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代特征
- 格式:doc
- 大小:49.50 KB
- 文档页数:9
xx南北朝xx十五讲引言:xx南北朝的时代特征从公元3世纪初到6世纪末,前后300多年间,在中国内地农耕社会的地域范围内,建立过许多大大小小的政权,如曹魏、蜀汉、孙吴,西晋,东晋、十六国,宋、齐、梁、陈,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这些政权,总称为三国两晋南北朝;若以曹魏代表三国,又称为魏晋南北朝。
从宏观的角度看,立足于与秦汉、隋唐的比较,魏晋南北朝略具如下时代特征:其一,深层的分裂局面。
这一时期,真正意义上的统一只有21年,即280年司马氏灭吴,到301年“八王之乱”全面爆发。
而即便是这21年,西晋也没有恢复东汉盛时的版图:鲜卑基本已据有匈奴旧地,并日益南下;渭北高原以北至河套已为羌胡所占;内徙的匈奴人实际已控制了今山西的北部。
西晋以前,有三国的鼎立;西晋以后直到隋朝统一,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始终分属不同的政权,黄河流域更是始终存在两个以上的政权,甚至同时有十多个政权存在。
在政局或南北分裂或东西对峙或地区割据的长期影响下,各别地域的经济、文化、学术、政治乃至心理,也逐渐“地域”色彩浓厚,“地域”独立趋势加强。
地域意识的强化与地域传统的生成,也是一种“分裂”。
又即便在同一政权的内部,也有着明显的地区军事割据倾向,如东晋南朝的州镇,北朝的镇戍,这既造成了中央与地方的争衡、内外的对抗,也进一步加深了魏晋南北朝大分裂局面下的地区割据与对抗其二,复杂的民族关系。
四周的边疆民族南下北上、东进西入,迁徙频繁,造成民族成份复杂,民族融合(自然的融合与强制的融合即战争)加速,民族战争剧烈,民族更替迅速。
北方地区的主角是入主的“五胡”与留居的汉族,在北方整体“胡化”的同时,是颇多艰难曲折的胡人的逐渐“汉化”;在南方,则特别表现为退守南方的北方汉族与南方汉族以及越蛮俚僚的自然融合与强制融合,这也是一种“汉化”。
如果再考虑到周边特别是蒙古高原、东北、西域的民族,则魏晋南北朝历史实际是由北方边疆民族(重要者先后有鲜卑、羌胡、高句丽、柔然、高车、突厥等)、中原地区(曹魏、西晋、十六国北朝)、南方六朝三大地域所构成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时代特征:深层的分裂局⾯;复杂的民族关系;频繁的⼈⼝迁移;特殊的社会结构;变动的典章制度。
魏晋南北朝是指从魏⾄隋的三百六⼗余年。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
其⼀,深层的分裂局⾯。
这⼀时期,真正意义上的统⼀只有21年,即280年司马⽒灭吴,到301年“⼋王之乱”全⾯爆发。
西晋以前,有三国的⿍⽴;西晋以后直到隋朝统⼀,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始终分属不同的政权,黄河流域更是始终存在两个以上的政权,甚⾄同时有⼗多个政权存在。
其⼆,复杂的民族关系。
四周的边疆民族南下北上、东进西⼊,迁徙频繁,造成民族成份复杂,民族融合(⾃然的融合与强制的融合即战争)加速,民族战争剧烈,民族更替迅速。
其三,频繁的⼈⼝迁移。
这特别表现在东晋⼗六国南北朝,当时⼈⼝迁移的规模之⼤、范围之⼴、历时之久、影响之深,超过以前任何⼀个历史时期。
其四,特殊的社会结构。
由于民族⽭盾和各种社会⽭盾的剧烈运动⽽造成的动荡、对峙、分裂局⾯,使得这⼀时期的等级性、宗法性、民族性、宗教性四个特征尤为强烈与明显。
其五,变动的典章制度。
魏晋南北朝时期,制度上每多权宜之制,从中央官制到地⽅⾏政制度,往往处于⼀种过渡状态,缺乏凝固的制度,诸多制度因时、因地、因⼈、因族地发⽣着流变;也正因为这是制度上的过渡时代,各种制度显得尤为复杂。
魏晋南北朝,⼜称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主要分为三国(曹魏、蜀汉、东吴)、西晋、东晋和南北朝时期,由于长期的封建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争,使这⼀时期中国⽂化的发展受到特别的影响。
其突出表现则是⽞学的兴起、佛教的输⼊、道教的勃兴及波斯、希腊⽂化的羼⼊。
北朝:⼗六国,北魏,西魏、东魏,北周、北齐。
南朝:东晋,宋,齐,梁,陈。
魏晋南北朝“魏”指的是三国⾥的曹魏,“晋”指的是西晋和东晋,南朝指宋、齐、梁、陈,北朝指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概括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两座重要的高峰,时期的文化、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标志着中国历史从北魏五胡乱华到辉煌的唐朝,深刻地影响了整个华夏文明发展进程。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有以下几点:
一、民族大融合。
三国时期,五胡乱华结束后,北方部族不断向南方渗入,融入汉族,使汉族族群由原先的少数民族大转变为当时中国统治者和主流民族。
北朝时期,两晋进一步促进了北方各部族的大融合,使中国大陆文化进一步延伸,从而形成今天的多民族文化。
二、宗教文化的发展。
北朝时期,实行的宗教政策既兼容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又扶植基督教,促进了宗教文化的多元发展,标志着中国宗教文化新的发展阶段的开启。
三、社会的多元化。
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权的变迁和民族大融合,社会也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各种社会团体,如士大夫、农民、商贩等,出现了商品经济和出现了由金钱取代土地作为社会经济交换媒介的新形态,形成了以金钱为基础的今天的文明。
四、文化的繁荣发展。
唐朝可谓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一个朝代,不仅兴建了大量的宫殿、寺庙,也激励了很多著名诗人,对中国文学、艺术、书法等都影响深远。
总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段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文明发展上辉煌高峰的时期。
在此期间,民族大融合、宗教文化的多元发展、社会的多元化及文化的繁荣发展等,为中国文明
进入新的时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魏晋南北朝阶段性特征
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社会动荡,民族融合进一步发展,同时北方的农耕经济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南方经济得到开发,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形成(如竹林七贤等)推动了书法、绘画、文学等艺术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又称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主要分为三国(曹魏、蜀汉、东吴)、西晋、东晋和南北朝时期,由于长期的封建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争,使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受到特别的影响。
其突出表现则是玄学的兴起、佛教的输入、道教的勃兴及波斯、希腊文化的羼入。
政治:中央机构的三省六部制开始形成,(注:三省制雏形出现于曹魏时期,六部制雏形出现于北周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垄断官场(东晋四大家族:琅琊王氏、陈留谢氏、桓氏、庾氏)。
经济:农业上出现翻车,北魏孝文帝实行均田制,耕耙耱技术,手工业方面发明了灌钢法,北朝烧出了成熟的白瓷。
商业上出现了草市——但因为战乱,北方的商业一度遭到破坏。
文化:佛道教兴起,冲击儒学,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贾思勰编纂《齐民要术》,文人画开始出现——书圣王羲之,画家顾恺之等。
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个时期,它是秦汉晋隋唐五代以后的第二次封建社会史,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繁荣的重要时期之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是社会分层、政治分立、文化华丽,经济繁荣,思想交融,由此构成了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特征。
首先,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有明显的社会分层现象,从上到下依次是高级贵族、中央官员、地方官员、庶民和奴隶,这层层从上至下地等级分明。
其次,政治分立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特征的重要内容,多数地方建立自己的政权,各自独立,形成了俗称的“十六国”政治,多个国家彼此竞争,使政治分立变得更加明显。
实现一个强大的统一社会一事仍旧是一个遥远的梦想。
此外,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不仅形成了有“六朝文化”之称的文学文化,而且由于节度使制度的发展,也加快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从而促进了社会文化的进步,人们的精神文化也得到了大大的提高,古凫文学、佛学、道教、儒学在当时也相繁盛。
另外,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繁荣也不容小觑,由于封建制的转变,各政权的实力得到了加强,国力也有了显著的增强。
此外,废除了汉代的三百六十五户制,改善了农民的生活,使得在土地上形成了完全的地主资产阶级经济,使得社会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最后,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经历了前朝历史文化的消亡和汉文化的复兴,形成了一种多元的思想文化环境,不同的思想流派,如儒家、佛家、道家、释教等,也在当时发展壮大,俨然成为一种多元文化融合的社会现象。
魏晋南北朝时期特殊的思想文化状况,以无般异的宏大视野,展台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独特面貌。
总之,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段繁荣而又激荡的时期,它给中国传统文化带来了历史性的飞跃和发展,营造了独特的封建社会文明环境,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魏晋南北朝时期(220曹魏建立~581年隋朝建立)——古代中华文明曲折发展【阶段特征】本阶段是中国古代的第二个大分裂时期,中央集权遭到严重削弱,封建国家陷入分裂;各民族相互交往,出现交融的局面。
六朝对江南地区经济的大力开发,初步奠定了江南经济开发的格局,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佛教、道教思想迅速传播,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形成三教并行的局面。
【主要表现】1.政治封建国家分裂,民族大融合;三省体制逐渐形成;选官采用九品中正制。
2.经济江南迅速开发,中原发展相对缓慢;南北朝出现灌钢法,烧出白瓷;出现“草市”。
3.文化(1)形成了南北两种不同的文学风格和形式:南方田园诗和北方的民歌。
(2)书法发展成为一门艺术:王羲之(“书圣”)与王献之,并称“二王”;钟繇、王羲之对楷书有较大的贡献;出现突显个性的文人画,东晋顾恺之不仅擅长丹青,还提出了“以形写神”的绘画理论。
(3)佛道传播,三教汇流;儒学危机。
【重点识记】魏晋时期士族门阀政治(1)士族:可以称为门第、门阀、世家等,是以家族为基础、门第为标准,在社会上形成的地主阶级中的特权阶层。
士族门阀萌芽于东汉时期,消亡于唐朝末年,影响了中国近800年,期间,王朝的更迭就是统治者与士族集团博弈的结果。
(2)庶族:是指士族以外的一般中小地主,也称为寒门。
(3)士族门阀政治【真题再现】1.(2021天津卷·2)魏晋时期,一批书法家的书法艺术各具特色,如钟繇“每点多异”、王羲之“万字不同”,表明书法艺术的发展从自发进入自觉阶段。
这一转折所依托的条件是()A.书法实用性加强 B.书法流派的统一C.竹简木牍的应用 D.纸张使用的推广【答案】D【解析】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为魏晋时期书法技巧的创新提供条件,推动书法艺术从自发进入自觉阶段,故选D项;书法进入自觉阶段后,实用性减弱,艺术性加强,排除A项;“统一”说法错误,书法流派各异,排除B项;竹简木牍的应用不利于书法的发展,排除C项。
晋南北朝时代特征一、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1)了解晋南北朝时间起讫以及研究晋南北朝历史的基本史料;(2)士族地主与门阀制度;(3)玄学、佛教的发展与兴盛;(4)汉分治。
2、能力培养目标:(1)指导学生阅读史料,要求他们不仅要通过文字阅读来了解史实,而且要利用历史地图、课本插图等来加深理解,并且要求他们以制作图表、年表等式反映本节的基本容,从而理清历史发展脉络,明白时代特征。
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学会历史学科的基本阅读法。
(2)要求他们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法,引导他们利用所学知识,发挥个人在思维面的特长,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述观点的能力,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把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置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进行科学分析与评价的法。
3、思想培养目标:(1)认识统一是我国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但是,只有条件成熟,统一的局面才可能出现并得以巩固。
(2)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统一,我国境的各族人民共同开发祖国,他们在发展中相互学习,相互影响,共同进步。
民族融合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发展,也为大一统局面的出现提供了历史条件。
(3)晋南北朝时期,尽管长期战乱,社会动荡,但社会经济仍有发展。
通过学习进一步明确:物质生产是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社会生活的基础,是“一切历史的一种基本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
二、教学要点(一)晋南北朝时间起讫为:公元189年董卓之乱开始到公元589年隋灭统一全国止。
(二)研究晋南北朝历史的基本史料。
(三)晋南北朝时代特征。
1、开放的时代。
(1)部分中上层知识分子公开蔑视和反对儒家礼教;(2)玄学取代儒学成为主要的社会思潮;(3)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发生巨大的变化;(4)广大妇女群体显得异常活跃和开放;(5)外来文化,特别是佛教文化的广泛传播对中国社会影响很深远。
2、社会经济的新变化。
(1)商品经济向自然经济逆转;(2)南北两地区经济出现逆向差异;(3)阶级结构呈现多层次的复杂变化。
3、文化结构的改革。
4、民族关系的巨大变化。
5、尝试与选择。
(1)汉分治的尝试;(2)国有经济与私有经济的选择;(3)思想文化领域崇佛、崇道还是崇儒的选择;(4)用人上务实求俊与门阀体制的选择;(5)各种社会思想的碰撞。
三、教学重点1、晋南北朝是一个开放的时代,具体表现在五个面。
2、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新变化,尤其是士族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3、佛、儒、道的发展与关系。
四、教学难点1、晋南北朝时期,时代和人民面对剧烈变化的形势与环境,进行了不同的尝试与选择:(1)汉分治的尝试;(2)国有经济与私有经济的选择;(3)思想文化领域崇佛、崇道还是崇儒的选择;(4)用人上务实求俊与门阀体制的选择;(5)各种社会思想的碰撞。
理解选择这些道路的原因及其影响。
2、晋南北朝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
五、教学过程汉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我国出现了大一统的局面,封建经济得到发展,气势恢宏的文化成就令后世引为自豪。
但是东汉后期政治黑暗,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生灵涂炭。
3~6世纪,中国历史处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这个时期上承汉,下启隋唐,其基本特点是:封建处于分裂、对峙的状态,但也是一个比较开放,弃旧图新的时代。
新旧交替,人民和时代都在不断的选择之中,并为未来的大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民族融合迅速发展;江南经济有了发展,中国农业经济以黄河流域为重心的格局逐渐改变。
同一时期,外部世界也有很大的变化,欧亚几个文明中心各具特色,分别出现了几个强大的政权。
总体而言,在多面我国仍处于世界先进行列。
晋南北朝时间起讫为:公元189年董卓之乱开始到公元589年隋灭统一全国止。
研究晋南北朝历史的基本史料有:断代正史类《三国志》及裴松之注、《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书》、《南史》、《北史》、《书》、《北齐书》、《北书》、《隋书》;编年体类《资治通鉴》和正史以外的材料《略》、《华阳国志》、《十六国春秋》、《邺中记》、《水经注》、《伽蓝记》、《荆楚岁时记》、《建康实录》、《南北朝杂记》、《世说新语》、《九朝律考》、《齐民要术》、《南草木状》、《搜神记》、《抱朴子》、《太平广记》、《真诰》、《弘明集》、《高僧传》等,以及《全上古三代两汉三国六朝文》、《先汉晋南北朝诗》、《昭明文选》、《通典》、《艺文类聚》、《文苑英华》、《册府元龟》、《太平御览》、《玉台新咏》、《乐府诗集》等等。
1、开放的时代。
(要求学生回答问题:1、回顾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情况及其影响。
2、儒家独尊地位形成的过程及影响。
)(1)部分中上层知识分子公开蔑视和反对儒家礼教;竹林七贤的事迹(2)玄学取代儒学成为主要的社会思潮;广大知识分字不再恪守一经一课。
玄学讲究自由讨论,开创了学术平等、思想自由的新局面。
知识分子的独立个性与平等意识,削弱了过去他们对封建制度的人身依附关系,使诸子百家重新抬头,形成第二次百家争鸣。
(3)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发生巨大的变化;各民族之间的交往、通婚日益频繁。
(4)广大妇女群体显得异常活跃和开放;《抱朴子·外篇·疾谬篇》、《颜氏家训·治家篇》(5)外来文化,特别是佛教文化的广泛传播对中国社会影响很深远。
2、社会经济的新变化。
(1)商品经济向自然经济逆转;两汉时期商品经济比较发达,此时因为战乱等因素而由商品经济向自然经济逆转。
在很多失去货币几乎停止流通,北的情况更为重。
(2)南北两地区经济出现逆向差异;中原地区由盛转衰,处于破坏与恢复不断恶性循环的徘徊状态。
边地区,特别是南地区的经济得到迅速的发展。
大田庄也广泛出现了。
《宋书·灵运传》山居赋(3)阶级结构呈现多层次的复杂变化。
社会阶层增多,身份复杂,封建人身依附关系加强。
不仅有“士庶之别”,而且士族地主中又分为不同的阶层,等级差别繁多。
宗法、政治、军事等因素也影响到阶级结构的变化。
奴隶、半奴隶增多,宗法因素更加强了人身依附关系。
这时的经济已离开正常的发展途径,出现扭曲变形的状态。
门阀制度是封建等级制中的一种特殊形式。
形成于东汉,晋南北朝时盛行。
中国古代官宦人家的大门外有两根柱子,左边的称“阀”,右边的叫“阅”,用来贴功状。
后人就把世代为官的人家称为阀阅、门阀世族、士族。
西汉武帝以后,崇尚儒学,官僚多以经术起家。
他们授徒讲学,门生故吏遍天下,形成一种社会力量,其子承家学,继续为官。
久而久之,到东叶出现了世代为官的大姓豪族。
晋南北朝时,实行九品中正制,选官专看家世声名,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状况,士族垄断了政府的重要官职。
通过互相联姻构成一个门阀贵族统治阶层,制订或形成一整套维护自身等级特权的门阀制度。
按门第、品位的高低,分享政治上、经济上种种特权,在这种制度下,家世成为衡量身份的最高标准,只有那些祖上有人做过大官,而且代代相继为大官的人,才被归为士族。
为保持在社会上的特殊地位和优越的门第望族身份,婚姻讲究门当户对,绝对不与庶族通婚。
如有违犯,则要剔出士流,禁锢终身。
政府选官任人必稽查谱牒,以防庶族假冒。
因此当时的士族纷纷编撰族谱,将其世系源流明确记下,以备查考。
在吏部任职的人也必须是熟悉谱牒的人。
日常生活中,士族一般不与庶族往来,偶有接触,也自矜门第,鄙薄之。
士族之间也有等差,一般而言,倘能长期保持官级,则为最高一层,称为右姓、茂姓。
其他大族虽也在上流之,但已等而下之。
3、文化结构的改革。
包括文学、艺术、史学、哲学、、礼俗、科学技术等,但又不是多种人文因素的简单相加,而是它们互相影响,互相渗透而形成了时代风貌。
(1)中国固有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加入了新的文化因素的影响。
(2)正统儒学受到玄学的兴起,佛教的兴盛与道教发展的冲击。
玄学以旷达放纵为特征,崇“无”,用老庄之道冲击儒家的六经,在思想上打破死水一潭的局面。
东汉初,佛教传入中土,汉末才开始在民间传播。
从容到形式都堪称新鲜事物,对儒学冲击很大。
佛教注意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很快被朝野人士接受。
长期的战乱环境为佛教的传播提供了适宜的气候和丰富的土壤。
佛教的发展是中国文化史上空前的大开放,改变了西汉以来封建文化单一封闭的状态。
道教的大发展是在佛教的影响下,并是在吸收了佛教中某些教义和形式后才发生的,是“御用道教”。
统治者往往对道教采取扶植的态度。
由于道教的民族性以及服食、治病、长寿养生这些实用性质,使它也很容易被一般人民所接受,发展很快。
儒、佛、道三家并立的文化格局于这时形成了,并一直延续了一千多年,终封建社会而未变,完全可以成为文化结构上时代区分的重要界标。
4、民族关系的巨大变化。
(要求学生回答问题:中国历史上有几次民族关系大激荡、大融合时期?)中国历史上有4次民族关系大激荡的时期,一是春秋战国,第二次是晋南北朝,第三次是宋辽金元,第四次是清代。
此时民族关系复杂化,民族矛盾尖锐化,民族融合加速化。
此时,迁民族之多,民族政权之众,在中国历史上有空前绝后的。
在民族迁徙和夺取政权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民族斗争和奴役,因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
不过,作为民族大激荡的后果,则是空前规模的民族大融合。
乌桓、柔然、鲜卑、匈奴、羯、氐、羌等大部分与汉族融合起来。
隋代的大一统与唐代开明的民族政策与开放之风是其后果与影响。
5、尝试与选择。
各个政权在新旧制度、治国思想、法上进行了尝试和选择,以加强国力,进而统一全国。
(1)汉分治的尝试;五十六国时期,在一个同时存在两种不同的军事制度和军队体系,对汉人采用以汉制汉政策,对少数民族实行以夷制夷办法。
带有重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的倾向,但也应看到这是特殊历史条件小产物,是统一大帝国崩溃后在政治上进行的新尝试。
(2)国有经济与私有经济的选择;经济上屯田制、均田制与私有土地。
(3)思想文化领域崇佛、崇道还是崇儒的选择;(4)用人上务实求俊与门阀体制的选择;(5)各种社会思想的碰撞。
通过尝试和选择其他历史上起过作用的制度和新制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终于找到了共同的答案:均田制(国有经济和私有经济的结合)、府兵制(部落兵制和封建兵制的结合)、儒、释、道三家合流并形成新的儒学体系。
指定参考文献阅读:要求学生至少读以下两篇文章、一本论著,并撰写读书笔记,回答“晋南北朝在中国古代历史序列中处于种地位?”1、延武:《选择的过程--晋南北朝时代特征》,《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1989年第4期2、唐长孺:《晋代北境各族“变乱”的性质及朝政权在中国的统治》,载《晋南北朝史论丛》,三联书店1955年版。
3、华文:《论晋南北朝风俗演变及趋向》,《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6期。
4、辉:《六朝的时代特征与“六朝文化”之形成》,《师专学报》2001年第6期。
5、唐长孺:《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