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散而神聚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3
《济南的冬天》的美学意蕴老舍被誉为“人民的艺术家”,其文学创作在现当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老舍一生勤笔,书写了大量优秀的作品,其中《济南的冬天》作为一篇散文,凝聚了他丰富的情感和技巧,成为散文中的典范。
该散文除了语言优美、主题明晰以及情感丰富以外,更重要的是蕴含着独特的美学意蕴,具有情景交融的美学特点。
《济南的冬天》充满了景中有画、画中有情的美学意蕴,全文使用多种巧妙的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从不同的视角描写了诗情画意的冬日济南。
在到济南齐鲁大学任教之前,老舍先生曾在异国他乡的英国伦敦大学任教长达六年时间。
《济南的冬天》在文章的开篇写到“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就是对自己刚刚回国的背景交代。
济南是老舍先生重回祖国故土之后生活和工作的第一个城市,虽然老舍先生在济南仅仅生活了四年,但他对这座北方城市的喜爱充满其字里行间。
在这四年间,老舍先生写下了多篇以济南这座城市为题材和主题的文章。
《到了济南》描写了初到济南对济南的第一印象;《大明湖之春》描写了济南的春天;《一些印象》描写了济南的秋日诗意;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这篇景中有画、画中有情的“温晴”与“温情”并存的《济南的冬天》,老舍先生曾说:“时短情长,济南就成了我的第二故乡。
”[1]老舍先生把济南视作他的第二故乡,并不仅仅是因为这是他回国后第一个生活与工作的城市,更重要的原因是济南的城市品性与老舍的品性非常的相似。
济南不是一个现代化十足的摩登大都市,而是一个由传统时代延续发展而来的历史文化名城,在国外生活多年的老舍先生回国后正处于对祖国又爱又恨的矛盾心情当中,他爱这个生养哺育他的祖国又恨它的不争、恨它的纷争混乱,而济南的淳朴民风和人民的热情、善良抚慰了老舍先生的心灵。
在济南生活的这段时间老舍先生在此成家立业,组建了家庭有了儿女,从事大学教学和文学创作。
老舍先生给他的长女取名“舒济”足见其对济南的款款深情,济南这座城市荷花和柳树众多,独特的自然风光造就出浓厚的人文气息,契合老舍先生对对湖光山色闲适生活的追求和文人气质。
茶馆作者简介老舍中国著名现代小说家、剧作家。
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
1899年2月3日生于北京一个贫民家庭。
老舍父亲是清末皇城的护军,在抗击八国联军进攻北京中阵亡。
老舍在大杂院里度过艰难的幼年和少年时代。
大杂院的日常生活,使他从小就熟悉车夫、手工业工人、小商贩、下等艺人、娼妓等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城市贫民,深知他们的喜怒哀乐。
大杂院的艺术熏陶,使他从小就喜爱流传于市井巷里的传统艺术(如曲艺、戏剧),为它们的魅力所吸引。
他从这样的环境中,接受了与现代中国大多数作家不同的生活教育和艺术启蒙。
这些,都对他有极大的影响并在他的创作中留下鲜明的印记。
1900 年--1906 年,在别人的资助下,老舍进私塾读书;三年后,转入新式学堂。
1912 年,小学毕业后,他在普通中学读了半年;翌年,考入学杂膳宿费用都由国家供给的北京师范学校。
1918 年,老舍以优异成绩毕业后,任北京公立第十七高等小学校兼国民学校校长。
1920 年9 月,提升为郊外北区劝学员,还陆续兼任私立小学教师、国语补习会经理等职。
1924年夏赴英国,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华语教员。
老舍旅居英国5 年。
1929 年夏取道法、德、意等国回国。
1928 年老舍在伦敦1930 年3 月,老舍回到祖国。
1931年与胡洁青女士结婚。
1934年夏至1936年夏在青岛山东大学任中国文学系教授,并继续写作。
自1938年3月至1945年抗战胜利,一直是该协会的主要领导人。
这期间他团结和组织广大文艺工作者,利用各种文艺形式对爱国抗日做出了贡献。
1949年10月正在美国养病的老舍先生接到周恩来总理请他回国的信后,立即回国,于当年12月回到北京。
曾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北京市人民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文联主席等职。
1951 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 人民艺术家" 称号。
1966年受“四人帮”的残酷迫害,于8月24曰投湖去世著有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火葬》《四世同堂》《骆驼祥子》。
传统音乐美学在古筝曲《秋夜思》中的体现和运用摘要:本文从《秋夜思》出发,在介绍了《秋夜思》结构和内涵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作品的审美特点以及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在作品中的运用。
关键词:《秋夜思》审美特点美学思想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博大精深,是人类历史文化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受深刻的文化思想影响,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用特有的自然形式表现出来,它强调音乐情绪宣泄与个性形成相统一的教化功能,以音乐教育和礼仪教育并重,使音乐成为个体和社会文化的重要的表现方法和途径,并以此形成了以追求含蓄美、气韵美和意境美为主要特性的音乐艺术表现形式。
对于传统音乐美学思想,我们应当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把优秀的美学思想继续传承并发扬光大,本文以《秋夜思》为例,通过对乐曲中的含蓄美、意境美、气韵美的描述,将中国音乐追求理想人格、生存自由和对生命的关怀这一意义深刻表现出来,从而形成了具有自身独特性的文化精神世界。
一、《秋夜思》的作品结构及内涵分析1.作品结构分析。
这首乐曲短小而精致,结构清楚明了,是一个复二部曲式结构。
整首曲子经过G调引出,以秋夜深思“少年不知愁滋味”的契机发展而成,旋律清晰明了又有条理。
既随意而又柔美,层层递进,连绵发展,巧妙的运用重复、模进、以及多种演奏技法,充分发挥了古筝自身的音色及韵味上的特点。
全曲音调高昂,节奏缓慢激进,古意盎然却也不缺乏新的声音。
乐曲以简洁明了的手法、古朴优雅的曲调,表现出一种欢快而幽静的心情。
乐曲将当代古筝演奏技术和陕西地方音乐素材相结合,以乐思的逐步递进和连绵发展一气呵成,表现出了由秋天引起的万千思绪及安适自在的心情。
《秋夜思》这首作品在创造风格上拥有浓郁的地方性和民族性,并联接了陕西地方音乐的风格曲调,采纳了陕西地方筝乐中的欢音音阶,以sol、la、do、re、mi五个音为这首乐曲的主要旋律音,表现出了对家乡的缅怀之情。
2.作品内涵分析。
《秋夜思》结合秦腔传统音乐的特点谱写而成,全曲一共有六个乐段组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失眠之夜萧红为什么要失眠呢!烦躁,恶心,心跳,胆小,并且想要哭泣。
我想想,也许就是故乡的思虑罢。
窗子外面的天空高远了,和白棉一样绵软的云彩低近了,吹来的风好像带点草原的气味,这就是说已经是秋天了。
在家乡那边,秋天最可爱。
蓝天蓝得有点发黑,白云就像银子做成一样,就像白色的大花朵似的点缀在天上;就又像沉重得快要脱离开天空而坠了下来似的,而那天空就越显得高了,高得再没有那么高的。
昨天我到朋友们的地方走了一遭,听来了好多的心愿——那许多心愿综合起来,又都是一个心愿——这回若真的打回满洲去,有的说,煮一锅高梁米粥喝;有的说,咱家那地豆多么大!说着就用手比量着,这么碗大;珍珠米,老的一煮就开了花的,一尺来长的;还有的说,高梁米粥、咸盐豆。
还有的说,若真的打回满洲去,三天两夜不吃饭,打着大旗往家跑。
跑到家去自然也免不了先吃高粱米粥或咸盐豆。
比方高粱米那东西,平常我就不愿吃,很硬,有点发涩(也许因为我有胃病的关系),可是经他们这一说,也觉得非吃不可了。
但是什么时候吃呢?那我就不知道了。
而况我到底是不怎样热烈的,所以关于这一方面,我终究不怎样亲切。
但我想我们那门前的蒿草,我想我们那后园里开着的茄子的紫色的小花,黄瓜爬上了架。
而那清早,朝阳带着露珠一齐来了!我一说到蒿草或黄瓜,三郎就向我摆手或摇头:“不,我们家,门前是两棵柳树,树荫交织着做成门形。
再前面是菜园,过了菜园就是门。
那金字塔形的山峰正向着我们家的门口,而两边像蝙蝠的翅膀似的向着村子的东方和西方伸展开去。
而后园黄瓜、茄子也种着,最好看的是牵牛花在石头桥的缝际爬遍了,早晨带着露水牵牛花开了……”“我们家就不这样,没有高山,也没有柳树……只有……”我常常这样打断他。
有时候,他也不等我说完,他就接下去。
我们讲的故事,彼此都好像是讲给自己听,而不是为着对方。
只有那么一天,买来了一张《东北富源图》挂在墙上了,染着黄色的平原上站着小马,小羊,还有骆驼,还有牵着骆驼的小人;海上就是些小鱼,大鱼,黄色的鱼,红色的好像小瓶似的大肚的鱼,还有黑色的大鲸鱼;而兴安岭和辽宁一带画着许多和海涛似的绿色的山脉。
部编五(上)第一课《白鹭》精品教案及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认识“鹭、嫌”等7个生字,会写“鹤、宜”等10个字。
掌握“精巧、配合”等18个词语。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
3.学习作者通过对比、直接描绘等方法体现白鹭的美,体会作者对白鹭的喜爱、赞美之情,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本课通过对比的手法和从多角度描写白鹭的美。
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的含义。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通过对比、直接描绘等方法体现白鹭的美,体会作者对白鹭的喜爱、赞美之情,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鹭、嫌”7个生字,会写“素、宜”10个字。
掌握“精巧、配合”等词语。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本课通过多角度描写白鹭的美的方法。
一、谜语引入,介绍资料。
(出示课件2)1.教师以谈话形式引入:大家猜一则谜语,这是一首古诗。
“霜衣雪花青玉嘴,群捕鱼儿溪水中。
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
”同学们知道是什么吗?对,是白鹭,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牧笔下的白鹭(出示白鹭的图片)今天我们就学习现代杰出文学家郭沫若的《白鹭》这篇课文,同学们知道郭沫若吗?(板书:白鹭)2.展示交流有关郭沫若的资料。
(出示课件3)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
四川乐山人。
1914年赴日本留学。
1918年开始新诗创作。
1921年,出版第一部诗集《女神》。
代表作有诗集《女神》、《星空》;剧本《屈原》、《蔡文姬》等。
本文选自《郭沫若全集•文学篇》,写于1942年10月31日。
《白鹭》也作《鹭鸶》。
白鹭就是鹭鸶,它是鹭的一种,羽毛白色,腿长,能涉水捕鱼虾等。
3.齐读课题【设计意图】运用谜语引入,提高学生的兴趣,同时增加学生的诗歌积累。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6.2《登泰山记》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登泰山记》是清代姚鼐在乾隆年间创作的泰山题材著名散文。
文章叙述了作者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生动地表现了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抒发了作者赞美祖国河山的情怀。
文章的基调积极、乐观、豪迈,是清代散文的佳作。
二、学习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点;掌握古人记时方法;反复诵读诗歌,品析本文的语言魅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指导学生理清本文思路,欣赏本文所描写泰山的日出美景,分析本文写景的方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运用联想、想象,感受泰山的山水文化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培养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点;掌握古人记时方法。
难点:指导学生理清本文思路,体会描景特点,学习写景方法。
四、教学方法反复诵读法、引导点拨法、提问讨论法、分析总结法。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实施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1.生回忆写泰山的古诗词。
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拓展泰山文化知识。
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岳、东岳、泰岳,为五岳之一。
它被古人视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为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说法。
自秦始皇开始到清代,先后有13代帝王依次亲登泰山封禅或祭祀,另外有24代帝王遣官祭祀72次。
山体上留下了20余处古建筑群,2200余处碑碣石刻。
封禅:“封”多指天子登上泰山筑坛祭天;“禅”多指在泰山下的小丘除地祭地。
这是中国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一般由帝王亲自到泰山上举行。
五岳归来不看山东岳泰山雄(山东泰安)南岳衡山秀(湖南衡阳)西岳华山险(陕西华阴)北岳恒山幽(山西大同)中岳嵩山峻(河南郑州)师:东岳泰山雄,它那壮观的日出景象,古往今来吸引了众多文人,清代桐城派代表作家姚鼐,又会在他的经典名篇《登泰山记》中如何描绘泰山呢?今天,就让我们随着姚鼐的步伐去领略泰山的山水之美,文化之美。
什么指散文取材广泛【篇一:什么指散文取材广泛】所谓“ 形散” ,主要指散文的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形散还指它的表现方法不拘一格.组织材料,结构成篇也比较自由.所谓“ 神不散” ,主要是说其要表述的中心思想明确而集中.【篇二:什么指散文取材广泛】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
何谓形散神聚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更好的表达主题服务。
抒情散文一般不详述生活事件的具体过程,没有完整情节,也不具体描写人物,而大多通过片断的人、事、景、物来传达出作者的心声,反映完整的精神风貌,体现出一定的时代精神。
以作者的情感发展为结构线索,来统摄不同时空中的各种材料。
它表面上行文海阔天空,实际上却有着一个潜藏着的情感内核,辐射着似乎零散杂乱的众多材料,并与它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语文课本上的抒情散文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余光中的《沙田山居》、张洁的《拣麦穗》等等,都是形散神聚的艺术结构。
1)在《霞》中,作者是如何表现散文这种形散的特点的?本文的形散体现在描写内容的时空跨越大。
时间:从中年到童年,从晚年到青年空间:从重庆乐山到故乡福建,又写到美国东岸慰冰湖。
(超越时空的记叙)2)神聚,具体体现在哪里?其神聚集中在对人生的感悟上,文中诸多材料无不受这一感悟或隐或现的统制。
全部材料皆围绕此中心而展开。
打开心门我手写我心表达真情实感,从最熟悉、最动情的东西写起最熟悉、最动情的东西有内容可写,而且能写得具体、生动、有感情。
最熟悉、最动情的东西是自己所亲身经历的,有真体验、真感受,能写得见人见物见精神,能绘声绘色、生动描述,文学是脱离不开一个人的实际生活经历的,即使是作家,也只有写他们最熟悉的事物,才能写出好的作品来,而我们作文也是如此。
62梁实秋《雅舍》修辞手法分析文/王云芳 尹士伟摘要:梁实秋先生是一位爱国文人学者,学贯中西,著作等身。
他的散文外誉英国兰姆的“伊利亚随笔”娴雅之风,内蕴周作人“言志小品”魂骨之秀,代表作《雅舍小品》是享誉世界的名篇。
关键词:梁实秋;雅舍;散文;修辞;文体一、《雅舍》骈散相间语言特点(一)文章词句中错落有致的韵律感排偶、对偶、排比等句式的通篇使用。
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常见于古代骈文与现当代散文文体中,不仅能使文章语言流畅多变,更能让读者在领悟作者意蕴之外感受韵律节奏,从而充分彰显散文的文体优势。
梁实秋先生在《雅舍》大量运用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
意境与意象的描写凸显作者文学功力。
中两个“有无”排偶,读者会意,顿觉意趣盎然,自嘲之意跃然纸上又生动写实;中的四个“或”更是将“鼠子”描画得活灵活现,虽旨在描写意象的“使人不得安枕”,却给读者呈现出了更有画面感的可爱意象。
(二)文章段落中错落有致的结构美整句与散句的流畅衔接,整句与散句相辅相成,使得散文结构活泼多变,更具可读性。
散文之散,实则是形散而神聚。
大家经典,文章形散而流畅,神聚而自然。
从文本段落上看,《雅舍》最散的部分当数文章的倒数第四段落:“‘雅舍’最宜月夜——地势较高,得月较先。
看山头吐月,红盘乍涌,一霎间,清光四射,天空皎洁,四野无声,微闻犬吠,坐客无不悄然!.....此种经验,已数见不鲜”。
散整相间,上下相承,流畅自然,毫无凿斧痕迹。
舒卷自如的句式彰显散文魅力。
上文所提段落中,四字格素描、三字格扼要、六言、七言短句到十字长句,比喻、夸张、对比、排比、对偶,多种修辞手法的应用使文章读来朗朗上口,平仄应和,音韵和谐,散文的建筑美在文章结构与语句构图中尤为清晰。
二、《雅舍》文白相应的文本效果文人咏章,词语推敲,格式考究,《雅舍》第三段第二句中,上半句写“轰饮作乐,咿唔诗章,喁喁细语”,下半句说“鼾声,喷嚏声,吮汤声,撕纸声,脱皮鞋声”。
同一句话中,口语、书面语交相应用,写文辞则词格相应,字字斟酌;用白话便随意加减,随手即用。
形散神聚作者:徐妮蓉来源:《中学生英语·教师版》2015年第10期1. 引言如今,“高效课堂”已成为课堂教学改革中最响亮的口号、最重要的尺度,英语课堂自然也不例外。
每位教师都为之绞尽脑汁,使出了浑身解数,以期自己的课堂教学效果更高效。
可是,一些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时,教学活动形式过于花哨,只注重形式,甚至偏离了教学活动的真正目的。
笔者认为,如何设计真正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是我们教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无论教学活动多么丰富多样,都必须紧扣主题,一以贯之,做到教学活动看似松散,却于漫不经心处凸显一节课的“神”,这样才能真正地实现课堂的高效。
笔者以一节高效研讨课为例,通过对一些读写教学活动片断的反思,来探讨如何“形散神聚”地设计英语阅读课堂的教学活动,力争实现课堂的高效,进而最大限度地达成教学目标。
2. 课例回眸这节课是一节高三英语阅读教学课,教学内容为《牛津高中英语(译林版)》Module 11 Unit 3中的Reading部分Sir Clive Sinclair—the man who brought the technology to the man in the street。
全文围绕Sir Clive Sinclair的生平及发明创造而展开,介绍了他非凡的童年,开办自己的公司以及他所取得的伟大成就,等等。
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文本,了解Sir Clive Sinclair,并能总结出促使他成功的优秀品质,继而让学生从中获得成功经验,培养学生的成功意识与品质。
授课教师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文本,设计了形式多样的读写任务。
但笔者在聆听了该教师的授课之后,感到这节课的读写教学活动的设计仍囿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思维框架,没有从宏观上来整体把握文本,因而整个设计显得较为松散,流于形式。
笔者认为qualities of successful people是整个文本的“神”,应据此串联所有教学活动的环节。
基于此,笔者进行了一些思考,尝试性进行了些许修改,力图让教学活动的设计“形散神聚”、合理高效。
余光中《乡愁》与席慕蓉《乡愁》比较赏析陈宇彤 江西省赣州中学高二(10班)摘 要:余光中的《乡愁》与席慕蓉《乡愁》这两首诗,作为抒写“乡愁”的经典之作,情真意切,内蕴深远,表达了去国怀乡、思乡恋土的殷殷情怀。
不同的是,余光中的《乡愁》一诗,时空结合,由近及远,以小见大,将思乡之情上升为家国之念,结构一唱三叹,富有音韵美,是一曲海外游子的深情恋歌;而席慕容的《乡愁》则以女性的细腻柔美的情愫和敏锐的视角,抒写内心深处依依难舍的家园情思,给人一种浪漫唯美、缠绵悱恻之感。
关键词:余光中;席慕蓉;《乡愁》;比较赏析指导教师:温先发[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0-033-02魂牵梦绕的乡愁情结,是我国诗歌历久弥新的主题。
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无不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抒写内心的乡愁之苦。
崔颢《黄鹤楼》中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杜甫《月夜忆舍弟》中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代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李觏《乡思》中的“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秋瑾《九日感赋》中“百结愁肠郁不开,此生惆怅异乡来”……这些流传千古的诗词名句无不流露出浓浓的乡愁,表达了作者对故乡亲人深深的眷念之情。
抒写“乡愁”的传统一直延续下来。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余光中与席慕蓉两位诗人,巧用不同的意象,精妙绝伦的比喻,匠心独具的写法,分别写下了两篇题为《乡愁》的名篇,在表现对故国家园刻骨铭心的热爱和绵长深沉的眷念情感的同时,也呈现了别样的韵味和艺术美感。
一、独具匠心的意象组合,大同小异的乡愁主题余光中《乡愁》与席慕蓉《乡愁》表达主题相同,均寄托了身处异地他乡的游子那种挥之不去的对故土和家人深深的思念和依恋之情。
余光中的《乡愁》一诗,作者以“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的时间变化为线索,在四个不同的时期,各选取了四个不同的表示乡愁的意象,即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学案59精准分析思路结构——文思有路,遵路识真知识清单(十五)思路结构散文与诗是我的双目,任缺其一,世界就不成立体。
——著名诗人、散文家余光中作为一种文体,好处甚多。
一石之嶙,可以为文。
一水之波,可以写意。
一花之瓣,可以破题。
实在自由。
——剧作家骆文一、散文的概念与特征1.概念《辞海》说,中国六朝以来,为区别韵文与骈文,把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统称“散文”。
广义上:泛指除诗歌以外的所有文学类别集合。
随着时代的发展,散文的概念由广义向狭义转变。
狭义上: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文学体裁。
现代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文学形式。
作者往往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等方面的感悟,深入地挖掘其中的内涵与哲理。
2.特征(1)纪实性强散文具有较强的纪实性质,主张“大实小虚”,即在保持题材大体真实的前提下,可以虚构某些细节,乃至某个次要人物。
尽管可以虚构,但散文中的情感绝对是真实的,这一点也是散文真实性的一个重要侧面。
(2)形散神聚“形散神聚”中的“形”指的是散文中用来表情达意的人物、事物、景物等,“形”的“散”体现在联想的广泛、时空的纵横等方面;“神”指的是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主题、意蕴等,“神聚”是指表达的思想、感情、主旨等是明确、集中、统一的。
要想把“散”的材料凝聚为“神”,在结构上往往需要一条线索,把那些“散”的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3)取材广泛题材广泛,不受时空限制,联想丰富。
(4)形式灵活结构多种多样,表达方式自由,语言运用灵活。
(5)语言优美讲究文采,注意节奏,诗意浓郁。
二、散文种类及高考重点考查文体1.种类散文类别文体特点表现手法代表作品写景状物散文写景散文抓住景物特征描绘,渲染气氛,烘托情感,表现主题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荷塘月色》状物散文描摹刻画具体物件,托物寄意或赋予社会内容情感托物言志、象征《线条之美》写人叙事散文选取一个侧面或片段记人叙事叙述、描写《记念刘和珍君》议论说理散文以议论为主,文笔灵活,寓哲理于形象议论、象征《我与地坛》2.高考重点考查文体——文化游记散文(1)概念以文化意味突出、文化含量丰富的社会现象或自然景观为写作对象,通过游历名人、文化古迹的方式,咏史怀古,阐发作者的认识和评价,有时在此基础上联系现实,借古讽今,引发人们对现实人生的深沉思考的散文形式。
从《生死场》看萧红写作风格发布时间:2021-01-12T15:39:25.897Z 来源:《文化研究》2020年12月下作者:王慧[导读] 《生死场》是萧红早期创作的一个巅峰。
在这部作品中,萧红以散文化、抒情化、浅白式的语言,描述了九一八事变前后,哈尔滨近郊的农村里,当地村民和他们视为珍宝的土地以及牲口的故事。
萧红用近乎童稚的心灵感受和文字,写成人物松散、风格动人的散文式小说《生死场》。
上海市医药学校王慧摘要:《生死场》是萧红早期创作的一个巅峰。
在这部作品中,萧红以散文化、抒情化、浅白式的语言,描述了九一八事变前后,哈尔滨近郊的农村里,当地村民和他们视为珍宝的土地以及牲口的故事。
萧红用近乎童稚的心灵感受和文字,写成人物松散、风格动人的散文式小说《生死场》。
本文主要从叙事视角、结构、言语使用以及题材等方面着重论述了《生死场》这部小说所体现的萧红式写作风格。
关键词:萧红;《生死场》;写作风格萧红的作品深受她个人的性格、经历以及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带着深深的时代烙印。
与许多同时代的女作家一样,萧红特别重视个人的体验与感受,并乐于将这些体验和感受通过作品真实地再现出来。
因此,萧红作品的写作模式显得不是那么传统和规范,形式结构也相对较为“松散”,这跟她本人所秉持的观念是一致的,她认为:“有各式各样的作者,有各式各样的小说。
”而萧红小说创作的主要艺术特色就是在这种观念下将小说散文化、诗化、绘画化,呈现出来的总体的叙事色调则是以悲凉为主。
“稚拙陌生而又清新灵动的语言展示了一幅幅绚丽的乡俗风景画,独特的叙述语言吹来了东北大地上浓烈酣醇的乡土气息……”,《生死场》就是萧红这种风格中的典型代表作之一。
在这部作品中,萧红以东北某一农村为背景,描写了十年跨度的东北农村生活景象的变化。
小说前九章主要描述了村民们近乎原始的生存状态,描写了他们跟动物一样在自然状态下毫无意义的生死。
从小说的第十章开始,侧重描写了当地人民在日军到来之后的生存状态,以及有了民族觉醒的农民斗争。
《想北平》教案目标:基本要求1.理解《想北平》的作者是怎样写出北平的特点,从而抒发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的。
2.了解有关作家以及散文文体的常识。
发展要求调动自己的积累,鉴赏散文的艺术特色。
说明作家简介老舍(1899.2.3-1966.8.24),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因《龙须沟》而得名)、戏剧家、杰出的语言大师。
满族正红旗人,北京人,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时候。
老舍这一笔名最初在小说《老张的哲学》中使用,其他笔名还有舍予、絜青、絜予、非我、鸿来等。
曾任小学校长、中学教员、大学教授。
老舍的一生,总是在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艺界当之无愧的“劳动模范”。
他自己说:“我终年是在拼命地写,发表也好,不发表也好,我要天天摸一摸笔。
”正因为如此,他勤奋笔耕,创作了《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龙须沟》等大量文学作品,赢得了“人民艺术家”的崇高赞誉。
“舍予”、“老舍”,就是他一生忘我精神的真实写照。
散文文体知识(一)什么是散文?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的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
能够让我们通过一个十分精粹、亲切的形式,读到作者对于人生或自然的感悟。
阅读和欣赏散文,既要细心领会作者对于人生或自然的感悟,又要认真分析作者用以表达这种感悟的形式。
(二)散文的分类根据表达方式的侧重点不同,散文可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说理散文。
(三)散文的特点散文以个人抒情为主,也使用记叙、议论等叙述方式,常常是将抒情、记叙、议论综合起来,形成一种夹叙夹议的笔法。
散文往往从细处落笔,小中见大。
例如朱自清的《背影》,其中对父亲过铁道、上下月台买橘子情景的描写,无限的父爱以及作者对这父爱的深刻感悟,尽在其中了。
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的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
其主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
其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空限制,但材料必须为中心思想服务,即以一条线索组织材料,集中地表现中心思想。
1.散文常用的表现手法有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欲扬先抑等。
散点与焦点 1、 中国的语言风格——散点。 所谓散点其实就是指中国的语言的重点是写意,就是所谓的形散而神聚。比如说:几度柳绵飞,伊人尤未归。看上去时完全没有主谓结构的句子,可是通过我们的想象不难勾勒出一幅美好的画面:春天来了,绿油油的河边是一排排的嫩黄的柳树,微风过处,扬起柳絮飞舞,一个身穿黑色风衣的男子凝望着远方,想着远方的亲人。然而这种方式最经典的因该是那句: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如果把它拆开来看就是简简单单的说天说地说人间。同样把它聚在一起,他就是经典的传奇,它反映了一个真理:为什么人会有生老病死?就是因为我们有感情,人间的一切不是那天那地能够明白的。我们都痛苦并快乐着。
2、 西方的语言风格——焦点。 焦点就是说表达精确重逻辑,表意明白,语句通常能够通用的语言形式。如:I didn’t come because my sister was ill.如果用汉语表达出来就是:我姐姐病了,我没来。
英语的主从句开门见山,先表达核心意思——结果,然后才交代陪衬的情况——原因;更注重进行逻辑的演绎,更注重表现“I didn’t come”和“my sister was ill”间的逻辑关系,那个关联词是必不可少的。
3、 中西语言风格不同的原因。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思维的直接体现,思维是语言的心理过程,思维角度的不同决定了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
中国人主体意识很强,习惯选用一定概念的人作主语,其中无主句和主语省略句多;主动语态用得多;连词用得少;文章力求全面,词句力求平衡。这些都反映了英汉思维方式的差异。中国人受佛教的影响颇为深远,他们一向把世界看作是两种对立的事物构成的统一体,强调整体的和谐,人与自然的融合,长期以来,形成了以“人”为中心去思考一切的方法,他们认为只有人才能做出有意识的动作行为,有灵动词作谓语时,不能以无生命的抽象名词作主语。汉民族的这种“事在人为”的文化在~定程度上导致了汉语常用人作主语,多用主动句和意义被动句而少用结构被动句。例如:中国人说:“人们更愿意畅所欲言,这是最值得注意的。”而英国人则将同样的话说成:“最值得注意的事是人们更愿意畅所欲言。”这种差异在英汉翻译中是很普遍的,一般都要进行主客体转换。英国人在对自然、社会的思考中,往往把一个整体加以分解剖析,在他们眼中自然界、社会、个体都是完全不同的客体和主体.不能混为一谈,进而对世界的认识形成了生命和无生命的、可知的与不可知的、物质的与非物质的、存在的与非存在等一系列两两对立的概念和范畴。他们在主语的选择上与汉语的差异一日了然。另外,英语的被动语态比汉语多也说明了这一点。
英语汉语表达形和合意合的句子1. 为什么说英文是形合的语言,而汉语是意合的语言汉语重意合,句子之间常靠内部的逻辑关系联系在一起,所谓“形散而神聚”;而英语重形合,句与句之间往往靠各种语言形式紧密结合,不少翻译者因此提出过在英译汉时要采用意合法,汉译英时要使用形合法。
但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并不意味着英语完全不用意合或汉语一概排斥形合。
1. 英语的形合结构及其翻译。
英语注重形合,是因为英语具有丰富的形式组合手段。
譬如,词缀、词形变化、指代词,被动语态以及表各种关系的连接词等等。
而汉语主要依赖意义的内在衔接,形成一种隐约的意义脉络。
在译文中有意识地体现目的语的特征,2. 汉语的意合结构及其翻译。
汉语强调意合,主要在于其语言本身是表意文字,自古以来就有重“神”,重“意”的传统。
汉语的意合结构主要体现在词序、主动语态上,以及紧缩句、四字格中。
请看下面的例子:(1) 她不老实,我不信任她。
(2) 昨晚我盖了两床被子。
(3) 上梁不正下梁歪。
(4) 玩火自焚。
这些句子隐含了内在的逻辑结构,懂汉语的人不用费劲便能理解其意义,但是在译成英语时则需将隐含信息翻译出来,以使译出的句子符合英文的表达习惯,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形合翻译法。
从理论上说,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但英语作为一种印欧系语言,目前正处于由综合型向分析型语言过渡的过程,因此意合法表现逐渐增加。
英语中有不少从属关系(尤其是因果、条件等)并非都用主从复合句来表达,而是内含于一些简单句中。
这样的句子类似于汉语的意合句,表达了丰富的内容,逻辑关系也较复杂。
纯粹用形合或纯粹用意合的语言都是少见的,就英语而言,在句子及句子以下层面,英语比较稳定而多样的形式(包括形态)可以控制着内部各语言要素间的关系,因此以形合为主。
到了句子以上,英语似乎觉得没有必要再用如此强的形式来限制自己了,为了造成变化,因而采用了意合手段,同义词、上义词、统称词、代词,基本上都是词汇手段,把它们联系起来的不是形式,而是意义;汉语的情况正相反,在句子(或相当于句子)的较短的语言片段内,主要靠的是意合,用“意脉”贯串全句,而到了较大的语言片段里,为了保持“神”不散,就要用适当的“形合”手段来增加凝聚力,而重复同一个词是最好的办法,可以使读者、听者的意念中心不致走散。
形散而神聚
——一堂好课之我见
(一堂好的课中,教师应有意识的给学生一个创造空间,鼓励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
虽然学生展开探究过程中,课堂纪律有点散乱,但学生对知识的获得却是凝聚与实效的。
当学生真正的投入学习时,老师也会从学生发亮的眼睛、兴奋的神情中而得到激励,把课讲得更好……)
即使对同一节课,不同的人听了之后,可能会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
曾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外国教育专家去听一位我国的优秀教师的课,课后评课时,大家一致认为该老师井井有条,师问生答,双基落实好,是一堂高水平的课。
唯有那位外国专家一言不发,大家征求他的意见时,他谦让不过后说了一些自己的看法,最后的反问令人深思:这堂课是教师解答学生的问题,还是学生解答教师的问题呢?更绝的是还听闻一美国专家听了一堂某市小学经过充分准备“打磨”得很“完美”的示范课后说了一句让人听后大跌眼镜的话:“看不出这堂课还有上的必要,因为似乎学生们都早已经很懂了!”
对一堂好课的评价,尽管看法大相径庭,然而,大家都认同的一点是:这堂课是否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努力钻研教学手段,其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
这些年在不同的中小学也旁听观察了不少的课,窃以为“形散而神聚”为主格调的课才是一堂好课,我认为它能从以下几个方面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一、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信心
我国的传统课堂教学中,上课的外在形式是非常严肃和拘谨的,上课进程过于追求目的性和规范性,极少有随机幽默感。
教师的教学程序不敢越雷池半步,学生学得很累。
按传统教育的要求,从学生的坐姿、老师的教态,到课堂的划分及时间分配等,都力求按部就班。
例如,有位教师在课堂上规定,后排学生监督前排学生的课堂纪律,最后排学生由他自己监督,这样一来,课堂纪律在表面上井井有条,但是学生的注意力被分散,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就学习而言,什么才算是良好的环境呢?安静是一个因素,因为安静下来就比较容易投入。
不过,安静不等于投入,有时学生很投入,却不一定安静;或者学生很安静,但并没有投入。
好的老师很容易从学生的神态中觉察到学生是否投入,并相应地调整课程的内容和教学方法,让学生最大程度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
当学生真正投入学习时,老师也会从学生发亮的眼睛、兴奋的神情中而得到激励,把课讲得更好。
不言而喻,这样的课堂会产生最好的教学效果。
过于凝重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形聚而神散”,学生感到一种内在的压抑和不自信。
笔者不太赞成把课堂神圣化,更希望它人性化,毕竟课堂不是教堂,更不是纪念堂。
而且,对课堂而言,过分地强调安静并不科学。
一堂好的课,学生们都兴致盎然,大胆地发表意见,他们相信自己,显得生机勃勃、有活力。
所有学生都忙碌着、参与着;持之以恒地自愿学习而不是被动的学习,这样的课堂会产生最好的教学效果,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二、很好地落实发展性课堂教学
心理学常识告诉我们,初中学生的注意力只能集中十五分钟左右更枉论小学生了。
授课的教师要善于利用这十五分钟时间,及时调整教学手段和方法。
学生在课堂上呈现出来的参与状态,交往状态及投入状态会使课堂显示出活泼气氛,课堂看起来有点散,然而学生在参与讨论中是有用脑子思考的,属于发现学习,他们不仅获得了知识,而且知道了获得知识的途径和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一堂好的课,学生形散而神聚,可以使发展性教学真正落到实处。
三、能给学生创造的空间
一堂好的课中,教师应该选择一些小的实验课题,给学生一个创造空间,鼓励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
虽然学生展开探究过程中,课堂纪律有点散乱,但学生对知识的获得却是凝聚的。
学生每解决一个问题,都手脑并用,强烈地感受到学习和研究的乐趣。
然而课堂上却显得有些散,甚至于有点乱。
在“散乱”中,却充满了科学研究的气氛,不仅达到了复习的目的,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创新意识。
这堂课无疑是堂好课。
总而言之,“形散而神聚”,是当教师的应该追求的好课。
张海滨
福田区南园小学
2018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