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 格式:ppt
- 大小:643.50 KB
- 文档页数:10
第三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第五节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素材一、资本主义列强的扩张英国与海外的经济联系英国经济学家史丹莱·杰温斯说:“北美和俄罗斯的平原是我们的粮田;芝加哥和敖得萨是我们的粮仓;加拿大和波罗的海沿岸是我们的林木生产者;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放牧着我们的羊群;在阿根廷和北美的西部大草原放牧着我们的牛群;秘鲁运给我们白银,黄金则从南美和澳大利亚流到伦敦。
印度人和中国人替我们种植茶叶,在东西印度扩大了我们的咖啡园;西班牙和法国是我们的葡萄园,地中海沿岸各国是我们的菜园主。
我们的棉田,长期以来都是分布在美国南方,而现在差不多扩展到各个热带地区去了。
”英法对埃及的侵略埃及地处欧、非、亚三洲的交通要道,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长期以来处于奥斯曼帝国的统治之下。
英法要在东方建立殖民地,埃及是必经之地,对埃及一直垂涎三尺。
拿破仑曾经于18世纪末侵占埃及,但遭到埃及人民的强烈反对;1801年,法军被迫撤出埃及。
此后,埃及进行了近代化改革,国力日益强盛,实际上摆脱了奥斯曼帝国的统治。
英国不愿在它通往印度的道路上出现一个强大的埃及,挑动奥斯曼帝国再次侵略埃及。
同时,英国纠集俄、奥、普等国开会,威胁埃及接受不平等条约,遭到拒绝。
1840年,英国和奥斯曼帝国联军攻入埃及控制的黎巴嫩和叙利亚;次年,英军在亚历山大港登陆,埃军失败,被迫求和。
此后,英法势力趁机侵入。
英国工业品大量倾销,它还在埃及取得了修筑铁路、架设电报线,建立商船队及自由通航的特权;它通过修建贯通尼罗河三角洲的铁路,逐步控制了埃及的经济。
法国也加紧在埃及扩张势力,1856年取得开凿运河的权利,规定埃及要提供土地和无偿提供劳动力,运河建成后要出租99年,每年只可收取运河收益的15%。
19世纪60年代初,埃及日益沦为英法等国的原料供应地,棉花、甘蔗等农产品被迫压价出售。
埃及国家财政入不敷出,1863年,国债已经达一千六百多万英镑,逐渐沦为英法的半殖民地。
2014年高二历史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的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单元小结与测评(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新航路开辟前欧洲人对黄金贪婪的追求,从本质上反映了( )A.掠夺黄金是为了满足欧洲人的生活需要B.掠夺黄金是新航路开辟的经济根源C.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于掠夺财富和加速资本原始积累的迫切要求D.黄金是哥伦布踏上美洲时所要的第一件东西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新航路开辟的经济根源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与发展,而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财富,故选C。
答案:C2.“世界历史的最大嘲弄之一是,哥伦布至死还确信,他已抵达亚洲。
”事实上,最先到达亚洲的航海家是( )A.麦哲伦B.迪亚士C.哥伦布 D.达·伽马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1492年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误认为到达了印度。
1497年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沿着迪亚士开辟的航路,继续前行,最终到达印度。
答案:D3.某历史老师运用不同的史学X式来认识“新航路开辟”的历史,下列认识符合社会史观的是( )A.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世界物种交流,丰富了人民生活B.新航路开辟给亚非人民带来了屈辱、灾难和落后C.新航路开辟使世界开始从分散走向整体D.新航路开辟是人类文明的解析: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影响和史学观点。
社会史观是研究人们的社会生活,故A项正确。
B项是革命史观,C项是全球史观,D项是文明史观。
答案:A4.16~18世纪,在美洲大陆出现了许多被称为新西班牙、新法兰西、新奥尔良、新尼德兰、新英格兰的地名,这些地名的出现是因为( )A.工业革命推动了城市化进程B.欧洲殖民者对美洲的侵略和掠夺C.探险家对美洲的探索X围不断扩大D.大批美洲独立国家纷纷建立解析: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方国家开始了早期殖民扩X,随着其侵略扩X,许多美洲地区落入殖民者之手,故出现许多以欧洲国家原有城市为名,再冠上新字的地名。
高二历史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试题答案及解析1. 1944年6月,美、英、法、苏、中等44个国家的特使和代表,齐聚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重新绘制战后全球经济蓝图。
会上,美国提出了“怀特计划”,英国提出了“凯恩斯计划”;与会的44个国家中除英国外全部选择了“怀特计划”。
这意味着美国A.与英国的同盟关系破裂B.取得在世界金融中的领导地位C.开始策划对苏“冷战”D.其国力不足以充当资本主义世界的领袖【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怀特计划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基础,其真实意图是建立以美国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
参加布雷顿森林会议的44个国家中除英国外全部选择了“怀特计划”而放弃了英国提出的“凯恩斯计划”,这意味着美国取代英国掌握了世界金融的领导地位,B项正确。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确立2.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生很大程度上源于世界经济的无序恶性竞争,战后初期国际社会为此做出了积极努力。
下列各项与此无关的是A.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B.关贸总协定的签订C.世界银行的运行D.亚太经合组织的问世【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形成。
解答此题注意审题:“二战后初期”这一时间限制。
依据所学可知,题干材料中“努力”主要指二战后初期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A、B、C三项都是这一体系的重要内容,而D项从时间上来说与题意无关。
所以应选D。
【考点】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布雷顿森林体系;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3. 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大地震,灾区人民遭遇严重损失,灾后重建任务艰巨,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如果中国政府需要向国际社会寻求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应该向下列哪一国际机构提出申请()A.世界银行B.关贸总协定C.国际货币基金组织D.世贸组织【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世界银行的职能是向世界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以便于推动该国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例如为教育和修建公路可向世界银行申请贷款,所以答案选A,B C D三项不具有提供长期贷款的职能。
第8课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时空坐标】【思维导图】【知识梳理】知识点一世界市场的形成1.开始形成(1)推动因素: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
(2)过程①新航路开辟后,葡萄牙和西班牙开始大规模殖民掠夺活动。
②17-18世纪,荷、英、法等欧洲国家纷纷加入殖民地争夺行列,建立海外殖民地。
(3)影响:欧洲的商人和殖民者直接同世界各地建立商业联系,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2.初步形成(1)原因①工业革命后,大机器工厂取代手工工场,需要更广阔的世界市场和原料产地。
②蒸汽机车和轮船的出现大大改变了交通运输条件,世界各地间的联系更为便捷。
(2)影响:资产阶级凭借着工业革命带来的强大经济和军事实力,在拉丁美洲、亚洲和非洲等地建立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把越来越多的地区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中。
3.最终形成(1)原因①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除输出商品和掠夺原材料外,还利用资本输出,控制落后国家的经济命脉,榨取大量的财富。
②为了抢占更多的原料产地、销售市场和投资场所,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
(2)影响:20世纪初,世界基本被瓜分完毕,亚非拉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被迫加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知识点二近代商业贸易的变化1.背景新航路的开辟及欧洲人的殖民扩张,促进了商业贸易的发展。
2.表现(1)世界贸易中心的转移新航路开辟后,欧洲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意大利的威尼斯、热那亚等商业城市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下降。
里斯本、塞维尔、安特卫普、阿姆斯特丹、伦敦等城市先后成为国际贸易的中心。
(2)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①近代世界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①原因:世界市场的初步建立。
②表现a.烟草、咖啡、可可和茶叶等纷纷进入欧洲市场。
b.来自东方的香料大量涌入欧洲等地,由供贵族富豪享用的高级奢侈品变为了供普通人消费的大众化商品。
c.新航路开辟后,非洲成为殖民者掳掠黑人奴隶的场所,奴隶也成为贸易商品。
d.18世纪后期,英国开始向中国走私鸦片。
选择题如图为“颖川赖氏族谱”。
族谱又称家谱,它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
以历史的眼光看,家谱具有A. 宗法制的特征B. 礼乐制的遗风C. 禅让制的传统D. 分封制的痕迹【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材料中反映的族谱是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符合宗法制特征,A项正确。
礼乐制度与题干中反映的以血缘为主体的族谱无关,排除B。
禅让制是古代以贤能为标准推选部落首领的制度,与题干中的族谱无关,排除C。
分封制是古代分封诸侯的制度,与家谱无关,排除D。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
选择题柳宗元在《封建论》中写道:“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
”其中论及的制度变化是A. 分封制→郡县制B. 三公制→三省制C. 世袭制→禅让制D. 封国制→行省制【答案】A【解析】根据“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故A正确;三省制是唐朝时期的,夏之前是禅让制之后是世袭制,行省制是元朝的,故B、C、D错误。
选择题关于对明清之际中国古代思想界发展状况的认识,正确的是A. 受到西方启蒙运动的鼓舞B. 没有从根本上动摇传统思想的地位C. 进步思想最终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D. 进步思想极大地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变革【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了明末清初的思想潮流。
明末清初的思想潮流并没有受到西方启蒙运动的影响,故排除A项;明末清初的民主思想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也就没有推动当时的社会改革,故排除C、D 项;虽然明末清初的思想潮流冲击了当时的封建专制思想,但并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其地位,故选B。
选择题下图是古文字“马”发展演变的过程,下列相关表述正确的是①“马”字经历了由象形到符号化、由不定型到定型的演变②甲骨文“马”字线条瘦劲,风格质朴③金文是目前能够见到的最早成熟的汉字④小篆笔画圆匀,是秦朝通行的标准文字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②③④D. ①②③④【答案】B【解析】试题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二历史必修二名词解释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特点1.曲辕犁: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一种先进的耕作工具,可以控制耕地的深浅。
2.小农经济:小农经济,也可以说是自然经济,它的特点是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精耕细作,自给自足。
3.南青北白:唐代陶瓷在隋代青、白瓷成熟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南青北白”(即越窑的青瓷,刑窑的白瓷)的局面,并以此引领后世中国瓷器的基本风貌。
4.五大名窑:哥汝定官钧。
只有哥窑出产青瓷。
5.资本主义萌芽:指明朝中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在江南某些手工业部门出现了雇佣关系的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6.重农抑商: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7.商帮:明清出现的地域性的商人群体,著名的有徽商和晋商。
8.草市:乡村定期集市。
9.扬一益二:除了长安、洛阳这两京,全国工商业经济最繁荣的是扬州,次为成都。
10.广州十三行:清代设立于广州的全国唯一的经营对外朝贡贸易的专业商行。
11.朝贡贸易:明清时期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的交易,目的不在于获取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12.市舶使:官名,唐朝置,专管对外贸易。
13.井田制:奴隶主贵族土地所有制形式。
14.均田制: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之一,目的是要抑制土地兼并。
规定官员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限制土地买卖。
15.海禁与闭关锁国:明清时期对外政策,海禁规定人民不得擅自出海贸易,闭关锁国指严格限制外商来华贸易,海禁和闭关锁国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使中国逐渐落后世界。
专题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1.开辟新航路:是指从欧洲出发,经过大西洋、印度洋或经过大西洋、太平洋到达亚洲、美洲的新的航海线路,这主要是相对于新航路开辟前由亚洲通往欧洲的丝绸之路而言。
2.地理大发现:西方历史学中对15~17世纪欧洲航海者发现新航路的通称或以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等事件为代表的15~17世纪欧洲国家进行的海上新航路的开辟和对其已知世界以外的地球上新的地理单元的发现。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第三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第五节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教案教学目标一、基础知识目标资本主义列强加紧全球扩张的原因和条件;英国的侵略扩张及特点;法美的侵略扩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建立。
二、能力培养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了解资本主义列强虽然对外扩张的程度和方式有所不同,但都具有对外侵略的共性,以培养学生对历史现象进行分析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对资本主义列强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有着征服和改造世界的双重作用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1.通过对资本主义列强全球扩张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建立,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要求,是近代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
2.通过对资本主义列强全球扩张的影响的分析,使学生认识:资本主义对世界历史进程的推进作用,是以侵略、掠夺和奴役的方式实现的。
教学要点一、资本主义列强的扩张1.资本主义列强加紧全球扩张的背景2.英国的殖民扩张3.法美对非洲和亚洲的侵略4.资本主义列强全球扩张的影响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1.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产生的影响教材分析本节教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资本主义列强加紧全球扩张的背景、概况。
第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
本节的重点是:英俄的侵略扩张及特点;资本主义列强全球扩张的影响。
本节的难点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及其影响。
一、“资本主义列强的扩张”一目,教材主要写了以下几个问题:1.资本主义列强加紧全球扩张的背景。
教材主要写了三点:第一,工业革命的发展促使新兴的资产阶级在世界范围内抢占商品市场和廉价原料产地。
这是资本主义列强进行全球性侵略扩张的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生产是以最大限度地追求剩余价值或利润为目的的。
早在工场手工业时期,资本主义便通过对殖民地的掠夺来补充自身发展的需要。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1、背景:①工业革命的发展使资产阶级需要在世界范围抢占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资本主义各国都竭力推行对外侵略政策。
②工业革命增强了列强的经济、军事实力,它们凭借廉价商品和刀枪火炮征服世界,这是它们征服世界的物质条件。
2、方式与手段:用刀枪火炮和廉价商品把全球囊括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3、概况:①英国——a.目的:为满足工业资产阶级的需要,抢夺原料产地,拓展商品市场。
b.方式:凭借雄厚的经济军事势力进行经济扩张。
c.在亚洲:到19世纪中期,完全占有印度;占领新加坡等地;侵略缅甸、阿富汗、伊朗等国。
d.发动两次鸦片战争。
割占香港。
e.在大洋洲:据有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f.在非洲:势力侵入埃及。
g.在拉了美洲:加紧对新生的拉美国家进行经济侵略。
②法国:a.侵占阿尔及利亚;向埃及、突尼斯等地渗透。
b.伙同英国对中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着手对印度支那进行侵略。
③美国:羽翼未丰,也参加了对中国、日本等国的侵略活动。
④俄国侵略欲望强烈——a.目的:扩大领土。
b.方式:凭借军事力量,对周围蚕食鲸吞。
C.资本主义发展相对落后。
4、影响:A.为新兴的工业资产阶级取得了更广阔的商品市场和更丰富的廉价原料,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B.造成亚非拉广大地区的贫穷,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极大灾难;C.客观上也冲击了这些地区落后的社会经济体制,传播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D.进一步加强了世界各地区间的联系,促成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1、含义:一是大批资本主义国家的出现,一是世界上大批国家和地区被资本主义国家所征服,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
2、形成标志:19世纪中后期,在资本主义侵略下,殖民地半殖民地原先落后、封闭的经济结构被打破,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3、原因条件:工业革命的开展是根本原因;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促使欧美日资本主义发展,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英法美等资本主义列强的扩张,在世界各地建立起一系列殖民地半殖民地;轮船等交通工具先进和交通便利为输出工业品、掠夺工业原料和输出资本提供了条件;刀枪火炮和廉价商品是最基本的手段和因素:4、影响及评价:第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为新兴工业资产阶级攫取更为广阔的商品市场和更丰富的廉价原料、拓展利润更为丰厚的投资场所提供了便利,进一步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专题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1、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1)新航路的开辟――开辟的背景、迪亚士和哥仑布开辟的航线及其影响、新航路开辟的影响(2)西方列强的殖民掠夺和殖民扩张――英国的殖民扩张史实、英国殖民霸权确立的原因、过程、殖民扩张对世界市场形成的影响(3)第一次工业革命及其影响(蒸汽的力量)――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重大发明、影响(4)第二次工业革命及其影响(走向整体的世界)――前提条件、主要成就、影响、垄断组织的出现2、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1)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布雷顿森林体系、关贸总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的建立。
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2)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欧盟形成的原因、形成和扩大的基本过程及其影响、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建立和发展史实、亚太国家的合作途径和方式(3)经济全球化的世界――世贸组织的由来和发展、世贸组织的作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概况、影响和作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和应对对策。
辟的背景、影响;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垄断组织的出现。
三要全面理解一种观点:西方殖民扩张的影响。
2、要注意弄清楚本专题涉及的有关概念。
例如:价格革命、商业革命、垄断与垄断组织、殖民主义、工业革命等,考生要明确其内涵与外延。
3、新航路开辟一课与地理知识联系密切,建议复习时运用绘图、读图的方法,加深理解和记忆;注意把握历史问题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比如,新航路的开辟是历史的必然,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要求。
4、用历史比较法比较学习两次工业革命,充分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道理。
5、从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这一角度,理解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工业革命之间的关系,形成整体认识。
6、复习时注意关注同一时期的中国历史,把中国放在世界历史的大环境中思考,有助于形成历史的整体思维,更容易理解同一时期中国出现的现象与世界历史之间的关系。
高二历史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试题答案及解析1.“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作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而其终极目标都是救国,可以称之为殊途同归”。
以下对这段材料解读不正确的是A.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的关节点B.折射出全体国人要求变革的社会思潮C.救国是当时多个新兴力量的共识D.反映了中国追求近代化途径的多样性【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材料不难发现,不论是戊戌变法还是辛亥革命和实业救国,他们的共同点都是缺乏群众基础,所以说“折射出全体国人要求变革的社会思潮”是对这段材料解读不正确的。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全体国人要求变革的社会思潮2.老舍的著名话剧《茶馆》中有一位秦二爷,他在19世纪末致力于投资近代工业,他的理想是要“顶大顶大的工厂!那才救得了穷人,那才能抵制外货,那才能救国!”当时,秦二爷投资近代工业的有利条件不包括A.清政府鼓励民间设厂B.列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C.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D.社会上出现的实业救国思潮【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掌握情况。
解答此题要注意时间“19世纪末”,正是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时期。
这时,列强的加紧侵略,使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清政府为解决财政困难,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社会上出现了实业救国的思潮。
“列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是一战期间。
故应选B。
【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3.《马关条约》的条款中最有利于列强对华经济扩张的是A.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B.开辟至重庆的内河航线C.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D.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第十九单元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复习目标]1.概括总结工业革命发生的原因、过程,理解并掌握英国工业革命对生产力发展、社会结构和东西方关系及整个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
2.通过分析维也纳体系确立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和历史影响,正确认识维也纳体系性质及其存在的矛盾,分析这些矛盾激化的结果和引发的革命斗争。
3.比较1789年和1848年两次革命中法国资产阶级的革命性的不同,并分析其原因。
4.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马克思主义诞生的主、客观条件。
5.用共性、个性的原理分析、比较德、意的统一,1861年俄国改革与日本明治维新的异同。
6.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辩证地、全面地评价明治维新所取得的积极成果和历史影响。
7.注意分析比较西方殖民者的早期殖民活动与工业革命后殖民活动的异同及其原因。
[要点梳理]本单元的断限是从18世纪6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到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
中心内容可归纳为一个中心,三股潮流,即在工业革命这一中心推动下,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主义运动、民族解放运动三股历史潮流汹涌澎湃,其势不可阻挡,推动着历史的进步、社会的发展。
1.主要线索和阶段特征本单元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时期,从生产力发展角度看处于蒸汽时代。
(1)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最终确立,西方列强也把亚非拉许多国家和地区变为其殖民地半殖民地,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2)18世纪60年代从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迅速扩展到法、美、德、俄、日、意等国,使各国经济迅猛发展,资本主义进入蒸汽时代。
(3)工业革命造就了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
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起来。
第一国际和巴黎公社把这一时期工人运动推向高潮。
(4)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成为并存的两大社会思潮。
(5)随着工业革命发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疯狂地侵略扩张,激烈角逐。
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不断高涨,亚洲出现反殖反封的革命风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