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民主和民本的异同
- 格式:ppt
- 大小:4.16 MB
- 文档页数:18
民本与民主比较分析【内容摘要】民心的向背和民意的支持与否,是中国传统封建王朝统治能否稳固的基础,由此衍生出了民本思想;然而古雅典人坚持认为:政治权力是公共的,公民人人平等,享有政治权利,民主思想由此在西方不断发展.时至今日,民本与民主仍是政治学研究难以避开的话题,本文就简要对民本与民主的区别、联系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民本与民主;基本内涵;经济基础;政治主体;实现手段;联系民本与民主是研究政治学必须面对、难以避开的两个词汇。
民本思想赖以存在的封建经济基础虽然已经不存在了,但是民本思想有其合理性,对当今政治生活的建设仍有巨大的重要意义。
民本思想中也含有一些民主的内容,因此就造成了民本与民主具有相似的一面,很多人就产生了这样的误解:将这民本与民主混为一谈,把两者等同起来。
本文就旨在对民本与民主做简要比较分析,以弄清两者的本质不同,从而加深人们对这个政治学基本范畴的理解.一、民本与民主的词源学解释和基本内涵不同.从字面上来看,民本就是以民为本,民主词源于希腊字“demos”,意指人民当家作主。
两者的基本内涵也稍显不同。
从中国的传统政治文化角度分析,民本思想至少应该包含以下四个内容:(一)敬德保民,民本与天命一致。
这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民本思想.《尚书·蔡仲之命》:“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
”因此如果统治者希望统治世代延续下去,就必须敬德保民.(二)施仁政,保民而王。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制民之产,满足人民基本生活需要,百姓就能拥戴君王。
(三)民惟邦本,百姓是国家的根本。
贾谊《新书·大政上》“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
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故国。
以民为安危,君以民为威侮,吏以民为贵贱,此之谓民无不为本也。
”(四)君舟民水,民贵君轻。
荀子:“君舟者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与现代民主思想的区别论文论文摘要:分析了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与现代民主思想在权利主体、价值目的、实现方式和经济基础方面存在的本质区别和在重视人民作用、反对统治者专权、专利方面存在的一致性。
发展当代中国的民主,应积极培育民众政治参与意识,清除“官本位”思想。
加强法制建设,大力发展市场经济。
论文关键词:民本思想;民主;现代民主;民主建设一、民本论与现代民主思想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的基石,它起源于三千年前的殷商时代。
自西周以后,统治阶级就已认识到人民是国家的根本,因此在中国的传统治国之道中。
民本论一直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
它在几千年的流传中,随着时代的变迁,不同时期、不同学派的人物对它的表述和理解有所不同,既有程度上的深浅之别,又有角度上的差异,但其基本思想都是一致的,即:民为国本,治国为民,追求民权,反对专制。
“民”是一个政治意义的名词,在古代是指与君、臣相对的处于社会最下层的广大庶民。
民为国本,就是说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下层平民是国家存在的根本。
因为民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民是战争胜负、事业成功、王朝兴亡的决定力量。
苟子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既然民众是国家的根本。
统治者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
其政治活动就必须为民众服务。
因此,治国就要为民。
于是,爱民、重民,安民、救民,富民、利民和教民,成为统治者治国为民的主要内容。
民权,即是指民众的政治主权和行政参与权。
秦汉以后的封建社会,其基本的政权模式都是君主专制制度,君主拥有最高主权和一切政治事物的仲裁权。
民权思想在传统民本思想中只体现在理论层面上,但是,这种肯定民权、反对专制的民本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制衡了现实的政治。
民本思想深入到统治者的心中,使其认识到”惟以一人治天下,岂将天下奉一人”之理。
现代民主,主要是指在自由、平等、博爱等精神指导下的西方民主,是我国近代从西方引进的一种政治思想。
随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胜利,这一思想最终在我国得以确立。
论述民本与民主的区别民本语出《尚书·五子之书》:“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意思是人民是国家的根本,根本巩固,国家才能安宁。
《孟子·尽心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表达了一种君轻民贵、以民为本的民本思想。
民主一词源于古希腊问,最早见于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的《历史》一书,它由“人民”和“权利”两个词组合而成,即“人民的权利”、“人民主权”和“多数人的统治。
民本思想是封建时代、君主专制时代的产物,是为专制政体服务的;民主思想是后君主专制时代的产物,是为现代共和政体、人民政权服务的。
两者之间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
一、民本主张“君权天授”,民主主张“主权在民”民本思想是从统治者的立场出发的,而不是从人民的立场出发的,为政以民为本,是为了统治者能得天下并保天下。
民本既强调“民以君为主”,又强调“君以民为本”,是与“君权天授”思想联系在一起的。
《孟子·万章上》:“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曰:天与之。
”说明了君主的权力是天授的,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任何人都不得分享。
而民主思想是以人人平等为根本原则的,强调“主权在民”,人民是一切权力的来源,政府是由于人民的委托才获得了权力,这种权力必然要受到人民的监督。
如《美国独立宣言》:“为了保障这些权力,所以才在人民中间成立政府。
”、“政府的正当权力,则系得自被统治者的同意。
”和杰斐逊:“政府是经过受其治理的人民的同意才获得权力的。
”二、民本提倡“为民作主”,民主主张“当家作主”民本思想从君主民从的关系出发,确定了民在国家、社稷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倡的是为民作主,而非人民作主。
民本思想认为君主的责任是治理好国家,管理好百姓,君主和官员就是民众的父母,他们的贤能和勤奋程度决定了国家的治理状况。
如《孟子·梁惠王上》:“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
”孟子认为,如果君主不为民谋生,则是罪人,寄希望于君主通过实施仁政、德政,使老百姓安居乐业,却从不想到如何让百姓自己去争取、去实现自己的权利。
2001年3月 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M ar.,2001 第14卷第1期 Jou rnal of Sh iyan T echn ical In stitu te V o l.14N o.1 简论民本与民主、人本之异同严炳洲(十堰市政协,湖北 十堰 442000)[摘 要] “民本”与“人本”、“人道”相联系。
我国曾长期处于封建时期,直到今天,封建残余依然存在,借助“人道”反对“神道”、借助“人权(民权)”反对“君权”、“特权”具有积极意义。
在新旧体制大转轨的今天,注重“人本”,弱化“物本”;突出“民本”,淡化“官本”;发展民主,消除专制;从“权力经济”(“命令经济”)走向“自主经济”,从传统计划经济走向现代市场经济,从大一统的“国有国营”走向“混合经济”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官本位”的淡化是不可逆转的;相应过大的官权(权力)尤其是种种特权的削弱及依法规范是必然的。
借鉴利用“民本”思想武器时,把握“民本”与“民主”、“人本”的联系与区别是必要的。
[关键词] 民本;民主;人本;民权;官本;异同[中图分类号] C93;D0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24738(2001)0120027205α一“以民为本”(“民本”),在我国古代早已有之,作为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主流,历来并无异词。
就国际范围而言,“民本”是与“人本”相联系的,“人本”又是一个与“人道”相联系的。
H um an is m u s(源于拉丁文hum anu s),译为“人道主义”,容易因现在流行的含义而偏重于道德方面,所以译作“人文主义”更为恰当[1](P80)。
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的先进思想家提出了人道主义,主张以“人道”反对“神道”,以“人权”反对“君权”。
《人权宣言》中提出了“主权在民”等重要原则。
费尔巴哈的《哲学改造的临时纲要》(1842年)和《未来哲学原理》(1843年),从批判宗教的角度,提出了“将神学转变为人本学”的观点。
民本和民主--先秦和古希腊关于政权基础问题比较民本与民主既有本质区别,又有一定的相同、相通之处,民本论的有些内容甚为精彩。
但从根本上说,民本论已不符合现代政治潮流的发展趋势,民本走向民主是中国历史的必然选择。
第一节先秦民本论先秦政治家、思想家对于民的地位、性质及其作用的认识,是从民与神、民与君的关系中去认识的,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由最初的重神轻民到重民轻神(或重民远神),再到孟子的民贵君轻论与荀子的君民舟水喻。
一、民为邦本“民为邦本”是先秦民本论的最基本的含义,意谓民众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力量。
它主要包括以下一些内容。
1、民众是国家的根本、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为社会政治各项生活提供了经济基础。
2、民众是国家兴亡和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力量3、民众是一切事业成功的主要力量正是基于上述诸方面的原因,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口号:“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下》)荀子则提出了君民舟水之喻:“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荀子·王制》) 这两句话深刻表明了民的地位、性质及其历史作用,是先秦“民为邦本”的最高表现形态。
二、立君为民在先秦思想家看来,君主是上天为了民的需要才设立的,既然民众是国家的根本,不仅养育了统治者,而且决定着国家兴亡和事业成败,那么作为国家君主就必须重民、爱民,为民众服务,这样才能赢得民众拥护,从而做到长治久安。
所以,先秦民本论的另一重要内容就是大力阐发“立君为民”的思想,那么,君主怎样做到治国为民呢?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1、思想上重民、爱民2、经济上利民、富民3、政治上安民、济民4、文化上教民、育民三、民本论中的民主性思想成分先秦民本论内容丰富,不仅包含了上述“民为邦本”和“立君为民”的思想内容,而且另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涉及到了民主思想内涵,可称之为民本论中的民主性思想成分。
1、“天下为公”(天下为天下人所有)2、主权在“天”(民众是权力的来源)3、“立法利民”(权力为民众服务)4、“谋及庶人”(政治决策参考、听从民意)5、“监于民意”(权力必须受到监督)6、“恭行天罚”(民众有权利对暴政进行革命)据《尚书》记载,不管是商汤伐夏桀,还是周武王伐商纣,都是打着“恭行天罚”的旗帜进行的。
传统民本与现代民主的含义与区别在高三的复习过程中,明清之际出现的新儒学是一个重点,以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为代表的思想家们大胆君主专批判制、提出君臣平等、工商皆本、“众治”等具有启蒙意义的思想。
很多同学在分析他们的思想的时候,都提出了一个问题,他们的思想是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思想?与西方同时期的启蒙思想是否一样?通过查阅相关的资料,发现关于这个问题,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明清之际出现的思想活跃局面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仍然属于传统民本思想的范畴,只是使民本思想达到了极限。
另一种认为,他们已经提出了民本高于皇权的思想,已经超越了传统界限,是民本走向民主的开端。
那么“民本”思想与“民主”思想到底有什么区别,这是我们在教学中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
所以,必须明确传统民本和现代民主的含义与区别。
民本思想是在中国数千年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政治文化,是维护皇权的一种柔情政治。
民本思想指的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将民众视为治国安邦根本的政治学说,是一种关注、重视人民利益的政治学说。
”儒学家历来都比较重视民本思想,如孔子在论语中的“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孟子的“民贵君轻”,荀子的“君舟民水”等都是民本思想的体现。
历代的思想家或统治者都不同程度地提出了民本思想,但是民本思想的目的是什么,我们不妨探究一下。
孟子说:“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衅,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荀子认为:“民不亲不爱,而求其为己用、为己死,不可得也。
民不为己用,不为己死,而求兵之劲,城之固,不可得也。
”从孟子和荀子这两段话中可以看出,民本思想有很强的功利性,民本思想一开始就是一种手段和策略,是维护统治者利益的一种方法,无论统治者如何重民、爱民、保民,最终都是维护君本,仅仅将人民作为巩固统治的目的来看待。
再如西汉初年,面对秦朝二世灭亡的事实,统治者和当时的学者又是如何吸取经验教训呢?贾谊认为:“闻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
“民主”与“民本”概念辩证
王来金
【期刊名称】《社会科学》
【年(卷),期】2000(000)004
【摘要】@@ 近来,一些文章和著作多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看作是现代民主思想的萌芽,认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已经包含着现代民主观念,甚至公开提出民本是现代民主的初级表现形式,对此笔者不以为然。
笔者通过对二者的比较分析,认为民主和民本是两个根本不同的概念,从民本思想中根本发展不出现代社会的民主思想来。
本文在此试作一粗浅阐述。
……
【总页数】5页(P16-19,24)
【作者】王来金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082
【相关文献】
1."新民本":传统民本与近代民主的中间地带--读《解构专制--明末清初"新民本"思想研究》 [J], 孙卫华
2.辩证逻辑视角下的民主概念探讨 [J], 徐帆
3.民本与民主的两难选择——评《徘徊于民本与民主之间:<大公报>政治改良言论述评(1927-1937)》 [J], 李英姿
4.浅谈中国的民主之路r——以民本和民主异同的视角探讨当代中国的民主 [J],
郭泽宇
5.传统民本思想与当代民主政治之“辩证关系” [J], 刘燕妮;蔡丽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探析传统民本论与现代民主的异同摘要:分析了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与现代民主思想在权利主体、价值目的、实现方式和经济基础方面存在的本质区别和在重视人民作用、反对统治者专权、专利方面存在的一致性。
发展当代中国的民主,应积极培育民众政治参与意识,清除“官本位”思想。
加强法制建设,大力发展市场经济。
关键词:民本思想;民主;现代民主;民主建设一、民本论与现代民主思想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的基石,它起源于三千年前的殷商时代。
自西周以后,统治阶级就已认识到人民是国家的根本,因此在中国的传统治国之道中。
民本论一直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
它在几千年的流传中,随着时代的变迁,不同时期、不同学派的人物对它的表述和理解有所不同,既有程度上的深浅之别,又有角度上的差异,但其基本思想都是一致的,即:民为国本,治国为民,追求民权,反对专制。
“民”是一个政治意义的名词,在古代是指与君、臣相对的处于社会最下层的广大庶民。
民为国本,就是说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下层平民是国家存在的根本。
因为民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民是战争胜负、事业成功、王朝兴亡的决定力量。
苟子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既然民众是国家的根本。
统治者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
其政治活动就必须为民众服务。
因此,治国就要为民。
于是,爱民、重民,安民、救民,富民、利民和教民,成为统治者治国为民的主要内容。
民权,即是指民众的政治主权和行政参与权。
秦汉以后的封建社会,其基本的政权模式都是君主专制制度,君主拥有最高主权和一切政治事物的仲裁权。
民权思想在传统民本思想中只体现在理论层面上,但是,这种肯定民权、反对专制的民本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制衡了现实的政治。
民本思想深入到统治者的心中,使其认识到“惟以一人治天下,岂将天下奉一人”之理。
现代民主,主要是指在自由、平等、博爱等精神指导下的西方民主,是我国近代从西方引进的一种政治思想。
随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胜利,这一思想最终在我国得以确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