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腹部影像技巧总结-周康荣

腹部影像技巧总结-周康荣

腹部CT诊断学(周康荣)

一肝脏

肝异常灌注(生理学、病理性)

高密度异常灌注:动脉期一过性肝实质三角形、类圆形、不规则高密度影,边缘清晰,脉管系统无移位,门静脉期恢复等密度。异常高灌注多出现在肝包膜下以及肝浅表部、肝病变组织周围。

低密度异常灌注:动脉期一过性肝实质内三角形低密度影,密度均匀,门静脉期恢复等密度;多出现于镰状韧带、静脉韧带、胆囊窝附近以及肝浅表部位等。

1.肝脏生理性高灌注异常:血管解剖变异。如亚段肝动脉变异、迷走引流静脉等。生

理性肝脏高灌注异常多发生在胆囊窝、韧带附着处、肝门区、包膜下等。一些迷走引流静脉,如副胆囊静脉,迷走胃右静脉,包膜静脉等,异位引流静脉不经过门静脉系统回流进入肝血窦,而直接经体静脉系统进入肝血窦。动脉晚期这些引流静脉肝内含对比剂的血液进入肝血窦均较门静脉早。(肝小叶解剖结构有助于理解)。

2.肝生理性低灌注异常:动脉早期,由于造影剂与经脾脏及胃肠道回流的门静脉血尚未

充分均匀混合,可能导致肝脏生理性异常低灌注。

3.肝病理性低灌注异常:最常见的原因是肝脏动脉受挤压或阻塞。肝动脉与门静脉之

间血液动力学平衡发生改变,受累肝脏或肝动脉血流灌注减少。

4.肝病理性高灌注异常:创伤及各种介入性操作、肿瘤、炎症性病变、血管性病变、

肝硬化及不明原因等。

①各种损伤,如介入术后,引起动脉-门静脉分流(arteric-portal shunts,APS),低流量的APS在肝脏内门静脉分支显影的同时出现肝实质的一过性三角形强化。

②肿瘤:肿瘤侵蚀血管,造成动-静脉瘘,肝脏富血供肿瘤的“盗血”效应。

③炎症:致炎因子通过改变微循环的组织成份结构和通透性。

④肝脏内血管受挤压或阻塞。

⑤肝硬化,肝细胞结节状再生,导致肝小叶结构和血液循环途径被改建,引起门静脉高压,导致肝门静脉血流灌注减少而肝动脉血流灌注代偿增加。

此外,布-加氏综合征、右心衰竭、心包疾患及纵隔纤维化、肝外门静脉主干、肠系膜上静脉受累及下腔静脉阻塞、上腔静脉阻塞后血流通过胸廓内静脉、腹壁上静脉引流沿肝周韧带入脐周静脉及肝门静脉左支等,也可引起肝脏灌注异常。

二、胰腺

三、脾脏

四、胆道

基层医院腹部空腔脏器破裂穿孔的CT诊断及应用价值

基层医院腹部空腔脏器破裂穿孔的CT诊断及应用价值 目的分析腹部空腔脏器破裂穿孔的CT表现,提高对该病的CT诊断水平,为临床治疗尽早提供手术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总结临床手术确诊的26例腹部空腔脏器破裂穿孔患者的CT资料。结果胃溃疡穿孔17例;急性胃扩张胃破裂穿孔1例;十二指肠溃疡穿孔1例;小肠破裂穿孔2例(外伤致小肠破裂1例,小肠回盲部穿孔1例);降结肠破裂1例;腹部外伤致胃壁贯通伤4例。结论CT能够为临床诊治腹部空腔脏器破裂穿孔提供较为准确的信息。 标签:腹部空腔脏器破裂穿孔;CT诊断 腹部空腔脏器破裂穿孔通常首选检查方法为立位腹部平片[1],但在腹腔内游离气体量较少时常难以发现,且不能提供穿孔部位、病因及合并症等信息,诊断价值有限。本文收集了2012年3月19日~2013年4月10日我院26例腹部空腔脏器破裂穿孔的临床资料及CT表现,并进行分析,以探讨CT在腹部空腔脏器破裂穿孔诊断上的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6例腹部空腔脏器破裂穿孔患者中男19例,女7例;年龄19~80岁,平均48岁,临床症状主要有:发病骤然,剧烈持续性腹痛,腹部检查有板状腹、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 1.2 CT扫描方法 采用飞利浦双排螺旋CT机,患者仰卧位,采用软组织扫描模式,层厚、层距均为10 mm,必要时采用5 mm,发现病灶时可改用2 mm扫描,部分病例行增强扫描,采用团注法外周静脉高压注射碘海醇100 mL。 2结果 2.1 穿孔部位 胃溃疡穿孔17例,十二指肠溃疡穿孔1例,小肠破裂穿孔2例,急性胃扩张破裂穿孔1例,降结肠破裂穿孔1例,腹部外伤致胃壁贯通伤4例;其中穿孔并高位肠梗阻2例。 2.2 CT表现[2] 胃肠道穿孔的CT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点:①穿孔局部管壁不规则,境界不清,周围脂肪层模糊,邻近脂肪间隙内有小气泡影[3]。胃壁穿孔常可在破孔部位周

腹部影像技巧总结-周康荣

腹部CT诊断学(周康荣) 一肝脏

肝异常灌注(生理学、病理性) 高密度异常灌注:动脉期一过性肝实质三角形、类圆形、不规则高密度影,边缘清晰,脉管系统无移位,门静脉期恢复等密度。异常高灌注多出现在肝包膜下以及肝浅表部、肝病变组织周围。 低密度异常灌注:动脉期一过性肝实质内三角形低密度影,密度均匀,门静脉期恢复等密度;多出现于镰状韧带、静脉韧带、胆囊窝附近以及肝浅表部位等。 1.肝脏生理性高灌注异常:血管解剖变异。如亚段肝动脉变异、迷走引流静脉等。生 理性肝脏高灌注异常多发生在胆囊窝、韧带附着处、肝门区、包膜下等。一些迷走引流静脉,如副胆囊静脉,迷走胃右静脉,包膜静脉等,异位引流静脉不经过门静脉系统回流进入肝血窦,而直接经体静脉系统进入肝血窦。动脉晚期这些引流静脉肝内含对比剂的血液进入肝血窦均较门静脉早。(肝小叶解剖结构有助于理解)。 2.肝生理性低灌注异常:动脉早期,由于造影剂与经脾脏及胃肠道回流的门静脉血尚未 充分均匀混合,可能导致肝脏生理性异常低灌注。 3.肝病理性低灌注异常:最常见的原因是肝脏动脉受挤压或阻塞。肝动脉与门静脉之 间血液动力学平衡发生改变,受累肝脏或肝动脉血流灌注减少。 4.肝病理性高灌注异常:创伤及各种介入性操作、肿瘤、炎症性病变、血管性病变、 肝硬化及不明原因等。 ①各种损伤,如介入术后,引起动脉-门静脉分流(arteric-portal shunts,APS),低流量的APS在肝脏内门静脉分支显影的同时出现肝实质的一过性三角形强化。 ②肿瘤:肿瘤侵蚀血管,造成动-静脉瘘,肝脏富血供肿瘤的“盗血”效应。 ③炎症:致炎因子通过改变微循环的组织成份结构和通透性。 ④肝脏内血管受挤压或阻塞。 ⑤肝硬化,肝细胞结节状再生,导致肝小叶结构和血液循环途径被改建,引起门静脉高压,导致肝门静脉血流灌注减少而肝动脉血流灌注代偿增加。 此外,布-加氏综合征、右心衰竭、心包疾患及纵隔纤维化、肝外门静脉主干、肠系膜上静脉受累及下腔静脉阻塞、上腔静脉阻塞后血流通过胸廓内静脉、腹壁上静脉引流沿肝周韧带入脐周静脉及肝门静脉左支等,也可引起肝脏灌注异常。

肋骨肋软骨骨折的X线与CT诊断及漏诊原因对比分析

肋骨肋软骨骨折的X线与CT诊断及漏诊原因对比分析 目的评价X线和CT在肋骨骨折的诊断价值及漏诊原因。方法回顾分析300例肋骨骨折(40例患者合并肋软骨骨折),对其检查方法及漏诊原因进行分析。结果300例肋骨骨折中40例首次胸片漏诊,漏诊率达13%,肋软骨骨折X线无 一阳性发现;200例加做CT,肋骨骨折CT首次漏诊15例,漏诊率达75%, 肋软骨骨折患者40例,漏诊25例,漏诊率达63%。结论X线、CT在诊断肋骨、肋软骨骨折中各有优劣,正确选择检查手段可以明显降低漏诊率,提高影像诊断质量。 标签:肋骨骨折;X线摄影;计算机体层成像 肋骨骨折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大多数肋骨骨折通过常规的胸部后前位、侧位即可做出诊断,但是在少数情况下,却不容易显示骨折征象,尤其是肋软骨骨折,X线更有其局限性;本文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00~2010年300例肋骨骨折(40例患者合并肋软骨骨折)患者的X线平片、CT影像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00~2010年笔者所在科室300例肋骨骨折患者,其中男210例,女90例,年龄19~70岁,平均445岁,致伤原因:车祸、高处坠 落、钝器击打、挤压伤等。临床症状为局部压痛、呼吸困难、咳血等;300例患者中,气胸24例,血胸20例,创伤性湿肺5例,肺撕裂伤2例。 12方法全部患者外伤后进行胸部正侧位检查,机器为万东数字X线探测 器(DR)WDS.3000,部分患者加做CT(西门子欢星)单排螺旋常规横断面扫描,并对选择性层面进行薄扫或高分辨扫描。 2结果 21X线300例肋骨骨折中40例首次胸片漏诊,漏诊率达13%,其中常规X线胸部正侧位片未能显示肋骨骨折18例,占漏诊总数的45%。膈下肋骨及心脏重叠的肋骨常规条件摄片显示不佳8例,占20%;脊柱旁肋骨骨折(重叠较多)10例,占25%;创伤性湿肺、血胸等4例,占10%;肋软骨骨折,无1例阳性发现。 22CTCT漏诊肋骨骨折15例,占检查人数的75%。原因:(1)肋骨骨

胆囊癌的影像学检查表现及其鉴别

胆囊癌的影像学检查表现及其鉴别 临床与病理 胆囊癌(carcinomaofthegallbladder)70%~90%为腺癌,少数为鳞癌[1-2]。胆囊癌的发病率,女性明显大于男性,肿瘤好发于在胆囊底部或颈部,常有胆囊炎和胆结石[3,5]。80%呈浸润性生长,胆囊壁环形增厚;20%呈乳头状生长突人胆囊腔[4,6]。肿瘤增大,可占据整个胆囊,形成软组织肿块,并侵犯周围肝组织。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右上腹持续性疼痛、黄疽、消瘦、肝大和上腹部包块[5,7-8]。胆囊癌的诊断困难,易出现误诊的情况,其诊断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影像学检查、,临床上常用的影像学诊断有X线、超声、CT、MRI、检查。 影像学表现 X线检查:胆囊癌侵犯胆管,PTC出现胆管不规则狭窄、充盈缺损及胆道梗阻。动脉造影,进展期胆囊癌,可显示胆囊动脉增粗,受压移位,血管受侵不规则、狭窄,甚至闭塞。肿瘤内可见肿瘤血管和肿瘤染色。胆囊造影或逆行胰胆管造影可显示胆囊外形不规则或胆囊内充盈缺损。 超声表现:B超显示厚壁型胆囊癌囊壁常呈局限性增厚,呈结节状向腔内突起,形态不规则,囊腔透声区缩小。晚期囊壁普遍增厚,囊腔缩小呈实性化、团块状回声,内壁粗糙不规则,囊壁外壁不光整,可向周围组织浸润。慢性胆囊炎囊壁常普遍增厚,急性发作时呈“双层征”,囊内可有散在点状回声,且常伴发结石,透声差;囊壁内膜比较连续、光整,无向周围浸润的征象。近期随访无明显改变。

CT检查:胆囊大多扩张不良或缩小,也可扩大。肿瘤表现为三种类型:胆囊壁增厚型,胆囊壁呈广泛性或局限性不规则增厚,若周围粘连,则可见胆囊皱褶变形。增强扫描显示为增厚的壁强化;结节型:胆囊腔单发或多发胆囊内壁结节状或乳头状肿块,肿块基底部胆囊壁增厚,增强扫描病变明显强化;肿块型,胆囊腔全部被肿瘤所占据,囊腔消失,形成软组织肿块,与周围肝组织呈低密度或不规则密度,少数呈等密度,同时可见胆管受压、不规则狭窄和上部扩张,增强扫描肿瘤及其局部胆囊壁明显强化。CT检查若胆囊不显示,应进一步检查以排除胆囊癌。急性胆囊炎患者必要时也需做CT检查。它除可发现胆囊管或胆囊结石外,也可发现隐匿性胆囊癌,诊断主要依据:①胆囊扩大;②胆囊壁普遍性增厚,且增强扫描时可见胆囊明显强化。这两种现象对确诊缺一不可。 MRI检查:与CT表现相似,表现为胆囊壁增厚、胆囊内实质性肿块。T1WI肿块周围的肝实质可形成不规则高信号带,提示肿瘤侵犯肝脏。同时显示淋巴结转移和胆道扩张。 检查方法比较 传统的X线胆系造影检查,对本病的术前诊断已无多大的临床价值,目前已很少用。超声与CT检查是目前胆囊癌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B超检查具有费用低,超声检查无损伤,可反复、不同体位的检查等优点。CT检查对病变的检出率高于超声,可以消除因患者呼吸不均而遗漏的小病变,而且还可以用高压注射器进行增强薄层重建扫描、观察病变的动脉期、平衡期,静脉期的CT表现,能更进一步提高诊

腹部-参考文献

1.肝脏少见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CT诊断。王爽、赵心明、赵燕风,等。放射学实践,2008,23(5):470-474. 2.肝脏少见类型癌病理、CT和MRI诊断(一)。王成林。中国CT和MRI杂志,2006,4(1):48-51. 3.新型肝脏MRI对比剂对肝细胞腺瘤诊断与鉴别诊断的价值。刘丽华,祁吉。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08,31(2):118-121. 4.肝内胆管囊腺瘤的多层螺旋CT诊断。逄利博、赵绍宏、杨立,等。临床放射学杂志,2008,27(1):42-4 5. 5.儿童肝母细胞瘤的CT诊断。李新华、杨有优、邓德茂,等。实用放射学杂志,2007,23(6):795-797. 6.Accurate Differentiation of 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 from Hepatic Adenoma at Gadobenate Dimeglumine–enhanced MR Imaging: Prospective Study Radiology 2005 236(1): 166-177 7.Enhancement of Focal Liver Lesions at Gadoxetic Acid–enhanced MR Imaging: Correlation with Histopathologic Findings and Spiral CT—Initial Observations Radiology 2005 234(2): 468-478 8.Prevalence of Hepatic Hemangioma in Patients with 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 MR Imaging Analysis Radiology 2003 229(1): 75-79 9.Telangiectatic 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 US, CT, and MR Imaging Findings with Histopathologic Correlation in 13 Cases Radiology 2003 228(2): 465-472 10.Prasad SR, Wang H, Rosas H, et al. Fat-containing lesions of the liver: radiologic-pathologic correlation. Radiographics, 2005,25(2):321-331. 11.腹部CT 周康荣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3年12月1版 12.体部磁共振成像周康荣陈祖望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1版 13.体部肿瘤CT诊断学鲍润贤天津市科协自然科学学术专著基金资助出版2005年1月1版 14.肝细胞癌临床CT诊断许可国许达生李子平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3年9月1版 https://www.doczj.com/doc/5119311923.html,tundag Y, Bayraktar Y.Cholangiocarcinoma: a compact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World J Gastroenterol. 2008 Nov 14;14(42):6458-66. 16.Masselli G, Manfredi R, Vecchioli A,et al. MR imaging and MR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in the preoperative evaluation of hilar cholangiocarcinoma: correlation with surgical and pathologic findings.Eur Radiol. 2008 Oct;18(10):2213-21 17.Tsai HM, Lin XZ, Chen CY, et al. MRI of gallstones with different compositions. AJR Am J Roentgenol. 2004 Jun;182(6):1513-9. 18.Catalano OA, Sahani DV, Kalva SP, et al. MR imaging of the gallbladder: a pictorial essay. Radiographics. 2008 Jan-Feb;28(1):135-55; quiz 324 19.Barakat J, Dunkelberg JC, Ma TY. Changing patterns of gallbladder carcinoma in New Mexico. Cancer. 2006 Jan 15;106(2):434-40 20.Kalra N, Suri S, Gupta R, et al. MDCT in the staging of gallbladder carcinoma. AJR Am J Roentgenol. 2006 Mar;186(3):758-62 21.David Pérez-Solís, Luis H. Luyando, Azucena Callejo-Ortea, and Manuel Crespo-Hernández Case 90: Disseminated Tuberculosis Radiology 2006; 238(1): 366-370. 22.M Ramani, C Reinhold, RC Semelka, ES Siegelman, L Liang, SM Ascher, JJ Brown, RN Eisen, and PM Bret Splenic hemangiomas and hamartomas: MR imaging characteristics of 28

腹部影像学技能教案

腹部影像学技能教案 教案标题:腹部影像学技能教案 教案目标: 1. 理解腹部影像学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2. 掌握腹部影像学常用的影像检查方法和工具。 3. 学习如何正确解读腹部影像学结果。 4. 培养学生在腹部影像学方面的技能和能力。 教案步骤: 一、导入(5分钟) 1. 介绍腹部影像学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2. 引导学生思考腹部影像学对于诊断和治疗的作用。 二、理论讲解(15分钟) 1. 解释腹部影像学的基本原理,包括X射线、超声波、CT扫描和MRI等技术。 2. 介绍不同腹部影像学方法的适应症和优缺点。 3. 讲解腹部解剖结构和常见疾病在影像学上的表现。 三、实践操作(30分钟) 1. 演示常用的腹部影像学检查方法,如X射线拍片、超声波检查和CT扫描等。 2.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真实的腹部影像学图像。 3. 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解读给定的腹部影像学结果,并提出可能的诊断意见。 四、讨论和总结(10分钟) 1. 学生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讨论不同的诊断意见和解释。

2. 教师对学生的解读进行指导和点评。 3. 总结腹部影像学技能的重要性和应用。 五、拓展延伸(10分钟) 1. 推荐相关的学习资源,如教科书、学术期刊和在线课程等。 2. 鼓励学生参与相关的学术会议和研讨会,深入了解最新的腹部影像学技术和 研究进展。 教案评估: 1. 学生参与度和讨论质量。 2.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解读准确性。 3. 学生对于腹部影像学技能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案备注: 1.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实际需要,适当调整教案的内容和时间安排。 2. 教师应提供足够的实践机会,让学生通过观察和解读真实的腹部影像学图像 来提升技能和能力。 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提问,促进思维能力和学术交流。

影像医学思维之培养(十二)

影像医学思维之培养(十二) 随着国内外交流的增加,国内的影像科更多与国际接轨了,已经从最初的引进最新仪器设备开始到管理运行模式的学习和运用,如国外大医院的放射科往往进行亚专科的分组,从事神经影像的医生一般而言是不去做胸腹部影像诊断和研究的。国内有些大医院也开始采用同样的运行模式,但还没有推广开来,譬如华山医院就没有分开,虽然也有亚专科的分组,但主要是针对科研而非临床。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陈星荣教授所说的,作为影像医生,你不能说我只会看神经不会看胸腹部,只会看CT不会看MRI。但现在却也有些不同了,因为医学的进步使得专业化越分越细,每一位专家都有自己最擅长的领域,就像肖湘生教授擅长肺部、周康荣教授擅长腹部;国内都知道陈星荣教授是神经影像专家,但他不仅仅是神经影像专家,可是找他读片的还是以神经为主。而从中小医院来说,每一个影像医生每天都要面对各个系统的疾病,从事亚专科的基础根本就不具备。但不管是在大医院从事亚专科还是在中小医院从事大影像,都需要培养良好的思维。 国外与国内的差别很大,我在这里不再说收费比国内贵很多、也不说国外病人没有国内多这些众所周知的事情,而想说一些国外在临床诊断和培养上与国内不同之处,其实这些不同之处已经越来越少了,但国内在实际操作上还是存在较大的差距。美国影像医生做诊断必须遵循一定的规范,这些规范或者是医院的规定、医保的要求,或者是根据指南,这与国内有很大的相似之处,所不同的则是美国具有全国统一的标准,而国内则没有这样的标准。譬如我们目前所采用的“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就是美国放射协会(ACR)于1992年建立并推荐的;而在今年的RSNA上,还有肺结节的RADS 专场,肝脏的DADS也已经公布,这些标准是全美所广泛遵循的,尤其是对年轻的影像医生来说,严格按照标准进行诊断,其实就是一种对诊断思维进行培养的好办法。国内没有自己的标准,多数采用美国、

肝脏灌注异常的影像学表现与机制

肝脏灌注异常的影像学表现与机制 【中图分类号】R735.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0)08-0370-02 肝脏灌注异常也称一过性肝脏密度差异[1],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肝段、亚段以及肝叶之间 的血流灌注差异。肝脏灌注异常的原因多样,机理复杂,影像学表现不具有特征性。熟悉肝 脏灌注异常的各种影像学表现,正确辨别肝生理性及病理性灌注异常,对提高肝脏病变的影 像学诊断水平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作者对近年来有关肝脏灌注异常(hepatic perfusion disorders,HPD)的报告进行综述,旨在提高对肝脏病变的诊断能力和鉴别能力。 1肝脏灌注异常的历史渊薮 1981年,Inamoto[2]在常规肝脏CT增强检查时,发现了非肿瘤性肝段低密度区,并认为形 成原因可能为门静脉血流减少所致;1982年Itai[3]报道了CT增强扫描时动脉期肝段一过性异常强化现象,并称之为一过性肝密度差异,并于1988年报道了MR检查时出现的肝段异常信号,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影,并发现了部分病例相应肝区域超声检查为斜形低回声区,肝 动脉造影有明确肝段染色[4]; 1984年,Matsui[5]为肝脏肿瘤患者行DSA检查时发现,肿瘤 区以外的正常肝包膜下肝组织中出现染色缺失区,并作了详细的研究,发现肝段染色区就是CT增强动脉期异常强化区;1996年国内学者周康荣明确提出了肝脏一过性异常灌注[1];1997年Gryspeerdt等[6]首次提出了肝脏灌注异常(hepatic perfusion disorders)的概念,他 根据肝脏在多排螺旋CT增强扫描时出现的肝脏密度差异[1],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综述,并 提出与HPD形成相关的疾病,较Itai及Matsui提出观点更全面、更具体,更能全面反映其影像检查所见的本质特征;2006年文星回顾性分析了128例肝一过性异常灌注的CT表现。目 前大多数学者主张使用肝脏灌注异常来进行命名。 2肝脏灌注异常的影像学表现 2.1CT表现 2.1.1高密度灌注异常CT表现:增强扫描时表现为动脉期一过性肝实质楔形、三角形、类圆 形以及不规则高密度影,密度均匀,边缘清晰,与周边肝组织之间有清楚的窄移行带,脉管 系统无移位,在高密度灌注异常影中可见血管影,门静脉期恢复等密度,可单发或多发。异 常高灌注多出现在肝包膜下以及肝浅表部、肝病变组织周围,也可累及肝段、亚段以及肝叶。 2.1.2低密度灌注异常CT表现:增强扫描时表现为动脉期一过性肝实质内楔形、三角形低密 度影,密度均匀,边界锐利或与周围组织之间无明确边界,但很少呈球形,门静脉期恢复等 密度;异常低灌注多出现于镰状韧带、静脉韧带、胆囊窝附近以及肝浅表部位等。 2.1.3肝脏灌注异常CT平扫表现:CT平扫大多数表现为等密度,少数表现为楔形或三角形低 密度区。 2.2MRI表现:肝脏灌注异常动态增强扫描时,强化及分布特征类似于CT,动脉期高灌注表现 短T1信号,低灌注表现长T1信号,平扫大多数呈等T1、等T2,少数可表现为长T1长T2 信号。 2.3肝动脉造影(DSA)表现:肝动脉造影时见楔形、三角形肝段染色,可位于肝脏相关病灶 周围,或邻近肝段,有门静脉堵塞者,间接门静脉造影可见相应区域染色缺失或减弱;有肝 静脉堵塞及异位血管变异者会有相应造影表现[7]。 2.4超声表现:检索文献,尚未见有关超声与肝脏灌注异常的文献报道,仅发现CT及MRI在肝脏灌注异常研究中与超声对比的报道[6]。 3肝脏灌注异常产生的原因及机理

肾盏憩室的CT表现

肾盏憩室的CT表现 目的探讨肾盏憩室的CT表现。方法对我院因季肋部胀痛或弥漫性腹部疼痛、高血压及扭伤腰部而就诊的30例肾盏憩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0例患者平扫均为圆形、囊性低密度病灶,约1~4cm,19例合并结石;增强扫描呈轻度”强化”,内见少量造影剂充填;延时扫描造影剂充填明显。延时扫描根据时间,呈先慢慢充盈,充盈后再慢慢消失,一般72h后复查,造影剂完全消失,肾盏憩室有典型的CT表现。结论CT可以对肾盏憩室做出诊断。 标签:肾盏憩室;CT;表现 肾盏憩室为肾盏局限性向肾实质内膨出性病变,多为后天获得性。查阅近20年影像文献,CT影像未见详尽描述[1~3]。笔者通过本人收集的2例病例,结合近年来国内个案报道21例[4~7],及国外文献报道7例[8],共30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归纳总结肾盏憩室的CT表现。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30例患者,男13例,女17例,年龄23~54岁。平均年龄36岁。主要因季肋部胀痛或弥漫性腹部疼痛、高血压及扭伤腰部而就诊。19例合并结石。 1.2 方法30例均行平扫、增强扫描及延时扫描。延时扫描5~60min,最长延时达72h后复查。 2 结果 30例患者平扫均为圆形、囊性低密度病灶,约1~4cm,19例合并结石;增强扫描呈轻度”强化”,内见少量造影剂充填;延时扫描造影剂充填明显。延时扫描根据时间,呈先慢慢充盈,充盈后再慢慢消失,一般72h后复查,造影剂完全消失。 3 讨论 3.1病理基础按其发生机制有先天性或获得性的区别。大部分主张肾盏憩室是后天获得性的,有人认为就是肾盂源性囊肿,但其病理基础不一样,肾盂源性囊肿是先天性的,而肾盏憩室不是先天性的,是肾盏颈部肌肉功能紊乱,局部肌肉痉挛,然后因缺失而产生纤维化,进而发生狭窄阻塞,在其远端部分的肾盏就可以扩大,并分离而形成憩室,狭窄段成为原来的肾盏与新形成的憩室之间相同的细管,若无相通的细管存在就可称为异位肾盏。肾盏憩室常见有2种类型:I 型最常见,常位于肾盏的杯口内,与肾小盏相连,憩室一般大小(直径)可达2~3cm。多无临床症状;II型多与肾盂或邻近大肾盏相连,形态较大,常有临床症状。因囊壁有分泌功能,静脉尿路造影时可显影[9]。

16排螺旋CT在上腹部增强扫描中的技术探讨

16排螺旋CT在上腹部增强扫描中的技术探讨 石银龙 【摘要】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value of 16-slice spiral CT enhancement scanning technology in the upper abdomen. Methods 200 patients were examined by CT in the upper abdomen. Contrast agent was injected through the hand vein at 1.5mL/kg, with pressure of 300 pounds, flow rate 2.5mL/s. Before injection, we must complete the first scanning. Then, other 2 or 3 scanning were done. Results 188 cases can show abdominal aorta, hepatic artery, splenic artery, hilar vessel branches, portal vein, inferior vena cava very well. The others were not ideal because of portal hypertension. Conclusion 1'6 -slice spiral CT enhancement scanning technology in the upper abdomen can obtain good images to meet clinical needs.%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在上腹部增强扫描技术.方法对200例患者进 行上腹部CT扫描,造影剂按照1.5mL/kg,经手背静脉用高压注射器注射,其压力为300磅,流速2.5mL/s,注药前扫描1次,注药后不同时相扫描2~3次.结果 188例 能很好地显示出腹主动脉、肝动脉、脾动脉、肝门区血管分支、门静脉、下腔静脉;10例因门脉高压导致造影结果不理想;2例失败.结论 16排螺旋CT的上腹部增 强扫描可获得满意的图像以满足临床需要. 【期刊名称】《中国医疗设备》 【年(卷),期】2011(026)012 【总页数】3页(P136-137,131)

影响多排螺旋CT显示肝癌APS影像征象的因素分析

影响多排螺旋CT显示肝癌APS影像 征象的因素分析 【关键词】分流;肝癌;多层螺旋CT [摘要]目的:研究肝癌APS的16层螺旋CT表现,分析影响16排螺旋CT显示肝癌APS影像征象的因素。方法:分析175例肝癌患者的16层螺旋CT扫描影像表现,对16层螺旋CT双期扫描显示的肿瘤大小、肿瘤位置、有无癌栓、分流位置等征象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门静脉癌栓的相对危险度为,肿瘤位置的相对危险度为。其他相关征象在本研究中不是16排螺旋CT相关的肝癌APS显示影响因素。结论:影响16排螺旋CT显示肝癌APS影像征象的因素分别为门脉癌栓和肿瘤位置。 [关键词]分流;肝癌;多层螺旋CT [ Analyse the Influence Factors on Multi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 in Diagnosing Hepatic Carcinoma with APS

YANG Limin, XU Kai, GU Yuming ( 2nd Hospital of Lian Yun Gang,Jiangsu 222023,China; Affiliated Hospital of Xu Zhou Medical College,Jiangsu 221001,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findings of 16slice CT in diagnosing the hepatic carcinoma with arterioportal shunt (APS),to Analyse the influence factors on multi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 in diagnosing hepatic carcinoma with The findings of 16slice CT of 175 cases of hepatic carcinoma were analysed,The differences of the findings of hepatic carcinoma with APS on 16slice CT were compared with those of accuracy,sensitivity,specificity in diagnosing hepatic carcinoma with APS were 16slice CT was superior to DSA on displaying the density differences and anatomic location of hepatic carcinoma with the DSA as the golden standard,the

肝脏FNH的MRI表现特点及病理对照

肝脏FNH的MRI表现特点及病理对照 摘要目的探讨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磁共振成像(MRI)的典型表现及与之相应的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病理证实的肝脏FNH患者的MRI表现,总结其影像特征,并与病理进行对照。结果6例肝脏FNH患者的MRI均表现为孤立信号病灶,5个病灶T1WI为等或等低信号,T2WI为等信号、稍高信号,1个病灶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而中央瘢痕在T2WI为高信号;增强扫描病灶动脉期明显均匀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增强程度下降;而中央瘢痕延迟强化呈高信号。病理上FNH的实性部分由异常排列的肝细胞、Kupffer细胞以及毛细胆管组成,其内有纤维间隔,增生的纤维组织间隔向四周呈放射状将肝组织分隔成结节状肿块,而病灶中心为星芒状纤维瘢痕组织。结论典型肝脏FNH的MRI影像表现可以反映其病理特点。 关键词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磁共振成像;影像特征;病理 肝脏FNH是一种肝内少见的肿瘤样病变,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肿瘤,其预后良好,一般不需要手术切除,为了增加大家对该病的认识,提高诊断水平,避免误诊及不必要的手术治疗,现将典型FNH的MRI表现特点进行总结并结合病理进行对照,以期达到影像和病理的完美结合,争取做到准确诊断。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本院2015年1~11月进行穿刺或手术切除的6例经病理证实的肝脏FNH患者的临床资料,6例患者均为孤立病灶,共6个病灶,其中男2例,女4例,年龄24~60岁,平均年龄38.5岁。临床表现无特异性,4例在体检时偶然发现,2例因上腹不适来诊;所有患者均无肝炎、肝硬化病史;6例甲胎蛋白(AFP)均阴性;4例女性患者均无口服避孕药史。 1. 2 检查方法检查设备采用1. 5 T(Philips Achieva System)MRI,体部线圈,常规横断位、冠状位扫描。平扫序列:eT2WI_SPAIR(TR:411.24 ms,TE:80.00 ms);edual_FFE(正相位:TR:90.36 ms,TE:4.60 ms;反相位:TR:90.36 ms,TE: 2.30 ms);冠状位:ebTFE(TR:2.72 ms,TE:1.36 ms)。增强扫描:对比剂为Gd-DTPA,剂量为0.1 mmol/kg,动脉期(延迟25 s左右)、门静脉期(65 s左右)和延迟期(120 s左右)三期扫描;各期均一次屏气完成;动态增强序列采用Ve-THRIVE_dyn(TR 3.97 ms,TE 1.90 ms)。 2 结果 2. 1 MRI 表现 2. 1. 1 平扫6例共6个病灶,肝左外叶2例,右前叶上段2例,右前叶下段1例,右后叶上段1例。6个病灶均表现为孤立类圆形信号灶,大小不等,

肝血管瘤的ct诊断和鉴别诊断

---------------------------------------------------------------最新资料推荐------------------------------------------------------ 肝血管瘤的ct诊断和鉴别诊断 肝血管瘤的 CT 诊断和鉴别诊断【摘要】目的: 分析肝血管瘤的 CT 表现,总结其具有诊断意义的影像学特征。 方法: 对 83 例肝血管瘤的临床资料和 CT 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83 例血管瘤中, 72 例为单发,其中右叶 52 例,左叶 20 例;多发 11 例,其中 4 例均位于右肝。 83 例共发现病灶 116 个,其中直径大于 5CM 者 12 例。 结论: 对于有典型的 CT 增强表现的肝血管瘤患者, CT 可做出明确诊断。 【关键词】肝血管瘤; CT 表现;鉴别诊断【中图分类号】 R7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7484(2019)11-0788-01 肝血管瘤十分常见,尸体解剖时发现率达 4%~7%。 50%~70%的肝血管瘤无临床症状,仅在查体或其它原因行 B 超或 CT 时发现,无症状的肝血管瘤临床上不需要进行治疗,因此与肝脏其它占位性病变的鉴别是十分有意义的[1]。 本文对 83 例肝血管瘤的 CT 表现进行分析、归纳。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收集我院肝血管瘤患者 83 例,其中女 39 例,男 44 例;年龄 21~85岁,平均 52. 1 / 5

3 岁。 其中,因右上腹部不适、隐痛就诊发现 15 例,住院期间发现 23 例,余者为体检发现。 检查前 30 分钟患者空腹口服水 1000ml,扫描前 10 分钟再次口服水 300ml,以充盈胃肠道。 使用西门子 64 排螺旋 CT 扫描机,先扫描定位相,在定扫描范围,采用容积扫描,先平扫,设靶血管,进行动脉期/、门静脉区和平衡期扫描,部分病例增加延迟扫描。 造影剂为非离子型造影剂,注射速度为 4. 0~5. 0ml/s. 图像重建轴位均为7mm 和 1mm。 2 结果 2. 1 大小和部位: 83 例血管瘤中, 72 例为单发,其中右叶 52 例,左叶 20 例;多发 11 例,其中 4 例均位于右肝。 83 例共发现病灶 116 个,其中直径大于 5CM 者 12 例。 2. 2 CT 平扫: 在 116 病灶中,呈等密度者 15 个,呈高密度 1 例为脂肪肝,密度不均 15 个,余者均呈低密度。 2. 2 CT 增强: 17 个病灶为动脉期均匀强化、门静脉期和延迟期呈等密度; 3 个病灶动脉期无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可见边缘点状强化并逐渐向中心填充; 86 个病灶表现为动脉期边缘强化,呈结节状、片状或环状,强化程度与腹主动脉相仿,门脉期强化向病灶中心扩展,延

上腹部CT 增强扫描中对造影剂追踪法和直接延迟法的选择

上腹部CT 增强扫描中对造影剂追踪法和直接延迟法的选择【摘要】目的:讨论腹部CT增强扫描中对造影剂追踪法和直接延迟法的选择。方法: 对100例患者行上腹部增强检查,分开对照,采用肘静脉注射,剂量与流率均相同。结果:40例使用造影剂追踪法动静脉显影良好,10例使用造影剂追踪法动静脉显示欠佳。30例直 接延迟法动静脉显影良好,15例直接延迟动静脉显示欠佳,5例失败。结论:上腹部CT增 强扫描中造影剂追踪法优于直接延迟法。 【关键词】腹部CT增强扫描;造影剂;追踪法;直接延迟法; 【中图分类号】R841.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8999(2015)6-0163-01 Tracking method and direct method of delayed contrast enhanced abdominal CT scan. Zhou Yang; Zhou Jue; Liu Chiyan Huangshi Love & Health Hospital,HuBei;4350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abdominal CT enhanced scan in the choice of contrast agents tracking method and the direct delay method. Methods: 10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abdominal enhancement on line, separate control, USES the elbow intravenous, dose and flow rate are the same. Results: 40 cases of arteriovenous development using the contrast agent tracking method is good, 10 cases with arteriovenous showed poor contrast tracking method. 30 cases of direct arteriovenous delay method development is good, 15 cases of direct arteriovenous delay shows poor, 5 cases failed. Conclusion: contrast agent in the abdominal CT enhancement scanning tracking method is better than that of direct delay method. 【keywords】Abdominal CT enhanced scan; Contrast agent; Tracking method; Direct delay method; 腹部普通CT是指不用造影剂增强直接扫描的检查方式,而增强CT是指经静脉给予碘造 影剂后在扫描的一种检查方式。血液内碘造影剂浓度增高后,使病变组织与邻近正常脏器组 织间的密度差增加,从而让病变显影更为清楚,可以显示平扫上未被显示或显示不清的病变,对病变作出定性诊断。所以,在扫描过程中能够准确抓住动脉期、静脉期以及延迟期的时像,对图像以及诊断尤为重要。我们在研究的方向是对于心排血量不同,循环功能不同的病人, 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扫描方法来抓住各个时期的时象,从而扫描出准确的图像。 1 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2013年3月—2014年5月,对100例患者行上腹部增强检查,其中50 例行造影剂追踪法;50例行造影剂直接延迟法。男48例,女52例。年龄30-85岁。所以病 例均采用肘静脉注射方法,剂量与流率均相同。 1.2方法:使用GE Light Speed 64排128层螺旋CT机,检查体位为患者仰卧,身体置于 床面中间,双手上举。扫描范围从膈面至肝脏下缘。扫描基线右膈面。扫描参数动脉期为 120KV 200mAs。静脉期为120kv,200mAs。平衡期为120Kv,200mAs。探测器宽度均为 0.75mm,螺距为1.5:1或0.75:1。重建层厚和重建间隔均为5mm。图像重建函数核均为 B30f平消算法。FOV为380mm。A组根据体循环时间、文献报道及经验,将动脉期的增强延 时时间设为22s;B组应用Smart-prep技术实时监控,阈值设为120Hu,以腹主动脉腹腔干 开口平T12椎体层面作为预扫描层面,诊断层面则为隔上。注射造影剂后10s开始预扫描, 时间间隔是2s,扫描开始时密切观察监视屏动态曲线的变化以及预扫描层面感兴趣区内的图 像密度变化,当造影剂浓度到达阈值后触发扫描。 2 结果

子宫肌瘤与卵巢肿瘤的CT诊断

子宫肌瘤与卵巢肿瘤的CT诊断 标签:子宫肌瘤;肿瘤;CT;卵巢;诊断 子宫肌瘤与卵巢肿瘤在临床中比较常见,其可在各个年龄段发生疾病,不管是良性还是恶性,患者在早期一般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早期诊断比较困难,对患者进行影像方面的辅助检查可对疾病的诊断起到很大的帮助。CT因其详细的断面解剖及良好的组织对比,在局部解剖及整体观察上显示出极大的优越性。 1解剖学基础 在女性骨盆中膀胱位于子宫和阴道上段的前缘,前屈子宫紧贴膀胱后上缘,后屈子宫突入子宫直肠陷窝。正常子宫长7~8 cm,宽4~5 cm,厚2~3 cm,产后及月经子宫略大,绝经后的子宫萎缩[1]。CT图像上,子宫略呈圆形软组织密度,中央密度略减低。前方为子宫膀胱陷窝,后方为子宫直肠陷窝,阔韧带由子宫侧缘延至盆腔内侧壁,卵巢位于其后下缘,约4 cm×2 cm×2 cm,输卵管在子宫上缘两侧,长约10 cm,正常输卵管柔软似飘带状,通常不能显示[2]。 2病理学基础 子宫肌瘤为实性肿瘤,可单个生长于子宫的任何部位,但较常见的是数个或几十个同时生长成一堆块状物,称“多发性子宫肌瘤”。根据其生长部位可分为肌层内肌瘤,浆膜下肌瘤和黏膜下肌瘤。当肌瘤生长较大、血运供给不足时易发生变性[3]。卵巢常见的良性病变包括囊肿、囊腺瘤和畸胎瘤等。卵巢恶性肿瘤按组织学分类,上皮源性肿瘤占大多数,以浆液性和粘液性囊腺癌最常见,子宫内膜样癌和透明细胞癌少见[4]。另一类为胚胎性肿瘤,如恶性畸胎瘤等。 3CT检查技术 检查前准备:空腹状态下,检查前2 h口服2%含碘溶液1000 ml,避免将正常卵巢与小肠相混淆。对患者进行检查之前要求患者进行喝水,让患者的膀胱充盈,可使用阴道塞对患者的子宫进行标记措施。给以患者肌注654-2 20 mg,用1000 ml盐水对患者进行灌肠,让患者的直肠中充水,这对患者疾病的显像有帮助。CT常规扫描:仰卧位作横断面扫描,扫描范围以耻骨联合下缘水平为下界,上界要包括全部肿瘤。必要时包括全腹部,直扫至膈顶。层厚、层距均为8~10 mm (病变较小可用5 mm,过大用15 mm)。伴有大量腹水时要注意调整窗宽、窗位,探查隐匿于腹水中与其密度相近的完整或已经破碎的卵巢囊性肿瘤组织。螺旋CT容积扫描可进一步发现小的网膜和腹膜种植、肝脏转移及增大淋巴结[5]。CT增强扫描:子宫及卵巢肿瘤的CT诊断须在平扫后,再行增强扫描。使病变获得不同程度的强化或未见强化,有助于病变的定性诊断。增强方法多采用大剂量快速静脉注射。经肘前静脉注射对比剂优维显(300 mg/ml)80~100 ml;速度以2~3 ml/s为宜。

膀胱癌影像学检查诊断及其鉴别

膀胱癌影像学检查诊断及其鉴别 膀胱癌(bladder carcinoma)是膀胱肿瘤中最常见的类型,约占所有恶性肿瘤的4%[1]。90%为移行细胞癌,鳞癌、腺癌占2%-3%[2]。移行细胞癌多呈乳头状向腔内生长,故称乳头状癌,其还可向外侵犯肌层,进而延伸至周围组织和器官。部分移行细胞癌及鳞癌和腺癌呈浸 润性生长,造成膀胱壁局限性增厚[3]。膀胱癌的发生部位以膀胱三角区和两旁的侧壁最为常 见[3]。男性发病率约为女性的3-4倍,年龄以50-70岁为多[4], 在75岁以上男性死因中居第5 位[5]。临床表现主要为无痛性肉眼血尿,约10%患者出现膀胱刺激症状,如尿痛、尿急、尿频等[6]。浸润癌晚期或脐尿管癌可在下腹部触到肿块,转移性淋巴结压迫髂静脉时可引起下 肢水肿。 【影像学表现】 CT检查:膀胱癌的CT影像为膀胱壁局部增厚或向腔内突出的肿块,肿块形态多种多样,常 表现为乳头状、菜花状和不规则形。其形态的多样性是由肿瘤的生长方式决定的。肿瘤向壁 外生长时,出现膀胱轮廓不清楚,膀胱周围脂肪层消失,并可累及邻近的组织器官,如腹壁、盆腔、肠道、输尿管、精囊、前列腺及宫旁组织等。当出现转移灶时,常见盆腔或腹膜后淋 巴结肿大。淋巴结转移的指标是其直径>1.5cm。CT检查用于膀胱癌的诊断与分期,了解肿瘤 浸润膀胱壁的深度,以及盆腔和腹膜后淋巴结、肝及肾上腺有无转移。 MRI检查:由于肿瘤的信号强度既不同于膀胱腔内尿液,也不同于膀胱周围脂肪组织,因而 易于发现膀胱癌向腔内生长所形成的肿块,也易于显示肿瘤侵犯肌层所造成的膀胱壁增厚。 此外,还能发现膀胱癌对周围组织和邻近器官的侵犯,以及盆腔淋巴结转移;对于膀胱镜检 查已发现的膀胱癌。MRI显示肿瘤对膀胱壁浸润深度、盆腔脏器与肿瘤的关系、膀胱癌引起 上尿路积水等方面有一定的优势。增强MRI检查还能确定肿瘤侵犯膀胱壁的深度,所有这些 均有助于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 膀胱造影:膀胱内可有大小不一的充盈缺损,小的缺损易被造影剂掩盖造成漏诊。膀胱双重 造影有利于显示小的肿瘤;膀胱癌边缘多不规则,乳头状膀胱癌的表面凹凸不平,基底宽, 局部膀胱壁变硬,膀胱变形;浸润型膀胱癌侵犯膀胱壁全层时,膀胱壁变硬、固定、增厚, 并有不规则的充盈缺损,膀胱缩小;肿瘤侵犯输尿管口时,可出现输尿管和肾积水的表现。 静脉肾盂造影:由于移行上皮癌具有容易种直及多中心发病的特性,膀胱癌患者应了解上尿 路有无异常,因此IVP不但能了解双侧肾功能,还能发现上尿路并发的肿菌。 超声检查:在行膀胱镜检查前,行经腹超声检查,初步了解泌尿系统的状况,作为膀胱癌的 最初筛选,膀胱镜检查时经尿道超声扫描可以清晰地显示肿瘤及膀胱壁浸润情况。 淋巴造影:膀胱癌容易出现淋巴结转移,严重时堵塞淋巴管引起下肢淋巴水肿。淋巴造影可 以发现转移淋巴结,为进一步鉴别炎症引起的淋巴结肿大,必要时行淋巴结活检。 膀胱动脉造影:可以显示肿瘤血管,多用于膀胱癌晚期行姑息性动脉栓塞治疗。 【鉴别诊断】 根据影像学表现,有时需与以下疾病相鉴别: (1)前列腺癌突入膀胱:可见前列腺体积增大,密度不均匀,增强后呈结节状强化,多呈 菜花状突入膀胱底部,双侧精囊角消失,可见精囊增大。另外,膀胱壁因长期慢性排尿困难,造成整个膀胱壁增厚,但无局部改变,此可与膀胱癌鉴别。前列腺癌血尿癌肿浸润膀胱时出现,经直肠指诊、B超、CT、活组织检查等明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