晋文学:魏晋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繁荣时期,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文学家和作品。
代表性的作品有曹操的《短歌行》、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王羲之的《兰亭序》等。
这些作品多以描述自然风光、抒发个人情怀为主题,展现了魏晋时期文人的豪放和独特的艺术追求。
2. 南朝文学:南朝时期文学表现出更加丰富多样的特点,以乐府诗和绘画为代表,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
著名的文学家有谢灵运、陶渊明、陆机等。
他们的作品多以抒发个人情感、描绘湖光山色为主题,给人以深深的艺术享受。
三、思想和宗教1. 道家思想: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道家思想发展的重要时期。
王弼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他对庄子和老子的思想进行了深入研究和解释,对后来的道家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佛教传入: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佛教的思想与道家和儒家思想相互融合,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著名的佛教石窟和寺庙,如云岗石窟、龙门石窟等都是这一时期建造的。
四、科学技术1. 数学: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数学发展出现了一些重要的成就,如晋朝的祖冲之提出了"圆周率"的计算方法,对后来的数学研究有很大的影响。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1、科技:(1)数学:刘徽提出计算圆周率的正确方法;祖冲之精确到圆周率后七位数,比外国早近一千年;著有《缀术》。
(2)农学:贾思勰著《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农书。
(3)地理:裴秀绘制《禹贡地域图》,提出绘制地图的原则;郦道元著《水经注》,是一部综合性地理著作。
2、宗教哲学:(1)、道教:东汉时在民间兴起;①东晋葛洪结合儒家思想改造道教,宣扬采药炼丹、长生不老,道教变成为封建统治服务的宗教。
②萧梁时,道教经典增多,陶弘景吸收佛教教义和封建等级观念,丰富了道教教义,建立起道教的神仙体系。
(2)、佛教与反佛的斗争——①佛教盛行: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教义为穷苦百姓找到了一条精神解脱的道路,也适合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的需要,因而迅速传播。
②佛教的危害:第一,统治者利用佛教教义,使人民甘心忍受剥削和压迫,安于现状;第二,统治者广修寺塔,施舍钱财,浪费了人民的大量血汗;第三,寺院经济过度发展,广占田宅,侵夺百姓,与官府争夺劳动人手和税收,农民负担加重。
③反佛与灭佛:范缜在《神灭论》一文中,针对佛教宣扬的形神分离、形亡而神不灭的观点,提出人的精神和形体是统一的,形体存在,精神就存在;形体死亡,精神也就消失。
《神灭论》的反佛思想,是对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重大发展。
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曾先后两次灭佛。
3、文学: (1)诗歌——“建安文学”:以曹操父子为代表。
作品内容充实,风格苍凉而又富有生气。
②田园诗:陶渊明《桃花源诗》及《桃花源记》;③民歌:《采桑度》、《敕勒歌》、《木兰辞》。
4、艺术:(1)书法:①东汉末年书法成为艺术、蔡邕(yong)是当时有名的书法家;②曹魏钟繇把隶书转化为楷书;③东晋:王羲之称为“书圣”,代表作有《兰亭序》。
(2)绘画:①宗教画兴起,三国时的曹不兴是我国佛教画的始祖;②东晋顾恺之擅长人物画,《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高一历史魏晋南北朝知识点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它标志着东汉王朝的灭亡以及中国历史上第三个朝代的兴起。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高一历史中关于魏晋南北朝的重要知识点。
一、时期背景1. 东汉末年动荡:东汉末年社会经济危机严重,自然灾害频发,民不聊生。
加上外患和政治腐败,东汉王朝走向了崩溃的边缘。
2. 群雄割据:东汉末年,各地军阀割据成为常态,形成了一片割据混乱的局面。
著名的军阀有曹操、刘备、孙权等,他们相互争斗,割据一方。
3. 三国鼎立:曹操统一北方,建立魏国;刘备建立蜀国;孙权建立吴国。
三国互相对峙,鼎立于中国大陆。
4. 魏晋南北朝的兴起:曹魏灭亡蜀国,曹魏后继有西晋,而吴国也在后来被孙吴所灭。
此后,中国历史上进入了魏晋南北朝的时期。
二、魏晋南北朝的历史1. 西晋的兴起:西晋是东汉时期陇西人族出身的司马氏建立的王朝,其初期统治较为稳定。
西晋时期,发生了著名的八王之乱,最终司马炎统一了北方。
2. 五胡十六国时期:西晋灭亡后,中原地区进入了五胡乱华的时期,羌、匈奴、鲜卑、氐、羯等少数民族相继建立了十六个国家,统治中原地区。
3. 东晋的建立:东晋是西晋王室的后裔司马睿所建立的王朝。
东晋时期,南方地区社会经济比较发达,文化繁荣,是当时中国的重要政治中心。
4. 南北朝时期:南北朝时期历经南朝宋、南朝齐、南朝梁、南朝陈等南朝王朝的更迭,以及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等北朝王朝的兴起和衰落。
三、社会文化特点1. 佛教的兴起: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佛教传入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佛教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文化艺术的繁荣: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艺术十分繁荣。
出现了一批著名的文人墨客,如曹操、曹丕、陶渊明、谢安等,他们的作品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3. 民族融合:魏晋南北朝时期,汉人与少数民族之间的融合趋势加剧,渐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多民族共存的时期。
四、历史地理演变1. 边界的变化: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边界发生了多次的变化,中国版图发生了重大的调整和演变。
魏晋南北朝文学常识
(1)“三曹”即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
曹操的《观沧海》,曹丕的《蒿里行》,曹植的《名都篇》、《白马篇》、《洛神赋》都很有名。
(2)“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竹林七贤”:阮籍、嵇康、山涛、刘伶、王戎、向秀、阮咸。
(3)诸葛亮,字孔明,别号卧龙,封武乡侯。
其主要作品有《诸葛亮集》,《出师表》出于此。
(4)干宝,字令升。
主要作品有《搜神记》。
《干将莫邪》、《东海孝妇》都出于此。
《搜神记》是我国最早的短篇小说集之一,多为志怪故事。
(5)陶渊明,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谥靖节,我国第一位杰出的田园诗人。
有《陶渊明集》,代表作有《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饮酒》等。
(6)范晔,字尉宗,著《后汉书》。
纪传体断代史,前“四史”之一。
(7)刘义庆,袭封临川王。
主要作品有《世说》,唐时称为《世说新书》,宋时称《世说新语》。
属笔记体小说,记载魏晋人物的言谈轶事,与“志怪小说”相对,可看作“志人小说”的开端。
(8)刘勰,字彦和,晚年为僧,法名慧地。
主要作品有《文心雕龙》,是我国第一部文艺理论专著。
(9)北朝乐府主要作品有《木兰诗》、《敕勒歌》、《折扬柳歌辞》,都被收入《乐府诗集》。
【文章来源于网络】。
历史魏晋知识点总结一、魏晋时期的历史事件1. 三国时期的结束魏晋时期的起始时间大致为公元220年的曹魏建立和公元265年晋朝建立之间。
在这之前的时期,中国处于三国鼎立的局面,即曹魏、蜀汉和东吴三国并立的局面。
而到了魏晋时期,曹魏灭蜀、孙吴灭吴两大事件标志着三国时期的结束,中国一度重新统一。
2. 五胡乱华五胡乱华是魏晋时期中国北方的一场战乱,指的是五胡族群的入侵和统治中国北方的历史事件。
五胡包括鲜卑族、羯族、氐族、匈奴和羌族等,他们在魏晋时期先后建立了一系列的政权,对中国北方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南北朝的兴起在魏晋时期末期,中国出现了南北分治的局面,南方是南朝宋、齐、梁、陈等国家,北方是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等国家。
南北朝时期的建立标志着中国政治上的再次分裂,南北朝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
二、魏晋时期的文化思想1. 文化繁荣魏晋时期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繁荣的时期,这一时期随着统一局面的结束,人们开始对传统文化进行反思和发展。
在这一时期,文人雅士们活跃于文学、艺术、哲学等领域,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思想。
2. 以玄学为主的文化思想魏晋时期的文化思想以玄学为主,玄学是儒家和道家思想的混合体,强调修心养性,追求生活的真谛。
代表人物有王弼、阮籍、陶渊明、王粲等。
3. 佛教的传入魏晋时期,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佛教成为当时社会风气的主流。
佛教的传入,充实了中国的宗教文化,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内涵。
三、魏晋时期的社会制度1. 封建化的社会制度魏晋时期中国的社会制度已经基本上转变成了封建的社会制度。
统治者实行土地私有制,大地主开始兴起,小土地所有者逐渐沦为佃农。
官僚阶层也开始形成,政治和经济权力渐渐集中。
2. 士族和地方势力魏晋时期,士族地主逐渐形成了特权阶层,他们掌握了土地和资源,同时也影响着政治决策。
地方势力的崛起,使得中央政府的统治力量逐渐削弱,地方官员开始形成独立的政治地位。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知识点归纳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知识点一:考点指南
1、科学技术的进步:魏晋南北朝时期,乱世风云对科技文化的发展有阻滞作用,但在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里,也蕴涵着许多新的发展因素。
这一时期产生了许多科学家,此时期数学、农学、地理学等方面成就裴然。
2、宗教和佛学:道教的发展,佛教的盛行以及对社会产生的严重危害;范缜的《神灭论》。
此时期的思想发展,反映了鲜明的时代特色。
3、文学和艺术:建安文学及其代表作品,陶渊明与田园诗,南北朝民歌。
书法艺术的发展与王羲之等书法家,绘画艺术与石窟艺术。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知识点二:重点难点精析
1、概括三国两晋南北朝文化发展的原因
(1)经济发展,江南经济得到开发,北方经济恢复和发展;(2)民族大融合;(3)前代秦汉文化的基础;(4)外来宗教文化的传播;(5)劳动人民辛勤劳动。
2、南北朝佛教的盛行:
佛教盛行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佛教自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兴盛起来。
(1)佛教盛行的原因:
第一:社会动荡不安,长期的战乱给人民带来无穷灾难,为佛教的盛行提供了相应的社会土壤,苦难中的民众容易接受宗教,以得到精神上的安慰。
第二:佛教本身具有很大的欺骗性,佛教所宣传的“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的思想,用来世的幸福来麻醉痛苦中无以聊生的广大劳动人民,使人民容易受到宗教的欺骗和麻痹。
第三:统治阶级为维护自身统治,稳定人民情绪,一些政权的统治者提倡支持佛教的传播,修建了大量的佛寺,为佛教的传播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2)佛教兴盛的表现:
第一:上至皇帝、王公、贵族和大臣,下至普通百姓,都信奉佛教,人数众多。
第二:佛寺遍布各地,僧尼众多;
第三:佛教寺院在政治上势力很大,而寺院经济又是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特征之一。
(3)佛教的影响:
第一:同佛教有关的建筑和石窟艺术得到迅速发展。
第二:佛教没有把人民从苦难中解救出来,反而由于佛教的盛行大大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第三:出现了反佛的思想。
其中以范缜最为突出,其作品《神灭论》揭穿了统治阶级利用佛教对人民进行欺骗的实质。
3、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突出特点
(1)科学技术成就突出。
如祖冲之的圆周率的计算,郦道元的《水经注》等。
(2)思想界异常活跃。
道教系统化,佛教和反佛斗争激烈,佛儒道三教开始出现合流的迹象,文学、绘画、石窟艺术等打上了佛教的烙印。
(3)体现民族融合的特色。
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和成就,体现民族特色和不同的民族风格。
(4)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
此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下,不同的地域文化,带有不同的特点,具有明显的差别,尤其是南北文化差异很大,南北民歌风格炯异。
4、分析东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和北方在政治、经济、民族关系方面的异同在文化上的反映
(1)异:①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
北方出现描述战乱的民歌《木兰辞》。
②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经济恢复发展,出现总结北方劳动人民生产经验的《齐民要术》和反映北方游牧民族生活及思想感情的民歌,如《敕勒歌》等。
③江南得到进一步开发,大数学家祖冲之、书圣王羲之、著名画家顾恺之此时出现在南方,反映了南方社会相对安定。
东晋士族制度充分发展,政治黑暗。
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和诗序《桃花源记》反映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2)同:①南北方都出现政权更替频繁的局面。
②佛教广泛流行,在政治、经济上势力很大。
统治者为宣扬佛教,北方开凿石窟,南方修建寺院。
宗教画流行,为反对佛教欺骗,范缜写《神灭论》。
南北民族融合都加强了。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知识点三:知识拓展
一、南北朝时期科技进步的原因和表现:
1、南北朝时期科技进步的原因
(1)文化的发展具有明显的继承性,它是建立在秦汉文化发展的基础之上,并且是在此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
(2)是江南经济的发展、北方的民族大融合等,都为魏晋南北朝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石。
2、南北朝时期科技进步表现
(1)数学方面的成就:魏晋时期的刘徽运用极限理论,提出了计算圆周率的正确方法;南朝祖冲之精确的计算出圆周率的数值,在当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2)农学:北朝贾思勰著述的《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3)地理学:西晋的裴秀提出绘制地图的原则,绘制出《禹贡地域图》;在历史、地理和文学方面都有很大价值的综合性地理著作是郦道元的《水经注》。
3、意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文化的进步,为隋唐时期科技文化的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范缜的《神灭论》以及王充和范缜思想的比较
1、范缜的《神灭论》
(1)范缜思想的社会根源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民不聊生,佛教的盛行不仅没有把人民从苦难中解救出来,反而由于僧尼的增加、佛寺的兴建增加了人民的负担,反佛思想产生;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人民对社会的认识能力提高,进而产生反佛思想。
(2)范缜写作的目的
为了反对崇信佛教,批判有神论观点,澄清观念,使人民致力于社会生产,国家富强。
(3)《神灭论》的主要内容
针对佛教宣扬的形神分离、形亡而神不灭的观点,提出人的精神和形体是统一的,形体存在,精神就存在;形体死亡,精神就消失。
(4)对范缜及其《神灭论》的评价
范缜的思想是我国思想史上的宝贵遗产,范缜敢言敢辩,坚持真理,不为高官厚禄利诱,其战斗精神为后人留下了深刻启迪。
《神灭论》的反佛思想,是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重大发展。
2、关于王充、范缜思想异同的比较:
(1)相同点:从二者思想主张上看,都属于唯物主义思想范畴,他们都是唯物主义思想家;都主张精神不能脱离形体而存在。
(2)不同点:首先两种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不同,两汉时期,封建神学思想泛滥;魏晋时期,佛教的盛行为社会带来严重的危害。
其次从战斗对象上看,王充是针对神学思想展开深刻的批判;范缜则是从理论上给佛学以沉重打击。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知识点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