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猪批次化管理执行方案
- 格式:pdf
- 大小:325.14 KB
- 文档页数:1
2、18天后停⽌饲喂⼀天半,在第20天上午注射⾎促性素⼀⽀;
3、间隔3天后在第23天下午注射⽣源⼀⽀;
4、间隔1天,第24天下午所有母猪配种,第25天上午再配⼀次。
☆注意事项
1、本程序适⽤于正常⽣长的后备母猪,如有条件,在限位栏饲喂及配种;
2、烯丙孕素在喂料前饲喂,以⽅便母猪吸收,每天在固定时间使⽤饲喂枪饲喂⼀次,饲喂量5毫升/头;
3、后备母猪饲喂流程不变,配种前15天做好短期优饲;
4、注射⽣源当⽇⽤公猪查情,如有静⽴反应的母猪,根据静⽴状态在注射⽣源后⽴刻输精或间隔6-8⼩时后输精,查情和配种⽅法按原来的⽅式进⾏;
5、操作过程中必须严格执⾏程序
部分母猪注射⽣源24⼩时后静⽴反应不明显或⽆发情特征,但不管发情表现如何,都要严格执⾏定时输精程序,定时输精。
一、前言母猪批次化生产是一种高效、科学的养殖管理模式,通过合理安排母猪的发情、配种、分娩和断奶等生产环节,提高母猪的繁殖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实现猪场的经济效益最大化。
以下为母猪批次化生产月工作计划。
二、工作目标1. 提高母猪繁殖效率,降低仔猪死亡率;2. 确保母猪健康,减少疾病发生;3. 优化猪场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4. 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三、工作内容1. 发情检测与配种(1)每天对母猪进行发情检测,确保及时发现发情母猪;(2)根据母猪发情情况,合理安排配种时间;(3)使用优质精液,提高受胎率。
2. 妊娠管理(1)加强妊娠母猪饲养管理,确保营养充足;(2)定期检查母猪健康状况,预防疾病发生;(3)做好产前准备工作,包括产房清洁、消毒等。
3. 分娩与产后管理(1)母猪分娩时,及时观察产程,确保母仔安全;(2)产后及时进行仔猪护理,包括剪牙、断尾、去势等;(3)加强母猪产后营养供给,促进母猪恢复。
4. 断奶与保育(1)按照计划进行断奶,确保仔猪健康成长;(2)对断奶仔猪进行分群,提高饲养管理效率;(3)做好保育阶段疾病预防,确保仔猪成活率。
5. 疾病防控(1)严格执行生物安全措施,减少疾病传播;(2)定期对猪舍、设备等进行消毒,保持环境卫生;(3)加强猪群免疫,提高猪群免疫力。
6. 数据统计与分析(1)对母猪批次化生产过程中的各项数据进行统计;(2)分析生产数据,找出生产中的不足,及时调整生产计划;(3)总结经验,不断提高生产管理水平。
四、工作要求1. 全体员工要充分认识母猪批次化生产的重要性,提高生产积极性;2. 严格执行各项生产操作规程,确保生产质量;3. 加强团队合作,提高工作效率;4. 定期对生产人员进行培训,提高生产技能。
五、总结通过母猪批次化生产月工作计划的实施,提高母猪繁殖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实现猪场的经济效益最大化。
同时,加强员工培训,提高生产管理水平,为猪场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猪场批次化生产具有工业化特征,母猪批次化生产由“批次分娩”发展而来,是指利用生物技术手段有计划地实施母猪批次化繁殖生产,从而实现猪场生长猪的“全进全出”批次化生产。
非洲猪瘟暴发后,随着散养户退出和规模猪场急剧扩张,传统的连续生产方式已经无法适应生猪产业发展需求,高效、安全、可控的“批次化生产”理念得到养猪人的认可,并在生猪养殖企业大规模推广应用。
批次化生产不是单一技术,而是一套完整、高效、可控的技术体系,涉及母猪发情周期同步化、同期发情、同步排卵、定时输精及同步分娩等繁殖调控技术。
目前,根据批次化生产所采用的繁殖调控技术种类和数量,形成以定时输精技术为核心的“精准式母猪批次化生产”和“简约式母猪批次化生产”两种类型。
1 批次化生产模式基于批次生产时间间隔不同,批次化生产模式主要分为1周批、2周批、3周批、4周批、5周批等整母猪批次化生产及管理新技术秦玉圣,庞明月,蔡家宝,白佳桦,刘 彦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北京 100097) 基金项目: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北京市创新团队项目(BAIC05-2024);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创新能力建设专项(KJCX20230218)作者简介:秦玉圣,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动物繁殖调控*通信作者:刘彦,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动物繁殖调控周批次和9 d 、11 d 、18 d 、36 d 等非整周批次。
不同生产模式各具不同优势,但均可有效阻断疫病在不同批次猪只间的交叉感染,提升猪场生物安全水平的同时提高猪只免疫水平、营养状态和出栏的整齐度。
2 批次化生产新技术批次化生产的核心是母猪定时输精技术,随着对批次化生产效率的要求提高,定时输精精准性随之升高,文章总结盘点批次化生产定时输精技术主要环节的新进展,为高效精准批次化生产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2.1 发情周期同步化烯丙孕素是批次化生产的主要激素之一,饲喂烯丙孕素可抑制母猪卵泡发育从而抑制发情,停止饲喂后解除了对卵泡发育的抑制作用,卵泡启动生长,该激素被广泛地用于定时输精母猪发情周期同步化。
浙江畜牧兽医2018年第4期櫇櫇櫇櫇櫇櫇櫇櫇殱殱殱殱经验交流母猪生产批次化管理 1 母猪批次化生产实例母猪的批次化生产可以改变原有的连续生产方式,将同批次母猪进行同期的断奶,发情,配种和分娩,并且每个操作环节都集中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每栋栏舍采用全进全出的方式饲养,这样极大地提高了猪场设备利用率,更利于猪场进行工厂化的高效管理。
以下为一实例。
浙江某生态猪场,母猪存栏900头。
2016年10月份之前,该场采用连续式生产方式。
此后,该场采用周批次生产,每周只断奶1次,断奶时间固定为每周六。
2017年12月份开始,该场采用三周批次生产。
三周批次相对于周批次,员工的休假时间会比较充足。
在原有的周批次生产基础上,要使用烯丙孕素将连续3个周批次的断奶母猪集中到一起发情。
例如,将第1,第2和第3批次的猪调整到相同的发情节律,可以在1批次和2批次猪正常断奶前1d分别开始饲喂烯丙孕素,每天饲喂5mL。
这两批猪都一直喂到第3批次猪正常断奶前1d。
停喂后,1批次和2批次猪会与3批次猪在断奶后4d至6d集中发情。
对于不在大配周的返情猪和上批次断奶后7d内未发情的猪统一饲喂烯丙孕素压制到正常批次断奶前1d,停喂烯丙孕素后24h,肌注氯前列醇钠0.2mg,同时肌注PMSG(血促性素)1000IU,72h后肌注戈那瑞林(舒牛)100μg,以便提高这些猪的利用率。
在后备母猪入群方面,该场做好了后备母猪的情期记录,选取有正常情期的后备母猪,根据其发情记录和每批次大配周的时间节点,确定入群后备母猪的节律调整方案。
后备母猪一般在停喂烯丙孕素后5至7d发情。
为了提高猪群断奶后7d内发情率,该猪场所有断奶母猪在断奶后24h内统一肌注氯前列醇钠0.2mg,有助于溶解黄体,促进卵泡发育。
目前三周批次生产已经调整好了4个批次,这些批次的7d断配率为93%,前3个批次的受孕率为87%。
宁波第二激素厂作为国内动物繁殖激素产品领域的排头兵企业,积极探索行业发展方向,努力打造高品质服务型专业产品供应商,为中国养猪业发展贡献力量。
母猪批次化生产的技术与管理要点1.环境设计和管理:母猪批次化生产的前提是提供良好的生产环境。
必须建立合适的饲养场地,确保供水、通风、照明等设施满足母猪的需求。
同时,要定期对饲养环境进行卫生消毒,保持场地的清洁和卫生。
2.母猪选配:选择适应当地气候和饲养管理条件的母猪品种进行选配,以提高生产性能。
在选配时应考虑母猪的生产性能、遗传背景、遗传缺陷等因素,选择优质母猪进行繁殖。
同时,要保持一定的育种间隔,避免连续配种导致母猪生产性能下降。
3.配种管理:配种是母猪批次化生产的重要环节。
要根据母猪的性发育情况和排卵期,合理安排配种时间。
可以采用自然配种或人工授精的方式进行配种,确保配种的成功率。
此外,要进行配种记录,及时记录母猪的配种时间和配种公猪的相关信息。
4.妊娠管理:母猪进入妊娠期后,需要进行适当的管理。
要注意饲养和管理妊娠母猪的饲料营养,保证其身体健康和健康胎仔的发育。
同时,要进行妊娠检查,及时排除受孕失败或异常妊娠的母猪,以保证健康胎仔的出生。
5.分娩和断奶:母猪进入产仔期后,需要进行相应的分娩和断奶管理。
在分娩前应做好产房的准备,确保母猪的分娩过程顺利进行。
分娩后,要及时对新生仔猪进行断脐处理、保暖和护理。
在断奶时要注意逐渐减少仔猪对母猪的依赖程度,合理调整饲喂方式和饲喂量。
6.猪群管理:母猪批次化生产中,必须合理划分猪群,根据母猪的生产周期进行分批管理。
每批猪群的规模要适中,以便保证饲养管理的效果和管理人员的操作便利。
同时,要进行猪群的血统登记和健康检测,定期对猪群进行疫苗接种和驱虫等防疫措施。
7.数据记录和分析:母猪批次化生产需要进行详细的数据记录和分析,以便了解猪群的生产性能和经济效益。
要记录母猪的配种、妊娠、分娩以及仔猪的成长发育等相关数据。
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潜在问题,并进行相应的改进措施。
8.疾病防控:母猪批次化生产中,要注意对猪群的疾病防控。
建立完善的疫情报告和监控制度,定期进行健康检测,确保猪群的健康。
猪场批次化生产操作流程
答案:
猪场批次化生产操作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子宫炎症控制。
这包括产程监控、产后卫生处理、清宫处理、长
效消炎和三级评估。
2.集中筛查。
对母猪进行异常四段式筛查,包括后备母猪在情期管
理中的筛查、断奶当天在产房的筛查、超期猪在断奶后的筛查、妊娠舍在平常巡栏孕检后的筛查。
3.短期优饲。
这包括营养优、环境优和管理优,如调整母猪的膘情
和健康状况。
4.合理使用公猪。
在母猪断奶后第二天和后备母猪停药后第二天诱
情,确保每头母猪和公猪的诱情时间接触超过30秒。
5.精液检查。
对每批次精液、每头公猪精液、每个包装内精液和冰
箱每层精液进行抽检,以评估精液活力。
6.适时输精。
最佳配种时间以静立反射为标准。
7.规范配种操作。
运用常规仿生七字诀和深部流水线式输精。
8.强化异常母猪管理。
原则是早发现、早记录、早处理。
9.数据分析改进。
做好标记系统表、批次分析表、清单式检查表、
改进措施分工推进表等的分析、改进。
以上步骤构成了猪场批次化生产操作的基本流程,通过这种管理方式,可以提高猪场的生产效率和管理效果。
母猪的批次化生产技术批次化管理最早源于工业批次化管理,再逐渐磨合转变为母猪等畜禽生产批次化管理。
母猪生产批次化管理是利用现有生物技术,根据母猪群大小进行批次化生产,达到同时发情、同时排卵、同时配种和同时分娩的目的。
一、施行母猪生产批次化管理的原因在传统连续式流程生产养殖模式下,通常采用常规自繁自养的养殖单元生产模式,这种生产模式带来了一些生产的弊端。
例如:猪群整齐度差,免疫合格率低,起不到保护作用;不同日龄、体重混养同一栋,共用通风排水系统,疾病传播速度快;空栏清洗、消毒不彻底;应激性大,生长速度、饲料利用率低;工作繁重,休息时间无法保证;更重要的是母猪生产易造成季节性波动。
由图1数据我们可以看到,一年四季繁殖母猪群的生产力是不均衡的,尤其表现在每年6、7、8月份所处的高温季节。
那么,高温究竟会对母猪的生产性能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首先,会推迟后备母猪的性成熟(即推迟首次发情的时间)。
其次,会改变母猪的发情行为,表现在发情推迟的母猪所占的比例增加、发情周期异常、乏情猪数量增加,以及母猪断奶发情间隔延长。
第三,降低配种受胎率和分娩率。
第四,增加了流产和死胎的发生,减少母猪窝产仔数。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德国母猪的淘汰制度十分严格,对不发情、返情和空怀母猪常直接淘汰,留下最好的母猪,再加上良好的健康管理和降温设施,所以在高温季节两胎以上的母猪繁殖性能也会较稳定些。
二、母猪生产批次化管理技术的主要内容为实施母猪生产批次化管理,我们首要做的就是理清猪场目前的状况,包括母猪的体重、体况,气候状况(即温度、通风和湿度及其相关因素),水质和饲料。
在改善猪场现有状况后,可以更好的实施母猪生产批次化管理技术。
母猪生产批次化管理技术的主要包括定时输精技术和和分娩同期化技术。
2.1 定时输精技术定时输精技术又可细分为性周期同步化、发情同步化(卵泡发育同步化)、排卵同步化和人工授精技术。
2.1.1 如何做好性周期的同步化。
母猪批次化生产的技术与管理要点
一、技术要点:
1.系统合理的繁殖管理:通过挑选良种母猪,保证繁殖的优质猪苗,
同时要进行科学配种、合理控制产后恢复期,提高母猪的产仔数和存栏率。
2.营养管理的科学化:母猪在繁殖期、断奶期和哺乳期的饲料需求不同,需根据不同阶段的营养需求,合理配置饲料配方,提供充足的营养,
保证母猪的生产性能。
3.环境条件的改善:提供适宜的温度、湿度、通风等环境条件,保持
舒适的饲养环境,减轻母猪的应激反应,提高母猪的生产能力。
4.疾病防控:加强疫病防控措施,定期做好疫苗接种、驱虫、消毒等
工作,以减少疾病的发生,提高仔猪的存活率。
二、管理要点:
1.分区管理:母猪批次化生产需要将母猪分组管理,按照繁殖期、断
奶期等不同阶段划分猪舍,以实现针对性的管理和照顾,减少交叉感染和
应激反应。
2.数据记录与分析:建立完善的数据统计系统,记录母猪的配种、产仔、存栏等数据,定期进行数据分析,掌握猪群的生产情况,及时采取措
施进行调整和改进。
3.配种管理:根据母猪的繁殖能力、产仔情况、遗传背景等因素,合
理安排母猪的配种,提高后代的良种比例,进一步提高猪场的繁殖效益。
4.制定科学的养殖计划:根据猪场的规模、资源情况等因素,制定科学的养殖计划,包括猪舍的建设规划、饲料供给计划、疫苗接种计划等,保证养猪过程的协调有序。
综上所述,母猪批次化生产的技术要点包括合理的繁殖管理、科学的营养管理、良好的环境条件和疾病防控措施;管理要点包括分区管理、数据记录与分析、配种管理以及制定科学的养殖计划等。
只有兼顾技术和管理,才能实现母猪批次化生产的高效、规模化和经济效益最大化。
母猪批次化管理以母猪批次化管理为标题,我们来探讨一下母猪批次化管理的重要性及其实施方法。
母猪批次化管理是现代养猪业中的一种重要管理模式,通过合理的选配、饲养和繁殖安排,将母猪的生产周期进行统一,实现高效、规模化的养殖管理。
这种管理模式可以提高养猪场的生产效益,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
母猪批次化管理可以提高养猪场的生产效益。
传统的养猪方式,母猪的繁殖周期不一致,导致每个时期都有不同年龄的猪只需要进行不同的饲养管理。
而采用批次化管理后,母猪的繁殖周期得到统一,养殖场可以针对同一批次的母猪进行统一的饲养管理,提高养殖效率,减少饲养成本。
母猪批次化管理可以降低生产成本。
批次化管理可以实现母猪的集中配种和分娩,减少了母猪之间的空窗期,提高了母猪的利用率。
此外,批次化管理可以统一饲养管理措施,减少了管理人员和饲料的浪费,降低了生产成本。
那么,如何实施母猪批次化管理呢?首先,需要对母猪进行合理的选配。
选择具有良好遗传背景和生产性能的母猪,确保繁殖后代的品质和产仔数量。
其次,需要制定科学的饲养管理方案。
根据母猪的不同生产阶段,制定相应的饲养和管理措施,确保母猪的健康和生产能力。
同时,还需要定期对母猪进行体检和疫苗接种,预防疾病的发生,保障母猪的生产能力。
母猪批次化管理还需要合理的繁殖安排。
根据母猪的发情情况和繁殖能力,合理安排母猪的配种时间,确保每个批次的母猪都能按时配种和分娩。
此外,还需要注意母猪的营养配给,根据母猪的生产阶段和体重,制定科学的饲养配方,保证母猪的营养需求,提高繁殖效果。
在实施母猪批次化管理的过程中,还需要加强养殖人员的培训和管理。
养殖人员需要具备专业的养猪知识和技能,能够熟练掌握母猪的饲养管理技术,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母猪的健康和生产效益。
母猪批次化管理是现代养猪业中的一种重要管理模式,通过合理的选配、饲养和繁殖安排,可以提高养猪场的生产效益,降低生产成本。
在实施过程中,需要科学制定饲养管理方案,合理安排母猪的繁殖和配种时间,并加强养殖人员的培训和管理。
母猪批次化生产管理技术1. 引言母猪的批次化生产管理是养殖行业中的一项重要技术,通过合理的管理和调控,可以实现优质猪种的繁殖与生产。
本文将介绍母猪批次化生产管理技术的相关原理和实施方法。
2. 批次化生产的概念批次化生产是指将同一配种动作的母猪群体划分为不同的组别,以确保每一组母猪在同一时间内均能产仔。
通过按照一定的时间间隔进行配种和分娩,可以实现母猪的连续繁殖。
3. 批次化生产管理的原则3.1 时间管理母猪的发情周期一般为21天,最佳配种时间为发情开始后的1-3天。
批次化生产管理要合理把握配种时机,保证不同批次的母猪在同一时间内发情和配种。
3.2 猪群划分母猪群体应根据年龄、体型和生产力等指标进行合理划分,以便进行更精细化管理和配种控制。
3.3 饲养管理合理的饲养管理对于母猪的批次化生产至关重要。
包括饲养环境的控制、科学饲料的配比以及定期的疫病防控等方面。
3.4 繁殖策略合理的繁殖策略可以提高母猪的生产性能和繁殖效果。
包括选择合适的种猪、精确定时配种、科学控制配种次数和分娩间隔等。
4. 批次化生产管理的操作步骤4.1 配种筹备根据母猪实际情况,确定配种计划,包括配种时间、种猪选择和数量等。
4.2 配种操作根据配种计划进行配种操作,记录相关数据,如配种日期和配种次数等。
4.3 妊娠管理对已配种的母猪进行妊娠管理,包括饲养管理、定期检查孕畜情况以及预防和控制疾病等。
4.4 分娩管理对即将分娩的母猪进行特殊管理,提供适宜的产仔环境和营养,保障新生猪的健康和生存率。
4.5 断奶和转舍新生猪断奶后,根据猪群划分和猪场需求,进行合理的转舍安排。
5. 批次化生产管理的优势5.1 提高养殖效益通过批次化生产管理,可以实现母猪的连续繁殖,提高猪场的产仔率和育肥率,从而提高养殖效益。
5.2 降低劳动强度批次化生产管理可以将母猪的分娩时间集中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减少了分娩时的劳动强度和管理难度。
5.3 提高猪群健康通过科学的饲养管理和疫病防控措施,可以提高母猪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降低猪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