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对脑中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 格式:pdf
- 大小:69.85 KB
- 文档页数:1
运用中医护理技术对提高中风偏瘫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的作用摘要】目的:探讨综合运用中医护理技术对中风偏瘫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
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综合运用中药热敷、中医艾灸、按摩疗法三项中医护理技术进行干预,观察对照组和观察组的生活自理能力。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综合运用中医护理技术对中风偏瘫患者的肢体功能的康复有促进作用,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
【关键字】中医热敷中医艾灸按摩疗法中风偏瘫生活自理能力中风又称脑卒中,是由脑部缺血或出血引起的急性起病局灶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失的脑血管疾病,主要发生于中老年人,患者常伴有口眼歪斜,失语,共济失调等神经系统症状[1]。
在多种功能障碍中,偏瘫直接影响着患者的运动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了极大负担[2]。
中医在中风偏瘫患者的护理过程中,以其治疗的无创伤性和显著的疗效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中药热敷、中医艾灸、针刺和按摩等中医综合治疗护理方法,在改善症状、提高患者的运动方面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3]。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选取同期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
观察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最小42岁,最大75岁;左侧偏瘫14例,右侧偏瘫16例。
对照组30例,男 14例,女16例;年龄最小38岁,最大74 岁;左侧偏瘫15例,右侧偏瘫15例。
纳入标准: ①经颅脑CT和(或) MRI检查确诊;③神经功能缺失评分15-30分;④Brunsrom脑卒中恢复分级Ⅱ-Ⅳ级;⑤改良的 Ashworth 法( MAS) 评定患侧肢体肌张力>0级,≤3 级;⑥除运动功能障碍外,均无明显的认知功能障碍;⑦首次发病。
排除标准: ①既往有上下肢外伤手术的患者,肢体痉挛非脑血管病所致者;②合并有严重的心肺功能障碍者;③服用影响肌力和肌张力药物者;④有明显的认知功能障碍者;⑤不能配合治疗观察者。
中医特色护理应用于中风康复护理中的效果中风是指由于脑血管意外或脑血管病变,导致大脑局部或广泛的损伤,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的疾病。
中风后的康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为了提高康复效果,中医特色护理被广泛应用于中风康复护理中。
首先,中医特色护理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和穴位刺激。
中风患者容易出现微循环障碍和淋巴循环障碍,而中医特色护理可以通过推拿、拍打和针灸等手法,促进血液和淋巴液的流通,增加局部氧气供给,改善缺血缺氧状况,减轻肌肉疲劳。
同时,中医特色护理中的穴位刺激也能够激活神经元,促进血流、代谢和修复,对中风后的神经功能恢复起到积极作用。
其次,中医特色护理可以调节身体内部的阴阳平衡,增强患者的免疫力。
中风患者由于脑部受损,内部的阴阳平衡容易被破坏,导致免疫力下降和机体易感感染。
中医特色护理中多重手法的运用可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增强人体自身的免疫力,降低患者的疾病风险。
同时,中医特色护理还可以改善患者的情绪状态,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
由于中风本身是一种急性疾病,严重的情况会导致患者失去大部分生活能力,对患者的自尊心和信心有很大的冲击,容易引起患者的情绪波动和心理压力。
中医特色护理中的推拿、按摩、音乐疗法等手法,可以通过舒缓神经和调节情绪状态的作用,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稳定情绪,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
综上所述,中医特色护理应用于中风康复护理中,其效果较为显著。
通过促进血液循环和穴位刺激,调节身体内部阴阳平衡,增强患者的免疫力以及改善患者的情绪状态,中医特色护理可以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并且帮助患者更快地恢复生活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因此,中医特色护理在中风康复护理中的应用十分有前景。
中医护理在促进中风偏瘫病人康复中的应用研究中医护理是一种针对中医理论和养生保健方法的护理措施,具有温和、安全的特点,能够有效地促进患者的健康恢复。
中医护理在中风偏瘫患者的康复治疗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中医药外治法、针灸、推拿、艾灸和功法等。
1、中医药外治法中医药外治法是指通过中药的药性影响患部的血液循环、神经传导等机能,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常用的中药外治法主要包括热敷、理疗、药贴、药带等方法。
如:采用当归、桃仁、麻黄等药材煮水洗患部,可有效改善中风偏瘫患者四肢僵硬、运动障碍等症状。
2、针灸针灸是中医学中的一项独特疗法,通过针灸的刺激,调整人体的生理机能,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这种方法以穴位为依托,在具体针灸时间和部位的选择上有较大区别。
比如说,在治疗下肢肌力减退时,可以在足部穴位进行刺激。
3、推拿推拿是一种传统的中医手法,通过推拿的方式,可以促进身体的气血流通,改善人体的生理机能。
在中风偏瘫患者的康复治疗中,推拿主要是通过手指、掌心等点压、揉捏、推拿效果与手法的变化来达到康复治疗的效果。
4、艾灸艾灸是一种中医药物疗法,利用艾灸温热的特性来治疗疾病。
用艾条在病患的穴位上进行按摩、滚灸等治疗方法,可通过开窍通经、行气活血、温通经脉等方式达到促进中风偏瘫患者的康复治疗的作用。
5、功法功法是指中医理学中的一些体育锻炼和练功方法,如太极拳、气功等。
这些功法主要是通过身体的动作调节气血、活动四肢,增强身体的抗病能力,进而促进康复。
二、中医护理对中风偏瘫患者康复治疗的作用机理中医护理通过中医理论,以及一些传统的治疗方法,可以促进中风偏瘫患者的康复治疗。
中医护理的作用机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中医认为,中风偏瘫疾病主要是由于“气血不调,阴阳不平衡”所引起的。
中医护理主要是通过调整人体阴阳平衡来化解疾病造成的损伤,从而促进中风偏瘫患者的康复治疗。
2、调节人体气血运行中风偏瘫患者的病情,主要是由于气血运行受到阻碍所引起的。
中医护理在脑中风患者康复护理中的应用目的:研究中医临床护理干预对促进脑中风患者康复的影响。
方法:抽选98例脑中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49例。
两组患者都给予积极治疗和基础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实施中医护理干预,治疗2个月后,通过生存质量测量表(WHO-QOL)和运动量表(Fugl-Meyer)评定患者康复效果。
结果:WHO-QOL评估显示护理后患者的生存质量、运动量均有所提高,各项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实施有效中医护理干预可明显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运动功能,有助于疾病向愈,为脑中风后患者的康复起到积极的作用。
标签:中医护理干预;脑中风;生活质量;影响脑中风即多由于脑部血液流通不畅而急发的一种脑功能受损,发病急促,虽然及时抢救可使中风病人脱离生命危险,但调查发现80%的病人会留有中风后遗症[1],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文从中医护理方面辨证施护,对干预组实施中医护理干预,以此来研究我院中风病人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现做如下报道。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抽选某医院2011年10月至2013年12月期间收治并确诊为脑中风的98例患者。
患者平均年龄(55±2.41)岁;其中男57例,女41例。
22例为脑出血;13例为脑梗塞;18例为脑梗塞合并脑出血;27例左侧偏瘫;19例右侧偏瘫。
以入院病例号为编号,根据随机数字表将研究者分为干预组49例和对照组49例。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因、病情等组间资料比较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护理方法1.2.1 对照组积极治疗及常规护理(静脉给予活血和营养脑组织的药物并配合针灸治疗)。
护理人员应注意环境卫生情况,床单及时更换;饮食上要以清淡营养为主,补充所需的维生素。
医护人员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的变化。
1.2.2 干预组在积极治疗和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中医护理干预:①辨证施护:根据中医理论辩证施治,对不同症型给予相应的中药汤剂温服以及中药熏蒸,痰湿阻络型给予行瘀通络药,气虚者给予补阳还五汤等益气活血药物,肝肾亏虚者服用左归丸等滋养肝肾药物。
脑卒中偏瘫患者行中医护理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摘要】目的探究脑卒中偏瘫患者行中医护理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2012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4例脑卒中偏瘫患者行中医护理的临床资料,评价中医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结果观察组barthel指数评定和肢体运动功能明显高于入院3d,且高于对照组住院3个月。
结论通过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行中医护理,有助于改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脑卒中;偏瘫;中医护理;生活质量脑卒中又称中风,是临床中老年患者的常见多发病,致死率和致残率均较高,严重威胁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脑卒中患者出院后,往往带着残疾回家,影响生活质量,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不小的负担[1]。
为此我院将对2011年2月——2012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4例脑卒中偏瘫患者行中医护理,临床效果显著,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择2011年2月——2012年2月期间研究的64例脑卒中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男性28例。
女性22例,年龄55-82岁,平均年龄68.5±2.3岁。
均为首次脑卒中发病恢复期患者,且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脑卒中标准,其中蛛网膜下腔出血17例、脑出血22例,脑梗死25例,无意识障碍、痴呆、失语等症状。
选取同期观察同症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症、临床症状等一般情况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根据《中医护理常规》给予中医护理干预。
1.2.1情志护理护理人员应用真诚的语言与患者进行交流,针对每个患者的脾气、性格、兴趣展开交流,耐心倾听患者的述说,针对患者具体心理出现的问题,给予适当的心理支持和情感支持,减轻思想负担,消除心理障碍。
在交流的过程中,还可采用音乐、影视、静坐、娱乐活动等多种方式调节患者的情志,以此使患者始终保持愉悦、乐观、阳光的心态。
中医情志护理对脑中风偏瘫患者的影响目的探讨中医情志护理对脑中风偏瘫患者的影响。
方法以本院96例脑中风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各48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配合中医情志护理,比较两组肢体平衡功能和抑郁状态,评价两组护理后生存质量和满意度。
结果观察组Berg量表评分(42.6±1.6)分,对照组(32.6±1.8)分,观察组护理后SDS评分(41.8±2.6)分,对照组护理后SDS 评分(47.8±2.8)分,组间比较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护理后SF-36生存质量评分(33.8±1.6)分,对照组护理后SF-36生存质量评分(38.4±1.8)分,组间比较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97.92%,明显好于对照组(P <0.05)。
结论中医情志护理利于脑中风偏瘫肢体功能恢复,改善抑郁状态,提高生活质量,值得进步应用。
标签:中医情志护理;脑中风偏瘫;影响脑中风是中老年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偏瘫是其主要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
相关报道[1]提示脑中风偏瘫患者多存在抑郁,抑郁是一种情感障碍性疾病,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控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自残行为,给患者和家庭造成伤害影响。
改善脑中风偏瘫和自身抑郁状态对患者的生存质量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部分学者指出情志活动对脑血管疾病患者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2],本研究探讨了中医情志护理对脑中风偏瘫患者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以2013年6月~2014年6月我院确诊的96例脑中风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数字随机化法将其分成两组,对照组48例,男28例,女20例,年龄58~72岁,平均(64.2±3.2)岁,缺血性脑卒中38例,出血性脑卒中10例,病程1~5个月,平均(3.2±1.2)个月;观察组48例,男27例,女21例,年龄56~73岁,平均(64.3±3.4)岁,缺血性脑卒中39例,出血性脑卒中9例,病程1~6个月,平均(3.0±1.2)个月,两组性别、年龄、病程和卒中类型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可比较性。
中医特色护理应用于中风康复护理中的效果中风(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其发病率在我国处于较高水平,占据了我国中年及老年人群中的首位死亡原因。
中风患者一旦发病后不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还对患者的自理能力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中风康复护理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中医特色护理应用于中风康复护理中逐渐受到了重视,通过中医特色护理的应用,可以促进中风患者的早日康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文将就中医特色护理应用于中风康复护理中的效果进行探讨。
1. 中医药法:中风患者一般会表现出手脚无力、言语不清等症状,中医药法是通过药物的应用来调和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机体的恢复。
在中风康复护理中,中医药法主要通过中药熏蒸、中药泡洗、中药汤浴等形式来进行,可以有效地缓解患者的症状,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2. 中医推拿:中医推拿是中医特色护理中常见的一种方法,通过按摩和推拿来促进经络通畅,舒筋活血,调和阴阳,改善体内的气血循环。
在中风康复护理中,中医推拿可以针对患者的特定部位进行推拿,促进瘫痪的肢体活动,减轻瘫痪患者的痉挛感和疼痛感。
3. 中医针灸:中医针灸是中医特色护理中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在人体特定的穴位上进行刺激,来调理和促进身体的康复。
在中风康复护理中,中医针灸可以采用手法、电针或火针等方式进行,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功能障碍,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
1. 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中医特色护理方法可以通过调理体内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的运行,使得患者的脑神经功能得到改善,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研究表明,采用中医特色护理方法进行中风康复护理的患者,其神经功能的改善程度明显高于传统护理方法。
2. 促进肢体功能的康复:中医特色护理方法可以通过中药的熏蒸、推拿和针灸等手段,促进瘫痪患者肢体的活动,改善患者的肌肉松弛和痉挛感,促进肢体功能的康复。
研究发现,中医特色护理方法在改善瘫痪患者的肢体功能方面有着显著的效果。
3. 提高生活质量:中医特色护理方法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方面也表现出了显著的效果。
中医护理对中风恢复期患者的效果观察及护理对策分析中风,又称脑卒中,是指由于大脑血管疾病引起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所致的急性脑功能损伤。
中风患者在急性期经过及时的抢救和治疗后,进入恢复期。
中医护理作为中风恢复期患者的重要一环,对患者康复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旨在观察中医护理对中风恢复期患者的效果,并分析护理对策,为中风恢复期患者的护理提供参考。
一、中医护理的效果观察1. 中医草药熏蒸法中医认为中风患者是由于气血阻滞、脑经络受损引起的,可采用中药熏蒸法进行治疗。
熏蒸药物配方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而定,常用的中药有桂枝、白芷、全蝎等,具有温经散寒、活血化瘀的功效。
经过观察发现,采用中药熏蒸法治疗中风恢复期患者,患者的头晕、头痛、肢体麻木等症状明显缓解,部分患者还出现了一定的恢复迹象。
2. 中医推拿按摩法中医推拿按摩法能够刺激经络,调整气血,有助于患者恢复。
常用的推拿按摩手法有拨、捏、揉、滚、挤等,适用于不同的脏腑、经络、穴位。
经过观察发现,采用中医推拿按摩法治疗中风恢复期患者,能够帮助患者改善肌肉紧张、肌肉无力等症状,促进血液循环,提高患者自控能力。
3. 中医饮食调理中医认为脏腑功能失调是导致中风的原因之一,因此饮食调理对中风恢复期患者至关重要。
根据中医理论,患者应遵循饮食调理原则,如多食谷类、杂豆、蔬菜、水果,少食肥甘厚味、辛热刺激之品,以及忌烟酒等。
经过观察发现,通过合理的饮食调理,能够帮助患者恢复消化功能、提高免疫力,为身体的康复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护理对策分析1. 制定个性化护理方案中风患者的病情和体质各异,因此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
在制定护理方案时,要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史、家庭环境等因素,针对患者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
2. 进行全面评估护理人员应对中风恢复期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患者的病史、病情变化、生活能力、心理状态等方面。
通过全面评估,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患者的情况,为制定合理的护理方案提供依据。
中风中医护理工作总结
中风是一种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给患者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中医护理在中风患者的康复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中医护理的综合治疗,可以有效地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总结中风中医护理工作的要点。
首先,中风患者在康复期间需要进行中医药物治疗。
中医药物能够促进患者的
血液循环,改善脑部供血,从而减轻症状,促进康复。
在给患者使用中药时,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特点进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疗效。
其次,中医护理还包括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
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穴位,调节
患者的气血,帮助患者恢复神经功能;推拿则可以促进患者的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这些中医护理方法在中风患者的康复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需要在专业医护人员的指导下进行。
另外,中医护理还包括一些非药物治疗方法,比如中医养生、饮食调理等。
中
医养生强调调整患者的作息和饮食习惯,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身体的抵抗力;饮食调理则可以根据患者的体质特点和病情特点,制定科学的饮食方案,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总的来说,中风中医护理工作需要综合运用中医药物治疗、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结合非药物治疗方法,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在进行中医护理工作时,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特点进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同时要在专业医护人员的指导下进行,以达到最佳的疗效。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帮助更多的中风患者早日康复,重返健康的生活。
护理探讨・233・
Health For Everyone 《人人健康》
2016年20期脑部血液流通不畅是脑中风的主要致病原因治疗,本病发病急促,病情危重,患者经及时抢救尚可脱离生命危险[1],但仍然有近80%的患者预后存在不同后遗症,对患者生活质量产生不良影响。
如何从护理角度提高脑中风患者生活质量水平是临床研究的热点课题之一。
本研究中选取我院住院部自2013年5月~2016年5月内收治脑中风患者共100例作为观察对象,通过随机分组的方式以对比研究常规护理与中医护理对脑中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将观察数据整理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我院住院部自2013年5月~2016年5月内收治脑中风患者共100例作为观察对象。
100例患者应用数字随机表方法进行分组处理,对照组、观察组中分别纳入患者50例。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分别为:纳入对照组50例患者中男性35例,女性15例,年龄50~80周岁,平均(65.1±2.3)岁;纳入观察组50例患者中男性32例,女性18例,年龄48~79周岁,平均(67.2±2.9)岁。
对比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资料,无显著差异(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1.
2.1 对照组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护理人员应及时遵医嘱指导患者用药,关注卫生环境,定期更换床单被褥等用品,遵循清淡原则给予饮食指导,密切观察体征变化。
1.2.2 观察组
观察组给予中医护理。
具体护理内容有:①情志护理。
建立和谐护患沟通关系,应用五行相生法对患者进行情志管理。
指导患者保持心态平和,以静卧或静坐等方式清净养神,减少不良刺激。
指导患者认真表达内心真实想法,因势利导帮助患者宣泄不良情绪,消解内心郁结。
除此以外,为患者提供音乐、电视、网络等多种休闲娱乐活动,帮助患者转移注意力,尽可能保持身心愉悦,摆脱不良情绪干扰;②康复护理。
护理人员应掌握中医按摩的技术要领,根据患者不同症型进行循经按摩,上肢取穴以手三里穴、外关穴、曲池穴、肩髃穴、内关穴、合谷穴为主,下肢取穴以膝眼穴、照海穴、承山穴以及涌泉穴为主,按摩过程中患者需配合进行患肢屈伸、外旋等动作,每周进行5次以上,以促进气血运行,改善血液循环,加速肢体关节功能康复。
同时,针对脑中风患者恢复期间常见语言功能障碍症状,应安排语言训练师进行语言康复指导,逐步进行唇音、听读、认读等训练,鼓励患者家属多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为患者预留充分的反映时间,多鼓励患者,提高患者自信心。
1.3 观察指标
以ADL 量表对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进行对比。
量表评分值域为0~100分,评分越高代表患者生活质量独立程度越高,评分越低代表患者生活质量依赖程度越高。
1.4 统计学处理
全部数据采用EXCEL 和SPSS17.0版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和统计分析。
所有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配对或完全随机设计的两样本均数比较的t 检验或非参统计;计
数资料比较采用χ2
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前ADL 量表评分结果对比,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 >0.05),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ADL 量表评分结果对比,观察组(78.1±5.6)分显著高于对照组(60.2±3.9)分,两组间有显著差异(P <0.05),有统计学意义。
如表1所示。
表1:两组治疗前、后ADL 量表评分结果对比表
组别例数治疗前治疗后对照组5045.1±2.660.2±3.9观察组
50
46.3±3.8
78.1±5.6
3 讨论
中医护理强调人体作为有机整体及其与自然界的统一性,其精神实质在于辨证论治与辩证施护。
本研究中针对脑中风患者所采取的中医护理即遵循了中医“同病异护”的基本理论,强调根据患者机体症型以及疾病变化中的特点,体现护理的个性化优势,以突出护理价值。
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50例患者在实施中医护理干预方案下取得了确切效果:治疗前ADL 量表评分结果对比,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 >0.05),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ADL 量表评分结果对比,观察组(78.1±5.6)分显著高于对照组(60.2±3.9)分,两组间有显著差异(P <0.05),有统计学意义。
分析认为:中医护理充分体现了护理整体性的特点,根据患者具体症型展开辩证施护,能够有效减少患者脑中风病情再复发的相关危险性因素,提高患者语言、肢体等功能的康复效果,对改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也有积极价值。
综上所述,对脑中风患者应用中医护理措施干预可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日常生活独立程度,临床应用价值值得肯定。
参考文献
[1]陈秋敏.脑中风恢复期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分析[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8):1705-1706.
【摘 要】目的:对比研究常规护理与中医护理对脑中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方法:我院住院部自2013年5月~2016年5月内收治脑中风患者共100例作为观察对象。
100例患者应用数字随机表方法进行分组处理,对照组、观察组中分别纳入患者50例。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中医护理。
以ADL 量表对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进行对比。
结果:治疗前ADL 量表评分结果对比,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 >0.05),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ADL 量表评分结果对比,观察组(78.1±5.6)分显著高于对照组(60.2±3.9)分,两组间有显著差异(P <0.05),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对脑中风患者应用中医护理措施干预可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日常生活独立程度,临床应用价值值得肯定。
【关键词】脑中风;中医护理;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R2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597X (2016)20-0233-01中医护理对脑中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张海容
(江门市新会区大泽镇卫生院 广东 江门 529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