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的战略顶层设计
- 格式:ppt
- 大小:4.82 MB
- 文档页数:51
新时代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生成逻辑、主要内涵及深远意义作者:常梦茹来源:《邓小平研究》2024年第01期〔关键词〕党的二十大;习近平经济思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高质量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出“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①,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②作为未来五年我国发展主要目标任务的重要内容,对新时代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出了战略部署。
深刻理解新时代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生成逻辑、主要内涵及深远意义,有助于从全局和战略上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其历史方位、科学内涵及实践要求,对于推动新时代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适应经济进入新发展阶段,把握市场经济规律的重大战略部署,其产生有着深刻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认识更加深化,是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战略选择。
(一)从理论来看,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习近平经济思想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创新和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把握市场经济规律,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出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了体系完备、内涵丰富的习近平经济思想,为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根本指南。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始终围绕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而展开,其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①,标志着我们党对市场作用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实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理论上的重大突破。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②,深化了我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明确了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方向。
74INTERPRETA TION 区域治理作者简介:赵旭红,生于1994年,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医学道德教育。
通讯作者:刘 剑,生于1966年,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新疆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为生命伦理学。
基金项目:2020年自治区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XJ2020G182)中华传统孝肃家风传承与创新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全面深化改革视域下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相结合对策研究*新疆医科大学 赵旭红,黄刚摘要:全面深化改革作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第一个重大战略举措,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改革开放43年来,我国经历了从“摸着石头过河”到经济体制改革顶层设计再到全面深化改革的改革历程,新时代赋予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新内涵,要求明确改革目标,树立全局意识,坚定积极作为。
攻坚期新老问题交汇,“老问题”“硬骨头”还尚未解决和触及,“新”问题就已经衍生出来,需要对标政策,纵深推进,针对问题具体分析,深水区突出潜在风险,需要统筹兼顾,部分利益换取整体利益增进。
本文通过在客观认识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相结合基础上,通过对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相结合的优势进行系统分析,深化办中国的事必须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只有始终站稳人民立场才能领导人民的大道理,科学统筹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上下互动,左右博弈,直至改到深处就是成功。
关键词:顶层设计;基层创新;全面深化改革中图分类号:D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4595(2021)02-0074-0002古今中外所有国家走向进步与文明中无一例外选择了改革,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秉持“摸着石头过河”实践先行的改革方法,使经济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中国治理成为一个奇迹。
新时代预示改革进入新阶段,用“深水区”形容改革的境地,用“硬骨头”表达改革的决心,用“甩开脖子”形容改革的迫切性。
一、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的内涵(一)顶层设计的内涵2010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正式提出:“重视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这是在官方文件里首次使用顶层设计。
强化“顶层设计”创新社会治理作者:戴鸿来源:《新西部·中旬刊》2015年第03期【摘要】文章介绍了“顶层设计”的由来和实践,阐述了与时俱进推动“顶层设计”的意义,提出了加强科学的“顶层设计”,推动社会治理创新的对策。
指出,“顶层设计”要找准当前时局的精准定位,要有崇尚“道法自然”的理念,要坚持不断创新的管理思维。
【关键词】社会治理;创新;顶层设计;思维一、“顶层设计”的由来和实践“顶层设计”是新近的时髦名词,首见于“十二五”规划,自从中央提出改革的“顶层设计”概念后,近来频频出现在各种工作会议和文件中,在各个层面上被广泛使用。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指出:“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要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前提下进行,加强顶层设计要在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的基础上来谋划。
要加强宏观思考和顶层设计,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顶层设计”原是系统工程的专有词汇,这一概念指的是,一项工程“整体理念”的具体化。
就是说,在完成一项大工程之初,就要从全局出发,以系统论的方法,对项目的各个层次、要素进行统筹考虑。
通过设计,做到统一理念、协调部门、整合资源、信息共享,使得效益最大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西方国家逐步接受这一概念,并广泛应用于军事与社会治理领域,是政府统筹内外政策和制定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思维方法。
中央在改革的深化阶段,引进“顶层设计”的概念,实际就是提出了对未来改革要进行更完整、更科学的谋划。
也是站在国家的层面,从长治久安的角度,全面分析制约我国未来发展的国际、国内因素,对全局性、关键性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判断,提出应对与解决的整体思路和框架,以此作为制定具体外交政策与国内施政方针的重要依据。
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指出,推进全面改革,“顶层设计”是个很好的意见。
他认为:“我们要在比较短的时期内去形成新的体制,而由政府来主持建立我们新的体制,这个设计不是像指令性计划那样把它弄得丝丝入扣,非常具体,但是一个框架性的设计是必须要有的,这就是最上面的一些设计。
顶层设计是运用系统论的方法,从全局的角度,对某项任务或者某个项目的各方面、各层次、各要素统筹规划,以集中有效资源,高效快捷地实现目标。
一个工程学术语——“顶层设计”,成为中国新的政治名词。
其在工程学中的本义是统筹考虑项目各层次和各要素,追根溯源,统揽全局,在最高层次上寻求问题的解决之道。
“顶层设计”在中共中央关于“十二五”规划的建议中首次出现。
这一新名词进入国家新五年规划,预示着中国改革事业进入了新的征程。
∙一是顶层决定性,顶层设计是自高端向低端展开的设计方法,核心理念与目标都源自顶层,因此顶层决定底层,高端决定低端;∙二是整体关联性,顶层设计强调设计对象内部要素之间围绕核心理念和顶层目标所形成的关联、匹配与有机衔接;∙三是实际可操作性,设计的基本要求是表述简洁明确,设计成果具备实践可行性,因此顶层设计成果应是可实施、可操作的。
顶层设计的主要原则[1]顶层设计应立足于解决实际问题。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已经明确了改革的方向就是要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点已经成为社会共识。
现在的问题是,在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同时,一些突出矛盾摆在我们面前,严重影响科学发展、社会和谐。
因此,今天讲改革顶层设计不是进行一般的理论讨论,而是要解决导致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体制机制矛盾,解决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全球需求减弱、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趋缓后有可能暴露的风险问题,解决收入差距拉大及其导致的经济社会问题。
顶层设计应从这些重大问题切入,列出若干个关键问题,拿出对策和可操作的解决方案。
顶层设计应抓住重大问题。
现实经济社会发展中,包括科技、教育、卫生等领域,确实存在各种各样的矛盾和问题,但既然是顶层设计,就必须从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影响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重大问题出发,抓住现象背后的体制机制原因,不回避、敢碰硬、求突破。
只有做到这一点,才具有“顶层”的意义。
有些问题属于日常的改革工作,属于短期问题,不具有全局意义上的“关键性”,对这些问题该怎么解决就怎么解决,不必列入顶层设计的内容。
第1篇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区域发展战略日益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我国提出了五大发展战略区域,旨在通过优化区域发展布局,推动全国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本文将从五大发展战略区域的内涵、意义、布局以及实施策略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一、五大发展战略区域的内涵五大发展战略区域包括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以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这些区域不仅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而且在国际竞争中具有显著优势。
1. 京津冀协同发展:以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为核心,旨在打造世界级城市群,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2. 长江经济带发展:覆盖长江流域11省市,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等,以长江黄金水道为纽带,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3.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包括广东省、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以香港、澳门、广州、深圳为核心,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一流湾区。
4.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涵盖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以上海为龙头,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5.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包括重庆市、四川省,以重庆、成都为核心,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经济中心。
二、五大发展战略区域的意义五大发展战略区域的提出,具有以下重要意义:1.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通过优化区域发展布局,促进区域间产业协同、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生态环境共建共享,实现全国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2. 提升国家竞争力:五大发展战略区域具有显著的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和创新能力,通过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提升我国在全球经济竞争中的地位。
3. 促进转型升级:五大发展战略区域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创新驱动发展,为全国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4. 增进民生福祉:五大发展战略区域通过提高就业水平、增加居民收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顶层设计及其在各行业的应用一、概念及发展历程(一)顶层设计起源Top—Down Design,是西方国家源于自然科学或大型工程技术领域的一种设计理念。
引进中国后被翻译为“顶层设计”。
Top—Down Design的意思是,站在一个战略的制高点,从最高层开始,弄清楚要实现的目标后,从上到下地把一层一层设计好,使所有的层次和子系统都能围绕总目标,产生预期的整体效应。
显然,Top—Down Design不仅包含着对高层层次的设计,而且也包含着对中层层次和基层层次的设计,并不是如有些学者所理解的,“顶层设计”就是“对顶层的设计”,并据此提出,既要进行“顶层设计”,也要进行“基层设计”。
殊不知,Top—Down Design本身就包含着“基层设计”,强调要具体化到细节。
由此可知,把Top—Down Design翻译为“顶层设计”,只能体现这一设计的最主要的特征,即臵身于最高处这一点,它确实有美中不足的地方。
华夏兴业表示“顶层设计”实际上是指“从高处着眼的自上而下的层层设计”。
还要注意到,不要把顶层设计理解为就是一种完全工程性质的技术活,只具有应用性、操作性的特点。
顶层设计首先是宏观战略设计,需要哲学理性思维,崇尚人文思想指引。
其次,尽管顶层设计具有应用性、操作性的突出特点,但也不是只要有了工程蓝图、施工流程就可以了,还要进一步看有没有施工队伍和最终工程是否完工。
正因为这样,顶层设计十分强调执行力,在绘制蓝图后,注重执行,在执行间的互动与衔接,以便确保工程的完成和质量的提升。
顶层设计的定义:自高端开始的总体构想。
顶层设计的思想内涵:用系统论的方法,以全局视角,对项目建设的各方面、各层次、各种要素素进行统筹考虑,和谐各种关系,确定目标,选择实现目标的具体路径,制定正确的战略战术,并适时调整,规避可能导致失败的风险,提高效益降低成本。
(二)顶提出顶层设计的必要性很显然,中央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顶层设计的要求,目的是为了“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
第47卷第3期2021年5月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 .o f J i a n g s uN o r m a lU n i .(P h i l o s o p h y an d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E d i t i o n )V o l .47,N o .3M a y,2021[收稿日期]2020-08-19[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基于扩大内需的新城镇化发展模式研究 (项目编号:13B J Y 052)㊁2017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城乡一体化条件下苏北公共资源公平配置研究 (项目编号:2017S J B 0963)的阶段性成果㊂[作者简介]石淑华,女,辽宁辽阳人,江苏师范大学商学院教授,经济学博士;王曦,女,江苏连云港人,江苏师范大学商学院讲师㊂十四五 时期推进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思路与对策石淑华 王 曦(江苏师范大学商学院,江苏徐州 221116)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农民工市民化[摘 要]十三五 期间,国家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注度不断提高,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政策和纲领性文件,修改了对推进城镇化建设至关重要的‘土地管理法“,建立了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完成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并取得了显著成效㊂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速度不快㊁质量不高㊁城镇化的空间布局整体协调性不强㊁城市治理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等问题仍然存在㊂ 十四五 时期,应该加快提高农民工市民化的顶层设计,集中力量解决超大城市的农民工落户问题;以城市群和中心城市建设为突破口,着力构建 城市群 都市圈 中心城市 大中小城市 小城镇 乡村 全尺度㊁链条式城镇化格局;以防治 城市病 为重点,实现城市政府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㊂[中图分类号] F 2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170(2021)03-0098-12 长时间以来,城镇化问题一直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关注㊂特别是自2001年 城镇化 一词首次出现在 十五 计划以来,城镇化的有关内容就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彰显了城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㊂ 十三五 规划中城镇化的有关内容是以‘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为蓝本且高度重合,围绕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㊁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进行规划㊂当前有必要根据新形势,把握新特点,提出新策略㊂一㊁ 十三五 时期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主要成效 十三五 期间,国家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注度不断提高,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纲领性文件和专项改革政策,修改了对推进城镇化建设至关重要的‘土地管理法“,建立了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完成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㊂(一)顶层设计和战略布局基本完成1.新型城镇化建设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纵深调整战略布局十三五 期间,新型城镇化建设不仅成为国家极其重要的政治话语,而且对其功能认识不断深化,实现了从人口迁移向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转变㊂中共十九大之前,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点是解决进城农民转移人口 市民化 问题㊂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 十三五 规划建议的说明“中专门从供需两端阐释了加快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的重大意义㊂2016年2月,针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速度缓慢㊁质量不高㊁对扩大内需的主动力作用尚未充分发挥等问题,国务院通过了‘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要积极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加快培育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镇,完善和创新体制机制㊂在此背景下,同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通过了‘推动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方案的通知“,提出 十三五 期间,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年均转户1300万人以上㊂与此同时,围绕户籍㊁土地㊁财税㊁住房㊁公共服务等颁布了一系列指导性文件,持续推进相关领域改革(详见表1)㊂当前,结合我国实际㊁阶段性发展特征以及新时代主要矛盾,城镇化不仅要解决人口迁移问题,更要带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㊂其一,新型城镇化建设要促进城乡融合发展㊂中共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协同推进新型城镇化与乡村建设,并相继发布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㊂其二,新型城镇化建设要带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㊂新时期以来,全国经济呈现中心城市引领城市群发展㊁城市群带动区域发展的新态势㊂这就要求经济发展条件较好的中心城市要承载更多的人口,促进劳动力自由流动并向优势地区聚集,提高生产要素配置效率㊂为了顺应这一发展趋势,拆除大城市人口流动的门槛限制,加快推进大城市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相继出台㊂这表明,国家已经从更广的视野和更大的格局来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㊂2.新型城镇化建设纳入法治化轨道从法律体系建设来看, 十三五 之前,与城镇化建设相关的各项改革处于推进过程中,上升到法律层面的时机还不成熟, 十三五 时期,相继颁布和修订了一些法律法规99(详见表1),为促进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奠定了法制基础㊂表1 十三五 时期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相关法律法规与政策主要领域发布时间文件名称纲领性文件2016.02‘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发[2016]8号)2018.01‘关于印发基本公共服务领域中央与地方共同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18]6号)土地制度2016.10‘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中办发[2016]61号)2016.10‘关于建立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同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机制的实施意见“(国土资发[2016]123号)2018.03‘关于印发跨省域补充耕地国家统筹管理办法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域调剂管理办法的通知“(国办发[2018]16号)2019.08‘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三次修正版)户籍制度2016.01‘居住证暂行条例“(国务院令第663号)2016.09‘关于印发推动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16]72号)财税制度2016.07‘关于实施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若干财政政策的通知“(国发[2016]44号)教育制度2016.07‘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6]40号)医疗制度2016.01‘关于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意见“(国发[2016]3号)2016.12‘关于做好基本医疗保险跨省异地就医住院医疗费用直接结算工作的通知“(人社部发[2016]120号)设市制度2018.10‘行政区划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704号)城乡关系2018.09‘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国发[2018]29号)2019.04‘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国发[2019]14号)区域经济2018.11‘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国发[2018]35号)2020.03‘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国发[2020]11号)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法规主要有三项:一是2016年开始实施的‘居住证暂行条例“,首次规定进城居住半年以上的流动人口凭借居住证在居住地依法享受三项权利㊁六项01基本公共服务和七项便利,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提供了法律依据;二是2018年颁布的‘行政区划管理条例“,率先提出行政区划调整应该坚持四个方针,即与国家发展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㊁注重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㊁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标志着构建合理的城市体系结构㊁扩大城市发展空间㊁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从此有法可依;三是2019年修订的‘土地管理法“,首次确认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与国有建设用地同权同价同等入市,明确规定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条件与方式,此外,该法还首次界定了土地征收的公共利益范围,明确了征收补偿的基本原则㊁土地征收程序,使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得到了有效保障㊂3.新型城镇化推进工作制度化、常态化2014年7月,我国建立了在国务院领导下的 新型城镇化工作部际联席会议 这一常态化工作机制,每年召开一次全体会议,总结上一年度新型城镇化推进工作,部署本年度的工作任务,对有效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㊁协调解决城镇化的重大问题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㊂尤其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在促进农业转移人口落户㊁优化城镇化空间结构㊁提升城市功能㊁推动城乡融合发展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等领域持续深入改革,滚动发展㊂城与乡是融合发展的统一体,考虑到今后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方向是塑造新型城乡关系,2019年7月成立 城镇化工作暨城乡融合发展工作部际联席会议 ,代替 新型城镇化工作部际联席会议 ,在更广的视野下夯实了新型城镇化的组织基础㊂(二)主要成效经过几年努力,新型城镇化建设已经深入人心,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基本实现有关规划和政策提出的 十三五 目标㊂具体表现为: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稳步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部常住人口,城镇化治理水平不断提高,治理体系不断完善,城镇化绿色发展初具规模㊂一是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稳步提升㊂2019年,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达到60.6%,超过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 2020年)“中提出的2020年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的目标㊂户籍城镇化率为44.38%㊂如果按照2015 2019年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年均增速1%左右推算,那么完成户籍人口城镇化率45%的目标难度并不大㊂两个城镇化率(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差距为16.22个百分点,比2014年缩小了2.6个百分点,提前完成了二者缩小2个百分点的任务㊂2014 2018年累计进城落户的人口已达1.05亿人,提前两年实现了 一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 的预期规划目标 1 ㊂二是市民化体制机制改革纵深推进㊂2019年,我国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1 魏后凯㊁李玏㊁年猛:‘ 十四五 时期中国城镇化战略与政策“,‘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20年第4期㊂101比例㊁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分别超过99%㊁90%㊁98%,提前一年完成预期目标㊂三是城镇化布局和形态不断优化㊂目前,城市群已经成为我国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在 两横三纵 城镇化轴带内形成的19个城市群作为城镇化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㊂四是城镇治理水平显著提高㊂‘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 2020年)“提出,到2020年,城镇公共供水普及率为90%,城市污水处理率和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为95%,城市家庭宽带接入能力超过50M b p s,城市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为100%㊂2018年,这些指标全部提前实现㊂二㊁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国新型城镇化规划实施以来,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仍然存在一些突出性矛盾和问题,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㊂(一)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速度不快㊁质量不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速度不快是指户籍城镇化率提高速度比较缓慢㊂自2015年以来,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的差距一直徘徊在16%以上,且有不断扩大趋势,人口流入较为集中的东部发达省市尤为突出㊂这是户籍制度改革滞后㊁城市生活成本较高㊁农民工落户意愿降低等多种原因所致㊂如果这种状况不能得到根本改变,就意味着城镇里一直存在着2亿多没有户籍的流动人口㊂这不符合新型城镇化的本质要求㊂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不高主要体现为:一是落户重点人群有偏差㊂国家旨在重点解决进城时间较长㊁就业能力较强的农业转移人口,兼顾农村籍高校毕业生㊂但从各地户改的实践来看,各类城市重视后者,基本上取消了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人才落户门槛;而大城市对农民工落户的显性门槛虽然降低了,但隐性门槛依然存在㊂另外,各地加快了县改市㊁乡改镇㊁村改居等行政区划调整步伐,农民就地转户数量剧增㊂城市新增人口主要来自当地农业人口就地落户和普通高校农村籍新生,二者占比分别为41%㊁19%,而农民工的贡献占比仅为16% 1 ㊂也有专家认为,农业人口就地落户的占比为53%,农民工的贡献占比为26% 2 ㊂这种统计意义上的市民化虽然使得大批农业人口在较短时间内获得了城镇户籍,但没有实现城镇非农就业,没有提高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㊂二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存在差异㊂当前,我国已全面推行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因财力有限仍推行城乡有别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制度; 农转居 的新市201 12魏后凯㊁李玏㊁年猛:‘ 十四五 时期中国城镇化战略与政策“,‘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20年第4期㊂邹一南:‘中国城镇化水平的再认识与城镇化转型 基于新增城镇人口的来源结构角度“,‘东岳论丛“,2016年第11期㊂民不能享有与老居民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务;14.3%的农民工随迁子女无法参加本地高考,绝大多数农民工享受不到住房保障㊂(二)城镇化空间布局出现分化,整体协调性不强首先,超大城市人口过度集中㊂2010年以来,我国外出人口不断流向东部地区尤其是北㊁上㊁广㊁深4个城市,这4个城市外来常住人口之和占我国外出总人口的22%以上㊂近年来,北京外来人口有所减少,但其他3个城市外来人口仍保持较快增长势头㊂这些城市人口主要聚集在主城区,空间聚集比较明显㊂2018年,北京城六区的人口密度为8418,但是市区人口密度仅为1313㊂其中,延庆㊁怀柔两区人口密度不足200㊂上海㊁深圳的主城区人口密度都超过了10000,但也都存在人口密度刚刚超过500的辖区㊂表年我国个重点城市人口与资源承载力基本情况(单位:人/平方公里㊁万元)301其次,大城市数量较少,资源承载能力不足,经济效益不高㊂2018年,我国常住人口200万以上的城市共62个,占城市总数的9%㊂以包括省会城市㊁计划单列市在内的40个重点城市为例,从城区人口密度来看,达到40个城市均值3236人/平方公里的有24个城市,刚刚超过半数㊂排名前10位的多数是中部城市,东部城市只有2个㊂在低于均值的16个城市中,东部城市占据了半壁江山(见表2)㊂如果按照均值来衡量,这些城市至少还能容纳7800万人口,尤其是北京㊁重庆㊁南京㊁青岛㊁长春㊁大连㊁济南㊁苏州㊁无锡等城市有更大的人口容纳空间(见表3)㊂从人均G D P 来看,只有15个城市超过了均值,仅占37%;且绝大部分位于东部地区,中西部只有长沙和武汉㊂在低于均值的25个城市中,多数位于中西部,东部只有4个㊂如果按照40个重点城市人均生产总值11.13万元来衡量,这25个城市的地区生产总值至少可以增加58308亿元,经济效益能够提高26%(见表4)㊂这表明,我国重要城市的经济发展存在两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东部城市如何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上承载更多的劳动力?二是中西部城市如何把现有人口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换言之,我国重要城市都面临人口要素与经济效益的空间配置和利用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这一难题㊂表3 2018年我国低于40个重点城市均值的城市人口承载力(单位:人/平方公里㊁万人)城市城区人口密度排位城区面积(1)(2)(1)-(2)长沙3121251199.84374.43388.27-13.84东莞2779262465.00685.03797.69-112.66大连2501271523.00380.83492.85-112.02济南2494281665.87415.49539.08-123.59贵阳2376291230.00292.24398.03-105.79苏州2344301523.88357.25493.14-135.89昆明2233311782.60397.97576.86-178.89无锡2052321261.26258.84408.15-149.31重庆2026337440.001507.662407.63-899.97乌鲁木齐1874341528.80286.47494.73-208.26青岛1660353089.18512.70999.68-486.98南京1555364226.41657.201367.69-710.49长春1332373427.42456.401109.13-652.73北京11363816410.001863.405310.37-3446.97拉萨106439505.4253.80163.56-109.76银川895401773.50158.70573.91-415.21 数据来源:2018年‘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注:(1)是2018年各市城区人口规模;(2)是按照40个重点城市人口密度均值计算的各市城区人口规模㊂401表42018年我国低于40个重点城市均值的城市经济效益比较(单位:万元/人㊁亿元)城市人均G D P排位(1)(2)(1)-(2)大连10.96167668.57784.32-115.82福州10.15177856.88614.62-757.82郑州10.001810143.311281.37-1138.07东莞9.86198278.599340.52-1061.93拉萨9.75208278.599340.52-1061.93合肥9.67217822.99000.83-1177.93长春9.55227175.78361.97-1186.27南昌9.51235274.76172.14-897.44成都9.392415342.818175.29-2832.49呼和浩特9.28252903.53479.24-575.74太原9.20263884.54698.42-813.92济南9.03277856.69683.10-1826.50乌鲁木齐8.84283099.83901.96-802.16银川8.44291901.52504.81-603.31西安8.34308349.911134.12-2784.22贵阳7.78313798.55433.55-1635.05昆明7.60325206.97624.05-2417.15沈阳7.56336292.49255.71-2963.31兰州7.20342732.94219.27-1486.37重庆6.563520363.234522.92-14159.72海口6.56361510.52562.46-1051.96西宁6.20371286.42308.14-1021.74哈尔滨5.80386300.512084.95-5784.45石家庄5.55396082.612189.13-6106.53南宁5.55404026.98073.81-4046.91数据来源:(1)各城G D P规模来自于2019年‘中国统计年鉴“注:(1)是40个重点城市实际G P D总量;(2)是按照40个重点城市人均G D P标准计算的各城市G D P规模㊂再次,小城镇数量过多,聚集人口能力较弱㊂2018年,我国县城共有1518个,是地级及以上城市市辖区总数(970个)的1.5倍,是城市总数(673个)的2.2倍㊂县城人口5011.57亿,仅占城镇常住人口的19%㊂近年来,很多外出务工人员返回了家乡所在地的县城,就近城镇化速度加快㊂然而,县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状况堪忧㊂自2012年以来,县城公用设施建设固定资产投资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2018年仅占全国城镇的13%㊂县城用水普及率和燃气普及率分别比城市低5%和13%,污水处理率和建成区绿地率分别低4%和6%㊂显然,县城公用事业的低水平供给无法满足规模不断扩大的居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㊂(三) 城市病 集中爆发,城市治理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2019年,我国城镇化率超过了60%,城镇化进程进入中后期阶段,是 城市病 集中爆发时期㊂从土地使用来看,土地扩张快于人口增长㊂2015-2018年,全国城市建成区面积从52012平方公里增加到58456平方公里,增长了12.4%;城镇常住人口数量从71116万人提高到83137万人,增长了7.8%㊂这直接导致全国城镇建成区人口密度从14826人/平方公里减至14222人/平方公里,降低了4.1%㊂从环境污染来看,城市空气污染很严重㊂‘2019年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告“显示,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180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超标,占53.4%㊂很多城市的P M2.5㊁O3等大气污染物严重超标㊂从能源消耗来看,我国经济发展是依靠大量的能源消耗来支撑的㊂2018年,我国G D P占世界经济的15.8%,能源消耗却占世界的23%,单位G D P能耗是世界水平的2.5倍㊂我国水资源不足,但我国单位G D P用水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3倍㊂从交通状况来看,高德地图‘2019中国主要城市交通分析报告“显示,全国50个主要城市中有23个城市的 交通健康指数 低于健康水平线,近半数处于亚健康状态㊂造成 城市病 的根本原因并非城市人口增多,人口增多只是一个表面的现象,根本的原因是对经济与社会问题治理不善㊂人口向大城市流动本身说明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㊂当大量人口聚集城市时,城市政府就要付出一定的经济代价来实现必要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及时提供外来人口所需的各种公共产品,否则 城市病 就会爆发㊂因此, 城市病 不是市场行为,而是政府行为㊂三㊁ 十四五 时期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我国城镇人口超过8亿,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社会,高质量发展将是今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必然选择㊂新时期要进一步认清形势,围绕提高农民工市民化㊁发展城市群㊁防治 城市病 等内容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㊂(一)加快提高农民工市民化的顶层设计以往规划和政策强调的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不仅挤压了农民工市民化的规模和质量,而且缺少具体解决方案㊂目前是重点解决进城就业生活5年以上和举家迁徙的农业转移人口㊁在城镇稳定就业生活的新生代农民工落户的重要窗口期㊂这主要基于以下判断:第一,城镇化进入中后期阶段,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增速开始放缓,此时恰好601是加快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进而缩小两种城镇化率差距的最佳时机㊂这不仅关系到这部分群体享受城镇基本公共服务的落实情况,更关系到这部分人口可能返乡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规模效应和专业化分工效应造成的损失㊂第二,消除农民工进城落户的后顾之忧㊂新修改的‘土地承包法“‘土地管理法“明确规定,农民工进城落户不能以失去农村承包地㊁宅基地㊁集体经济利益为代价,保护了进城落户农民工的农村 三权 ㊂为此,要加强农民工城镇落户的顶层设计,鼓励不同地区探索各具特点的农民工户籍城镇化路径,推动农民工市民化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㊂1.要重新界定城镇户籍人口,应该将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情况作为重要指标㊂因此,加快制定基本公共服务的国家标准和区域标准,进一步缩小基本公共服务的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㊂2.以省为单位,结合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差距的国家目标和各类城市的具体要求,对各省市两种城镇化率的差距进行排名㊂除个别超大城市外,凡是两种城镇化率差距较大的省市要分析其存在的实际困难,制定解决问题的专属 菜单 ,使更多的农民工尽快落户㊂3.集中力量解决北㊁上㊁广㊁深4个超大城市的农民工落户问题㊂这4个超大城市人户矛盾最为突出㊁农民工落户愿望最为强烈㊂2019年,这4个城市外来常住(非户籍)人口规模分别达到了745.6万人㊁977.71万人㊁576.87万人㊁849.10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比重分别为34.6%㊁40.3%㊁37.7%㊁63.2%㊂这4个城市不能只是允许各类人才落户,还应该让农民工的重点人群落户㊂4.切实解决进城农民工的家庭安居问题㊂工业化引领下的城镇化过程只是把农业转移人口当作生产者而不是消费者,农民工进城是个人迁移而不是家庭迁移㊂2019年我国进城农民工13500万人,有配偶的占68.8%,举家外出农民工占比仅为20%,这就意味着7400多万进城农民工与家人分离㊂如果按照三口之家来计算,这些农民工进城安家至少可以带动1.5亿的增量人口,这是提高我国城镇化率的动力所在㊂因此,在不妨碍城市发展的前提下,城市应该为这部分群体提供合法的栖身之所,尽最大努力将他们纳入保障房㊁廉租房范围内,为他们创造低成本的安居条件 1 ㊂(二)以城市群和中心城市建设为突破口,着力构建 城市群 都市圈 中心城市 大中小城市 小城镇 乡村 全尺度㊁链条式城镇化格局新时代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打破大城小镇独立发展模式,构建 城市群 都市圈 中心城市 大中小城市 小城镇 乡村 全尺度㊁链条式发展格局㊂既要研究城市群㊁都市圈等宏观问题,还要研究中心城市中观问题,更要研究小城市㊁小城镇㊁乡村发展等微观问题,形成链条紧凑㊁整体协调㊁形态多样的城镇化布局㊂这是顺应国内外经济发展 1 蔡昉:‘如何让新型城镇化走得更远“,‘学习时报“,2018年4月27日㊂701。
申论范文:坚定高质量发展助力经济腾飞申论范文:坚定高质量发展助力经济腾飞摘要:当前,全球经济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战略。
本文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一战略,从坚定高质量发展的意义、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和优化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布局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希望能为社会经济稳步健康发展提供建设性思考。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战略;体制机制;空间布局一、高质量发展的意义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战略之一,高质量发展旨在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与提高效益质量的全方位协同发展。
它不仅注重经济增长速度,更加注重从经济结构、质量、效益等多个方面提高经济发展水平。
这对于推动新发展阶段、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定位中国特色大国经济发展新阶段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在新时代背景下,实现高质量发展是跨越中等收入阶段的必要条件。
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已经不再符合我国当前发展的要求,而实现高质量发展恰恰可以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构建新型发展格局,形成创新驱动、绿色发展、高端制造、扩大内需等“五大发展理念”。
其次,实现高质量发展可以助力我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高质量发展旨在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提高全局的效益质量,对于提升全产业链生产效率、深化产业链分工协作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这为我们实现“互联网+”等创新驱动发展新趋势以及构建大市场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了战略性支撑。
最后,高质量发展是国家“两型”社会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根本保障。
我国正逐步走上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而高质量发展不仅需要注重经济效益,更需要兼顾节能减排、生态保护等生态环境因素,助力我国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
二、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构建有效的体制机制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针对目前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所面对的现实问题和挑战,我们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政策制度设计:(一)顶层设计与法制化顶层设计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法制化则是制度化的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