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工作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6
XX大学图书馆各岗位设置方案及岗位职责图书馆下设5个中心和办公室,即科技信息中心;文献资源建设中心;技术服务中心;四方校区流通阅览中心;崂山校区流通阅览中心;办公室。
各岗位设置方案及岗位职责如下:学科馆员,校聘岗位,级别,4级岗位职责:1 负责图书馆业务管理工作,组织馆内外学术交流活动;担任图书馆书刊采访、分编、文献研究及自动化、数字化建设等方面的指导、审核工作;2 根据教学、科研现状和发展趋势,组织定题、跟踪服务。
编制书目索引、摘要等三次文献;3 组织指导科研课题的申请、论证、申报工作;4 独立指导硕士研究生;5 承担课题查新检索任务,熟悉联机检索的方法与步骤,能够熟练准确地通过网络为读者服务;6 聘期内完成图书馆规定的教学、科研工作量。
2.任职条件①具有研究馆员的任职资格,工作业绩突出;或者是满足下列条件之一(1)国家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负责人;(2)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负责人;(3)山东省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负责人;(4)其它国家级项目负责人;(5)省部级重大项目负责人;(6)山东省教育、教改项目负责人;(7)硕士点学科带头人;(8)山东省设岗学科、博士点学科的学术带头人。
科技信息中心岗位设置方案:设定岗位数目:14人,现有人员:14人,详细设置如下:一、中心主任,1人,岗位级别,5级岗位职责:1、在馆长及业务馆长领导下,负责分管参考咨询部和电子阅览室的管理工作,履行中心主任的管理职责。
2、负责参考咨询部和信息服务部业务工作,制定本部门工作计划,人员调配,协调本部门的各项业务工作。
3、负责参考咨询、信息服务业务及教学、培训、研究等工作。
4、负责本部门业务发展的规划,人员培训的规划,制定参考咨询工作的业务拓展规划。
5、组织本部门的研究工作的开展及实施。
与相关部门一起,对信息资源的利用进行必要的评估。
6、协调两个校区参考咨询、信息服务各项业务工作。
7、负责主管的业务在两校区图书馆的协作协调、统一标准规章等工作。
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实行“学科馆员制”探析摘要: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使图书馆为用户服务的方式不断更新,学科馆员制是图书馆界的一种办馆理念和服务模式。
本文就学科馆员的产生、概念及作为一种制度在高校的发展作简单的探讨。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学科馆员制度一、学科馆员制的概念学科馆员,是指由高校图书馆委派的、专门与某一院系或专业教授联系,为用户提供有针对性的某一科研和专业方面的信息服务咨询的图书馆馆员。
学科馆员制是指为了实现学科馆员提供信息服务保障而设立的一系列措施。
比如,学科馆员必须要与具体服务的读者保持联系,了解读者需要研究的项目内容,保证及时、准确地提供给读者该项目当前的最新研究信息资源。
其核心内容在于学科馆员的人才素质上。
学科馆员不仅仅需要具备图书馆专业学科知识,而且还需要在某一学科上精、深的专业知识,这样的馆员才能承担起学科馆员的职责。
二、国外学科馆员制发展状况1.国外学科馆员制的发展。
20世纪70年代国外最早形成了学科馆员理论,主要是为了了解读者需求,从而帮助馆藏建设,提供给馆藏建设一个指导方向,尽量满足大部分读者需求以及提高图书馆服务水平。
随着网络技术和信息化水平的高速发展,传统的图书馆已远远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网络的海量信息冲击,使大批的读者走出了图书馆,直接面对计算机获取知识。
与网络的海量信息相比,图书馆的传统纸质文献显得渺小与单薄,基于此种原因,图书馆开始加强电子文献资源建设,丰富图书馆馆藏,至此,学科馆员的职责也随之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有了网络,学科馆员与读者之间没有了空间、时间和距离的限制,学科馆员与读者之间合作越来越紧密,使得服务水平不断得以提升,同时又使得大批读者重新走回了图书馆。
2.国内学科馆员制的发展。
国内学科馆员制的发展,大部分学者认为是从1998年,清华大学图书馆开始实行学科馆员制,它主要是从图书馆选择了部分具有某一学科背景,学历比较高的馆员来从事学科馆员的工作。
建立“学科馆员”制度深化高校图书馆服务工作摘要:本文通过阐述建立“学科馆员”的重要性,论述此举关键在于人才,说明人才建设是提高图书馆服务质量的保证。
关键词:学科馆员教学科研专业人才“学科馆员”制度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图书馆,它具体表现为:图书馆员通过主动的信息推送服务,有针对性地解决师生在如何充分利用图书馆信息资源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
目前国内各高校,许多新兴专业与边缘学科的产生,要求图书馆紧跟学科建设与专业设置的发展变化,提高文献信息资源的科学性、针对性;高校教师在信息需求方面的专业性强、学科交叉等特点,需要图书馆能快捷地提供他们所需要的文献信息;高校学生从事科研活动以及撰写学位论文过程中也希望能得到图书馆员的专业指导。
因此,组织一批既熟悉本馆信息资源,又具有较强的信息检索及组织能力,而且具备某学科专业知识,了解此学科教学科研的资深图书馆员,承担起专门为此学科用户提供主动的、垂直的、个性化信息服务,成为现阶段各高校图书馆提高信息服务水平和层次的必由之路。
1 实施“学科馆员”制度的必要性(1)向读者提供优质服务历来是图书馆工作的重要宗旨。
在日益专业化和信息化的今天,图书馆的传统服务模式已难以满足读者的需求,面对各种载体文献巨增、网络信息资源庞杂,读者越来越趋向要求专业化、个性化的深层次服务。
要提高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水平,提供针对性强的信息服务,就需要在图书馆和学科部门之间建立一个动态、交互的信息服务模式,使图书馆可以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科部门的信息需求,使学科部门全面充分有效地利用图书馆的信息资源。
这就要求图书馆要设置一定数量的与学校专业相谐调的学科馆员,从而加强图书馆与学科专业部门的联系。
学科馆员可以充分利用自身专业知识背景和信息检索能力,为学科部门提供针对性强、效果良好的辅助和指导,使读者有效地利用馆藏信息资源,满足他们深层次的信息需求。
(2)设立“学科馆员”可以合理建设丰富图书馆的馆藏资源。
如何优化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的工作机制近年来,高校图书馆的发展已经成为了全国高校整体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在如今知识经济的时代下,高校图书馆在整个高校的教学科研工作中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其中,学科馆员的作用不容忽视,他们可以为图书馆和学科建设作出贡献。
而如何优化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的工作机制,提高其效率和质量,也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加强与教师的合作学科馆员应该与学科教师紧密合作,共同为学生的学习和研究提供更好的资源。
在学科馆员的工作中,必须了解学科的的发展趋势和教学科研需要,精选出优质的藏书资源。
同时,在图书分类和整理过程中,需要与学科教师进行交流和沟通,这样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和教师的需求。
二、建立完善的学科馆员培训体系学科馆员作为图书馆的重要岗位,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
因此,建立完善的学科馆员培训体系,通过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是提高学科馆员工作效率和质量的有效方式。
具体而言,可以采取举办学科馆员定期培训、监督演练、论坛交流等有针对性、实效性的培训方式,不断提升学科馆员的素质和能力。
三、数字化技术的使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的理念也逐渐被应用到高校图书馆的管理和服务中。
学科馆员可以利用数字化技术和知识管理系统,使其工作效率更高,并且掌握更多更好的信息内容。
此外,高校图书馆也可以整合数字化资源,提供在线信息检索服务,为师生提供更好、更快速、更准确的服务。
四、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学科馆员的工作重点是服务师生,因此,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分享资源、知识和经验,也是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的有效方式之一。
在这个共享平台上,学科馆员可以思考如何建立互助、交流和合作的关系,这样可以更好地推进学科馆员的工作和发展。
五、加强自我评估和反思在优化学科馆员的工作机制的过程中,自我评估和反思也是非常重要的。
学科馆员应该在工作后进行自我评估,鉴定自己的工作成果,发现不足之处,并进行反思和改进。
浅析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的建设策略高校图书馆作为高等教育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师生提供学术信息咨询、文献资源管理、科研支撑等多种服务功能。
而作为高校图书馆中的重要从业人员,图书馆学科馆员不仅需要具备深厚的学科知识和图书馆学专业知识,还需要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和服务意识。
对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的建设策略是至关重要的,本文将从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内容和培养方法等方面对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的建设策略进行浅析。
一、培养目标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是高等教育领域中的专业人士,其培养目标首先应该是具备较为扎实的学科知识和图书馆学专业知识。
在学科知识方面,学科馆员需要具备较高的学术造诣,能够理解和把握本学科的前沿动态及发展趋势。
在图书馆学专业知识方面,学科馆员需要了解图书馆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体系,熟悉图书馆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掌握信息资源的获取和利用技能,具备文献检索和科研支撑的能力。
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的培养目标还包括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和服务意识。
综合素质包括良好的沟通能力、协作能力、创新能力和领导能力等,以及较强的解决问题和应变能力。
服务意识包括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能够为师生提供专业、高效、满意的图书馆服务。
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的培养目标还应包括具备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高校图书馆也需要与国外图书馆进行合作,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因此学科馆员需要具备较强的国际化素养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二、培养模式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的培养模式应以产学研相结合为基础,以专业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为重点。
在专业课程教学方面,学科馆员需要系统学习图书馆学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包括信息资源组织与管理、数字化图书馆建设与管理、信息检索与利用、科研支撑服务等方面的知识。
在实践教学方面,学科馆员需要通过实习、实训、实践等活动,加强对图书馆服务工作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管理能力。
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的培养模式还需要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
论高校图书馆的学科馆员制度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的图书馆正日益受到重视。
图书馆不仅仅是整个大学学习生活的中心,而且是大学的资源中心。
图书馆拥有丰富的藏书,满足大学师生的学习需求,还提供技术服务以便教育研究。
为了有效利用图书馆方面的资源,改善图书馆服务水平,提高图书馆管理工作效率,被迫采取学科馆员制度。
学科馆员制度是一种以学科为单位的多管理模式,由学科馆员来负责图书馆的管理维护工作。
学科馆员的任务是为图书馆提供标准化的服务,采购、入藏、索引和保管图书,维护图书馆安全秩序,组织各项活动,推广读者文化知识,以及利用高校图书馆资源帮助大学生获取良好的学术环境。
学科馆员制度在高校图书馆服务中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有利于提高服务水平。
学科馆员能够根据读者的具体需求,提供专业的服务,并进行相关答疑,为读者及时排忧解惑。
其次,明确职责范围可以有效提高图书馆的管理效率。
学科馆员可以建立良好的关系,积极参与图书馆的管理工作,提高馆藏资源的利用效率,缩短图书的流通周期,让读者尽快获得需要的图书服务。
当然,学科馆员制度也存在一些困难。
首先,由于学科馆员本身的知识水平有限,不能为读者提供全面的服务。
其次,学科馆员制度下的图书馆管理可能会出现分工不协调、能力不足等问题。
在实施学科馆员制度时,图书馆需注重合理分配学科馆员的权力,正确评价学科馆员的工作,提高学科馆员的业务水平。
总而言之,在实施学科馆员制度的同时,也应注意到存在的问题,通过合理的安排以及有效的培训,逐步改善服务水平,提高图书馆管理效率,从而达到良性健康的经营管理。
通过对学科馆员制度的分析,可以看出,它对图书馆服务的改进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为了有效地改善图书馆的管理,它应该成为高校图书馆服务的重要一环。
只有在这样的制度下,图书馆才可以更好地服务读者,提高大学的学术水平。
高校图书馆岗位职责高校图书馆是学校的学习和研究中心,承担着为师生提供文献资源和知识服务的重要职责。
在这个关键的机构中,岗位职责的履行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高校图书馆的岗位职责,包括馆员、管理员、参考咨询员和技术支持员四个方面。
馆员的岗位职责主要包括图书馆文献资源的整理、分类和维护。
首先,馆员需要负责图书馆藏书的采购和入库工作。
他们需要根据学校的学科设置和师生的需求,及时更新图书馆的藏书,确保馆藏资源的全面性和实用性。
其次,馆员需要根据书刊的内容和形式,对图书进行分类和编目工作。
这样可以方便师生查阅和借阅所需书籍,并提高馆藏资源的检索效率。
此外,馆员还需要定期检查图书馆藏书的损坏情况,及时进行修补和更换,确保图书馆藏资源的完好性和可使用性。
管理员的岗位职责主要包括图书馆的日常管理和服务保障。
管理员需要负责图书馆的开馆和闭馆,确保图书馆正常运营。
他们需要制定和执行馆内秩序,维护读者和馆员的学习和工作环境。
同时,管理员还需要组织和协调图书馆的各项活动,如文献展览、讲座和培训等,丰富师生的学术文化生活。
此外,管理员还需要处理读者的借阅和归还手续,提供帮助和咨询,解答读者的问题和需求。
参考咨询员的岗位职责主要包括为师生提供参考咨询和信息检索服务。
参考咨询员是图书馆的重要联系人,他们需要了解师生的需求,提供专业的参考咨询和图书推荐。
他们需要熟悉图书馆的藏书和数据库,了解各类学术资源的获取和使用方法。
此外,参考咨询员还需要掌握学术论文写作和科研方法,为师生提供学术写作和科研指导。
他们还需要及时了解学术界的最新动态和研究成果,为师生提供最新的学术资源和信息。
技术支持员的岗位职责主要包括图书馆信息技术系统的维护和支持。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成为趋势。
技术支持员需要负责图书馆的网络系统和数据库的维护和管理。
他们需要监测网络和数据库的运行情况,及时解决故障和问题,确保师生顺利访问和使用图书馆的信息资源。
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工作初探
【摘要】高校图书馆员随着时代的变化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积极转变观念和服务服务态度。
坚持一切为了读者,一切服务读者的工作理念,感悟学科馆员服务的责任,以利提升图书馆服务水平。
【关键词】服务理念学科馆员制度;高校图书馆
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网络化、知识化社会,学科建设是作为高等学校各项工作的核心加以建设的,而学科馆员制度建设则作为对学科服务的不可缺少的条件加以建设的。
高校图书馆能否利用信息技术、数字技术适应自动化的转型;用户如何在浩瀚的文献信息中高效、快速地找到有用的信息;同时,高校教学与科研的发展也要求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这些都促使高校图书馆服务方式由传统的在图书馆内以文献检索服务为主,向现代的走出图书馆嵌入用户群进行学科化服务转换,同时也促使学科馆员应运而生。
学科馆员是馆员学科服务的高级模式,是高校图书馆参考咨询工作的发展方向。
学科馆员制度起源于美国和加拿大的研究型大学图书馆,发展至今已具有多重角色,如学术联系人、学科专家、学科咨询员、采访专家等。
目前国内大多数重点高校图书馆已建立了学科馆员制度,开展有针对性的学科信息咨询和科研辅助服务,并在深化读者服务和优化图书馆资源建设方面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就。
一、学科馆员与大学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关系
大学图书馆信息服务包括参考咨询服务、数据库培训、新书预告、信息服务月及主题沙龙等各项活动,还停留在显性普惠层面。
必须
重视基础型学科服务,只有夯实基础,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嵌入型个性化服务。
高校图书馆应围绕学校总体发展战略,建立泛学科化服务体系,为教、学、研提供全方位支撑。
学科馆员应主动与学科用户沟通,通过对学科用户、科研骨干、学科带头人的调查,及时了解他们的科研课题进展和文献需求情况,并根据调查内容建立用户及学科科研项目档案,有针对性地展开跟踪、定题咨询等多种形式的服务,为他们代查、代译文献资料,提供科研立项、课题论证、最新信息报道等服务,根据需要随时将最新信息在网上传输,从课题立项到成果鉴定,自始自终进行跟踪服务。
(1)充分利用图书馆的服务工具,如中外文数据库,引文分析系统等,对学校教学科研活动、科研成果文献等内容进行整体检索分析。
(2)为读者提科学依据,参与学校科研服务。
(3)组织、参与各类文化活动,建立图书馆、各院系和数据库商等之间良性互动合作关系。
通过各类培训活动提升师生的综合信息素质;通过与具体学科院系的深度合作,深入用户群,为用户提供深层次、个性化服务。
(4)建立学术机构知识库。
学科馆员工作与大学图书馆发展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没有好的文献信息保障,就不可能有高素质的学科馆员队伍,学科馆员制度建设作为学科建设的必备条件加以建设,随学科及图书馆的发展而发展。
二、学科馆员必备的素质
(一)崇高的职业道德
良好的职业素养是为读者提供优质高效服务的前提和保障。
学科馆员需要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品质、强烈的事业感和良好的图书馆员职业操守,做到爱岗敬业,诚实守信,遵守服务公约,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积极参与图书馆管理,牢固树立“读者至上”的服务理念,甘于奉献、甘为人梯的自我牺牲精神和意识。
(二)深厚的学科专业知识和专业背景
学科馆员应该具备专业学科背景,精通图书情报知识,熟悉馆藏,文献检索能力较强,充分利用其兼备学科知识与图书情报工作技能的能力,主动向院系用户提供具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服务。
起到高校图书馆与学科用户、院系之间,馆藏资源与教学、科研之间、各用户之间联系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三)强大的营销沟通能力
图书馆浩瀚的馆藏信息资源是通过学科馆员向用户输送的。
良好的沟通能力能加强学科馆员与读者之间的互动和合作,使问题简单化、明了化,提高学科课题的创意形成和信息处理能力,促进问题的解决。
(四)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学科馆员是一个整体,不仅强调个人的工作成果,更强调的整体业绩,所依赖的不仅是集体讨论和决策以及信息共享和标准强化,更注重通过成员的共同努力,得到超过成员个人业绩的总和的集体成果,其核心是共同奉献。
在信息剧增的今天,用户对信息的需求远远超过了任何个人甚至是一个图书馆所能提供的范围,只
有依靠组织力量,相互配合,发挥团队精神,集体智慧,加强协同机制建设与培育,把学科馆员组作为团队来建设,才能成功获取用户的信任和认可,因此团队精神显得尤为重要。
三、学科馆员的工作职责
根据学科馆员的角色定位,学科馆员承担的工作职责。
体现学科馆员的价值,充分发挥学科馆员的作用,实现图书馆实行学科馆员制度、提升图书馆服务水平和社会地位的最终目的。
(一)负责馆藏资源建设。
学科馆员应该充分了解各院系的学科发展对图书馆文献资料的需求,收集院系推荐书目等各种信息,并加以反馈。
在高校数字馆藏建设中,根据对口院系师生反馈的意见对图书馆的资源进行整合,遵循用户需求与学科资源建设的特色性及系统性并重的原则建设馆藏资源,并及时向对口院系的师生通报图书馆新增文献资料。
(二)答疑解惑,建立用户信息库
洞悉专业学科的发展现状,准确把握该学科研究的热点、难点问题。
应积极开展专业学科发展方向预测,能够对学科专业的发展趋势提出自己的见解。
在专业人员选择研究方向、确定研究课题时可以给他们提供有力的帮助,同时对各学科专业用户进行数据库培训,建立用户信息库,提高用户的信息素养水平。
(三)负责收集、整理学科专业的信息资源
学科馆员要善于挖掘信息,善于从别人不注意的地方发现有用的信息,还要积极撰写专业文献信息综述,尤其要通过文献信息
研究,提出自己对学科信息的独到见解,进行知识创新,为专业研究人员利用文献信息提供参考和帮助。
(四)参与教学科研
俗话说,要想知道李子的滋味必须亲口尝一尝。
学科馆员要为科研和教学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还
必须亲自参与到教学科研活动之中。
学科馆员要凭借自己的知识结构优势在教学科研活动中占据一席之地。
只有如此,才能真正融入教学和科研活动之中,准确掌握教学和科研中的信息需求,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体现出自己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的价值。
总之,学科馆员要加强与科研管理部门的合作,如有条件还要参与科研管理。
通过参与科研管理了解本学科专业在研课题的总体情况,从而使自己的研究和服务更有针对性,并为立项新课题提供选题和方向。
同时通过参与科研管理的便利条件密切与科研人员的关系,真正与他们打成一片,使自己真正融入科研的氛围之中,体会到科研的感觉,进入科研的角色。
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进而促进信息服务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吴秀娟,孔为民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必将取代采访馆员大学图书情报学刊 2012年11月第30卷第6期
[2]张琳北京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实施现状调研与分析图书馆学研究 2012. 20
[3]祝茜,张梅,黄月洁,穆晓倩对学科馆员几个问题的初探科
技视界 2012年9月第27期
[4]张华感悟学科馆员服务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12年9月第18 期总第268 期
[5]贾萍高校图书馆的学科馆员知识服务图书馆学刊 2012年第1期
[6]柯平,唐承秀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工作创新—兼谈南开大学图书馆开展学科馆员工作的经验大学图书馆学报 2003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