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昔洛韦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评价
- 格式:pdf
- 大小:1.35 MB
- 文档页数:2
更昔洛韦联合热毒宁对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治疗效果分析摘要:目的研究更昔洛韦联合热毒宁对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作用。
方法观察90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小儿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随机均分对照组与观察组,各组45例,以单一更昔洛韦治疗为对照,分析更昔洛韦联合热毒宁联合治疗价值。
结果治疗后两组共有56例小儿患者症状完全消失,且体温均恢复正常,没有任何并发症,白细胞以及异型常淋巴细胞检测也均正常,其中观察组占34例,观察组仅有2例患儿治疗后症状无好转且体温升高,有效率为95.56%,远远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的免疫功能较对照组强,且仅出现2例粒细胞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更昔洛韦联合热毒宁是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有效方法,能避免不良反应,改善免疫功能。
关键词: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热毒宁;临床效果;更昔洛韦EB病毒又称之为人类疱疹病毒4型,属于DNA病毒,其感染机体后呈现全身感染症状,临床称之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1]。
此病由于EB病毒感染,会长期存在,并且反复性强。
如果不给予及时有效治疗,将会导致免疫系统损伤,随着病情的发展,会出现淋巴系统恶性疾病。
根据权威数据显示,其在小儿中的发病率较高,我国每年约有200万患儿遭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困扰[2-3]。
目前临床多采用药物治疗,笔者为分析更昔洛韦联合热毒宁治疗效果,研究如下:1资料与方法1.1资料方法为分析更昔洛韦联合热毒宁治疗效果,拟定此研究于2015年1月至2017年11月在我院进行,以90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小儿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两组。
经年龄统计、病程统计:观察组年龄集中在6岁左右,但不超过12岁,年龄最小的仅有6个月,平均数(6.2±3.2)岁,病程的极大值为1个月,极小值3天,平均数(16.9±10.3)天,男女比例23:22;对照组年龄集中在6.5岁左右,但不超过13岁,年龄最小的仅有7个月,平均数(6.4±3.1)岁,病程的极大值为1.5个月,极小值7天,平均数(17.8±11.3)天,男女比例24:21。
更昔洛韦治疗EB病毒感染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效果分析发表时间:2018-11-05T14:42:51.583Z 来源:《医师在线》2017年1月第2期作者:艾兴[导读] 形成了统计学意义。
结论:在EB病毒感染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治疗中采用更昔洛韦进行治疗具有理想的治疗效果艾兴(绥滨县人民医院儿科;黑龙江省绥滨县156200)【摘要】目的:分析在EB病毒感染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治疗中采用更昔洛韦的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EB病毒感染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22例进行分析,选取时段为2013年8月至2016年8月期间,采用随机数字分组法进行平均分组,其中予以更昔洛韦治疗的11例患儿为实验组,而予以利巴韦林治疗的11例患儿为对照组,治疗后将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和对比。
结果:相较于对照组,实验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较高,各项临床指标改善时间明显较短,2组各项比较差异P<0.05,形成了统计学意义。
结论:在EB病毒感染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治疗中采用更昔洛韦进行治疗具有理想的治疗效果,在临床治疗中值得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EB病毒感染;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更昔洛韦在临床上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作为一种常见的疾病类型,主要致病原因为EB病毒感染,主要临床症状为发热、咽喉疼痛、外周淋巴细胞增加、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及出现异型淋巴细胞等,对患儿的健康及生命造成严重影响[1]。
在临床治疗中主要以免疫治疗、对症支持治疗及抗病毒治疗为主,其中利巴韦林作为一种常用治疗药物,但是其效果并不明显,而我院发现更昔洛韦的临床治疗效果较为理想,本研究对其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进一步分析,选择2013年8月至2016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22例EB病毒感染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进行分析,以下为分析过程和结果。
1 临床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选择我院收治的EB病毒感染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22例进行分析,选取时段为2013年8月至2016年8月期间,采用随机数字分组法进行平均分组,其中予以更昔洛韦治疗的11例患儿为实验组,其中包括8例男性患儿和3例女性患儿,中位年龄为(5.6±1.8)岁,中位病程为(4.3±0.6)d;而予以利巴韦林治疗的11例患儿为对照组,其中包括7例男性患儿和4例女性患儿,中位年龄为(5.5±1.6)岁,中位病程为(4.4±0.8)d,统计分析2组患儿临床资料中基本信息,P>0.05,统计学意义未形成,提升了此研究中对比数据可比性。
探讨更昔洛韦治疗 EB病毒感染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疗效【摘要】目的:探讨对EB病毒感染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予以更昔洛韦治疗的效果。
方法:纳入时段为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抽取46例EB病毒感染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参与研究,依照计算机表法分组,各23例。
参照组予以利巴韦林静脉滴注治疗,实验组予以更昔洛韦治疗。
检验临床症状恢复时间、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等。
结果:实验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恢复时间低于参照组,组间差异明显(p<0.05);实验组患者的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相比于参照组较优,两组差异显著(p<0.05)。
结论:对EB病毒感染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予以更昔洛韦治疗,使临床症状得到缓解,其免疫系统功能发生明显改善。
【关键词】EB病毒感染;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更昔洛韦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主要因EB病毒感染造成,在儿童群体中发病率较高,还可发生肠道感染、呼吸道感染、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情况,病情发展较快,不能第一时间治疗,会使患者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1]。
临床无明显治疗此疾病的方法,主要依照患者的实际情况,予以抗病毒治疗,更昔洛韦、利巴韦林为常用抗病毒药物[2]。
1.一般数据与方法1.一般数据纳入时段为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抽取46例EB病毒感染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参与研究,依照计算机表法分组,各23例。
实验组:男性人数13例,女性人数10例,年龄介于1~7岁,年龄平均值为(4.12±1.03)岁,病程介于2~8天,病程平均值为(5.12±0.54)天;参照组:男性人数14例,女性人数9例,年龄介于1~8岁,年龄平均值为(4.35±1.26)岁,病程介于1~8天,病程平均值为(5.05±0.52)天;对研究中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组间差异不明显(p>0.05)。
1.1.方法对全部患者予以对症治疗,肝功能异常的儿童予以保肝治疗,呼吸道梗阻、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心肌炎儿童予以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继发性感染儿童予以抗生素治疗,高热的儿童实施退热治疗。
更昔洛韦联合匹多莫德在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中的临床疗效观察摘要】目的:通过对比观察单纯使用更昔洛韦与更昔洛韦联用匹多莫德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中的临床疗效,为患儿选择更佳的治疗方式。
方法:分析在2014年4月—2015年9月期间予我科住院治疗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86例患者,按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43例)和联合组(43例),对照组单纯予以更昔洛韦治疗,联合组予更昔洛韦联合匹多莫德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EB病毒相关免疫学检测(IgM和EB-DNA)的阳性率及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联合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EB-IgM及EB-DNA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联用更昔洛韦与匹多莫德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且EB病毒的免疫学检测转阴率更高,可在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更昔洛韦;匹多莫德;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疗效【中图分类号】R3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03-0107-02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是由于EB病毒感染后引起的单核巨噬系统疾病,具有传染性。
该病毒多潜伏于人体的淋巴组织中,待机体免疫力低下时感染发病[1]。
由于儿童的免疫器官发育不完全,自身免疫力低下等原因,易被感染致病。
其临床表现多为发热、咽峡炎和淋巴结大。
目前核苷类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更昔洛韦等治疗IM取得不错的临床疗效,本次研究在给予更昔洛韦抗病毒治疗的基础上加入匹多莫德促进免疫系统功能恢复[2]并与单用更昔洛韦进行疗效对比,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分析在2014年4月—2015年9月期间予我科住院治疗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86例患者,按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43例)和联合组(43例),对照组:年龄:1~13岁,联合组42例,年龄:1~14岁。
更昔洛韦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54例疗效观察作者:黄诚英来源:《中国社区医师》2010年第09期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是由非洲淋巴细胞瘤病毒(EB)引起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急性增生性传染病,儿童易感,抗生素及一般抗病毒药物治疗无效。
目前,对EB病毒所致IM的诊治尚处于摸索阶段,为探讨更昔洛韦治疗儿童EB病毒所致IM的疗效和安全性,笔者对我院治疗的54例传染性IM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 2008年8月~2009年9月在我科确诊IM住院患者108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4例。
治疗组男30例,女24例;年龄2个月~10岁,平均2.8±2.0岁;住院前病程1~8天,平均4.2±1.7天。
对照组男28例,女26例;年龄2.5个月~10岁,平均2.7±2.3岁;住院前病程2~10天,平均4.8±1.9天。
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病程及病情严重程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①临床表现为发热、咽峡炎、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②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占白细胞总数>10;③血清嗜异性凝集试验阳性;④EB病毒抗体阳性。
符合①,再具备其他3项中的任何1项即可确诊。
治疗方法治疗组给予更昔洛韦,剂量10 mg/(kg•日),疗程7~14天;对照组给予利巴韦林,剂量10~15 mg/(kg•日),疗程7~14天。
两组均对症治疗及酌情使用抗生素。
肝功能异常者加用保肝药,心肌酶谱异常者加用心肌营养药。
观察指标全部病例治疗前后均查血常规,外周血白细胞、变异淋巴细胞计数及血小板计数,心肌酶谱、肝肾功能和腹部超声。
每天观察记录体温、咽部症状、肝脾及淋巴结回缩情况,治疗期间观察有无药物引起的发热、皮疹,消化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泻等,详细记录患者出现的任何不良反应。
疗效判定标准①显效:用药24小时内体温开始下降,3天内体温恢复正常,肝脾淋巴结缩小,一般情况好转。
更昔洛韦治疗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23例观察
朱华
【期刊名称】《现代临床医学》
【年(卷),期】2003(029)001
【摘要】目的:观察更昔洛韦治疗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将48例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23例和对照组25例,治疗组采用更昔洛韦治疗,对照组采用干扰素治疗,进行临床对比观察.结果:更昔洛韦治疗组的热程、咽峡炎、肝脾淋巴结肿大的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而且治疗组的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异型淋巴细胞及肝功能恢复至正常的时间也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更昔洛韦治疗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有明显疗效.
【总页数】2页(P27-28)
【作者】朱华
【作者单位】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四川,成都,61003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25.1
【相关文献】
1.更昔洛韦治疗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观察 [J], 郑雪芳
2.更昔洛韦治疗EB病毒感染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J], 蔡继敏;罗新福
3.穿琥宁联合更昔洛韦治疗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疗效观察 [J], 罗伟华;石燕明
4.更昔洛韦治疗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观察 [J], 郑雪芳
5.静脉滴注更昔洛韦治疗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不良反应观察与处理 [J], 万正兰;肖佩玉;梁雪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116•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主要是由EB病毒感染引起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急性增生性疾病[1]。
全年均可发病,儿童易感,严重影响着儿童的身体健康,采用抗生素以及一般的抗病毒药物治疗此病一般无效[2]。
为了更好探讨采用更昔洛韦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疗效,本文主要在我院选取了80例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采用更昔洛韦和利巴韦林进行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评价其疗效,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临床资料:本次试验的对象全部选自2010年11月-2013年12月收治我院的80例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依照随机分配原则将患者分为更昔洛韦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为40例。
其中更昔洛韦治疗组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为2~11.5岁,平均年龄(6.5±2.0)岁;住院前病程为1~10天,平均(3.5±2.1)天。
对照组中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龄为3~12岁,平均年龄(6.8±2.5)岁;住院前病程为1~11.5天,平均(3.7±3.1)天。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住院前病程等无统计学差别(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选取患者的诊断标准主要为[3]:①患者在临床上出现发热、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以及咽峡炎等症状;②患者的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增多,占到白细胞总数的10%以上;③EB病毒抗体阳性。
如果患者出现①的临床症状,且后面的2项符合其中的任意1项即可诊断。
方法:治疗组患者主要采用更昔洛韦进行治疗。
每天给予患者更昔洛韦5mg/(kg·次),Q12H静滴,将更昔洛韦稀释到1mg/ml的浓度,每次不少于1小时,疗程为7天。
而对照组患者使用利巴韦林静滴进行治疗,10mg/(kg·天),疗程同样为7天。
两组患者在进行治疗时,均可使用对症治疗药物,如降钙素原升高考虑合并细菌感染时酌情采用抗生素,肝功能有问题的患者,需要服用保肝药物,心肌酶谱异常的患者服用心肌营养药物进行治疗。
两组患者在疗程结束后对比分析患者的临床疗效。
观察指标:对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后都要对患者的血常规外周血白细胞、变异淋巴细胞以及血小板计数、心肌酶谱、肝肾功能及腹部超声进行检查。
在治疗时对于患者的体温、咽部症状、肝脾以及淋巴结回缩等情况每天都要进行记录,并记录好患者在治疗期间有无出现药物所引起的发热、皮疹、消化道症状等任何不良反应。
疗效判定:①显效:患者在用药治疗24~36小时内体温开始下降、恢复正常,同时肝脾淋巴结缩小,临床症状显著好转;②有效:患者在用药3天后体温开始下降,5天后体温恢复正常,肝脾淋巴结开始缩小,临床症状出现好转;③无效:患者在用药5天后体温仍没有恢复正常,肝脾淋巴结没有缩小。
总有效率=(显效人数+有效人数)/总人数×100%。
统计学处理:本次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两组患者症状恢复时间对比:通过对两组患者的症状对比分析,更昔洛韦治疗组患者的发热时间、体温下降及恢复正常时间、咽峡炎缓解、淋巴结和肝脾肿大缩小、异型淋巴细胞恢复正常以及患者住院的时间远低于对照组患者的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详见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治疗组患者的显效人数及总有效人数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详见表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对比:通过对两组患者观察,治疗组患者有3例出现呕吐现象,3例出现头痛,减慢输液的速度后不良症状消失,有2例出现粒细胞减少,但是在患者停药后很快恢复正常。
对照组患者在治疗时无不良反应。
讨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由EB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或者亚急性感染性疾病。
近几年,该病在小儿中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越来越受到医学界的重视[4]。
EB病毒主要属于疱疹病毒属[5],由于B淋巴细胞更昔洛韦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评价陈叶 冼雄辉 包忠宪广东医学院附属南山医院儿科 518101【摘要】目的:对于更昔洛韦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疗效进行探讨。
方法:随机选取80例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患者每天给予更昔洛韦5mg/(kg·次),Q12H静滴,将更昔洛韦稀释到1mg/ml的浓度,每次不少于1小时;对照组患者使用利巴韦林静滴进行治疗,10mg/(kg·天)。
两组疗程均为7天。
然后进行临床观察。
结果:治疗组患者的发热、体温恢复正常、咽峡炎缓解、淋巴结以及肝脾肿大开始缩小、异型淋巴细胞恢复正常以及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显著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的显效人数以及总有效人数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更昔洛韦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能明显提高疗效。
【关键词】更昔洛韦;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中图分类号】R512.7 【文献标识码】B•117•2014 年 6月 第一卷 第6期的表面存在该病毒的受体,因此主要引起B淋巴细胞的感染,导致抗原体发生改变,从而引起T淋巴细胞出现活化。
通过细胞毒性使B淋巴细胞的无限增值能力消退,同时产生白细胞介素以及肿瘤坏死因子等细胞因子,使患者出现发热、咽峡炎、肝脾肿大等临床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6]。
更昔洛韦药物的化学名为丙氧鸟苷,属于一种新的无环鸟嘌呤衍生物,该药物的水溶性非常好,是一种抗DNA病毒药物,在胸苷激酶病毒的作用下可以生成为活化的三磷酸型[7]。
生成的三磷酸型主要具有以下功能:①通过竞争性,对病毒的DNA聚合酶起到抑制性作用;②可以直接深入到病毒的DNA中去,使DNA链的延长终止。
通过静脉注射的方式使更昔洛韦进入到患儿体内,使患儿能够直接进行吸收,在其体内广泛分布,同时可以透过血脑屏障、眼内及深部的组织。
更昔洛韦不在患儿的体内进行代谢反应,可以直接通过肾进行排泄,无肾毒性,且不损害肝酶系统,因此患者很少有不良反应。
利巴韦林在细胞内能够被腺苷激酶磷酸化,生成利巴韦林单磷酸,对肌酐磷酸脱氢酶的活性起到干扰作用,从而对鸟苷酸的合成起到影响作用,使DNA病毒的复制得到阻断。
故更昔洛韦治疗相比于其他抗病毒药物有更好的临床疗效,主要是由于更昔洛韦对于病毒感染的淋巴细胞有更高的亲和性,就能够大大缩短白细胞总数以及异型淋巴细胞恢复的时间。
本研究通过治疗组采用更昔洛韦治疗,对照组采用其他抗病毒治疗,以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结果显示,更昔洛韦治疗组患者的发热时间、体温下降以及恢复正常时间、咽峡炎缓解、淋巴结和肝脾肿大缩小、异型淋巴细胞恢复正常以及患者住院的时间都要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治疗组患者的显效人数及总有效人数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的不良反应状况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
说明采用更昔洛韦对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治疗临床效果更加显著、安全有效。
更昔洛韦滴注过快可引起心悸、头痛、呕吐等不良反应,肝肾损害者应减量,虽未出现明显的白细胞下降等副作用,但应用时仍应引起注意。
参考文献[1] 吴瑞萍,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821-825.[2] 邹桂华,李静,江庆萍,等.T细胞性淋巴瘤中CD21的表达与EB病毒感染关系的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3,13(1):28-29.[3] 吴梓梁.小儿内科学[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13:437-440.[4] 程燕容,童立忠.无环鸟苷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效果[J].国外医学儿科学分册,2011,24(5):272.[5] 许红梅,王绍映.静脉丙球、α干扰素及利巴韦林对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疗效比较[J] 儿科药学杂志,2010,9(4):125-126.[6] 张国元,黄榕,杨于嘉.更昔洛韦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疗效分析[J].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1,25(12):25-26.[7] 董永绥.小儿传染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19.表1 两组患者症状恢复时间对比(d)组别例数发热时间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咽峡炎缓解时间淋巴结缩小时间肝脏恢复正常时间肝脾恢复正常时间异型淋巴细胞恢复正常时间住院时间治疗组407.9±2.5 3.2±1.57.5±3.6 6.5±2.58.5±3.010.6±2.79.3±2.810.8±2.7对照组4012.5±3.2 6.2±2.511.5±3.711.3±3.012.5±1.515.2±3.413.5±3.514.2±2.8 P<0.05<0.05<0.05<0.05<0.05<0.05<0.05<0.05表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组别例数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治疗组402016490对照组409172465P<0.05>0.05<0.05<0.05仅局限在骨迷路且直径<2mm者为小型[8]。
Dornhoffer 依据病变深度分为3型,外半规膜骨质损坏但骨内膜完整者为Ⅰ型,外淋巴开放者为Ⅱ型,膜迷路受损为Ⅲ型。
本组依据瘘管深度进行分型治疗效果很好。
综上所述,根据瘘管深度进行临床分型对手术处理方式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1] 朱丽雅,彭丹丹,叶放蕾,等.慢性中耳炎伴迷路瘘管35例诊疗经验[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1,25(1):28-29. [2] 刘国钧,刘学军,高金健,等.慢性中耳炎并发迷路瘘管的手术诊治体会[J].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12,12(2):101-102. [3] 区永康,许耀东,刘翔,等.胆脂瘤型中耳炎并发迷路瘘管的手术治疗[J].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2008,16(5):346-346.[4] Ghiasi byrinthine fistula in chronic otitis media withcholesteatoma J[J].J Pak Med Assoc,2011,61(4):352-355.[5] 万良财,郭梦和,谢南屏,等.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合并迷路瘘管诊治体会(附32例报告)[J].中华耳科学杂志,2009,7(l):35-38.[6] Ikeda R,Kobayashi T,Kawase T,et al.Risk factors for deteriorationof bone conduction hearing in cases of labyrinthine fistula caused by middle ear cholesteatoma[J].Ann Otol Rhinol Laryngol,2012,121(3):162-167.[7] Stephenson MF,Saliba I.Prognostic indicators of hearing aftercomplete resection of cholesteatoma causing a labyrinthine fistula J[J].Eur Arch Otorhinolaryngol,2011,268(12):1705-1711.[8] 吴玉花,李素娟,秦兆冰.影响听力重建手术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耳科学杂志,2012,10(1):234-235.(上接第1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