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希武害虫抗药性现状及其治理策略
- 格式:ppt
- 大小:5.45 MB
- 文档页数:9
昆虫的抗药性与农药研究随着农业的发展,农药的使用成为保护农作物免受害虫侵害的一种重要手段。
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昆虫对农药产生了抗药性,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本文将重点探讨昆虫的抗药性形成机制以及农药研究的最新进展。
一、昆虫抗药性的形成机制1. 遗传因素昆虫抗药性的形成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
某些昆虫天生具有对特定农药的抗性基因,这些基因往往通过昆虫的遗传方式遗传给后代。
此外,突变也是昆虫获得抗药性的一种途径。
2. 生理因素昆虫在长期的农药使用中,会出现生理上的反应,以适应农药的作用。
一些昆虫表现出有效地将农药快速代谢或排出体外的能力,从而减少对农药的损伤。
此外,昆虫抗药性还与神经系统有关,昆虫可以通过改变神经受体的构成或功能来减少农药对其产生的影响。
3. 行为因素昆虫抗药性还与其行为习性有关。
有些昆虫会主动避开感染农药的地区或采取其他方式来避免农药的接触,从而减少抗药性昆虫的数量。
二、农药研究的最新进展1. 开发新型农药为了应对昆虫的抗药性问题,科学家们致力于开发新型农药。
目前,很多研究集中在发现新的杀虫机制或开发对昆虫新颖的靶点。
同时,一些研究还鼓励使用复合农药,即多个杀虫剂的混合使用,以增加抗药性的效果。
2. 优化农药使用策略除了开发新型农药,优化农药使用策略也是防治昆虫抗药性的重要手段。
科学家们建议农民轮换使用不同类型的农药,避免频繁使用同一种农药,以减少昆虫对特定农药的抗药性形成。
此外,科学合理的农药施用方法和剂量也是重要的优化策略。
3. 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近年来,基因编辑技术的突破使得科学家们能够精确地修改昆虫的基因,从而提高其对农药的敏感性。
这些技术包括CRISPR/Cas9等,通过针对特定基因的编辑和修改,可以有效地削弱昆虫对农药的抗药性。
三、总结昆虫抗药性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对农业生产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了解昆虫抗药性的形成机制,以及积极开展农药研究,对于保证农作物的健康生长至关重要。
行业资讯强化抗药性监测治理 推进农药减量增效提质2018年12月20日,全国农技中心在海南省海口市召开全国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风险评估与对策专家组会议。
会议总结交流第五届全国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风险评估与对策专家组(以下简称专家组)5年来的工作成果,组建了第六届专家组,研究部署今后有害生物抗药性监测与治理工作。
全国农技中心党委书记、第六届专家组组长魏启文研究员出席会议并讲话,专家组19位成员以及24个承担有害生物抗药性监测与治理任务的有关省(区、市)植保站药械科负责人50人参加了会议。
会议认为,第五届专家组各位成员在过去5年充分发挥专业特长、技术优势和行业影响,着力开拓创新、认真审核把关、积极建言献策,主动配合农业农村部做好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监测评估和治理工作,为植保事业科学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是抗药性监测体系基本形成。
系统开展了23种重大农业有害生物对田间常用药剂抗性监测,分析了抗药性水平、抗药性分布区域、抗药性动态变化情况。
二是抗药性监测方法逐步规范。
制定了有关抗药性监测技术11个农业行业标准,编写了《重大农业害虫抗药性监测技术汇编》,制定药剂敏感基线1000多条。
三是抗药性机理研究日益深化。
针对棉蚜、小菜蛾、小麦赤霉病等重大病虫抗药性机理进行了系统研究,创新性地提出了“生物靶标导向”的克抗性药剂研发的理念,阐明了重大病虫害对农药抗性的分子机制。
四是抗药性治理工作成效显著。
突出抓好二化螟、小麦赤霉病、稻田杂草等病虫草害的抗药性治理,建立抗药性治理示范区,制定分区抗药性治理策略与方案,完善抗药性治理技术体系。
五是抗药性监测治理技术加快应用。
每年组织开展重大病虫草鼠抗药性变化动态和治理措施、室内抗药性测定技术,以及采集、递送试虫方法等专题培训,印发培训书籍5万多册。
会议指出,随着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深入推进,对农药科学安全使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专家组工作也面临新的问题与挑战。
一是抗药性风险评估对象需要拓宽。
第三章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及其综合治理(一)目的与要求通过学习害虫抗药性、植物病原物抗性和杂草抗药性的发展及现状,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的基本概念,及农药轮换、交替等使用,并有效应用综合防治措施以减少抗性的产生及延缓农药的使用寿命,同时了解抗性产生的原理及发展趋势。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害虫抗药性1主要内容:害虫抗药性概念、害虫抗药性的形成与机理、害虫抗药性的遗传及抗药性治理。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昆虫抗药性、交互抗性、多抗性、耐药性、负交互抗性等基本概念,重点是害虫抗性形成的理论、影响因子及昆虫抗药性在生理生化方面的机理,以及害虫抗性治理的措施。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要求学生掌握害虫抗药性的基本概念、害虫抗性形成的生理生化机理及影响因子,并能根据农业生产状况制定有效的抗性治理措施。
一、害虫抗药性概况(一)几个基本概念1昆虫抗药性:昆虫具有忍受杀死正常种群大多数个体的药量的能力在其种群中发展起来的现象。
在理解抗药性定义时,应当注意以下几点:(1)抗药性是针对昆虫群体而言,并不是指某一个体;(2)抗药性是相对于正常敏感种群而言,通常通过比较同种昆虫的不同种群在相同发育阶段、相同生理状态和相同环境条件下对药剂耐受力与正常敏感种群的差异来确定。
(3)抗药性有地区性,即抗性的形成与该地区的用药历史、药剂的选择压力等有关;(4)抗药性是由基因控制的,是可遗传的,杀虫剂起了选择压力的作用。
2耐药性:1)自然抗性:有些昆虫对某些药剂有一种天然的抗药性,即敏感度低,它是可以遗传的,这是由于生物的不同,或同是一个种而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生理状态,或具有特殊的行为而对药剂产生了不同的耐力,这称为自然抗性。
例如用防治蚜虫效果很差,而用来防治蚊蝇则效果很好。
2)健壮抗性:由于害虫的营养条件好,环境条件适宜,昆虫的生命活动、生理代谢增强,对药剂的耐受力增强,产生的抗药性称为健壮抗性,它是不稳定的,不能遗传的。
3交互抗性:昆虫的一个品系由于相同抗性机理或相似作用机理或类似化学结构,对于选择药剂以外的其他从未使用过的一种药剂或一类药剂也产生抗药性的现象。
28洞察前沿技术 驱动产业创新——第十五届作物保护国际论坛(泰禾论坛)10月12日,由中国农药工业协会主办的第十五届作物保护国际论坛(泰禾论坛)在上海召开。
会议围绕“洞察前沿技术 驱动产业创新”的主题,从行业技术创新、登记管理政策以及新农药创制等不同角度全方位阐述了技术对产业创新的重要作用及对行业发展的重大意义,与会者近300名。
南通泰禾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营销副总裁助理冯万强、中国农药工业协会助理秘书长马帅分别主持会议。
农业农村部农药检定所药效审评处处长杨峻分享了农药登记中的药效评价政策。
我国农药登记药效评价的目的在于明确农药使用技术,为农业生产用药提供指导,为开展农药健康和环境风险评估提供基础数据。
其中,小区试验是农药登记药效评价的主要依据,具备数据来源多元化的特点。
江苏省化工行业协会会长赵伟建就“加快创新,驱动江苏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作出报告。
江苏化工企业的整治开始于2006年,在经历了多轮整治后,截至2019年累计关停10,582家,且预计未来化工企业数量将进一步减少。
在持续整治规范、持续转型升级、持续(南通泰禾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营销副总裁助理 冯万强)(中国农药工业协会助理秘书长 马帅)(农业农村部农药检定所药效审评处处长 杨峻)市场纵横Market29优化调整的新发展格局下,化工企业需要进行高质量发展以期实现自救,而企业创新能力是决定性因素。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高希武介绍了我国农业害虫抗药性现状与农药减量策略。
他指出,抗性发展是必然结果,当前存在多抗性害虫日益增加的趋势,需要从人为干预抗性进程、提高用药技巧、研发多分子靶标药剂等方面着手治理害虫抗药性的产生。
农药的减量使用前期需要经过新药抗药性风险评估、抗药性监测和抗药性治理以及剂型与施药技术改进这3个环节,不能盲目减量。
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柏连阳表示,我国抗性杂草发生的频率和总数呈上升趋势,抗性杂草减量控害防治技术体系应运而生,其中包含“早控-促发”“寻找新作用机制除草剂”等。
当前高毒农药经营和使用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提要:农药的使用对我国农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我国农药的产品结构极不合理,存在“三个70%”,高毒农药比例过高达1/3,乱用、滥用高毒农药的现象十分普遍等问题的出现给人畜、农产品、环境等带来了严重危害。
近年来,为了降低高毒农药的危害性,我国制定了农药管理法律法规和出台了高毒农药削减方案,高毒农药的使用量大大下降。
目前,农药管理部门已把高毒农药管理列入农药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高毒农药;经营管理;问题;对策为加强高毒农药的经营、使用管理,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农药市场秩序,遏制高毒农药在蔬菜作物上的违规使用,保证蔬菜产品的质量安全,本文将对高毒农药的使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对加强高毒农药管理的建议,供参考。
一、高毒农药经营、使用情况现状自农业部全面推进“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以来,各省(直辖市)尤其是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的政府领导思想上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切实加强高毒农药管理,农药经营者合法销售、农药使用者安全科学合理使用农药的意识普遍增强,违法销售蔬菜田用高毒农药和乱混、乱配及违规使用高毒农药的情况明显减少。
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部分农药生产企业仍然存在擅自在高毒农药销售标签上扩大其适用作物范围,如将未经在蔬菜上登记的高毒农药在标签上标明可在(或推荐在)蔬菜上使用,或在标签上将“高毒”改为“中等毒”或“低毒”;存在假冒、伪造、无农药登记证等行为。
二是一些农药经销商素质较低,在销售农药时,难以做到“对症下药”,或者违法向农民推荐和销售未在蔬菜上登记的高毒农药。
三是一些地方的农户由于受当地用药习惯及价格因素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擅自乱混、乱配及将一些国家早已明令撤销登记、限制生产和使用的高毒农药如甲胺磷、对硫磷等用在蔬菜上的情况,对农产品的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并呈现出3个显著的特点:一是无公害蔬菜基地县用药情况明显好于非基地县;二是出口蔬菜基地县明显好于非出口基地县;三是东、中部地区明显好于西部地区。
害虫的抗药性及预防对策摘要阐述了害虫抗药性形成的原因、类型、判断方法和预防措施,以期指导实践中科学防治害虫。
关键词害虫;抗药性;原因;对策害虫的抗药性是指某种害虫显著地具有忍耐杀死其正常种群大多数个体的药量的能力,并发展成为1个品系或小种。
如在一个地区长期连续大量使用同一种化学药剂防治同一种害虫,经过一定时间后,会发现药效明显减退,甚至几乎无效,这种现象就是害虫对农药产生了抗性。
某种害虫对某种农药产生抗性后,常常对化学结构相似和作用机制接近的药剂也有抗性,这种现象称为交互抗性。
如稻飞虱对吡虫啉类农药产生抗性以后,对啶虫脒类农药同时也具有抗性。
还有一种现象称为负交互抗性,即1种害虫对某种农药产生抗性后,反而对另一种农药表现更加敏感的现象。
1害虫产生抗药性的原因1.1 害虫方面抗药性的形成,一般认为是由选择现象造成的。
即在害虫群体中,在自然界本来就有一部分带有抗性基因的个体,在不断使用某种药剂后,经过若干世代的自然选择作用,敏感的个体被淘汰,把那些有抗性的个体保留下来。
然而抗性的提高是靠诱导作用,农药本身就是一种诱变剂,可以诱发不断产生抗性变异,这样抗药性的特性就逐代发展和稳定下来,最后形成新的抗药性品系。
一般害虫生活周期短的繁殖速度快,对药性慢的药剂容易产生抗性,抗性形成也较快。
害虫抗药性形成的机制是一个复杂问题,最主要的是害虫由于生理、生化的改变而产生抗性。
可归纳为以下3种情况。
1.1.1解毒作用增强。
通过增强生理代谢活性,增加解毒能力。
害虫在解毒代谢中各种各样的酶起着关键作用,其中又以位于细胞匀浆的微粒体内的多功能氧化酶最为重要。
许多抗性品系害虫体内的多功能氧化酶含量和活性均有显著提高。
1.1.2降低作用点的敏感性。
有些害虫对有机磷剂和氨基甲酸酯剂产生抗性,就是由于作用点的乙酰胆碱酯酶的敏感度降低所致。
主要是酶与药剂的亲和力降低,即不易被毒化,从而具有抗药性。
1.1.3降低药剂的渗透性。
通过增加表皮膜、神经膜厚度使药剂渗透害虫表皮变得缓慢,从而增加抗毒能力。
当前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现状及原因分析内容摘要:农业有害生物通常分为病原生物、害虫(包括螨、软体动物)、杂草及鼠类等四大类。
目前对农业有害生物的抗药性没有统一的定义。
体动物)、杂草及鼠类等四大类。
目前对农业有害生物的抗药性没有统一的定义。
世界卫生组织对昆虫抗药性定义为:昆虫具有耐受杀死正常种群大部分个体的药量的能力在其群体中发展起来的现象。
一般来说,杀死某种有害生物用药量比原来提高了一倍才有正常防效,则该有害生物对这种农药就已经产生了抗药性。
抗药性形成主要是由于农药的选择结果,也就是说原有的有害生物种群中有极少数原来就存在有抗性基因,,通过农药对害虫的不断选择,使抗药性基因频率大为增加,形成一个新的抗药性群体。
本文针对当前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现状及原因,进行分析,据此,提出自己的观点,供广大读者及研究人员参考。
关键词: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原因分析1.概述农业有害生物通常分为病原生物、害虫(包括螨、软体动物)、杂草及鼠类等四大类。
目前对农业有害生物的抗药性没有统一的定义。
世界卫生组织对昆虫抗药性定义为:昆虫具有耐受杀死正常种群大部分个体的药量的能力在其群体中发展起来的现象。
参照这一概念,可把有害生物抗药性定义为:有害生物具有耐受杀死正常种群大部分个体的药量的能力在其群体中发展起来的现象。
可以简单理解为“抗药性是指有害生物对农药的抵抗能力”。
一般来说,杀死某种有害生物用药量比原来提高了一倍才有正常防效,则该有害生物对这种农药就已经产生了抗药性。
2.我国当前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现状近年来,农药的大量使用致使害虫的抗药性不断增强,一些农药的使用寿命大大缩短,在对全国20个省(区、市)的60个抗药性监测点分别对稻飞虱、二化螟、小麦赤霉病、棉铃虫、棉蚜、烟粉虱等11种重大病虫的抗药性进行监测的结果表明,部分害虫对田间常用防治药剂抗药性显著上升。
1.农业有害生物害虫抗药性据报道,上海奉贤、崇明、广东白云甜菜夜蛾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处于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为112~805倍;褐飞虱所有种群都对吡虫啉产生了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在1200倍以上。
害虫的抗药性及预防对策作者:姚胜旗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09年第07期摘要阐述了害虫抗药性形成的原因、类型、判断方法和预防措施,以期指导实践中科学防治害虫。
关键词害虫;抗药性;原因;对策中图分类号 S481+.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07-0131-02害虫的抗药性是指某种害虫显著地具有忍耐杀死其正常种群大多数个体的药量的能力,并发展成为1个品系或小种。
如在一个地区长期连续大量使用同一种化学药剂防治同一种害虫,经过一定时间后,会发现药效明显减退,甚至几乎无效,这种现象就是害虫对农药产生了抗性。
某种害虫对某种农药产生抗性后,常常对化学结构相似和作用机制接近的药剂也有抗性,这种现象称为交互抗性。
如稻飞虱对吡虫啉类农药产生抗性以后,对啶虫脒类农药同时也具有抗性。
还有一种现象称为负交互抗性,即1种害虫对某种农药产生抗性后,反而对另一种农药表现更加敏感的现象。
1害虫产生抗药性的原因1.1 害虫方面抗药性的形成,一般认为是由选择现象造成的。
即在害虫群体中,在自然界本来就有一部分带有抗性基因的个体,在不断使用某种药剂后,经过若干世代的自然选择作用,敏感的个体被淘汰,把那些有抗性的个体保留下来。
然而抗性的提高是靠诱导作用,农药本身就是一种诱变剂,可以诱发不断产生抗性变异,这样抗药性的特性就逐代发展和稳定下来,最后形成新的抗药性品系。
一般害虫生活周期短的繁殖速度快,对药性慢的药剂容易产生抗性,抗性形成也较快。
害虫抗药性形成的机制是一个复杂问题,最主要的是害虫由于生理、生化的改变而产生抗性。
可归纳为以下3种情况。
1.1.1解毒作用增强。
通过增强生理代谢活性,增加解毒能力。
害虫在解毒代谢中各种各样的酶起着关键作用,其中又以位于细胞匀浆的微粒体内的多功能氧化酶最为重要。
许多抗性品系害虫体内的多功能氧化酶含量和活性均有显著提高。
1.1.2降低作用点的敏感性。
有些害虫对有机磷剂和氨基甲酸酯剂产生抗性,就是由于作用点的乙酰胆碱酯酶的敏感度降低所致。
OCCUPATION1262010 8自1993年,瑞典发现DDT对家蝇具有明显滞留杀虫作用以来,各类农药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应用于农业和卫生害虫的防治,对除害灭病确保人体健康起到了非常显著的作用,也曾经挽救过成千上万人的生命。
但是许多用巨额开发出的新型杀虫剂由于使用不当,几年中就导致药效减退或是失效现象,这不仅直接影响了杀虫剂的工业发展前途,而且威胁到人类的健康,日益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
在过去的几年中,Rathman等人做了四种品系鸟蝇科拟寄生虫的生测实验,发现杀线威和灭多威对抗性品系及敏感品系的最大抗性比分别达20和21;高希武等人发现,北京地区马连洼种群对抗蚜威和未曾使用过的灭多威、呋喃丹均产生了高抗性,抗性倍数为39~245倍。
可见昆虫对部分杀虫剂的抗性已很强,研究昆虫的抗药性机理及提出可行的解决办法成为当务之急。
一、抗药性的产生机理关于昆虫抗药性的产生机理分为选择学说和诱变学说。
选择学说认为昆虫对杀虫剂的抗性发展是昆虫在杀虫剂的选择下,带有抗性基因的个体存活下来衍繁后代的结果;诱变学说认为是昆虫种群中某些个体的抗性基因并不是先天存在的,而是由于杀虫剂的直接作用,使得种群中的某些个体发生了突变,因而产生了抗性基因。
所以他们认为昆虫的抗药性是一种后适应现象,杀虫剂不是选择剂而是诱变剂。
但是,无论是选择学说还是诱变学说,在抗药性的形成是由于杀虫剂作用的结果这一点上是相同的。
昆虫的抗药性机理大致可分为行为抗药性和生理生化抗药性。
行为抗性国内外研究均较少,而对生理生化抗性研究相对较多。
关于昆虫的生理生化抗性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表皮穿透作用的降低,代谢解毒作用的加强,靶标敏感性降低。
1.表皮穿透作用的降低降低穿透速率的原因至今尚不完全清楚,Saito认为抗三氯杀螨醇的螨对该药穿透速率较慢是由于几丁质较厚引起的,Vinson则认为抗DDT的烟芽夜蛾幼虫,DDT穿透较慢是由于凡丁质内蛋白质与脂类物质较多而骨化程度较高而引起的。
高抗性害虫怎么用药?11种抗性害虫用药方案,太有用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自然界亘古不变的生存准则,农药的定向选择,使得一些具有抗药性的害虫保存了下来,而随着害虫抗药性的增强,农药用量又不断加大,如此循环往复,就进入了一个没有结局的恶性循环。
好多农户都深有感触,现在的害虫越来越难治了。
1、根结线虫根结线虫在很多蔬菜、大田作物及果树上为害非常严重,目前,使用最广泛的还是阿维菌素,乳油剂、水乳剂、颗粒剂,撒施、沟施、穴施、冲施,因较为经济实惠,使用量非常大。
也正因如此,连年使用下来,抗性也非常明显了。
另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阿维菌素在土壤中很难位移,导致其对线虫防效越来越差。
噻唑膦是目前呼声较高,正在逐渐取代阿维菌素的一个产品,除了最开始的颗粒剂以外,各大厂家正逐步开发单剂以及混剂的水乳剂型、乳油剂型、可溶液剂等液态冲施剂型。
目前已有少部分地区反馈出有抗性,但是由于成本刚刚降低,还未曾大范围流行使用,抗性并未表现出太过严重的趋势。
噻唑磷+乙蒜素淋根灌根效果不错。
氟吡菌酰胺是目前还未反应有抗性的产品,个人认为应当是成本太高的原因,没有多少农户舍得反复使用。
2、白粉虱白粉虱是传播病毒病的主要媒介之一,它能够为害多种蔬菜乃至大田阔叶作物,很多情况下,若是白粉虱防范不到位,病毒病蔓延几乎不可避免。
目前就单剂来说,似乎已经没有什么效果特别好的产品,曾有一段时间烯啶虫胺与吡蚜酮合剂效果不错,但是发展到目前抗性也已不小。
倒是有个小方法,使用噻虫嗪水分散粒剂,每棵作物根部放一点,基本上能够防治整个生育期的白粉虱、蓟马、蚜虫之类刺吸式口器害虫。
3、鳞翅目害虫鳞翅目害虫主要包括小菜蛾、菜青虫、甜菜夜蛾、斜纹夜蛾、棉铃虫等,这一类害虫的抗药性绝对是有目共睹的,造假最多的康宽类产品就是基于这种情况才屡禁不止的。
从菊酯类到阿维菌素、甲维盐,再到现在使用最多的氯虫苯甲酰胺,抗性都已经非常严重,不能说没有效果,但是使用剂量也都已经是初始时的数倍乃至数十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