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延缓害虫产生抗药性六措施

延缓害虫产生抗药性六措施

延缓害虫产生抗药性六措施
延缓害虫产生抗药性六措施

延缓害虫产生抗药性六措施

一、轮换用药

不要长期单一使用某种农药防治某种害虫,这样就可以切断害虫抗药性种群的形成过程。轮换使用的品种应尽可能选用作用机制不同的农药。如有机磷农药、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生物制剂类农药等,杀虫原理各不相同,可交替使用。同一类的农药品种轮换使用应慎重,因害虫易获得交互抗性,即对某种农药产生抗性后,对和该种农药同类的其他品种也会产生抗性。

二、混合用药

两种作用方式和机制不同的农药混合使用,可减缓害虫抗药性的发生速度,即使抗药性已经形成,混合用药也能对抗药性起抑制作用。以前,混合用药较成功的方案有:菊酯类杀虫剂与有机磷类杀虫剂混用;敌百虫与辛硫磷混合使用;机油乳剂与有机磷杀虫剂混用等。

必须注意的是,混配农药也不能长期单一使用,要轮换用药,否则,同样有引起抗药性的危险,甚至引发害虫产生多种抗药性。

三、农药的间断使用或停用

当一种农药已经引发了某种害虫的抗药性以后,如在一段时间内停止使用该农药,则害虫的抗药性会逐渐减退甚至消失。如某些有机磷农药引起红蜘蛛的抗药性,经过若干年停用后,红蜘蛛的抗药性可基本消失。这样,药剂的作用仍可恢复。

四、添加增效剂

在农药中加入增效剂,可明显起到活化农药、提高药效、延缓和抑制害虫产生抗药性的作用。如在氧化乐果中加入少量柴油防治蚧壳虫,可溶蚀蚧壳,使农药进入害虫体内,克服了蚧壳虫对氧化乐果的抗药性。除油类物质外,常用的增效剂还有中性洗衣粉、豆浆、植物油等。

五、多样化的施药方法

农药的使用方法除了常规的喷雾外,还可采用其他方法,如拌毒土、制毒饵、土壤施药、涂药、滴药、烟熏等,不同的用药方法交替进行,有助于预防和克服害虫产生抗药性。

六、开发使用土农药

土农药原料来源广,制作简单,对害虫不会诱发抗药性。目前,有待开发的土农药主要是植物性农药,如烟草、蓖麻、大蒜、辣椒水、韭菜等。此外洗衣粉、油类、生石灰、烧碱、松香等,这些都是配置土农药的好原料。

害虫抗药性发生的原因

植物保护通论期中作业 术。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叉时,应采用金属隔板进行隔开处理;同一线槽内强电回路须同时切断习题电源,线缆敷设完毕,要进行检查和检测处理。料试卷技术指导。对于调试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技术问题,作为调试人员,需要在事前掌握图纸资料、设备制造厂家出具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报告与相关技术资料,并且了解现场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 ,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装置做到准确灵活。对于差动保护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技术是指发电机一变压器组在发生内部故障时,需要进行外部电源高中资料试卷切除从而采用高中资料试卷主要保护装置。

害虫抗药性产生的原因概述 摘要 无论是常规农药,还是新研制的各种农药,在使用过程中往往缺乏科学性,如盲目提高药液浓度、增加用药次数等,致使农药药效大大降低,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一系列的消极影响,本文分析抗药性产生的原因以及简要的防御方法。关键词 害虫、抗药性、农作物、使用农药 前言 科学研究表明,目前至少有600多种昆虫产生了抗药性,一方面,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另一方面,也与我们不合理的使用农药等理化因子有着直接的关系。本文结合了棉铃虫、菜青虫、玉米螟等多种典型的植物虫害的特点、原因、防治方法等论证观点,对植物虫害的抗药性进行宏观方面和微观方面的总结。指出了植物虫害抗药性产生的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在阐明观点时进行事例分析,是在把握大方向的基础上,对害虫抗药性产生原因的基本概述,并根据植物虫害的特点和抗药性产生的内在原因和外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主要预防和治理办法,适用于绝大多数植物。但我们还需认识到,植物虫害是一个不可完全避免的问题,害虫对农作物的取食,与生态平衡等因素也存在关系,我们无法彻底的消除害虫的坑药性,科学合理的使用农药,采用生物防治的科学方法,坚持综合治理的原则,是我们应该坚持的基本原则。 1.自身防御能力 1.1表皮阻隔作用的增强 杀虫剂要进入害虫体内产生毒杀作用,首先要通过的第一道防线就是昆虫的表皮阻隔层。但对抗性害虫则不同,杀虫剂的穿透表皮进入体内的穿透速率往往明显下降。如某抗性家蝇种群对马拉硫磷的抗性为18倍,其表皮穿透速率较对马拉硫磷敏感的同种品系下降了75%多。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药剂对抗性害虫表皮穿透能力下降,是由于多次施用药剂后 (即存在选择压),表皮通道结构在药剂诱导下产生诱变以及表皮中沉积了更多的蛋白质、脂肪和骨化物质 (几丁质) 所致。 需要指出的是,表皮穿透速率的下降一般很少单独在害虫抗性水平的提高中起作用,它往往都同时伴随有一定的解毒作用 (即代谢能力) 的增强。如一种对二嗪农有抗性的家蝇SKA 品系,由于穿透速率下降,加上微弱的谷胱甘肽转移酶的解毒作用,抗性就增加了5~10倍。原因是表皮穿透性下降后,进入虫体内的药量极微,而这微量的药剂又被解毒物质 (酶) 降解了,没有对靶标部位起毒害作用。从外部看,就表现为害虫的抗药性。 1.2增加代谢能力 害虫的多数抗性机制都与机体代谢解毒能力的增强有关。而代谢解毒又与酶的活动有关;在正常情况下,昆虫体内的某些解毒酶都保持着一定的量,以分解代谢外来的不利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生存的物质。在抗性昆虫中,这些有关的解毒酶的含 、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高中资料试卷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中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叉时,应采用金属隔板进行隔开处理;同一线槽内强电回路须同时切断习题电源,线缆敷设完毕,要进行检查和检测处理。、电气课件中调试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 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对于调试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技术问题,作为调试人员,需要在事前掌握图纸资料、设备制造厂家出具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报告与相关技术资料,并且了解现场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 ,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灵活。对于差动保护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技术是指发电机一变压器组在发生内部故障时,需要进行外部电源高中资料试卷切除从而采用高中资料试卷主要保护装置。

农业昆虫学习题和参考答案 北方本

1植物检疫:依据国家法规,对调入和调出的植物及其产品等进行检疫和处理,以防止人为传播的危险性病、虫、杂草传播扩散的一带有强制性的防治措施。 1. 地下害虫:指活动为害期或主要为害虫态生活在土壤中,主要为害作物种子、地下根、茎等的一类害虫。 2. 两查两定:一般指查害虫发育进度(卵块孵化进度、虫龄或发蛾期等),定防治适期;查虫情(虫量、虫口密度)或苗情,定防治对象田。 3. “虫花”与“双连籽”:棉红铃虫幼虫为害棉花时,吐丝牵住花瓣,使花瓣不能张开,开成风车状“虫花”(或称“扭曲花”、“玫瑰花”);为害棉籽时,有时吐丝将两个棉籽连在一起,叫“双连籽”。 4. “红砂”与“垮杆”:朱砂叶螨在棉叶背面吸食,轻者造成红叶,称“红砂”;重者导致落叶形成光杆,称“垮杆”。 5. “花叶”与“排孔”:玉米螟初孵(1龄)幼虫啃食玉米心叶叶肉,留下表皮,使叶面呈现许多半透明斑,称“花叶”。2龄后咬穿纵卷的心叶,心叶展开后呈一横排圆孔,称“排孔”。 6. 世代交替:在生物的生活史中,有性世代和无性世代交替出现的现象。 7. “枯心”与“枯鞘”:水稻螟虫以幼虫蛀入稻株茎杆中取食,在苗期或分蘖期为害造成“枯心”;二化螟和大螟还可在叶鞘内蛀食,形成“枯鞘”。 8. “蚁螟”与“蝗蝻”:水稻螟虫的初孵幼虫称为蚁螟;蝗虫的若虫称为蝗蝻。 9. “丝囊”与“脱出孔”:大豆食心虫幼虫多从豆荚边缘合缝附近蛀入,先吐丝后结成细长白色薄丝网,于其中咬破荚皮,穿孔蛀入荚内,荚面丝网痕迹长期留存,可作为调查幼虫入荚数的依据。荚内幼虫老熟后在荚上咬一长椭圆形孔,从孔中脱荚入土,此孔为“脱出孔”。 10. “麦蚕”与“剃枝虫”:小麦粘虫幼虫背面有5条彩色纵线,叫五色虫;3龄后蚕食叶片成缺刻,俗称“麦蚕”;高龄幼虫常将叶片吃光,穗部咬断,似给小麦剃头,又叫“剃枝虫”。 11. 经济损失水平和经济阈值:经济阈值(economic threshold ,简称ET)又称防治指标,是指害虫的某一密度,对此密度应采取防治措施,以防害虫达到经济危害水平(economic injury level ,简称EIL),即引起经济损失的最低虫口密度。 12. 稻田赶蛾:稻纵卷叶螟的测报方法之一,每天清晨用竹竿赶蛾,拨动稻株目测起飞蛾的数量,查出发蛾高峰日,结合发育历期,预报防治适期。 13. “杨树枝把诱蛾”:用来测报和防治棉铃虫、粘虫等的一种方法。在发蛾期,用70cm 左右的半萎蔫的杨树枝条,每10枝捆成一把,倒挂于木棍顶端,竖插在田间,每公顷105~150把,每天清晨用塑料袋套把,计数或捕杀成虫,6~7天更换1次树枝把。 14. “草把诱卵”:根据粘虫等具有趋向枯黄物产卵的习性,用稻草扎成小把,在成虫产卵盛期前定田定量插好,对粘虫进行发生期预测和防治。 学院: 专业班级: 姓名: 学号: 装 订 线

水稻主要病虫害防治

水稻主要病虫害防治 1、水稻螟虫(钻心虫) 水稻螟虫包括二化螟、三化螟和大螟。三化螟是我县水稻产区主要害虫之一。分蘖期造成枯心苗,孕穗期形成枯孕穗或虫伤株,抽穗期形成虫伤株或白穗。一般年份减产5%-10%,严重时减产20%以上。 防治适期:三化螟第一代:秧田期,4月上旬施药防治;大田期,6月上、中旬见成虫(螟蛾)时开始喷药。三化螟第二代:水稻破口10%至齐穗前,约7月中下旬见成虫(螟蛾)时进行喷药。 防治指标:三化螟第一代:枯鞘窝率达10%或枯鞘株率5%;第二代:枯鞘株率1%以上。三化螟为螟卵盛孵期内,正处于孕穗期的水稻或抽穗不到80%的田块,亩有卵块60个。 化学防治药剂:主要选择亩用25%锐劲特悬浮剂40毫升;20%三唑磷乳油100毫升;48%乐斯本乳油80毫升,兑水三桶喷雾。 2、稻飞虱(白背飞虱、褐飞虱) 稻飞虱是我县水稻产区近两年暴发性害虫。其为害主要是成虫群集于水稻下部,用刺吸式口器刺进稻株组织,吸食汁液。使叶片发黄,生长低矮,甚至不能抽穗,稻谷千粒重减轻,瘪谷增加,褐飞虱还能传播病毒病。 防治适期:低龄若虫高峰期。 防治指标:百丛虫量1000-1500头。 化学防治药剂:主要选择亩用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3-5克;25%锐劲特悬浮剂40毫升; 48%乐斯本乳油60-80毫升;25%噻嗪酮300-450克,兑水3桶喷雾。 防治配方:每桶水(15公斤)加 配方①、丁硫啶虫咪15毫升+吡虫啉一包+杰效利1包;; 配方②、高渗吡虫啉20毫升+阿维菌素20毫升+杰效利1包; 配方③、啶虫咪15毫升+阿维菌素20毫升+杰效利1包; 3、水稻粘虫 水稻粘虫一年危害水稻二代,六月上—中旬第一代,八月初第二代,防治方法,发现水稻叶片上有低龄幼虫危害时抓紧喷药防治。防治药剂:杀虫三分钟、啶虫咪等。

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及其综合治理

第三章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及其综合治理 (一)目的与要求 通过学习害虫抗药性、植物病原物抗性和杂草抗药性的发展及现状,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的基本概念,及农药轮换、交替等使用,并有效应用综合防治措施以减少抗性的产生及延缓农药的使用寿命,同时了解抗性产生的原理及发展趋势。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害虫抗药性 1主要内容:害虫抗药性概念、害虫抗药性的形成与机理、害虫抗药性的遗传及抗药性治理。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昆虫抗药性、交互抗性、多抗性、耐药性、负交互抗性等基本概念,重点是害虫抗性形成的理论、影响因子及昆虫抗药性在生理生化方面的机理,以及害虫抗性治理的措施。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要求学生掌握害虫抗药性的基本概念、害虫抗性形成的生理生化机理及影响因子,并能根据农业生产状况制定有效的抗性治理措施。 一、害虫抗药性概况 (一)几个基本概念 1昆虫抗药性:昆虫具有忍受杀死正常种群大多数个体的药量的能力在其种群中发展起来的现象。 在理解抗药性定义时,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抗药性是针对昆虫群体而言,并不是指某一个体; (2)抗药性是相对于正常敏感种群而言,通常通过比较同种昆虫的不同种群在相同发育阶段、相同生理状态和相同环境条件下对药剂耐受力与正常敏感种群的差异来确定。 (3)抗药性有地区性,即抗性的形成与该地区的用药历史、药剂的选择压力等有关;(4)抗药性是由基因控制的,是可遗传的,杀虫剂起了选择压力的作用。 2耐药性: 1)自然抗性:有些昆虫对某些药剂有一种天然的抗药性,即敏感度低,它是可以遗传的,这是由于生物的不同,或同是一个种而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生理状态,或具有特殊的行为而对药剂产生了不同的耐力,这称为自然抗性。例如用DDT防治蚜虫效果很差,而用来防治蚊蝇则效果很好。 2)健壮抗性:由于害虫的营养条件好,环境条件适宜,昆虫的生命活动、生理代谢增强,对药剂的耐受力增强,产生的抗药性称为健壮抗性,它是不稳定的,不能遗传的。3交互抗性:昆虫的一个品系由于相同抗性机理或相似作用机理或类似化学结构,对于选择药剂以外的其他从未使用过的一种药剂或一类药剂也产生抗药性的现象。 4负交互抗性:指昆虫的一个品系对一种杀虫剂产生抗性后,反而对另一种未用过的药剂变得更为敏感的现象。 5多抗性:昆虫的一个品系由于存在多种不同的抗性基因或等位基因,能对几种或几类药剂都产生抗性。 (二)害虫抗药性发展概况 1908年Melander首次发现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梨圆蚧对石硫合剂产生抗性,

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就业前景解读

专业介绍 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专业是研究农业昆虫和其他有害动物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控制理论和技术,为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以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保障的应用性学科。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是一种以昆虫生理学及生物化学为研究方向的学科。 本专业主要培养从事植物保护和危险性虫害的分类鉴定、发生规律、预测预报、植物检疫及害虫综合治理的高级农业科技人才。直接面向生产实际,为指导主要农作物害虫综合防治、资源昆虫利用和无公害农业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实用技术。 主要研究方向:昆虫生理学及生物化学,昆虫生态学,昆虫分类学,昆虫病害学和生物防治,昆虫行为及化学生态学,昆虫遗传学与分子生物学,昆虫药理学,城市与储藏昆虫学,资源昆虫学,农业昆虫(螨)与有害生物综合防治,作物抗虫原理及应用,植物检疫,昆虫毒理学。 就业前景 发展前景 个人觉得这是在农业方面最最最最最实用的专业,道理很简单,植保于农业,就是医学之于人类不管你是学栽培的,育种的,不管你是研究树木的,主粮的,杂粮的,蔬菜的,只要是涉及到实际生产,植保知识都能帮助到你,哪怕平时在家自己种个菜,你都能迅速判断常见病虫害并加以防治这个专业的就业面也很广,每年各地选调生,公务员都会招收植保专业,生物科技公司,农业生产公司,化肥农药公司就更加需要人才了在农技下乡,精准扶贫工作中,植保人才也是必备的,因为最让农民头疼的不是产量,而是病虫害当然了,病虫害防治研究也可以

是分子层面的,这一块能够直接作用于生产的不多,以后可能主要是从事技术开发。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长期任务,研究生培养的每一个环节都与学位论文质量密切相关.加强过程管理,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基础和手段.针对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学科特点,探索强化培养过程管理的措施,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为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奠定了基础,也为本专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总之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得不断发展也在推动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的发展,同样反过来农业昆虫也在推动农业的进步。这么来看本专业还是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的。 就业方向 毕业后能从事大专院校的教学工作,中央、省、市级植保科研机构的科研和管理工作,各级植保管理部门的管理工作,同时能够从事病虫检测和防治以及对外、对内植物检疫等工作,并可以担任大中型农场、林场、植物园、科技园区、园林部门、生物技术和农药公司及各级植保站的技术、推广、经营和管理工作。 下面为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专业毕业生薪资水准,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农业昆虫学试题

农业昆虫学试题一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农业害虫为害农作物的基本方式有()、()、()三类。 2. 桃蚜在我国东北的生活史类型为(),其越冬虫态是(),越 冬场所是(),夏秋季主要在()科和()科植物上为害。 3. 确定害虫防治指标原则上应()经济允许水平的虫口密度。 4. 利用粘虫成虫的趋化性和产卵的趋黄习性,可用()和()诱集粘虫。 5. 利用高频电流和微波加热杀虫的方法属于()法。 6.贮粮害虫依其取食粮食的程度分为()、()、()三类。 7. 大豆食心虫在我国各大豆产区1年发生()代。 8. Agriotes fuscicollis Miwa中文名是(),Loxostege sticticalis Linnaeus中文名是(),二化螟学名是(),大豆蚜学名是()。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下列影响昆虫种群数量增长的环境因子属于非密度制约因子的是()。 A 生活空间 B 温度 C 昆虫天敌 D 食物数量 2.防治中间型害虫的最有效方法是()。 A 化学药剂防治 B 农业栽培技术防治 C 生物防治 D 物理机械防治 3.下列害虫是迁飞性害虫的是()。 A 粘虫 B 白边地老虎 C 大豆食心虫 D 菜蛾 4.栽培抗虫品种防治害虫的方法属于()。 A 农业防治 B 生物防治 C 物理机械防治 D 化学防治 5.抗玉米螟的玉米品种含有毒化学物质“丁布”(DIMBOA)等抗螟素,这种抗虫性属于()。 A 不选择性 B 抗生性 C 耐害性 D 诱导抗虫性 6.田间发现大豆幼苗植株被某地下害虫为害, 其为害症状是根部被咬断且断口整齐, 则 该地下害虫最可能是()。 A 蛴螬类 B 大豆根潜蝇 C 蝼蛄类 D 地老虎类 7. 大豆食心虫在大豆田间产卵的主要部位是()。 A 叶片正面 B 叶片背面 C 嫩茎 D 幼嫩豆荚 8. 甘蓝夜蛾的越冬虫态是()。 A 卵 B 老熟幼虫 C 蛹 D 成虫 9. 下列贮粮害虫中,属于后期性贮粮害虫的是()。 A 赤拟谷盗 B 锯谷盗 C 玉米象 D 谷蠹 10.下列地蛆种类中,食性为多食性的是()。 A 灰地种蝇 B 葱地种蝇 C 萝卜地种蝇 D 毛尾地种蝇 三、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水稻害虫

第一章水稻类害虫 在我国危害水稻的害虫有300多种,其中危害较重的常见种类有40多种。 常见水稻害虫主要有四类: 1.钻蛀类:钻蛀水稻的茎杆,如二化螟、三化螟、大螟、褐边螟、台湾稻螟。 2.刺吸类:刺吸水稻的叶片,如稻飞虱类,叶蝉类,蓟马类,稻蝽类。 3.食根类:取食水稻的根系,如稻根叶甲,稻水象甲、稻摇蚊、稻水蝇蛆。 4.食叶类:取食水稻的叶片。如稻纵卷叶螟,弄蝶类,眼蝶类,象鼻虫,负泥虫,粘虫类,蝗虫类、潜蝇等。 本章学习要求 熟悉:水稻作物主要害虫的危害特点、生活史和习性。 掌握:水稻作物重要害虫三化螟、二化螟、大螟、稻纵卷叶螟、稻苞虫、稻飞虱和稻叶蝉的防治方法和具体措施。 一、钻蛀类害虫 这是一类以幼虫钻入稻叶鞘和茎杆中取食的害虫。 三化螟 (一)分布与危害 三化螟又名蛀心虫、钻心虫、蛀杆虫。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稻区,向北分布到烟台。 食性专一。仅危害水稻,偶食野生稻。以幼虫钻蛀稻株危害,取食叶鞘组织、穗苞和茎。形成“枯心苗”;“枯孕穗”;“白穗”、“半白穗”和“虫伤株”,对水稻产量影响较大,严重时颗粒无收。 (二)形态特征 1.成虫:雌蛾体长12mm ,雄蛾体长9mm 。 2.卵:雌蛾产卵块,椭圆形,几十粒至一百多粒卵相叠。 3.幼虫:共5龄。初孵幼虫又叫“蚁螟”。 4.老熟幼虫:头褐色。胸腹部黄绿色或淡黄色。 5.蛹:体长12-13mm,长圆筒形,初乳白色,黄白色后变为黄褐色,有银色光泽,外包白色薄茧。

(三)生活史和习性 一年可发生2-7代。在热带可终年繁殖。在温带不能终年繁殖,冬季需越冬,以老熟幼虫在稻桩内越冬。 成虫多在夜间羽化。成虫昼伏夜出,雌蛾白天常静伏在蹈株中上部,雄蛾多隐蔽潜伏于蹈丛基部。 飞翔力强,累计可飞翔30km,因此需注意联防。 成虫趋光性强,雌蛾交配后趋光性较强。雄雌蛾交配多在羽化后1-3天。 成虫产卵具趋嫩性和趋绿产卵习性,因此,生长茂密,面积大的稻田着卵多。 初孵幼虫先咬破卵块上胶质和绒毛或咬破卵块底部叶片穿孔而出,到附近稻株上钻蛀,,蛀入茎杆需40-50分种,此段暴露时间是用触杀剂防治蚁螟的大好时机。 幼虫在取食生长过程中常离开原危害稻株转移到新稻株上危害,此称为转株。 二化螟 (一)分布与危害 二化螟又名钻心虫、白穗虫。在我国向北可分布黑龙江克山,向南分布到海南,食性较杂。但以幼虫危害水稻为主。在分蘖时期咬断稻心造成“枯心苗”;孕穗期危害造成“枯孕穗”;抽穗期危害造成“白穗”;乳熟期至成熟期危害造成“虫伤株”。 (二)形态特征 1.成虫:雌蛾体长12-15mm,头胸黄褐色,前翅黄褐或淡黄色,外缘有7小黑点。雄蛾体长10-12mm。前翅近长方形,黄褐或灰褐色,翅面满布褐色不规则小点,外缘有7个小黑点;后翅白色。近外缘渐带淡黄褐色。 2.卵:扁平,椭圆形,初产时白色,后渐变成茶褐色,将近孵化时变为黑色。 3.幼虫:共6-7龄。末龄幼虫体长24-27mm。 4.蛹:体长11-17mm,圆筒形,初为淡黄色,体背可见5条纵线,后转为棕色至酱红色 (三)生活史和习性 1.二化螟在我国一年发生1-5代,发生代数随纬度变化而变化很大。 2.二化螟以4-6龄幼虫在稻桩、稻草、茭白、野茭白、三棱草和杂草中越冬。 越冬幼虫抗逆能力强,冬季低温对其影响不大。到春季在稻桩中越冬的未成熟幼虫(4-5龄)还会爬出稻株转移蛀入麦类、蚕豆、油菜的茎秆内危害,并在茎秆内化蛹羽化。 3.二化螟的发生期和发生量与越冬寄主关系很大。

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随着水稻生产的发展,施肥量的增加,产量的上升,水稻病虫害也日趋严重,对水稻生产造成很大威胁。目前我区水稻主要病虫害有纹枯病、稻瘟病、稻曲病、稻飞虱、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等。防治上主要依靠化学农药,单纯的化学防治有三大弊病:一是破坏生态平衡,诱导害虫抗药性的增强,使水稻病虫害越来越严重。二是污染粮食、土壤、水源等,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三是增加农业生产成本,降低经济效益。 一、防治措施 依靠农业防治措施,创造一个有利于水稻生长发育,而不利于病虫害发生蔓延的环境条件。在此基础上,配合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等措施,将各种病虫害控制在防治指标以下。 (一)农业防治 1、推广抗病品种 稻瘟病的防治以推广抗病品种为主。 2、秋耕泡田 秋耕要达到耕深20om左右,耕匀、耕细,不重耕、不漏耕,把越冬的二化螟和纹枯病菌核深埋地下。春季泡田时保持地面有水层15天以上,水平地后田间保持5一10cm水层10天左右,让风把漂浮在水面上的纹枯病菌核吹到地边、地角,人工捞出堆积路边晒干烧掉,可以消灭越冬二化螟和纹枯病的90%以上。3、平衡施肥 平衡施肥可提高肥料利用率,使水稻生产健壮,增强抗病虫能力。 4、合理稀植与科学灌水 水稻各种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与田间空气湿度密切相关。据调查,田间相对空气湿度在90%左右时,有利于稻瘟病、纹枯病菌核的萌发,菌丝的生长,饱子的散发和再侵染。也有利于稻飞虱卵的孵化,以及卷叶螟、稻苞虫幼虫的成活和生长。田间相对空气湿度在80%左右时,则对上述病虫害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如果田间相对空气湿度90%左右时,稻飞虱卵的孵化率为8。%一83%。相对空气湿度80%时,卵孵化率只有5%一10%。合理稀植和干湿灌水能降低田间空气湿度。合理稀植指大穗型品种公顷穗数345一375万,中穗型375一405万,小穗型405一435万,最多不超过450万穗。当公顷茎孽数达要求穗数的80%时开始烤田,使成穗率提高到80%左右,减轻了无效分孽和小穗对田间通风透光的影

农业害虫抗药性监测技术研究进展

广西农业科学2010,41(9):Guangxi Agricultural Sciences 收稿日期:2010-06-12基金项目: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专项项目(200803023-4)作者简介:刘晓漫(1985-),女,湖南邵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农药毒理与抗药性。*为通信作者,E -mail :xianzhh@gxu.edu.cn 。 随着有机合成农药的发展,化学农药在农业害虫防治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化学农药普遍、大量使用,导致害虫抗药性问题越来越突出。据文献报道,产生抗药性的害虫种类1960年为137种,1980年为432种,1989年为600种,抗药性害虫对农业生产所造成的损失越来越严重[1]。有研究认为,抗药性是昆虫自身的一种遗传性状,其抗性基因本身就存在于昆虫体内,参与体内的各种代谢过程[2]。实际上,人类从事的农业生产活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控制着害虫抗药性的发展速度和严重程度。要了解害虫抗药性水平须首先建立一套准确而易于操作的抗药性监测与检测方法,才能正确了解害虫抗药性发生程度和进一步研究其抗性机制。通过害虫抗性监测,可以及时准确地掌握害虫抗性水平及其分布,明确重点保护的药剂类别及品种,对整个治理 方案的治理效果进行评估,为抗性治理方案的修订提供依据[3]。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研究手段和方法不断进步和完善,并应用到昆虫抗药性的分子机理研究中,促进了农业害虫抗药性监测方法朝多元化方向发展。 1农业害虫抗药性监测应用现状 1939年,第1种杀虫剂DDT 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使用,1946年首次发现昆虫对DDT 的抗药性。70 年来,随着杀虫剂种类的增加和广泛使用,具有抗药性的昆虫种类不断增加,已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为了阻止和延缓害虫抗药性的产生、减少农药使用量、延长新农药的使用寿命,加强害虫抗药性监测迫在眉睫。目前国内已有多家科研单位对飞虱、螟虫、甜菜夜蛾、蚜虫、棉铃虫、小菜蛾、马尾松 农业害虫抗药性监测技术研究进展 刘晓漫,方 勇,贤振华* (广西大学农学院,南宁530005) 摘要:农业害虫的抗药性是害虫防治工作中的重要问题,对害虫抗药性产生、发展过程进行监测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之一。文章阐述了农业害虫抗药性监测技术应用现状及其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讨论了这些检测方法存在的问题,指出害虫抗药性监测方法的选择是害虫抗性监测的重点。提出建立生物测定结果与分子生物检测结果之间的数学模型的方法,使群体监测与个体监测相统一,据此制定最切合实际的害虫防治方案。 关键词:农业害虫;抗药性;监测技术;检测方法中图分类号: S4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161(2010)09-0931-05 Research advances in monitoring techniques of agricultural pests resistance LIU Xiao-man ,FANG Yong ,XIAN Zhen-hua * (Agricultural College,Guangxi University,Nanning 530005,China) Abstract: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insect pests have become a serious problem in agriculture.One of the keys to solve the current problem is to monitor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pests and to understand the mechanism of pest resis -tance to develop the resistant varieties for sustaining agriculture production.This article reviewes the status of resistance monitoring techniques and the research progress in resistance detection methods.A method has been put forward in order to explore a simple and efficient method for controlling and monitoring pest resistance.This method is a combination of monitoring the individual and populations together,through establishing a mathematical model using bioassay results and molecular biological assay results. Key words:agricultural pest;resistance;monitoring technique;detection method 931-935931··

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硕士)

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硕士) 一、培养目标 根据“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培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努力为人民服务、又红又专的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高级专门人才。具体要求如下: 1、进一步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逐步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 观;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献身农业,遵纪守法,品德优良;具有严谨治学态度,求实创新和团结协作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2、掌握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与技能,了解所从事研究方向的 国内外发展动态,具有从事本学科的科学研究、教学、技术工作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3、能熟练地运用一门外国语阅读本专业的书刊,具有中外文互译、撰写论文摘要和初步的听说能力。 4、身体健康。 二、研究方向 1、昆虫(螨)分类与害虫生物防治 2、昆虫生态与害虫综合治理 3、昆虫生理与昆虫行为 4、资源昆虫(蜜蜂饲养管理与蜂疗) 三、学习年限 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在职研究生可延长一年。中期考核少数优秀者经推荐并参加入学考试,成绩合格提前攻读博士学位。 四、培养方式 采用导师指导与导师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发挥导师教书育人的作用。研究生根据培养计划,完成本专业课程学分,参加学校组织的政治时事学习、教学实践、科研活动、适当的公益或体力劳动,通过中期考核和开题报告,完成硕士学位论文,参加硕士论文答辩。 五、课程设置 “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硕士)”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一览表

六、实践教育 a)教学实践:参加本专业或研究方向的教学实践,包括讲课、指导实验、批改作业等教学环节。学 写教案和讲稿,完成至少一个章节的教学任务,教学工作量应达到120学时(含备课、准备实验时间),其中讲课应达到8学时以上。 b)科研实践:结合学位论文和导师科研项目,从事1年以上的科研实践 c)社会实践:利用假期时间,按导师的要求完成一项社会调查任务 d)研究生学习价段必须参加本学科或相关学科所举行的学术报告会和学术交流,完成1-2篇读书报 告 七、学位论文工作 e)硕士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通过阅读国内外资料,结合生产情况,参加教研室活动和学术交流 会,了解所从事的研究方向的有关领域和有待解决的问题,前人的工作基础和目前的发展动态,提出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和工作计划,并通过论证答辩。 f)开题报告应包括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工作内容、研究路线和研究方法、各阶段的工作计划,以及 预期目标等。 g)研究生在学位论文完成过程中,对所从事的研究工作应有周密的计划,严格的实施方案,细致而 系统的观察记载,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取得准确的试验数据资料,实事求是地进行总结,写出一定水平的学位论文。 h)学位论文要求选题恰当,目的明确,试验设计和方法严密可靠,数据真实、准确,分析论证合乎

水稻病虫害复习题

水稻病虫害复习题 一、填空 1.稻螟虫在国内发生为害的主要有()()()。 2.稻螟虫均以幼虫钻蛀水稻茎杆为害‘造成()和白穗。 3.三化螟以()在()内越冬;二化螟以()在稻桩()及杂草中越冬。 4.三化螟初卵出的蚁螟,可使水稻苗期受害,造成()。破口抽穗的稻株受害,造成()。 灌浆后期受害,造成()。 5.()事影响三化螟发育速度的重要因素。在温度满足的条件下,湿度主要影响()。 6.三化螟在春季雨水()的年份,发生数量()。为害()。另外,秋季季节性寒潮到来()或者()对三化螟发生也有利。 7.水稻的不同生育期对蚁螟的侵入、()、生长发育、()都有影响,期中()、()最易为蚁螟侵入为害。故称危害生育期。当蚁螟()期与水稻的()期相吻合。三化螟发生重为害甚大。 8.二化螟可使水稻分蘖期受害。造成();在()期受害,则造成白穗;灌浆至乳熟期受害,则形成()和虫伤株。 9.稻纵卷叶螟一幼虫()为害。幼虫在苞内刮食()留下一层透明表皮,呈现()。在()期至()期为害。 10.稻纵卷叶螟在适温度为(),相对温度为()以上。 11.稻飞虱俗称()。常见危害水稻的以()为主,其次为()和(),均属()目()科。 12.褐飞虱成若虫均喜欢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对生长()()的稻田有趋性。

13.稻瘟病按发生时期五部位不同。可分为()()()()()。 14.叶瘟可分为()()()()四种类型。 15.稻瘟病病菌以菌丝体和()在病稻草和()上越冬。 16.纹枯病菌主要以()在土壤中越冬,也能以菌核和()在病稻草()及其他寄主上越冬。 17水稻纹枯病用药最好掌握在病害由()自()的转折阶段进行。 18.稻白叶枯病主要危害()。一般可分为()()()()(). 19.稻白叶枯病的初侵染源新稻区以()为主。老病区以()为主。 20.水稻纹枯病叶鞘发病现在近水面处出现()状小斑。后扩大成椭圆形并相互联合成()。病斑边缘()中央()。叶片发病似被()。 二.判断并改错 1.稻白叶枯病事细菌性危害。 2.稻白叶枯病在暴风雨袭击或洪涝之后,病害往往在几天之内成灾。 3.稻白叶枯病在湿度大时,病部可出现向萝卜籽大小的菌核。 4.山区和沿海稻区雾多,露重,少光照,稻瘟病不经常发生。 5.褐飞虱主要危害秧田期和分蘖期的稻苗。 6.白背飞虱取食范围比褐飞虱广。 7.稻纵卷叶螟在早、中、晚稻混栽地区,繁殖率和成活率相应提高,发生量大。 8.一般粳稻稻纵卷叶螟的虫量大于籼稻。 9.灰飞虱是三种稻飞虱中发生为害最早的一种。 10.早稻很少发生苗瘟。

最新整理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实施方案.docx

最新整理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实施方案 一、概述 近年来,由于受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影响,抛秧和旱育秧等新型栽培面积不断扩大;优质但抗病虫性差的品种大量种植,以及气候变暖等有利于病虫发生因素的影响,水稻病虫发生面积大、为害重,偏重年份发生频率高,单是稻纵卷叶螟年发生面积占水稻种植面积35~50左右,虽经大力防治仍造成较 大的粮食损失,对粮食安全构成很大的威胁。同时,由于在水稻螟虫等病虫害防治中,过度依靠化学防治和化学农药的不合理使用,使稻田生态平衡受到了破坏,田间天敌种群数量减少,自然控害能力弱,且致使病虫害对部分药剂产生严重抗药性,还造成稻米农药残留超标和环境污染,影响广大人民群众消费安全和身体健康。为了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确保粮食生产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结合我县水稻螟虫等重大病虫害发生和为害特点,在全县开展水稻螟虫等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示范推广工作,通过示范,带动全县综合防治技术的普及应用,有效地遏制水稻病虫害对粮食生产的为害,确保粮食增产丰收。同时,通过推广应用综防先进适用技术,减少农药使用次数和使用量,选用对口、安全的农药制剂,保障农产品优质安全高效。为组织好综合防治示范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二、目标任务 下半年全县实施水稻螟虫等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示范面积3万亩,辐射面积15万亩。~每年全县实施水稻螟虫等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示范面积10万亩,辐射面积60万亩;示范区内病虫为害总损

失率控制在5以下,螟害损失率控制在1以下;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20以上;通过推广应用综防适用先进技术,改善稻田生态环境,增加田间天敌种群数量,稻谷达到无公害农产品质量标准,为我县建立一批无公害稻米生产基地、创建无公害稻米品牌打下基础。同时,通过开展综防示范,使农民更快地掌握植保适用新技术。(各乡镇任务见附表)。 三、工作措施 1、成立组织机构,加强领导。**县综合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农业局刘次邻局长任组长,庞惠广副局长和县测报站何元密站长任副组长,成员:杨廷策、李益超、韦德明、张逸宁、朱韵辉、钟祖梅、李祥生。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何元密兼任。示范区的日常工作由杨廷策和李益超负责。各乡镇也要相应成立组织领导机构,并报县农业局备案。 2、抓好典型示范,以点带面推动综防工作展开。乡镇农技部门在抓好病虫害田间调查和防治指导的同时,都要建立综防示范片,确定专人负责,真正落实好此项工作。 3、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应用综合防治病虫害的技术水平。各乡镇农技部门要充分利用各种方式举办有关选用良种、肥水管理、病虫害发生规律、农药安全使用、综合防治技术及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和培训工作,让农民掌握和丰富科技知识。 4、印发技术资料,将综合防治技术资料编印分发到各农户,且在病虫害防治的关键时期,在示范区内,做到每户一份“明白纸”。同时,通过电视预报、大字报、墙报等形式将综合防治技术告知农民。

害虫抗药性产生因

害虫抗药性产生因

————————————————————————————————作者:————————————————————————————————日期:

植物保护通论期中作业 姓名:王欢 学号:201101130062 专业:11 设农 教师:袁盛勇 时段:周一、6 7节

害虫抗药性产生的原因概述 摘要无论是常规农药,还是新研制的各种农药,在使用过程中往往缺乏科学性,如盲目提高药液浓度、增加用药次数等,致使农药药效大大降低,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一系列的消极影响,本文分析抗药性产生的原因以及简要的防御方法。 关键词害虫、抗药性、农作物、使用农药 前言科学研究表明,目前至少有600多种昆虫产生了抗药性,一方面,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另一方面,也与我们不合理的使用农药等理化因子有着直接的关系。本文结合了棉铃虫、菜青虫、玉米螟等多种典型的植物虫害的特点、原因、防治方法等论证观点,对植物虫害的抗药性进行宏观方面和微观方面的总结。指出了植物虫害抗药性产生的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在阐明观点时进行事例分析,是在把握大方向的基础上,对害虫抗药性产生原因的基本概述,并根据植物虫害的特点和抗药性产生的内在原因和外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主要预防和治理办法,适用于绝大多数植物。但我们还需认识到,植物虫害是一个不可完全避免的问题,害虫对农作物的取食,与生态平衡等因素也存在关系,我们无法彻底的消除害虫的坑药性,科学合理的使用农药,采用生物防治的科学方法,坚持综合治理的原则,是我们应该坚持的基本原则。 1.自身防御能力 1.1表皮阻隔作用的增强 杀虫剂要进入害虫体内产生毒杀作用,首先要通过的第一道防线就是昆虫的表皮阻隔层。但对抗性害虫则不同,杀虫剂的穿透表皮进入体内的穿透速率往往明显下降。如某抗性家蝇种群对马拉硫磷的抗性为18倍,其表皮穿透速率较对马拉硫磷敏感的同种品系下降了75%多。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药剂对抗性害虫表皮穿透能力下降,是由于多次施用药剂后 (即存在选择压),表皮通道结构在药剂诱导下产生诱变以及表皮中沉积了更多的蛋白质、脂肪和骨化物质 (几丁质) 所致。 需要指出的是,表皮穿透速率的下降一般很少单独在害虫抗性水平的提高中起作用,它往往都同时伴随有一定的解毒作用 (即代谢能力) 的增强。如一种对二嗪农有抗性的家蝇SKA品系,由于穿透速率下降,加上微弱的谷胱甘肽转移酶的解毒作用,抗性就增加了5~10倍。原因是表皮穿透性下降后,进入虫体内的药量极微,而这微量的药剂又被解毒物质 (酶) 降解了,没有对靶标部位起毒害作用。从外部看,就表现为害虫的抗药性。 1.2增加代谢能力 害虫的多数抗性机制都与机体代谢解毒能力的增强有关。而代谢解毒又与酶的活动有关;在正常情况下,昆虫体内的某些解毒酶都保持着一定的量,以分解代谢外来的不利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生存的物质。在抗性昆虫中,这些有关的解毒酶的含量大都大幅度提高,酶的结构也发生一定变化,使酶自身的结构活性大大增强。

害虫产生抗药性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害虫产生抗药性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摘要从生理性抗性和环境因子两方面简要介绍了害虫产生抗药性的原因,概述害虫抗药性特点,并根据当前使用害虫防治剂的防治手段、用药方式等方面阐述了害虫抗药性的预防措施,以期对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有一定帮助,从而使工农业生产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害虫抗药性原因防治措施 自从1908年首次发现美国的梨圆蚁对石硫合剂产生抗药性以来(Melander ,1914),害虫抗药性已有百年的历史。到1948年产生抗药性的害虫种类达14 种,到1964年增至224种,1976年增至364 种,1984年增至447种。至今至少有600多种昆虫及螨类已产生了抗药性, 这些害虫中以双翅目与鳞翅目昆虫产生抗药性虫种数量最多(张友军等,1998 )。我国有45种昆虫产生了抗药性, 其中农业害虫36种, 卫生害虫9种(唐振华, 2000)。抗性突出的害虫有棉蚜、棉铃虫、二化螟、小菜蛾、家蝇、淡色库蚊、德国小镰等, 它们对多种药剂均产生了抗药性, 并抗性水平较高。抗性最为严重的是北方棉区的棉蚜和南方蔬菜地的小菜蛾, 它们对拟除虫菊酯的抗性达到万倍以上(姚洪渭等,2002 )。害虫抗药性的危害多种多样, 如导致农药防效降低,造成作物减产; 增加用药量, 加大成本; 增加了对环境的污染, 对鱼虾以及蜜蜂等有益生物的为害, 打破自然界生态平衡; 人畜中毒; 减少某类农药市场的寿命等, 这成为当前植保中一个重要问题。 1.害虫抗药性 世界卫生组织(WHO)1957年对昆虫抗药性作了如下定义: 昆虫具有忍受杀死正常种群大多数个体的药量的能力,并在其种群中发展起来的现象(农化新世纪,2005) 。也指害虫对某一种化学农药或某一些化合物的耐受量增加,抵抗力增强的现象(胡淑霞,2002)。而且这种由于使用了杀虫剂所产生的抗药能力是可以遗传下去的.害虫抗药性主要表现,就是用某种农药防治某种害虫时所需要药剂的浓度和剂量,大大超过原来所需要的浓度和刹量,而要成几倍、几十倍,甚至百倍、千倍的增加,才能达到原来的防治效果,那么这种害虫对这种药剂已经产生抵抗能力了,也就是产生了抗药性。这是昆虫在不利的环境条件下求得生存的一种进化现象。

高考志愿填报建议大学专业解析--农业昆虫及害虫防治

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一、专业介绍 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专业属于植物保护一级学科。 1、研究方向 目前,各大院校与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专业相关的研究方向都略有不同的侧重点。以华南农业大学为例,本学科研究方向主要有:01昆虫生态与害虫生态控制 02植物检疫与生物入侵 03昆虫生物多样性与保育生物学 04昆虫遗传与分子生物学 05昆虫毒理与植物性杀虫剂 2、培养目标 主要培养从事植物保护和危险性虫害的分类鉴定、发生规律、预测预报、植物检疫及害虫综合治理的高级农业科技人才。直接面向生产实际,为指导主要农作物害虫综合防治、资源昆虫利用和无公害农业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实用技术。 3、专业特色 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学科是研究农业昆虫和其他有害动物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控制理论和技术,为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以及农业

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保障的应用性学科。 4、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 初试科目: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 英语一 ③315 化学(农) ④414 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 复试科目:昆虫学综合知识 (注:以华南农业大学为例,各院校在考试科目中有所不同) 5、相关学科与课程设置 与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学科相关学科有:植物病理学,农药学,动物学,植物学,植物生理学,生态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作物遗传育种,生态学,分子生物学及计算机应用技术等。 以扬州大学为例,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硕士研究生必修课程设置如下: 自然辩证法、第一外国语(英语)、昆虫生理学、昆虫生态学、昆虫分类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进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有害生物综合防治、昆虫研究法、群落生态学、昆虫管理模型及应用、教学实践、学术活动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