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磷酸阿糖腺苷与更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比较
- 格式:pdf
- 大小:413.72 KB
- 文档页数:2
更昔洛韦的药理及临床应用分析摘要:目的:探讨更昔洛韦的药理作用,评价更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70例带状疱疹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患给予更昔洛韦0.5g/d静脉滴注,每日1次。
对照组给予阿昔洛韦0.5g/次,静脉滴注,2次/d,疗程7d。
并观察记录症状体征以及不良反应,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观察组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的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更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疗效显著,疗效优于阿昔洛韦,不良反应较多,是治疗带状疱疹的有效药物,应选择性应用。
关键词:更昔洛韦;带状疱疹;更昔洛韦外文名ganciclovir,别名赛美维、丽科伟。
更昔洛韦可用于抗病毒,如单纯疱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对巨细胞病毒尤具抗菌活性主要用于:预防免疫缺陷和免疫抑制患者的巨细胞病毒视网膜炎,预防和治疗器官移植者和AIDS患者的巨细胞病毒感染。
带状疱疹是皮肤科常见的病毒性皮肤病,由于又能引起后遗神经痛,临床上更昔洛韦可以通过抑制病毒的复制而对带状疱疹患者产生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1]。
我院于2014年11月至2016年1月期间对70例带状疱疹患者治疗,其中35例用更昔洛韦治疗,现将临床具体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70例患者均有带状疱疹的典型临床症状和特征,病程中未使用过抗病毒药物,患者无肝、肾功能障碍和糖尿病等系统性疾病,无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史;观察组中,男14例,女21例。
年龄19~72岁,平均年龄52.5岁。
平均病程3.5d;对照组男15例,女20例。
年龄18~73岁,平均年龄53.7岁。
平均病程3.1d;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部位、病程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观察组患者给于更昔洛韦0.5g/d,静脉滴注,每日1次;对照组患者给于阿昔洛韦0.5g/次,静脉滴注,2次/d,疗程7d。
两组均给予维生素B1注射液0.1g,1次/d,肌肉注射,维生素B12注射液0.5mg,1次/d,肌肉注射,炉甘石洗剂外用,每日2次。
单磷酸阿糖腺苷治疗小儿 EB病毒感染的效果和用药安全性评价【摘要】:目的研讨单磷酸阿糖腺苷治疗小儿EB病毒感染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
方法于2019年4月至2021年6月期间我院接治的57名小儿EB病毒感染患儿,分为对照组(28名)和观察组(29名)。
对照组使用更昔洛韦,观察组使用单磷酸阿糖腺苷。
将两种方法在临床中的应用效果予以对比,并分析。
结果观察组有效率93.1%(27/29)显著高于对照组71.4%(20/28),比对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儿住院、淋巴结消肿、体温恢复、扁桃体消退时长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比对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儿不良反应发发生率6.8%(2/29)显著低于对照组28.6%(8/28),比对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小儿EB病毒感染应用单磷酸阿糖腺苷治疗更为对症。
适合临床中使用推广。
【关键词】:单磷酸阿糖腺苷;小儿EB病毒感染;治疗效果EB病毒感染是小儿常见疾病之一,由于患儿免疫力低下,很难抵挡住病毒的侵蚀,因此感染风险高,但临床症状不明显,如若出现误诊、漏诊,将对患儿产生不利影响。
本文结合我院接治的部分小儿EB病毒感染患儿,通过不同方式分组治疗,并对治疗结果展开分析。
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于2019年4月至2021年6月期间我院接治的57名小儿EB病毒感染患儿,分为对照组(28名)和观察组(29名)。
对照组中15名男性,13名女性,年龄5个月至12岁,平均(5.4±0.6)岁;观察组中17名男性,12名女性,年龄5个月至13岁,平均(5.9±0.3)岁。
两组患儿一般资料基数比对没有明显差异(P>0.05),可比较。
1.2方法1.2.1对照组应用更昔洛韦治疗。
将10mg/(kg·d)更昔洛韦予以静脉滴注,每12小时滴注1次,每次滴注时间不得少于1小时,坚持5至14天。
更昔洛韦与阿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评价【摘要】目的:于带状疱疹治疗期间采用更昔洛韦与阿昔洛韦治疗,分析其疗效。
方法:研究以我门诊收治带状疱疹患者为分析指标,共计92例,模拟随机抽签方式,一组45例予以阿昔洛韦治疗,一组47例予以更昔洛韦治疗。
结果:更昔洛韦组患者疱疹消散用时、疼痛改善用时、结痂用时均显著短于阿昔洛韦组用时,差异显著(P<0.05);2组患者药物治疗期间,均无严重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更昔洛韦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略低于阿昔洛韦组,差异均衡(P>0.05)。
结论:阿昔洛韦及更昔洛韦于带状疱疹治疗中均有积极导向,更昔洛韦有效机制及安全机制更佳。
【关键词】带状疱疹;更昔洛韦;阿昔洛韦;疗效;安全性带状疱疹为临床常见的感染性皮肤病,临床针对带状疱疹病理机制及治疗需求,多予以药物治疗,临床常用阿昔洛韦、更昔洛韦治疗,抗病毒治疗,改善皮损情况,加速结痂[1]。
随着临床治疗质量要求不断提高,临床药物疗效探究不断深入,临床于带状疱疹治疗药物有效性及安全性进行深入研究,旨在选取最佳适配的治疗方案。
现本研究笔者特收集92例带状疱疹患者进行药物疗效分析,开展如下研究。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研究以我门诊收治带状疱疹患者为分析指标,共计92例,模拟随机抽签方式,一组45例,一组47例,统计校验2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均衡(P>0.05),见表1。
表1 2组基线资料[n,±s]组别n男/女发病年龄中数病程中数阿昔洛韦组4524/2035.68±1.425.16±0.18更昔洛韦组4725/2236.02±1.395.21±0.17纳入标准:(1)92例分析指标均满足《感染性皮肤病诊治指南-带状疱疹篇》[2]对疾病的评估依据,伴有典型的皮损样改变,病程均在1周内,为初诊患者,既往未采用抗病毒、镇痛药物治疗;(2)患者均对研究项目知情,获伦理批准后实施研究。
带状疱疹病因系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virus,VZV)所致。
VZV现已命名为人疱疹病毒3型(HHV-3),此病毒呈砖形,有立体对称的衣壳,内含双链DNA分子。
VZV对体外环境的抵抗力较弱,在干燥的痂内很快失去活性。
对此病毒免疫力的儿童被感染后,发生水痘。
部分患者被感染后成为带病毒者而不发生症状。
由于病毒具有亲神经性,感染后可长期潜伏于脊髓神经后根神经节的神经元内,当抵抗力低下或劳累、感染、感冒发烧,生气上火等,病毒可再次生长繁殖,并沿神经纤维移至皮肤,使受侵犯的神经和皮肤产生激烈的炎症。
皮疹一般有单侧性和按神经节段分布的特点,有集簇性的疱疹组成,并伴有疼痛;年龄愈大,神经痛愈重。
此病现代医学称为带状疱疹,民间称为蛇胆疮,缠腰龙,飞蛇等称。
发病机制其主要特点为簇集水泡,沿一侧周围神经作群集带状分布,常伴有明显神经痛。
人是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的唯一宿主,病毒经呼吸道黏膜进入血液形成病毒血症,发生水痘或呈隐性感染,以后病毒可长期潜伏在脊髓后根神经节或者颅神经感觉神经节内。
当机体受到某种刺激(如创伤、疲劳、恶性肿瘤或病后虚弱等)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时,潜伏病毒被激活,沿感觉神经轴索下行到达该神经所支配区域的皮肤内复制产生水疱,同时受累神经发生炎症、坏死,产生神经痛。
本病愈后可获得较持久的免疫,故一般不会再发。
腰部带状疱疹所引起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
此病发生的病理机制为:本病在无或低免疫力的人体(如儿童)中引起原发感染,病原体VZV 病毒主要经呼吸道黏膜进入血液形成病毒血症,即水痘。
水痘症状消失后,感染的病毒以潜伏形式长期存在于脊神经或颅神经的神经细胞中,被某些因素激活后,病毒从一个或数个神经节沿相应的周围感觉神经到达皮肤,在神经末梢迅速繁殖并破坏组织、细胞,使之发炎、出血、死亡而发病,引起复发感染,即带状疱疹。
原发感染患水痘后,少部分人能复发感染即患带状疱疹;大多数人携带病毒终身不复发感染。
2020年6月 第12期临床用药论坛阿糖腺苷与更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对比分析温宝来山东省蒙阴县人民医院感染科,山东 临沂 276200【摘要】目的:研究阿糖腺苷与更昔洛韦在带状疱疹治疗上的临床疗效。
方法:从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间,我院接收的带状疱疹患者中抽选56例进行随机分组实验,采用硬币法进行分组,分为对照组及实验组两组,两组各28例患者,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抗病毒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更昔洛韦对带状疱疹进行治疗,实验组同样在常规抗病毒治疗的基础上使用阿糖腺苷进行治疗,对照两组患者水疱抑制时间、疼痛缓解时间以及结痂时间,据此评价两种药物对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
结果:实验组患者水疱抑制时间、疼痛缓解时间以及结痂时间相对更短。
结论:使用阿糖腺苷的实验组患者其水疱抑制时间、疼痛缓解时间以及结痂时间均更短,由此可见阿糖腺苷在带状疱疹患者的治疗中具有更为显著的临床效果。
【关键词】阿糖腺苷;更昔洛韦;带状疱疹;临床疗效[中图分类号]R75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0)12-0084-02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所致的一种急性传染性皮肤病。
带状疱疹患者其水泡易发于躯干、下肢、头面部以及臀部等部位,患处起初有烧灼感并引发相关部位神经痛,随着病情发展患处开始出现粟米粒大小的丘疹,并快速发展为水疱,水疱内组织液相对清澈,水疱周边基底皮肤有红晕。
人感染水疱-带状疱疹病毒后不一定马上发病有些患者呈现出隐性感染的状态,当人体免疫力下降时病毒开始对相关区域进行侵害并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
该病好发于春秋两季,主要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并造成感染,患者在出现相应症状后病情发展相对迅速,烧灼感、疼痛感比较明显,多数患者还会有一定的全身症状,包括低热、淋巴结肿大、食欲减退等。
该病目前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可选药物比较多,主要以抗病毒治疗为主,当前对带状疱疹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多选择免疫激活以及抗病毒治疗并行的方式,更昔洛韦是常见的抗病毒药物,也是带状疱疹治疗过程中的常用药,阿糖腺苷是一种嘌呤腺苷,对DNA病毒具有较好的抗病毒作用,本文将在带状疱疹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比两种抗病毒药物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单磷酸阿糖腺苷治疗带状疱疹临床体会摘要】目的:探讨单磷酸阿糖腺苷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效果和价值。
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间我院收治的72例带状疱疹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分组的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6例。
对照组采用泛昔洛韦治疗,观察组采用单磷酸阿糖腺苷治疗,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患者疱疹消退时间、疼痛消失时间、皮损痊愈时间及结痂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22%,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7.7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神经痛发生率为5.56%,对照组神经痛发生率为2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单磷酸阿糖腺苷治疗带状疱疹,疗效较好,值得推广及应用。
【关键词】带状疱疹;单磷酸阿糖腺苷;泛昔洛韦;临床体会【中图分类号】R75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33-0111-01带状疱疹是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所引发的一种急性皮肤疾病,近年来,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工作节奏的增快,带状疱疹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发病年龄也越来越年轻化。
以往的经验证明,对于带状疱疹若没有及时治疗,则很可能出现永久性后遗神经痛等并发症,增加患者的痛苦和负担。
本文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月间我院收治的72例带状疱疹患者为研究对象,分组对比了单磷酸阿糖腺苷和泛昔洛韦的应用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间我院收治的72例带状疱疹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个小组。
观察组共36例,女16例,男20例,年龄22~84岁,平均年龄(55.6±2.3)岁;对照组共36例,女18例,男18例,年龄24~86岁,平均年龄(56.3±2.5)岁。
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上没有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给予两组患者激素、营养神经、炉甘石洗剂等对症治疗[1],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采用泛昔洛韦治疗,口服泛昔洛韦,0.25g/次,3次/d;观察组采用单磷酸阿糖腺苷治疗,静脉滴注单磷酸阿糖腺苷250ml及氯化钠注射液250ml,1次/d。
阿糖腺苷与更昔洛韦治疗小儿病毒性肺炎的成本—效果分析目的探讨应用阿糖腺苷和更昔洛韦治疗病毒性肺炎的疗效、不良反应及成本-效果比差异。
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选择2012年1月~2014年1月病毒性肺炎患儿94例,将以上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阿糖腺苷组和更昔洛韦组。
确定两组患者成本,分析两组患者成本效果。
结果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获得1个单位效果情况下,更昔洛韦组所用成本小于阿糖腺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更昔洛韦组静滴方案临床效果显著且成本较小。
标签:病毒性肺炎;成本效果;更昔洛韦;阿糖腺苷病毒性肺炎(viral pneumonia)是由上呼吸道病毒感染,向下蔓延所致的肺部炎症。
可发生在免疫功能正常或抑制的儿童和成人。
引起儿童肺炎的常见病毒为甲、乙型流感病毒、腺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和冠状病毒等[1]。
我们对临床常用于治疗病毒性肺炎的两种药物,阿糖腺苷和更昔洛韦进行了成本-效果药物经济学分析,以期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儿科住院的病毒性肺炎患儿94例,其中男58例,女36例;年龄(3.8±1.7)岁。
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阿糖腺苷组和更昔洛韦组,各47例,两组间患者年龄、性别、病情均无显著性差别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及观察方法更昔洛韦组给予患者注射用更昔洛韦100mg/次,2次/d,给予静脉给药。
阿糖腺苷组给予患者阿糖腺苷注射液100mg/次,2次/d,进行静脉滴注。
严密监测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各项指标。
两组均未使用抗菌药物,对症治疗也相同。
记录治疗前后的肝肾功能、血尿常规等指标。
通过病历记录,监测肺部罗音、咳嗽症状、体温及不良反应等情况。
1.3效果评价效果评价是以某一临床治疗目的为衡量指标,我们所关注的特定药物治疗方案的临床结果。
我们以总有效率作为衡量两个治疗方案的指标。
各项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无变化或进一步加重为无效;用药1w后体温降至正常,各项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有改善为好转;3d内体温下降,1w内降至正常,各项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也恢复正常为显效。
核苷类核苷由碱基和糖两部分组成。
由五种天然碱基(A,C,T,U,G)中的一种与核糖或脱氧核糖所形成的各种核糖核苷或脱氧核糖核苷称天然核苷,若通过化学修饰改变天然碱基或糖基中的基团后形成的核苷称为人工合成核苷,则这些人工合成核苷就有可能成为天然核苷的抑制剂,抑制病毒或宿主细胞的DNA或RNA聚合酶活性,阻止DNA或RNA的合成,杀灭病毒。
核苷其类似物类抗病毒药物依据其结构可以分为非开环类和开环类。
1.非开环核苷类核苷类抗病毒药物通常需要在体内转变成三磷酸酯的形式而发挥作用,这是此类药物共有的作用机制。
齐多夫定(Zidovudine)为胸苷的类似物,在其脱氧核糖部分的3位上以叠氮基取代,它可以对能引起艾滋病的HIV和T细胞白血病的RNA肿瘤病毒有抑制作用,为抗逆转录酶病毒药物。
齐多夫定进入HIV感染的细胞内,先由宿主细胞内的胸苷激酶、胸苷酸激酶及核苷二磷酸激酶磷:酸化,生成5′-三磷酸化齐多夫定而发挥作用。
齐多夫定对光、热敏感,所以齐多夫定应在15~25℃以下避光保管。
齐多夫定胃肠道吸收较好,口服生物利用度为60%~70%,半衰期约为1 h,在机体组织和脑脊液中较高。
齐多夫定进人体内后,经肝脏首过代谢后,快速与葡糖醛酸结合生成5′-氧葡糖醛酸苷代谢物,此代谢物血浆清除半衰期与齐多夫定相似,但没有抗HIV作用。
另一个代谢产物为3′-氨基-3′-脱氧胸苷,其血浆中浓度很低,可能与骨髓抑制毒性有关。
齐多夫定主要毒性为骨髓抑制,表现为贫血,因此用药后的患者有30%~40%出现严重贫血和粒细胞减少,需定期进行输血。
司他夫定(Stavudine)为脱氧胸苷的脱水产物,引入2′,3′-双键,是不饱和的胸苷衍生物。
司他夫定对酸稳定,口服吸收良好,血浆半衰期比较短,为1-2h,大量的药物以原型从尿中排泄。
司他夫定作用机制和齐多夫定相似,进人细胞后,在5′位逐步磷酸化,生成三磷酸酯,从而达到抑制逆转录酶活性,使DNA键断裂的作用。
更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临床疗效观察摘要目的:探讨对带状疱疹以更昔洛韦进行治疗得到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2021年2月—2022年3月间曾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带状疱疹患者126例,将这些患者分成两组,分别表示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中患者以阿昔洛韦进行治疗,而观察组中患者以更昔洛韦进行治疗,观察其临床效果。
结果:观察两组患者的症状消失时间,其结果显示观察组中患者的消失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5.2%,而对照组中患者的总有效率仅仅为76.2%,两组患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结论:在带状疱疹的临床治疗中应用更昔洛韦具有十分理想的临床效果,可以促使患者尽快康复,有利于临床治疗有效率的提升,可以推广应用。
关键词:带状疱疹;更昔洛韦;临床效果带状疱疹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皮肤疾病,往往会导致患者有比较显著的皮肤炎性反应以及神经炎性反应出现,随着疾病的不断进展,最终会导致出现神经痛。
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及工作。
目前,临床上对带状疱疹常规以阿昔洛韦进行治疗,但是这种药物治疗往往需要很长时间,痛苦比较大,而以更昔洛韦的效果相对来说更理想。
为探究在带状疱疹的临床治疗中更昔洛韦的临床效果,本文特选择2021年2月—2022年3月间曾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带状疱疹患者126例,分别以阿昔洛韦与更昔洛韦进行治疗,特进行如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1.1资料来源本文研究中选择的所有对象均来源于2021年2月—2022年3月间曾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带状疱疹患者126例,将这些患者分成两组,并且分别以观察组与对照组表示。
在对照组中纳入的患者总人数为63例,其中男性患者为33例,另外30例为女性患者,这些患者的年龄都在25—65岁之间,其年龄大小平均值为45.8±2.8岁;观察组中的患者总数量为63例,该组中的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分别为32例与31例,患者的年龄区间为24—66岁,其平均年龄为46.8±2.8岁。
单磷酸阿糖腺苷与阿昔洛韦治疗生殖器疱疹的疗效对比目的比较单磷酸阿糖腺苷与阿昔洛韦治疗生殖器疱疹的临床效果。
方法以我院接诊的200例皮肤科患者为研究对象,平均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为试验组患者注射单磷酸阿糖腺苷治疗,为对照组患者注射阿昔洛韦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止疱时间和皮肤愈合程度,给予相应的评分。
结果试验组临床治愈84例,显效10例,有效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4%,对照组临床治愈53例,显效23例,有效18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76%。
结论单磷酸阿糖腺苷是依旧疱疹病因针对治疗疱疹的药物,这种方法无论是在止疱时间、皮肤愈合程度上、康复人数上都要明显好于阿昔洛韦。
标签:单磷酸阿糖腺苷;阿昔洛韦;生殖器疱疹生殖器疱疹(genital herpes,GH)是由单纯疱疹病毒(HSV)感染泌尿生殖器及肛周皮肤黏膜而引起的一种慢性、复发性、难治愈的STD[1]。
因其可引起播散性HSV感染、病毒性脑膜炎、盆腔炎等一系列并发症;在艾滋病流行地区,还增加了HIV感染的危险性;此外,孕妇还可引起胎儿感染和新生儿疱疹;故此生殖器疱疹的防治备受临床医师的关注。
以往,临床用药以阿昔洛韦治疗为主。
近3年来,我院皮肤科采用单磷酸阿糖腺苷治疗生殖器疱疹,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过程中,主要以200例本院皮肤科门诊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
试验组100例,年龄20~64岁,病程3 w~6个月;对照组100例,年龄20~64岁,病程3 w~6个月;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症状和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较性。
患者选取标准:诊断标准:会阴部(含龟头、冠状沟、尿道口、阴茎体、阴囊、外阴、阴道、宫颈,肛周、大腿及臀部)先有烧灼感,随即出现多个群集的红色斑丘疹烧灼感,并迅速变成小水疱。
疱液起初清亮,以后渐变为脓性。
水疱易破溃,形成糜烂或浅溃疡,伴明显疼痛。
1.2方法1.2.1治疗方法试验组患者给予注射用单磷酸阿糖腺苷(南国春○R注射用单磷酸阿糖腺苷0.2 g,湖北华世通潜龙药业有限公司)0.6 g/次,配250 m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60滴/min,1次/d,10 d为1个疗程。
我院注射用单磷酸阿糖腺苷用药分析宋 瑞,卞光奇,陈晓东(泗县人民医院药剂科,安徽泗县234300)摘要:目的 调查我院2016年2月份出院患者注射用单磷酸阿糖腺苷的使用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方法 利用我院合理用药信息系统对该药的科室分布、出院诊断、患者年龄分布作统计分析。
结果 我院新生儿科患者使用最多;该药主要用于呼吸道感染疾病;临床使用较多的患者为小于3岁的儿童;本院不合理使用注射用单磷酸阿糖腺苷的最突出表现为超适应症用药。
结论 我院应针对单磷酸阿糖腺苷的临床用药加强监管,尤其要确保儿童合理、安全用药。
关键词:注射用单磷酸阿糖腺苷;用药分析;合理用药中图分类号:R969 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 3765(2021) 02 0188 02 注射用单磷酸阿糖腺苷作为一种抗脱氧核糖核酸(DNA)类病毒药物,其作用机制表现为能与病毒的DNA聚合酶结合,从而抑制合成病毒的脱氧核糖核酸。
主要适应症为治疗巨细胞病毒感染及疱疹病毒感染所致的脑炎、口炎等。
查阅相关说明书及文献资料发现,单磷酸阿糖腺苷只对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和乙肝病毒有效,但其对疱疹性病毒的疗效与阿昔洛韦比较也不占优势,对于RNA病毒感染的有效性没有充分证据证明。
注射用单磷酸阿糖腺苷不良反应报告数量近年来增长趋势明显〔1〕,为规范我院药品的合理使用,降低患者用药风险,现对我院使用注射用单磷酸阿糖腺苷住院患者病历进行统计、分析与评价,并将结果进行汇总。
1 资料与方法1 1 资料来源 利用我院合理用药软件系统抽取2016年2月份所有使用注射用单磷酸阿糖腺苷的患者的出院归档病历,合计60份。
1 2 方法 通过对每份使用注射用单磷酸阿糖腺苷病历的住院号、使用科室、姓名、年龄、诊断、单次剂量和频次逐项进行登记,根据药品说明书及相关文献资料,点评注射用单磷酸阿糖腺苷的用药合理性。
2 结果2 1 使用科室情况 经统计,我院单磷酸阿糖腺苷用药情况,新生儿科患者应用最多(见表1)。
147投稿邮箱:zuixinyixue@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年 第19卷 第32期·药物与临床·阿昔洛韦联合单磷酸阿糖腺苷治疗带状疱疹疗效观察罗才艺(融安县人民医院 皮肤科,广西 柳州 545400)0 引言带状疱疹主要是由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炎症性皮肤病,具有病程长、难治愈、反复性高、病发率高等特点,早期可在皮肤黏膜上出现丘疱疹、疱疹,以及局部神经,引起不同程度的神经痛,若干预不及时,可产生后遗神经痛,对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为了改善症状,还需加强药物治疗 [1]。
通过分析往期报道,可发现阿昔洛韦联合单磷酸阿糖腺苷治疗能够迅速阻止神经损伤,减轻神经炎症反应,抑制病毒复制,改善临床症状,起效快、安全性高、增效协同等优势 [2]。
而本文旨在探索不同治疗措施在带状疱疹患者中的价值性,如下文报道。
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
在面对200例带状疱疹患者时,还需采用奇偶数法分组,两组中各100例,人员均在2015年4月至2018年4月期间收治。
入选标准:①患者临床资料齐全;②患者均无本次实验药物过敏现象;③患者在红斑皮损基础上,出现互相不融合或集簇性水泡、丘疹,伴或不伴神经痛,呈带状沿一侧的神经分布,排除标准:①排除合并肝肾功能、心功能不全患者;②排除眼带状疱疹、泛发型带状疱疹以及引起眩晕、听力下降、耳鸣、面瘫的耳带状疱疹。
观察组平均病程(6.84±1.38)天,平均年龄(67.19±2.43)岁;男58例,女42例;发病部位:13例位于下肢,29例位于腰腹部,38例位于胸背部,20例位于头面部。
对照组平均病程(6.56±1.22)天,平均年龄(67.78±2.52)岁;男41例,女59例;发病部位:12例位于下肢,30例位于腰腹部,39例位于胸背部,19例位于头面部。
两组资料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单磷酸阿糖腺苷治疗带状疱疹临床体会黄玲摘要:目的:分析单磷酸阿糖腺苷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2016年12月-2017年12月之间收治的82例带状疱疹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41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患者使用阿昔洛韦注射液进行静脉滴注治疗,观察组使用单磷酸阿糖腺苷进行静脉滴注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通过治疗,观察组患者的止泡时间及止痛时间、完全结痂时间等均短于对照组患者,且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无不良反应发生。
结论:使用单磷酸阿糖腺苷治疗带状疱疹效果显著,能够缩短患者的治疗时间,提高治疗有效率,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关键词:单磷酸阿糖腺苷;带状疱疹;临床治疗带状疱疹是因为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造成的一种皮肤黏膜病变,患者通常存在明显的神经痛,在疱疹消退之后这一症状还会持续一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患者承受较大的痛苦,严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几年这一疾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特别是老年人群及患有免疫性疾病的患者发病率更高[1]。
如果患者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就容易遗留下神经痛的症状,早期有效的治疗是关键,本文选取2016年12月-2017年12月之间收治的82例带状疱疹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单磷酸阿糖腺苷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效果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12月-2017年12月之间收治的82例带状疱疹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41例,所有患者经检查均符合带状疱疹的诊断标准[2]。
排除肝、肾、心脏功能不全及孕期、哺乳期患者、恶性肿瘤患者、长期使用激素类药物及糖尿病患者等。
观察组中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17例,患者年龄在22-8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4.5±2.2)岁,病程在2-11天,平均病程为(5.6±0.4)天,带状疱疹位于胸背部19例、腰腹部12例、腰骶部3例、面颈部3例、头面部2例、四肢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