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角色商品化权法律保护的思考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4
?论商品化权在我国的现状与出路李卫国崔磊张羽秦①【摘要】商品化权是特定主体所享有的具有一定影响力,可以以其姓名、肖像、声音等形象特征或者以其创作的知名作品中的虚构角色等标志性要素表现出来,且能通过商业性使用,获得巨大经济利益的权利。
由于我国现行法尚没有关于商品化权的相关规定,导致此类纠纷发生后难以给予权利人相应的救济。
论文在对商品化权的含义、性质进行界定的基础上,重点就商品化权在我国确立的现实必要性以及如何构建我国商品化权的保护体系展开了阐述。
【关键词】商品化权;形象;角色;知识产权引子:四川崇州市观盛镇68岁老人刘德华,于1980年开始经营“正宗刘德华板鸭店”,并于2004年申请注册“刘德华板鸭”商标,2007年老人拿到了以姓名“刘德华”和个人肖像注册成功的商标资格书。
近日,港星刘德华内地经纪公司委托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康信公司),向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评审委员会提出申请,要求取消“正宗刘德华板鸭店”的商标注册。
康信公司认为四川省崇州市专卖板鸭的刘德华把“刘德华”三个字注册在板鸭、腌肉、香肠等商品上,侵犯香港艺人刘德华的名誉权,而且商标由“刘德华”三个字和一位老者的头像组成,与歌星刘德华的相貌相差甚远,令天王多年奋斗获得的良好公众形象与社会影响力受到损害。
②此案中刘德华老人的行为是否构成侵权?若构成侵权,侵犯的究竟是港星刘德华的什么权利?不过,就目前我国法律而言,刘德华老人的行为并不构成侵权。
因为,其一,刘德华老人用的是自己的真名实姓、肖像,不构成姓名、肖像侵权;其二,刘德华老人已将“刘德华”三字进行了商标注册,不构成商标侵权。
但四川刘德华老人将“刘德华”三个字注册在板鸭等商品上确实损害了港星刘德华的个人声誉。
也就是说,虽然刘德华老人使用的是自己的姓名,但港星刘德华在公众中有巨大的影响力,公众一听“刘德华”三个字,首先想到的便是港星刘德华,而不是四川刘德华老人。
因此,刘德华老人此举确有利用港星刘德华名声的嫌疑。
262姓名权与姓名的商品化权之思考丁宁孙椿恒作者简介:丁宁(1996—),女,汉族,北京市,研究生,北京工商大学,研究方向:民商法。
孙椿恒(1994—),男,汉族,研究生,北京工商大学,研究方向:民商法。
(北京工商大学北京100048)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在巨大商业利益的驱使下,名人姓名背后所蕴含的经济价值凸显,使得姓名权显现出了财产属性。
《商标法》规定注册商标不得侵犯在先权利,引发了对于姓名权与商标权冲突的讨论。
在我国当前法律框架下,对名人姓名的保护应当定性为姓名权还是商品化权存在理论争议。
本文结合名人姓名权与商标权的冲突,在厘清我国现状与域外法律规定的前提下,提出对我国姓名权与姓名商品化权的浅显分析。
关键词:在先权利;人格权;姓名权;商品化权一、问题的提出我国《商标法》第32条规定申请商标注册不得损害他人现有的在先权利,但并没有对“在先权利”的范围做出界定。
依据《民法总则》、《民法通则》和《侵权责任法》的规定,自然人依法享有姓名权。
在《商标审理标准》中,明确规定在先权利是指在系争商标申请注册日之前已经取得的权利,不仅包括知识产权中所保护的权利,还包括民法以及侵权责任法中保护的民事权利和民事权益。
具有一定社会知名度、为相关公众所知悉的名人姓名不仅具有姓名权本身的人格尊严,同时具有商业价值,蕴含经济利益。
未经名人同意将其姓名注册为商标容易导致相关公众误认为与其存在代言、许可等特定联系。
若将“名人利益”认定为姓名权的内容,违反了人格权人人平等的属性,会造成普通人姓名权得不到公平的对待。
针对该问题,学术界存在关于姓名权与姓名商品化权益的讨论。
二、姓名权与商标权的冲突我国《商标法》并未对自然人姓名注册为商标进行特别规定。
商标注册人为使自己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将名人姓名注册为商标,依靠名人的知名度减少宣传成本,扩大影响吸引消费者。
在商标注册过程中,主要存在注册商标与名人姓名完全相同,与名人姓名拼音、谐音等相同和与名人笔名、艺名、译名等相同三种形式。
由“蜡笔小新”案想到的动漫产业中的形象权问题日本著名卡通人物“蜡笔小新”商标案发生表明动漫产业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本文分析了形象权的起源、法律性质与保护。
从形象权角度对“蜡笔小新”商标案进行解析,呼吁为保护动漫产业的健康发展尽快进行形象权的专门立法。
标签:蜡笔小新动漫产业形象权近段时间关于“蜡笔小新”商标被抢注事件闹得沸沸扬扬。
广州益诚公司1996年开始在内地将包括“蜡笔小新”在内的逾五十种国外著名动漫形象抢注商标,成为了诸多国外动漫形象的中国商标权持有人,并借此开发出一系列相关产品。
当“蜡笔小新”版权持有者日本双叶社2004年4月推出“蜡笔小新”商品时被上海工商管理行政局认定侵权。
2005年1月双叶社向内地法院提出撤消益诚公司的商标登记,结果一审败诉。
双叶公司遂提出上诉,目前“蜡笔小新”侵权案正在进一步审理中。
“蜡笔小新”争议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动漫产业可观的发展前景。
动漫产业在国内市场潜力巨大,举其中一个细微运营类别——填充式毛绒公仔的形象授权为例,获得授权的费用是5万。
因此,本次审判最终的判决,很可能将会对动漫产业今后在中国的商务运营产生深远的影响。
由此而引发出的中国经济与世界接轨中的诸多问题更加引人深思。
从法学角度,我们关注的是动漫产业发展中出现的知识产权保护的新问题。
表面上本案是关于“蜡笔小新”的商标争议,实质上双方实际争夺的是“蜡笔小新”这一动漫角色本身的形象权。
案件的发生表明动漫产业的形象权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一、形象权的起源、法律性质与保护形象权又称商品化的形象权、商品化权,起源于美国。
WTPO国际局将形象权定义为:为了满足特定顾客的需求,使顾客基于与角色的亲和力而购进这类商品或要求这类服务,通过虚构角色的创造者或者自然人以及一个或多个合法的第三人在不同的商品或服务上加工或次要利用该角色的实质人格特征。
根据该定义,作者认为,形象权是指为了符合特定顾客的需求,将能够满足大量需求的角色或角色特征用于商品上使用的权利。
浅析商品化的形象权摘要:形象与人格因素或角色因素有关,但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形象的某些特征具有“第二次开发利用”的价值。
这种利用的目的,并不局限于该形象的知名度与创造性本身,而在于该形象与特定商品的结合而对消费者带来的良好影响,这即是“形象的商品化”。
形象在商品化过程中,产生一种特殊的私权形态,它已不是人格意义上的一般形象权,而是具有财产价值的(商品化)形象权。
关键词:形象;知名形象;形象权;无形财产权一、形象的特征形象可以分为以下两类:一是真实人物形象,即自然人在公众面前表现其个性特征的人格形象。
它通过诸如姓名、声音、签名、影像(包括静态的肖像照片和动态的电视、电影中的个人形象)等人格因素形成具有实质性区别特征的形象,以表示或表现相应的自然人。
二是虚构角色形象,即创造性作品中塑造的具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
它通过名称、外形、经典动作、口头禅、关键短语等艺术要素,创造并非真实存在的虚拟性角色,包括人物、动物等。
虚构角色包括文学角色、视听角色和卡通角色。
吴汉东先生认为,表演形象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形象。
在演员表演作品的情况下,如果强调的是演员所塑造的角色,当为虚构角色形象;如果着眼于演员自身的本色(如剧照),可归类为真实人物形象。
此外。
演员从事的是不涉及作品角色的表演,如马戏表演、魔术表演、杂技表演、体育表演等,则应属于真实人物形象的范畴。
至于标记、符号、作品片段、标题等“形象因素”,它们虽具有个性化特征,在有的情况下也确实有商品化的价值;但是,它们并非指示真实或虚构的人物、动物或其他生命体,不具备形象表现的直接功能。
在立法中上述“形象因素”通常交由商标法、著作权法以及反不正当竞争法调整。
所以并非所有的形象都有法律规制的必要,作为形象权客体意义上的形象具有以下法律特征:(一)形象的整体性需要说明的是,整体性的形象也是一个个性化的形象,无论是真实表现(真实人物)还是艺术塑造(虚构角色),它们都具有实质性的区别意义,这是形象知名度产生的基础,也是形象可商品化的条件。
关于角色商品化权法律保护的思考 作者:何英/焦洪涛 中图分类号:d9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889(2000)02—0031—04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资助项目(79730010) 一、关于商品化权 角色商品化现象以有组织的形式出现,始于20世纪30年代美国迪斯尼公司kay kamen专门对角色的二次商业性开发。 最初商品化角色主要是文学作品插图中的人物和迪斯尼卡通人物。随后,政界、演艺界的名人从50年代开始将自己的形象在服装广告上授权使用,与这两类角色相关的权利被分别归于“角色权”(rights in characters)和“公开权”(rights of publicity)项下予以保护。到60年代, 日本司法与学说将该权利概念引入并称之为“商品化权”(merchandising rights)。我国现行的法律规范体系中尚没有“商品化权”这一特定的权利概念,相关的研究起步较晚,也欠深入和全面。近年来,国内法学界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大致有以下几种:(1)形象权说。 该说认为:“角色商品化权就是作品中真人的形象(如在世之人的肖像)、虚构人物的形象,创造出的人及动物形象,人体形象等被付诸商业性使用的权利。”[1](2)虚构角色说。该说将角色商品化权定义为“是著作权人使用其作品之角色印刷于销售的商品之上的专有权利。”[2](3)公开形象权说。该观点将角色商品化权称为“公开形象权”。[3] 该定义将形象划分为两大层面:一是狭义的形象权,即在商业活动中利用名人形象的独占权,主要是指那些具有实质人格特征因素的形象,如姓名、肖像、签名、声音等。二是广义上的形象权。这一范畴除包容狭义形象权内容外,还主张那些与有生命特征难以联系,但又具有商业开发价值的观念性内容(如,甲a、有特殊含义的数字等)也可列入角色商品化权保护范围之内。 wipo在论及商品化概念时认为这种附载于虚构角色之上的权利可以看作是一种财产权利,包括经济权利和开发的权利。即虚构角色的商品化权应包涵角色的使用权,从使用中获利的收益权以及对角色的处分权。对于真实人物,这些附载于姓名、别名、绰号、声音、形象之上的权利归于真实人物的“人格权”或“公开权”,包括对其人格特征的使用权以及由此的收益权(当然,在相关法律保护形式对这些基本特征产生交叉和重叠保护时),权利形式具有可选择性而可能发生转换。对真实人物因扮演的虚构人物而知名并被商品化的情形,应以虚构角色予以权利划分,对真实人物扮演的真实人物被商品化则应确认各方的人格权、公开权,以及相关的经济收益权。 通过上述对各类角色作为载体所体现出的权利特征的分析归纳,我们认为,角色商品化权应是主体对附载于真实人物形象及作品中塑造的,或由真人扮演的、具有其独有的实质人格特征和良好公众效应、具有商业流通价值的角色声誉被用于商品或服务上的具有排他性的使用权与相应的收益权、处分权。 二、关于商品化权中的角色 虚构角色一般被理解为是文学艺术作品中塑造的典型形象。从作品的角度看,这些典型艺术形象在整部作品的背景下所体现出的是作者的思想情感。如吴承恩笔下的孙悟空就是作者爱憎分明、大智大勇、无私无畏的情感载体。读者对《西游记》中孙悟空形象的喜爱无疑也是因为这一角色代表了富于共性的某种情感。但是,角色商品化所涉及的“角色”或“形象”的概念是不同于上述一般理解的。这里的“角色”应是具有某种内在的法律意义和达到某些构成标准的特定概念。如,由于人们在电视广告上看到或听到“金猴牌皮鞋”、“猴王牌焊条”的广告时,孙悟空的形象与《西游记》中的形象所表现的内涵是不一样的,因而角色实质和应具备的因素是不一样的,此情此景下的角色与文学作品的角色所代表的含义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角色此时所体现的是其所独具的感召力形成商业化促销功能。 真实人物角色主要是指商品化的真实人物个性特征。这些个性特征包括姓名、形象、声音和其他具有实质性区别的人格因素的商品化使用。一般说来,这些人格被“商品化”的角色大多是出自为公众所知的、享有一定声誉的名人。这正是此类角色商品化被wipo称为“声誉商品化”的原因。此类角色的使用除了具上述虚构角色商品化使用功能外,还具有暗示性和保证产品质量的作用。 另外,在商品或服务广告中使用由真人(演员)扮演的虚构角色的情形,国外称之为形象商品化。在此情形下的角色使得公众难以确认真人与其所扮演的角色,二者因相互关联而混为一体,使得人们将真实人物的姓名用于指代所扮演的角色并使角色知名或因其扮演的角色的名称使演员知名。 角色的内在演化导致了较为复杂的角色法律保护定位问题,即法律对角色的保护归类、模式选择、确定依据等问题。随着商业化社会的发展进程,可能被纳入商品化范畴的对象将会越来越多。这就要求我们去探讨、确认适用商品化权保护的角色的基本标准,才能使角色富于“人的确认因素”[4]而成为角色商品化的对象, 也便于防止可能将公有领域里某些内容也“商品化”了的情形发生。 那么,法律意义上的角色该以什么为标准来确定呢?笔者以为可依下列要素来衡量: (1 )商品化权的角色或形象应具有独有的实质人格或人格化特征。所谓实质人格特征乃是相对于法律上人格的基本含义而言。此处的人格并非泛指个人或法人的法律地位或民事权利能力或法律保护的一种利益。而是专指作为一个角色所应具备的个性基本特征。即商品化权中的角色不应取决于基本特征的一种,而取决于其一种或几种的表现形式能否满足角色的特定性或显著区别性。比如,“甲a ”作为一个专有名词,具有巨大的商业应用价值,应属于无形财产范畴,但它并不具有人格的实质特征,因而不宜以角色商品化权来进行归类保护。(2 )角色应是公开的。一般意义上,所谓角色是文学艺术作品或表演创作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独特个性的造型或特色并以公开方式实现的。由于商业经营的营利性目的,角色应具有市场流通性,被公众所认知。也就是说,角色商品化使用的前提是必须通过媒介在公众中达到一定的公开程度。如果其尚未公开或公开程度有限,角色商品化权就无从谈起,如奥地利最高法院1982年将运动员阿道夫诉商家侵权使用其肖像并要求赔偿一案发回重审可供借鉴。法院认为:关键是要看商店是否确实因使用其照片获得了原本不能获得的得润。如果商店以“多位运动员”照片招徕了顾客,顾客对照片上某位运动员并不在意,则该运动员无权单独索赔。也就是说,须有证据表明顾客的购买行为是因为顾客在意该运动员的形象而产生,该运动员方可主张权利。[5](3)角色或形象应具有亲和力并产生公众效应。这一点看似与公开性相近,但二者仍有区别。角色亲和力是指公众对角色的认可和喜好程度。公众效应是指角色在公众中受认知的广泛性。虽然此项以公开程度为基础,但前者是量的程度,后者是质的表现。也就是说,不能产生让公众广泛接受并喜闻乐见的业已公开的角色不适于商品化权的保护。(4 )角色应可被用于商品经营或服务过程之中。角色创造通常是在大量的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下实现的,然而这并不构成角色受商品化权保护的充分条件。一旦角色被用于商品或服务,可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经营者通过该角色的公众影响力(信誉)来扩大其产品或服务的信誉,实现以角色的亲和力来吸引潜在的消费者的目的,那么,该角色可置于商品化权的保护之下。否则,既使满足了前三项要素,但付诸于公益性非营利性场合使用的特定角色仍不适用商品化权的保护。 三、角色商品化权现有法律保护的局限 鉴于角色商品化权属一种应然的法益而非实然的法定权利,故而目前国内司法实践通常是采用著作权保护或以著作权保护为主的综合保护(人格权、版权、商标权、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保护)。虽然这些保护以现行诸法为依据解决了某些纠纷,但细究开来会发现存有下列缺憾。 1.人格权法对角色商品化权保护的局限性 角色的商品化权自发端之初既是从传统人格权项下的姓名权、肖像权、隐私权等权利衍生而来的,因而具有明显的人格权特征。但在其发展演化过程中,某些方面又突破了传统的人格权理论。时值今日,用传统的人格权理论来规范角色商品化现象时,我们会发现其局限性是显见的。第一,保护范围的有限性。传统的人格权只限于在世真人的姓名、肖像等人格特征和由此所得利益的独占与支配。它的保护不能延及虚构角色。第二,权利的不可分离性。该权利不允许转让和许可使用,其救济权未经权利人许可同意不得使用。而角色商品化权主要是通过转让或许可使用才得以实现的,且使用许可合同中通常又明确规定被许可方有义务协助许可方对第三方未经许可的使用提起抗辩。第三,权利的非营利性。传统的人格权益是一种精神权益而非物质利益。而角色商品化了的人格权益是一种独立的收益方式,属财产权益。除了权利人控制之外,它还可以以竞价、拍卖、转让、许可等商业方式获益。第四,权利的不可放弃性。传统人格权法强调人格权利不得放弃,但在商品化背景下原本是保护权利人精神生活的隐私权被公开,成为交换对象,为隐私权人带来丰厚的财产收益。第五,人格平等性。人格平等是传统人格权法的主要原则之一。但在实际生活中,当两名知名度不同的演员所塑造的角色在商业使用上产生巨额商业价值差异或计算各自应得的侵权赔偿时,若以“人格平等”的原则来衡量是难以解释这种现实差异的。 2.著作权法对角色商品化权保护的局限性 第一,关于文学作品中角色的版权性确定。角色的版权性应是指角色构成了作品的实质且该部分应达到一定的表述程度。美国版权法认定:“只有其中具有版权性的组成部分应当得到版权保护。”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倘若角色本身没有达到版权性标准或不具备版权保护的全部要素时,版权就无法保护角色了?当然,就卡通动画人物来说,由于其知名度是因其视觉效果的完整性而导致其任何一种人格因素都会使人联想到整个作品(如“三毛”、“皮皮鲁与鲁西西”),版权性依据得以映证。然而,文学作品中的角色,尤其是那些在整部作品背景下而知名,但角色的形象不特定化或唯一化的角色,被从作品中抽出来加以使用时,其版权性显然被削弱,此时,著作权法对这些角色的保护就可能是困难的。第二,由于角色商品化权的收益与版权侵权不当得利在计算结果上存在着悬殊的差异,以版权侵权救济方式来处理“三毛”侵权案之类的纠纷也不科学可行,虽然后者也可能部分地达到保护作者经济收益的目的,而且二者还存在着间接保护与直接保护的差别。 3.商标法对角色商品化权保护的局限 商标角色一旦注册成功则可以防止混淆或联想,救济和收益会充分一些,但可能也存在一定缺陷。第一,我国商标权的取得采用申请注册制。行政确权周期与商品化角色市场价值的上升期容易产生滞差。另外,公众对许多角色的认同期限和角色流行的持续期限都是有限的。第二,商标法关于商标须持续使用否则可能遭致撤销的规定可能影响角色商品化的商业利用价值。另外,作为具有处分权的角色商品化权,一旦注册其权利受到制约而可能使处分权不充分,这有悖于权利本身完整性的要求。第三,注册商标的保护一般只限于有限的几类商品或服务。“在没有建立防御商标制度的情形下,要禁止他人对作品角色在包括非注册行业在内的所有商业领域的使用也不可能。”[6] 标注册与实业相联系的规定也会限定角色商品化权的实现,在许多产业中,先培育品牌市场,尔后进行实业生产的现象,甚至只经营品牌或商誉而专供转让他人的现象是屡见不鲜的。 4.反不正当竞争法对角色商品化权保护的局限 通常,反不正当竞争法被认为起到在现有法律框架内“最后一道防线”的补充保护、“兜底”保护的作用。 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5条第2款规定,经营者采用不正当手段,擅自使用他人知名商品特有标记的行为构成不正当竞争行为。此款在符合一定条件时,可援作保护角色商品化权的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