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94.71 KB
- 文档页数:1
初中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智能理论应用研究在当今的教育领域,对学生的评价不再仅仅局限于学业成绩,而是更加注重综合素质的考量。
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为初中综合素质评价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方法。
这一理论认为,人类拥有多种不同的智能,包括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等。
这些智能在每个人身上的组合和表现方式各不相同,因此,单一的评价标准无法全面准确地反映学生的真实能力和潜力。
初中阶段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综合素质评价对于引导学生全面发展、激发学生的潜能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的评价方式往往侧重于学生的学业成绩,而忽视了学生在其他方面的智能表现。
这可能导致一些学生的优势和特长得不到充分的认可和发展,从而影响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
多元智能理论的应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指导。
在语言智能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学生的语文、英语等学科的学习表现来评价,包括阅读、写作、口语表达等方面。
但这还不够,我们还可以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小组活动、演讲比赛等情境中的语言运用能力。
对于语言智能较强的学生,可以鼓励他们参加文学社团、写作比赛等活动,进一步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和创作能力。
逻辑数学智能的评价不仅仅体现在数学学科的考试成绩上。
我们可以关注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以及他们在物理、化学等理科课程中的逻辑推理能力。
此外,组织数学建模比赛、科技小发明活动等,也能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逻辑数学智能水平。
对于在这方面表现出色的学生,可以提供更具挑战性的数学课程或科研项目,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空间智能在美术、地理等学科中有所体现。
学生的绘画作品、地图绘制、空间想象能力等都可以作为评价的依据。
通过组织校园艺术展览、地理模型制作比赛等活动,能够更好地发掘学生的空间智能。
对于空间智能突出的学生,可以推荐他们参加艺术培训、地理考察等活动,拓宽他们的视野和发展空间。
研究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多元模型的建构研究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多元模型的建构[ 摘要] 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研究生教育的特点,提出了研究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建构原那么,并对研究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多元模型的建构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
[ 关键词] 研究生教育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研究生教育是为了适应社会、经济、科技和教育的需要而开展起来的,它的开展又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
据统计,1965年,我国研究生的在校生人数只有4526人,而到了2005年全国招收研究生人数已经到达36.48万人,其中博士生5.48万人,硕士生31万人;在学研究生97.86万人、其中博士生19.13万人,硕士生78.73万人;毕业研究生18.97万人,其中博士生2.77万人,硕士生16.20万人。
这些博士和硕士中的大多数人锐意进取,勇于开拓,成为各行各业、各条战线的主力军,在研究能力、创新意识、学术水平、组织管理才能等方面表现出众。
他们已成为中国科研队伍、高校师资队伍、高新科技产业中一支最具活力的生力军。
一、研究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建构原那么(一)方向性。
素质测评应围绕着研究生培养目标,从素质的根本内涵出发,考查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状况,不仅关注课程成绩,还应关注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科学性。
由于学生个体及群体的学习、成长、开展过程是复杂的,素质测评必须从多个角度、多个侧面进行,分层次、分类别确定测评内容,科学地将相关性较大的测评工程整合归类,制定出科学、简易的测评指标体系,而且尽量做到具体化、行为化,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以便于实施。
(三)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应将定性和定量两种评价分析方法有机结合,在定性分析中充分运用量化手段,使定性分析指标易于操作,在定量分析中合理运用定性方法,使量化指标的含义更清晰,两种方法的交叉互补、综合运用正是现代研究生评价的开展趋势。
(四)相对评价与绝对评价相结合。
相对评价重视个体之间的差异,侧重分析研究生在集体中的相对位置,是横向的比拟,;绝对评价是将研究生学业及各方面的成绩和表现与事先设置的各类培养目标相比拟。
《中学多元智能理论与学校评价体系重构研究课》课题结题报告课题研究提出的背景:成功的教育教学包括三大要素:课程、教学、评价。
评价是重要的一个环节,科学的评价体系是新课程改革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我市进行新课程改革已有多年,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也在有序开展,效果如何?如何评价?都将直接关系到新课程改革的继续进行。
如果评价跟不上,新课程改革最终将变成新教材改革。
众所周知,在目前中考、高考几乎已经成为唯一一条评价学校办学效果的途径,它起着导向和指挥棒的作用。
因此,不少人认为:只要中考、高考仍然保持原有的价值取向,学校、教师就不可能真正贯彻落实课程改革精神。
然而,可以预见,高考仍将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继续存在。
那么,在高考仍没有退出历史舞台的这段时间内,进行新课程改革,又该如何去评价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的效果呢?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为人们拓展了新的视角,对我们确立新的评价体系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本课题组尝试结合人类在认知领域的新进展,用多元智能理论和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传统学校教育评价体系进行再认识与思考,通过在理论上的研究与教育实践的结合,希望能从中探索出一套较为科学有效的评价教师和学生的体系,以促进教师和学生潜能的开发及智能的发展。
此课题是当今各中学亟待解决的重大难题,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一.理论依据:1.多元智能理论: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所发展心理学教授加德纳(HowardGardner)博士,于一九七九年起参与哈佛大学教育研究学院零点方案( Harvard Project Zero )的研究计划。
该方案企图探讨一个伟大的问题:人类潜能的本质与实现。
该理论认为:人类的智能是多元化的,人类具有多种智能,它们是语言智能、音乐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肢体-运作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等。
每一个正常人至少都具有上述的八种智能,但由于遗传与环境因素的差异,不同的阶段,每个人在各种智能的发展程度上有所不同,而且也会以不同的方法来统合或揉和这八种智能。
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构建学生评价新体系美国哈佛大学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早在1983年就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带来了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学的革命性变革。
新课改正在全国各地实施,构建新型学业评价体系成为当前教育者的首要任务,我就以多元智能理论为基点谈谈对新型学业评价体系的认识。
1 多元智能理论与新课改相互依存多元智能理论的基本要点是:人的智能大体可分成九个领域(言语——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关系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反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存在智能),这此智能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构成每个人的各具特点的个性心理结构。
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智能强项,教育的目的是发现智能强项,发展弱能强项,引导其向困难领域转移。
它与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精神是密切相通的:新课改要求学生能够在多方面得以发展,培养全方位的综合素质。
“多元智能理论”已成为新课改的理论支持之一。
2 现行评价机制违背多元智能理论现行评价机制对于新课改的深入开展是有一定阻碍的,我们必须认识到现行评价机制的诸多弊端,只有澄清认识上的偏见才会主动地投入构建新型评价体系的洪流中。
现行评价机制的主要弊端是:评价功能上注重甄别和选拔,忽视发展;评价内容上片面强调文化知识领域,忽视能力测试;评价主体显得单一,只是教师担负主要责任,学生个体只是参与者;评价方法也十分简单,除考试与测验外再无其他……评价的弊端郑重地说明了一点:没有体现“多元”,无法实现“智能提升”,因为评价的方方面面都是违背了“多元智能理论”的,也就无法实现挖掘多项智能的目标,如此发展将会影响社会发展。
因此,依据多元智能理论建立评价新体系势在必行。
3 学业评价新体系的主要特征从多元智能理论出发,我们必须体现“多元”特征,多元不仅仅指评价方法的多样化,更应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层次化。
笔者认为新型学业评价体系的主要特征有三:(1)注重过程管理,体现评价方法的多元: 以往的评价是终结性评价,一味强调结果的重要性,忽视学生素质提高的过程,新课改要求学业评价应该是形成性评价,关注学生学习和提高的过程,从过程中去看学生的发展,因此,新型评价体系的基点就是过程管理。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研究性学习评价作者:卢雪松来源:《文教资料》2017年第26期摘要:研究性学习的评价一直是困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一个难题。
本文以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充分考虑到研究性学习的特点,结合量表和档案袋评价形式,构建了一种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研究性学习评价模式。
该评价模式为教师评价学生的发展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为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和推广做出了探索。
关键词:学习评价多元智能理论研究性学习档案袋评价量表评价20世纪8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加德纳(Howard Gardner)针对传统的智能一元化理论,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他认为,人除了语言修辞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两种基本智能以外,还有其他七种智能,它们是视觉空间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肢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和生命存在智能。
加德纳不仅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而且在美国组织开展了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教育改革实践。
他主张学校应成为“学生课程的代理人”,与学生、家长、教师、评估专家一起参与智能的发现和推荐,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学习方法的课程。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及其关于课程开发的理念,对于我国当前“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尤其是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有着重要的启示。
一、多元智能理论评价观多元智能理论在评价学生时强调情境、发展、多元和独特性等方面对学生个体表现的影响。
1.强调情境加德纳在《智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智能是在某种社会或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产生及创造出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智能是在与社会文化环境的交互作用中不断得到发展的,而且根植于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
个体智能的体现是通过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创造出对社会有用的产品的能力。
个体表现出来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正是加德纳所主张的对个体在所处的现实生活和社会文化环境中展现出的实践活动和创造活动进行评价——情境性评价,呼吁“应该承认情境对个体表现的影响,提供对评价能力来说最恰当的情境,包括表面上与接收评价个体无关的情境”。
研究生教育中的多元评价方法与体系建设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研究生教育在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传统的评价方法和体系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研究生教育的需求,因此需要构建一种多元评价方法与体系,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本文将从研究生教育的现状出发,探讨多元评价方法的重要性,并提出构建多元评价体系的建议。
一、研究生教育的现状研究生教育在为国家培养高级科研人才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当前的研究生评价方法主要关注学术论文和考试成绩,忽视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潜力。
这种单一评价方法容易造成学生功利化学习,影响其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因此,我们需要引入多元评价方法,全面了解学生并激发其创新潜力。
二、多元评价方法的重要性多元评价方法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能力和潜力。
传统的考试和论文评价只考察学生在某一方面的表现,而忽略了他们在其他领域的能力。
而多元评价方法包括课程作业、项目报告、实践经验等多个维度,可以更准确地衡量学生的学术水平和综合能力。
同时,多元评价方法注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创新意识,更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潜力。
三、多元评价体系的建设建议为了构建一个全面有效的多元评价体系,我们应该采取以下策略:1.明确评价目标和指标:我们需要明确评价的目标,确定评价的指标和要求。
评价目标应涵盖学生的学术水平、实践能力、创新潜力等方面,评价指标应具体、明确,以确保评价结果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2.多元评价方法的运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灵活运用多元评价方法,包括小组讨论、实验报告、演讲展示等多种形式,以综合考察学生的多方面能力。
同时,学生也应该参与评价过程,如自我评价和互评,以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评价能力。
3.评价结果的合理反馈:评价结果应及时反馈给学生,并提供详细的评价意见和建议。
这有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不足和发展方向,并积极改进。
同时,教师也应根据评价结果对教学方法和内容进行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
多元智能理论:教育中的多样化评价和培养策略1. 什么是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由哈佛大学教育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在1983年提出。
该理论认为,人类的智力不仅仅体现在常规的智商测试上,而是存在于多个独立但相互影响的"智能"。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每个人都拥有以下几种智能,即语言、逻辑-数学、音乐、空间、体育运动、自我认知(包括情绪智力和自我意识)、人际关系和自然观察。
这些不同类型的智能在个体之间呈现出差异,并且可以通过适当的评估和培养策略进行有效地发展。
2. 多样化评价策略传统的教育评估方法主要侧重于书面考试及其他标准化测试,这对于特定类型的智能可能并不全面。
因此,在教育中引入多样化评价策略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列举了一些可用于多元智能评价的方法:•书面测试:针对语言和逻辑-数学智能进行书面测试是一种常用的评价方法。
•预演/表演:考察学生在音乐、戏剧、舞蹈等领域的才能,以评估他们的艺术智能。
•项目制作:通过让学生参与项目制作,如建模、设计和绘画,可以评估他们在空间智能方面的能力。
•运动比赛:组织体育运动比赛来评估学生的身体运动智能。
•情景模拟:通过情景模拟游戏或互动角色扮演来评估学生的人际关系智能。
多样化评价策略可以更好地展现每个学生在不同领域中的优势和潜力,为教师提供更准确和全面的了解,并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
3. 多样化培养策略在教育中,采用多样化培养策略可以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发展各种智能。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多元智能培养策略:•不同课堂教学方法:通过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案例研究和实验活动,以满足不同智能类型的学生需求。
•多领域项目:鼓励学生参与跨学科项目,并结合他们的兴趣和才能,培养他们在多个智能领域的发展。
•个性化学习计划:根据每个学生的智能类型和发展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以促进他们在优势智能上的成长。
•合作与团队工作:通过合作与团队工作,帮助学生发展人际关系智能,并提供机会跟其他同学互补彼此的智力差异。
多元主体视角下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探索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研究生教育在高等教育体系中日益受到重视。
作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环节,研究生教育的质量评价体系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传统的评价体系往往过于偏重于学校、教师和学生,忽视了其他参与主体的重要性。
本文将从多元主体视角出发,探讨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应当包括学校、教师、学生以及社会等多个参与主体在内。
学校作为研究生教育的承办主体,应当承担着教学、科研和管理等多重责任。
教师作为教学的主要执行者,其教学水平和科研成果也应当成为评价的重要指标。
学生作为被培养的对象,其综合素质、学习成绩和科研能力也是不可忽视的评价要素。
社会作为研究生毕业后的就业、创业和贡献的归宿,也应当对研究生教育质量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力。
在多元主体的视角下,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应当强调对不同主体的需求和期望的平衡。
学校应当注重学术研究和实践应用的结合,教师应当注重教学质量和科研能力的提升,学生应当注重专业能力和社会责任的培养,社会应当注重培养人才的社会需求和公共利益。
要构建多元主体视角下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体系,首先需要明确评价的目标和标准。
评价的目标应当以培养高层次人才、服务社会发展为导向,评价的标准应当以学术水平、专业能力、社会责任、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等综合素质为依据。
要建立健全的评价体系框架。
评价体系框架应当包括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教师教学科研成果评价、学校教学管理评价和社会反馈评价等多个层面。
评价体系框架应当根据研究生培养的阶段和特点进行精细化设计和细化指标。
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和手段。
评价方法和手段应当包括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评价方法和手段应当充分考虑到不同主体的特点和需求,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和科学准确。
要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和改进措施。
评价结果应当及时反馈到学校、教师、学生和社会,通过激励和惩罚、奖励和惩戒手段激发各方的积极性,促进研究生教育的持续改进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