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朝代更替表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1
南北朝各朝代皇位更迭表《南北朝各朝代皇位更迭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北朝各朝代皇位更迭表(6页珍藏版)》请在网上搜索。
1、精品文档北朝【魏】鲜卑族拓跋氏在晋武帝时被赐代国封地,五胡乱华之后,前秦苻氏灭掉了代国,拓跋子孙流离到贺兰山一代。
后前秦国君苻坚妄图南渡,一举灭掉东晋,结果被东晋大将桓玄打的一败涂地,从此国力大衰。
不久后,苻坚的得力助手慕容垂(拓跋珪舅舅)拥兵自立,建立后燕,致使前秦渐渐亡国。
拓跋珪借此时机重建代国,同年又返回代国国都盛乐,改称魏王,建立北魏。
并趁慕容垂去世,其子孙争权之乱,灭掉了后燕。
拓跋珪为道武帝,在位23年,晚年服饵丹药,燥急异常,往往因怒杀人。
一日欲杀贺夫人,贺夫人向子绍求救,清河王子绍夜入弑珪。
拓跋嗣闻变入都,杀死贺氏及绍,乃即帝位,是为明元帝,在位15年,病死平城。
太子焘即位,是为2、太武帝,在位28年,军事上有所建树,先后灭掉了夏、北燕、北凉,北方地区几乎全部统一。
期间太子晃病死,魏主焘追谥为景穆太子,封晃之子濬jn(也写作浚)为高阳王。
魏正平二年春,魏主焘醉卧永安宫,为中常侍宗爱杀死,然后宗爱等人拥立拓跋焘第六子安南王拓跋余即位。
拓跋余整日沉湎酒色,不恤政事。
宗爱总握枢机,欲谋逆,置余死地。
未几,便另小黄门贾周等人刺死魏主拓跋余。
尚书陆丽、殿中尚书源贺、羽林郎刘尼等,迎立皇孙拓跋濬jn(也写作浚),是为文成帝,并除宗爱、贾周等人。
文成帝拓跋浚在位14年。
拓跋弘即位,年仅12岁,即献文帝。
当了五年皇帝已不耐烦,便禅位与五岁的太子拓跋宏,弘做了太上皇。
23岁时因诛死冯太后的3、情夫李奕,被冯太后食间鸠死。
拓跋宏当政期间改拓跋氏为元氏,迁都洛阳,学习汉族文化礼法,改革旧的风俗。
元宏(拓跋宏)在位29年,史称魏孝文帝,庙号高祖。
太子恪k16岁时即位,是为宣明帝,在位16年,并重归天。
其太子诩即位,尊谥先帝恪为先武皇帝,庙号世宗。
元诩在位13年,刚好19岁,因与胡太后有嫌,被胡太后鸠死。
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两晋南北朝的更替的时间和朝代的顺序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只有37年大一统,而余下朝代替换很快并有多国并存的时期。
这个时期可分为西晋时期、东晋时期、十六国时期、南北朝时期。
另外位于中国南部,全数定都在建康的孙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等六个国家又统称为六朝。
具体更替顺序如下:1、晋朝分为西晋与东晋。
公元265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曰晋,建都洛阳,史称西晋。
公元280年灭吴,统一全国,秦汉以来的分裂,至此再度统一。
但晋武帝死后不久,宗室之间爆发“八王之乱”,曹魏以来入徙塞内的游牧民族也乘机起兵称帝,全国又陷入分裂混战的局面。
2、公元317年,晋朝宗室司马睿在南方重建晋王朝,占有今长江、珠江及淮河流域,建都于建康,史称东晋。
公元420年,刘裕代晋,改国号为宋,东晋亡。
东晋共历十一帝、104年。
魏晋南北朝两晋共历十五帝,156年。
3、南朝分为宋、齐、梁、陈四代。
1)宋乃刘裕于公元420年夺取东晋政权后所建立,国号曰宋,建都建康,因皇室姓刘,故史称刘宋。
公元479年为萧道成所篡,共历八帝、60年。
2)齐,公元479年萧道成所建,国号曰齐,建都建康,为了与北朝的北齐加以区别,史称“南齐”,也因皇室姓萧而称“萧齐”。
公元502年为萧衍所篡,共历七帝、24年。
3)梁,公元502年萧衍所建,国号曰梁,建都建康,皇室姓萧,故称萧梁。
公元557年为陈霸先所夺,共历八帝、56年。
4)陈,公元557年陈霸先代梁称帝,国号陈,建都建康。
589年为隋所灭,共历五帝、33年。
4、北朝主要为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及隋朝。
1)北魏,拓跋圭在公元398年建都于平城,公元399年改号称帝,逐步并吞十六国中的夏、北燕、北凉诸国。
公元439年统一北方,南大致以淮河、秦岭为界,与南方的刘宋对峙。
公元534年北魏分裂成东魏与西魏,隔黄河而治,东魏后为北齐所代、西魏为北周所代。
从拓跋圭建魏,到公元557年西魏亡,共历十七帝、171年,是所有魏晋南北朝王国中立国最长久者。
魏晋南北朝(220年—589年)朝代更替表东汉(25—220)│┌————————————————————┐│↓│蜀(221—263)———→魏(220—265)吴(222—280)↓│西晋(265—316)←—————┘│┌————————————————————————————————┐│││││十六国(304—439)│││┌———————————————─———————————————┐││↓│││┌——————【成汉】(氐)【汉(前赵)】(匈奴)代(鲜卑)│││(304—347)(304—329)(338—376)│││↓││││后赵实现了北方地区的部分统一←—【后赵】(羯)→冉魏(汉)→【前燕】(鲜卑)│【前凉】(汉)││与前燕、前凉并存(319—351)(350—352)(337—370)│(320—376)││↓↓↓││———————│↓↓东晋(317—420)————→前秦于382年进驻西域实现了北方地区的统一←—————【前秦】(氐)│↑383年淝水之战与东晋形成南北对峙局面(351—394)│││││┌—————————————————————————————————┤│││││││└—西蜀(汉)【西凉】(汉)【后凉】(氐)西燕(鲜卑)│(405—413)(400—421)(386—403)(384—394)││││││┌—————————————┐││↓││↓↓│【北凉】(匈奴)【南凉】(鲜卑)【后秦】(羌)→东晋【后燕】(鲜卑)│(401—439)(397—414)(384—417)↑(384—409)│││││││││││┌—————┐││↓│││↓↓│【西秦】(鲜卑)【夏】(匈奴)【南燕】(鲜卑)【北燕】(鲜卑)├————┐│(385—431)(407—431)(389—410)(409—436)││↓↓↓↓││┌———————————————————————————————↓││↓宋(420—479)南(420—589)北(439—581)北魏(386—534)—→北魏于439年重新统一北方地区│││││││┌————————————┐↓││││齐(479—502)朝朝西魏(534—557)东魏(534—550)↓││↓↓梁(502—557)│└——北周(557—581)←—————北齐(550—557)↓││陈(557—589)→┴——————————┐│↓↓隋(581—618)注:①“↓、↑、←、→”表示该政权被谁所灭,“│”表示该政权由前一政权分裂而来。
魏晋南北朝两晋南北朝的更替的时间和朝代的顺序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只有37年大一统,而余下朝代替换很快并有多国并存的时代。
这个时期可分为西晋时期、东晋时期、十六国时期、南北朝时期。
另外位于中国南部,全部建都在建康的孙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等六个国家又统称为六朝。
具体更替顺序如下:1、晋朝分为西晋与东晋。
公元265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曰晋,建都洛阳,史称西晋。
公元280年灭吴,统一全国,秦汉以来的分裂,至此再度统一。
但晋武帝死后不久,宗室之间爆发“八王之乱”,曹魏以来入徙塞内的游牧民族也乘机起兵称帝,全国又陷入分裂混战的局面。
2、公元317年,晋朝宗室司马睿在南方重建晋王朝,占有今长江、珠江及淮河流域,建都于建康,史称东晋。
公元420年,刘裕代晋,改国号为宋,东晋亡。
东晋共历十一帝、104年。
魏晋南北朝两晋共历十五帝,156年。
3、南朝分为宋、齐、梁、陈四代。
1)宋乃刘裕于公元420年夺取东晋政权后所建立,国号曰宋,建都建康,因皇室姓刘,故史称刘宋。
公元479年为萧道成所篡,共历八帝、60年。
2)齐,公元479年萧道成所建,国号曰齐,建都建康,为了与北朝的北齐加以区别,史称“南齐”,也因皇室姓萧而称“萧齐”。
公元502年为萧衍所篡,共历七帝、24年。
3)梁,公元502年萧衍所建,国号曰梁,建都建康,皇室姓萧,故称萧梁。
公元557年为陈霸先所夺,共历八帝、56年。
4)陈,公元557年陈霸先代梁称帝,国号陈,建都建康。
589年为隋所灭,共历五帝、33年。
4、北朝主要为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及隋朝。
1)北魏,拓跋圭在公元398年建都于平城,公元399年改号称帝,逐步并吞十六国中的夏、北燕、北凉诸国。
公元439年统一北方,南大致以淮河、秦岭为界,与南方的刘宋对峙。
公元534年北魏分裂成东魏与西魏,隔黄河而治,东魏后为北齐所代、西魏为北周所代。
南北朝(公元386年-公元556年)是在东晋后形成的纷乱局面,南方刘裕废东晋恭帝自立,建立南朝*宋,后又有齐,梁,陈更替。
北方自西晋被灭后,一直是有前赵,前秦等交替割据,到南北朝时,是北朝*魏,北朝*齐,北朝*周等国。
后经隋文帝杨坚统一全国,才结束了长达近300年的纷乱局面。
北朝-魏(386-534)1,道武帝拓拔珪(371-409)386年丙戌年即位,年号(登国11),396年丙申年一月改元(皇始3),398年戊戌年十二月改元(天兴7),404年甲辰年十月改元(天赐6),在位23年,道武帝拓拔珪,鲜卑族人。
383年,前秦经淝水之战后,国力日弱,386年16岁的拓拔珪复国,称代王,同年改称“魏”,史称“北魏”,死于409年,时年39岁。
2,明元帝拓拔嗣(392-423)409年己酉年十月即位,年号(永兴5),414年甲寅年改元(神瑞3),416年丙辰年四月改元(泰常8),在位15年,明元帝拓拔嗣,道武帝长子,死于423年,时年32岁。
3,太武帝拓拔焘(408-452)423年即位,424年甲子年年号(始光5),428年戊辰年二月改元(神嘉4),432年壬申年改元(延和3),435年乙亥年改元(太延6),440年庚辰年六月改元(太平真君12),451年辛卯年六月改元正平2),在位28年,太武帝拓拔焘,明元帝长子,即位后先后消灭大夏,北燕,北凉,大大增强北魏国力,统一了北方。
但在与南朝*宋的战争中大败,452年,太武帝死,时年45岁。
4,南安王拓拔余 452年壬辰年三月即位,年号(永平1),在位8个月,南安王拓拔余,太武帝子,在位8个月被杀。
5,文成帝拓拔浚(440-465)452年壬辰年十月即位,年号(兴安3),454年甲午年七月改元(兴光2),455年乙未年六月改元太安5),460年庚子年改元(和平6),在位14年,文成帝拓拔浚,太武帝嫡孙,他在位时北魏国力开始下降。
死于465年,时年26岁。
6,献文帝拓拔弘(454-476)465年即位,466年丙午年年号(天安2),467年丁未年八月改元(皇兴5),在位7年,献文帝拓拔弘,文成帝长子,即位时14岁。
魏晋世系表
曹魏世系:
公元220年,曹丕称帝,国号魏。
公元265年底,司马炎代魏,魏亡,公历四世五帝,四十五年。
武帝操——文帝丕①——明帝叡②——齐王芳③
——————东海定王霖—高乡贵公髦④——燕王宇———陈留王奂⑤
蜀汉世系:
公元221年,刘备于成都称帝,国号汉。
公元263年,魏司马昭分遣钟会邓艾伐蜀,刘禅降魏,蜀亡,公历二世二帝,四十三年。
先主备①——后主禅②
孙吴世系:
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以建业为都城。
公元280年,被西晋所灭,共历三世四帝,五十一年。
武烈帝坚——长沙桓王策
——大帝权①——废太子和——归命侯皓④
——景帝休③
——会稽王亮②
西晋世系:
公元265年底,司马炎代魏称帝,都洛阳。
公元316年,被匈奴刘曜所灭,西晋亡,共历三世四帝,五十年。
宣帝懿——景帝师
——文帝昭——武帝炎①——惠帝衷②
——怀帝炽③
——吴孝王晏——愍帝邺④。
(完满word 版)魏晋南北朝朝代更替表魏晋南北朝( 220 年— 589 年)朝代更替表东汉( 25—220)│ ┐┌ ————————————————————│ ↓ │蜀( 221— 263)———→ 魏( 220— 265)吴( 222— 280) ↓ │西晋( 265— 316) ←—————┘│┐┌ ————————————————————————————————│ │ ││ │ 十六国( 304— 439)│ ││┐│┌ ———————————————─——————————————— ││ ↓│ │┌——————【成汉】 (氐) 【汉(前赵)】(匈奴)代(鲜卑)│││( 304— 347)( 304— 329)( 338— 376)│ ││↓│ │ ││ 后赵实现了北方地区的部分一致 ←—【 后赵 】(羯)→ 冉魏(汉)→【前燕】 (鲜卑)│ 【前凉】(汉)││ 与前燕、前凉并存 ( 319— 351) ( 350—352) ( 337—370) │ ( 320— 376) ││↓ ↓ ↓││———————│↓↓东晋( 317— 420)————→ 前秦于 382 年进驻西域实现了北方地区的一致 ←————— 【前秦 】(氐)│↑383 年淝水之战与东晋形成南北对峙场面( 351— 394)││┌ —————————————————————————————————│││┤││ │ │ │ │ │└— 西蜀(汉) 【西凉】(汉) 【后凉】(氐) 西燕(鲜卑) │( 405— 413) ( 400— 421) ( 386— 403) ( 384— 394) │ │ │ ┐ ││ │ ┌ ————————————— ││ ↓ │ │ ↓ ↓ │【北凉】(匈奴) 【南凉】(鲜卑) 【后秦】(羌)→ 东晋 【后燕】(鲜卑) │ (401— 439) (397— 414) ( 384— 417) ↑ ( 384— 409)│ │ │ │ │ │││││ │ ┌ —————┐││↓ │ │ │↓ ↓ │【西秦】(鲜卑) 【夏】(匈奴) 【南燕】(鲜卑) 【北燕】(鲜卑) ├————┐ │(385— 431) (407— 431) ( 389— 410)(409— 436) │ │↓↓ ↓↓ ││┌———————————————————————————————↓ │ │↓宋( 420— 479) 南( 420— 589) 北( 439— 581)北魏 ( 386—534)—→ 北魏于 439 年重新一致北方地区│ │ ││ ┐│ │ │ ┌ ————————————↓ │ │ │ │齐( 479— 502) 朝 朝 西魏( 534— 557) 东魏( 534— 550)↓ │ │ ↓ ↓梁( 502— 557) │ └——北周( 557— 581)←—————北齐( 550— 557)↓ │ │陈( 557— 589)→┴——————————┐ │↓ ↓隋( 581—618)注:① “↓、↑、←、→”表示该政权被谁所灭, “│”表示该政权由前一政权分裂而来。
南北朝更替表南北朝更替表上承东晋十六国,下接隋朝的南北朝时期(420年—589年),是中国历史上政权大分裂民族大融合时期,由420年刘裕代东晋建立刘宋始,至公元589年隋灭陈而终。
南朝(420年-589年)指刘宋、南齐、南梁、南陈四朝,北朝(439年-581年)指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
南北两方虽各有朝代更迭,但长期维持对峙形势,故称为南北朝。
南朝为汉族政权东晋的延续,北朝承继五胡十六国,为胡汉融合的朝代。
刘宋(420—479年)—刘裕(东晋北府军将领,403年始,败桓玄,灭南燕、西蜀、后秦,降仇池,420年废晋恭帝自立,国号宋)—少帝刘义符(为托孤大臣废杀)—宋文帝刘义隆(刘裕第三子)—刘劭(与始兴王刘浚弑父继位)—刘骏(刘义隆次子弑父继位)—前废帝刘子业(太子)—宋明帝刘彧(刘骏异母弟弑君称帝)—刘昱(为右卫将军萧道成所弑)—宋顺帝刘准(刘昱弟)——萧道成(废刘准自立为帝)479年刘宋灭亡。
齐(479—502年)—齐高帝萧道成—齐武帝萧赜—废帝萧昭业—萧昭文—齐明帝萧鸾(齐高帝萧道成之侄,废帝自立尽杀高帝与武帝的子孙)—炀帝萧宝卷(萧鸾次子)—和帝宝融(宝卷弟,501年萧懿之弟萧衍宣布举兵,在江陵立宝卷弟宝融为帝,萧衍攻入建康,齐帝宝卷被将军王珍国所杀。
次年萧衍篡位,国号大梁,史称梁武帝)502年萧齐亡。
梁(502-557年)—梁武帝萧衍(侯景之乱,被囚饿死)—临贺王萧正德(梁武帝萧衍之侄,侯景攻至台城,包围梁武帝,548年拥立萧正德为皇帝,549年台城被攻陷之后,萧正德便被侯景废为侍中、大司马,后被侯景便矫诏杀害)——简文帝萧纲(萧衍第三子,为侯景所害)—豫章王萧栋(萧统之孙。
551年,侯景废简文帝之后,立萧栋为帝,四个月后侯景废萧栋为淮阴王并自立为汉皇帝,之后被梁元帝派人将其沉入水中杀害)—武陵王萧纪(萧衍第八子,梁元帝萧绎之弟。
梁武帝死后,萧纪在世子萧圆照的提议下,于552年于成都即帝位,后被梁元帝的部将樊猛所俘杀)—元帝萧绎(萧衍第七子,后投降西魏)—梁宣帝萧詧(萧统第三子,554年西魏攻打江陵,梁元帝开门投降,被萧詧以土袋闷死。
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皇帝列表六,历二帝、慕容儁1l年3。
东晋、武帝邕l8年4,四个皇帝,共46年,建都,五i个皇帝:孝静帝善见:303--347 共七个皇帝建都,先都洛阳:姑臧、吕篡1年4:蜀、赫连昌4年3、安定王朝l年。
魏:公元22l--243、武帝司马炎泰始25年。
前赵,建都。
2:许昌。
后期的政权有:535--557、大帝权黄武31年,共l7年。
前秦:397--439 匈奴,建都、段业4年2,历三帝:4O0--42O 汉族。
五、憨帝司马业建兴4年、太武帝寿28年4:三国始于22O年魏国代汉。
1、简文帝肖纲大宝2年:金城、孝武帝司马曜宁康24年、乞伏国仁3年2,共25年:襄国。
陈。
后燕、张重华9年4。
一、沮渠牧犍7年。
4:265--316 共5l年,历五帝:502--557、慕容德7年2、石勒l5年2、石祗。
南北朝:357--37O 历三帝。
l、符丕2年5、文宣帝洋lO年2、石弘l年3、少帝刘义符景平2年。
2:建康宋42O--479年,建都、北齐、梁。
1、符生3年3。
1、高帝肖道成建元4年,但名义上还为汉臣。
共6O年八个皇帝、孝武帝刘骏孝建11年:后秦、慕容宝3年3:昌黎。
北燕、李暠17年2、节闵帝恭1年l1:386--4O3 氐族:479--5Ol,历二帝、惠帝司马衷永熙17年3,共23年,建都。
蜀:张掖,建都:成都。
魏晋南北朝南凉,历二帝、文帝陈倩天加7年,建都,建都、孝明帝诩12年9、会稽王亮建兴7年、苻登9年6,建邱:534--550、张祚3年6、元帝肖绎承圣4年、后主禅建兴4l年、吕隆1年:邺、和帝肖宝融中兴l年、献文帝弘6年6。
1,建都、武帝肖赜永明ll年。
)l。
二。
建都。
四、李雄30年4:中山。
后凉。
八。
9、夏、成帝司马衍咸和17年、景帝休永安7年?年7、元帝司马睿建武6年、武帝肖衍天监48年、张茂5年2,历7帝,终于265年晋国代魏:姑臧、明帝毓4年3。
高姓,建都、哀帝司马丕隆和4年,虽已是皇帝:384--409 鲜卑族、废帝肖昭文延兴l年。
魏晋南北朝大事年表220年------魏黄初元年∙正月﹐曹操死﹐子丕袭爵﹐嗣为丞相。
十月﹐曹丕称帝﹐是为魏文帝曹丕﹐废汉献帝为山阳公﹐汉亡。
建国号魏﹐都洛阳∙魏吏部尚书陈群制定九品中正制221年------蜀章武元年∙刘备称帝﹐是为汉昭烈帝刘备﹐国号汉﹐世称蜀﹐都成都﹐以诸葛亮为丞相。
刘备率兵东进﹐攻孙权∙孙权接受魏国封号﹐称吴王于武昌222年------蜀章武二年∙蜀军出峡﹐与吴陆逊军相持于夷陵﹐被火攻击溃﹐是为夷陵之战。
刘备败退白帝城223年------蜀章武三年∙刘备死﹐太子禅继位﹐是为蜀后主刘禅﹐诸葛亮辅政。
遣邓芝使吴修好﹐共抗曹军224年------魏黄初五年∙魏文帝攻吴﹐至广陵﹐临江而还225年------蜀建兴三年∙诸葛亮平南中226年------魏黄初七年吴黄武五年∙魏文帝死﹐子叡继位﹐是为魏明帝曹叡∙吴交州刺史吕岱遣朱应﹑康泰出使南海诸国。
227年------蜀建兴五年∙诸葛亮率军进驻汉中﹐上表请伐魏228年------蜀建兴六年∙诸葛亮兵出祁山攻魏﹐魏破蜀先锋马谡于街亭。
诸葛亮出散关攻陈仓﹐不克∙吴王孙权称帝﹐是为吴大帝孙权﹐国号吴﹐迁都建业230年------吴黄龙二年∙吴遣将军卫温﹑诸葛直率万人船队过海达夷洲231年------蜀建兴九年∙诸葛亮出祁山攻魏﹐造"木牛"运粮234年------蜀建兴十二年∙诸葛亮由斜谷攻魏﹐屯五丈原﹐卒于军237年------吴嘉禾六年∙山越出山。
吴将诸葛恪经过三年围困﹐使十万山越出山﹐其中得甲士四万238年------魏景初二年∙司马懿攻辽东﹐杀公孙渊于襄平239年------魏景初三年∙魏明帝死﹐齐王芳即帝位﹐太尉司马懿﹑宗室曹爽辅政241年------魏正始二年∙魏邓艾兴淮南屯田﹐开渠三百余里﹐溉田两万顷249年------嘉平元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事变﹐杀曹爽﹑何晏﹐遂专魏政251年------嘉平三年∙魏都督扬州诸军事王凌于淮南起兵反司马懿﹐兵败被擒自杀252年------吴太元二年∙孙权死﹐太子亮即位253年------建兴二年∙吴孙峻杀诸葛恪﹐任丞相﹑大将军﹐督中外诸军事﹐专吴朝政∙魏司马师废曹芳﹐立高贵乡公曹髦255年------正元二年∙魏镇东将军毋丘俭在寿春起兵讨司马师﹐失败被杀257年------甘露二年∙魏征东大将军诸葛诞起兵讨司马昭﹐次年失败被杀258年------蜀景耀元年∙蜀宦官黄皓开始擅权258年------吴太平三年∙吴丞相孙綝废孙亮为会稽王﹐立孙休﹐是为吴景帝孙休﹐景帝杀孙綝260年------魏甘露五年∙曹髦率军讨司马昭失败被杀﹐司马昭立曹奂为帝﹐是为魏元帝曹奂263年------景元四年∙司马昭命邓艾﹑钟会攻蜀﹐后主降﹐蜀亡264年------咸熙元年∙魏罢屯田官﹐诸典农官皆为郡守﹑县令264年------吴永安七年∙吴景帝死﹐孙皓立265年------晋泰始元年∙八月﹐司马昭死﹐子司马炎继相国﹑晋王位。
魏晋南北朝这段时间诸多朝代是如何更替的魏元帝曹奂咸熙二年(265年),大将军司马炎接受元帝“禅让”建立晋朝,是为西晋,魏亡;蜀汉后主炎兴元年(263年),魏大将军司马昭派邓艾,钟会伐蜀,蜀亡;吴归命候孙皓天纪四年(280年),晋武帝派大将王浚等两路伐吴,吴亡;晋愍帝司马邺建兴四年(316年),汉昭武帝刘聪大军攻陷长安掳愍帝,次年帝遇害,西晋亡;晋元帝司马睿建武元年(317年),逃到南京的琅邪王司马睿称制改元,东晋开始;晋恭帝司马德文元熙二年(420年),东晋权臣刘裕接受“禅让”称帝,东晋灭亡,宋开始;宋顺帝刘准升明三年(479年),权臣萧道成接受“禅让”称帝建立齐国,宋灭亡;齐和帝萧宝融中兴二年(502年),权臣萧衍接受“禅让”称帝建立梁国,齐灭亡;梁敬帝萧方智太平二年(557年),权臣陈霸先接受“禅让”称帝建立陈国,梁灭亡陈后主陈叔宝祯明三年(589年),隋文帝杨坚派大将韩擒虎,贺若弼等伐陈,陈亡汉光文帝刘渊元熙元年(304年),控制了今山西河北大部的刘渊建国称制,国号汉,306年称帝。
灭西晋后因为内部权利争夺,刘渊子孙被杀怠尽,其倒刘曜称帝,改国号为赵,是为前赵。
光初十二年(329年)为后赵石勒所灭;赵明帝石勒太和元年(328年),从前赵中分裂出的石勒自立为帝,是为后赵。
新兴王石祗永宁二年(351年),大将冉闵击杀石氏家族怠尽,后赵亡;成武帝李雄晏平元年(306年),在成都称王的李雄称帝建立成国。
死后子侄争权,338年其侄李寿即位改国号为汉。
归义候李势嘉宁二年,东晋大将桓温代蜀,汉亡燕景昭帝慕容俊元玺元年(352年),在辽东称王的鲜卑慕容氏趁中原陷入冉闵之乱之机入侵中原,并与是年称帝,国号燕,是为前燕。
幽帝慕容伟建熙十二年(371年)前秦苻坚出兵攻燕,前燕亡;燕成武帝慕容垂燕元元年(384年)前燕降秦贵族慕容垂趁苻坚大败之机乘机复国称王,后燕建立。
昭文帝慕容熙建始元年(407年),放荡不羁的昭文帝为政变所推翻,政变领导人高云称帝,是为北燕;后燕亡;高云称帝后第三年为冯跋所杀,冯跋称帝,国号仍是燕。
魏晋南北朝(220年—589年)朝代更替表
东汉(25—220)
│
┌————————————————————┐
│↓│
蜀(221—263)———→魏(220—265)吴(222—280)
↓│
西晋(265—316)←—————┘
│
┌————————————————————————————————┐
│││
││十六国(304—439)
│││
┌———————————————─———————————————┐││↓││
│┌——————【成汉】(氐)【汉(前赵)】(匈奴)代(鲜卑)│
││(304—347)(304—329)(338—376)│
││↓││
││后赵实现了北方地区的部分统一←—【后赵】(羯)→冉魏(汉)→【前燕】(鲜卑)│【前凉】(汉)││与前燕、前凉并存(319—351)(350—352)(337—370)│(320—376)
││↓↓↓
││———————
│↓↓
东晋(317—420)————→前秦于382年进驻西域实现了北方地区的统一←—————【前秦】(氐)│↑ 383年淝水之战与东晋形成南北对峙局面(351—394)
│││
││┌—————————————————————————————————┤
││││││
│└—西蜀(汉)【西凉】(汉)【后凉】(氐)西燕(鲜卑)
│(405—413)(400—421)(386—403)(384—394)
││││
││┌—————————————┐│
│↓││↓↓
│【北凉】(匈奴)【南凉】(鲜卑)【后秦】(羌)→东晋【后燕】(鲜卑)
│(401—439)(397—414)(384—417)↑(384—409)
││││││
│││││┌—————┐
││↓│││↓
↓│【西秦】(鲜卑)【夏】(匈奴)【南燕】(鲜卑)【北燕】(鲜卑)├————┐│(385—431)(407—431)(389—410)(409—436)
││↓↓↓↓
││┌———————————————————————————————
↓││↓
宋(420—479)南(420—589)北(439—581)北魏(386—534)—→北魏于439年重新统一北方地区││││
│││┌————————————┐
↓││││
齐(479—502)朝朝西魏(534—557)东魏(534—550)
↓││↓↓
梁(502—557)│└——北周(557—581)←—————北齐(550—557)
↓││
陈(557—589)→┴——————————┐│
↓↓
隋(581—618)
注:
①“↓、↑、←、→”表示该政权被谁所灭,“│”表示该政权由前一政权分裂而来。
②“【】”是《十六国春秋》中提到的十六个少数民族政权,十六国时期政权并不仅此十六个。
③“()”括号内表示政权的建立民族及其存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