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下上消化道异物取出术的配合及护理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247.66 KB
- 文档页数:2
麻醉状态下小儿上消化道异物取出术的护理配合技巧目的:探究对于小儿患者来说,在麻醉状态下采取上消化道异物取出术,并提升护理配合技巧,是否能有效提高手术成功率。
方法:选取我院自2015年1月到2017年3月来我院就诊50例须在麻醉状态下采用上消化道异物取出术的8岁以下幼儿病例,并且平均分配为25人一组,其中一组命名为常规组,在护理过程中采用常规的护理模式,另一组命名为改进组,在常规护理方式的基础上,提升护理配合技巧及力度,比对两组病患的手术成功率、术后并发症发生概率以及消失平均时间。
结果:提升护理配合技巧与力度后,改进组的手术成功率为100%,常规组的成功率为88%,二者具有明顯的差异(P<0.05);改进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概率为12%,常规组为44%,且平均消失时长改进组为(7.11±0.89)h,常规组为(13.83±3.16)h,二者皆具有明显差异(P<0.05)。
结论:通过加大护理配合力度,提升护理配合技巧,对麻醉状态下采用上消化道异物取出术的幼儿患者,不但可以有效的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并且提高幼儿以及其家属的满意程度,减轻幼儿病患因消化道存在异物而遭受更大的伤害。
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标签:麻醉;上消化道异物取出术;幼儿病患;护理配合技巧上消化道存在异物也是一直以来临床较常见的急突发症之一。
因幼儿病患年龄的原因,使许多幼儿病患无法有效的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以及无法长时间忍受内镜手术操作,因此经常会采用麻醉方式帮助幼儿进行上消化道异物取出术。
为进一步提升手术的成功率,我院针对近几年收治的50例需行上消化道异物取出术的8岁以下幼儿病患进行研究比对工作,旨在证明提升护理配合技巧是否能降低手术难度,提高手术成功率,并得到显著成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自2015年1月到2017年3月来我院就诊50例须在麻醉状态下采用上消化道异物取出术的8岁以下幼儿病例,并且平均分配为25人一组,并分别命名为常规组与改进组:其中男36例,女14例,年龄范围为1岁至8岁;其上消化道存在异物包括塑料异物21例,金属异物8例,球状异物4例,锐性异物7例,钝性异物5例,其他异物5例。
内镜下异物取出术的配合与护理作者:连敏玲陈雅真侯宏然来源:《健康必读·下半月》2010年第07期[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0)07-0131-02【摘要】目的通过86例上消化道异物经胃镜取出的医护配合,探讨其护理措施。
方法耐心安抚患者,使其保持情绪平稳,详细了解异物的位置、形态、大小、数量及是否伴有消化道穿孔,根据异物的特点和患者的身体状况,挑选相匹配的器械取出异物。
结果83例顺利取出,成功率达96 .51%,术后未出现并发症。
结论良好的术前心理护理及专业的术中配合有利于胃镜下取异物的成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内镜上消化道异物取出配合护理上消化道异物是常见的急诊病因之一,绝大多数可在内镜下取出而达到治疗的目的,减轻患者的手术创伤及经济负担。
术前评估和术中密切的医护配合与熟练的内镜操作技术可显著提高成功率,减少并发症。
我院消化科自2001年7月至2009年10月,经内镜下诊治上消化道异物86例,成功取出83例,未出现明显并发症。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86例患者年龄3-93岁,其中男性52例,女性34例;食管异物37例,胃内异物49例;置入食管支架后脱落7例,情感障碍及劳教人员有意吞服7例(牙刷、、打火机、折叠小剪刀、磁铁、笔帽各1例,戒指2例),误吞72例(带有锐利四方形包装的单粒药片2例,刀片1例,根管扩张器1例,其余为厦门沿海地区常见的鱼骨(或刺)、小螃蟹、小虾米等,以及硬币、铁钉、假牙、钥匙、啤酒瓶盖、年糕、话梅等)。
吞服至就诊时间一般为0.5-72小时。
1.2方法1.2.1术前准备详细询问患者病史,了解异物的形态、大小、数量、位置及是否伴有消化道穿孔,告知内镜下取异物的注意事项及存在的风险因素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签署知情同意书。
肌注丁溴东莨菪注射液碱20mg以减轻患者胃肠蠕动及呕吐反应,儿童及不配合者行静脉麻醉。
上消化道异物是指由于误吞或故意吞入消化道的各种不能被消化、不能及时通过幽门的物体。
上消化道异物的存在对患者的营养支持造成了严重障碍,甚至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及时、安全的取出异物对患者的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随着内镜检查内镜下上消化道异物取出术97例护理分析张凤(重庆市南川区人民医院消化内科,重庆408400)【摘要】目的探讨上消化道异物内镜下取出术的配合及护理。
方法总结分析97例内镜下上消化道异物取出术患者的全面护理评估及术前、术中、术后严密护理配合情况。
结果94例患者异物成功取出,异物取出术成功率为96.91%。
2例因鱼刺嵌顿于食管中段转上级医院治疗,1例进入十二指肠后自行排出。
结论全面的护理评估、术前充分准备、术中密切配合、术后仔细观察与对症护理,能有效提高异物取出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内窥镜检查/护理;消化系统;异物/治疗文章编号:1009-5519(2012)23-3635-03中图法分类号:R573文献标识码:B及治疗技术的普及与提高,内镜下异物取出术已成为上消化道异物的首选治疗措施[1]。
本院消化内科2008年7月至2011年6月,先后为97例上消化道异物患者行内镜下取出术,取得满意效果。
现将有关护理配合情况总结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97例患者中男57例,女40例,年龄7~84岁,病程25min至19d。
急诊手术64例,取出异物103件;择期手术33例,取出异物38件;误咽误食或食物形成73件,吸毒或服刑人员故意吞入68件。
1.1.1异物种类鱼刺17件、食管癌食物梗阻17件(主要为食物团块)、纸块或纸团16件、牙刷柄或头15件、戒指14件、项链12件、寄生虫10件、禽骨8件、胃石症8件、硬币6件、刀片4件、钥匙3件、注射针头2件、义齿2件、游戏币1件、铁钉1件、果核1件、石头1件、蚊香支架1件、指甲刀1件、塑料碎片1件。
1.1.2异物数量单件异物92例,2件异物3例,4件异物1例,39件异物1例。
内镜下上消化道异物取出术的配合及护理分析
发表时间:
2017-11-23T12:03:40.523Z 来源:《健康世界》2017年19期 作者: 阿依夏·艾斯喀尔 阿不都沙拉木·阿力木
[导读] 内镜下上消化道异物取出术的科学配合与有效护理,可使异物取出率大幅度提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新疆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
内窥镜中心 844000
摘要:目的:分析内镜下上消化道异物取出术的医护配合与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上消化道异物患者
64例作为研究对象,选取
时间为
2016年5月~2017年5月,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外科手术与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应用内镜下上
消化道异物取出术与医护配合及护理,对比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手术指标。结果:两组患者的异物均以成功取出,观察组患者在术中出血
量、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内镜下上消化道异物取出术的科学配合
与有效护理,可使异物取出率大幅度提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内镜;上消化道异物取出术;护理措施
现今,上消化道异物已经成为临床常见的一种急诊疾病,在传统处理多应用外科手术方式将异物取出,对于患者的损伤较大,术后易
发生感染,治疗效果并不理想,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普及,在临床治疗上消化异物时内镜下异物取出已经成为一种首选术式,成功率较
高,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1]。因此,我院选取64例上消化道异物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比观察应用内镜下上消化道异物取出术与医护配合护
理的临床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上消化道异物患者64例作为研究对象,选取时间为2016年5月~2017年5月,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2例,对照
组患者中男性
20例,女性12例,年龄18~81岁,平均年龄(42.36±4.36)岁,其中食管异物者21例,十二指肠异物者3例,胃内异物者8
例;观察组者中男性
18例,女性14例,年龄20~83岁,平均年龄(42.19±2.39)岁,其中食管异物者18例,十二指肠异物者4例,胃内异物
者
10例;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在异位位置、年龄等方面比较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观察组32例患者均应用内镜下上消化道异物取出术,具体的操作方法:患者取左侧卧位,将头部略前倾,将下颌内收将牙垫咬紧,在
内镜进入前,需采用润滑剂将镜身润滑,护理人员配合医师进镜,在内镜进入患者咽喉部时也嘱咐患者进行吞咽动作
[2],在进镜过程中也
要保障动作轻柔,当发现异物后将内镜进行调整,使异物充分显露,同时根据异物的状态与性质选择合适的器械,将异物一端夹住随胃镜
一同退出。观察组护理人员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密切配合医师操作。
对照组患者在采用常规手术治疗方法,即先应用X线、B超等影像学检验方式,确定患者异物的大小、形状、位置后,在患者腹部作一
切口后,逐层切开组织器官,将异物充分暴露后夹取,将切口部位依次缝合,加压包扎,术毕,应用常规护理干预。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异物取出情况,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等方面进行观察,并进行记录统计。
1.4
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以百分数形式描述,行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以(±s)描述,行t检验,以SPSS20.0软件对组间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若
P<0.05
,则组间数据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上消化道内异物均以成功取出,取出成功率100%;观察组患者在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三
个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1所示。
3.
讨论
上消化道异物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急诊症,过往进行治疗处理时长应用外科手术将异物取出,但是外科手术对患者造成的损害较大,患
者术后恢复时间较长,并发症发生率较高,治疗效果并不理想。随着内镜设备与技术的不断发展完善,内镜下异物取出术已经成为上消化
异物的临床治疗首选治疗方法,手术成功率较高,术后并发症较少
[3]。应用内镜下上消化异物取出术治疗成功的关键为:术前做好充足的
准备工作,手术过程中医护人员之间的密切配合,以及熟练的操作技术,都是保障异物顺利取出的关键。
内镜下上消化道异物取出术的术前准备工作包括:对患者异物吞服时间、形状、数量、性质等异物情况,以及患者是否存在腹痛、胸
痛等临床症状的询问,同时帮助患者进行
X线透视,了解患者异物在上消化道的具体位置,同时对异物与邻近组织之间的关系也要清楚明确
[4]
。术前也要告知患者及其家属手术操作相关的知识与注意事项,并取得患者及其家属的同意后,将同意书内容仔细告知,取得患者及其
家属的同意理解,并在自愿情况下签署知情同意书。
在实施手术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协助医师进行手术操作,根据患者异物形状选择合适的手术器械,例如,对于长型棒状异物可应用圈套
器取出,对于球形异物则需应用网篮取出,对于处于食管内的异物需采用鳄口钳与鼠齿钳将异物咬碎取出或推入胃内,使异物可以自然排
出。在手术过程中护理人员也需指导患者摆好相应的体式,并根据指示进行吞咽等动作,使异物取出过程可以顺利进行。
综上所述,在上消化道异物的临床治疗中应用内镜下上消化道异物取出术,取出成功率高,对于患者的损害较小,值得临床推广应
用。
参考文献:
[1]
项巧玲,叶美君,陈丽君等.内镜下上消化道异物取出术的配合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4,29(16):1530-1531.
[2]
章海燕.内镜下上消化道异物取出术的临床护理配合要点分析[J].医学信息,2015(z3):181-182.
[3]
严萍,郭健芬,郭美容等.51例内镜下上消化道异物取出术的护理体会[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5(21):91-93.
[4]
周敏,徐雷鸣,瞿春莹等.内镜下上消化道异物取出术应用分析[J].国际消化病杂志,2017,37(2):1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