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元好问及其论诗三十首

元好问及其论诗三十首

元好问及其论诗三十首
元好问及其论诗三十首

元好問及其《論詩三十首》

李建崑

壹?元好問之生平行實

元好問字裕之,號遺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縣)人。生於金章宗明昌元年(西元一一九○年),卒於元憲宗七年(西元一二五七年),是金朝詩文成就最高之作家,《金史》卷一百二十六有傳。據《金史?元德明傳》,元好問出生於名門之家,先祖鮮卑族,系出拓跋氏,隨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改姓元。遠祖元結(字次山),為唐代開元﹑天寶間著名之文人。祖父元滋善曾任金朝銅山令,父元德明隱居不仕,以詩文知名於世,著有《東岩集》。元好問出生七月即過繼叔父元格為子,元格為地方官,自元好問四歲起,就給與完備的教育,據說元好問七歲能詩,十一歲元格移官冀州,延聘學士路鐸教他為文,十四歲又隨繼父移官陵川,受業於當時大學者郝天挺 (字晉卿,元代知名學者郝經之祖父) 更奠定了堅實之學術基礎。

元好問二十歲時學問已有小成,卻不急於科舉功名。二十一歲時叔父病逝隴城任所,他才結束遊走各地之生活,扶柩返回忻州原籍。二十五歲那年,蒙古兵南下,家鄉秀容受到兵火蹂躪,其兄慘遭殺害。他和家人只得遠離家鄉,避亂於河南。在此期間,寫下不少描述戰亂及抒發悲憤之詩作,引起禮部尚書﹑本身亦為著名詩人的趙秉文之青睞,推崇他的《琴臺》、《箕山》詩:「少陵以來無此作。」於是元好問之聲名大噪。

金宣宗興定五年(西元一二二一年),中進士,三年後在趙秉文﹑楊雲翼之力勸之下應選宏辭科,從此展開仕宦生涯。先後做過權國史院編修﹑鎮平(今河南鎮平)﹑內鄉(今河南內鄉)﹑南陽(今河南南陽)等地縣令。金哀宗開興元年(西元一二三二年)官至尚書省左都司事。是年蒙古兵攻陷汴京,哀宗出亡,元好問身陷危城,備嘗艱辛,次年自立為鄭王的崔立投降蒙古,天興三年(西元一二三四年)金哀宗自殺,金朝滅亡,元好問四十五歲。元好問自此不仕,返回故鄉秀容,發憤著述,傾全力於金朝史料之編纂。他鑑於金朝之史實不可湮滅,曾編著《壬辰雜編》,又鑑於中州詩人作品若不輯錄,將隨兵火而毀亡,於是發憤編成《中州集》

十卷,採錄二百四十九家詩人作品。此書不但被脫脫編寫《金史》所採用,後來清人郭元釪編《全金詩》也以此書為藍本。就連清人錢謙益《列朝詩集》,也是仿效《中州集》之體例編成。

他為了編著金朝國史,曾奔走河南河北各地,採集金朝君臣言行事蹟,完成稿本百餘萬言,後來《金史》雖未寫成,他收集之史料,卻成為元朝脫脫修《金史》最主要之根據。元好問在史學與文學之著作外,也樂於獎掖後進。元朝著名的文人郝經﹑王惲﹑許楫,都出自門下,劉因﹑吳澄,更是深受影響的私淑弟子。

貳?元好問之創作成就

元好問以詩文崛起於金朝,在十三世紀初期成為北方文壇的代表人物。關於他的創作成就,《金史?文藝傳》云:

為文有繩尺,備眾體。其詩奇崛而絕雕劌,巧縟而謝綺麗,五言高古沉

鬱,七言樂府不用古題,特出新意。歌謠慷慨,挾幽﹑并之氣。(註一) 元?杜仁傑在中統本《文集?後序》云:

之又新;不用晦事,深之又深;但見其巧,不見其拙;但見其易,不見

其難。(註二)

就各體文章來說,他的碑銘文字,繩尺嚴密,雄奇自肆,錢基博在《韓愈志》之中,認為可以直追韓愈。元好問身遭亡國之恨,隱忍蘊蓄所發的文章,悲歌慷慨,有、《詩》人傷周,《騷》人哀郢」之遺意。他的敘記文字,簡約樸直,情致深厚,許多寶貴之文學批評觀點,都散見其間。

元好問的詩歌作品,數量甚多,約一千三百六十餘首,大概可分為兩個階段來考察。仕金時期為第一階段,此時的詩歌,崇尚風華,不脫才子習氣。金亡之後,為第二個階段,此時的詩風大變,悲壯蒼涼,有「亡國之音哀以思」之慨。元好問的詩歌取材,深受時事之影響,因此相當程度地反映了金元之際的史實。他的詩,和杜甫一般,可以從中考察政治和社會變動之風貌。像《岐陽三首》、《癸巳五月三日北渡》、《雁門道中書所見》、《續小娘歌》,都是典型的例子。像「野蔓有情縈戰骨,殘陽何意照空城」、「白骨縱橫似亂麻,幾年桑梓變龍沙。」、「雁到秋來卻南去,南人北渡幾時回。」之類的名句,都是只用白描的手法,就

把戰爭的慘烈「人民饑寒交迫的痛苦,描寫得怵目驚心。他的寫景詩﹑紀遊詩﹑抒情詩甚至應酬之作,都有情真語切的特色。此外,元好問還有一百八十餘首題畫詩,或直寫畫中景物﹑或記述畫題故事﹑或借景物抒境遇﹑或借題畫發時議﹑或兼論畫家畫技,都能作到「以詩意發揮畫意,以詩境開擴畫境」的最高境界。

如果分從各體詩歌來考察,他的五古作品「高古沉鬱」(《金史?文藝傳》),「以五言雅為正」(註三)(郝經《遺山先生墓銘》),除了對杜詩和蘇詩下了極深功夫之外,,陶潛﹑柳宗元的五言古詩都對他有很大的影響。他的七古作品,「構思窅渺,十步九折,愈折而意愈深,味愈雋。」(註四)(趙翼《甌北詩話》),至於長短句雜言,更是極盡夭矯變化之能事。至於他的五七言近體詩,更是人所共喻。其沉鬱悲涼,自成聲調的詩格,完全在七言律詩中表現無遺。清?陳衍在《石遺室詩話》中就曾提及清乾嘉時期許多詩人都有元好問七律的風格,其中尤以鄭孝胥的成就最大。此外,他有八十幾首樂府詩,大都「不用古題,特出新意,以寫怨思。」(《遺山先生墓銘》)論才調﹑論筆力,幾乎可以和李白﹑杜甫﹑白居易的新題樂府相匹敵。

元好問詩文作品的整體成就,受到後人極高的評價。元?郝經在《遺山先生墓銘》云:

當德陵之末,獨以詩鳴。上薄風雅,中規李杜,粹然一出於正,直配蘇

黃氏???汴粱亡,故老皆盡,先生遂為一代宗匠,以文章伯獨步三十

年。(註五)

清?施國祁《遺山詩集箋註?例言》云:

遺山先生詩文大家,傑出金季,為一代後勁。上接杜韓,中揖歐蘇,下

開虞宋,其精光浩氣,有決不可磨滅者,是以歷朝傳刻不絕。(註六)

清?劉熙載《藝概?詞曲概》更以為:「金元遺山詩兼杜韓蘇黃之勝,儼有集大成之意。」(註七)當然,也有一些詩評家從另外的角度批評元好問,例如:清?趙翼《甌北詩話》云:

元遺山才不甚大,書卷亦不甚多,較之蘇陸自有大小之別。然正惟才不

大,書不多,而專以精思銳筆洗鍊而出,故其廉悍沉摯處,較勝於蘇陸,蓋生長雲朔,其天稟本多豪健英傑之氣,又直金源亡國,以宗社邱墟之

感,發為慷慨悲歌,有不求而自工者,此固地為之也,時為之也。(註八)總而言之,當金朝詩壇仍無法擺脫誇多鬥靡﹑苦吟雕琢,及抄書用典之風氣,元

好問卻以獨特之才學﹑氣質與時地背景,發為「興象深遠,風格遒上。」(《四庫全書簡明目錄》)的作品,獨踞詩壇,扭轉沉滯,使他不僅成為金朝文學的宗匠,即在中國文學史上,也是傑出之詩人。

參?元好問之文論要旨

元好問在文學理論方面也有相當明確的文學創作觀點,《論詩三十首》固是代表性的詩學著作,在《楊叔能小亨集序》、《陶然集詩引》、《杜詩學引》、《東坡詩雅引》也充分顯示了他的文論祈向。茲分三點說明:

(一)在《楊叔能小亨集序》中,元好問提出「文貴真實」之主張。他認為「詩」、「文」同屬使用語言為媒介之產物,因此,「詩與文特言語之別稱也。」以記述為主者稱為「文」,以吟詠情性為主者稱為「詩」。而唐詩所以在《三百篇》之後猶能顯現特異姿彩,原因在於「知本」,而所謂「本」者,就是「誠」,用當今之觀念來理解,就是「真實」。他認為詩歌之創作歷程是「由心而誠,由誠而言,由言而詩,三者相為一,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發乎邇而見乎遠。」真實之情感自詩人之心靈發出,基於人類情感的共通性,必能感染他人;以真實之情感完成之詩篇,自然也能傳諸久遠。因此在《楊叔能小亨集序》中他說:同聲相應,同氣相求,雖小夫賤婦﹑孤臣孽子之感諷,皆可以厚人倫﹑

美教化,無他道也。故曰:不誠無物。(註九)

他認為唐詩最能「知本」,學者當引為「指歸」。唐詩最富於「溫柔敦厚」風格以及「含蓄不露」之技巧。唐代詩人「憂幽憔悴,寒饑困憊,一寓於詩;而其阨窮而不憫,遺佚而不怨者,故在也。」就算是對現實不滿,在詩中表達傷讒嫉惡的不平之氣,也能「責之愈深,其旨愈婉;怨之愈深,其詞愈緩。」因此元好問對唐詩深致讚嘆之意。為了「知本」,達到溫柔敦厚之要求,他說:初予學詩,以數十條自警,云:無怨懟﹑無謔浪﹑無驁狠﹑無崖異﹑無

阿媕﹑無傅會﹑無籠絡﹑無銜鬻﹑無矯飾﹑無為堅白辨﹑無為聖賢癲﹑

無為妾婦妒﹑無為讎敵謗傷﹑無為聾俗哄傳﹑無為瞽師皮相﹑無為鯨卒

醉橫﹑無為黠兒白捻﹑無為田舍翁木強﹑無為法家醜詆﹑無為牙郎轉販﹑無為市娼怨恩﹑無為琵琶娘人魂韻詞﹑無為村夫子《菟園冊》﹑無為算

沙僧困義學﹑無為稠梗治禁詞﹑無為天地一我今古一我﹑無為薄惡所移﹑

無為端人正士所不道。信斯言也,予詩其庶幾乎?(註十)

當然這數十條用以自警之戒律,可能會限制詩人之思想內容,元好問如此條列清規,也強烈反映了他對雅正風格和溫柔敦厚詩教之嚮往。

(二)在《陶然集詩引》中,元好問曾就詩歌創作應該超越雕琢,達到平淡自然提出看法。他認為上古時代許多膾炙人口之詩篇皆出於「小夫賤婦肆口而成」。舉例來說,像《詩經》中「自伯之東,首如飛蓬。」、「愛而不見,搔首踟躕。」等句,都是著名的例子。可是今人若照章模擬,卻只是污染簡牘而已,原因何在?元好問認為是「秦以前,民俗醇厚,去先王之澤未遠,故肆口成文,不害為合理。」時代環境既已改變,自不能一味復古,誠如元好問所言:「文字以來,詩為難;魏晉以來,復古為難;唐以來,合於規矩稕準繩為難。」(《陶然集詩引》)經過南宋以來,江西詩社力求雕琢,到了金朝大概都以「脫棄凡近,澡雪塵翳」、「籠絡今古,移奪造化為工。」而以「鈍滯僻澀﹑淺陋浮躁﹑狂縱淫靡﹑詭誕瑣碎為病。」但是元好問雖肯定杜甫﹑貫休﹑王安石等人對詩歌字斟句琢的甘苦談,卻認為詩歌的最高境界並不在這些文字技巧之上。他說:

雖然,方外之學有「為道日損」之說,又有「學至於無學」之說,詩家

亦有之。子美夔州以後﹑樂天香山以後﹑東坡南海以後,皆不煩繩削而

自合,非技進於道者能之乎?詩家所以異於方外者,渠輩談道不在文字,不離文字;詩家聖處,不離文字,不在文字。唐賢所為,情性之外,不

知有文字云耳。(註十一)

在這一段話中,元好問認為杜甫﹑白居易﹑蘇軾諸家詩藝皆能超越文字技巧,

達到出神入化之境界,這種境界與佛教禪宗不立文字之境界同其奧妙,而文末「情性之外,不知有文字」正指這種創作的化境。

(三)以杜甫﹑蘇軾為學習對象。在《杜詩學引》一文中,指出唐以來註解杜詩者六七十家,發明奧隱者不可謂之無功,但是,旁引曲證,反成蕪累者亦復

不少。他指出杜詩之妙,妙在於「學至於無學。」在《杜詩學引》一文中說:今觀其詩,如元氣淋漓,隨物賦形;如三江五湖,合而為海,浩浩瀚瀚,無有涯涘。如祥光慶雲,千變萬化,不可名狀。固學者之所以動心而駭

目。及讀之熟﹑求之深﹑含咀之久,則九經百氏古人之精華所以膏潤其

筆端者,猶可彷彿其餘韻也。(註十二)

雖然杜詩的風格如此多樣,杜詩的思想內容如此豐富,但是這一切得之於傳統的

詩材,都已經過杜甫的融合渾化,成為自己作品的血肉。元好問以藥物為喻,加以說明:

夫金屑丹砂﹑芝朮參桂﹑識者例能指名之;至於合而為劑,其君臣佐使

之玄用,甘苦酸鹹之相入,有不可復以金屑丹砂芝朮參桂而名者。故謂

杜詩為無一字無來處亦可也;謂不從古人中來亦可也。前人論子美用故

事,有著鹽水中之喻,固善矣。(註十三)

可知杜甫選擇性地接受前代文學遺產,沉浸醲郁含英咀華,並且揚棄糟粕,推陳出新,因此,能開創出令人眩目之文學成果,達到神乎其技的創作境界。至於蘇軾,元好問以為:「東坡一出,情性之外,不知有文字。」(註十四)(《新軒樂府引》)又說:「東坡聖處,非有意於文字之為工,不得不然之為工也。」(《新軒樂府引》)又說:「近世蘇子瞻絕愛陶柳二家,極其詩之所止,誠亦陶柳之亞也。」(《東坡詩雅引》)(註十五)蘇軾胸襟超曠,有若洪爐,金銀錫鉛,皆歸鎔鑄,但總是出以無窮清新真醇之面目。杜甫以學贍見長,蘇軾以才雄見長,二者同臻於「學至於無學」之境地,因此成為元好問崇仰及學習之對象。

肆?《論詩三十首》絕句之析釋

《論詩三十首》絕句是元好問最有系統之論詩著作,自注:「丁丑歲三鄉作。」據清?施國祈《元遺山全集年譜》及清翁方綱《石洲詩話》所載,是在金宣宗興定元年(西元一二一七年)作。按翁方綱《石洲詩話》卷七云:

金宣宗興定元年丁丑,先生年二十八歲。自貞祐三年乙亥,蒙古兵入金

燕都,四年丙子,先生自秀容避亂河南,至是歲寓居三鄉,在其登第之

前四年。(註十六)。

因此為青年時期之作品。以絕句形式論詩,自來都推杜甫《戲為六絕句》為嚆矢,其後李義山《漫成五章》﹑蘇東坡《次韻孔毅父》﹑戴復古(石屏)《論詩七絕十首》﹑韓駒﹑吳可的《學詩詩》都是著名的論詩絕句。元好問之後,當推清代王士禎(漁洋)《戲仿元遺山論詩絕句三十二首》﹑袁枚《倣元遺山論詩三十八首》比較富於文學價值和理論意義(註十七)。

元好問的《論詩三十首》承繼了杜甫「別裁偽體親風雅」的詩學觀點,以彰顯「正體」為經,以評論歷代詩人為緯,交織成篇。全詩涉及的時代自漢開始,

歷經魏﹑晉﹑劉宋﹑北魏﹑齊﹑梁﹑唐﹑宋八個朝代,涉論之作家,始於曹植,終於南宋陳師道(后山)。正面討論其詩者二十五人,分別是曹植﹑劉楨﹑張華﹑阮籍﹑劉琨﹑陶潛﹑謝靈運﹑沈佺期﹑宋之問﹑陳子昂﹑李白﹑杜甫﹑韓愈﹑柳宗元﹑劉禹錫﹑盧仝﹑孟郊﹑李商隱﹑溫庭筠﹑歐陽修﹑梅聖俞﹑蘇軾﹑黃庭堅﹑秦觀﹑陳師道(無己﹑后山)。附論其詩者一人,是王安石。附論其論詩意見者一人,是元稹。借其文以論其詩者兩人,是潘岳﹑陸機。借其言論以論詩者二人,分別是元結﹑陸龜蒙。借其所論之詩句以論詩者兩人,分別是王敦﹑斛律金。借其人品以論詩者一人,是華歆。總共涉及三十四人。全詩對這批作家採取分論﹑合論﹑或互見之體例來論述。而且針對他們在詩歌發展史上的份量高低而有輕重祥略之別(註十八)。雖然元好問在行文之間並未嚴格遵守時時代之秩序,整體看來,還是完整表現了古代詩歌發展覽輪廓。以下即逐首試為析釋:

漢謠魏什久紛紜,正體無人與細論。

誰是詩中疏鑿手,暫教涇渭各清渾。(之一)

按前半兩句謂:自漢魏迄今,詩體繁多,究竟誰是正體,誰是偽體,始終無人細加評論。後半二句謂:不知誰為鑿通山川之巨手,能暫時判分詩壇之清濁。這是全詩之總起,以下所論,正為疏鑿之內容。由詩意看來,元好問不但以「詩中疏鑿手」自任,而且表明全詩之目的在彰顯詩之正體,別裁詩之偽體。詩之正體,淵源甚遠,就中國之詩歌源流言,《詩經》當為一切正體之源頭。而元好問所論,則自漢﹑魏起。

曹劉坐嘯虎生風,四海無人角兩雄。

可惜并州劉越石,不教橫槊建安中。(之二)

按《詩品》序嘗謂:「曹劉殆文章之聖。」這是元好問論詩由曹植﹑劉楨起的原因。《詩品》論曹植:「骨氣奇高,詞采華茂」;論劉楨:「仗氣愛奇,動多振絕。真骨凌霜,高風跨俗。」故本詩前半兩句謂曹植﹑劉楨坐嘯詩壇,虎虎生風,四海之內眾多俊才,竟無人能與相敵。後半兩句謂:西晉永嘉時期,擔任并州刺史的劉琨(越石),猶有漢魏風骨,可惜生之太晚,未能並列建安詩壇,和曹劉一起橫槊賦詩。劉琨詩「善敘喪亂,多感恨之詞。」不但同為北人,其詩風且與元好問十分接近,因此得到元好問之推崇,可知他論詩以氣骨為宗旨,賞識雄偉剛健之詩風。

鄴下風流在晉多,壯懷猶見缺壺歌。

風雲若恨張華少,溫李新聲奈爾何。(之三)

本詩元好問〈自注〉曰:「鍾嶸評張華詩,恨其兒女情多,風雲氣少。」可知是借《詩品》之論見出發。在元好問觀念中,晉初之詩格高出齊﹑梁。故前半兩句認為:建安詩壇之流風餘韻,在晉朝仍留存甚多,以王敦為例即可概見晉人之壯懷。據《晉書?王敦傳》所載,王敦酒後好以如意敲擊唾壺為節,吟詠曹操之樂府,往往擊缺壺口。後半兩句謂:張華之詩,往往巧用文字,託興不高,似乎缺乏風雲之氣。然而,持其詩與晚唐時溫庭筠﹑李商隱言情之作相比,又將為之奈何?雖然本詩為張華開脫,其實仍舊主張作詩不宜「風雲氣少,兒女情多。」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

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淵明是晉人。(之四)

本詩元好問〈自注〉曰:「柳子厚,唐之謝靈運;陶淵明,晉之白樂天。」在〈繼愚軒和黨承旨詩〉末章云:「君看陶集中,飲酒與歸田。此翁豈作詩,直寫胸中天。天然對雕飾,真贗殊相懸。」可知元氏激賞陶淵明。蕭統〈陶集序〉謂淵明:「語事理則指而可想,論懷抱則曠而且真。」鍾嶸《詩品》謂陶詩:「文體省淨,殆無長語。」蘇軾謂:「古今賢之,貴其真也。」故元好問指出陶詩謂詩語自然卻萬古常新,繁華落盡而顯現真淳。陶淵明之胸懷朗若白日,儼然羲皇上人。淵明的詩風如此真淳自然,雖生於晉朝,無傷其為淑世之人。本詩意在表彰陶詩之自然真淳,顯示元好問以「氣骨」為正體之外,亦以「天然」為正體。

縱橫詩筆見高情,何物能澆塊壘平。

老阮不狂誰會得?「出門一笑大江橫」。(之五)

按《詩品》謂阮籍詩:「厥旨淵放,歸趣難求。」宋?嚴羽《滄浪詩話》:「黃初之後,惟阮籍詠懷之作,極為高古,有建安氣骨。」本詩前半則指出詩人之所以用俶詭之詩筆,寄寓淵放之情懷。實因為已無其他東西能夠澆平胸中之塊壘。後半兩句謂:以晉人之詩才來說,被世人視為狂誕的阮籍,實際並不狂。只是這種真況誰能領會?阮籍之作風,一如黃庭堅(山谷)詩句所示:「面對橫在面前之大江,縱聲大笑。」只不過以傲視萬物的姿態發為曠放的吟詠而已。這是論「曠放」的詩風,和「氣骨」、「天然」同為元好問最欣賞的正體。阮籍處身亂世,為保全性命,故作狂誕,逾越禮教,他的詩俶詭不羈,興寄無端,其實是寄託無限的沉痛和難言的志節在其中。因此,阮籍的「曠放」,與曹劉的「氣骨」,有其內在的共通性,皆為真情之流露。

心聲心畫總失真,文章寧復見為人?

高情千古《閑居賦》,爭信安仁拜路塵。(之六)

按揚雄謂:「言,心聲也。書,心畫也。」遺憾的是心聲心畫常常失真,因此,僅看表現於外的文章,豈能論斷作者真實的人格?後半兩句指出晉人潘岳(安仁)當年寫的《閑居賦》,顯現高逸的情操,足以名垂千古;誰能相信他為了求官,見到賈謐出門,竟望著路塵而屈膝下拜呢?此詩主要在譏諷潘岳文行不一,並指出文章本於性情,性情之真假,直接影響到文章品致之高低。此與《文心雕龍?情采篇》云:「志深軒冕,而汎詠皋壤;心纏幾務,而虛述人外;真宰弗存,翩其反矣。」所言,相互印證。

慷慨歌謠絕不傳,穹廬一曲本天然。

中州萬古英雄氣,也到陰山敕勒川。(之七)

按前半兩句謂:漢魏歌謠中那種慷慨任氣之風格,到了六朝已經斷絕不傳,只有北齊斛律金所唱之《敕勒歌》猶有此風。後半兩句謂:大概是中原地區萬古以來之英雄氣慨,也傳到陰山的敕勒川。本詩提及之《敕勒歌》原文如下:「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是敕勒族舊有之歌謠,極為豪莽。本詩舉一實例,用以說明北朝文學的特質。唐李延壽《北史?文苑傳論》曾指出:「江左宮商發越,貴於清綺;河朔詞義貞剛,重乎氣質。氣質則理勝其詞,清綺則文過其意。」顯然元好問讚賞北方文學之主於氣質住豪壯,意在對照南方文學之流宕綺靡。

沈宋橫馳翰墨場,風流初不廢齊梁。

論功若準平吳例,合著黃金鑄子昂。(之八)

按《新唐書》卷壹○七〈陳子昂傳〉云:「唐初,文章承徐﹑庾餘風,天下祖尚,子昂始變雅正。」此為全詩之所本。元好問於唐初詩人,僅推崇陳子昂。此因沈佺期﹑宋之問縱橫馳騁於詩壇,猶不能湔除齊﹑梁綺靡之風。必待陳子昂承接六代風會,紹繼傳統,獨開新途,始振起一代詩風。故後半兩句謂:若論唐詩恢復正體之功勞,應依句踐平吳為范蠡鑄像之往例,也為陳子昂鑄一座黃金塑像,以表彰他追復漢魏風骨之功。本詩指出六朝綺靡之詩風,至唐初仍然存在,始變綺靡,恢復漢魏風骨,當推陳子昂。

鬥靡誇多費覽觀,陸文猶恨冗於潘。

心聲只要傳心了,布穀瀾翻可是難。(之九)

按前半兩句謂:綴辭行文,鬥靡誇多,徒增閱覽之勞。以潘岳﹑陸機相較,陸機之文章,猶有較潘岳冗蕪之遺憾。後半兩句謂:詩文為心靈之聲音,但能完整傳述心意,目的已達。倘如布穀鳥之瀾翻啼叫,豈有何難?《世說新語?文學》云:「孫興公云:潘文淺而淨,陸文深而蕪。」《文心雕龍?體性篇》云:「安仁輕敏,故鋒發而韻流;士衡矜重,故情繁而辭隱。」此當為本詩之所本。然全詩之主眼並不在比較潘﹑陸之詩文,而是就潘﹑陸以針砭晉﹑宋諸家詩文之鬥靡誇多。

排比鋪張特一途,藩籬如此亦區區。

少陵自有連城璧,爭奈微之識碔砆。(之十)

按唐?元稹於〈唐工部員外郎杜君墓係銘〉之中,對杜甫詩之鋪陳,排比﹑詞氣﹑風調﹑屬對,深致贊歎之意。元好問則謂:鋪陳終始,排比聲律,但為詩歌創作之一途而已,推許杜甫,若局限於此,則其藩籬未免太窄。後半兩句指出:杜甫自有曠世無匹之連城璧,怎奈元稹識見短淺,只識其中之碔砆?杜詩之奧妙,元好問在《杜詩學引》已有說明,此詩重申杜詩為詩中之集大成,要妙難言,即如元稹,亦不能識。繼前詩針砭晉﹑宋諸家之「鬥靡誇多」,本詩又間接指斥「排比鋪張」。

眼處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總非真。

畫圖臨出秦川景,親到長安有幾人?(之十一)

前半兩句謂:眼目所及,必生心象,就此心象以文句表達,自能傳神。若未親臨其境,只是暗中摸索,總是無法寫真。清人查初白所謂:「見得真,方道得出。」正是此意。後半兩句謂:杜甫在長安,秦川景物盡入題詠,真切入神,恰似張張摩寫出來的《秦川圖》,只是,像杜甫這樣親到長安,身歷其境,刻劃寫真的詩人,古來能有幾人。本詩指出詩歌寫作,貴在身臨其境,親自體驗,方能傳神寫真。

望帝春心託杜鵑,佳人錦瑟怨華年。

詩家總愛西崑好,獨恨無人作鄭箋。(之十二)

按前半兩句謂:望帝的春心,託附在杜鵑鳥的悲鳴中;佳人的錦瑟,激起對逝去年華的悵惘。後半兩句謂:晚唐詩人李商隱詩旨的難以明瞭,大體與此相類。而詩家總是喜愛西崑之美好,唯獨遺憾的是無人像鄭玄箋註《毛詩》般,一一闡述他的義旨。按所謂「西崑」,眾說紛云。宋?劉攽《中山詩話》云:「祥符天禧中,楊大年﹑錢文僖﹑晏元獻﹑劉子儀以文章立朝,為詩皆宗李義山,號西崑體。」

宋?釋惠洪《冷齋夜話》云:「詩到義山,謂之文章一厄。以其用事闢晦,時號西崑體。」宋?嚴羽《滄浪詩話》云:「西崑體,即李商隱體。然兼溫庭筠及本朝楊劉諸公而名之也。」本詩似乎沿襲釋惠洪《冷齋夜話》之觀點,視李商隱詩為「西崑體」,然其所論之重心,在李商隱詩「用事深僻」,以致「詩意晦澀」也。

萬古文章有坦途,縱橫誰似玉川廬。

真書不入今人眼,兒輩從教鬼畫符。(之十三)

玉川廬指中唐詩人盧仝。其詩以鬼怪趨險見稱於後世。就元好問〈小亨集序〉來看,元氏對於鬼怪一派,必然深惡痛絕。因此前半兩句指出:自古以來,詩文創作皆有正當途徑,誰像盧仝那樣,恣意運筆,險怪作詩呢?後半兩句謂:正規的詩像楷書,往往不能讓今人看入眼;別尋險徑的怪詩,好比小孩塗鴉,有時反而受到世人之激賞。本詩旨在斥責盧仝詩,別尋險徑﹑刻意鬼怪,實非詩之正途,不足為訓。

出處殊途聽所安,山林何得賤衣冠。

華歆一擲金隨重,大是渠儂被眼謾。(之十四)

按前半謂:人的出處進退,有種種不同,大抵聽憑個性所安。幽居山林的人,那能賤視廊廟裡的衣冠士呢?後半兩句謂:華歆見到片金,擲去不取,隨即受到時人的尊重,其實不過偽裝清高,以便求官覓侯。而那些崇敬華歆清高的人,結果都被自己的雙眼所瞞騙。詩文之偽飾,正與此相類。這是對刻意作偽之指責。前論潘岳之「言行不符」,此則更進一步論「刻意作偽」之失,拈出華歆之故事,目的不在批判華歆之人品,而是借此說明詩歌創作不能作偽。

筆底銀河落九天,何曾憔悴飯山前。

世間東抹西塗手,枉著書生待魯連。(之十五)

按前半兩句謂:李白詩筆灑落,境格曠遠,正如其詩所示:「好比銀河灑落九天。」何嘗作過「飯顆山前」譏誚杜甫之劣詩?後半兩句謂:世間還有一些東抹西塗的論者,批評李白在中原擾擾之際,欲借永王璘之力量以建奇功。這又一種書生功利之見,誣枉像魯仲連這一流的高士。本詩評論李白詩境格曠遠。世俗失察,竟以不實之作相誣,書生功利之見相枉。

切切秋蟲萬古情,燈前山鬼淚縱橫。

鑑湖春好無人賦,「岸夾桃花錦浪生」。(之十六)

按前半兩句謂:自古抒哀傷之情,皆淒切如秋虫之悲鳴;寫苦境之作,亦若燈前山鬼之落淚。實因哀苦易於撼動人心,比較討好。此蓋針對晚唐李賀所作之評論。後半兩句謂:像太湖春景的朗麗,就鮮少有人能寫得好,只有李白:「岸夾桃花錦浪生」,堪稱古今獨步。此又進一步引李白詩為例,暗示李賀「幽冷哀激」之詩格,不及李白之「高華俊偉」也。

切響浮聲發巧深,研磨雖苦果何心;

浪翁《水樂》無宮徵,自是雲山《韶》、《濩》音。(之十七)

按前半兩句謂:沈約「前有浮聲,後須切響」之說,的確深入發掘詩歌聲律的奧秘

,其研究創發之工夫,固然應予肯定,但是,這種人為聲律果真值得用心嗎?後半兩句謂:試看唐?元結《水樂說》:本無宮徵之音響,卻也自成雲山間自然的雅樂。這是元好問反對人為聲律之主張,因為他論詩主天然,詩歌中本有天然的聲調,比起人為刻意之聲律,更為可貴。

東野窮愁死不休,高天厚地一詩囚。

江山萬古潮陽筆,合在元龍百尺樓。(之十八)

按前半兩句謂:孟郊喜歡以窮困愁苦作為詩歌題材,至死如此。處身在高天厚地之間,卻自囿於苦吟,不啻詩中囚徒。後半兩句謂:試看韓愈自潮州還朝後之文章,與江山同其不朽。韓孟相比,韓愈應居陳元龍高臥的百尺樓上,高下豈可同日而語?本詩指出韓﹑孟雖齊名,孟郊之窮愁實不堪與韓愈雄奇相提並論。

萬古幽人在澗阿,百年孤憤竟何如。

無人說與天隨子,春草輸贏較幾多。(之十九)

按本詩前半謂:萬古以來,不知多少高士幽居澗阿,未能顯揚於世。其一生的孤憤,如何抒解?唐代詩人陸龜蒙〈自遣詩〉云:「無多藥圃在南榮,合有新苗次第生。稚子不知名品上,恐隨春草鬥輸贏。」曾以名品藥草和一般青草作喻,謂稚子不知珍惜,恐將明品藥草持與一般春草共鬥輸贏。後半二句惋惜無人告知陸龜蒙:詩之品秩何獨不然?高低之比較,能有幾多差別?亦惟務實略名而已。本詩指出詩名之高下,無關乎詩之實質。如陶詩不為六朝人所貴,卻大重於後代,即為實真名虛之例證。是以高人才士,勵品為詩,應以實質為重,無須措意於聲名品秩之高低。

謝客風容動古今,發源誰似柳州深。

朱絃一拂遺音在,卻是當年寂寞心。(之二十)

元好問自注:「柳子厚,宋之謝靈運。」前半兩句謂:謝詩之風神,映照古今。淵源於謝靈運之詩人很多,然而誰能比柳宗元所得更為深切呢?以柳詩接謝詩,清人查初白譽為「千古特識。」又謝靈運〈齋中讀書詩〉前四句云:「昔余遊京華,未嘗廢丘壑;矧迺歸山川,心跡雙寂寞。」最能突顯謝客之心境。而柳宗元自王叔文黨失勢,貶邰州﹑永州﹑柳州,竄逐荒癘,自放山澤,悲惻抑鬱,一寓於山水詩文。其寂寞不遇,實與謝靈運相同。故後半兩句謂:柳詩正如拂動朱絃的瑟,一唱三嘆的遺音彷彿猶在。這種冷寂的詩境,正象徵謝靈運當年的心境。

窘步相仍死不前,唱無復見前賢。

縱橫正有凌雲筆,俯仰隨人亦可憐。(之二十一)

作,見識不到前賢作詩的真性情。後半兩句謂:作詩應秉持凌雲之筆自創新格,若只能俯仰步趨,那也未免太可憐了。本詩指出詩人應自創新格,不當窘步因襲。

不工。」古人和詩,初不拘體制,後有「用其韻」,「次其韻」,雕鏤過甚,扭曲性情,毫

為是論宋初西崑館閣諸公。(註十九)

奇外無奇更出奇,一波纔動萬波隨。

只知詩到蘇黃盡,滄海橫流知是誰?(之二十二)

按前半兩句謂:詩歌寫作之出奇變化,往往是在似乎無奇可變之處,竟然更出奇筆。這種狀況有若波濤流動,一波才動,萬波騰湧。後半兩句謂:從過去歷史來看,只知詩歌發展報到蘇軾﹑黃庭堅,變化之妙,已臻極致,後世隨風而靡,變本加厲,馴致如滄海之橫流。始作俑者,豈非蘇黃?本詩是論詩歌出奇變化之妙,至蘇黃已臻極致;末流無此才調,效其放逸,不免逾矩。

曲學虛荒小說欺,俳諧怒罵豈詩宜?

今人合笑古人拙,除卻雅言都不知。(之二十三)

按前半兩句謂:正如鄉曲之學,虛誕不實;小家珍說,往往欺人。以俳諧的態度﹑怒罵的口吻作詩,難道適宜?以俳諧作詩,杜甫﹑李商隱﹑蘇軾皆所不免。《滄浪詩話》嘗云:「學詩先去五俗:一曰俗體,二曰俗意,三曰俗句,四曰俗字,

五曰俗韻。」又論進代諸公詩云:「其末流甚者,叫噪怒張,殊乖忠厚之風,殆以罵詈為詩。」可見宋人不乏俳諧怒罵之作。後半兩句謂:當代卻不乏如此寫詩者,難怪會取笑古人迂拙,認為古人除了雅言之外,其他一概不知。則進一步指出當代不辨古雅,步趨俚俗之失。

「有情芍藥含春淚,無力薔薇臥晚枝。」

拈出退之《山石》句,始知渠是女郎詩。(之二十四)

按前半逕引秦觀(少游)《春日》詩原句。元好問〈擬栩先生王中立傳〉云:「予從先生學,問作詩當如何。先生舉秦少游〈春雨詩〉(按:應作〈春日詩〉,下同)。

論襲自王中立。本詩指摘秦觀纖巧靡弱之作,與韓愈豪雄奇崛之作相比,簡直是女子詩。前面已指出張華之風雲氣少,溫﹑李之兒女情多,至秦觀之纖巧靡弱,真可謂每下愈況,故懸為詩家之大戒。

亂後玄都失故基,看花詩在只堪悲。

劉郎也是人間客,枉向春風怨兔葵。(之二十五)

此針對劉禹錫兩首題詠玄都觀桃花之作而發。按劉禹錫〈元和十一年自朗州召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詩〉云:「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觀裏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後栽。」對此,元好問的評論是:戰亂之後的玄都觀,已失舊有的規模,劉氏題詠的看花詩雖在,卻只能抒發官場後進皆已貴顯之悲怨。又劉禹錫大和二年又作〈再游玄都觀詩〉云:「百畝庭中半是苔,桃花淨盡菜花開。種桃道士今何在?前度劉郎今又來。」對此,元好問的評論是:劉禹錫自己也是一個人間過客,卻昧於代謝之理,重遊玄都觀發現已無桃樹,只有兔葵等物搖曳於春風之時,他二度題詠,則是枉向春風怨刺兔葵了。從整體詩意來看,元好問旨在提出:「怨刺之作要切當事理,不可漫無限制」的看法。

金入洪爐不厭頻,精真那計受纖塵。

蘇門果有忠臣在,肯放坡詩百態新。(之二十六)

蘇軾才雄氣逸,胸襟超曠,所作若不經意而出,而淳潔精真,兼備眾長。元好問以為:蘇軾之作,有如金入洪爐,冶鍊不厭其繁,精真方止,不允纖塵污染,故能如是。後半兩句謂:蘇詩取材極博,不免變眩百怪。蘇門弟子,果有忠直之臣,豈肯聽任東坡百態俱備,萬古常新,卻無一人能嫡傳光大。按蘇門之中,無論是

張耒﹑晁補之﹑秦觀﹑黃庭堅號「蘇門四學士」;或合陳與義﹑晁沖之為「蘇門六學士」,皆本其才學體性,各擅所長,終與蘇詩不盡相類。因此,本詩論及蘇軾及蘇門弟子,謂蘇詩如百鍊純金,備俱眾美,門下難以紹繼。

百年纔覺古風迴,元祐諸人次第來。

諱學金陵猶有說,竟將何罪廢歐﹑梅。(之二十七)

詩謂宋初詩壇沉溺於「西崑體」,漸失本真;百年之後,始覺醒而回復古風;於是元祐諸家次第興起,這是歐陽修﹑梅堯臣倡始的功勞。按歐陽修作詩步武韓愈,以氣格為主,善用古文章法,氣格情韻,皆有足觀。梅堯臣覃思精微,深遠閒淡,自成一家。就詩論詩,歐梅具為古雅正體,不可輕廢。而王安石詩用意深切,律度精嚴。雖健拔有奇氣,然至暮年方妙。歐﹑王同為宋代慶曆以後之大家,然元好問似較擁歐,故後半兩句謂:後人諱學王詩猶可理解,何以歐﹑梅一并毀廢呢?本詩指出歐﹑梅恢復古雅之正體,為蘇﹑黃之前導,其功不可抹殺。

古雅難將子美親,精純全失義山真。

論詩寧下涪翁拜,未作江西社裡人。(之二十八)

按前半兩句謂江西派之詩作,論古雅難謂與杜甫相近,論精純又全失李商隱之精真。玩詩意,乃以「古雅」稱頌杜甫;以「精純」稱頌李商隱。而江西詩社中人已難望其項背。故後半兩句謂:論詩至此,寧對黃庭堅下拜,亦不願作江西社中人。按江西詩派是宋朝南渡之後的大宗派,以上追古雅力避凡近為主要目標。但因承繼黃庭堅奇崛拗勁之詩格,運用奪胎換骨之手法,刻意於字句之奇,隸事用典之巧。於是人工過深,凋損天趣,盡失古雅精真,此乃元好問批判江西詩社的原因。但是黃庭堅詩源自杜﹑韓,別創奇崛之詩格,於詩仍為正體,故元好問願意下拜,以示崇敬。

池塘春草謝家春,萬古千秋五字新。

傳語閉門陳正字,可憐無補費精神。(之二十九)

「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是謝靈運〈登池上樓〉詩之名句。描寫春意駘蕩,卻不假繩削,自然成文。此五字雖經萬古千秋,仍然光景常新,故元好問特地徵引,稱許一番。然而謝靈運之作風,其實十分重視雕鏤,《文心雕龍?明詩篇》所謂:「儷採百字之偶,爭價一句之奇。情必極貌以寫物,辭必窮力而追新。」正可一字不易,移以論謝。至宋代,陳師道作詩重視人巧,渾忘天然。尤其臥思呻吟,閉門覓句,被後世引為趣談。其為詩之刻意,與謝靈運實有若干相似之處。

因此後半兩句謂:假使陳師道起死回生,一定要傳話給他:閉門覓句的苦吟,對於詩道毫無助益,可憐他只是徒耗精神。元好問論詩主自然,故以謝靈運清新自然之詩句相對照,彰顯陳師道之缺失。

老來留得詩千首,卻被何人較短長。(之三十)

撼動一棵大樹,自覺十分狂妄。原因總是書生技癢,喜歡論量高下。按韓愈〈調張籍〉云:「李杜文章在,

問用韓詩,自嘲猖狂。後半兩句謂:等到老死之後,或許留下千首詩歌,則不知將由何人校論短長。本詩是全篇總結,以為自作亦將為後人所論量。

伍?《論詩三十首》絕句之文學批評

一?「正體」與「偽體」之判分

在《論詩三十首》第一首,元好問提出「正體」一詞,又以詩體的「疏鑿手」自居,可知他不但承襲了杜甫《戲為六絕句》以詩論詩之形式,也實踐了杜甫「別裁偽體親風雅」的詩學觀點。從《論詩三十首》整體來考察,他確實作到詩歌「正體」的疏鑿判分之工作。其所謂「正體」有三:一是開始於建安時代的曹植「劉禎,強調「氣骨興寄」的傳統。從他論及的詩人來看,晉代張華﹑劉琨﹑阮籍﹑唐代的陳子昂﹑杜甫之作,皆屬於此一系統。另一是從晉朝陶潛開始強調「天然」的傳統,從他所論及的詩人來看,南朝謝靈運﹑唐代李白﹑柳宗元都屬於此一傳統。另外,元好問認為杜甫是集大成的詩人,自是正體。而由杜甫所開出的「奇變」的傳統,也是正體,唐代韓愈﹑宋代蘇軾﹑黃庭堅的作品都屬於此一系統。

至於元好問心目中所謂「偽體」,則採列舉之方式。例如:晉?潘岳的「文行不一」﹑陸機的「鬥靡誇多」﹑初唐沈佺期﹑宋之問的「不廢齊梁綺靡之風」﹑晚唐李商隱的「用事深僻,流於晦澀」﹑唐?盧仝的「別尋險徑,流於鬼怪」﹑唐「孟郊的「窮愁苦吟」﹑唐?陸龜蒙的「重名輕實」﹑宋?秦觀的「纖巧柔靡」﹑宋?陳師道的「閉門覓句」﹑以及南宋江西詩派的「盡失古雅精真」都是屬於偽體。

二?崇尚雄渾健勁之風格與真淳自然的美感

在《論詩三十首》第一首,元好問在敘及魏代曹植﹑劉禎的獨尊地位之後,對「善敘喪亂」的晉朝詩人劉琨出生太晚﹑未能比肩建安詩壇表示惋惜。在第三首,引王敦醉後擊唾壺詠曹操古風為例,說明漢魏風骨,尚存在於晉朝文士。第七首拈出北齊斛律金所唱《敕勒歌》,說明中州慷慨激昂的英雄氣,也廣泛傳佈北方。在第八首,提到唐代陳子昂始變初唐綺靡詩風,追復漢魏風骨,甚至建議為陳子昂鑄一尊黃金塑像。從元好問徵引的詩人與詩歌,可知他崇尚的是雄渾健勁之風格。

再看第四首,揭示了晉代陶潛詩風的自然真淳之後,稱道:「陶潛雖生於晉朝,卻無傷於其為叔世之人。」在第十五首,說李白下筆如「銀河落九天」,第十六首又說李白也善寫「朗麗高華」的景致。在第五首,說阮籍以縱橫不羈之詩筆,寄託高遠之情志,其實並不「狂誕」。第二十首自註說:「柳子厚是宋之謝靈運。」說柳宗元詩簡淡幽深之神境是淵源於南朝的謝靈運。由以上之詩人與詩例,顯示元好問對於表現「自然真淳」、「曠放高華」或「簡淡幽深」之美,也十分嚮往。

三?對歷代詩人作成恰如其分的批評

《論詩三十首》絕句凌跨八代,論及三十四位詩人,不論是正面價值之肯定,或負面病疵之指摘,都顯現相當程度的客觀性。先就唐代詩人來說,元好問指出:晉代詩人張華已被認為「兒女情多,風雲氣少。」揆諸晚唐溫庭筠﹑李商隱的側詞豔曲,豈不愈於張華?再看宋代秦觀的某些詩句,他的作品簡直柔靡得像是「女郎詩」。

再如唐代元稹《杜工部墓係銘》對杜詩「鋪陳終始,排比聲律」大加讚揚,元好問則加以糾正,認為杜詩兼俱眾美,成就遠不止於此。而譏以:「少陵自有連城璧,爭奈微之識碔砆」。再如批評孟郊的窮愁苦吟,至死不休,是一個侷促在高天厚地之的「詩囚」。再如批評盧仝的險怪之作是「鬼畫符」。提到劉禹錫《看花詩》和《再遊玄都觀》等作品不能了然於人事代謝,卻漫加譏刺,因此,

批評劉禹錫為:「枉向春風怨兔葵」,都是立場鮮明,一針見血之批評。

再看元好問對宋代詩人之批評。在第十二首謂「詩家總愛西崑好,獨恨無人作鄭箋」,可知元好問是把李商隱詩當作「西崑體」。但是,元好問對宋初西崑體的態度究竟如何?皮述民曾有一個頗富創意之看法。他認為第二十一首就是論宋初之西崑體的。(註二十),宋初館閣諸公,如楊億﹑劉筠「錢惟演喜好唱和﹑次韻,還編成一部《西崑酬唱集》。因此,元好問以「窘步相仍死不前」、「俯仰隨人亦可憐」等語加以譏評。

在第二十八首說:「論詩寧下涪翁拜,未作江西社裡人。」又在第二十八首對陳師道作詩「閉門覓句」譏為「可憐無補費精神」可見元好問對江西詩派中人,素無好感。因為江西詩派鉤章棘句的作風,既失古雅,又失精真,早已逾越詩歌奇變創新之規範。那麼,元好問對黃庭堅的觀感如何?在第二十二首說:「只知詩到蘇黃盡,滄海橫流卻是誰?」可見元好問對蘇黃的奇變創新持正面肯定態度,但也指出使後代的末流逾越奇變的規範,也肇自蘇﹑黃。

四?強調真實傳神之創作態度與自然諧和的聲律

元好問認為創作的歷程是:「由心而誠,由誠而言,由言而詩」已如前述。因此,他無法相信寫過《閑居賦》的潘岳會為了求官,望著賈謐的路塵而拜。同樣地,他對華歆偽裝清高,以求令名也感歎「大是渠儂被眼謾」。他認為詩歌創作不應「鬥靡誇多」(第九首)﹑不應「排比鋪張」(第十首)﹑不應「深僻晦澀」(第十二首)﹑不應「窮愁苦吟」(第十八首)﹑不應「重名輕實」(第十九首)﹑不應「纖巧柔靡」(第二十四首)﹑更不應「曲學虛荒」、「徘諧怒罵」(第二十三首)。

在第四首他說:「一語天然萬古新」,在第二十六首他說:「肯讓坡詩百態新」,在第二十九首他說:「萬古千秋五字新」,可見他多次對創新的詩語﹑詩境申致讚歎之意,元好問論詩力主創新,不言可喻。在第十一首他說:「眼處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總非真」,惟有向杜甫那樣,親到長安,才能隨物賦形,窮形盡相,真實而傳神地描繪出秦川景物。寫詩固然應該像第二十六首所說:「金入洪爐不厭頻,精真那計受纖塵。」可是,也不應把研磨的功夫放在「浮聲切響」的人工音律,而應追求像浪翁(元結)《水樂》般和諧的自然音律。

陸?結論

元好問以短短三十首絕句,評論了歷代重要的詩人,眼光銳利,立場鮮明,

文字精簡,對歷代詩人之評騭,僅能一語中的,無法暢述源委。元好問在《論詩三十首》絕句所持之批評觀點,亦有不是元氏所首創者;吾國文學史上重要詩人,亦非網羅無遺。但因詩學批評,貴在判分流變;詮衡論量,貴在慧心妙悟。元好問《論詩三十首》絕句啟迪後學,綿延詩統,功不可沒,在中國文學批評史的地位確是十分崇高的。

附註:

註一:見元?脫脫《金史》卷一百二十六《列傳》第六十四〈元德明傳〉

註二:見清?施國祈《元遺山詩集箋注》〈序例〉引台灣中華書局版四部備要本

註三:見元?郝經《遺山先生墓銘》轉引自曾永義編《元代文學批評資料彙編》上集第一○九頁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六十七年九月

註四:見清?趙翼《甌北詩話》郭紹虞《清詩話續編》木鐸出版社七十二年十二月

註五:同註三

註六:同註二

註七:見清?劉熙載《藝概》卷四〈詞曲概〉金楓出版有限公司版第一五四頁一九八六年十二月

註八:同註四

註九:見元好問《楊叔能小亨集序》轉引自林明德編《金代文學批評資料彙編》第一七七頁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六十八年一月

註十:同註九

註十一見元好問《陶然集詩引》轉引自林明德編《金代文學批評資料彙編》第一八○至一八一頁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六十八年一月

註十二:見元好問《杜詩學引》轉引自林明德編《金代文學批評資料彙編》第

一七二頁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六十八年一月

註十三:同上

註十四:見元好問《新軒樂府引》轉引自林明德編《金代文學批評資料彙編》第一七八至一七九頁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六十八年一月

註十五:見元好問《東坡詩雅引》轉引自林明德編《金代文學批評資料彙編》第一七三頁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六十八年一月

註十六:見清?翁方綱《石洲詩話卷七》《清詩話續編》第一四九五頁木鐸出版社七十二年十二月

註十七:參見王師禮卿《遺山論詩詮證》第三頁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六十五年四月

註十八:同上第十頁

註十九:見皮述民〈元好問論詩絕句析論〉南洋大學學報第三期五十八年註二十:同上

主要參考文獻:

清?施國祁撰《元遺山詩集箋注》廣文書局版中華書局四部備要本

王師禮卿撰《遺山論詩詮證》國立編譯館

郭紹虞撰《元好問論詩三十首小箋》木鐸出版社

李長生撰《元好問研究》文史哲出版社

鄭靖時撰《金代文學批評研究》弘祥出版社

林明德編《金代文學批評資料彙編》成文出版社

朱傳譽編《元好問傳記資料》(全八冊) 天一出版社

賀新輝輯注《元好問詩詞集》中國展望出版社

山西古典文學學會元好問研究會編《元好問研究文集》山西人民出版社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

解析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 蕴含的诗歌理念 解非 第一首 汉谣魏什久纷纭,正体无人与细论。谁是诗中疏凿手?暂教泾渭各清浑。 赏析 元好问认为汉乐府民歌与建安诗歌是对《诗经》的风雅传统"正体"继承与发扬,是值得借鉴与学习的,而宋金诗坛上"伪体"盛行,汉魏诗歌传统得不到弘扬,迫切需要有"诗中疏凿手"出世来正本清源,引领诗歌发展的正确方向。这"诗中疏凿手"就是我们今天的"诗评家"。且由诗评家来分开泾水、渭水这样一清一浊的诗歌之流。这组诗:论诗的动机、目的和标准。 第二首 曹刘坐啸虎生风,四海无人角两雄。可惜并州刘越石,不教横槊建安中。 赏析 元好问用形象的比喻来推崇曹植和刘桢为建安诗人的"两雄",诗歌风格"啸虎生风",具有骨气奇高,真骨凌霜之美。这也是肯定了风骨刚健、风神飘逸的建安文学的风骨论。而西晋诗人刘琨的"雅壮而多风"和"清拔之气"(《诗品》)可比建安风骨。这组诗:论诗歌的艺术风格。 第三首 邺下风流在晋多,壮怀犹见缺壶歌。风云若恨张华少,温李新声奈若何。 赏析 元好问认为建安文风西晋时期的诗人继承的很多,建安风骨的影响比较大,真的就是:"壮怀犹见缺壶歌"。但是,诗歌绮靡文风也已经潜滋暗长了,他以张华为例子,指出张华的诗歌:"儿女情多,风云气少"。(钟嵘评张华诗语)以至于到了晚唐的温庭筠、李商隐更是儿女情长,风格婉约。而这样的绮靡婉艳,文字妍冶的诗歌是不利于诗歌的发展的,虽然诗人的名气高,也不过一时罢了,缺乏豪壮慷慨之气的诗歌无建安的风骨,而风骨才是元好问所肯定的诗品,所以"奈若何"句表明了元好问对绮靡文风的强烈不满之情绪。这组诗:论诗人的品格。 第四首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 赏析 这首诗是元好问评价陶渊明的,元好问崇尚陶渊明诗歌自然天成,无人工雕琢粉饰的痕迹,清新真淳而无矫揉造作诗风。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句是那么的自然质朴,剥尽铅华,独见真率,具有真淳隽永、万古常新的诗艺魅力。但是,在元好问心目中陶渊明虽然能高卧南窗向往古代,但是他并不超脱飘逸,他的诗歌还是运用了自然平淡的文笔反映了晋代的现实。也就是说陶渊明并未超脱于现实之外,还算不上真正的隐者。这组诗:论诗歌的境界。 第五首 纵横诗笔见高情,何物能浇块垒平?老阮不狂谁会得?出门一笑大江横。 赏析 这首诗是元好问评价阮籍的,他认为阮籍的诗歌文笔纵横,有如长江奔流一般的恣肆,

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

论诗绝句三十首 元好问 元好问是金代著名诗人和文学理论批评家。元好问论诗主张天然真淳,反对堆砌雕琢,重视独创精神,宣扬恢复建安以来诗歌的优良传统,是位有独到见解的诗歌评论家。元好问的《论诗三十首》是继杜甫之后运用绝句形式比较系统地阐发诗歌理论的著名组诗。他评论了自汉魏至宋代的许多著名作家和流派,表明了他的文学观点,对后世有重要影响。 但是目前对全部《论诗三十首》作注解的,并不多见。笔者结合电大教学的需要,试图对之进行简要分析。 第一首 汉谣魏什久纷纭,正体无人与细论。 谁是诗中疏凿手?暂教泾渭各清浑。 汉谣,指汉乐府民歌。 魏什,指建安诗歌。什,《诗经》的雅、颂,以十篇为一卷,称为“什”,后来便以“什”指诗篇。 泾渭各清浑,泾水、渭水一清一浊,合流时清浊分明,泾渭各清浑即指泾渭分明。这是元好问《论诗三十首》的第一首,表明了他写这组论诗诗的动机、目的和标准。元好问以《诗经》的风雅传统为“正体”,认为汉乐府和建安文学是这一传统的继续,他针对宋金诗坛上的一些弊病和“伪体”盛行、汉魏诗歌传统的淆乱,以“诗中疏凿手”为己任,要在纵览诗歌创作的历史中正本清源,区别正伪,使之泾渭分明,从而廓清诗歌发展的正确方向。 第二首 曹刘坐啸虎生风,四海无人角两雄。 可惜并州刘越石,不教横槊建安中。 这首诗反映了元好问推崇建安诗人的具有雄浑刚健风骨之美的诗歌。他首推曹植和建安七子之一的刘桢为诗中“两雄”,以“坐啸虎生风”形象地比喻他们的诗歌风格雄壮似虎。曹、刘是建安风骨的杰出代表,钟嵘评曹植的诗“其源出于国风,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评刘桢“其源出于古诗。仗气爱奇,动多振艳,真骨凌霜,高风跨俗”。标举曹刘,实际上是标举了他们所代表的内容充实、慷慨刚健、风清骨俊的建安文学的优良传统。 西晋诗人刘琨,被认为“雅壮而多风”(《文心雕龙·才略》),“言壮而情骇”(《文心雕龙·体性》),有“清拔之气”(《诗品》)。元好问推出刘琨,正是从其可比建安诸子的慷慨悲壮,梗概多气的艺术风格着眼的。 第三首 邺下风流在晋多,壮怀犹见缺壶歌。 风云若恨张华少,温李新声奈若何。 邺:邺城,东汉末曹操的据守之地,是建安时代实际上的政治文化中心。以曹氏父子为中心,建安七子及其他文人环绕,形成了邺下文学集团。是建安文学的中心。 元好问认为西晋诗坛中继承了建安文风的有不少,建安风骨的影响还是比较大(“壮怀犹见缺壶歌”【唾壶敲缺】亦作【唾壶击缺、“唾壶敲缺”】,《世说新语·豪爽》:“王处仲(王敦)每酒後辄咏‘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

元好问老树诗歌鉴赏

元好问老树诗歌鉴赏 篇一:诗歌鉴赏限时训练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限时训练一 一、晓至湖上[清]历鹗 出郭晓色微,临水人意静。水上寒雾生,弥漫与天永。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稍见初日开,三两列舴艋。 安得学野凫,泛泛逐清景。(选自《清诗选》) [注]①湖:杭州西湖。②折:弯曲。③景:影。(1)这首诗情感丰富,请做分析。(3分)答: (2)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进行赏析。(3分)答: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 晨起【元】张养浩 恋枕嫌多梦,开帘曙色迷。鹤寒依户立,猿馁近厨啼。蹴石泉鸣屋,吞烟树隐堤。村居真可喜,触处是诗题。 (1)请简要分析/诗人/晨起前后/不同的心情(2分) (2)请简要赏析/颔联和颈联/景物描写/的手法。(4分) 1高三语文诗歌鉴赏限时训练二 三、望江南【宋】李纲 江上雪,独立钓鱼翁。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①空。图

画若为工。云水暮,归去远烟中。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欢笑有儿童。[注]①玉花:喻雪花。 “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这两句的描写颇为精妙。请简要赏析。 下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联系诗句简要谈谈。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瀑布[宋]石延年 飞势挂岳顶,何时向此倾?玉虹垂地色,银汉落天声。万丈寒云湿,千岩暑气清。沧浪不足羡,就此濯尘缨。① [注]①语出《楚辞,渔父》:“渔夫莞尔而笑,鼓枻而去。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屈原遂去不复与言。”后用“濯缨”指避世隐居。 全诗蕴含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首联、颔联写瀑布,所用的动词很有表现力,请举两例作简要赏析。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限时训练三 2 五、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后面题目。(6分) 老树① [金]元好问 老树高留叶,寒藤细作花。沙平时泊雁,野迥已攒鸦。 旅食②

元好问诗词精选

元好问诗词精选 2017-05-16人生长恨水长东。 ——元好问《临江仙·自洛阳往孟津道中作》多情却被无情恼,今夜还如昨夜长。 ——元好问《鹧鸪天·候馆灯昏雨送凉》此景只应天上有,岂知身在妙高峰?。 ——元好问《台山杂咏》玄都观里桃千树,花落水空流。 ——元好问《人月圆·玄都观里桃千树》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 ——元好问《京都元夕》绿叶阴浓,遍池亭水阁,偏趁凉多。 ——元好问《骤雨打新荷》凉叶萧萧散雨声,虚堂淅淅掩霜清。 ——元好问《秋怀》浩歌一曲酒千钟。 ——元好问《临江仙·自洛阳往孟津道中作》归期犹及柳依依。 ——元好问《江月晃重山·初到嵩山时作》泰山天壤间,屹如郁萧台。 ——元好问《登岱》今古北邙山下路,黄尘老尽英雄。 ——元好问《临江仙·自洛阳往孟津道中作》长衫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 ——元好问《京都元夕》黄河九天上,人鬼瞰重关。 ——元好问《水调歌头·赋三门津》幽怀谁共语,远目送归鸿。 ——元好问《临江仙·自洛阳往孟津道中作》穷通前定,何用苦张

罗。 ——元好问《骤雨打新荷》唤取骑鲸客,挝鼓过银山。 ——元好问《水调歌头·赋三门津》明妃留在两眉愁,万古春山颦不尽。 ——元好问《玉楼春·惊沙猎猎风成阵》乳燕雏莺弄语,对高柳鸣蝉相和。 ——元好问《骤雨打新荷》春闺月,红袖不须啼。 ——元好问《江月晃重山·初到嵩山时作》西园何限相思树,辛苦梅花候海棠。 ——元好问《鹧鸪天·候馆灯昏雨送凉》三十六峰长剑在,星斗气,郁峥嵘。 ——元好问《江城子·醉来长袖舞鸡鸣》命友邀宾玩赏,对芳樽,浅酌低歌。 ——元好问《骤雨打新荷》万象入横溃,依旧一峰闲。 ——元好问《水调歌头·赋三门津》惊沙猎猎风成阵,白雁一声霜有信。 ——元好问《玉楼春·惊沙猎猎风成阵》少年射虎名豪,等闲赤羽千夫膳。 ——元好问《水龙吟·从商帅国器猎于南...》城月迢迢鼓角,夜如何,军中高宴,江淮草木,中原狐兔,先声自远。 ——元好问《水龙吟·从商帅国器猎于南...》都是宣和名笔,内家

元好问论文

从《论诗绝句三十首》解读元好问诗歌主张之“真” 【摘要】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比较全面和系统的阐述了其诗歌主张和诗歌理论。元好问认为诗歌最重要在于“真”,而这“真”可以体现在刚健质朴的诗风,以“诚”为本的诗歌理念,以及内心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 【关键词】“真”;刚健质朴;“诚”;真实情感 元好问,字裕之,太原秀容人。因其曾在遗山求学读书,自号遗山山人,世称遗山先生。他“独以诗鸣,……遂为一代宗匠,以文章伯独步几三十年”,“金元之际,屹然为文章大宗”,是我国文学史上享誉金、元两代的诗人及诗歌评论者。他的诗歌理论大多采用诗歌的体式,尤以七绝居多。他用《论诗绝句三十首》对过去时代的诗歌做了一个全面的、系统的总结,继承了自建安至陈子昂与杜甫的现实主义传统,形成了自己独特风格。清人翁方纲说:“先生一生识力,皆具于此,未可仅以少作目之。” 元好问通过论诗绝句三十首阐述了自己独到的诗歌主张,这些主张和观点可以提炼并升华为一点,便是“真”。元好问强调诗歌应尚“真”,应如实地反映现实生活,自然地抒发真实感情。元好问尚“真”思想可从三个方面来探究。 一、推崇刚健质朴的诗风 元好问推崇刚劲之美,贬斥柔秀造作。“曹刘坐啸虎生风,四海无人角两雄。可惜并州刘越石,不教横槊建安中。”曹植与刘桢都是建安时期的重要作家,其作品内容充实,情调慷慨,笔力道劲刚健,

闪烁着壮美的光华,故元好问在《论诗绝句三十首》中首论建安诗歌。 元好问提倡继承建安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赞赏陈子昂首倡诗风改革,效法“建安风骨”。诗曰:“沈宋横驰翰墨场,风云初不废齐梁。论功若准平吴例,合著黄金铸子昂。”建安诗歌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反映社会的动乱和人民流离失所的痛苦,表现出对乱世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初唐诗风绮丽柔靡,内容空洞、形式华艳。陈子昂奋起批判两晋以来“兴寄都绝”的形式主义诗风,第一个提出以复古为革新的口号,主张诗歌要像建安时代那样有“兴寄”和“风骨”,即有内容,有寄托,有理想,并在创作中实践了这种主张,建立了刚健质朴的诗风,全面地反映了社会生活,为唐代现实主义诗歌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元好问主张以平易朴素、自然清新的诗风来反映真实的现实生活,反对晦涩怪僻、穷愁苦吟等。如:“万古文章有坦途,纵横谁似玉川卢?真书不入时人眼,儿辈从教鬼画符。切切秋虫万古情,灯前山鬼泪纵横。”卢仝号玉川子,喜用怪词惊人,元好问斥他为“鬼画符”;孟郊、贾岛苦吟一生,却只为秋虫之吟;李贺喜欢歌唱神秘、死亡,写幽怪境界,读后使人感到阴森可怖,毛骨悚然,实为“鬼语”,这些类型的诗歌是没有多大现实意义的。 再如:“鉴湖春好无人赋,夹岸桃花锦浪生。切响浮声发巧深,研磨虽苦果何心?浪翁水乐无宫徵,自是云山韶护音。”元好问以为,诗歌只要做到自然清新,便能像中唐时被誉为“鉴湖春色”的美人刘采春一样容华莫比。浪翁元结并不讲求声律,他的“水乐”却达到了

元好问《水调歌头·赋三门津》诗词鉴赏

元好问《水调歌头·赋三门津》诗词鉴赏 水调歌头·赋三门津 金朝:元好问 黄河九天上,人鬼瞰重关。长风怒卷高浪,飞洒日光寒。峻似吕梁千仞,壮似钱塘八月,直下洗尘寰。万象入横溃,依旧一峰闲。 仰危巢,双鹄过,杳难攀。人间此险何用,万古袐神*。不用燃犀下照,未必佽飞强射,有力障狂澜。唤取骑鲸客,挝鼓过银山。 译文 黄河之水似乎是从天上而来,黄河之险让人鬼都要俯瞰而欲过不敢。大风起时,波涛汹涌,怒浪滔天,飘飞的浪花在阳光下闪闪发亮。黄河水所掀起的水浪高过那吕梁山,水浪声势之状可比那八月的钱塘潮,横空之下,一洗尘寰。黄河水浪冲斥万象,但是中流的砥柱山面对滔天巨浪,却依旧气定神闲。 砥柱山之高峻,如那危巢,难以攀援。人间有这样的险处有何用呢?原来是为了测辨忠*。无须“燃犀下照”看水下美景,也不必像做飞用力拉弓,便可力挽狂澜。呼唤那个骑鲸客,击着鼓飞过银山。 注释 三门津:即三门峡,原在今河南省三门峡市东北黄河中,因峡中有三门山而得名。据《陕州志》记载:“三门,中神门,南鬼门,北人门,惟人门修广可行舟。鬼门尤险,舟筏入者罕得脱。三门之广,约三十丈。”

人鬼:指三峡中的南鬼门,北人门。 吕梁:《列子·黄帝》:“孔子观于吕梁,悬水三十仞,流沫四十里,鼋鼍(yuántuó)鱼鳖之所不能游也。”其地不名一处。 钱塘八月:指钱塘江八月十八日最盛大的潮水。 尘寰(huán):尘世。 溃:洪水旁决日溃。 一峰:似指中神门,因前皆言“人鬼”重关。或言指砥柱山,即中流砥柱。 危巢:悬崖高处的鸟巢。语出苏轼《后赤壁赋》:“攀栖鹘之危巢”。 鹄(hú):水鸟名,俗称天鹅。 杳(yǎo):此指高远。 秘神*:《左传·宣公三年》载夏禹将百物形象铸于鼎上“使民知神、*”。词中神*指种种善恶神奇之物。 燃犀:《晋书·温峤(jiào)传》载峤至牛渚矶,人言其下多怪物,“峤遂燃犀角而照之,须臾,见水族覆火,奇形异状,或乘马车著赤衣者。” 佽(cì)飞:汉武官名,掌弋射鸟兽。一云即做非,周代楚国勇士,曾渡江,两蛟夹舟,非拔剑斩蛟而得脱。苏轼《八月十五日看潮》诗:“安得夫差水犀手,三千强弩射潮低。”

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

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 第一首 汉谣魏什久纷纭,正体无人与细论。 谁是诗中疏凿手?暂教泾渭各清浑。汉谣,指汉乐府民歌。 魏什,指建安诗歌。什,《诗经》的雅、颂,以十篇为一卷,称为“什”,后来便以“什”指诗篇。 泾渭各清浑,泾水、渭水一清一浊,合流时清浊分明,泾渭各清浑即指泾渭分明。 这是元好问《论诗三十首》的第一首,表明了他写这组论诗诗的动机、目的和标准。元好问以《诗经》的风雅传统为“正体”,认为汉乐府和建安文学是这一传统的继续,他针对宋金诗坛上的一些弊病和“伪体”盛行、汉魏诗歌传统的淆乱,以“诗中疏凿手”为己任,要在纵览诗歌创作的历史中正本清源,区别正伪,使之泾渭分明,从而廓清诗歌发展的正确方向。 第二首曹刘坐啸虎生风,四海无人角两雄。 可惜并州刘越石,不教横槊建安中。这首诗反映了元好问推崇建安诗人刘琨的具有雄浑刚健风骨之美的诗歌。他首推曹植和建安七子之一的刘桢为诗中“两雄”,以“坐啸虎生风”形象地比喻他们的诗歌风格雄壮似虎。曹、刘是建安

风骨的杰出代表,钟嵘评曹植的诗“其源出于国风,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评刘桢“其源出于古诗。仗气爱奇,动多振艳,真骨凌霜,高风跨俗”。标举曹刘,实际上是标举了他们所代表的内容充实、慷慨刚健、风清骨俊的建安文学的优良传统。 西晋诗人刘琨,被认为“雅壮而多风”(《文心雕龙·才略》),有“清拔之气”(《诗品》)。元好问推出刘琨,正是从其可比建安诸子的慷慨悲壮,梗概多气的艺术风格着眼的。第三首邺下风流在晋多,壮怀犹见缺壶歌。 风云若恨张华少,温李新声奈若何。邺:邺城,东汉末曹操的据守之地,是建安时代实际上的政治文化中心。以曹氏父子为中心,建安七子及其他文人环绕,形成了邺下文学集团。是建安文学的中心。 元好问认为西晋诗坛中继承了建安文风的有不少,建安风骨的影响还是比较大(“壮怀犹见缺壶歌”),但也有了“儿女情多,风云气少”(钟嵘评张华诗语)的诗歌。建安风骨是元好问所肯定的诗歌风格,所以他以张华为例,认为张华虽然以其诗绮靡婉艳,文字妍冶而名高一时,但是缺乏豪壮慷慨之气,至于到了晚唐的温庭筠、李商隐,更是儿女情长,风格婉约。“奈若何”句表明了元好问对绮靡文风的不满情绪,对诗歌绮靡文风的发展的认识。第四首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金代诗人元好问的诗句

金代诗人元好问的诗句 1.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元好问《摸鱼儿·雁丘词》 2.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元好问《摸鱼儿·雁丘词》 3.海枯石烂情缘在,幽恨不埋黄土。——元好问《摸鱼儿·问莲根有丝多少》 4.荷叶荷花何处好?大明湖上新秋。——元好问《临江仙·荷叶荷花何处好》 5.人生一枕春梦,辛苦趁蜂衙。——元好问《水调歌头·长寿新齐》 6.竹里蓝田山下,草阁百花潭上,千古烟霞。——元好问《水调歌头·长寿新齐》 7.池塘春草谢家春,万古千秋五字新。——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其二十九》

8.鉴湖春好无人赋,岸夹桃花锦浪生。——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其十六》 9.苍烟百年木,春雨一溪花。——元好问《水调歌头·长寿新齐》 10.相思树,流年度,无端又被西风误。——元好问《摸鱼儿·问莲根有丝多少》 11.黄河九天上,人鬼瞰重关。——元好问《水调歌头·赋三门津》 12.人生百年有几,念良辰美景,休放虚过。——元好问《骤雨打新荷·绿叶阴浓》 13.黄河九天上,人鬼瞰重关。长风怒卷高浪,飞洒日光寒。——元好问《水调歌头·赋三门津》 14.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元好问《同儿辈赋未开海棠》 扩展阅读:元好问的简介

元好问(好hào,1190年8月10日-1257年10月12日),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文学家、历史学家。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 元好问自幼聪慧,有“神童”之誉。金宣宗兴定五年(1221年),元好问进士及第。正大元年(1224年),又以宏词科登第后,授权国史院编修,官至知制诰。金朝灭亡后,元好问被囚数年。晚年重回故乡,隐居不仕,于家中潜心著述。元宪宗七年(1257年),元好问逝世,年六十八。元好问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文坛盟主,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他擅作诗、文、词、曲。其中以诗作成就,其“丧乱诗”尤为有名;其词为金代一朝之冠,可与两宋名家媲美;其散曲虽传世不多,但当时影响很大,有倡导之功。有《元遗山先生全集》、《中州集》。 扩展阅读:元好问的词成就 元好问留下词377首,是金代作品最多的词人。元好问词的内容不及其诗内容广大,但在金词坛却是题材最丰富的一家,艺术上以苏轼、辛弃疾为典范,兼有豪放、婉约诸种风格。抒怀、咏史、山水、田园、言情、咏物、赠别、酬答、吊古伤时,无历不控。

江西南昌市进贤一中高二下学期线上测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题时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文艺工作者积极投入文艺创作,诗歌、绘画、书法、舞蹈等呈现井喷之势,形成了特殊时期的“抗疫文艺”现象。 ②如何深化“抗疫文艺”书写?笔者认为应向中国美学精神礼敬,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直面灾难的大智大勇、顽强抗争的人文情怀;向抗疫现实靠拢,深入观察和把握党中央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决策部署和显著成效,了解抗疫一线和身边可歌可泣的抗疫事迹,以及普通老百姓的悲欢离合故事;向灾难书写的纵深掘进,努力探寻“抗疫文艺”独特的内在美学意味和特定表达形式,在艺术追求中凸显当代中国“抗疫文艺”的风格特征和艺术气派。因此,应从“国本、人本、事本、文本”四个方面提高认知把握能力和提升艺术表现水平。 ③国本,即一国之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在观察感悟和艺术反映防控阻击新冠肺炎疫情现实时,应自觉摒弃轻信谣言、恶意抹黑等创作歪风邪气,书写和记录这场举国上下同仇敌忾的疫情防控阻击的人民战争,彰显中国人民“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中国精神,为国家抗疫奉献艺术力量。 ④人本,即以人为本,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这次疫情来势凶猛、波及面广,直接影响到每个人的生命安全。艺术触角须与生命关怀、人性美善融入,才可能发现患者、医护人员、志愿者以及隔离在家中普通老百姓的生存状态和思想情绪,尤其是对逝者及其家庭成员的情感抚慰和精神激励,是文艺搭建安抚疏通渠道和体现人道情怀的特殊价值所在。“抗疫文艺”创作应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关心群众疾苦,通过“抗疫文艺”特有的感染力影响力,做到知民情、解民忧、纾民怨、暖民心,凝聚起全民族众志成城抗疫情的磅礴力量。 ⑤事本,即以客观事实为本,真实反映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现实。这次疫情影响之广前所未有。艺术的深度书写需要广泛采信、明白就里,许多事情尚在过程之中,切不可捕风捉影、罔顾事实、不求甚解。没有现场感,就难有艺术真实的感染力和穿透力,不能以偏概全、一叶障目。金代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元好问在《论诗三十首》中写道:“眼处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抗疫文艺”创作需要宏大的真理叙事与细微的客观描述完美结合,以一部部具体抗疫作品,反映整个国家和全体中华儿女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团结一心、同舟共济的民族精神风貌。离开或曲解甚至为了所谓艺术虚构而挑战真实底线,这不是“抗疫文艺”的内涵规定性和美学基本要求,是难以做到“酌奇而不失其真,玩华而不坠其实”的。 ⑥文本,即以文艺作品为本。目前“抗疫文艺”出现激情有余而审美不足、表象叙事多于沉淀表达的问题,缘于创作者在疫情暴发特别是居家隔离之后,急于通过艺术创作尽快进入防控阻击战之中,表达创作者情系疫区、加油鼓劲的强烈愿望和关切之情。这种激情澎湃的创作现象与阶段,一般来看,在灾难到来之初都会经历。在持续和沉淀阶段,却需要理性思考和艺术思维的贯通。一场灾难对人民生命财产、经济社会发展的破坏及其给人们心理造

一代文宗元好问的诗词大全

一代文宗元好问的诗词大全 一代文宗元好问的诗词篇一 人日有怀愚斋张兄纬文 书来聊得慰怀思,清镜平明见白髭。 明月高楼燕市酒,梅花人日草堂诗。 风光流转何多态,儿女青红又一时。 涧底孤松二千尺,殷勤留看岁寒枝。 老树 老树高留叶,寒藤细作花。 沙平时泊雁,野迥已攒鸦。 旅食秋看尽,行吟日又斜。 干戈正飘忽,不用苦思家。 张主簿草堂赋大雨 淅树蛙鸣告雨期,忽惊银箭四山飞。 长江大浪欲横溃,厚地高天如合围。 万里风云开伟观,百年毛发凛余威。 长虹一出林光动,寂历村墟空落晖。 眼中 眼中时事益纷然,拥被寒窗夜不眠。

骨肉他乡各异县,衣冠今日是何年? 枯槐聚蚁无多地,秋水鸣蛙自一天。 何处青山隔尘土,一庵吾欲送华颠。 外家南寺 郁郁秋梧动晚烟,一夜风露觉秋偏。 眼中高岸移深谷,愁里残阳更乱蝉。 去国衣冠有今日,外家梨栗记当年。 白头来往人间遍,依旧僧窗借榻眠。 被檄夜赴邓州幕府 幕府文书鸟羽轻,敝裘赢马月三更。 未能免俗私自笑,岂不怀归官有程。 十里陂塘春鸭闹,一川桑柘晚烟平。 此生只合田间老,谁遣春官识姓名? 小圣乐 绿叶阴浓,遍池亭水阁,偏趁凉多。海榴初绽,朵朵蹙红罗。乳燕雏莺弄语,有高柳鸣蝉相和。骤雨过,珍珠乱撒,打遍新荷。 人生百年有几,念良辰美景,休放虚过。穷通前定,何用苦张罗。命友邀宾玩赏,对芳樽浅酌低歌。且酩酊,任他两轮日月,来往如梭。

一代文宗元好问的诗词篇二 梨花 元代·元好问 梨花如静女,寂寞出春暮。 春色惜天真,玉颊洗风露。 素月淡相映,肃然见风度。 恨无尘外人,为续雪香句。 孤芳忌太洁,莫遣凡卉妒。 醉花阴 候馆青灯淡相对。夜迢迢无奈。掩泪惜分飞,好梦空回,留得闲愁在。同心易绾双罗带。只连环难解。且莫望归鞍,尽眼西山,人更西山外。 楼 商於路,山远客来稀。鸡犬静柴扉。东家欢饮姜芽脆,西家留宿芋魁肥。觉重来,猿与鹤,总忘机,风浪里,竟安归。云山既不求吾是,林泉又不责吾非。任年年,藜藿饭,芰荷衣。 烛影摇红 红叶翻阶,晚风微扇回轻暖。群仙高跨紫云车,来赴蓬莱宴。绣幕围香处远。*帘花、时时影转。彩衣嬉戏,玉女回环,绿娇红软。戛玉调丝,□音缭绕笙歌院。蟠桃花发正当春,烟媚明霞脸。休飞琼女伴。捧瑶觞、何妨屡劝。百处偕老,五福齐眉,人间稀见。 折丹桂 秋风秋露清秋节。秋雨过,秋香初发。二仙生日好秋天,气

元好问诗词赏析

元好问诗词赏析 朝代:金朝 作者:元好问 原文: 乙丑岁赴试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旦获一雁,杀之矣。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 自投于地而死。”予因买得之,葬之汾水之上,垒石为识,号曰“雁丘”。同行者多为赋诗,予亦有《雁丘词》。旧所作无宫商,今改定之。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 君应有语: 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 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 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赏析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大雁的生死至情深深地震撼了作者,他将自己的震惊、同情、感动,化为有力的诘问,问自己、问世人、问苍天,究竟“情是何物”?起句陡然发问似雷霆万钧,破空而来; 如熔岩沸腾,奔涌而出。正如后来汤显祖在《牡丹亭·题词》中所说:“情之所至,生可 以死,死可以复生,生不可以死,死不可以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情至极处,具是何物,竟至于要生死相许?作者的诘问引起读者深深的思索,引发出对世间生死不渝真情的热情 讴歌。在“生死相许”之前加上“ 直教”二字,更加突出了“情”的力量之奇伟。词的开篇用问句,突如其来,先声 夺人,犹如盘马弯弓,为下文描写雁的殉情蓄足了笔势,也使大雁殉情的内在意义得以升华。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这二句写雁的感人生活情景。大雁秋天南下越 冬而春天北归,双宿双飞。作者称他们为“双飞客”,赋予它们的比翼双飞以世间夫妻 相爱的理想色彩。“天南地北” 从空间落笔,“几回寒暑” 从时间着墨,用高度的艺术 概括,写出了大雁的相依为命、为下文的殉情作了必要的铺垫。 欢乐趣,别离苦,是中更有痴儿女——是中:于此,在这里面。这几句是说大雁长 期以来共同生活,既是团聚的快乐,也有离别的酸楚,在平平淡淡的生活中形成了难以割 舍的一往深情。长期以来,这对“双飞客”早已心心相印,痴情热爱,矢志不渝。“痴儿女”三字包含着词人的哀婉与同情,也使人联想到人世间更有许多真心相爱的痴情男女。 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为谁去—— 君:指殉情的大雁。这四句是对大雁殉情前心理活动细致入微的揣摩描写。当网罗 惊破双栖梦之后,作者认为孤雁心中必然会进行生与死、殉情与偷生的矛盾斗争。但这种 犹豫与抉择的过程并未影响大雁殉情的挚诚。相反,更足以表明以死殉情是大雁深入思索 后的理性抉择,从而揭示了殉情的真正原因:相依相伴,形影不离的情侣已逝,自己形孤 影单,前路渺茫,失去一生的至爱,即使荀活下去又有什么意义呢?于是痛下决心,“自投于地而死”。“万里”、“千山”写征途之遥远,“层云”、“暮雪”状 前景之艰难。此四句用烘托的手法,揭示了大雁心理活动的轨迹,交待了殉情的深层原因。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这几句借助对历史盛迹的追忆与对眼前 自然景物的描绘,渲染了大雁殉情的不朽意义。 “横汾路”指当年汉武帝巡幸处。“寂寞当年箫鼓”是倒装句,即当年箫鼓寂寞。楚:即从莽,平楚就是平林。这几句说的是,在这汾水一带,当年本是帝王游幸欢乐的地方,可是现在已经一片荒凉,平林漠漠,荒烟如织。据《史记·封禅书》记载,汉武帝曾 率文武百官至汾水边巡祭后土,武帝做《秋风辞》,其中有“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 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之句,可见当时是箫鼓喧天,棹歌四起,山鸣谷应,何等热闹。而今天却是四处冷烟衰草,一派萧条冷落景象。古与今,盛与衰,喧嚣与冷落,形成了鲜 明的对比。在这几句中,词人用当年武帝巡幸,炫赫一时,转瞬间烟消云散,反衬了真情 的万古长存。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自啼风雨——些,句未象声词。《楚辞·招魂》句尾均用“些”字,所以称“楚些”。这句意思是武帝已死,招魂无济于事。山鬼自啼风雨——《楚辞·九歌》中有《山鬼》篇,描写山中女神失恋的悲哀。这里说的是山鬼枉自悲啼, 而死者已矣。以上两句借《楚辞》之典反衬了殉情大雁真情的永垂不朽。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 大雁生死相许的深情连上天也嫉妒,所以这对殉情的大雁决不会和一般的莺儿燕子 一样化为黄土。而是“留得生前身后名”,与世长存。这几句从反面衬托,更加突出了大 雁殉情的崇高,为下文寻访雁丘作好铺垫。 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这是从正面对大雁的称赞。词 人展开想象,千秋万古后,也会有像他和他的朋友们一样的“钟于情”的骚人墨客,来寻

论诗三十首

《论诗三十首》绝句之析释 《论诗三十首》绝句是元好问最有系统之论诗著作,自注:「丁丑岁三乡作.」据清施国祈《元遗山全集年谱》及清翁方纲《石洲诗话》所载,是在金宣宗兴定元年(西元一二一七年)作.按翁方纲《石洲诗话》卷七云: 金宣宗兴定元年丁丑,先生年二十八岁.自贞佑三年乙亥,蒙古兵入金 燕都,四年丙子,先生自秀容避乱河南,至是岁寓居三乡,在其登第之 前四年.(注十六). 因此为青年时期之作品.以绝句形式论诗,自来都推杜甫《戏为六绝句》为嚆矢, 其后李义山《漫成五章》、苏东坡《次韵孔毅父》、戴复古(石屏)《论诗七绝十首》、韩驹、吴可的《学诗诗》都是著名的论诗绝句.元好问之后,当推清代王士祯(渔洋)《戏仿元遗山论诗绝句三十二首》、袁枚《仿元遗山论诗三十八首》比较富於文学价值和理论意义(注十七). 元好问的《论诗三十首》承继了杜甫「别裁伪体亲风雅」的诗学观点,以彰显「正体」为经,以评论历代诗人为纬,交织成篇.全诗涉及的时代自汉开始,历经魏、晋、刘宋、北魏、齐、梁、唐、宋八个朝代,涉论之作家,始於曹植,终於南宋陈师道(后山).正面讨论其诗者二十五人,分别是曹植、刘桢、张华、阮籍、刘琨、陶潜、谢灵运、沈佺期、宋之问、陈子昂、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刘禹锡、卢仝、孟郊、李商隐、温庭筠、欧阳修、梅圣俞、苏轼、黄庭坚、秦观、陈师道(无己、后山).附论其诗者一人,是王安石.附论其论诗意见者一人,是元稹.借其文以论其 诗者两人,是潘岳、陆机.借其言论以论诗者二人,分别是元结、陆龟蒙.借其所论之诗句以论诗者两人,分别是王敦、斛律金.借其人品以论诗者一人,是华歆.总共涉及三十四人.全诗对这批作家采取分论、合论、或互见之体例来论述.而且针对他们在诗歌发展史上的份量高低而有轻重祥略之别(注十八).虽然元好问在行文 之间并未严格遵守时时代之秩序,整体看来,还是完整表现了古代诗歌发展览轮廓.以下即逐首试为析释: 汉谣魏什久纷纭,正体无人与细论. 谁是诗中疏凿手,暂教泾渭各清浑.(之一) 按前半两句谓:自汉魏迄今,诗体繁多,究竟谁是正体,谁是伪体,始终无人细加评论.后半二句谓:不知谁为凿通山川之巨手,能暂时判分诗坛之清浊.这是全诗之总起,以下所论,正为疏凿之内容.由诗意看来,元好问不但以「诗中疏凿手」自任,而且表明全诗之目的在彰显诗之正体,别裁诗之伪体.诗之正体,渊源甚远,就中国之诗歌源流言,《诗经》当为一切正体之源头.而元好问所论,则自汉、魏起. 曹刘坐啸虎生风,四海无人角两雄. 可惜并州刘越石,不教横槊建安中.(之二) 按《诗品》序尝谓:「曹刘殆文章之圣.」这是元好问论诗由曹植、刘桢起的原因.《诗品》论曹植:「骨气奇高,词采华茂」;论刘桢:「仗气爱奇,动多振绝.真骨凌霜,高风跨俗.」故本诗前半两句谓曹植、刘桢坐啸诗坛,虎虎生风,四海之内众多俊才,竟无人能与相敌.后半两句谓:西晋永嘉时期,担任并州刺史的刘琨(越石),犹有汉 魏风骨,可惜生之太晚,未能并列建安诗坛,和曹刘一起横槊赋诗.刘琨诗「善叙丧乱,多感恨之词.」不但同为北人,其诗风且与元好问十分接近,因此得到元好问之推崇,可知他论诗以气骨为宗旨,赏识雄伟刚健之诗风. 邺下风流在晋多,壮怀犹见缺壶歌.

最新2020年一代文宗元好问的诗词范文大全

一代文宗元好问的诗词篇一 人日有怀愚斋张兄纬文 书来聊得慰怀思,清镜平明见白髭。 明月高楼燕市酒,梅花人日草堂诗。 风光流转何多态,儿女青红又一时。 涧底孤松二千尺,殷勤留看岁寒枝。 老树 老树高留叶,寒藤细作花。 沙平时泊雁,野迥已攒鸦。 旅食秋看尽,行吟日又斜。 干戈正飘忽,不用苦思家。 张主簿草堂赋大雨 淅树蛙鸣告雨期,忽惊银箭四山飞。 长江大浪欲横溃,厚地高天如合围。 万里风云开伟观,百年毛发凛余威。 长虹一出林光动,寂历村墟空落晖。 眼中 眼中时事益纷然,拥被寒窗夜不眠。 骨肉他乡各异县,衣冠今日是何年? 枯槐聚蚁无多地,秋水鸣蛙自一天。 何处青山隔尘土,一庵吾欲送华颠。 外家南寺 郁郁秋梧动晚烟,一夜风露觉秋偏。 眼中高岸移深谷,愁里残阳更乱蝉。 去国衣冠有今日,外家梨栗记当年。 白头来往人间遍,依旧僧窗借榻眠。 被檄夜赴邓州幕府 幕府文书鸟羽轻,敝裘赢马月三更。 未能免俗私自笑,岂不怀归官有程。 十里陂塘春鸭闹,一川桑柘晚烟平。 此生只合田间老,谁遣春官识姓名? 小圣乐 绿叶阴浓,遍池亭水阁,偏趁凉多。海榴初绽,朵朵蹙红罗。乳燕雏莺弄语,有高柳鸣蝉相和。骤雨过,珍珠乱撒,打遍新荷。 人生百年有几,念良辰美景,休放虚过。穷通前定,何用苦张罗。命友邀宾玩赏,对芳樽浅酌低歌。且酩酊,任他两轮日月,来往如梭。 一代文宗元好问的诗词篇二

梨花 元代·元好问 梨花如静女,寂寞出春暮。 春色惜天真,玉颊洗风露。 素月淡相映,肃然见风度。 恨无尘外人,为续雪香句。 孤芳忌太洁,莫遣凡卉妒。 醉花阴 候馆青灯淡相对。夜迢迢无奈。掩泪惜分飞,好梦空回,留得闲愁在。同心易绾双罗带。只连环难解。且莫望归鞍,尽眼西山,人更西山外。 楼 商於路,山远客来稀。鸡犬静柴扉。东家欢饮姜芽脆,西家留宿芋魁肥。觉重来,猿与鹤,总忘机,风浪里,竟安归。云山既不求吾是,林泉又不责吾非。任年年,藜藿饭,芰荷衣。 烛影摇红 红叶翻阶,晚风微扇回轻暖。群仙高跨紫云车,来赴蓬莱宴。绣幕围香处远。*帘花、时时影转。彩衣嬉戏,玉女回环,绿娇红软。戛玉调丝,□音缭绕笙歌院。蟠桃花发正当春,烟媚明霞脸。休飞琼女伴。捧瑶觞、何妨屡劝。百处偕老,五福齐眉,人间稀见。 折丹桂 秋风秋露清秋节。秋雨过,秋香初发。二仙生日好秋天,气节与、秋霜争裂。秋宵开宴群仙列。秋娘唱、秋云低遏。 愿成双 绣帘高卷沈烟细。燕堂深、玳筵初开。阶下芝兰劝金卮。有多少、雍容和气。翠眉偕老应难比。效鸾凤、镇日于飞。惟愿一千二百岁。 玉漏迟 淅江归路杳。西南仰羡,投林高鸟。升斗微官,世累苦相萦绕。不入麒麟画里,又不与、巢由同调。时自笑。虚名负我,平生吟啸。扰扰马足车尘,被岁月无情,暗消年少。钟鼎山林,一事几时曾了。四壁秋虫夜语,更一点、残灯斜照。青镜晓。白发又添多少。 玉楼春 谪仙暂下金銮殿。欢宴瑶池春未晚。飞琼献舞锦靴寒,弄玉吹箫银字暖。寿觞阿母年年劝。犹道碧桃香尚浅。 虞美人 樱桃元是仙郎种。次第芳菲动。开残山杏没都红。一树梨花如雪月明中。三生蝶化南华梦。只有情缘重。曲兰幽径小帘栊。 一代文宗元好问的诗词篇三

天光云影共徘徊——古典诗词立体化教学法的片段呈现

天光云影共徘徊——古典诗词立体化教学法的片段呈现 王子文课件讲稿 为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真正进入到人的内心,由外铄而内化,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采取各种各样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探索,一直没有停止过。对于立体化教学法的讨论和运行,在当下多元教学实践活动中广泛的存在着,中外不同的学者和教学专家有不同的看法和做法;对立体化教学法探讨,我国是从上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的,至今仍没有间断;1983年9月8日,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更是促进立体化教学改革进入新的探索实践时期。有很多文章或专著谈及了立体化教学法在具体教学课程中的运用,也有相当多的教学改革课题专门针对某门具体课程进行研究,也有的是进行大而化之的粗略探讨,还有的是编写立体化教材……枚不胜举。从微观到宏观,从片段到整体,从杂志到专著,这其中有的是成功的实例,有的则是多媒体化的变相误解,笔者不揣鄙陋,通过实证的方法,以点带面,辐射勾连,类比联通,就古典诗词立体化教学法,提出自己的相关见解,以就教于方家指正。 一、立体化教学法概念厘析 中外教育史告诉我们一个事实,教育的发展与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甚至是同步进行的,教育是一种手段,而人的发展则是一种目的,社会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和人的发展提供物质保障。在教育大众化、多元化和多样化的今天,面对多媒体教学的普及,电子媒介、虚拟信息对教学的参与和渗透,小学、中学和大学的教学虽然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以及层次上有别,但在教学主线上是保持一致的,要使教学水平要步入新的台阶,教学效果达到一种最优化,立体化教学法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参考方法。 立体化教学法首先应该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是对多媒体化的一种升级而非等同的应用理念和审美理念,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大教学观念下,以还原教学生态形式为方式,以落实与务虚为任务而进行由此及彼地类比联系为关键,以辐射勾连为纽带,以生活的真实感受和体验为底色的教学理念。“立体化”,体现为一种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多渠道的概念。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对象和教

元好问《岐阳三首》诗词鉴赏

元好问《岐阳三首》诗词鉴赏 岐阳三首 金朝:元好问 突骑连营鸟不飞,北风浩浩发阴机。 三秦形胜无今古,千里传闻果是非; 偃蹇鲸鲵人海涸,分明蛇犬铁山围。 穷途老阮无奇策,空望岐阳泪满衣。 百二关河草不横,十年戎马暗秦京。 岐阳西望无来信,陇水东流闻哭声; 野蔓有情萦战骨,残阳何意照空城! 从谁细向苍苍问,争遣蚩尤作五兵? 眈眈九虎护秦关,懦楚孱齐机上看。 禹贡土田推陆海,汉家封徼尽天山。 北风猎猎悲笳发,渭水潇潇战骨寒。 三十六峰长剑在,倚天仙掌惜空闲。 译文 凶猛的敌骑营寨相连,天上的禽鸟也难偷飞;呼号的北风席卷大地,迷茫的天空大雪霏霏。 号称形胜的三秦啊,山河的险要古今未改;千里传来的噩讯啊,怎知道究竟是真是非!

庞大的鲸鲵是那么凶暴——似海的人群尽被吞食;毒蛇和恶狗是 那么猖獗——分明像铁山把孤城紧围。 就像是走到穷途的阮籍啊,我面对国难苦无良策——徒然怅望着 失陷的岐阳,纷飞的悲泪溅满了裳衣! 号称“百二关河”的三秦啊,如今已不见杂草纵横;十年的战火 燃烧在这里,烽烟遮暗了旧时的秦京。 西望着岐阳啊,全没有半点同胞的音信;东流的陇水啊,只听到 一片惨痛的哭声! 荒野里,缠绵的蔓草情深意厚,在悄悄萦绕着战士的尸骨;蓝天下,惨淡的残阳究竟为啥,却偏偏照射着死寂的空城? 我能够从什么地方啊,向苍天细细地责问——为何让凶残的蚩尤啊,制造这*的刀兵? 遥想当年,九虎猛将们目光炯炯,凛然守卫在巍巍秦关——孱懦 的齐楚何曾在眼,直看它好似肥肉在砧! 《禹贡》记述的土田啊,要推那“陆海”最是肥沃;汉朝当年的 边界啊,蜿蜒着伸过遥远的天山。 慨叹今日,猎猎的北风呼啸不已,悲壮的胡笳随风远传;潇潇的 渭水呜咽难抚,河边的战士尸骨正寒。 空自有华山的三十六峰啊,仍然像长剑屹立——只可惜倚天的雄 奇仙掌啊,只落得徒自空闲! 注释 其一 公元1231年(正大八年)正月,蒙古军围岐阳(今陕西凤翔),四月城破。

元好问论诗绝句

?论诗绝句三十首,妙解千年诗歌 《论诗绝句三十首》是金代大诗人元好问最重要的诗论作品。以诗论诗,上承杜甫《戏为六绝句》及诸人诗论,下启王渔洋等人仿效论诗,以彰显“正体”为经,以评论历代诗人为纬,交织成篇。论诗自汉开始,历经魏﹑晋﹑刘宋﹑北魏﹑齐﹑梁﹑唐﹑宋八个朝代,涉论之作家,始于曹植,终于南宋陈师道(后山),手笔之大,惊世骇俗。而且这三十首绝句中每首诗也是上等作品,单独拿出相比先人大家也毫不逊色。读了这三十首诗,也就大概了解了魏晋到南宋一千多年中国的诗歌风格,遗山先生之功大矣: ?总论 汉谣魏什久纷纭,正体无人与细论。 谁是诗中疏凿手?暂教泾渭各清浑。 ?古典君:这是元好问论诗总纲,元遗山欲正本清源,区别正伪,廓清诗歌方向,可见大手笔。 ?曹植、刘祯、刘琨 曹刘坐啸虎生风,四海无人角两雄。 可惜并州刘越石,不教横槊建安中。 ?古典君:元好问推崇建安诗人具有的雄浑刚健风骨之美,故盛赞曹植、刘祯。 ?张华、温庭筠、李商隐

邺下风流在晋多,壮怀犹见缺壶歌。 风云若恨张华少,温李新声奈若何。 ?古典君:西晋诗坛虽有建安遗风,但还是张华之流儿女情长为盛,甚至影响到晚唐温李,因此元好问甚为不满。 ?陶渊明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 ?古典君:陶渊明作诗不事雕琢,自有天然之趣,清新真淳,所以不吝赞誉。 ?阮籍 纵横诗笔见高情,何物能浇块垒平? 老阮不狂谁会得?出门一笑大江横。 ?古典君:世人以为阮籍狂、痴,元好问不以为然,他看到了阮籍的真情郁气,诗笔纵横。?潘岳 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 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 ?古典君:潘安文辞清华,却谄事权贵,望尘而拜,“文如其人”?原来也不尽然。

元好问及其论诗三十首

元好問及其《論詩三十首》 李建崑 壹?元好問之生平行實 元好問字裕之,號遺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縣)人。生於金章宗明昌元年(西元一一九○年),卒於元憲宗七年(西元一二五七年),是金朝詩文成就最高之作家,《金史》卷一百二十六有傳。據《金史?元德明傳》,元好問出生於名門之家,先祖鮮卑族,系出拓跋氏,隨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改姓元。遠祖元結(字次山),為唐代開元﹑天寶間著名之文人。祖父元滋善曾任金朝銅山令,父元德明隱居不仕,以詩文知名於世,著有《東岩集》。元好問出生七月即過繼叔父元格為子,元格為地方官,自元好問四歲起,就給與完備的教育,據說元好問七歲能詩,十一歲元格移官冀州,延聘學士路鐸教他為文,十四歲又隨繼父移官陵川,受業於當時大學者郝天挺 (字晉卿,元代知名學者郝經之祖父) 更奠定了堅實之學術基礎。 元好問二十歲時學問已有小成,卻不急於科舉功名。二十一歲時叔父病逝隴城任所,他才結束遊走各地之生活,扶柩返回忻州原籍。二十五歲那年,蒙古兵南下,家鄉秀容受到兵火蹂躪,其兄慘遭殺害。他和家人只得遠離家鄉,避亂於河南。在此期間,寫下不少描述戰亂及抒發悲憤之詩作,引起禮部尚書﹑本身亦為著名詩人的趙秉文之青睞,推崇他的《琴臺》、《箕山》詩:「少陵以來無此作。」於是元好問之聲名大噪。 金宣宗興定五年(西元一二二一年),中進士,三年後在趙秉文﹑楊雲翼之力勸之下應選宏辭科,從此展開仕宦生涯。先後做過權國史院編修﹑鎮平(今河南鎮平)﹑內鄉(今河南內鄉)﹑南陽(今河南南陽)等地縣令。金哀宗開興元年(西元一二三二年)官至尚書省左都司事。是年蒙古兵攻陷汴京,哀宗出亡,元好問身陷危城,備嘗艱辛,次年自立為鄭王的崔立投降蒙古,天興三年(西元一二三四年)金哀宗自殺,金朝滅亡,元好問四十五歲。元好問自此不仕,返回故鄉秀容,發憤著述,傾全力於金朝史料之編纂。他鑑於金朝之史實不可湮滅,曾編著《壬辰雜編》,又鑑於中州詩人作品若不輯錄,將隨兵火而毀亡,於是發憤編成《中州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