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消化道异物内镜处理专家共识意见》要点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10
2020版:成人食管异物急诊处置专家共识(完整版)由于食管位于后纵隔,邻近主动脉、气管、心脏等多个重要的组织结构,若对异物处理不及时或处理方式不当,可能会造成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
为此,依据我国近期发表的食管异物诊治的研究,并参考国际相关指南,由浙江省医学会创伤医学分会牵头,联合急诊科、消化科、耳鼻喉科、心胸外科、胃肠外科、影像科、麻醉科、重症医学科等多学科专家共同制定本共识。
背景食管异物是指在食管内因难以排出而滞留的各类物体,是临床中常见的一种急症。
在中国人群中,异物滞留在食管内的比例能达到上消化道异物的85%左右。
目前,国际和国内的指南或专家共识通常针对吞入消化道异物的诊治方法,如美国胃肠内镜学会(ASGE)发布的吞入异物的处理指南、欧洲胃肠内镜学会(ESGE)发布的成人上消化道异物移除的临床指南、美国伦琴射线学会刊登的吞入异物的影像学指南、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发布的上消化道异物内镜处理专家共识等,世界急诊外科学大会在2019年发布了食管损伤的急救指南,而国内针对食管异物急救诊治的共识和指南尚不完善。
由于食管位于后纵隔,邻近主动脉、气管、心脏等多个重要的组织结构, 若对异物处理不及时或处理方式不当,可能会造成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
为此,依据我国近期发表的食管异物诊治的研究,并参考国际相关指南,由浙江省医学会创伤医学分会牵头,联合急诊科、消化科、耳鼻喉科、心胸外科、胃肠外科、影像科、麻醉科、重症医学科等多学科专家共同制定本共识。
本专家共识拟解决的问题:(1)食管异物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和造影剂的选择;(2)食管异物中胃镜和食管镜的选择和操作时机;(3)血管内支架置入的选择时机。
一食管异物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危险因素1.1 流行病学特征在美国,每年食管异物的发生人数超过100000例。
我国尚无确切的统计数据,根据国内外文献数据库的不完全统计,我国学者近5年累计报道的成人食管异物发生人数超过20000。
指南详解:上消化道异物的内镜下治疗(附最新指南)大家一定都有过被鱼刺卡喉的经历吧,还记得前段时间关于「天价取鱼刺」的新闻吗?从患者的角度而言,想当然地认为「取个鱼刺还用花那么多钱」其实也无可厚非,其实很多时候医患矛盾的产生都源于知识的不对等,而这也是困扰我们的千古难题。
话虽如此,不过误吞鱼刺真的是可大可小,严重者甚至可危及生命,花的钱多钱少也主要取决于鱼刺卡在什么位置,为此,笔者将结合最新的国内外上消化道异物诊治指南来向大家介绍,上消化道异物的内镜下治疗。
图1. 内镜钳取消化道异物(硬币)图片来源于(olympus-europa)上消化道异物 80%~85% 发生于儿童,以鱼刺、硬币、电池、磁铁和玩具多见,6 月至6 岁为高发年龄段,多数异物滞留于食管,以食管入口处多见,其次为胃和十二指肠。
并发症异物导致的出血、梗阻、穿孔等并发症常发生于消化道狭窄和折返弯曲处。
食管异物所致并发症发生率最高,与滞留时间成正相关。
此外,不同异物并发症发生情况与严重程度各异,腐蚀性异物易使食管液化坏死、磁性异物可致消化道瘘管形成、尖锐异物穿孔发生率达15%~35%。
诊治流程那么,一个误吞异物的患者就诊后,应如何处理呢?先看下面的流程图。
图 2. 上消化道异物治疗流程根据上述流程图,多数异物可自然排出,难以自然排出者,如尖锐异物、腐蚀性异物及磁性异物等,可首选经内镜下取出,而当存在内镜治疗禁忌证时,如严重的心肺疾病、异物导致大量出血、异物导致严重感染或异物为毒品袋或内镜治疗失败,应选择外科手术。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取异物耗时长,尤其儿童,难以配合长时间的内镜操作,应在麻醉状态下进行。
内镜治疗器械下方为大家罗列了内镜治疗常用的钳取器械和保护器械,请看图。
图 3. 上消化道异物内镜处理常用钳取器械;3A 为活检钳;3B 为鼠齿钳;3C 为鳄嘴钳;3D 为圈套器;3E 为取石网篮;3F 为取石网兜(图片来源于中国上消化道异物内镜处理专家共识意见)图 4. 上消化道异物内镜处理常用保护器械;4A 为外套管;4B 为保护罩;4C 为透明帽(图片来源于中国上消化道异物内镜处理专家共识意见)具体治疗方法s后可关闭广告s了解详情s后可关闭广告s了解详情00:00/00:00T常速•2倍•1.5倍•常速•0.8倍高清•高清•清晰B Bccvideo(视频来源于 sciencedirect 网站)上消化道异物取出术是个技术活儿,需要胆大心细,头脑灵活,好的内镜医师应能做到灵活应变,个体化治疗。
中国消化内镜质量控制共识摘要:一、前言二、中国消化内镜发展现状三、中国消化内镜质量控制的重要性四、中国消化内镜质量控制共识的内容五、中国消化内镜质量控制共识的实施与展望正文:中国消化内镜质量控制共识一、前言随着中国医疗技术的发展,消化内镜作为一项重要的诊疗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然而,由于消化内镜操作的复杂性,对其质量控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为此,中国消化内镜质量控制共识应运而生。
二、中国消化内镜发展现状近年来,中国消化内镜发展迅速,无论在设备、技术还是临床应用方面都有了显著提升。
设备方面,高清、超高清内镜的出现,使得医生能够更清晰地观察患者病情;技术方面,各种内镜下治疗技术不断涌现,如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等;临床应用方面,消化内镜不仅用于诊断,还广泛用于治疗,如早期肿瘤切除、消化道狭窄扩张等。
三、中国消化内镜质量控制的重要性虽然中国消化内镜发展迅速,但仍存在一些质量问题,如操作不规范、感染控制不到位等。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患者的诊疗效果,还可能导致医疗纠纷。
因此,加强消化内镜质量控制,对于提高诊疗水平、保障患者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四、中国消化内镜质量控制共识的内容中国消化内镜质量控制共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人员培训:加强消化内镜医师培训,确保医生具备足够的技术和理论知识。
2.设备管理:定期对内镜设备进行检测、维护,确保设备性能良好。
3.操作规范:制定并推广规范化操作流程,确保医生在操作过程中遵循标准。
4.感染控制:加强内镜室的消毒、隔离措施,防止交叉感染。
5.质量监督:建立完善的质量监督体系,定期对诊疗质量进行评估和改进。
五、中国消化内镜质量控制共识的实施与展望中国消化内镜质量控制共识的实施,需要各级医疗机构、医生、护士、设备厂商等共同努力。
消化内科上消化道异物内镜治疗诊疗精要一、内镜取异物的适应证与禁忌证(一)异物处理原则1.紧急内镜取异物尽管有学者认为消化道异物自然排出率较高,成人和儿童分别达90%~95%和60%~80%o但近年来,众多学者则认为大多数消化道异物可经内镜安全取出,故主张凡是误吞或故意吞入异物的患者,在确定没有穿孔的情况下,均应做紧急内镜检查,并积极试取。
尤其是对较大而锐利的异物、不规则硬性异物及有毒的异物,这些异物一般不易自行排出,而且久留易引起消化道损伤和中毒导致严重后果。
2.择期内镜取异物对小而光滑的异物,估计能自行排出而不会引起严重后果者,可先让其自行排出,待不能自行排出时,可择期内镜取出。
对吻合口残留缝线、吻合钉者,不管有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也应择期内镜拆除。
3.口服药物溶解异物对于小的植物性、动物性及药物性胃内结块,可先给患者口服药物溶解(如。
-糜蛋白酶、胰酶片、食醋等),使结块自行消化溶解,若药物治疗无效,再择期行内镜下取出或碎石。
(二)适应证上消化道内任何异物,凡自然排出有困难,无外科手术指征和内镜检查绝对禁忌证者均可在内镜下试取,尤其是对锐利异物及有毒性异物更应积极试取。
取异物的时间越早越好,尖锐异物如缝针、发夹、骨刺或直径大于2cm以上的非尖锐异物、含毒性异物,在确定没有穿孔的情况下,均要行急诊胃镜检查,将其取出,以免异物损伤消化道黏膜、中毒、出血引起严重后果。
对于不能确保安全排出消化道的小的异物和胃内结石、食物团块也应尽早行胃镜取出,以免进入小肠失去胃镜取出机会。
对于吻合口残留缝线、吻合钉,不管有无明显症状,发现后应尽早内镜拆除。
(三)禁忌证对已经引起消化道穿孔,需外科手术者不可内镜试取,合并有心、脑、肺等重要器官疾病不能耐受和配合胃镜检查者,属于胃镜取异物禁忌证。
对严重食管静脉曲张,食管病理性狭窄,贲门失弛缓症,根据异物大小、质地、部位、估计取出不可避免损坏食管者也属禁忌。
对估计可能已全部或部分穿出消化管外的异物,不宜行内镜试取,对一些胃内巨大异物(如胃石),估计不能通过贲门取出者不宜勉强用器械取,以免在食管和部分狭窄部位发生梗阻、嵌顿及黏膜损伤,对内镜检查有禁忌的患者,亦不能经内镜取异物。
中国消化内镜诊疗镇静/麻醉的专家共识消化道内镜诊疗技术就是消化道疾病最常用、最可靠的方法,但也会给患者带来不同程度的痛苦及不适感。
随着患者对医疗服务要求的不断提高,对消化内镜诊疗的舒适需求也日益增加。
目前我国已有很多单位开展了镇静/麻醉下的消化内镜操作,且有逐渐推广的趋势,业已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但就是,需要认识到,镇静/麻醉本身具有较高风险,有些并发症可造成严重后果,甚至死亡。
我国目前尚无相关指南或专家共识。
因此,非常有必要在广泛征求消化内镜与麻醉医护人员意见与建议的基础上形成相关的专家共识,从而规范其适应证、禁忌证、操作流程、各种消化内镜镇静/麻醉、特殊人群的镇静/麻醉以及相关并发症防治等,以利于我国镇静/麻醉下消化内镜诊疗工作的安全普及与推广。
消化内镜诊疗镇静/麻醉的定义及目的消化内镜诊疗的镇静/麻醉就是指通过应用镇静药与(或)麻醉性镇痛药等以及相关技术,消除或减轻患者在接受消化内镜检查或治疗过程中的疼痛、腹胀、恶心呕吐等主观痛苦与不适感,尤其可以消除患者对再次检查的恐惧感,提高患者对消化内镜的接受度,同时为内镜医师创造更良好的诊疗条件。
大部分患者对消化内镜操作怀有紧张、焦虑与恐惧的心理,检查过程中易发生咳嗽、恶心呕吐、心率增快、血压升高、心律失常等,甚至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脑卒中或心搏骤停等严重并发症。
少部分患者不能耐受与配合完成消化内镜操作,从而使内镜医师无法明确地诊治相关疾病。
消化内镜下诊疗的镇静/麻醉的目的就是消除或减轻患者的焦虑与不适,从而增强患者对于内镜操作的耐受性与满意度,最大限度地降低其在消化内镜操作过程中发生损伤与意外的风险,为消化内镜医师创造最佳的诊疗条件。
消化内镜诊疗镇静/麻醉的实施条件,消化内镜诊疗镇静/麻醉的场所与设备要求, 开展消化内镜诊疗镇静/麻醉除应符合常规消化内镜的基本配置要求以外,还应具备以下条件:1.每个诊疗单元面积不宜小于15 m2。
2.每个诊疗单元除应配置消化内镜基本诊疗设备外,还应符合手术麻醉的基本配置要求,即应配备常规监护仪(包括心电图、脉搏氧饱与度与无创血压)、供氧与吸氧装置与单独的负压吸引装置、静脉输液装置、常规气道管理设备(麻醉机或简易呼吸囊、麻醉咽喉镜与气管内插管用具等)与常用麻醉药物如丙泊酚、依托咪酯、咪达唑仑、阿片类药物等以及常用的心血管药物如阿托品、麻黄碱、去氧肾上腺素等。
上消化道异物内镜处理上消化道异物是指误吞或故意吞入消化道的各种物体,根据异物的成因分两类,即外源性异物和内源性异物。
根据异物的不同形状分为长条形异物、锐利异物、圆钝角异物及不规则异物。
根据异物停留的部位分为食管异物、胃内异物和十二指肠异物。
以往,上消化道异物多经外科手术取出。
近年来,随着内镜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上消化道异物可以通过内取出,并取得较好的疗效。
[适应证]上消化道异物,凡自然排出有困难者均可试行内镜下取出。
尤其是有毒性异物应积极试取。
1.急诊内镜取异物尽管有学者认为上消化道异物大多数可以自然排出体外,但对锐利异物、不规则的坚硬异物及有毒性异物应积极试取。
因这些异物不易自然排出,且久留可能造成消化道损伤及中毒的严重后果。
2.择期内镜取异物对于小而光滑的异物,估计能顺利通过肠道排出者,可先等待其自然排出。
如果不能自然排出可择期行内镜取异物。
对于内源性异物,不管有无临床症状均应择期取出。
[禁忌证]1.估计异物一端部分或全部穿透消化道者或在消化管内形成严重的嵌顿者;2.某些胃内巨大异物,无法通过贲门及食管取出者;3.吞入用塑料、橡皮包装的毒品者;4.内镜检查有禁忌证者。
[术前准备]1.患者准备(1)根据需要摄颈部、胸部X线片或腹部平片,确定异物所在部位、性质、形状、大小,有无在消化道内嵌顿及穿透管壁的征象。
但切忌吞钡(骨性及透光性异物除外)透视或吞含有棉絮的钡剂检查,否则延误内镜处理时机,甚至造成感染等严重后果。
(2)患者至少禁食8h以上。
(3)成人及能密切配合的大儿童可按常规内镜检查做准备,但术前最好给予镇静剂及解痉剂,如地西泮(安定)5~10mg及异可利定(解痉灵)20mg肌注或静注。
(4)婴幼儿、精神失常及操作不合作者,或异物较大,估计取出有困难时,可请麻醉师协助行全麻下取异物。
2.器械准备(1)内镜的选择:一般用各种前视镜,如果患者的异物取出较困难时可选择双孔内镜。
婴幼儿可选择较细径的内镜,如小儿胃镜。
上消化道异物内镜治疗操作规范一、适应证和禁忌证(一)适应证1.异物在食管、胃、十二指肠球部者。
假如备有小肠镜,深度可能赞同更深一些。
2.患者合作、没有禁忌证。
3.预计异物能顺利经过消化管道拿出。
(二)禁忌证1.心、脑、肺、肝肾功能严重不全,不可以耐受惯例胃镜者;2.已经有显然食管、胃肠道穿孔表现者;3.患者不合作;4.严重出血偏向,为相对禁忌;5.异物过大,表面尖利尖利而没有相应用具时,取异物风险大于成功概率者。
二、取异物(一)器材准备胃镜、活检钳、骗局器、网篮、异物钳、外衣管、透明帽、乳胶指套或避孕套等。
(二)患者准备1.术前摄片或 CT。
凡是思疑上消化道异物的患者,依据异物可能逗留的部位都要先拍颈部或胸部正侧位片、腹部平片,初步判断异物地点。
假如异物已进入食管需加做食管 CT 检查,三维重修,明确异物与心脏、大血管的关系,指导下步办理方案。
2.对于挂棉吞钡检查的选择, X 检查阴性而症状典型的患者,如仍有内镜介入的必需,原则上不宜做该项检查,免得影响内镜检查。
3.患者胃内食品的评估。
如异物发生在刚才进食、少许进食或少许流食者,能够考虑内镜介入,进食半途或进食量较大者,内镜介入应暂缓,免得操作时发生误吸、窒息。
4.病史、服药史确认。
既往病史、手术史、用药史,特别是抗凝、抗血小板类药物,如阿斯匹林、氯吡格雷、波立维、肝素钠等,若有则需从头评估手术风险。
5.知情赞同和手术赞同书的签订。
术前充足与患者及家眷交流,评估胃镜取异物的风险,可代替方案,签订赞同书后再行操作。
6.操作前患者含利多卡因胶浆麻醉咽喉部,视状况可吞咽或吐掉。
其余准备同惯例胃镜和无痛胃镜检查,患者头应尽量向后仰,以利于操作和异物拿出。
7、若有可利用对照的异物,能够选择夹取工具,在体外模拟取异物,方法适当会减少操作风险和操作时间,增添取异物的成功率。
(三)操作步骤1.察看、找寻异物。
胃镜戴透明帽(如明确胃内异物也可不用),迟缓进镜,利用透明帽认真从食管进口开始察看,联合X 线和或CT资料,找寻、定位异物,看到异物后,不要急于探取,应先察看异物外形、能否嵌顿、能否刺穿消化道或血管、能否有搏动,四周能否有食品或血液或脓液影响等。
消化内镜标准报告共识消化内镜是一种常用的医学检查方法,用于检查食管、胃、十二指肠和结肠等消化道器官的病变和疾病。
消化内镜标准报告共识是医学界对于消化内镜检查结果的统一规范,旨在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可比性,以便医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处理患者的病情。
消化内镜标准报告共识包括了多个方面的内容,下面将对其中的几个重要内容进行详细描述。
首先是内镜检查的基本信息。
这一部分包括患者的个人信息、内镜检查的日期和时间、检查医生的姓名等。
这些信息是内镜报告的基础,有助于确保内镜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接下来是内镜检查的描述。
在内镜检查的描述中,医生应详细描述内镜的插入部位、观察的范围、检查的质量和可视化的程度等。
同时,医生还应描述检查到的病变的位置、形态、大小、颜色、表面特征等。
这些描述的准确性对于病变的诊断和治疗决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然后是内镜检查的病变分类。
内镜检查常见的病变包括溃疡、息肉、炎症等。
在报告中,医生需要对检查到的病变进行分类和描述。
病变的分类对于后续的治疗和随访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医生需要准确描述病变的类型和特征。
此外,内镜检查还需要评估病变的严重程度。
根据病变的严重程度,医生可以确定病变的治疗方案和预后。
内镜检查常用的评估指标包括溃疡的大小、深度和病变的范围等。
医生需要根据这些指标进行评估,并在报告中进行详细描述。
最后是内镜检查的结论和建议。
根据内镜检查的结果,医生需要给出明确的结论和建议。
结论部分应包括病变的诊断和分级,以及可能的病因和病程。
建议部分应包括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方案,以及注意事项和随访建议等。
消化内镜标准报告共识的制定对于规范内镜检查报告的编写和解读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提高了医生对内镜检查结果的理解和处理能力,还有助于不同医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同时,标准化的报告还方便了医学研究和数据分析,为进一步提高内镜检查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供了基础。
总之,消化内镜标准报告共识对于提高内镜检查的准确性和可比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上消化道异物内镜处理专家共识意见》要点
上消化道异物是指在上消化道内不能被消化且未及时排出而滞留的各种物体,是临床常见急症
之一,占急诊内镜诊疗的4%。
国内尚缺乏针对上消化道异物内镜处理的指南及共识意见。
一、发生率及危险因素
(一)发生率
(二)危险因素
1. 上消化道异物滞留的危险因素:在我国,上消化道异物多由误吞引起,因基础疾病所致异物滞留比例较低。
2. 上消化道异物所致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异物导致的出血、梗阻、穿孔等并发症常发生于消化道狭窄和折返弯曲处,伴有先天性消化道畸形或消化道手术史的异物患者常为并发症的高危人群。
食管异物所致并发症发生率最高,与滞留时间成正相关。
不同异物并发症发生情况与严重程度各异。
二、诊断
(一)病史及临床表现
异物吞食史是患者就诊的主要原因。
胃内或十二指肠内异物患者多无明显临床表现,口咽部、食管内异物患者症状较明显,常表现为异物阻塞感、恶心、呕吐、疼痛、吞咽困难等。
特异性的临床表现提示存在相应并发症:根据病史及临床表现可初步判断异物所在部位和病情严重程度,对辅助检查具有指导意义。
(二)辅助检查
1. 额镜、喉镜:
2. 影像学检查:
(1)X线平片:仅60%~90%的上消化道异物在平片下可见,食物团块、木屑、塑料、玻璃、细金属异物等往往表现为阴性结果。
(2)CT扫描:CT扫描诊断异物的敏感度为70%~100%。
3. 胃镜:拟诊上消化道异物而额镜、喉镜或影像学检查结果阴性的患者,需进一步行胃镜以明确诊断,发现潜在基础疾病,并给予相应的治疗。
(三)实验室检查
可疑存在并发症的上消化道异物患者,必要时行实验室检查以评估病情,如血常规可提示是否合并出血、感染等。
因异物而禁食多日的患者,检查肝肾功能可反映机体基本状况,评估内镜操作风险。
三、内镜处理
(一)内镜处理原则
上消化道异物处理方式主要包括自然排出、内镜处理和外科手术。
我国上消化道异物种类与西方国家不同,内镜处理比例较高。
原则上,耐受内镜操作且无并发症的普通上消化道异物均适合内镜处理:口咽部、食管入口上方的异物,应首先用喉镜试取,失败者再行胃镜或硬质食管镜;食管中上段异物可在胃镜或硬质食管镜下处理;虽然某些胃内或十二指肠内异物可等待其自然排出,但存在排出失败、长期滞留于体内而造成并发症的风险,临床实践中,可酌情安排内镜干预,尝试取出。
(二)内镜处理适应证及禁忌证
1. 适应证:
(1) 绝对适应证:耐受并配合内镜操作、预计难以自然排出且无并发症的普通异物患者。
(2)相对适应证:①胃内容物未完全排空的急诊内镜患者,应气管内插管,防止误吸;②不配合内镜操作者,应在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下操作;③无并发症的高危异物患者,宜在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下操作。
2. 禁忌证:
(1)绝对禁忌证:①合并有心、脑、肺等重要器官疾病,不能耐受内镜诊疗者;②异物导致大量出血者;③异物导致严重全身感染者;④异物为毒品袋者。
符合内镜处理绝对禁忌证的患者,由外科医生评估病情后拟定手术治疗方案。
(2)相对禁忌证:①异物导致瘘管形成者;②异物导致局部脓肿、积气者;③异物导致可疑或明确穿孔者;④异物临近重要器官与大血管,内镜下取出后可能导致器官损伤、大量出血等严重并发症者。
符合内镜处
理相对禁忌证的患者,经各相关科室医生会诊后拟定多学科协作治疗方案(如图2所示):不宜内镜干预的患者应通过外科手术处理;如需内镜干预,应以外科处理为主,按照外科手术标准做术前准备,在外科医生的协助下,内镜医生于手术室试取异物,内镜处理失败者转为外科手术。
(三)内镜处理时机
1. 急诊内镜:存在以下情况的上消化道异物患者,须行急诊内镜:(1)易损伤黏膜、血管而导致穿孔等并发症的尖锐异物;(2)腐蚀性异物;(3)多个磁性异物或磁性异物合并金属;(4)食管内异物滞留≥24h;(5)食管内异物出现气促、呼吸窘迫等气管严重受压合并梗阻表现;(6)食管内异物出现吞咽唾液困难、流涎等食管完全梗阻表现;(7)胃内或十二指肠内异物出现胃肠道梗阻、损伤表现。
2. 择期内镜:存在以下情况的上消化道异物患者,应在24h内尽早安排内镜诊疗:(1)直径≥2.5cm的异物;(2)长度≥6cm的异物;(3)单个磁性异物;(4)自然排出失败的异物;(5)未达到急诊内镜指征的食管异物;(6)出现临床表现但未达到急诊内镜指征的胃内或十二指肠内异物。
(四)术前准备
1. 患者准备:
(1)禁食、水:
(2)镇静、麻醉:
2. 器械准备:
(1)内镜:
①喉镜:
②胃镜和硬质食管镜:
③鼻胃镜、小肠镜:
(2)钳取器械:
(3)保护器材:
(五)常见上消化道异物内镜处理方式
1. 短、钝异物:绝大多数短、钝异物可通过异物钳、圈套器、取石网篮、取石网兜等取出。
2. 长异物:长度≥6cm的异物(如笔、牙刷、餐具等)不易自然排出,常用圈套器或取石网篮钳取。
3. 尖锐异物:鱼刺、禽类骨头、义齿、枣核、牙签、回形针、刀片等尖锐应引起足够重视,对于易损伤黏膜、血管而导致穿孔等并发症的尖锐异物,应急诊内镜处理。
(1)义齿:
(2)枣核:
4. 金属性异物:除常规钳取器械外,金属性异物
可尝试在磁性异物钳吸引下取出。
5. 腐蚀性异物:腐蚀性异物易造成消化道损伤甚至坏死,确诊后应急诊内镜处理。
6. 磁性异物:当多个磁性异物或磁性异物合并金属存在于上消化道
内,各物体之间相互吸引,压迫消化道管壁,容易造成缺血坏死、瘘管形成、穿孔、梗阻、腹膜炎等严重的胃肠道损伤,须急诊内镜处理。
7. 食管内食物团块:食管内食物团块可在内镜下取出或推入胃内待其消化后自然排出。
8. 胃结石:体积小、质地松软的胃结石可用药物溶解后等待其自然排出。
保守治疗失败者,首选内镜下取石。
9. 毒品袋:毒品袋破裂后会造成致命危险,为内镜处理禁忌证。
无法自然排出或怀疑毒品袋破裂的患者,应积极行外科手术。
(六)术后处理
1. 一般处理:术后密切观测病情,监测患者生命体征,酌情限制饮食、使用黏膜保护剂。
必要时复查X线平片、CT、血常规、内镜等以明确疗效。
2. 内镜治疗常见并发症及处理:
(1)黏膜损伤、出血:内镜操作导致黏膜损伤、出血者,禁食并给予抑酸剂与黏膜保护剂。
(2)感染:胃肠道细菌通过黏膜损伤处进入体内,可引起局部或全身感染,除禁食、抑酸、补液外,应给予患者足量抗生素治疗。
局部脓肿应充分引流,保守治疗失败者,须外科手术处理。
(3)穿孔:穿孔常伴随脓液产生,原则上应保持引流通畅。
若病情未改善,须外科手术治疗。
(4)误吸:胃内容物未完全排空的患者在急诊内镜操作过程中有误吸风险。
一旦发生,立即退出内镜并沿途吸引,使患者处于头低足高位,扣拍背部,及时清理口腔内痰液与呕吐物,必要时行气管内吸引、气管切开等抢救措施。
四、预防
儿童、精神异常者的监护人应提高防范意识,远离异物;对蓄意吞服异物者应加强宣教;存在基础疾病的患者,养成良好的进食习惯,并积极治疗病变。
预防植物性胃结石的关键在于禁忌空腹进食大量柿子、山楂、黑枣等。
注意饮食卫生,避免误吞动物毛发而致毛发性胃结石。
新生儿避免服用浓度过高的奶粉可有效预防胃乳石的形成。
五、随访
对于等待自然排出的异物,应定期行影像学检查监测异物进程,淘洗粪便明确是否排出。
存在基础疾病的患者应定期随访以了解疾病进展与治疗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