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生理大纲
- 格式:pdf
- 大小:166.93 KB
- 文档页数:8
《病理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简介一、课程简介病理生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及其机制的科学。
病理生理学是联系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也是临床医学的一部分。
学习的目的是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机制,达到对疾病本质的认识。
病理生理学作为一门医学基础理论课程,一方面通过科学研究来探讨和揭示人类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机制,提高疾病的防治水平;另一方面,通过课程学习,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掌握疾病的概念、病因学和发病学的一般规律,熟悉、掌握人体患病时出现的功能与代谢的变化和基本机制,并由此提高学生独立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病理生理学分为总论、基本病理过程和各系统器官病理生理学三个部分。
总论主要介绍疾病的概念、疾病发生发展中的普遍规律;基本病理过程主要讨论多种疾病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结构的变化;各系统器官病理生理学是指机体各个系统的许多疾病在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常见的共同的病理变化。
本大纲适合于护理专科、口腔医学专科、乡村医学专科及医学检验专业。
本大纲根据陈国强主编《病理生理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主要参考书:金惠铭主编《病理生理学》第六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二、总体要求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能够:1.能够正确理解和掌握疾病的概念、病因学和发病学的一般规律,熟悉、掌握人体患病时出现的功能与代谢的变化和基本机制。
2.做到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并能应用于临床。
3.培养良好的学习风气,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考核要求依据掌握和熟悉二个层次,记忆、解释、分析和应用进行考核。
理论考核为主:题型为:1.名词解释,2.是非题,3.填空题,4.单选题,5.问答题(含分析题)。
第一章绪论、疾病概论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掌握:病理生理学的学科性质;健康、疾病、病理过程、病理状态、病因、条件、诱因、死亡和脑死亡等基本概念;疾病发生的条件和基本机制;疾病的发生与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转归。
第三章水、电解质代谢紊乱1、脱水的定义2、高渗性脱水、低渗性脱水、水中毒,各自的临床特点及临床表现3、水肿的发病机制4、低钾血症、高钾血症,了解第四章酸碱平衡紊乱1、主要出选择题,了解第五章缺氧1、常用的血样指标,5条2、低张性缺氧、血液性缺氧、循环性缺氧、组织性缺氧的发生机制及血氧变化特点3、发绀第六章发热1、发热定义2、发热的激活物种类3、制热信号传入中枢的途径4、正调节机制、负调节机制的种类5、发热的3个过程第十章应激1、应激的定义2、全身适应综合症分为哪三期3、应激的神经内分泌反应,两大系统4、应激时的细胞体液反应5、应激性溃疡,定义和发生机制第十一章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1、DIC定义2、DIC的发病机制3、DIC的诱因4、DIC的分期5、DIC的临床表现及其发病机制第十二章休克1、休克的发病机制2、微循环变化的代偿意义3、休克晚期发生DIC的机制4、细胞损伤的四个机制,了解5、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定义6、细胞代谢障碍,看书,了解7、肾功能变化,看书,了解8、休克肺9、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定义,发病机制,了解第十三章缺血-再灌注损伤1、缺血-再灌注损伤定义2、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机制,氧反常,钙反常,pH反常3、活性氧的损伤作用4、钙超载,定义,引起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5、无复流现象,定义6、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因素第十四章心功能不全1、心力衰竭定义2、心力衰竭的诱因3、心衰时心脏本身的三种代偿方式4、心衰时心脏以外的四种代偿方式,了解5、心肌收缩性减弱引发心衰的发生机制6、心室舒张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四条第十五章肺功能不全1、外呼吸功能障碍2、呼衰定义3、呼衰的发病机制,肺通气功能障碍,肺换气功能障碍,急性呼吸窘迫、慢性阻塞性肺病4、急性肺损伤引起呼衰的机制5、肺源性心脏病的发病机制第十六章肝功能不全1、肝功能不全定义2、肝性脑病的概念3、肝性脑病发病机制,氨中毒学说4、肝性脑病的诱因第十七章肾功能不全1、急性肾功能衰竭ARF,定义2、少尿期的变化特点3、健存肾单位学说4、矫枉失衡学说5、肾性高血压6、肾性营养不良7、肾性贫血8、尿毒症,概念第一章绪论第二章疾病概论1、疾病发生的条件2、诱因3、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4、脑死亡的判定标准。
《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授课对象:探讨生总学时数:36 学时第一章细胞信号转导异样与疾病【目的要求】1.驾驭细胞信号转导的概念及途径;2.驾驭受体异样的信号转导异样;3.熟识 G 蛋白异样在疾病中作用;4.熟识多环节细胞信号转导异样与疾病的关系;5.了解细胞内信号转导异样与疾病的关系;6.了解细胞信号转导调控与疾病防治措施。
【教学内容】6 学时第一节细胞信号转导系统概述一、传导的基本过程和机制1.接受和转导(通过配体调整;通过 G 蛋白调整;通过可逆磷酸化调整)信号对靶蛋白的调整。
2.膜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通路举例(通过刺激型 G 蛋白(Gs),激活腺苷酸环化酶(AC),并引发 cAMP-PKA 通路;通过抑制型 G 蛋白(Gi),抑制 AC 活性,导致 cAMP 水平降低,导致与Gs 相反的效应通过 Gq 蛋白,激活磷脂酶C(PLCβ),产生双信使 DAG 和IP3;G 蛋白-其他磷脂酶途径激活 MAPK 家族成员的信号通路PI-3K-PKB 通路离子通道途径)二、细胞信号转导系统的调整受体数量的调整受体亲和力的调整其次节信号转导异样的缘由和机制一、信号转导异样的缘由生物学因素;理化因素;遗传因素(信号转导蛋白数量变更;信号转导蛋白功能变更—失活性突变和功能获得性突变);免疫学因素(受体抗体的产生缘由和机制;抗受体抗体的类型—刺激型抗体和阻断型抗体);内环境因素。
二、信号转导异样的发生环节第三节细胞信号转导异样与疾病一、受体、信号转导障碍与疾病雄激素受体缺陷与雄激素反抗征(男性假两性畸形;特发性无精症和少精症;延髓脊髓性肌萎缩);胰岛素受体与胰岛素反抗性糖尿病。
二、受体、信号转导过度激活与疾病(生长激素过多)三、多个环节的信号转导异样与疾病1.肿瘤(促细胞增殖的信号转导过强—生长因子产生增多;受体的变更,某些生长因子受体表达异样增多和突变使受体组成型激活;细胞内信号转导蛋白的变更。
抑制细胞增殖的信号转导过弱)。
第二章疾病概论第一节健康与疾病1.健康的概念2.疾病的概念第二节病因学1.疾病的发生原因2疾病的发生条件第三节发病学1.疾病发生的一般规律2.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第四节疾病的转归第三章水和电解质代谢紊乱第一节水、钠代谢障碍1.正常水、纳代谢2.水钠代谢障碍的分类3.低钠血症4.高钠血症5.等渗性脱水6.水肿第二节钾代谢紊乱1.正常代谢2.钾代谢障碍第三节镁代谢紊乱1.镁的正常代谢2.镁的代谢障碍第四节钙磷代谢障碍1.正常钙磷代谢、调节和功能2.钙磷代谢异常第四章酸碱平衡紊乱第一节酸碱概念及酸碱物质的来源和调节1.酸碱的概念2.体液中酸碱物质的来源3.酸碱平衡的调节第二节酸碱平衡紊乱的类型及常用指标1.酸碱平衡紊乱的分类2.常用检测指标及意义第三节单纯性酸碱平衡紊乱1.代谢性酸中毒2.呼吸性酸中毒3.代谢性碱中毒4.呼吸性碱中毒第四节混合性的酸碱平衡紊乱1.双重性的酸碱平衡紊乱2.三重性的酸碱平衡紊乱第五节分析判断酸碱平衡紊乱的方法及其病理生理基础1.单纯性酸碱平衡紊乱的判断2.混合性酸碱平衡紊乱的判断第五章缺氧第一节常用的血氧指标1.血氧分压2.血氧容量3.血氧含量4.血红蛋白血氧饱和度第二节血氧的类型、原因和发病机制1.乏氧性缺氧2.血液性缺氧3.循环性缺氧4.组织缺氧第三节缺氧对机体的影响1.呼吸系统的变化2.循环系统的变化3.血液系统的变化4.中枢神经系统的变化5.组织细胞的变化第四节缺氧治疗的病理生理学基础第六章发热第一节概述第二节病因和发病机制1.发热激活物2.内生致热源3.发热时的体温调节机制第三节代谢与功能的改变1.物质代谢改变2.生理功能改变3.防御功能的改变第四节发热防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第七章细胞信号转导异常与疾病(略)第八章细胞增殖和调亡异常与疾病(略)第九章应激第一节概述1.应激的概念2.应激原第二节应激的全身反应1.神经内分泌反应与全身适应性综合征2.急性期反应第三节细胞应激反应1.HSP的概念与分类2.HSP的功能3.HSP表达的调控第四节应激时机体的代谢和功能变化1.代谢变化2.功能变化第五节应激与疾病1.应激性溃疡2.心身疾病3.应激相关心理、精神障碍第六章病理性应激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第十章缺血-再灌注损伤第一节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原因及条件第二节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1.自由基的作用2.钙超载3.白细胞作用第三节缺血-再灌注损伤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1.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变化2.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变化3.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变化4.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变化5.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变化6.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变化7.其他第四节缺血-再灌注损伤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1.消除缺血原因,尽早恢复血流量2.控制再灌注条件3.改善血组织代谢4.清除自由基5.减轻钙超载6.中性粒细胞抑制剂的应用7.细胞保护剂的应用8.其他第十一章休克第一节休克的病因与分类1.休克的病因2.休克的分类第二节休克的发展过程1.休克的代偿期2.休克的进展期3.休克的难治期第三节休克发病的机制1.神经-体液机制2.组织细胞机制第四节休克时各器官系统功能的变化1.肾功能的变化2.肺功能的变化3.心功能的变化4.脑功能的变化5.胃肠道功能的变化6.肝功能的变化7.凝血-纤溶系统功能的变化8.免疫系统功能的变化第五节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1.病因和发病经过2.发病机制第六节休克和MODS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1.病因防治学2.发病防治学3.支持与保护疗法第十二章凝血与抗凝平衡的紊乱第一节凝血系统功能异常1.凝血系统的激活2.凝血因子的异常第二节抗凝系统和纤溶系统功能异常1.抗凝系统功能异2.纤溶系统功能异常第三节血管、血细胞的异常1.血管的异常2.血细胞的异常第四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1.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原因和发病机制2.影响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发生发展的因素3.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发展过程(分期)及分型4.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时的机能代谢变化与临床表现5.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防治原则第十三章心功能不全第一节心功能不全的原因和诱因1.心功能不全的病因2.心功能不全的诱因第二节心力衰竭的分类1.按心力衰竭的发生部位分类2.按心肌收缩与舒张功能障碍分类3.按输出量的高低分类第三节心功能不全时机体的代偿1.神经-体液调节的激活2.心脏本身的代偿反应3.心脏以外的代偿第四节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1.正常心肌收缩的分子基础2.心肌收缩功能降低3.心肌舒张功能降低4.心脏各部分收缩活动不协调第五节心功能不全时临床表现的病理生理基础1.心输出量减少2.静脉淤血第六节心功能不全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1.防治发病及消除诱因2.调整神经-体液系统失衡及干预心室重构3.减轻心脏前后负荷4.改善心肌收缩舒张性能5.改善心肌能量代谢第十四章肺功能不全第一节病因和发病机制1.肺通气功能障碍2.肺换气功能障碍第二节呼吸衰竭时的主要代谢变化1.酸碱平衡及电解质紊乱2.呼吸系统变化3.循环系统变化4.中枢神经系统变化5.肾功能系统变化6.胃肠变化第三节呼吸衰竭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1.防止去除呼吸衰竭的原因2.提高PaQ23.降低PaCO24.改善内环境及重要器官的功能第十五章肝功能不全第一节概述1.肝脏疾病常见的病因和机制2.肝细胞和肝功能不全第二节肝性脑病1.概念、分类和分期2.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3.肝性脑病的影响因素4.肝性脑病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第三节肝肾综合征1.病因和类型2.肝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第十六章肾功能不全第一节肾功能不全的基本发病环节1.肾小球滤过功能障碍2.肾小管功能障碍3.肾脏内分泌功能障碍第二节急性肾功能衰竭1.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分类和原因2.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病机制3.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功能代谢变化4.急性肾功能衰竭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第三节慢性肾功能衰竭1.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原因2.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发展过程3.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病机制4.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功能代谢变化第四节尿毒症1.尿毒症毒素2.尿毒症时的功能代谢变化和发病机制3.慢性肾功能衰竭和尿毒症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第十七章脑功能不全第一节概述1.脑的结构、代谢于功能特征2.脑疾病的表现第二节认知障碍1.认知的脑结构基础2.认知障碍的主要表现形式3.病因和发病4.认知障碍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第三节意识障碍1.意识维持和意识障碍的脑结构基础2.意识障碍的主要表现形式3.意识障碍的病因和发病机制4.意识障碍对机体的主要危害5.意识障碍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病理生理学作为重要的医学基础理论学科,发挥着沟通基础医学与护理学、检验学、药学等医学专业的桥梁作用。
病理生理学范畴非常广泛,主要讨论研究大多数疾病的共有的规律和常见病理过程,以及各器官系统疾病的一般规律和某些常见疾病的特殊规律。
病理生理学是以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病理解剖学、免疫学、病原学等学科为基础,以患病机体为对象,研究疾病发生发展的原因、条件、规律、发病机制以及疾病过程中功能和代谢变化的专业基础学科。
病理生理学是护理学、检验学、药学等医学专业必修的一门基础医学课程,其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常见病理过程及某些常见病、多发病的病理生理学知识,为学习以上专业课程、认识和防治疾病及护理病人(护理学专业)奠定理论基础。
病理生理学注重培养学生掌握认识、分析及处理疾病的正确思维方式,它的后继课程是护理学、检验学、药学等各学科专业课程,通过本专业的学习将为这些学科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考核方式《病理生理学》为护理学专业考试课,将根据学科特点,课堂课堂提问、单元测试、作业和期末考试等方法进行教学评价。
其中,理论考试采用闭卷形式,理论与实践考试成绩所占比例为70%和30%。
四、课程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绪论【目的要求】1、熟悉基本病理过程的概念以及基本病理过程与疾病的关系;病理生理学的学科性质及其在医学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病理生理学的主要内容和常用研究方法;2、了解病理生理学的发展简史、现状及发展趋势。
【教学内容】病理生理学的概念。
病理生理学的性质、任务及特点。
病理生理学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病理生理学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
【授课学时】 0.5学时第一章疾病概论【目的要求】1、掌握健康、疾病、脑死亡的概念。
2、熟悉疾病发生的原因、条件;脑死亡的判断标准;衰老、健康、死亡的概念;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基本机制。
3、了解疾病的转归、疾病模型。
【教学内容】1、健康与疾病:健康、疾病、亚健康的概念。
《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码:50128420课程名称:病理生理学Ⅳ课程英文名称:PATHOPHYSIOLOGY课程性质:基础课授课对象:药学、卫生检验、卫生管理、健康保险等学时数:34学时学分数:2学分二、教学目的及要求:病理生理学是医学教育的一门主干学科,是医务人员必须掌握的一门基础医学知识。
病理生理学主要探讨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和机制,对这些规律和机制的深入认识不但有助于学生深入认识疾病,而且,由于近年来对疾病发生机制研究的飞速进展,病理生理学的内容更成为医学相关专业的学生和从业者跟上这种进展步伐的重要基础。
学好病理生理学将显著拓宽医学生的视野,增强他们的后劲。
病理生理学又是一门与多学科密切相关的桥梁性学科。
它不仅与解剖学、组织学、遗传学、免疫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等密切相关,而且与临床各科亦密切相关。
病理生理学是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一门过渡性学科。
三、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2第二章疾病概论----------------------------------------------------------------------------2第三章水、电解质代谢紊乱--------------------------------------------------------------2第四章酸碱平衡和酸碱平衡紊乱--------------------------------------------------------4第五章缺氧-----------------------------------------------------------------------------------5第六章发热-----------------------------------------------------------------------------------6第七章应激-----------------------------------------------------------------------------------6第八章休克-----------------------------------------------------------------------------------7第九章弥散性血管内凝血-----------------------------------------------------------------7第十章缺血-再灌注损伤-------------------------------------------------------------------8第十一章细胞信号转导与疾病------------------------------------------------------------8第十二章细胞凋亡与疾病------------------------------------------------------------------8第十三章心功能不全--------------------------------------------------------------------------8第十四章呼吸功能不全-----------------------------------------------------------------------9第十五章肝功能不全-------------------------------------------------------------------------10第十六章肾功能不全-------------------------------------------------------------------------11第十七章多器官功能障碍和衰竭----------------------------------------------------------12第一章绪论、疾病概论第一节绪论了解:病理生理学的任务熟悉:病理生理学内容:①疾病概论;②基本病理过程;③各系统病理生理学。
《病理生理学》考试大纲考试目的本考试为北医网络学院护理专业专科层次学生《病理生理学》课程考试,旨在认定其学习是否达到了预期的课程要求,同时为北医网络学院下一步教学的实施及评估提供依据。
考试总要求考生应掌握病理生理学相关的基本概念,理解常见疾病的发生机制,能够在实际工作中运用所学知识,并具有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
考试内容第一章疾病概论病理生理学的任务和内容(疾病概论、基本病理过程、各系统病理生理学)。
健康与疾病的概念。
病因、条件和诱因的概念。
病因的分类(生物性因素、理化性因素、营养性因素、遗传性因素、先天性因素、免疫性因素和心理性因素)。
完全康复和不完全康复的概念。
脑死亡的概念及判断标准。
第二章水、电解质代谢紊乱脱水的概念。
高渗性脱水的概念、原因(饮水不足、失水过多、低渗液排出过多)、病理生理变化(少尿、口渴、细胞内液外移、酸中毒、氮质血症、脱水热)。
低渗性脱水的概念、原因(丢失等渗液只补充水未补充电解质)、病理生理变化(循环障碍、脱水体征、细胞水肿)。
等渗性脱水的概念、原因(等渗液丢失)、病理生理变化(细胞外液丢失)。
水中毒的概念、原因(肾脏排水功能降低、ADH分泌过多、水输入过多)、病理生理变化(细胞内、外液增多、脑细胞水肿)。
水肿的概念。
水肿的发病机制(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平衡:①毛细血管血压增高;②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③微血管壁通透性增高;④淋巴回流受阻。
体内外液体交换失平衡:①肾小球滤过率降低;②近曲小管重吸收钠水增多;③远曲小管、集合管重吸收钠水增多。
低钾血症的概念。
原因(钾摄入不足、钾排出过多:①经消化道失钾;②经肾失钾;钾离子进入细胞内增多)。
对机体的影响(神经肌肉兴奋性降低;心肌兴奋性增高;心肌传导性降低;心肌自律性增高;心肌收缩性增强;尿浓缩功能障碍;代谢性碱中毒)。
高钾血症的概念。
原因(肾脏排钾障碍:①肾小球滤过率降低;②远曲小管、集合管排钾受阻;钾入量过多;细胞内钾释放出至细胞外液:①酸中毒;②溶血、组织损伤)。
病理生理学理论课教学大纲2011年制订教学目的病理生理学是一门以患病机体为对象,以功能与代谢变化为重点,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和机制的科学,也是一门沟通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
学习病理生理有助于把握疾病的主导环节和发展趋向,由表及里地认识疾病的本质。
根据北京大学医学部开展基础医学阶段教学改革的总体安排,我们对病理生理学的教学大纲进行修订,通过理论课教学及以问题为基础的小组讨论式学习,使学生掌握疾病发病的主要原因,常见基本病理过程和系统病理生理学的发病机制,并能综合运用多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进行思考、分析、归纳、总结,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教学任务病理生理学是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的规律和机制的科学。
病理生理学的理论教学内容主要由疾病概论、基本病理过程和系统病理生理学三部分组成。
作为一门沟通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课,病理生理学的任务是引导学生把正常人体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代谢的有关知识,逐渐运用到对疾病发生的原因、发展和转归规律的认识。
通过病理生理学课程的学习,能够从分子、细胞、器官和整体等多个层面解释疾病发生的原因、特别是疾病发生与发展的机制,以及各种临床表现出现的病理生理基础,从而加深对疾病本质的认识,为进一步学习临床课程奠定基础。
教学内容的结构总理论学时为37学时,分配如下表:第一章绪论病理生理学是一门研究患病机体的生命活动规律与机制的医学基础学科。
以患病机体为研究对象,研究疾病的发生原因与条件,以功能与代谢为重点,研究其在疾病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及机制,从而揭示疾病发生、发展及转归的规律与机制。
病理生理学课程由疾病概论、基本病理过程和系统器官病理生理学组成,是沟通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
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是病理生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内容】第一节病理生理学的任务与内容第二节病理生理学的学科性质及研究方法第三节病理生理学的发展简史【目标】♦掌握病理生理学的任务、内容;♦掌握基本病理过程的概念以及基本病理过程与疾病的关系;♦熟悉病理生理学的学科性质及研究方法;♦了解病理生理学的发展简史;第二章疾病概论疾病是在一定病因的损伤作用下,因机体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病理生理学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一、课程目的与教学基本要求一课程目的病理生理学pathophysiology是一门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和机制的科学.它的任务是以辩证唯物主义的指导思想阐明疾病的本质,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疾病概论、基本病理过程、系统器官病理生理学、分子病理生理学.作为一门医学基础理论课,它一方面与基础医学众多学科密切交叉相关;另一方面,它又是沟通基础与临床各学科间的“桥梁”学科,在医学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根据五制临床医学及其它相关临床专业的培养目标的要求,本课程着重从一下几个方面强调对学生的培养.1. 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1 掌握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机体的功能和代谢的动态变化及其发生机制.2 熟悉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3了解疾病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2. 基本能力的培养(1)自学能力的培养:课堂讲授重点和难点,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和有关资料,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理解能力,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2)探索性解决问题能力以及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以临床实例为切入点将理论知识串讲起来,培养学生探索性解决问题以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3)专业外语:要求学生牢固掌握病理生理学的学名,掌握主要专业英文词汇.3.创新能力的培养及时把新理论、新技术引入到教学内容中,引导学生思考和查阅有关的文献资料.4. 参考学时理论课教学时数48学时,另外有配套的实验教学课35学时.(二)教学基本要求第一章绪论自学了解:病理生理学的概念和任务病理生理学的学科地位、作用和主要内容病理生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发展简史.第二章疾病概论掌握:健康的概念,疾病发生的原因、条件和诱因,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传统死亡和脑死亡的标志及判定标准.熟悉:健康、疾病、死亡、脑死亡的概念.了解:传统死亡的观念.第三章水、电解质代谢紊乱掌握:低钠血症中的低渗性脱水、高钠血症中的高渗性脱水的概念及对机体的影响注意脱水的部位,细胞内外液的变化特点,机体的调节,循环和神经系统的症状.高低钾的概念.水肿的概念,水肿的发病机制,了解水肿的特点和对机体的影响.熟悉:各类脱水的病因,了解水中毒,细胞水肿对脑的影响.了解各类脱水的治疗原则.钾代谢紊乱的常见原因,对机体的影响尤其是对神经肌肉和心脏,反常性酸性尿的产生及与低钾碱中毒的关系.高低镁的原因及对机体的影响.钙磷代谢紊乱的常见原因及对机体的影响.了解:水、钠的正常代谢,熟悉水、钠代谢障碍的分类.正常钾代谢.钾代谢紊乱的治疗原则.镁的代谢特点,镁代谢紊乱的治疗原则.钙磷的代谢特点,钙磷代谢紊乱的治疗原则.第四章酸碱平衡紊乱掌握:酸碱平衡常用指标pH、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标准碳酸氢盐和实际碳酸氢盐、碱剩余、缓冲碱和阴离子间隙的正常值与意义四种单纯性酸碱紊乱的概念四种酸碱紊乱的病因、主要指标变化、机体的代偿调节和对机体的影响单纯性酸碱平衡紊乱的判断熟悉:机体对酸碱平衡的调节作用四种酸碱紊乱防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了解:酸碱的概念、了解体内酸碱物质的来源混合性酸碱平衡紊乱的原因和特点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的判断.第五章缺氧掌握:缺氧的概念和常用的血氧指标缺氧的分类、各种类型缺氧的发生机制及血氧变化特点.缺氧时机体的呼吸系统、循环系统、血液系统和组织细胞对缺氧的代偿和失代偿反应.熟悉:各种类型缺氧的原因.缺氧治疗的病理生理基础及氧中毒.了解:吸氧治疗的基本原则.第六章发热掌握:发热、过热的定义,发热的机制.熟悉:内生致热原的产生和种类,发热的时相了解:发热激活物、中枢发热介质的种类,发热对机体的影响,发热的防治原则.第七章细胞信号转导异常与疾病掌握:常见的受体水平或G蛋白信号通路异常与疾病的联系如霍乱等熟悉:细胞信号转导的主要通路.了解:信号转导异常的原因.以信号转导系统为靶点的生物疗法的研究进展.第八章细胞凋亡与疾病掌握:细胞凋亡的概念、生物学意义细胞凋亡的发生机制熟悉:细胞凋亡的过程及细胞凋亡与坏死的差别细胞凋亡的主要形态学、生物化学变化细胞凋亡的相关因素诱导性因素、抑制性因素、熟悉细胞凋亡主要的相关基因Bcl-2、p53了解:细胞凋亡与常见疾病或病理过程的关系细胞凋亡在疾病防治中的意义第九章细胞增殖分化异常与疾病自学了解:细胞增殖的调控异常与疾病细胞分化的调控异常与疾病第十章应激掌握:应激、全身适应综合征GAS的概念,应激性溃疡的发病机制.熟悉:应激原的概念,应激时神经-体液反应,应激对各器官系统的影响.了解:应激原种类,应激的基本表现,应激对各器官系统的影响,应激相关疾病,应激的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第十一章 DIC掌握: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概念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病机制熟悉:DIC 的影响因素DIC时机体变化了解:凝血与抗凝DIC的病因,分期,分型及防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第十二章休克掌握:休克的概念休克的发展过程和发病机制休克时细胞损伤和代谢障碍多系统器官衰竭的概念,多系统器官衰竭的发生机制多器官功能不全、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混合性拮抗反应综合征、代偿性抗炎反应综合征、细菌移位的概念.MODS 的发病类型和发病机制熟悉:血管活性胺、调节肽变化,熟悉炎症介质与SIRS休克的防治原则各种炎症因子在MODS的作用了解:休克的病因和分类多系统器官衰竭时各系统器官的功能代谢变化MODS的原因及分型、 MODS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和防治原则.第十三章缺血再灌注损伤掌握:缺血-再灌注损伤,钙超负荷和自由基的概念钙超负荷的发生机制钙超负荷导致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缺血再灌注时氧自由基生成增多的机制熟悉:活性氧,PH反常,氧反常和心肌顿抑的概念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原因和影响因素缺血-再灌注损伤时自由基的损伤作用中性粒细胞聚集的原因和在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中的作用了解:缺血-再灌注损伤时,高能磷酸化合物减少的原因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正常时自由基的产生和清除过程缺血-再灌注损伤防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第十四章心功能不全掌握:心功能不全、心力衰竭的概念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熟悉:心力衰竭的原因、诱因心力衰竭的代偿方式及其意义心力衰竭时代谢机能的变化了解:心力衰竭的分类、防治原则第十五章肺功能不全掌握:以下概念:呼吸衰竭I, II、静脉血掺杂功能性分流、死腔样通气、真性分流、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肺性脑病、肺源性心脏病.呼吸衰竭的发生机制及血气变化特点.ARDS的发生机制.肺源性心脏病的发生机制.呼吸衰竭时主要的代谢功能变化熟悉:慢性阻塞性肺病导致呼衰的机制了解:呼吸衰竭的病因呼吸衰竭的治疗原则及给氧治疗的病理生理学基础.第十六章肝功能不全掌握:肝性脑病和假性神经递质的概念肝性脑病发病机制中的氨中毒学说肝性脑病机制中的血浆氨基酸失衡学说肝性脑病的影响因素肝功能不全,肝功能衰竭和肝肾综合征的概念熟悉:肝性脑病时血氨增高的原因肝性脑病发生机制中的GABA学说肝肾综合征的发生机制了解:肝脏疾病的常见原因和机制肝性脑病的分类和分期肝性脑病发病机制中的其它神经毒质的作用肝性脑病防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第十七章肾功能不全掌握:急性肾功能不全的概念、少尿型急性肾功能不全少尿的发生机制,少尿型急性肾功能不全少尿期的代谢紊乱.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的概念,慢性肾功能不全时肾性高血压、肾性贫血、肾性骨营养不良的发生机制.熟悉:急性肾功能不全的病因与类型、少尿型急性肾功能不全的发病经过、非少尿型急性肾功能不全.4慢性肾功能不全的病因、分期和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了解:防治急性肾功能不全的病理生理基础.慢性肾功能不全的病因.防治慢性肾功能不全和尿毒症的病理生理基础.第十八章脑功能不全了解了解:脑疾病的表现特征、认知障碍和意识障碍二、课程内容第一章绪论自学第二章疾病概论2学时第三章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4学时第四章酸碱平衡紊乱 4学时第五章缺氧 2学时第六章发热 2学时第七章细胞信号转导异常与疾病 2学时第八章细胞增殖分化异常与疾病自学第九章细胞凋亡与疾病 2学时第十章应激 2学时第十一章DIC 2学时第十二章休克 2学时第十三章缺血-再灌注损伤 2学时第十四章心功能不全 4学时第十五章肺功能不全 4学时第十六章肝功能不全 2学时第十七章肾功能不全 4学时三、使用说明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本课程必需在已学习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病理学、药理学等医学基础课程后,才能进行学习.由于本学科与临床各学科间的联系紧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也注重与临床课程如内科、外科、妇产科和儿科等作必要的联系,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学习方法上,要擅于将理论学习与动物实验和临床分析等学习手段综合起来,从而在理解的基础上系统掌握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和机制.本课程是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另外开设有与之相联系的实验生理科学课.实验课的实验内容与理论紧密结合的同时,还有启发学生创造性,培养他们在实践中解决问题能力的探索性实验课.四、主要参考书目录1、病理生理学第6版金惠铭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8五年制使用教材2、pathophysiology,王建枝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七年制使用教材3、Pathophysiology Hardcover 3rd Bk&Cdr edition,by , ,. SaundersCompany, February 23, 20054、Pathophysiology 7th edition ,by Porth, Carol Mattson,LippincottWilliams & Wilkins,2005.5、Pathophysiology 7th edition,by Springhouse, Lippincott Williams& Wilkins,2004.。
病理生理学一、课程简介病理生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与转归的规律及其机制的科学。
其主要任务是从功能与代谢变化来探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发病规律和基本病理机制,科学地揭示疾病的本质,为防病、治病提供实验和理论依据。
病理生理学属于医学基础课程,是联系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是目前转化医学的基础。
病理生理学基于注重基础,导向临床,包括揭示疾病基本规律的总论,基本病理过程病理生理学及各论,即器官系统病理生理学。
病理生理学通过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的讲解,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及批判性思维等的培养,为其今后科研素质的提高及培养创新精神打下基础,因此同时包括一些科研方向导向的新进展。
二、理论教学内容1.绪论和疾病概论掌握内容:病理生理学和基本病理过程的概念;健康、疾病的概念;脑死亡的概念和判断标准。
了解内容:病理生理学的主要教学内容及研究方法;病理生理学的发展简史;疾病的病因学及发病学;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基本机制;疾病的转归。
2.水、电解质代谢紊乱(1)掌握内容:水钠代谢障碍的分类、概念、发病机制、特点和对机体影响及其机制(重点为三型脱水)。
了解内容:正常水和电解质的生理功能及代谢调节。
3.水、电解质代谢紊乱(2)掌握内容:水肿的概念、发病机制及水肿的特点,心力衰竭和肝硬化引起水肿的机制。
了解内容:正常血管内外水平衡,体内外水代谢平衡。
4.水、电解质代谢紊乱(3)掌握内容:低钾血症、高钾血症的概念、发生原因、代谢规律和对机体的影响(重点为心脏、骨骼肌和酸碱平衡)及其机制。
了解内容:正常钾平衡的调节(跨细胞转移和肾调节);各类水电解质代谢紊乱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5.酸碱平衡紊乱(1)掌握内容:酸碱平衡的概念和酸碱失调的概念;四型单纯型酸碱中毒的概念、反映酸碱平衡的常用指标及意义、阴离子间隙的概念。
了解内容:体液酸碱物质的来源;酸碱平衡的调节。
6.酸碱平衡紊乱(2)掌握内容:代谢性酸中毒的原因,对机体的影响及其机制;呼吸性酸中毒对机体的影响和机制。
病理生理学前 言病理生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和发病机制的一门学科,是沟通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
病理生理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一般规律和发病机制,探讨疾病的本质,为疾病的防治原则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
病理生理学的主要内容有疾病概论、基本病理过程和系统器官病理生理学三大部分。
病理生理学是基础医学中的一门理论性学科,又是一门实验性学科,在教学上采用理论教学为主、动物实验及临床病例分析为辅的教学方法。
本教学大纲是根据卫生部规划教材——第七版《病理生理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的基本内容,参照福建医科大学教务处下发的本科各专业教学计划而定,适用于临床医学、眼视光、急救、病理本科专业学生,教学总时数为45学时,均为理论课教学。
大纲中划线部分为重点掌握内容。
教学内容与要求第一章 绪论一、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和理解病理生理学的概念和任务;熟悉病理生理学的学科地位与基本内容;了解病理生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和发展简史。
二、计划学时数:0.5学时三、教学内容(一)病理生理学的任务、地位与内容(二)病理生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三)病理生理学的发展简史第二章 疾病概论一、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健康和疾病的概念;熟悉疾病的病因分类、基本发病机制、基本转归;掌握脑死亡的概念,熟悉脑死亡的判断标准;了解临终关怀与安乐死的意义。
二、计划学时数:1.5学时三、教学内容(一)健康与疾病(二)病因学疾病发生的原因与条件(三)发病学疾病发生的一般规律:损伤与抗损伤、因果交替、局部与整体;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神经机制、体液机制、组织细胞机制、分子机制。
(四)疾病的转归康复;死亡:脑死亡的概念与判断标准;临终关怀与安乐死。
第三章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一、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水、钠代谢障碍的分类和概念、原因与机制,熟悉其对机体的影响;掌握低容量性低钠血症、高血容量性低钠血症、低容量性高钠血症的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特点;了解各种水、钠代谢障碍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熟悉等渗性脱水、水肿的概念及各类水肿的特点。
掌握缺钾、低钾血症和高钾血症的概念、原因与发生机制及其对机体的影响;了解低钾血症和高钾血症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二、计划学时数:5学时三、教学内容(一)水、钠代谢障碍正常水、钠代谢(自学)水、钠代谢障碍的分类低钠血症:低容量性低钠血症(低渗性脱水)的概念、原因与机制、对机体的影响及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高容量性低钠血症(水中毒)的概念、原因与机制、对机体的影响及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等容量性低钠血症的概念、原因与机制、对机体的影响及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高钠血症:低容量性高钠血症(高渗性脱水)的概念、原因与机制、对机体的影响及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高容量性高钠血症的原因与机制、对机体的影响及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等容量性高钠血症的原因与机制、对机体的影响及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等渗性脱水:等渗性脱水的概念、原因与机制、对机体的影响水肿(自学):水肿的概念、分类;水肿的发病机制:1.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平衡失调(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升高、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微血管通透性增加、淋巴回流受阻);2.体内外液体交换失调(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近曲小管重吸收钠水增多、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钠水增多);各类水肿的特点及其对机体的影响。
(二)钾代谢异常正常钾代谢(自学)低钾血症:低钾血症的定义和缺钾的概念;低钾血症的原因与机制:钾摄入不足、钾丢失过多、细胞外钾转入细胞内;低钾血症对机体的影响:对神经-肌肉的影响、对心肌的影响、对酸碱平衡的影响(低钾性代谢性碱中毒和反常性酸性尿)、对骨骼肌和肾小管上皮的影响;低钾血症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高钾血症:高钾血症的定义;高钾血症的原因与机制:钾摄入过多、钾的排出减少、细胞内钾转运到细胞外、假性高钾血症;高钾血症对机体的影响:对神经-肌肉的影响、对心肌的影响、对酸碱平衡的影响(高钾性代谢性酸中毒和反常性碱性尿);高钾血症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第四章 酸碱平衡紊乱一、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机体酸碱物质的来源,熟悉酸碱平衡的调节,熟悉反映酸碱平衡状况的常用指标及意义。
掌握四种类型单纯性酸碱平衡紊乱的概念、原因和机制、分类、机体的代偿调节以及其对机体的影响,了解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掌握混合性酸碱平衡紊乱的概念,了解其主要类型。
熟悉酸碱平衡紊乱的判断方法及其病理生理基础。
二、计划学时数:6学时三、教学内容(一)酸碱的概念及酸碱物质的来源和调节酸碱的概念 ;体液中酸碱物质的来源,酸碱平衡的调节。
(二)酸碱平衡紊乱的类型及常用指标酸碱平衡紊乱的分类;常用检测指标及其意义:H+浓度和pH、动脉血CO2分压(PaCO2)、标准碳酸氢盐(SB)和实际碳酸氢盐(AB)、缓冲碱(BB)、碱剩余(BE)、阴离子间隙(AG)。
(三)单纯性酸碱平衡紊乱代谢性酸中毒:原因和机制、分类、机体的代偿调节、对机体的影响,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呼吸性酸中毒:原因和机制、分类、机体的代偿调节、对机体的影响、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代谢性碱中毒:原因和机制、分类、机体的代偿调节、对机体的影响、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呼吸性碱中毒:原因和机制、分类、机体的代偿调节、对机体的影响、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四)混合性酸碱平衡紊乱概念,双重性酸碱平衡紊乱;三重性混合性酸碱平衡紊乱(五)分析判断酸碱平衡紊乱的方法及其病理生理基础单纯性酸碱平衡紊乱的判断;混合性酸碱平衡紊乱的判断步骤第五章 缺氧一、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缺氧的概念,熟悉常用的血氧指标;掌握四种类型的缺氧的概念、常见原因与机制及其血氧变化特点;熟悉缺氧时呼吸系统、循环系统、血液系统、组织细胞的代偿性反应及缺氧性细胞损伤;了解缺氧时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及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代谢障碍;了解缺氧治疗的病理生理基础,熟悉氧中毒的概念。
二、计划学时数:3学时三、教学内容(一)缺氧的概念及常用的血氧指标缺氧的概念;血氧分压、血氧容量、血氧含量、血红蛋白氧饱和度(二)缺氧的类型、原因和发病机制乏氧性缺氧的原因、血氧变化的特点及缺氧的机制;血液性缺氧的原因、血氧变化特点及缺氧的机制;循环性缺氧的原因、血氧变化特点及缺氧的机制;组织性缺氧的原因、血氧变化特点及缺氧的机制。
(三)缺氧对机体的影响呼吸系统的代偿性反应与损伤性变化,循环系统的代偿性反应与损伤性变化,血液系统的代偿性反应与损伤性变化,中枢神经系统的变化,组织细胞的代偿性反应与缺氧性细胞损伤。
(四)缺氧治疗的病理生理基础氧疗;氧中毒第六章 发热一、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发热、过热、内生致热原的概念;熟悉发热激活物概念与种类;掌握内生致热原种类、作用特点及机制,熟悉发热时的体温调节机制、发热的中枢正、负调节介质、发热的分期及各期热代谢特点;熟悉发热时机体的功能与代谢改变、了解发热防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二、计划学时数:3学时三、教学内容(一)概述发热、生理性体温升高与病理性体温升高,发热与过热的区别。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1、发热激活物的概念,发热激活物的主要种类和性质。
2、内生致热原的概念、种类、生物学效应及细胞来源。
3、体温升高的机制:体温调节中枢,致热信号进入体温调节中枢的途径,发热中枢的正、负调节介质。
4、体温调节方式及发热的时相:体温上升期、高温持续期、体温下降期及各期主要临床表现与热代谢特点。
(三)代谢和功能的变化代谢改变,包括蛋白质、糖和脂肪、水盐代谢及维生素在发热过程中的变化。
生理功能改变,包括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变化。
防御功能改变,包括抗感染能力的改变、对肿瘤细胞的影响、急性期反应蛋白、热休克蛋白和急性期反应的概念。
(四)发热防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第七章 缺血-再灌注损伤一、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概念和发生机制;了解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原因 及条件;熟悉心、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基本变化;了解其它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变化;了解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防治原则。
二、计划学时数:3学时三、教学内容(一)概述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概念;氧反常、钙反常、pH反常的概念。
(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原因及条件(三)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自由基的作用: 自由基的概念及分类、氧自由基的代谢、缺血-再灌注损 伤时氧自由基生成增加的机制、自由基的损伤作用;钙超载:钙超载的概念、细胞内钙超载的机制、钙超载引起再灌注损伤的机制;白细胞的作用:再灌注时白细胞激活、中性粒细胞介导的再灌注损伤。
(四)缺血-再灌注损伤时机体的功能及代谢变化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变化、脑、其它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变化。
(五)防治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生理基础减轻缺血性损伤,控制再灌注条件;改善缺血组织的代谢;清除自由基; 减轻钙超负荷等。
第八章 休克一、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休克的研究历史;掌握休克的概念;了解休克的病因和分类;掌握休克的分期、微循环变化特点、发生机制;熟悉休克各期的临床表现;了解休克发病的神经-体液机制及组织-细胞机制;掌握休克时心、肺、肾功能障碍的发生机制;了解休克时脑、肝及胃肠道功能改变;掌握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及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概念,了解MODS的发病经过与机制;了解休克和MODS防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二、计划学时数:4学时三、教学内容(一)休克的研究历史;休克的概念(二)休克的病因与分类休克的病因;休克的分类:按病因分类、按休克发生的起始环节分类、按血流动力血特点分类。
(三)休克的发展过程休克Ⅰ期的微循环变化及发生机制、机体的代偿及意义、主要临床表现;休克Ⅱ期的微循环变化及发生机制、血液流变学改变及主要临床表现;休克Ⅲ期的微循环变化及发生机制、主要临床表现、休克难治期的发生机制。
(四)休克的发病机制神经-体液机制:血管活性胺、调节肽、炎症介质;组织-细胞机制:细胞损伤、细胞代谢障碍。
(五)休克时各器官功能的变化肺功能变化、肾功能变化、心功能变化、脑、消化道、肝、凝血系统、免疫系统功能变化。
(六)MODSMODS的概念;病因与发病经过;MODS的发病机制:全身炎症反应失控、促炎-抗炎介质平衡紊乱。
(七)休克和MODS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病因防治;发病学防治;支持与保护疗法。
第九章 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一、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概念、原因及发病机制;熟悉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熟悉DIC的分期;了解DIC的分型;掌握DIC时出血和休克的发生机制;熟悉DIC时器官功能障碍以及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的发生机制;了解DIC的实验室诊断及防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二、计划学时数:3学时三、教学内容(一)凝血系统功能异常、抗凝系统和纤溶功能异常、血管与血细胞的异常(自习)(二)DIC的概念(三)DIC的常见病因和发病机制DIC常见的病因;DIC的发病机制:组织因子释放,启动凝血系统;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凝血抗凝血调控失调;血细胞大量破坏,血小板被激活;促凝物质入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