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腹部医学影像论坛新年礼物丨肝脏课件及肝脏病例汇总

中国腹部医学影像论坛新年礼物丨肝脏课件及肝脏病例汇总

中国腹部医学影像论坛新年礼物丨肝脏课件及肝脏病例汇总

肝脏课件

1 正常肝脏解剖和组织结构

2 医学干货︱15分钟让你记住肝脏的分段(锋哥推荐)

3 胃肝样腺癌影像表现

4 如何借助MRI鉴别:肝转移瘤与肝囊肿及肝血管瘤?

5 氯胺酮相关性肝胆、泌尿系统损害的CT诊断

6 螺旋CT动脉期在肝脏异常灌注认识中的价值

7 结直肠癌肝转移瘤:单发巨大瘤的表现;SRT/RFA治疗后改变

8 肝占位病变的MR征象

9 肝脏脂肪变性影像学特征及鉴别诊断

10 肝脏占位性病变

11 肝脏影像检查技术

12 肝脏影像词汇大全,中英文对照哦~~

13 肝脏影像报告和数据管理系统Li-RADSv2018

14 肝脏囊性病变分类及CT诊断

15 肝脏弥漫性及炎性病变的诊断要点

16 肝脏弥漫性病变影像表现

17 肝脏弥漫性病变丨局灶性脂肪浸润

18 肝脏弥漫性病变丨含铁血黄素沉着症、地中海贫血

19 肝脏良性肿瘤的诊断要点

20 肝脏良性肿瘤的影像学特征

21 肝脏良性肿瘤案例影像学解析

22 肝脏灌注异常的影像征象解读

23 肝脏感染性病变影像学鉴别诊断和潜在陷阱(一)

24 肝脏感染性病变影像学鉴别诊断和潜在陷阱(二)

25 肝脏分叶分段的影像学解剖

26 肝脏恶性肿瘤的诊断要点

27 肝脏断层解剖图谱之尾状叶

28 肝脏动脉期富血供病变你知道几种?

29 肝脏常见病变丨CT及MRI诊断

30 肝脏T2低信号病变汇总

31 肝脏CT灌注在肿瘤学中的原理及应用

32 肝脏、胰腺及脾血管循环的CT血管成像【RCNA精选】

33 肝脏、胰腺常见疾病的CT表现

34 肝硬化之肝细胞癌(HCC):结中结表现、马赛克征丨MRI表现与病理相关性

35 肝硬化结节的CT和MRI诊断

36 肝血液恶性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37 肝细胞癌组织学亚型—影像医生需要知道的一些事儿

38 肝吸虫病CT、MRI诊断

39 肝糖原累积症(弥漫性肝实质密度增高病变的鉴别诊断)

40 肝门部影像学表现

41 肝窦阻塞综合征(HSOS )

42 肝岛的影像学表现

43 肝癌的影像诊断

44 肝癌(HCC)诊疗指南(2018版)丨影像科医生需要了解

45 儿童肝脏肿瘤

46 胆囊炎合并肝脓肿—胆囊癌合并邻近肝脏直接侵犯鉴别要点

47 大咖来袭:郑晓林教授《肝内胆管细胞癌影像学诊断》

48 大咖讲座|饶圣祥教授解读肝脏影像报告及数据系统(LI-RADSv2018版)(课件及视频)

49 吡咯生物碱相关肝窦阻塞综合征影像诊断

50 【解剖专题】腹部横断位解剖+详细标注+肝脏分段

51 【解剖】肝脏解剖及肝段分布、腹部淋巴结分布

52 【疾病谱】肝脏囊性肿块的影像鉴别诊断

53 【MRI 入门】结直肠癌肝转移瘤的几种MRI 表现及病理相关性(1) 54 浸润性肝癌的影像学诊断和鉴别诊断

55 纤维板层型肝癌影像表现

56 肝脏异常灌注影像表现

57 肝脏少罕见肿瘤及肿瘤样病例分析

58 肝脏病变解析

59 肝胆胰脾常见病变的CT 诊断(下)

60 肝胆胰脾常见病变的CT 诊断(上)

61 大咖来袭:杨正汉教授脂肪肝CT 、MRI 定量分析

62 大咖来袭:严福华教授《肝脏常见良性肿瘤的CT 和MR 诊断》

63 大咖来袭:李宏军教授《HBV 相关肝细胞癌演变MRI 分级诊断》 64 不典型肝脏血管瘤影像诊断

65 【精彩幻灯】肝血管瘤的分型及表现、肝脏罕见间叶源性肿瘤(双语) 66 【MRI 入门】肝脏血管瘤的六类表现

67 【LiverMRI 】肝脏粘液性转移瘤(小心误诊)

肝脏病例

1

直肠癌术后,肝脏新发多发占位-炎性反应 2

血吸虫性肝硬化 3

胃神经内分泌瘤,肝转移 4

胃肠道间质瘤肝转移 5

胃肠道间质瘤伴肝脏转移 6

糖原累积症肝型伴肝腺瘤 7

肉瘤样肝细胞癌 8

认识肝脏PEComa 9

浸润型肝细胞肝癌 10

混合性肝细胞癌-胆管细胞癌 11

混合性肝细胞癌-胆管细胞癌 12

混合型肝癌 13

混合细胞型肝癌 14

含脂性肝细胞肝癌 15 孤立性肝脏坏死结节

16 肝左叶外生性血管瘤

17 肝紫癜病

18 肝转移瘤(乙状结肠中分化腺癌)

19 肝周恶性间皮瘤

20 肝中分化腺癌

21 肝中分化肝细胞癌

22 肝脏占位2例-肝脓肿和胆管细胞癌

23 肝脏原发性神经内分泌肿瘤(G2)

24 肝脏异物:纱布瘤

25 肝脏炎性肉芽肿

26 肝脏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

27 肝脏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

28 肝脏血管肉瘤

29 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30 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31 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32 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33 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34 肝脏血管瘤

35 肝脏纤维组织细胞瘤

36 肝脏损伤

37 肝脏神经内分泌肿瘤(NET)一例

38 肝脏神经内分泌肿瘤

39 肝脏神经内分泌癌,肝内多发转移

40 肝脏神经内分泌癌

41 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瘤

42 肝脏肉芽肿性炎

43 肝脏淋巴瘤(含既往病例)

44 肝脏淋巴瘤(含既往病例)

45 肝脏淋巴瘤

46 肝脏淋巴瘤

47 肝脏淋巴瘤

48 肝脏局灶性结节状增生

49 肝脏局灶融合性纤维化

50 肝脏结节性淋巴组织增生

51 肝脏结核

52 肝脏间叶源性错构瘤(HMH)

53 肝脏假性淋巴瘤

54 肝脏肌纤维母细胞瘤

55 肝脏混合型血管瘤(附完整群里讨论)

56 肝脏孤立性坏死结节(SNN)

57 肝脏孤立性坏死结节(SNN)

58 肝脏孤立性坏死结节

59 肝脏恶性血管外周细胞瘤+中低分化肝细胞癌

60 肝脏多发结核

61 肝脏胆管腺瘤

62 肝脏胆管细胞癌

63 肝脏胆管内乳头状癌

64 肝脏不典型转移瘤

65 肝脏不典型血管瘤

66 肝脏病例一(巨块型肝细胞癌)

67 肝脏病例三例

68 肝脏病例汇总(你值得收藏)

69 肝脏病例二(肝中分化肝细胞肝癌)

70 肝脏T细胞淋巴瘤

71 肝脏2例少见肿瘤-平滑肌瘤和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72 肝右后叶肝细胞癌(低分化)

73 肝右后叶肝细胞癌(低分化)

74 肝硬化再生结节

75 肝炎性假瘤

76 肝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

77 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HAML)

78 肝腺瘤一例

79 肝腺瘤(炎症型)

80 肝腺癌(倾向胆管细胞癌)(阅读原文有精彩)

81 肝细胞性肝癌伴脂肪变性

82 肝细胞型肝癌

83 肝细胞腺瘤、腹膜后胃肠道外间质瘤(附完整群内讨论)

84 肝细胞肝癌?肝局灶结节增生?别再傻傻分不清

85 肝细胞肝癌(中分化)

86 肝细胞肝癌

87 肝细胞肝癌

88 肝细胞肝癌

89 肝细胞肝癌

90 肝细胞肝癌

91 肝细胞肝癌

92 肝细胞肝癌

93 肝细胞癌(小肝癌)

94 肝未分化胚胎型肉瘤

95 肝糖原病

96 肝神经鞘瘤二例

97 肝肉瘤样肝细胞肝癌

98 肝肉瘤样癌

99 肝内胆管细胞癌

100 肝内胆管囊腺瘤伴腺体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101 肝内胆管囊腺瘤

102 肝内胆管癌

103 肝母细胞瘤(附完整群内讨论)

104 肝母细胞瘤

105 肝门静脉积气征

106 肝门部胆管囊腺癌

107 肝滤泡树突细胞肉瘤

108 肝巨大腺瘤

109 肝局灶性结节状增生(FNH)

110 肝局灶性结节增生(FNH)

111 肝海绵状血管瘤伴出血、血栓、钙化(附完整群里讨论)112 肝高级别癌肉瘤

113 肝非霍奇金B细胞淋巴瘤:B小淋巴细胞性淋巴瘤

114 肝多发上皮样血管内皮瘤

115 肝多发淋巴瘤-环形强化

116 肝窦阻塞综合征(HSOS)

117 肝胆管细胞癌误诊成脓肿一例

118 肝胆管细胞癌

119 肝胆管细胞癌

120 肝错构瘤

121 肝包虫囊肿

122 肝包虫病

123 肝包虫病

124 肝、脾包虫病

125 儿童肝脏肿瘤病例

126 胆囊癌肝转移

127 胆囊癌,侵犯结肠肝曲

128 不典型肝脓肿

129 IgG4相关性肝病

130 【ACRCASE007】腹部|肝血吸虫病

131 (左肝叶)胆管囊腺癌

132 (左肝外侧叶)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133 (右肝肿块针吸)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

134 (右肝)高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

135 (右肝)肝内胆管细胞癌

136 (右肝)胆管细胞癌

137 (右半肝)肝细胞性肝癌

138 (少见病例)胃肝样腺癌

139 (肝左叶内侧段)高分化肝细胞性肝癌

140 (肝左叶)中分化肝细胞性肝癌

141 (肝左叶)中分化胆管细胞癌

142 (肝左叶)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143 (肝左叶)乳头状粘液性囊腺癌

144 (肝左叶)肝细胞肝癌

145 (肝左叶)肝细胞肝癌

146 (肝左叶)肝内胆管癌,中度分化

147 (肝左叶)胆管细胞癌(附完整群内讨论)

148 (肝左叶)胆管细胞癌

149 (肝左外叶)腺神经内分泌癌

150 (肝左外叶)腺癌

151 (肝左外叶)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NH)

152 (肝肿瘤)FNH

153 (肝肿块组织条穿刺)血管肉瘤

154 (肝中叶)胆管细胞癌

155 (肝脏肿物穿刺)肝细胞肝癌

156 (肝脏肿物)实性畸胎瘤

157 (肝脏)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瘤(PEcoma)

158 (肝脏)血管源性肉瘤

159 (肝脏)神经内分泌肿瘤(G2)

160 (肝脏)神经内分泌肿瘤

161 (肝脏)混合型肝癌

162 (肝脏)孤立性纤维性肿瘤

163 (肝脏)多发转移性神经内分泌肿瘤

164 (肝右叶)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NH)

165 (肝右叶)孤立性胆管错构瘤

166 (肝右叶)肝脏纤维组织细胞瘤

167 (肝右叶)肝透明细胞癌

168 (肝右叶)胆管细胞癌

169 (肝右叶)胆管细胞癌

170 (肝尾状叶)节细胞神经瘤

171 (肝尾状叶)分化好的肝细胞癌

172 (肝、肾)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EAML)173 (肝)曼氏裂头蚴感染

174 (肝)间叶性肿瘤-血管平滑肌瘤

175 (肝)胆管内乳头状粘液肿瘤(IPMN-B)

176 肝脏间叶性错构瘤

医学影像科三基考试 医学影像诊断 第六部分腹部影像诊断

第六部分腹部影像诊断 (总分109,考试时间600分钟) 单项选择题 1. 关于食管的影像解剖描述,下列错误的是:() A. 食管入口处相当于颈6椎体水平,止于胸10~11 椎体水平与贲门连接 B. 食管全长约25~30 cm,自门齿至贲门约40~45 cm,食管宽约2~3 cm C. 左前斜位,吞钡造影食管前缘可见主动脉弓压迹、左主支气管压迹和左心房压迹 D. 第三蠕动波常见于老年人,边缘可呈波浪状或锯齿状 E. 吞钡造影时,食管黏膜像可见3~5条食管黏膜线 2. 下述正常食管X线解剖中,错误的是:() A. 通常有3个生理性狭窄 B. 老年人可见第三收缩波 C. 通常分颈段、胸段、腹段 D. 黏膜纹与胃相似 E. 钡剂检查时可见到3个生理压迹 3. 下述胃X线解剖知识,错误的是:() A. 角切迹至幽门间为胃窦 B. 仰卧位检查,胃窦靠右侧,胃底靠左侧 C. 胃大弯黏膜皱襞比胃小弯黏膜皱襞粗 D. 胃底黏膜皱襞走向比胃窦部黏膜皱襞规则 E. 胃窦部胃小区显示率最高 4. 正常胃体部黏膜皱襞宽度一般不超过:() A. 3 mm B. 4 mm C. 5 mm D. 6 mm E. 8 mm 5. 下列关于胃的钡剂检查的说法,错误的是:() A. 正常胃一般可同时有3~4个收缩波 B. 胃蠕动一般由胃体上部开始 C. 胃蠕动为向心性收缩 D. 胃排空时间一般为1.5~3 h E. 胃排空与胃张力、蠕动和幽门功能等有关 6. 上消化道钡餐检查,正常空肠黏膜皱襞多呈:() A. 弹簧状 B. 腊肠状 C. 羽毛状或雪花状 D. 鱼骨状 E. 线状 7. 右侧膈下游离气主要须相鉴别的症状是:() A. 胃泡 B. 间位结肠 C. 先天性巨结肠 D. 气胸 E. 气肿性胆囊炎 8. 立位片上,腹部游离气体的典型影像为:() A. 球形 B. 不规则形 C. 新月形 D. 半球形,有“气液面”

医学个案报道范文

医学个案报道范文 1. 引言 在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中,个案报道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个案报道是指记录和描述独特或罕见病例的医学文章,旨在增加对某种疾病或治疗方法的认识和理解。本文将以一个真实的个案为例,探讨其临床表现、诊断过程和治疗结果,以期为医学研究提供范例,同时也为临床医生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2. 病例概述 2.1 病例基本信息 •姓名:张三 •性别:男 •年龄:45岁 •现住地:北京市 2.2 主诉和病史 患者主诉腹部胀痛、恶心、呕吐已3个月,伴有食欲减退和体重下降。患者无其他明显的病史。 3. 临床表现和体征 3.1 临床表现 •腹部胀痛:患者主要表现为上腹部饱胀感,胃部隐痛,进食后容易恶心和呕吐。 •恶心和呕吐:患者经常感到恶心和呕吐,每天呕吐次数约3-4次,呕吐物为胃内容物。 •食欲减退:患者食欲明显减退,进食量明显减少。 •体重下降:患者体重在3个月内下降了5kg。

3.2 体征 •体温:正常(36.5摄氏度) •心率:正常(75次/分钟) •血压:正常(120/80毫米汞柱) •腹部触诊:上腹隐痛,肝大。 •其他系统检查:未见异常。 4. 诊断过程 4.1 详细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 医生详细询问了患者的病史和主诉,并进行了全面的体格检查。体格检查包括腹部触诊、肝脏检查以及其他系统的检查,未发现其他明显异常。 4.2 实验室检查 医生为患者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甲状腺功能等项目。结果显示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等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 4.3 影像学检查 医生为患者进行了腹部超声检查、胃镜检查和CT扫描等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患者腹部无明显异常,但发现肝脏有一小块低密度病灶。 4.4 病理检查和诊断 医生针对肝脏病灶进行了穿刺活检,并送检做了病理检查。结果显示病灶为肝细胞癌。 5. 治疗过程和效果 5.1 初步治疗和手术方案 根据诊断结果,医生给予患者一些辅助治疗,包括肝保护、止吐、减轻症状等。同时,医生制定了手术方案,建议患者进行肝切除手术。

肝脏神经内分泌肿瘤MRI及临床病理特征

肝脏神经内分泌肿瘤MRI及临床病理特征 王世美;高旭东;杨永平;陈艳;张百龙;陆荫英;白文林;曾珍;荣义辉 【摘要】目的探讨肝脏神经内分泌肿瘤(liver neuroendoerine tumor,LNET)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LNET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MRI特点.结果 LNET主要来源于消化系统,以胰腺最多见;其组织病理分型以G3型(63.16%)为主,G2型占26.32%,G1型占 10.53%.MRI表现主要分为4类:Ⅰ型:动脉期轻度强化或环形强化,门脉期造影剂减退,延迟期呈稍低信号影并可见假包膜环形强化;Ⅱ型:动脉期轻度环形强化或周边斑片状不均匀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强化范围增大,呈稍高信号;Ⅲ型为混合类型即同时存在Ⅰ型和Ⅱ型的特点;Ⅳ型为特殊类型:病变为囊实性病变.其中以Ⅰ、Ⅱ型为主.结论 MRI特点:Ⅰ型多见,Ⅱ型次之,其动脉期环形强化、延迟期假包膜形成为相对特征性表现,但诊断仍需依据病理检查. 【期刊名称】《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年(卷),期】2016(025)012 【总页数】6页(P1368-1373) 【关键词】肝肿瘤;神经内分泌肿瘤;核磁共振成像 【作者】王世美;高旭东;杨永平;陈艳;张百龙;陆荫英;白文林;曾珍;荣义辉 【作者单位】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四川成都610031;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2医院肝脏肿瘤诊疗与研究中心;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2医院肝脏肿瘤诊疗与研究中心;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2医院肝脏肿瘤诊疗与研究中心;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2医院肝脏肿瘤诊疗与研究中心;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2医院肝脏肿瘤诊疗与研

胃肠道受累、肝脏受累、胆囊受累、胰腺受累、肾脏受累、脾脏受累等新冠病毒肺炎腹部器官受累临床特点及影像

胃肠道受累、肝脏受累、胆囊受累、胰腺受累、肾脏受累、脾脏受累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腹部器官受累临床特点及影像学表现 COVID-19主要表现为呼吸道症状,如发烧、咳嗽和呼吸困难等,部分患者可以腹部症状首发,且常掩盖其自身呼吸道症状,导致病情延误。常见腹部受累器官有胃肠道、肝脏、胆囊、胰腺、脾脏及肾脏,消化道症状是最常见的腹部症状,与患者预后关系密切。 SARS-CoV-2是一种能导致严重呼吸系统症状正链RNA病毒,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是其功能宿主受体,多表达在肺泡细胞,但ACE2蛋白亦在胃肠道、心血管、肾脏及睾丸组织中高表达,患者肺外受累中起到重要作用。常见腹部受累器官包括胃肠道、肝脏、胆囊、胰腺、脾脏及肾脏,消化道症状是最常见腹部症状,常见消化道受累征象有肠壁增厚、肠缺血、肠壁囊样积气症、肠梗阻、肠套叠以及腹水等。此外患者也可伴发肝脏肿大、胆汁淤积、急性胰腺炎、脾肾梗死等其他腹部器官受累征象,除累及腹部器官,SARS-CoV-2感染常导致系统性凝血病,特别是对于危重症患者,往往这类患者预后不良。 胃肠道受累 大部分患者均可出现消化系统症状,最常见症状为腹泻及厌食,同时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腹痛或胃肠道出血等胃肠道受累症状。患者不一定以肺部症状首发,部分患者腹部症状先于肺部症状,约10%患者仅有腹部症状,导致常在其腹部CT中意外观测到肺底的典型病变。相同倾向评分时重症COVID-19患者的胃肠道并发症发生率更高,且胃肠道并发症与重症监护病房入院率及较差预后有关。胃肠道

受累症状机制可能包括多种因素:SARS-CoV-2可在跨膜丝氨酸蛋白酶协助下,通过与ACE2结合侵犯胃肠道细胞,触发胃肠道炎症;SARS-CoV-2感染可触发炎症细胞因子风暴而引起全身性反应,导致胃肠道症状;COVID-19患者高凝状态下血栓形成所致的胃肠缺血亦可导致相应的胃肠道症状。COVID-19患者的肠道受累征象包括肠缺血、肠壁增厚、肠壁囊样积气症、肠梗阻、腹水以及肠套叠等。 肠缺血:SARS-CoV-2感染重要腹部征象,易发生于重症患者,病死率可达38%,常继发于高凝状态所致的大血管血栓,如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等。具体机制为SARS-CoV-2通过血管壁上的ACE2侵犯血管内皮细胞,导致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升高,造成患者体内的高凝状态。缺血坏死的肠壁呈黄色,在肠系膜血管能检测出微血栓形成,血栓发生在较大血管则可出现动静脉充盈缺损征象。肠缺血坏死后,在CT 上可出现3个阶段典型影像表现:肠缺血早期可能只显示为收缩的无气肠腔,之后转变为扩张充气肠腔,肠壁变薄,缺血后期可出现肠壁积气、无黏膜强化和管腔扩张等征象。 2.肠壁增厚:SARS-CoV-2感染另一典型消化道征象,患者出现肠壁增厚的比例不等(7%-31%),原因可能为行CT扫描与COVID-19确诊的先后顺序不同,在确诊COVID-19后再行CT扫描出现肠壁增厚的比例明显增高。肠壁增厚常归因于黏膜下水肿,主要为结肠和小肠受累,表现为肠壁增厚及肠黏膜强化,多见于SARS-CoV-2感染引起的结肠炎,其中少数患者可表现为伪膜性结肠炎。其机制可能为SARS-CoV-2破坏肠道菌群,增加肠道艰难梭菌的易感性。在CT上可观测到该病典型手风琴征及靶征,部分肠袢周围可观测到炎症反应所引起的条索样改变。

肝硬化的病例分析报告

肝硬化的病例分析报告 目录 肝硬化的病例分析报告 (1) 引言 (1) 肝硬化的定义和背景 (1)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病例概述 (3) 患者基本信息 (3) 主要症状和体征 (4) 诊断过程和方法 (4) 病因分析 (5) 酒精性肝硬化 (5) 病毒性肝硬化 (6) 其他病因相关因素 (7) 病理生理变化 (8) 肝脏组织结构改变 (8) 肝功能受损 (9) 其他器官受累情况 (10) 治疗方案和效果评估 (11) 药物治疗 (11) 支持性治疗 (12) 手术治疗 (12) 治疗效果评估 (13) 并发症和预后 (14) 肝癌发生风险 (14) 腹水和肝性脑病 (16) 预后评估 (16) 结论 (17) 病例总结 (17) 对肝硬化的认识和建议 (18) 引言 肝硬化的定义和背景 肝硬化是一种慢性肝病,其特征是肝脏组织的结构和功能的进行性损害,导致肝脏逐渐

变硬和萎缩。这种疾病通常是由长期的肝炎、酒精滥用、脂肪肝、自身免疫性肝炎、遗传性代谢疾病等引起的。肝硬化是全球范围内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 肝硬化的背景可以追溯到古代,但直到19世纪末才被正式命名和定义。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肝硬化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对其病因、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肝硬化的主要特征是肝脏组织的纤维化和结构改变。正常情况下,肝脏是一个重要的代谢器官,负责合成和分解多种物质,包括蛋白质、糖类、脂肪和药物等。然而,当肝脏受到损伤时,肝细胞会逐渐死亡,导致纤维组织的增生和沉积。这种纤维化过程会导致肝脏的结构紊乱,影响其正常功能。 肝硬化的病因多种多样,最常见的是长期的肝炎感染,特别是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这些病毒会引起肝细胞的炎症和损伤,进而导致纤维化和肝硬化的发展。此外,长期的酒精滥用也是肝硬化的主要原因之一。酒精会直接损伤肝细胞,并引起炎症和纤维化反应。其他引起肝硬化的因素还包括脂肪肝、自身免疫性肝炎、遗传性代谢疾病、药物和毒物的滥用等。 肝硬化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取决于疾病的严重程度和进展速度。早期的症状可能不明显,但随着疾病的发展,患者可能会出现疲劳、食欲不振、体重下降、腹胀、腹水、黄疸、肝性脑病等症状。此外,肝硬化还会导致肝功能不全,包括凝血功能异常、蛋白质代谢紊乱、胆汁淤积等。 肝硬化的诊断通常依靠临床症状、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常用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肝功能指标、肝炎病毒标志物、肝脏超声和肝活检等。这些检查可以帮助医生确定肝硬化的诊断和病因,并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 目前,肝硬化的治疗主要包括病因治疗、症状缓解和并发症的管理。对于病因可逆的肝硬化,如酒精性肝硬化,戒酒是关键的治疗措施。对于无法逆转的肝硬化,如乙型和丙型肝炎引起的肝硬化,抗病毒治疗可以延缓疾病的进展。此外,对于肝功能不全的患者,肝移植是唯一的治疗选择。 总之,肝硬化是一种严重的慢性肝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不断上升。了解肝硬化的定义和背景对于预防、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和临床实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肝硬化的发病机制,开发新的治疗方法,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研究目的和意义 肝硬化是一种严重的肝脏疾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增加,给患者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健康和经济负担。因此,对肝硬化的病例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对于了解其病因、发展过程以及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肝硬化病例的分析,探讨其病因和发展过程。肝硬化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肝脏慢性病变所致,包括病毒感染、酒精滥用、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通过对病例的详细分析,可以深入了解不同原因导致肝硬化的机制和发展过程,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基础。

医学影像学的常见影像检查

医学影像学的常见影像检查 医学影像学是一门通过使用不同的技术手段对人体进行成像来诊断 疾病的学科。在临床实践中,医学影像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 够提供医生们必要的信息来确定患者的病情、指导治疗和评估疗效。 在医学影像学中,常见的影像检查包括X光检查、CT扫描、MRI检查、超声检查等。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些常见影像检查的原理和应用。 一、X 光检查 X 光检查是医学影像学中最常见的一种检查方法。它采用X 光射线 对人体进行成像,通过对不同组织和器官的吸收能力差异进行记录来 获得图像。X 光检查通常用于检查骨骼和胸腔等疾病。它广泛应用于 骨折、肺部感染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通过X 光检查,医生可以 快速获得患者骨骼状况和肺部疾病的详细信息,为后续处理提供必要 的依据。 二、CT扫描 CT扫描是一种基于X 光检查的高级影像技术。它通过使用旋转的 X 光束和计算机算法,能够提供更为详细的横断面图像。CT扫描可以 用于肝脏、脾脏、肾脏等腹部器官的检查,并可在需要时进行三维重建,以获取更为全面的信息。此外,CT扫描还可以用于检查头部、胸 部等其他部位。与传统X 光检查相比,CT扫描能够提供更高的分辨率 和更准确的诊断结果,尤其适用于疑难病例或需要详细了解组织结构 的情况。

三、MRI检查 MRI检查是一种利用磁场和无线电波来生成图像的影像技术。它能 够提供更为详细的解剖结构和组织信息,并不使用任何辐射。因此,MRI检查是一种相对安全的检查方法。MRI检查主要用于脑部、脊柱、关节等部位的检查。它在神经系统和软组织病变的诊断中具有很高的 价值,并且对于某些病变的检测比CT扫描更敏感。然而,MRI检查的成像时间较长,对于患者来说需要保持完全静止,所以不适用于无法 保持安静的患者。 四、超声检查 超声检查是利用超声波的回声来形成图像的影像技术。它广泛应用 于妇科、肝脏、心脏等检查。超声波可以穿透人体各种组织和器官, 对于不同的组织声阻抗差异引起的声波反射进行记录,并通过计算机 对其进行处理以形成图像。超声检查不需要辐射,对患者无损伤,适 用于特定人群,如儿童和孕妇。但是,它的分辨率较低,并且受到组 织和气体的影响。 总结: 医学影像学的常见影像检查包括X 光检查、CT扫描、MRI检查和 超声检查。它们作为医生判断疾病和制定治疗方案的重要辅助手段, 对提高诊断准确性和患者护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临床实践中, 医生们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合适的影像检查手段,并结合其他临床信 息进行综合判断。随着医学影像学的不断发展,我们相信在未来会有

腹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技术鉴别诊断肝脏良、恶性肿瘤的价值分析

腹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技术鉴别诊断肝脏良、恶性肿 瘤的价值分析 摘要】目的:研究腹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技术对肝脏良、恶性肿瘤鉴别 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至2017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160例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及32例肝脏正常者的影像学资料,比较不同性质肝脏 占位性病变及正常肝脏组织的ADC值。结果:在b=1000s/mm2时原发性肝癌 ADC平均值为(1.85±0.25)×10-3mm2/s、肝转移瘤ADC平均值(2.01±0.27)×10- 3mm2/s,相比正常肝脏组织ADC平均值 (1.33±0.11)×10-3mm2/s及肝脏良性病变(肝血管瘤ADC平均值(2.45±0.28)×10-3mm2/s、肝囊肿ADC平均值 (2.52±0.23)×10-3mm2/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发性肝癌与肝转移瘤ADC平均值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在b=1500s/mm2时原发性肝癌ADC平 均值为(1.51±0.15)×10-3mm2/s,相比肝转移瘤ADC平均值(1.18±0.22)×10-3mm2/s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采用腹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对肝脏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具有参考价值,值得在临床推广。 【关键词】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肝脏肿瘤;鉴别诊断 【中图分类号】R44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23-0043-03 肝脏恶性占位性病变多见于原发性肝癌、肝转移瘤,良性病变多见于肝血管 瘤以及肝囊肿等[1]。临床上对肝脏占位性病变主要以影像学检查为主,包括腹部CT及腹部MRI[2-4]。由于肝脏良恶性病变在影像学表现上不易区分,常可导致误诊,因此选择一种更为准确的检查手段十分必要。近年来,随着MRI技术进步,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通过对组织水分子弥散性的检 测进一步提高检出率[5]。近年来我院对肝脏病变患者进行腹部DWI检查,并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至2017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128例肝脏占位性病 变患者及32例肝脏正常者的影像学资料。其中男性73例,女性55例,年龄 33~71岁,平均年龄(50.7±1.6)岁。128例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中原发性肝癌、肝血管瘤、肝囊肿与肝转移瘤患者各32例,多发病灶41例、单发87例。 1.2 方法 使用飞利浦ACHIEVA1.5T超导型MRI扫描仪机型进行检查。检查前12小时嘱患者禁食水,以免消化道内容物造成伪影。检查时患者取仰卧位,足先进,扫描 剑突至右肾上极范围,嘱患者屏气。T1加权采用FSPGR序列扫描,TE设为4.7ms,TR设为190ms。T2加权采用FSE-XL序列扫描,TE设为670ms,TR设为100ms, 共采集20层[6]。DWI检查采用SE-EPI序列扫描,扩散系数值(b值)分别取 1000s/mm及1500s/mm。视野FOV370mm×370mm,矩阵128×128,层厚取5mm,层间距取2mm,层数随b值改变采集16至20层,DWI扫描均在1次屏气中完 成[7]。扫描后使用MRI固有工作站对DWI图像进行处理并测量表面弥散系数(Apparent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选取覆盖病灶的3个感兴趣图像进行 测量,并将结果取平均值,测量正常肝脏组织时避开胆管、血管和伪影。 1.3 观察指标 比较b=1000s/mm2及1500s/mm2时肝脏正常组织、原发性肝癌、肝血管瘤、

医学影像中的肝脏分割技术研究

医学影像中的肝脏分割技术研究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肝脏分割技术已经逐渐成为医学影像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在临床实践中,肝脏分割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肝脏疾病的诊断、治疗和手术规划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本文将从医学影像的角度出发,探讨肝脏分割技术的研究现状、方法和应用前景。 一、研究现状 目前,肝脏分割技术是医学影像领域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并且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在肝脏分割技术的研究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肝脏分割算法研究 对于医学影像中的肝脏分割,目前主要采用的是计算机算法进行处理。研究人员利用计算机视觉和机器学习等算法,设计各种分割策略和方法,如基于形态学操作、阈值分割、水平集、区域分割、深度学习等。通过对这些算法的比较和分析,可以找出最合适的分割算法,以提高分割效果。 2、肝脏特征提取研究 要想更好地分割肝脏,必须首先对肝脏进行特征提取。而针对不同类型的医学影像,其肝脏的特征也是不同的。因此,特征提取的研究对于肝脏分割的实现尤为重要。目前,研究人员已经尝试通过颜色、纹理、形状和灰度特征等多种特征进行分割,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3、肝脏分割质量评价研究 肝脏分割算法的质量对于肝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研究人员通过对肝脏分割结果的相关性、准确性、鲁棒性、可靠性等方面进行评价和研究,以提高分割算法的质量和效果。

二、肝脏分割方法 肝脏分割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基于形态学操作的肝脏分割方法 基于形态学操作的肝脏分割方法是一种基于图像灰度值的局部区域分割方法。该方法主要依靠形态学膨胀和腐蚀等操作,对肝脏和周围组织进行区分和分割。 2、阈值分割的肝脏分割方法 阈值分割是一种比较常用的肝脏分割方法。该方法主要是对肝脏和周围组织的灰度值进行分析和比较,以确定合适的阈值来进行分割。 3、水平集方法的肝脏分割方法 水平集方法是一种基于分割轮廓演化的方法。该方法主要依靠数值计算技术和微分方程进行肝脏分割,具有较高的分割精度和可靠性。 4、深度学习方法的肝脏分割方法 深度学习方法是当今医学影像领域中最热门的研究方向之一。该方法主要是利用深度神经网络对肝脏影像进行处理和分割,具有较高的自动化和精度。 三、肝脏分割的应用前景 随着肝脏分割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其应用前景也愈加广阔。肝脏分割技术不仅可以用于肝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还可以用于肿瘤的手术规划、介入治疗、辅助手术等方面。与传统手工分割相比,肝脏分割技术具有更高的自动化和精度,可以减轻医务人员的工作负担,提高医疗效率和治疗效果。 总之,肝脏分割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正在逐步发展,为医学影像领域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未来,肝脏分割技术将会在医学影像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对于人类健康事业的发展也将产生更加积极的影响。

肝部肿瘤转移报告

肝部肿瘤转移报告 1. 引言 肝部肿瘤转移是指恶性肿瘤原发灶发展至肝部,并在此处形成新的肿瘤结节。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恶性肿瘤的晚期阶段,其中包括肺癌、结直肠癌、乳腺癌等。本报告旨在对某一病例进行肝部肿瘤转移的分析和诊断。 2. 病例描述 患者,女性,65岁。曾被确诊为左侧乳腺癌,并接受了手术和放疗治疗。近期出现肝功能异常和上腹部疼痛,因此进行肝部影像学检查。 3. 检查结果 3.1 CT扫描 CT扫描结果显示肝脏大小正常,但有多个不规则的低密度结节分布在肝内,最大结节直径为3 cm,呈现不规则边界。 3.2 MRI扫描 MRI扫描显示同样的肝部结节,结节呈现低信号强度。动态增强扫描显示结节在动脉期呈现明显强化,而在门静脉期呈现轻度强化。 3.3 血液检测 血液检测结果显示患者肝功能异常,肝酶检测异常,肝脏功能代谢指标升高。 4. 诊断与讨论 根据上述检查结果,患者被诊断为乳腺癌肝部转移。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最常见的远处转移部位是肝脏。肝部肿瘤转移的病例通常在肝脏影像学检查中呈现为多个不规则结节,常见的大小范围为1-5 cm。同时,血液检测结果也显示肝功能异常,进一步支持肝部转移的诊断。 肝部肿瘤转移的治疗方法通常包括手术切除、肝脏移植、化疗和靶向治疗等。但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方案的选择。在本病例中,患者已经接受过乳腺癌的手术和放疗治疗,因此可能需要进一步评估肝脏手术切除的可行性。

5. 结论 肝部肿瘤转移是许多恶性肿瘤晚期阶段的常见并发症。肝脏影像学检查和血液检测是诊断肝部转移的重要手段。在本病例中,乳腺癌肝部转移的可能性很高,并建议进一步评估肝脏手术切除的可行性。 诊断肝部肿瘤转移对于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和预后评估至关重要。早期发现肝部转移并及时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因此,对于具有原发恶性肿瘤的患者,我们应该提高对肝部转移的警惕,并及时进行相关的检查和治疗。 注意:由于本报告为虚构的案例,任何与现实患者和情况的相似性纯属巧合。本报告旨在介绍和讨论肝部肿瘤转移的基本概念和相关诊断方法,并不构成医学建议。如果您有相关症状,请咨询专业医生以获取确切的诊断和治疗建议。

超声医学科主治医师相关专业知识肝脏和脾脏-试卷3_真题(含答案与解析)-交互

超声医学科主治医师相关专业知识(肝脏和脾脏)-试卷3 (总分42, 做题时间90分钟) 1. A1型题 1. 下列哪支血管不参与构成门静脉左支“工”字形结构 SSS_SINGLE_SEL A 门静脉主干的下段 B 门静脉左外侧叶上段支 C 门静脉左内侧叶支 D 门静脉左外侧叶下段支 E 门静脉左支矢状部 分值: 2 答案:A 解析:在肝左叶内,门静脉左支横部、矢状部、左内支、左外上支、左外下支呈特征性的“工”字形。 2. 右肋缘下斜切面声像图上肝内肿物位于近膈面肝中静脉右侧、肝右静脉左侧,正确定位是 SSS_SINGLE_SEL A 右后叶上段 B 左内叶与右前叶交界处 C 右后叶下段 D 右前叶下段 E 右前叶上段 分值: 2 答案:E 解析:肝中静脉将肝脏分成左半肝及右半肝,肝右静脉将右半肝分成右前叶、右后叶且近膈面为上段,该肿物位于肝右静脉和肝中静脉之间,故E为正确答案。 3. 肝硬化时肝脏大小、形态的变化,下面描述错误的是 SSS_SINGLE_SEL A 中晚期左叶或尾状叶增大 B 中晚期肝脏右叶缩小 C 晚期肝脏萎缩变小 D 中晚期肝表面不平整 E 早期肝硬化肝脏略有缩小 分值: 2 答案:E 解析:早期肝硬化肝脏大小正常或轻度肿大。 4. 下列肝硬化声像图表现中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SSS_SINGLE_SEL

A 肝回声增高、增粗 B 肝表面凹凸不平 C 左叶及尾状叶增大 D 肝静脉细窄、管壁不平整 E 以上说法均错误 分值: 2 答案:E 5. 下面对肝囊肿的描述,错误的是 SSS_SINGLE_SEL A 较小的肝囊肿不引起肝脏形态改变 B 囊壁光整菲薄 C 较小的囊肿仅显示前后壁亮线而侧壁不清 D 囊肿可伴有侧方声影 E 肝囊肿囊壁上无血流信号 分值: 2 答案:E 解析:肝囊肿在彩色多普勒上其内部无血流信号,个别可在囊壁上显示有静脉血流。 6. 肝囊性与实性占位性病变声像图的主要鉴别点是 SSS_SINGLE_SEL A 是否有清晰的边界 B 有否外周血管受压 C 病灶内部的回声特点,病灶后方回声是否增强 D 两者所在位置的不同 E 周边是否有血流信号 分值: 2 答案:C 7. 关于肝脏炎性假瘤,不正确的说法是 SSS_SINGLE_SEL A 弱回声结节 B 病变可缩小或消失 C 中心回声强,边缘回声低 D 弱回声中有散在的强回声点 E CDFI显示放射状分布的血流信号 分值: 2 答案:E 解析:肝脏炎性假瘤内部回声以弱回声或不均质回声多见,良性坏死灶多表现为弱回声或中心回声强,边缘回声低。炎性病灶多表现为混合性回声,弱回声中有散在的强回声点。保守治疗或短期内追踪观察,部分病例可见病变缩小或消失,有参考价值。彩色多普勒肿块内一般无血流信号。 8.

医学影像技术在肝脏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医学影像技术在肝脏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肝脏是人体中最大的器官,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在肝脏疾病的诊断中, 常常需要借助医学影像技术来获得更全面准确的信息。本文将探讨医学影像技术在肝脏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一、超声波检查 超声波检查是最常用的肝脏疾病筛查方式,其以高频声波作为介质,通过探头 将声波传入人体,利用声波与组织的反射与散射来获取肝脏图像。优点在于检查过程无痛无创,不需要辐射,能够实时观察到肝脏的形态、大小、结构、血流等信息。常规的超声波检查对于肝囊肿、肝硬化、血管瘤、脂肪肝等简单的疾病有较高的准确度,同时也可以快速筛查出肝癌等恶性肿瘤。 二、CT检查 CT检查是一种以X射线为介质,通过对身体进行多次扫描来获取高分辨率图 像的检查方法。对于肝脏疾病来说,CT检查可以对肝脏以及周围结构进行更为全 面准确的评估。CT检查过程中需要注射X射线造影剂,能够清晰显示肝血管分布 以及异常结构如肿瘤、囊肿等。此外,CT检查在评估肝硬化、肝脂肪变性、以及 炎症等方面也能够提供较为准确的信息。但是,CT检查需要较高的辐射剂量,因 此需要严格控制辐射剂量和检查频次。 三、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成像(MRI)同样是一种高精度的医学影像技术,其以磁场作为介质, 通过激发人体内水分子的磁共振现象来获取高分辨率的图像。MRI检查对于肝脏 及周围结构、特别是肝肿瘤的检测和诊断有很高的准确度。与CT检查相比,MRI 不需要辐射,使其在孕妇、儿童等特殊人群中更受欢迎。MRI另一个优点是在评 估充血性心力衰竭、弥漫性疾病、以及肝内动静脉血流变化等方面有较大的优势。

四、PET/CT纳米粒子分子影像 PET/CT纳米粒子分子影像是一种新兴的医学影像技术,其主要应用于对肝癌等恶性肿瘤的检测和诊断。该技术通过注入带有放射性核素的纳米药物,利用PET扫描和CT扫描共同获得肝脏的代谢和结构信息。PET/CT纳米粒子分子影像具有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的特点,准确性比MRI和CT更为优秀。 总而言之,肝脏疾病的诊断需要多种医学影像技术的配合,以获得尽可能全面的信息。超声波检查、CT检查、MRI检查以及PET/CT纳米粒子分子影像是常见的四种检查方法。每种方法各有其特点和优劣势,主要根据患者病情以及检查目的来选择最为合适的检查方法。然而,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未来肝脏疾病诊断可能会有更加精确高效的方式,让人们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种肝脏疾病。

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CT、MRI影像学表现

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CT、MRI影像学表现 摘要:目的探讨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的CT、MR I影像学征象。方 法回顾性分析23例经手术切除病理证实为 FNH 病例,其中13例术前行多层螺 旋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10例行MR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结果 23例病灶 呈类圆形;CT平扫病灶呈稍低或等密度,中心瘢痕结构呈更低密度,增强后动脉期病灶实质部分明显均匀强化,门静脉期和延迟期强化程度下降呈稍低或等密度,瘢痕结构延迟强化;MRI平扫病灶呈稍长或等T1W I及T2WI信号,瘢痕结构于 T2W I上呈特征性高信号,增强后三期信号变化特点类似CT三期增强特点,增强 后部分病灶内或周围可见增粗、扭曲的动脉,在T2WI上表现为血管流空。结 论熟悉 FNH 的CT、MR I影像征象,可提高FNH 诊断率。 关键词: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磁共振成像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是肝内较少见的一种肿瘤样病变,在肝脏良性病变中发病 率次于肝囊肿、血管瘤及肝腺瘤。其影像表现与原发性肝癌、肝腺瘤及血管瘤等有相似之处,容易误诊,术前正确诊断FNH对治疗具有指导意义。本文总结了23例肝脏FNH的 CT、MR 影像征象,并与病理特点进行对照,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近5年来经本院病理确诊的FNH共23例,其中男10例,女13例;年龄范围 15~ 55 岁,平均34.7岁。18例无任何症状,仅体检时B超发现肝占位性病变。5 例右上腹不适,无明显诱因,影像学检查发现肝占位病变。 1.2 检查方法 1.2.1 CT扫描技术:东芝16层螺旋CT,13例,扫描参数:300 mAs,120 kV,层厚: 2mm,层间距:2mm,重组层厚:5mm。所有病例均先作腹部CT平扫和增强后动脉期、门 静脉期和延迟期扫描。以3.0~ 3.5m l/s的速率注射欧乃派克75~ 100 m l,27~ 30 s 行肝动脉期 扫描,65~ 70 s 行门静脉期扫描,3min后行延迟期扫描。 1.2.2 MR扫描技术:采用 GE1.5T 超导 MR全身扫描仪,10例,平扫序列含横断面T1W I (TR65ms,TE6.5ms),T2W I(TR1600ms,TE80ms),同反相位双回波扫描(TR165ms, TE6.5ms);动态增强横断面 LAVA T1W I三期扫描,于肘前静脉注射钆喷酸葡胺15 m l,20 s、45s、2min后分别行动脉期、门静脉期、平衡期扫描;层厚5.0mm,间距1.0 mm,失状及冠 状面采用原始图像中最薄层面数据进行重组。 2 结果 2.1数目、分布、形态、大小23例 FNH患者共检出29个病灶,其中肝右叶17个病灶,左叶12个病灶,20个病灶位置表浅,9个病灶位于肝叶深部,25个病灶为类圆形,4 个病灶为不规则团块状,病灶直径为1.7~10.3(平均3.7)cm。 2.2CT影像表现 13例平扫 9例呈等或稍低密度,4例病灶内见更低密度影(图A)。增强扫描所有病灶均显著强化(图B),CT值为99~149Hu,病灶边界清晰,其中2例见增粗 供血动脉;门脉期病灶表现多样,5例为等密度,6例为稍高密度,2例为稍低密度,其中4 例病灶周围见增粗引流静脉影,4 例中央瘢痕仍为低密度;延迟扫描后,3例中央瘢痕组织 出现强化,1例未见强化。 2.3 MRI影像表现 10例平扫病灶呈稍长或等T1W I信号及稍长或等T2W I信号,瘢痕结 构T2W I上呈特征性高信号(图C),3例病灶周围于T2W I上见增粗、扭曲血管呈高信号。 增强后三期信号变化特点类似CT三期增强特点,其中5例瘢痕结构可见,6例增强后病灶内 或周围可见增粗、扭曲的动脉。3例检出多个病灶,2例见假包膜。 图A CT平扫病灶类圆形、稍低密度,图B增强病灶显著强化呈高密度,中央瘢痕无强化 呈低密度。图C为另一病例MR平扫T2WI 病灶稍高信号,中央瘢痕显著高信号。 3 讨论

肝脏肿瘤介入术后碘油异位脑栓塞(附报道2例并文献复习)

肝脏肿瘤介入术后碘油异位脑栓塞(附报道2例并文献复习)刘朝;管生;李明省;马南;张建好;胡小波;王志伟 【摘要】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probable mechanism and preventive strategies of cerebral lipiodol embolism caused by interventional therapy for hepatic tumor.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and the imaging materials of two cases occrred cerebral lipiodol embolism after interventional therapy for hepatic tumor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and the related papers in medical literature were reviewed. The common features of this condition were summarize and the probable mechanisms and preventive strategies were discussed. Results A total of 17 cases who developed cerebral lipiodol embolism after interventional therapy for hepatic tumor have been reported in medical journals so far. Of the 17 cases, 15 have detailed clinical information. Together with our 2 cases, a total of 17 cases (13 males and 4 females)were involved in this study. The clinical and therapeutic data were summarized. In twelve cases the tumors were located at the dome of right liver and in the other two cases the tumors were located at other parts of the liver. Fifteen cases had massive tumor and two cases had other types of tumor. TACE was carried out in 16 cases and percutaneous intratumoral drug injection therapy was employed in one case. In 11 cases the used dose of lipiodol was over 20 ml. Pulmonary embolism occurred in 13 cases. No abnormal arterial-venous communications were found in 15 cases, while intra-pulmonary or intra-cardiac right-to-left shunt was detected in two cases. The clinical

磁共振IDEAL-IQ序列对肝脏脂肪变性和铁过载的诊断价值

磁共振IDEAL-IQ序列对肝脏脂肪变性和铁过载的诊断价值郭若汨;唐文杰;朱叶青;单群刚;李庆玲;王劲;孟晓春;康庄;单鸿 【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IDEAL-IQ序列对肝脏脂肪变性和铁过载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例脂肪肝患者(脂肪肝组),20例地中海贫血反复输血患者(贫血组),以及2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行3.0T MRI的IDEAL-IQ序列扫描,通过脂肪比像、R2*弛豫率像对肝脏的脂肪含量、铁含量进行定量测定.[结果]脂肪肝组的肝脏脂肪含量为(15.28±5.75)%,对照组的脂肪含量为(3.45±1.81)%,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贫血组的肝脏R2*值为(592±115)Hz,对照组R2*值为(37±15)Hz,两者之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此外,有2例贫血组患者脂肪含量测定分别为15%、45%. [结论]磁共振IDEAL-IQ序列一次扫描即获得多组图像,其中脂肪比像、R2*弛豫率像可以对肝脏内的脂肪含量、铁含量行定量分析,对肝脏铁过载患者的肝脂肪变性诊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期刊名称】《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年(卷),期】2015(036)005 【总页数】4页(P689-692) 【关键词】肝脏;脂肪变性;铁过载;磁共振成像 【作者】郭若汨;唐文杰;朱叶青;单群刚;李庆玲;王劲;孟晓春;康庄;单鸿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放射科,广东广州510630;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放射科,广东广州510630;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放射科,广东广州510630;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放射科,广东广州510630;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特诊医疗中心,广东广州510630;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放射科,广东广州510630;中山大学附

肝脏黏液性囊性肿瘤CT和MRI表现

肝脏黏液性囊性肿瘤CT和MRI表现 赵桂玖; 王明亮 【期刊名称】《《中国CT和MRI杂志》》 【年(卷),期】2016(014)008 【总页数】4页(P7-10) 【关键词】肝脏; 黏液性; 囊性肿瘤; 磁共振成像; 计算机断层扫描 【作者】赵桂玖; 王明亮 【作者单位】河南省洛阳市第三人民医院影像科河南洛阳 471002; 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放射诊断科上海 20003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45.2; R445.3; R735.7 肝脏黏液性囊性肿瘤(MCN)是2010年消化系统肿瘤WHO分类中新命名的一类 病变,包括MCN伴有低或中度上皮内瘤变、MCN伴高度上皮内瘤变和MCN伴相关性浸润性癌,被定性为癌前病变[1];而以往的“胆管囊腺瘤”、“囊腺癌” 这些术语不再使用[1]。手术切除是治愈的唯一途径,术前往往易误诊为单纯囊肿。为了进一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降低误诊率,提高医师诊治水平,现将收集到的8例具有完整临床及影像资料的肝脏MCN病例进行综合分析。 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在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进修学习期间8例经病理 证实的肝脏MCN患者临床资料。8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5~79岁,平均年龄52岁;均外院体检时偶然发现,且外院B超8例中5例(5/8)均直接误诊为单纯性

肝囊肿,随着病变的增大出现临床症状后引起重视;8例患者均无肝炎、肝硬化病史;8例患者实验室检查:AFP、CEA均正常,CA199 5例升高或严重升高,肝功能正常。8例均经手术肝叶切除病理证实。详细情况见表1。 1.2 检查方法 2例均行腹部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6例行MRI平扫及三期增强检查。(1)CT扫描,采用16层CT检查(Sensation 16, Siemens Medical Solutions,Forchheim,Germany),团注非离子型对比剂300mgI/ml(优维显,先灵药业公司),对比剂总量90ml,注射速率3ml/s,分别于33s及80s行动脉期及门脉期扫描,采用横断位重建层厚为5mm,间隔5mm。(2)6例行1.5TMR检查(Magnetom Avanto,Siemens AG,Erlangen,Germany)。检查序列主要包括:①呼吸导航的快速自旋回波(turo spinecho,TSE)T2WI抑脂序列,TR 2000ms,TE 70ms,层厚7.0mm、层间距 2.1mm;②屏气2D快速小角度单次激发(fast low angle single shot,FLASH)T1WI序列,TR 230.00ms,TE 2.47ms,层厚7.0mm、层间距2.1mm。③动态增强序列采用3D-T1WI屏气容积内插法(VIBE,volume interpolated breathhold examination),TR 4.9ms,TE 2.4ms,层厚3-4mm,经肘静脉快速手动推注对比剂Gd-DTPA(Magnevist;Bayer Schering Pharma,Berlin,Germany),剂量为0.1mmol/ kg,行动脉期(延迟25s左右)、门静脉期(75s左右)和延迟期(120s左右)扫描。各序列的 FOV(33cm×33cm~38cm×38cm)。 1.3 图像分析由2名十年以上经验丰富的肝脏影像诊断医师共同阅片,观察MCN 征象:(1)大小、数目及部位,(2)密度/信号及形态:密度/信号是否均匀,形态是否规则,(3)囊壁厚薄,囊内有无分隔,(4)强化特征:观察肿瘤增强后的强化方式及强化程度等。 2.1 肿瘤分布和大小 8例MCN均为女性,年龄最小25岁,最大79岁,平均年龄52岁;MCN均为单发,左内叶2例,左叶3例,左右叶交界区1例,右叶2

中国腹部医学影像论坛新年礼物丨肾脏、输尿管、膀胱课件及病例汇总

中国腹部医学影像论坛新年礼物丨肾脏、输尿管、膀胱课件及病例汇总 肾脏、输尿管、膀胱课件 1【专题】成人肾脏间叶源性肿瘤 2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马蹄肾供血动脉的解剖学观察 3多房囊性肾瘤影像诊断 4喝水预防肾结石:自来水与瓶装水,软水与硬水,有区别吗? 5肾实质常见肿瘤性病变的影像学诊断 6肾细胞癌TNM分期的CT表现 7肾细胞癌的病理分类变化 8肾嫌色细胞癌影像诊断 9肾血管病变影像学表现大汇总 10肾血管系统的影像学评价 11肾脏病变影像诊断 12肾脏良性肿瘤的CT表现 13肾脏囊性病变的CT诊断 14肾脏囊性肿块的Bosniak分级,2019版本 15肾脏占位2例-嗜酸性细胞腺瘤与肾嫌色细胞癌及分析 16肾脏肿瘤影像诊断思路 17血液系统疾病累及肾脏、肾周组织影像学表现(一) 18血液系统疾病累及肾脏及肾周组织的影像学表现(二) 19【原创】肾占位处理原则与影像分析 20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马蹄肾供血动脉的解剖学观察 21大家一起来学习:多房性囊性肾瘤 22囊性肾癌的影像诊断 23肾脏、输尿管、膀胱、腹膜后病例汇总 24透明细胞肾癌的诊断与鉴别要点你Get✔了吗? 25专题丨肾脏实性肿瘤的MR鉴别诊断 26【WHO分类】肾脏肿瘤(2016版) 27【双语病例】髓质海绵肾(IVP、CT)+鉴别诊断 2812年雕琢,2016 WHO肾脏肿瘤分型更新 29放射科那点事儿|体检查出肾囊肿,我们该怎么办呢? 30综述:肾血管病变的多模态影像学评估 31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影像表现(上) 32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影像表现(下)-EAML 33精彩解剖丨肾脏、输尿管、膀胱、肾上腺、前列腺 346种输尿管病变MR表现汇总 35(输尿管下端)内翻乳头状瘤 36(盆腔及输尿管处)恶性血管外周细胞瘤(HPC) 37CT尿路造影在输尿管疾病的应用 38膀胱癌多序列磁共振成像VI-RADS分级 39膀胱疾病的影像学诊断 40膀胱肿瘤影像表现小结 41前列腺癌的磁共振诊断PI-RADS V2 42前列腺癌的诊断误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