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差错控制与信道编码数据通信原理
- 格式:ppt
- 大小:8.47 MB
- 文档页数:89
信道编码和差错控制编码信道编码和差错控制编码是通信领域中的重要概念,它们有密切的联系,但并非完全等同。
信道编码是一种广义的概念,而差错控制编码是信道编码的一种特殊形式。
信道编码是一种提高数字信号传输可靠性的有效方法。
它的主要目的是在发送端的信息码元序列中加入一定的冗余度,以增加信号的抗干扰能力。
在接收端,利用这些冗余信息来检测和纠正传输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错误。
信道编码可以降低误码率,提高数字通信的可靠性。
差错控制编码是信道编码的一种特殊形式,主要目的是在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实现差错检测和纠正。
根据差错控制方式的不同,差错控制编码可以分为以下三种:1. 检错重发(ARQ):在发送端发送能够检测错误的码,接收端收到通过信道传来的码后,根据编码规则判断收到的码序列中有无错误。
若发现错误,则通过反向信道把这一判决结果反馈给发端。
发端根据这些判决信号,把接收端认为有错误的信息再次传送,直到接收端认为正确为止。
这种方式需要具备双向信道。
2. 前向纠错(FEC):发送端发送能够被纠错的码,接收端收到这些码后,通过纠错译码器不仅能自动发现错误,而且能够自动纠正接收码字传输中的错误。
这种方式不需要反向信道来传递重发指令,也不存在由于反复重发而带来的时延,实时性好。
纠错设备要比检错设备复杂,纠错能力越强,编译码设备就越复杂。
3. 混合纠错:信头差错校验法(HEC)是一种混合纠错方式,它结合了ARQ和FEC的优点。
在发送端,对信息码元添加一定的校验位;在接收端,首先利用校验位进行差错检测,若发现错误,则请求重发。
这种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传输错误,提高通信质量。
总结一下,信道编码是一种广义的概念,包括差错控制编码在内。
差错控制编码是信道编码的一种特殊形式,主要目的是在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实现差错检测和纠正。
信道编码和差错控制编码都是为了提高通信系统的可靠性和抗干扰能力。
差错控制与信道编码数据通信原理1. 引言在数据通信中,差错控制和信道编码是两个重要的概念。
差错控制是指通过在发送端和接收端添加一些冗余信息,以检测和纠正数据传输中出现的错误。
信道编码则是通过对数据进行编码,在发送端添加一些冗余信息,以提高在有噪声或其他干扰的信道中的传输质量。
本文将介绍差错控制和信道编码的基本原理及其在数据通信中的应用。
2. 差错控制差错控制是一种在数据传输中检测和纠正错误的技术。
它可以有效地减少在数据传输过程中产生的差错,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差错控制一般包括两个主要方面:错误检测和错误纠正。
2.1 错误检测错误检测是指通过在数据中添加冗余信息,使接收端能够检测出在传输过程中是否发生了错误。
常见的错误检测方法包括纵向冗余校验(Vertical Redundancy Check,简称VRC)、循环冗余校验(Cyclic Redundancy Check,简称CRC)等。
在VRC中,数据在传输前会添加一个校验位,该校验位是通过对数据中每个字节进行奇偶校验得到的。
接收端在接收到数据后,会重新计算校验位,并与接收到的校验位进行比较,从而判断出是否存在错误。
在CRC中,数据在传输前会进行一系列的运算,生成一段校验码,并将该校验码添加到数据中。
接收端在接收到数据后,会重新进行运算,生成校验码,并与接收到的校验码进行比较,从而判断是否存在错误。
CRC具有更高的错误检测能力,广泛应用于数据通信中。
2.2 错误纠正错误纠正是指通过添加冗余信息,使接收端能够检测出并纠正在传输过程中发生的错误。
常见的错误纠正方法包括海明码(Hamming Code)和奇偶校验码等。
在海明码中,数据会经过一系列的运算,生成一段冗余码,并将该冗余码添加到数据中。
接收端在接收到数据后,会进行一系列的运算,检测并纠正数据中的错误。
海明码具有较好的纠错能力,广泛应用于存储介质和数据通信中。
在奇偶校验码中,数据在传输前会进行奇偶校验处理,生成一个校验位,并将该校验位添加到数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