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阅读1
- 格式:doc
- 大小:41.00 KB
- 文档页数:2
对比阅读选文一选自课文
(原创版)
目录
1.对比阅读选文一和选自课文的内容
2.分析两篇文章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总结对比阅读的好处和应用场景
正文
一、对比阅读选文一和选自课文的内容
对比阅读是一种将同类或相似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的方法,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涵和作者的观点。
今天我们将选文一和选自课文进行对比阅读,以发现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二、分析两篇文章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1.相同点
首先,这两篇文章都是关于同一个主题——对比阅读的。
它们都阐述了对比阅读的重要性和作用。
在这方面,两篇文章形成了共识。
2.不同点
尽管两篇文章的主题相同,但它们的侧重点和论述方式存在差异。
选文一更注重介绍对比阅读的定义和方法,而选自课文则从实践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对比阅读在实际学习中的应用和效果。
三、总结对比阅读的好处和应用场景
通过对比阅读选文一和选自课文,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对比阅读的好处和应用场景。
对比阅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涵,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
此外,对比阅读还可以应用于各种场景,如学术研究、文学欣赏和写作等。
总之,对比阅读是一种有效的阅读方法,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涵和作者的观点。
醉翁亭记对比阅读及答案【篇一:《醉翁亭记》比较阅读附答案】xt>一、(10分)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掇①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
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
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
遂书以名其亭焉。
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2分)(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2)遂书以名其亭焉()15.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一处朗读停顿。
(2分)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16.翻译下列句子。
(4分)(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译文:(2)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译文:17.从《醉翁亭记》、《丰乐亭记》中,你能体会出作者的一种高尚情怀,这种情怀可以用《丰乐亭记》中的四个字加以概括:__________。
(2分)二、【甲】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大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乙】亭以雨名.志喜也。
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
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狄,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余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
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考试题·对比阅读(对比阅读之1)2004年四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联考试卷比较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5—9题。
(10分)【甲】于是入朝见威王,……<略>……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1.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①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 )②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2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句中“/”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1分)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B.皆以/美于徐公C.今齐/地方千里D.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4.劝说君主纳谏,使之广开言路,是甲乙文段共同的话题,但幼说方式各不相同,邹忌采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式,诸葛亮采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式。
受此启发,绿茵中学的学生想建议李校长开设“校长信箱”,假如你是学生代表,见到李校长后,你将要说的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超过30个字)(3分)5.进谏难,需要勇气和智慧;纳谏也难,需要气度和胸怀。
甲段中邹忌和齐威王,你更欣赏谁?请简述理由。
(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2004年四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联考试卷1.⑴受蒙蔽;⑵发扬光大。
陋室铭(一)(2022·四川成都·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乙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可以调素.琴素:不加装饰的B.无案牍之劳形.形:形体、躯体C.百里奚举于市.市:集市D.衡.于虑衡:平衡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项是()A.有仙则.名思而不学则.殆B.何陋之.有箕畚运于渤海之.尾C.舜发于.畎亩之中所恶有甚于.死者D.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鸣之而.不能通其意3.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A.(通过这些)来感动(他的)内心,容忍(他的)性格,曾增加他的才干。
B.因此,感动(他的)内心,容忍(他的)性格,增加他的才干。
C.因此,使(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曾增加他的才干。
D.(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内心受到晨撼,使(他的)性格坚忍,增加他的才干。
4.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两文均明确表达中心。
甲文明确提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主旨,乙文结尾点明中心“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B.两文均涉及人生处境。
甲文写作者虽然身居陋室,但是不甘贫贱;乙文谈到了将担大任者须经受艰难处境的磨炼。
C.两文均有举例。
甲文举“诸葛庐"“子云亭”类比“陋室”,乙文用六个历史人物的事例证明人才造就于艰苦环境。
《沁园春·长沙》《沁园春·雪》对比阅读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好一个周天寒彻,好一场漫天大雪,好一番人间苦难!天地间被风雪改变了容颜,只见长城内外苍茫一片,了无生机,连滔滔黄河也被雪冻冰封,不再奔流。
神州的北国仿佛进入了一种死寂状态。
让人联想起了柳宗元写雪的名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1936年2月,毛主席率“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渡过黄河,准备转往绥远对日作战。
在陕西清涧县袁家沟筹划渡河时,突然飘起鹅毛大雪,他登高远望,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写下了这首词。
其所在地,北距长城约150公里,东距黄河约25公里。
可见,词中描写的不全是实景,而更多地是诗人脑海中的景象。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它屹立在中华大地的辽阔北疆,它代表着中华儿女的顽强不屈,它作为中原的万里防线曾无数次阻挡了外族的入侵。
在雄伟的长城内外,正是一片战火硝烟。
日本人威胁华北,炮口直指平津要地;殷汝耕投敌卖国,组织“冀东自治政府”;蒋介石不顾大义,鼓吹“攘外必先安内”。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它奔腾咆哮着滚滚向前,它无私哺育着华夏文明,它与历史之河一同流淌见证着悠悠五千年荣辱兴衰。
在浩荡的黄河之畔,又是一场生死搏杀。
国民党集结了东北军、西北军、中央军,几十万军队围攻解放区。
而中央红军刚刚到达陕北,人马只剩八千,立足未稳,粮弹奇缺。
站在群山之巅,顶着刺骨寒风,面对漫天飞雪,你会有怎样的心态呢?作为红军统帅,冒着内战炮火,迎对列强欺凌,你会做怎样的回答呢?广阔富饶的中华大地会冰封吗?浩瀚深长的中华历史之河会断流吗?从诗句中可以看到,毛主席面临着怎样艰难的困局,拥有着怎样惊人的洞察,又进行着怎样深刻的思考!沁园春长沙《沁园春·长沙》一词的意象美突出表现在景物的选取上,作者视野开阔,选取的景物或广博,或宏伟,或雄峻。
以上阕“看”字所总领的几句词为例,有山上的“层林”,有江中的“百舸”,有空中的雄鹰,有水底的游鱼。
部编语文七上文言文对比阅读(答案在最后)一、阅读《陈太丘与友期行》和《王冕读书》完成下面问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日:“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与友期行》)【乙】《王冕读书》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①,辄默记。
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
已而②复如初。
母日:“儿痴如此,曷③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④僧寺以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佛像多土偶,狰恶可怖;冕小儿,恬⑤若不见。
(《王冕读书》)【注释】①已:止,罢。
②已而:过后。
③曷:何,怎么,为什么。
④依:投靠。
⑤恬:安然。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1)相委而去() (2)辄默记()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A.太丘舍去冕因去 B.元方入门不顾窃入学舍C.未若柳絮因风起冕因去 D.下车引之父怒挞之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①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4.【甲】文主要表现元方的特点。
【乙】文主要表现王冕的品质。
5.两篇文章同是刻画儿童形象的,但写法却不尽相同,你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二、阅读《诫子书》和《诫兄子严敦书》完成下面问题。
【甲】《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須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換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或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选自诸葛亮《诫子书》【乙】《诫兄子严敦书》吾欲汝曹①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
好议论人长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恶也,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
出师表课内外对比阅读(含答案)《出师表》对比阅读重点语句翻译1、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忠心于陛下的职责本分。
2、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这真是形势危急,决定存亡的关键时刻啊3、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先帝开创大业未完成一半,竟中途去世。
如今天下分成三国,我们益州人力疲惫、民生凋敝,这真是处在形势万分危急、决定存亡的关头。
4、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犯科及为忠善者,*宫里的近臣和丞相府统领的官吏,本都是一个整体,奖惩功过、好坏,不应因在宫中或府中而异。
5、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能够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衰败的原因。
6、此悉贞良死节之臣*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
7、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人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动,遂许先帝以驱驰。
*我本是个平民,在南阳郡务农亲耕,在乱凡间只求保全人命,不希求诸侯知道我而取得权贵。
先帝不介意我身份微贱,出身鄙野,委屈地自我下降身份,接连三次到草庐来访看我,咨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因此我深为感动,从而应允为先帝奔波效力。
8、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在战事失败的时分我接受了录用,在危急患难时代我受到委任。
9、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先帝知道我谨慎小心,所以在先帝临死的时候,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
10、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在天之灵。
*但愿陛下把征伐*贼、兴复汉室的义务拜托给我,如果没有效果就给我判罪,以告先帝在天之灵。
11、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不应该随意看轻自己,说话不恰当,以致堵塞忠言进谏的道路啊!12、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大概是(由于)追念先帝的出格厚待,想酬谢给陛下啊。
初 三 年级 语文 科 曹刿论战 邹忌讽齐王纳谏复习 学案 主备: 初三年级组 时间 :1 月 20日
学习内容:曹刿论战 邹忌讽齐王纳谏复习 教学设计
三.展示反馈。【大胆亮出你自己!】
1)、解释加点词:
齐师伐我 又何间焉 肉食者鄙 牺牲玉帛
小惠未徧 小大之狱 必以信 公将鼓之
遂逐齐师 既克 难测也 望其旗靡
修八尺有余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孰视之 旦日
私我也 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 王之蔽甚矣
期年之后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闻寡人之耳者 时时而间进
2)、翻译重点句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4、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5、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6、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
7、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8、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9、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四、课尾检测【相信自己的实力很强!】
甲文曹刿论战:公与之乘——故逐之。”
乙文邹忌讽齐王纳谏:于是入朝见威王,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5分)
(1) 齐师败绩。公将驰之 驰:
(2) 一鼓作气,再而衰 再:
(3) 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靡:
(4)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刺:
(5) 虽欲言,无可进者 虽:
2、翻译下列句子。 (4分)(1)彼竭我盈,故克之。_____________________
(2)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选文内容,完成下面的填空。 (2分)
《曹刿论战(节选)》第一段,叙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_ 的经过;《邹忌
讽齐王纳谏(节选)》第一段,邹忌分析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原因。
4.曹刿指挥作战,邹忌委婉劝谏,结果怎样? (4分) .
(1)曹刿指挥作战的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邹忌委婉劝谏的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翻译课文,熟练掌握课文中出现的文言实词的词义并做归纳。 2、重温课文,再次理解曹刿对战争的论述及邹忌巧妙设喻说理的特点。
重点、难点:文言实词复习整理。培养学生依据考点自主复习的能力。
一、自主学习【老师相信你一定能做的很好!】
(一)自学指导:
1、背诵课文,互查注释。2、同桌互译课文。
(二)自学检测:
1、文学常识对比识记 2、、默写
选自 《左传》 《战国策》
作者
体例
记事年代
内容
1)公曰:“ ”对
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
从。”
2、夫战,勇气也。 ______
彼竭我盈,故克之。
3、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
公的原因是: _________
4、公曰:“ ”对曰: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5.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由此观之,____________。
6.王曰:“善。”乃下令:________________受上赏;_____________,受中赏;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受下赏。”
二、小组学习【相信集体的力量!】
1、整理归类:
通假字
古今异义字
一词多义
2、试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