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课程教学大纲参考体例-中国海洋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 格式:doc
- 大小:51.50 KB
- 文档页数:4
中国海洋大学数据库系统课程大纲(理论课程)英文名称(Database System)【开课单位】信息学院【课程模块】专业知识【课程编号】0711******** 【课程类别】必修【学时数】64 (理论48 实践16 )【学分数】 3.5一、课程描述本课程大纲根据2011年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或制定。
(一)教学对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二)教学目标及修读要求1、教学目标(课程结束后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个层面达到的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数据库系统的基本理论和内容,了解数据库系统的核心技术及其实现,了解有关数据库系统研究的最新进展,能够设计和实现大型的数据库应用系统。
从而认识到数据库系统在大型应用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尤其是认识到我们国家在数据库系统方面与世界的差距,为学生将来参与有关数据库系统方面的研究奠定必要的知识基础。
2、修读要求(简要说明课程的性质,与其他专业课程群的关系,学生应具备的基本专业素质和技能等)《数据库系统》是计算机科学与应用专业的专业课,是专业知识教育层面的必修课,其先修课为集合论与代数结构、数据结构与算法,是数据库系统课程设计的先修课。
(三)先修课程(参照2011版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名称,课程名称要准确)先修课为集合论与代数结构、数据结构与算法。
二、教学内容(一)第一章绪论1、主要内容:阐述数据库的基本概念,介绍数据管理技术的进展情况、数据库技术产生和发展的背景,数据模型的基本概念、组成要素和主要的数据模型,概念模型的基本概念及ER方法,数据库系统的三级模式结构以及数据库系统的组成。
2、教学要求:(按照掌握、理解、了解三个层次对学生学习提出要求)本章讲解的数据库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是学习后续各个章节的基础。
学习本章的目的在于了解基本知识,掌握基本概念,为以后的学习打好扎实的基础。
3、重点、难点:重点:牢固掌握概念模型的基本概念及其主要建模方法ER方法;掌握关系数据模型的相关概念、数据库系统三级模式和两层映像的体系结构、数据库系统的逻辑独立性和物理独立性等;对于如何通过ER方法描述现实世界的概念模型要做到能够举一反三的程度。
中国海洋大学光谱学课程大纲(理论课程)英文名称SPECTROSCOPY【开课单位】物理系【课程模块】专业知识【课程编号】【课程类别】选修【学时数】36 (理论28 实践8 )【学分数】2备注:课程模块为公共基础、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知识或工作技能;课程类别为必修或选修。
一、课程描述本课程大纲根据2011年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或制定。
(一)教学对象物理学专业、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等具有原子物理专业基础的高年级本科生(二)教学目标及修读要求1、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光谱学的原理和特点,知识认识物质结构同光谱之间的联系,进一步了解光谱学在现代生活、科技等领域中的应用。
通过了解光谱理论与技术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同物理、化学、光学等学科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学习意识和创新意识。
2、修读要求光谱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课程,主要研究光与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现象及作用机理,并被广泛应用于物质结构研究和分析。
课程介绍光谱学的基本概念、原理、有关计算与应用,在内容上包括原子光谱、分子光谱,振动光谱、转动光谱、电子光谱和散射光谱等。
通过光谱学基础课程的学习,进一步理解物质的能级结构与光谱的关系,掌握光谱学的基本概念与原理,对激光及激光光谱技术有一定的了解,了解光谱技术在实际中的应用;能够与本专业知识相结合,了解本专业知识同光谱学知识之间的相互促进关系,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独立思考能力。
(三)先修课程(参照2011版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名称,课程名称要准确)量子物理二、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讲述原子光谱和双原子分子光谱,具体内容及要求如下:绪论了解光谱学的研究对象和发展过程,它在新科学上的应用范围和发展。
第一章光谱概述1. 主要内容: 光的基本性质和光和物质相互作用的经典规律;发光和光谱物理机理;吸收、发射和散射光谱等基本概念;光谱学的应用。
2. 教学要求:了解光的基本性质和光和物质相互作用的经典规律;掌握发光和光谱物理机理;熟悉吸收、发射和散射光谱等基本概念;了解光谱学的广泛应用。
中国海洋大学计算机视觉课程大纲(理论课程)英文名称:Computer Vision【开课单位】信息学院计算机系【课程模块】工作技能【课程编号】080504301305 【课程类别】选修【学时数】68 (理论51 实践17 )【学分数】3.5一、课程描述(一)教学对象计算机相关专业学生。
(二)教学目标及修读要求1、教学目标了解计算机视觉的应用领域,掌握基本的图像分割、特征检测、聚类及分类算法,理解相机模型以及相机标定方法,学会利用已有相关算法,使用OpenCV进行相关视觉应用的开发。
2、修读要求计算机视觉属于计算机专业的一门新课,和研究前沿结合的比较紧密,需要学生具有数字图像处理、计算机图形学以及线性代和概率论方面的基础。
(三)先修课程数字图像处理。
二、教学内容(一)绪论1、主要内容:介绍计算机视觉的基本概念,应用领域,发展历史等相关内容。
2、教学要求:了解计算机视觉的应用领域及学习的内容。
(二)第二章图像形成1、主要内容:几何基元和变换,光度测定学的图像形成,数字摄像机。
2、教学要求:理解图像形成的物理过程,包括相机镜头的物理特性对图像形成过程的影响,掌握3D到2D的投影变换,掌握相机内参和外参的概念。
3、重点、难点:相机内参和外参的标定。
(三)第三章图像处理1、主要内容:点算子,线性滤波器,其他邻域算子,傅里叶变换,几何变换等。
2、教学要求:掌握数字图像处理课程相关的基本内容,包括空间域的图像处理及频率域的图像处理基本方法。
3、重点、难点:傅里叶变换。
(四)第四章特征检测与匹配1、主要内容:图像的点与块,图像的边缘,直线。
2、教学要求:理解图像特征的概念,掌握几种特征(点、块、边缘、直线)的检测方法,了解特征匹配的在图像拼接及相机标定等方面的应用。
3、重点、难点:几种特征描述子的生成过程。
(五)第五章图像分割1、主要内容:活动轮廓,基于区域的分割。
2、教学要求:掌握几种流行的图像分割方法,包括基本的阈值方法,活动轮廓方法,基于聚类的方法。
中国海洋大学光信息处理技术课程大纲(理论+实验课程)英文名称:Information Optics【开课单位】物理系【课程模块】专业知识【课程编号】【课程类别】必修【学时数】64 (理论32 实践32 )【学分数】 3一、课程描述本课程大纲根据2011年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一)教学对象: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二)教学目标及修读要求1、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学习光信息处理技术基础理论,结合光学信息处理技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开拓学生理论用于实践的方法和创新思路。
掌握光信息处理的基本实验技能。
为从事光学信息处理工作和近代光学信息处理技术的学习打下基础。
2、修读要求光信息处理技术是依据信息与电子科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为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目标而开设的。
是专业必修课并且是一门主干课。
学生应预修普通物理、高等数学,傅立叶变换,光学等课程。
(三)先修课程:(参照2011版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名称,课程名称要准确)光学二、教学内容(一)总论(或绪论、概论等)1、主要内容:信息光学的范畴,信息光学的发展与现代特征,光信息处理实例2、教学要求:掌握信息光学的主要内容构成,了解信息光学的发展与现代特征。
通过实例加深感性印象提高学习兴趣3、重点、难点:信息光学的范畴(二)第一章:光场的表示1、主要内容:Maxwell方程,平面波,球面波,光波的复数表达,光波的空间频率,平面波的角谱。
2、教学要求:熟练掌握3、重点、难点:光波的空间频率,平面波的角谱。
(三)第二章:标量波衍射理论基础与傅立叶光学基础1、主要内容:基尔霍夫积分定理,基尔霍夫衍射公式,菲涅耳衍射,夫朗和费衍射,夫朗和费衍射的傅立叶变换关系,2、教学要求:熟练掌握3、重点、难点:夫朗和费衍射的傅立叶变换关系。
4、其它教学环节:课堂讨论:单狭缝衍射实验现象与光学傅立叶变换。
(四)第三章:透镜的傅立叶变换性质1、主要内容:光波通过透镜的相位分布,透镜对点光源的成像,透镜的傅立叶变换特性,透镜孔径对傅立叶变换的影响2、教学要求:熟练掌握3、重点、难点:透镜的傅立叶变换特性。
附件1:中国海洋大学公益创客:理论与实践的探索课程大纲一、任课教师教学、科研成就简介同春芬,女,法政学院公共管理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承担《社会调查理论与方法》、《社区管理》、《社会学概论》等课程教学任务,主持省级重点教研项目1项,校级教研项目2项,2011年获中国海洋大学第五届本科教学优秀奖三等奖。
主持山东省精品课程《社会调查理论与方法》、校级精品课程《社区管理》等2门精品课程建设。
出版《农村社会学》、《农村社区管理学》、《社会调查方法》等教材3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省、市社科基金项目5项,出版学术著作5部,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
二、课程描述(一)教学对象面向全校大学生,小班研讨型课程,授课人数不超过30人(如选课人数多,可以循环开设)。
该课程以探索和研究为指向,围绕“公益创业、社会创新”的专题,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开展团队实践学习,营造互动合作的学习环境。
带给学生一种全新的学习体验,带领学生感知精彩的学术空间,启发学生探索、思辨、求证和创新。
(二)教学目标本课程将针对大学生参加公益活动的现状,运用创客理念和思维指导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将各种创意转变为现实,通过理论讲授、活动训练、经验分享、项目策划,践行自己或他人的创意,促进大学生多维思维能力培养,特别是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实现自觉成长。
三、课程内容(一)专题1 公益创客:拥有无限的创新可能主要内容:“创客”一词源于英文单词“Maker”,指出于兴趣和爱好,努力把各种创意转变为现实的人。
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创客”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李克强总理指出,2014年我国着力培育新的增长点,众多“创客”脱颖而出。
分析当代中国国情和教育实际,校园仍然是“创客”成长的主要苗圃。
高校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渠道、主战场。
培育、引导和支持创客文化的健康繁荣发展,高校责无旁贷、任重道远。
(二)专题2 公益创业:从社会问题中发现机遇主要内容:社会问题无处不在。
中国海洋大学数值分析课程大纲(理论课程)英文名称Numerical Analysis【开课单位】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计算机系【课程模块】专业知识【课程编号】080503211297 【课程类别】选修【学时数】64 (理论48 实践16 )【学分数】 3.5备注:课程模块为公共基础、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知识或工作技能;课程类别为必修或选修。
一、课程描述本课程大纲根据2011年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或制定。
教学对象计算机系数字媒体技术方向二年级学生(二)教学目标及修读要求1、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充分理解数值分析的特点,使学生掌握常见数学模型和公式的基本数值处理方法和处理数值问题的基本思路,培养基本的设计、分析和判断数值处理方法的能力,为数字媒体技术方向的其它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修读要求本课程是计算机系数字媒体技术方向专业知识教育层面选修课,先修课程为高等数学Ⅰ2,并且是图形学的基础课程。
在选修本课程前,学生应该熟悉各种常见的数学模型和数学公式,熟练掌握极限理论及其推演方法,至少具备一种计算机语言的编程能力。
(三)先修课程高等数学Ⅰ2二、教学内容(一)引论1、主要内容:宣布教学计划、补充介绍数值分析研究的对象及其重要性,算法的定义及特点,误差的定义、分类、特点,有效数字的定义,误差分析的方法与原则。
2、教学要求:掌握误差、误差限、有效数字的概念,理解误差分析的方法与原则以及在数值计算中应注意的一些方面,了解数值分析的发展历史及其重要性。
3、重点、难点:重点是误差、误差限、有效数字的概念,难点是有效数字与误差限之间的关系。
4、其它教学环节:无(二)第一章插值法1、主要内容:插值法的问题描述,拉格朗日插值公式及余项的定义,埃特金算法,牛顿插值公式及余项定义,埃尔米特插值,分段插值,样条函数,曲线拟合的最小二乘法。
2、教学要求:掌握拉格朗日插值与牛顿插值这形式不同而实质相等的两种插值的构造方法、计算过程及余项估计,埃尔米特插值的概念及余项估计,分段低次插值、三次样条插值的概念及余项估计,由已知数据求出在最小二乘原则下的一次和二次类型的拟合函数。
中国海洋大学光谱学课程大纲英文名称: Introduction to Spectroscopy【开课单位】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海洋技术系【课程模块】专业知识【课程编号】【课程类别】必修【学时数】48 (理论48 实践)【学分数】 3一、课程描述本课程大纲根据2011年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或制定。
(一)教学对象海洋技术专业本科生。
(二)教学目标及修读要求1、教学目标课程主要介绍光谱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与技术基础,重点讲授和讨论与海洋光学和激光探测技术相关的光谱学原理与技术。
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从事光谱学研究的相关知识,具备海洋光学中光谱技术应用所必要的综合应用与实验技能。
2、修读要求本课程是在学生掌握了大学物理、光学原理的基本概念,了解了光电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的基础上,面向海洋技术专业海洋光学方向高年级本科生开设的专业必修课程。
课程简要介绍光谱学基本知识,主要讲述光谱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介绍光谱学的基本仪器设备和技术应用,并教授各种光谱的原理、实验方法及在海洋科学中的应用。
(三)先修课程大学物理I2、I3二、教学内容光谱学课程教学内容备注:教学要求*:按照掌握、理解、了解三个层次对学生学习提出要求;其它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它实践活动。
三、教学环节及学时分配本课程总学时48 学时,其学时分配见下表。
四、考核方式及评价体系1、考核方式:闭卷考试2、评价体系:课程考核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构成,平时成绩根据出勤、课堂讨论、课后作业、期中检查等评定。
考核各部分比重:平时成绩:40 %;期末考试:60 %五、选用教材及必读参考书1、选用教材陆同兴,路轶群,激光光谱技术原理及其应用,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版2、主要参考书1)张国威,王兆民,激光光谱学原理与技术,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版2)W. Demtroder,严光耀等译,激光光谱学:基本概念和仪器手段,科学出版社,1989六、撰写小组成员:宋小全撰写时间:2012年4月16日七、审核人:张亭禄八、院(系)学术委员会签章。
中国海洋大学操作系统课程大纲(理论课程)英文名称:Operating System【开课单位】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课程模块】学科基础【课程编号】080502101213 【课程类别】必修【学时数】64 (理论48 实践16 )【学分数】 3.5一、课程描述本课程大纲根据2011年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或制定。
(一)教学对象:计算机本科(二)教学目标及修读要求1、教学目标(课程结束后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个层面达到的目标)本课程的学习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设计方法和实现技术等知识,具有初步分析实际操作系统的技能,为其今后在相关领域开展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修读要求(简要说明课程的性质,与其他专业课程群的关系,学生应具备的基本专业素质和技能等)本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课和主干课。
操作系统对计算机系统资源实施管理,是所有其他软件与计算机硬件的唯一接口,所有用户在使用计算机时都要得到操作系统提供的服务。
本课程涉及面广,与并行程序,程序方法论,数据结构,软件工程等等其他专业课程紧密相关,纵横交错,原理性强、知识点广。
学生需要具备计算机组成原理、微机系统、C语言、数据结构等先行课程知识的学习。
通过本课程的理论学习和上机操作,学生能掌握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基本功能,了解UNIX操作系统、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本轮廓,具有初步分析实际操作系统、设计、构造和开发现代操作系统的基本能力。
(三)先修课程(参照2011版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名称,课程名称要准确)计算机组成原理、微机系统、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等。
二、教学内容(一)总论(或绪论、概论等)1、主要内容:介绍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作用;介绍操作系统原理、设计方法和实现技术;介绍操作系统的演化过程、发展研究动向、新技术以及新思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培养创造型人才。
中国海洋大学信息论基础课程大纲(理论课程)英文名称(Element of Information Theory)【开课单位】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系【课程模块】学科基础【课程编号】【课程类别】必修【学时数】51 【学分数】 3.5一、课程描述本课程大纲根据2011年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或制定。
(一)教学对象信息论基础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程。
(二)教学目标及修读要求1、教学目标(课程结束后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个层面达到的目标)信息论是一门研究信息的存储、传输和处理一般规律的科学。
本课程系统地讲授香农(C.E. Shannon)信息论的基本内容及应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牢固掌握信息论的基本概念、数学原理并会灵活运用;牢固掌握各类离散信源的信息测度;牢固掌握离散信道的信息传输率及信道容量;牢固掌握离散信源无失真编码定理,离散有噪信道编码定理;牢固掌握离散信源的信息率失真理论。
掌握连续信源和波形信源的概念及信息测度;掌握连续信道和波形信道的信息传输率及信道容量;了解连续信源的信息率失真理论。
了解不确定归纳中的最大熵分类原理。
对怎样利用信息论工具研究信息科学问题,进行信息技术开发有一定认识。
2、修读要求(简要说明课程的性质,与其他专业课程群的关系,学生应具备的基本专业素质和技能等)信息论基础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系统地讲授香农(C.E. Shannon)信息论的基本内容及应用。
该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对信息论、编解码基本技能和方法。
其内容着重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学习,同时也体现最新的成果。
该课程将为学生奠定坚实的信息论和编解码基础,本课程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位课程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课程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是:1) 需要具有一定的《概率论》和《随机过程》基础;2) 课前预习相应章节内容或者课后复习相应章节内容;课堂认真听讲并适当作笔记;3) 认真完成布置的每章习题,并在讲解时对照掌握;认真完成平时测验并检查自身掌握情况;4) 除教材外,阅读参考书和文献,更进一步理解课堂内容并拓宽知识面。
中国海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导论课程大纲(理论课程)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开课单位】信息学院【课程模块】学科基础教育层面【课程编号】【课程类别】必修【学时数】32 (理论32 实践)【学分数】 2一、课程描述本课程大纲根据2011年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或制定。
(一)教学对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1年级(二)教学目标及修读要求1、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计算机科学的内涵、知识体系、各领域的基本问题和研究方法,形成关于本学科的全局图景,使学习者从学科的高度以整体的观念去认识本专业各门课程,对本专业的学习起指导作用,从而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把握今后学习的侧重点。
该课程内容重在了解,不要求深入研究和探讨相关问题。
经过本课程学习和严格训练后,学生应达到如下要求:(1) 掌握计算机软、硬件的基本知识;(2) 理解计算机学科的基本问题、学科的三种形态及其内在联系;(3) 掌握学科中的核心概念(4) 熟识学科中的数学方法和系统科学方法(5) 熟识学科相关的社会与职业问题2、修读要求(简要说明课程的性质,与其他专业课程群的关系,学生应具备的基本专业素质和技能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导论”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全程教学内容的引导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完整知识体系的绪论,其内容广泛而浅显。
通过对计算机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介绍,使学生掌握关于计算机的基本常识;通过讲述计算机科学的学科特点,知识组织结构和分类体系,各领域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建立起本专业学科知识体系的基本架构,了解主要课程在学科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同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导论”课程还将介绍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学科发展前景和最新科技动态等,以激励学生努力学习,积极创新,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部分核心技能,引导学生进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大门”,为后续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国海洋大学水声技术课程大纲
英文名称Technology of Underwater Acoustics
【开课单位】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海洋技术系【课程模块】专业知识
【课程编号】0711******** 【课程类别】选修
【学时数】48 (理论48 实践)【学分数】 3
一、课程描述
本课程大纲根据2011年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或制定。
(一)教学对象
海洋技术专业本科生。
(二)教学目标及修读要求
1、教学目标
水声技术是水声物理的延伸,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目前在海洋监测、水下目标探测、水声信号恢复等领域的常用水声技术,包括:常用的声场模型和声场预报技术;匹配场技术;时间反转技术;噪声和混响的测量技术及噪声场和混响场的应用技术;海洋监测的声学手段;等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明确水声技术在国防和经济建设方面的应用和重要意义,充分培养学生对本学科的研究兴趣;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水声物理和理论方法的认识;通过相应技术的编程实现,培养学生的编程能力;通过相关实验的介绍,使得学生掌握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2、修读要求
本课程是针对海洋技术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开设的一门选修课,要求具备一定的声学、海洋学和数字信号处理、声纳信号处理方面的专业知识的学生选修。
教学内容密切结合其它专业课的学习,如声学基础、数学物理方法、水声学原理、水声专业实验等,突出本课程的重点,保证本课程教学的流畅以及结构的完整。
本课程教学中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本课程不进行双语教学,但在教学中每堂课给学生补充相关的专业词汇。
(三)先修课程:
水声学原理、海洋学、声纳信号处理
二、教学内容
(一)总论
1、主要内容:水声技术和水声工程的发展;在海洋国防和经济建设中的应用和意义。
2、教学要求:了解水声技术的发展和目前常用水声技术。
3、重点、难点:重点叙述目前热点水声技术。
4、其它教学环节:讨论水声技术的重要性。
(二)第一章:常用海洋声场的计算模型
1、主要内容:简正波方法、射线方法、抛物近似方法及其常用的声场预报软件介绍。
2、教学要求:掌握简正波方法和射线方法的基本理论,掌握抛物近似方法的基本理论;学会使用简正波计算程序KRAKEN,射线计算程序BELLHOP,了解抛物程序For3D。
3、重点、难点:软件的使用。
4、其它教学环节:课外实践计算程序
(三)第二章:声场的干涉结构
1、主要内容:声场(强度、相位)在不同联合域(时频、空间、角度谱)的干涉特征;波导不变量理论及其应用。
2、教学要求:掌握声场的联合谱和干涉结构;了解干涉结构中的特征量对环境的依存性;了解波导不变量在参数反演和目标定位等方面的应用。
3、重点、难点:重点讲授声场的相干特性分析。
(四)第三章:匹配场技术及其应用
1、主要内容:介绍几种常用的匹配场技术:匹配场、匹配模、匹配波束方法;匹配场技术在水下目标定位和海洋环境参数反演中的应用及存在的问题。
2、教学要求:掌握三种匹配场策略;掌握影响匹配场技术的诸多因素及失配时带来的问题;通过实例演示,掌握匹配场实验注意的问题。
3、重点、难点:重点讲述匹配场策略及其失配问题。
(五)第四章:海洋环境噪声的测量与应用技术
1、主要内容:海洋环境噪声的特征分析;海洋环境噪声的测量技术;海洋环境噪声在海底参数反演、海面和海洋环境监测等方面的应用。
2、教学要求:掌握海洋环境噪声的特征:频率范围、指向性等;了解海洋环境噪声的测量技术;掌握海洋环境噪声在环境参数反演或监测方面的应用。
3、重点、难点:重点讲授海洋环境噪声的应用。
(六)第五章:海底混响的测量与应用技术
1、主要内容:海洋混响场的特点;海底混响模型;海底混响的测量;海洋混响在海底参
数反演、海洋环境监测等方面的应用。
2、教学要求:掌握混响场产生的原因和特征;了解浅海海底混响模型和海底混响的测量技术;掌握海洋混响场在环境参数反演或监测方面的应用
3、重点、难点:重点讲授海底混响的应用。
(七)第六章:其它水声技术
1、主要内容:时间反转镜方法及其应用;数据驱动方法的应用;矢量传感器的应用等;
2、教学要求:了解时间反转镜方法及其在水下目标定位中的应用;掌握数据驱动方法及方法的适用性;了解矢量场在水声探测和目标定位方面的应用。
3、重点、难点:重点讲授数据驱动方法及其应用。
三、教学环节及学时分配
本课程总学时48 学时,其学时分配见下表。
四、考核方式及评价体系
1、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2、评价体系:课程考核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构成,平时成绩根据出勤、课堂讨论、课后作业、期中检查等评定。
考核成绩构成:平时成绩:40 %期末考试:60 %。
五、选用教材及必读参考书
1、选用教材
自编讲义
2、主要参考书
(1) 汪德昭、尚尔昌,《水声学》,科学出版社,1981;
(2) F. B. Jensen, W. A. Kuperman, M. B. Porter and H. Schmidt, Computational Ocean
Acoustics, 2nd ed. (Springer, New York, 2011).
(3) 杨昆德,《水声阵列信号的匹配场处理》,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
(4) 布列霍夫斯基,《海洋声学基础》,海洋出版社,1985。
六、撰写小组成员:王好忠郁高坤撰写时间:2012年4 月10 日
七、审核人:宋志杰
八、院(系)学术委员会签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