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有嘉肴对比阅读(1)复习课程
- 格式:doc
- 大小:19.00 KB
- 文档页数:4
《虽有嘉肴》阅读及答案《虽有嘉肴》阅读及答案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汉语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五四运动”以前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虽有嘉肴》阅读及答案,希望能帮到大家。
《虽有嘉肴》阅读及答案1虽有嘉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1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字。
(4分)(1)虽有佳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不知其旨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学学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不知其善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下列加点字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A、不知其旨也B、虽有嘉肴C、教然后知困D、教然后知困13、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学完本课后,对你的学习生活有哪些启发呢?请结合自身实际具体谈一谈。
(2分)答案:11、(1)即使(2)甘美(3)教(4)好处12、B13、略14、略《虽有嘉肴》阅读及答案2(一)(11分)《虽有嘉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一】阅读甲乙两文完成14-17题。
(13分)甲《<论语>十二章》(节选)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乙:《虽有佳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1)不亦说乎(2)与朋友交而不信乎(3)然后能自强也(4)学学半15.翻译下列句子(4分)(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16.甲乙两文都谈到了与学习相关的内容,甲文中体现出关于学与思辩证关系的观点是—————————————————————;乙文中所阐述的关于学习的核心思想是———————————————。
(2分)17.(3分)根据甲乙两文相关观点,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谈谈你对学习的体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4:(4分)(1)通“悦”,愉快;(2)真诚,诚实;(3)勉励;(4)同敩教导15(4分)(1)温习学过的知识,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点当老师了。
(2分)(2)即使有最精妙的道理,(如果)不学习,(也)不知道它的好处。
(2分)16(2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教学相长17(3分,有选文观点1分、结合自己实际1分、语言流畅1分)略【二】阅读古文,完成11-15题(16分)【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虽有嘉肴》课内外对比阅读专题训练一、真题展示(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14 分)(2019年福建省中考真题)【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选自《礼记》)【乙】师川外甥奉议①:别来无一日不奉思②。
春风暄暖,想侍奉之余,必能屏弃人事,尽心于学。
前承示谕③:“自当用十年之功,养心探道。
”每咏叹此语,诚能如是,足以追配古人。
然学有要道,读书须一言一句,自求己事,方见古人用心处,如此则不虚用功;又欲进道,须谢去外慕④,乃得全功。
读书先净室焚香,令心意不驰走,则言下理会。
少年志气方强,时能如此,半古之人⑤,功必倍之。
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
(选自黄庭坚《与徐甥师川》)【注释】① 奉议;官名,即奉议郎。
② 奉思:思念。
③ 前承示谕:不久前你告知我。
④ 外慕:学习之外的各种贪恋。
⑤ 半古之人:花费古人一半的工夫。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4 分)(1) 不知其旨.也: (2) 然后能自反.也:(3) 诚能如是.: (4) 令心意不驰走.: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B.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C. 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D. 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4分)(1)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分)译文:(2)必能屏弃人事,尽心于学。
(2分)译文:4、【甲】【乙】两文都谈到学习,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4分)【参考示例】1、(1)味美(2)反思,反省(3)这,这样(4)跑2、 B3、(1)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2)(你)一定能抛开人世间的俗事,把全部心思都用在学习上。
4、①甲文侧重论述学和教是相互促进的;②乙文强调学习要独立思考,要专心致志。
专题23 课内重点文言文篇——《虽有佳肴》(解析版)纂的。
⑴[旨]味美。
⑵[至道]最好的道理。
⑶〔困〕困惑。
⑷〔自反〕自我反思。
⑸〔教学相长〕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
⑹ [学xiào学半]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时间。
⑺ [学xiào]同“敩”,教导。
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答案】即使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也不知道其味道的甘美;⑵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答案】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也不知道它的好处。
⑶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答案】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也有不懂得地方。
⑷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答案】知道了自己的不足,这样以后就能自我反省。
⑸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答案】知道了自己不懂得地方,这样以后才能勉励自己。
⑹故曰:教学相长也。
【答案】所以“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
⑺《兑命》曰:“学学半。
【答案】《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⑻其此之谓乎?【答案】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一、背诵《虽有嘉肴》,说说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述的。
【答案】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教学相长”,即“教”与“学”相互促进,“教”是“学”的另一种形式。
作者用类比的方法切入话题,先以“嘉肴”为喻,指出“弗食,不知其旨”,自然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的道理;然后,再对举“学”与“教”所产生的“知不足”和“知困”两种情境,并进一步解释,将论述引向深入,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最后引|用《尚书》中的话印证观点。
全文语言精练,逻辑严密。
二、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注意古今意义的区别和联系。
故曰:教学..相长也【答案】教学:教与学。
现代汉语中指“教书”或指教师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大致相当于古代汉语中的“教”。
三、下面是《礼记·学记》中的一些格言警句,查阅工具书,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理解。
1.玉不琢,不成器。
《虽有佳肴》比较阅读(一)(2022春·陕西咸阳·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比之谓乎!(选自《虽有嘉肴》)【乙】君子之学必好问。
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
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
舍问,其奚决焉?(节选自刘开《问说》)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不知其旨.也( )(2)虽有至.道( )(3)然后能自反.也( )(4)非问无以广.识(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不知其.善也其.奚决焉B.其此之.谓乎骈死于槽枥之.间C.非学无以.致疑策之不以.其道D.而.或不达于事而.伯乐不常有3.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2)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4.【甲】【乙】两文分别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请简要概括。
【答案】1.(1)味美(2)最好的(3)反思(4)增加2.D 3.(1)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2)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的喜爱学习的人。
4.②【甲】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获得知识,才能知不足,且学习中需要互动和交流,教与学是可以相互促进的;【乙】文告诉我们:问和学是相辅相成的,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难,不问就不能增长知识。
(意近即可)【解析】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
旨:味美;(2)句意:虽然有最好的道理。
至:最好的;(3)句意: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
反:反思;(4)句意:不提出疑问就无法增加知识。
《虽有嘉肴》对比阅读
虽有嘉肴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兌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乙)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兌命》曰:“念终始典于学。
”其此之谓乎?
(《学记》)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___________
也___________
(2)知困,然后能自强
..
(3)玉不琢.,不成器___________
古之王者
(4)是故
..
2.翻译下列句子。
(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2)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道。
3.读了甲段和乙段之后,谈谈你对学习有什么新的认识?
THANKS !!!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课件等等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虽有佳肴(一)(2022·广东广州·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正义》)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不知其善.也陈康肃公善.射B.然后能自反.也窥谷忘反.C.女有归.一屠晚归.D.是.谓大同是.非木柿(2)把“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翻译成现代汉语。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引《兑命》佐证了观点:教学相长,即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可以互相促进。
B.乙文描述的大同社会中,人人都能够受到全社会的关爱,都能够安居乐业。
C.乙文描述的大同社会中,人们都愿意竭尽全力地工作,但是不一定为了自己。
D.甲乙两则短文多运用对偶句,造成了整齐铺排的效果,增强了文章的气势。
【答案】(1)D(2)选举有才能的人(为大家服务),讲究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3)A【解析】(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善:好处/擅长;B.反:反省/同“返”,返回;C.归:女子出嫁/回来;D.是:这/这。
故选:D。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
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与,同“举”,推举,选举;信,诚信;修,培养。
(3)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A.有误,甲文所说的“教学相长”与现在的理解不一样,现在的理解“教”“学”是两个主体,而课文所说的“教”和“学”是对同一个主体而言,即教师自身的学习与其教导学生的教育实践都是一种学习。
《虽有嘉肴》课内外对比阅读专题训练一、真题展示(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14 分)(2019年福建省中考真题)【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选自《礼记》)【乙】师川外甥奉议①:别来无一日不奉思②。
春风暄暖,想侍奉之余,必能屏弃人事,尽心于学。
前承示谕③:“自当用十年之功,养心探道。
”每咏叹此语,诚能如是,足以追配古人。
然学有要道,读书须一言一句,自求己事,方见古人用心处,如此则不虚用功;又欲进道,须谢去外慕④,乃得全功。
读书先净室焚香,令心意不驰走,则言下理会。
少年志气方强,时能如此,半古之人⑤,功必倍之。
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
(选自黄庭坚《与徐甥师川》)【注释】① 奉议;官名,即奉议郎。
② 奉思:思念。
③ 前承示谕:不久前你告知我。
④ 外慕:学习之外的各种贪恋。
⑤ 半古之人:花费古人一半的工夫。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4 分)(1) 不知其旨.也: (2) 然后能自反.也:(3) 诚能如是.: (4) 令心意不驰走.: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B.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C. 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D. 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4分)(1)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分)译文:(2)必能屏弃人事,尽心于学。
(2分)译文:4、【甲】【乙】两文都谈到学习,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4分)【参考示例】1、(1)味美(2)反思,反省(3)这,这样(4)跑2、 B3、(1)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2)(你)一定能抛开人世间的俗事,把全部心思都用在学习上。
4、①甲文侧重论述学和教是相互促进的;②乙文强调学习要独立思考,要专心致志。
《虽有嘉肴》比较阅读《虽有嘉肴》一、整体把握课文先以“嘉肴”与“至道”做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做好了一桌美味的菜肴,如果只是看着,不亲自去尝尝,永远不知道滋味如何;同样,有再好的道理,如果不去学习,永远也不知道它的好处。
正因为学习是体验道的最好途径,自然,也只有学习了之后,才能了解自己认识上的不足;对教师来说,只有把知识教授给别人,也才能知道自己在哪些地方真正懂了,哪些地方并不懂。
而知道了不足,才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才能自我鞭策,更努力地去弄懂。
由此,得出课文的中心观点:教学相长,即教人和学习是互相促进的。
最后,作者又引用《兑命》中的话、“教人是学习的一半”以为佐证,进一步加强论证。
这里,由讨论“学”,过渡到了“教”,粗看起来,逻辑并不严密,但仔细思索玩味,不乏辩证的思维:其一,教和学实际上是一体两面的事情,有教才有学,二者相互依存。
所以我们看到《兑命》中“教”和“学”字形上都用的是“学”字,正印证了二者密不可分的关系。
其二,我们现在理解的“教学相长”,强调的是教师和学生的互相促进,“教”“学”是两个主体;而课文所说的“教学相长”,“教”和“学”是对同一个主体而言的,指教师自身的学习与他教导学生的教育实践都是一种学习,这两者是互相促进的。
既强调教育者自己要亲身学习,体验道,了解自己的不足,并自我反省,同时强调教育者在教的过程中,也会深化认识,发现自己理解上不透彻的地方,并努力改进。
二、问题研究1.如何理解“教学相长”这一观点?在现代教育学意义上,“教学相长”是对师生关系的一种描述。
教师不仅仅是讲授者,他本身也在教学中受到教益,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反过来对老师有所启发,比如学生对某一问题的回答可能会激发教师的思维,使他对问题认识更深入;学生提出的某个疑问,可能也正是教师自己理解上的难点,等等。
2.从写法上看,课文主要有哪些特点?写法上,课文主要有两个特点:其一,较多使用对偶句,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选自《礼记正义》)【乙】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
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也。
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①秋登②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
(选自《颜氏家训》)【注释】①华:huα,花。
②登:进用,这里指摘取。
1 .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思邢回的一项(2分)拿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公问其故(《曹刿论战》)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木兰诗》)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 2 .将选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⑵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
3 .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2分)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具华秋登其实。
4 .阅读选文,回答下列问题。
(4分)(1)【甲】文开篇用类比手法论述了学习的,【乙】文开篇则用对比手法论述了学习的。
(2分)(2)请结合【乙】文,用自己的话谈谈求学的真正意义。
(2分)六、【参考译文】【乙】古代求学的人是为了(充实)自己,以弥补自身的不足;现在求学的人是为了(取悦)他人,只为了向他人炫耀。
古代求学的人是为了他人,推行自己的主张以造福社会;现在求学的人是为了自身需要,涵养德性以求做官。
学习就像种果树一样,春天可以赏玩它的花朵,秋天可以摘取它的果实:讲解谈论文章,就好比赏玩春花,涵养德行,以利于事,就好比摘取秋果。
1. (2分)C 【解析】A 项中的两个“食”,前者可译为“吃,品尝”;后者同“饲”,可译为“喂”。
B 项中的两个“故”,前者可译为“所以”;后者可译为“原因,缘故”。
C 项中的两个“但”,均可译为“只”。
D 项中的两个“道”,前者可译为“主张”;后者可译为“道路二故选C 项。
《虽有嘉肴》对比阅读一、理解性默写(1)《虽有佳肴》中指出师生应该多互动,教和学要融合起来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成长的道路上,岁月匆匆,面对白驹过隙般的光阴,我们要懂得珍惜学习的时光,因为“虽有至道,弗学,”(《礼记·虽有佳肴》)。
(3)《虽有佳肴》中,指出人在学习之后才能了解自己的不足,教师在教学之后才能发现问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虽有佳肴》中,说明学习和教学之后能让人知道自身不足的句子是:,。
(5)学无止境。
《虽有佳肴》里说:“________________,教然后知困”;《论语》里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都强调了坚持学习的重要性。
(6)《虽有佳肴》中最能体现“教学相长”这一观点的句子是:,。
(7)隐含通过学习和教学实践才能不断发现问题,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礼记·虽有佳肴》)(8)《虽有佳肴》中,用美味来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的句子是:“,,。
”二、文言文对比阅读【一】【甲】《虽有嘉肴》【乙】孔子学琴于师襄子,十日不进①。
师襄子曰:“可以益矣。
”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
”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
”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
”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
”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
”有间②,曰:“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
”曰:“丘得其为人③,黑而长,眼如远视,如王天下,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④也。
”(选自《史记》,有删改)【注释】①进:继续学(新内容)。
②有间:过了一段时间。
③为人:作曲的人。
④《文王操》:周文王谱写的琴曲名。
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A.《兑命》曰“学.学半”(学习)B.不知其旨.也(味美)C.可以益.矣(增加,加深)D.师襄子辟.席再拜(同“避”)2.选出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A.其此之谓.乎丘未得.其志也B.孔子学琴于.师襄子告之于.帝C.可以.益矣以.顺为正者D.学而.不思则罔丘得其为人,黑而.长3.选出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A.两文都是关于学习的,【甲】文谈了“教学相长”的观点,【乙】文讲述了孔子拜师学琴的故事。
虽有嘉肴对比阅读(1)
《虽有嘉肴》对比阅读
虽有嘉肴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兌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乙)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兌命》曰:“念终始典于学。
”其此之谓乎?
(《学记》)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___________
也___________
(2)知困,然后能自强
..
(3)玉不琢.,不成器___________
古之王者
(4)是故
..
2.翻译下列句子。
(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2)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道。
3.读了甲段和乙段之后,谈谈你对学习有什么新的认识?
玉石如果不加琢磨,就不会成为可用之器;人如果不通过学习,就不会明白人生宇宙的各种道理。
因此古代的君主在建立国家、统治百姓的时候,总是把教
育放在首要的位置。
《尚书》的《兑命》篇说:“要始终如一地注重学习。
”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四)阅读下面两段文言,完成26—30题。
(17分)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选自《礼记·学记》)
【乙】子夏①问曰:“‘巧笑倩②兮③,美目盼④兮,素以为绚⑤兮’。
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⑥。
”曰:“礼后⑦乎?”子曰:“起⑧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⑨矣。
”(选自《论语·八佾》)
【注释】①子夏:孔子的学生卜商,字子夏。
②倩:笑得好看。
③兮:啊。
④盼:眼睛黑白分明。
⑤素以为绚:素粉来打扮。
⑥绘事后素:先有白底然后画画。
⑦后:后起,在仁德之后产生。
⑧起:发,启发。
⑨诗:指《诗经》。
26.用“/”划分以下句子的朗读节奏,每句只划一处。
(2分)
(1)然后能自强也(2)起予者商也
2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4分)
(1)不知其旨.也()(2)故.曰教学相长也()
(3)何.谓也()(4)子.曰:“绘事后素。
”()28.把下边两句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2)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29.用文中语句填空。
(4分)
甲文中的句子“”运用生活事例论述了实践的重要性;乙文所述之事印证了甲文中的句子“”。
30.读过甲乙两文,你在学习方面得到了什么启发?(3分)
【译文】子夏问孔子:“‘笑得真好看啊,美丽的眼睛真明亮啊,用素粉来打扮啊。
’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这是说先有白底然后画画。
”子夏又问:“那么,是不是说礼也是后起的事呢?”孔子说:“商,你真是能启发我的人,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
”
【评析】子夏从孔子所讲的“绘事后素”中,领悟到仁先礼后的道理,受到孔子的称赞。
就伦理学说,这里的礼指对行为起约束作用的外在形式——礼节仪式;素指行礼的内心情操。
礼后于什么情操?孔子没有直说,但一般认为是后于仁的道德情操。
孔子认为,外表的礼节仪式同内心的情操应是统一的,如同绘画一样,质地不洁白,不会画出丰富多采的图案。
26.(1)然后/能自强也(2)起予者/商也 27.(1)甘美(2)所以(3)什么(4)先生,即孔子 28.(1)感到理解不了,然后才能反省自己。
(或:知道困难,然后就能自强不息。
)(2)启发我的人是卜商,现在可以和(你)讨论《诗经》了。
29.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教学相长也(每空2分) 30.提示:围绕“重视实践(或学以致用)”“不懂就问(或虚心好学、刻苦钻研、勤于思考)”“博览群书(或多读书,读好书)”之一来谈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