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梗我国人群死亡因素排名之首
- 格式:docx
- 大小:16.22 KB
- 文档页数:3
中国每年350万人死于心血管病资料图:长城会创立者、北京和睦家医院心脏中心主任胡大一(/图)标签胡大一心血管心肌梗塞中国每年约350万人死于各类心血管病,占总死亡原因之首,平均每十秒钟就死一个患者。
一半以上的人首次发作就是心肌梗死或者猝死。
现在是趋利性的医学模式,医院水平用手术和毛收入量化的指标来衡量。
医生支架手术做的越多,就能发表越多的论文,名气也越大。
这是一个很荒谬的事情。
2014年10月16日至19日,第二十五届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以下简称长城会)在北京召开。
“在所有导致人类死亡的疾病中,心脑血管疾病排名首位。
”长城会创立者、北京和睦家医院心脏中心主任胡大一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中国每年约有350万人死于心血管病,每10秒钟就有1人死于心血管病,每5个成年人中就有1个患心血管病。
”长城会上公布的数据显示,企业家、高级白领心血管患者不断增多。
一项针对北京、上海等城市2000名企业高管的健康调查显示,超重或肥胖者为55%,血脂异常率为全国平均血脂异常发病率的2倍以上,脂肪肝的患病率为全国成年人脂肪肝发病率的3倍以上。
如果没有科学的血管健康管理,这些人群发生心脑血管病的风险极高。
作为国内知名的心血管专家,学科带头人,胡大一出生于医学世家。
1987年,他从美国回国,就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组建了心电生理科,如今还会去国内几百家医院会诊指导。
但多年下来,他发现心血管疾病从医疗模式,到公众对疾病的认知都存在诸多问题。
“我们都知道心血管病预防最重要,但那么多大医院,还是看了一次就不管后续。
”在胡大一看来,医院好多都是坐堂医生,等着人生病求医,病人则总是不注重恢复和预防。
久而久之,陷入了“医生等得病,病人等复发”的怪圈。
而被称为“焦虑的专门器官”——心脏,其疾病往往受到心理和情绪的影响更大。
因此,相比治疗方法的进步,他更看重心脏康复和“双心门诊”的推广。
尽管年近七旬,但他身体矫健,语速很快,思路十分清晰。
在长城会开幕式上,胡大一宣布下届大会主席将由安贞医院心脏内科主任马长生担任。
“H型”高血压简介H型高血压最凶猛“H型高血压最凶险,中风发生率比其他类型高血压增加10—28倍。
”中国高血压研究所的专家解释说,同型半胱氨酸(Hcy)是人体内本来就有的物质,是人体细胞代谢过程中的中间产物,如果它在血液中高于10umol/L,会对血管产生危害。
危害包括两方面,一是增强了血小板的凝聚性,血小板凝聚力越强,血液越容易凝结在血管壁,也就越容易在脑血管内形成梗塞;二是血管内皮容易损伤、硬化,当血管内皮损伤到一定程度,就会出血,最终形成血栓堵塞血管。
同型半胱氨酸增高,对血管造成的伤害是最直接、最致命的,当血管损伤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出现中风症状。
以心梗、卒中为代表的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我国人群死亡因素排名之首,占总死亡的比例超过40%,总体疾病负担远远超过各类癌症的总和。
相比于发达国家,我国居民卒中死亡率更是高于欧美国家4—5倍,是日本的3.5倍。
“推进中国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要直面中国特色,锁定预防靶心,将H型高血压纳入慢病防控计划。
”近日,在“H型高血压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解读沟通会上,霍勇表示,专家共识的出台,标志着中国脑卒中的防治将进入从源头上精准预防的新阶段。
H型高血压患者要补充叶酸2007年,中国高血压研究所的专家对8项以脑卒中为重点的研究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补充叶酸能够使Hcy下降超过20%,进而使脑卒中风险显著下降25%。
为了强调Hcy的重要性,2008年,我国学者将这种“伴有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的高血压命名为“H型高血压”。
中国高血压研究所的专家介绍说,“H型高血压”是最容易发生脑中风的高血压,“H”一语双关,既指hypertension(高血压),又指Hcy升高。
中国脑卒中一级预防研究(CSPPT)中,使用ARB类抗高血压药物联合叶酸片(依叶)规范治疗,相比单纯使用ARB类抗高血压药物,可降低脑卒中发生风险21%所以临床上强调,H型高血压人群使用“依叶”获益会更大。
这些是心肌梗死的征兆,你该注意了!心肌梗死,属于非常严重的病症,但人们常常会忽视此病症,导致对生命造成致命的打击,根据普查数据显示,在我国每年新增的心梗患者就高于61万人,且死亡概率高达31.0%,有效救治效率仅为4.97%。
在老年患者中,其死亡概率高达40.0%,甚至有一半的患者都未来得及救治就已经死亡。
而常见的高危因素包括:患者的年龄、三高、遗传、肥胖等等。
因为对此病症缺乏了解影响患者治疗的情况不在少数。
鉴于此,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此病症,文章结合实际情况,从心肌梗死的常见诱因进行入手,并分析其发作前的有关征兆,总结了其治疗、预防相关要点,内容如下。
一、心肌梗死发作的常见诱因心梗可以算是临床上令人畏惧的病症之一,它能够在很短时间内造成患者死亡,因此一定要重视对身体的观察,尤其是本身就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更要及时检查。
常见的诱发因素包括以下几点:①过于劳累:当人做了过多的体力劳动,或是体育活动时,都有可能导致患者的心肌需氧量突然增多,若冠状动脉已经出现了硬化、堵塞时,就更容易造成心肌快速缺血,当处于缺血、缺氧的状态,就会造成患者的动脉痉挛,从而使得心肌严重缺氧,进而心肌梗死。
因此,凡事最好量力而为。
②过于激动:临床上也有很多患者的病因是因为情绪过度激动,如紧张、兴奋、愤怒等等都会造成情绪突然变化,给心脏的稳定运作带来影响。
据有关报道显示,在美国某州中,平均每10场球赛中就有数名观众因为情绪过度激动而出现急性心梗。
③高脂饮食:若人对于饮食没有节制,偏好于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长此以往,会使得机体内的血脂的浓度不断增加,或是血小板出现聚集性增高,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血液粘稠度,进而诱发出心梗。
④寒冷刺激:若本身就患有疾病的患者突然受到寒凉的刺激,也有可能造成心梗。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医师会叮嘱患者千万注意保暖,例如冠心病患者,就会因保暖操作没有做好造成对心肌的刺激。
因此,尤其在冬春季节更要注重预防。
⑤便秘:在老年群体中出现便秘并不少见,但很多人却没有加以重视。
观察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效果摘要:目的分析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探究青年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的危险因素。
方法选择研究者医院内科提供的样本进行研究,纳入观察组,共计50例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时间2023年1月~2023年12月;并选择同期院内体检的健康青年人士50例作为参照对象,纳入对照组。
以问卷调查、实验室检查、体格检查等方式获取两组青年的基本信息,比较两组差异;并以多因素分析评估急性心梗发生的危险因素。
结果观察组男性占比、肥胖率、长期吸烟率、长期饮酒率、有家族病史率、各基础疾病发生率较对照组高,血尿酸、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较对照组高,高密度脂蛋白、脂蛋白A较对照组低(P<0.05)。
经多因素分析,不健康生活习惯、家族史、基础疾病是导致青年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
结论青年急性心梗患者多见于男性,且多有吸烟、饮酒等不健康行为或合并基础疾病,临床需予以重视,制定针对性的预防策略。
关键词:青年急性心肌梗死;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多因素分析前言:急性心肌梗死是内科常见急症之一,主要由患者冠脉粥样斑块破裂、溃烂形成血栓堵塞心血管引起。
而近年来,我国青年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持续增长,已经成为导致青年意外死亡的重要原因[1]。
因此,分析青年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以及危险因素,做好青年疾病预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即选择50例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该类患者的临床特点,并探究青年发病该病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研究者医院内科提供的样本进行研究,纳入观察组,共计50例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时间2023年1月~2023年12月;其中男性38例、女性12例,年龄25~40岁,均值(33.55±3.48)岁。
并选择同期院内体检的健康青年人士50例作为参照对象,纳入对照组;其中男性26例、女性24例,年龄25~40岁,均值(33.50±3.45)岁。
龙源期刊网
早春须防心梗突发
作者:石明
来源:《现代养生·上半月》2019年第03期
当冠状动脉全部堵死时,心脏完全得不到血液供应,心脏也就停止跳动,这时候心肌就会因为缺血而坏死,医学上叫做“心肌梗死”,简称“心梗”,即冠状动脉全部堵死引起的心脏肌肉坏死。
心脏是人的发动机,冠状动脉是给发动机供油的输油管,油管堵塞,发动机马上熄火,心脏停跳,人很快会死亡。
在我国,心肌梗死的致死率排在心脑血管疾病的第一位,每18~20秒就有一例心肌梗死事件发生,而每三个心肌梗死患者中都有一例因猝死离开人世,所以心肌梗死的危险性非常高。
在很多人眼里,心肌梗死是一定有胸痛症状的,而且发生心肌梗死者原本就有心脏疾病。
没有心脏疾病的人不需要预防心肌梗死。
其实不然,有些心肌梗死患者发病并没有疼痛的症状,以前也没有心脏疾病,这种情况在临床上称为无痛性心肌梗死。
由于无痛性心肌梗死发病前往往没有明显征兆,不为患者所重视,也有可能引起误诊,因此更容易导致猝死。
有一天,87岁的王大伯在上厕所时突然晕倒在地上,家人见状把他扶起,大约过了两三
分钟,没发现特殊情况,也没有感到不适。
过了一个小时,王大伯离开座位想活动一下,又突然倒地。
家人急忙走上前,发现王大伯神志不清,脸色不好,浑身大汗淋漓,不过没有抽畜。
及时发现青年人心梗作者:杨璞来源:《家庭医学·下半月》2017年第08期每年的11月20日是“心梗救治日”,设立在这一天的意义就是希望大家牢记两个“120”,及时拨打120急救电话,把握黄金救治120分钟。
据最新统计数字显示,心梗目前已高居我国死亡原因第二位,到2030年,我国预计将会有2 300万心肌梗死患者。
我国每年新发心梗60万例,死亡比例在三成以上。
心肌梗死为什么这么致命?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急诊科主任杨润华介绍说,其中一个原因是一些不典型的前期症状没有得到患者重视,等到突然发病的时候一旦救治时间耽误,就容易造成致命危险。
如果出现下面9个信号,可能提示心肌梗死。
特别是对于男性和超过65岁的人以及存在高胆固醇血症、高血压、肥胖、吸烟、糖尿病和心脏病家族史等危险因素者,出现这些表现时应该警惕。
心肌梗死的特点突然胸痛突然胸痛不可忽视,胸口像被“压榨”一样痛,喘不过气,全身大汗淋漓,脸色苍白,休息也不能缓解,这些都可能是急性心梗发作的“求救信号”。
年轻人突发心梗更容易猝死。
因为年轻人多为首次发病,与老年人的长期由心肌缺血致反复心绞痛患者不同,不易引起重视。
疲乏特别是女性,在心肌梗死发生时或发作前数日或数周可能出现疲乏。
疲乏可能是心力衰竭的表现,经常感到疲乏和熬夜、连续加班的人要注意定期到医院检查。
脉搏快或不规则偶尔出现一过性心悸无需担心。
但脉搏加快或不规则,特别是在伴有虚弱、头晕和气短等症状时,可能是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或心律失常的表现。
若不及时治疗,某些心律失常可以导致卒中、心力衰竭或猝死。
气短气短、呼吸困难可能是肺部疾病例如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但也可能是心肌梗死或心力衰竭。
心肌梗死时,气短通常伴有胸部不适,也可能发生在胸部不适之前,或者不伴胸部不适。
出汗周身冷汗淋漓是一种常见的心肌梗死症状。
可能只是坐在椅子上突然就汗流浃背。
虚弱感有些人在心肌梗死前或心肌梗死时可能会出现原因不明的严重虚弱感。
心梗的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和统计数据分析心梗是一种严重的心脏疾病,造成多数心脏病死亡案例。
全球范围内,心梗是导致死亡和健康状况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为了评估这种疾病的流行率和变化趋势,我们展开了一项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统计数据分析。
研究对象这项研究覆盖了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成年人群。
其中包括亚洲、欧洲、北美和南美洲等地区的不同人群。
通过对这些人的健康状况和医疗记录进行分析,我们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数据。
发现结果我们的研究发现,在参与调查的群体中,心梗是一种广泛存在的疾病。
其中,男性的发病率略高于女性。
此外,在参与研究的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发病率存在差异。
具体来说,发展中国家的心梗发生率要高于发达国家,可能与饮食、生活方式、环境因素等因素有关。
此外,统计数据显示,年龄是一个重要的风险因素。
我们的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生心梗的风险也随之增高。
此外,高血压、高胆固醇、吸烟和肥胖等生活习惯因素也增加了心梗的风险。
对策建议为了应对心梗的大规模流行,我们建议人们采取以下预防措施:1.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均衡饮食、适当的运动、不吸烟等。
2. 管理好自己的血压、血糖、胆固醇和体重等指标。
3. 定期进行身体检查,特别是对年龄大的人和有心血管病史的人来说更是如此。
此外,我们也建议政府部门加强对心血管健康的宣传和教育,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和健康素养,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
同时,我们也呼吁医疗部门加强心梗的诊断和治疗技术的研究,提高心血管病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结论心梗是一种广泛存在的心脏疾病,其发生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我们的研究揭示了心梗在不同年龄和性别及不同地区的发病情况,为我们下一步预防和治疗心梗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通过改变生活方式、管理好自身健康指标,我们可以降低患心梗的风险,维护良好的心血管健康。
心梗我国人群死亡因素排名之首
为提高公众对心梗严重性与防治重要性的认知,普及急性心肌梗死的规范化救治流程,2014年,我国首次成立了“心梗救治日”,确定每年的11月20日为“中国1120心梗救治日”。
1120寓意有两个:一是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后要迅即拨打120;二是急性心肌梗死抢救的黄金时间为120分钟,从发病至开通梗死血管如能在120分钟内完成可大大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据2013年8月8日正式发布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3》显示,心血管病死亡占城乡居民总死亡原因的首位,全国总心血管病患者达2.9亿,死亡比例在三成以上。
导致如此高死亡率的原因,主要是公众的认知水平不足以及医疗系统缺乏快速救治通道所致。
如果突然遇到身边有心梗发作的病人,我们到底该怎么做?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血管内科首席专家傅向华强调,心肌梗死的黄金救治时间为120分钟。
两个“120”,筑起心梗救治防线
急性心肌梗死一旦发生,心脏的血液供应犹如断电一样突然停止,会对心脏造成极大伤害。
如果抢救不及时,往往意味着一条生命的消逝,一个家庭的破裂。
在首个“心梗救治日”前夕,本报专访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及心脏中心主任霍勇,探讨如何在急性心梗救治的过程中争分夺秒,与死神赛跑。
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和救治情况
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发心梗约60万例,死亡比例在三成以上。
通过放支架和溶栓的方式开通血管,疏通堵塞的冠状动脉,让心脏重获血液供应,在医学上被称为“早期再灌注治疗”,也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开通血管的理想时间是发病后120分钟内,每拖延一分钟,就会有大量的心肌细胞死去。
但遗憾的是,在这场生命与时间的争夺战中,我们的答卷并不十分理想。
以2013年的数据为例,我国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约70万例,只有5%的患者得到规范治疗。
很多人还没意识到早期再灌注治疗的重要性。
患者发病后很长时间才到医院、家属犹豫不决、院前急救体系有待完善、基层抢救水平有待提高等,都影响了血管再通时间。
中青年人猝死频发
虽然目前没有直接的数据表明,我国年轻人因心梗导致的猝死占多大比例,但可以肯定的是,猝死患者中,大部分都有冠心病或其他冠状动脉病变。
让人忧心的是,国内心肌梗死发病年龄明显提前。
一方面,以前的冠心病患者多为七八十岁的老年人,50岁左右的都很
少见,但现在二三十岁的冠心病患者已不罕见,四五十岁的就很常见了;另一方面,有心肌梗死危险因素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多。
年轻人心肌梗死特点
首先,从危险因素来看,吸烟是个非常重要但被忽视的因素。
烟雾中所含的细小颗粒会伤害血管和心脏。
法国一项历时15年的队列研究发现,男性心肌梗死发病率下降,女性心肌梗死发病率上升的最大的原因是,女性吸烟率明显上升;
其次,年轻人心梗多因冠状动脉痉挛引起,血管造影发现,年轻的心梗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相对较轻;
再次,相对来说,心梗一旦发生,坏死程度往往更加彻底,对年轻人心脏的打击更大,复发率较高。
年老心梗患者的心脏在冠状动脉病变长时间的“侵害”下,已形成一定的适应机制。
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
如果我们为心肌梗死危险因素制作一个“榜单”,前三名中有高血压、高脂血症、吸烟,此外,糖代谢异常、运动过少、蔬菜水果摄入不足、精神紧张、超重等也有一定影响。
一项著名的世界性研究发现,90%的心梗是可以预防的。
如果有一个或多个危险因素的话,就应提前预防。
心梗抢救与时间的关系
急性心梗后,留给我们抢救的时间其实很短。
心梗后,心肌的血液供应被中断,如果不及时恢复,心肌坏死的面积就会一点一点变大,这也是心梗死亡率高的重要原因。
我们常说“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治疗一定要越早越好,千万不能等。
正如前面提到的,急性心肌梗死最有效的治疗是通过溶栓、放支架等方式的再灌注治疗,让心脏重获血液供应,直接植入冠脉支架的效果更好。
一般来说,在心梗发生后3小时内接受再灌注治疗,能显著减少心肌梗死范围;6小时内及时放入心脏支架,也能发挥很大作用,一旦超过12小时疗效就差了。
如果患者不能及时接受支架治疗,先接受溶栓治疗也能将救治时间窗拉宽,根据溶栓情况进行转运介入治疗或溶栓后3~24小时内冠脉造影,也能取得较好效果。
心肌梗死抢救闯三道关,120分钟
主要有三道关。
第一道关把握在患者自己手里,也是最关键的一关。
有心肌梗死危险因素的人,出现胸痛等心梗症状,一旦发病就应立刻停止任何活动,马上舌下含服1片硝酸甘
油,每5分钟重复服用1次。
如果含服3片后仍无效,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第二道关,是指急救中心迅速出动救护车,将患者快速运往有相关救治能力的医院;第三道关则是患者来到医院后,急诊科、心脏科等相关专科医生迅速诊治,争取在90分钟内对患者进行再灌注治疗。
患者及时拨打120等急救电话,医生在120分钟内尽快完成救治,是我们强调的两个很重要的“120”观念。
要想提高心梗抢救的成功率,需要医患双方的共同努力,也需要媒体的权威、科学的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