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X年春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7永生的眼睛教案1新人教版
- 格式:docx
- 大小:17.10 KB
- 文档页数:2
四年级语文下册《永生的眼睛》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讲述的故事情节,理解其中所表达的中心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从课文中提炼主题,分析课文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感恩他人的美好情感。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珍惜生命,关爱他人。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提炼课文主题。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作者对“永生的眼睛”的描绘,感受其深刻的内涵。
(2)引导学生从课文中体会到关爱他人、珍惜生命的重要性。
三、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永生的眼睛》。
2. 生字词卡片。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永生的眼睛》的作者及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对“永生的眼睛”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合作学习,讨论生字词的学习。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生字词,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并运用。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提炼课文主题。
4. 课堂练习:(1)学生朗读课文,巩固学习内容。
(2)学生运用生字词,进行情景对话。
5. 情感教育:(1)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感受到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感情。
(2)学生分享自己从课文中学到的关爱他人、珍惜生命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1)熟读课文《永生的眼睛》。
(2)运用课中学到的生字词,写一篇小作文。
2. 拓展作业:(1)学生收集有关关爱他人、珍惜生命的的故事或名言警句。
(2)学生与家人分享课文《永生的眼睛》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教案编辑专员:四年级下册语文《永生的眼睛》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2)学会通过课文内容,提炼主题,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亲人的关爱和感恩之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通过课文学习,提炼主题,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主题的提炼。
三、教学方法1. 情景教学法:通过设置情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黑板。
2. 生字词卡片。
3. 课文相关图片或视频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主题。
(2)简介课文作者及背景。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 理解课文内容(1)学生分段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2)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提炼课文主题,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5. 小组讨论(1)设置讨论话题,如:“课文中的主人公为什么要捐献眼睛?”(2)学生分小组讨论,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6. 总结与拓展(1)教师总结课文主题,强调关爱亲人、珍惜生命的重要性。
(2)布置课后作业,如:写一篇关于“我最尊敬的人”的作文。
六、教学反馈1. 课堂问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课堂问答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永生的眼睛》的教案教案:《永生的眼睛》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选用的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永生的眼睛》。
本课主要内容是讲述一位母亲在去世后捐献眼睛角膜,让两个年幼的孩子重见光明的故事。
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了解器官捐献的意义,培养学生的爱心和责任感。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器官捐献的过程及意义。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提高阅读理解和口语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培养关爱他人、珍惜生命的情感态度,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器官捐献的意义。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心和责任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幅温馨的家庭画面,引导学生思考:家庭的重要性。
进而引出今天的课文《永生的眼睛》。
2. 自主学习(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了解器官捐献的过程及意义。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 合作交流(10分钟)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教师参与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4. 讲解分析(10分钟)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引导学生理解母亲捐献眼睛角膜的无私奉献精神,以及器官捐献给两个孩子带来的光明。
讲解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5. 随堂练习(5分钟)设计一些有关课文内容的小题目,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
题目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以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6.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永生的眼睛母亲去世捐献眼睛角膜两个孩子重见光明器官捐献的意义七、作业设计1. 抄写课文《永生的眼睛》两遍。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四年级下册语文《永生的眼睛》教案三篇篇一教学目标:1.认识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味,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3.读懂课文内容,培养关爱他人、帮助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4.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进行生动细致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味,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理解作者一家对死后捐献器官帮助他人而感到高兴和骄傲的高尚情操。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准备:课前搜集相关资料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课前调查,搜集信息1.调查采访:你周围的人对捐献角膜等器官有什么看法?2.通过读书、上网等途径了解有关捐献角膜的知识.史料。
一、启动情智1.器官捐献,这是一个社会关注的问题,结合这个问题大家在课下进行了调查,你周围的人对此有什么看法?谁来谈一谈学生说调查结果,并着重分析不愿意捐献的原因:(1)有的人怕医生会因为自己是捐献器官志愿者而疏忽对他的救治。
(2)有些人认为现在还很健康,谈这事不吉利。
(3)死后被摘取器官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我不愿意那样做。
2.很多人都有这种“身体发肤,受之与父母”“入土为安”的传统思想,但是世界上有不少像安静那样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盲人,她多么盼望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呀。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感人至深的课文《永生的眼睛》,相信同学们在学习课文以后,一定会对器官捐献,移植产生新的看法的。
板书课题《永生的眼睛》,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1.请大家打开书,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做到不漏读.不错读,不断句。
想办法处理不认识的字。
2.学生朗读课文3.课文中的词语大家能读准字音吗?来试一试吧!(出示文中词语)给予挚爱捐赠盲童热泪盈眶屡次遵从振聋发聩仍然4.不理解的词语想一想怎么解决。
(学生互相交流或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
)三、再读课文1.再次认真阅读课文,想一想文中都有谁捐赠了角膜?母亲--→父亲--→女儿2.你试一试用几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眼睛是人体的一个器官,我们拥有她,是多么幸福,多么方便,她是无法比拟的财富。
当某个人失去生命时,尚好的眼睛如果能带给失明者以光明,那将是多么有意义的事情呀!这个人的眼睛也将得到永生,这又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呀!本文具有语言美、情感美,人物形象鲜明,文章刻画了让人难忘的形象:善良、心中有他人的父亲;有省悟能力、并付之于行动的“我”以及可爱、才华横溢的女儿。
他们热爱生活、关爱别人的心,让人尊敬、让人感动、让人怀念,让人学习。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生词6个:栩栩如生、屡次、况且、签字、移植、昔日。
学习多音字:给。
2、通过多种办法,解决不理解的词、句。
3、读课文,感知语言。
初步体会作者一家人的高尚情操:对死后捐献器官、帮助他人而感到高兴和骄傲。
一、课前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名言吗?谁给大家说一句?老师也喜欢名言,送给大家三句。
(出示:臧克家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文天祥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谁能大声地给大家读读?(生读)相信你们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这几句名言会有更深入的了解。
二、情境入课:前些天,老师在“大宝真情互动”的电视节目中看到了一个真实的、感人的故事。
就在去年,34岁的电视台记者阿红因患癌症去世了,这是阿红清醒时留下的最后一段宝贵的声音。
出示:“我要把自己这双眼睛,献给那些失去光明的人,让他们能够看到祖国的大好河山……”她在清醒时留下的最后一封信里写道:“朋友,虽然我们从来没有见过面,但是我的生命在你的眼睛里延续着,祝福你,祝你好好保护自己的眼睛。
”她的眼角膜成功的移植给了一位大学生和一位70多岁的老人。
可想而知,这两位昔日的盲人,重见光明的那一刻,将会多么兴奋。
生活将会多么美好。
这样感人的故事也发生在琳达一家。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
齐读课题。
三、读课文,学生字、感知语言:1、自读。
要求做到不漏读、不错读,不断句。
永生的眼睛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教材的章节为《生命教育》。
详细内容为《永生的眼睛》,通过讲述捐赠角膜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器官捐赠的意义,培养关爱他人、尊重生命的价值观。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器官捐赠的基本知识,认识到捐赠的意义和价值。
2. 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尊重生命、无私奉献的品质。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学会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思考和讨论。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器官捐赠的意义,培养关爱他人、尊重生命的价值观。
重点:掌握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教学视频、角膜模型。
2. 学具:课文、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个关于器官捐赠的公益广告,引发学生对生命关爱和器官捐赠的关注。
2. 阅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标注出生词和难以理解的部分。
3. 讲解课文: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课文讲解,解析器官捐赠的意义。
4.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设想自己或亲友遇到器官捐赠的情况,讨论如何应对。
5. 例题讲解:分析角膜模型,讲解角膜移植的原理和过程。
6.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角膜模型,描述角膜移植的过程,并阐述其意义。
六、板书设计1. 课文永生的眼睛2. 关键词:器官捐赠、关爱他人、尊重生命、角膜移植3. 板书内容:a. 器官捐赠的意义b. 角膜移植的原理和过程c. 关爱他人、尊重生命的价值观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查阅资料,了解我国器官捐赠的政策和现状。
b. 以“关爱生命,从我做起”为主题,写一篇短文,表达你对器官捐赠的看法。
2. 答案:a. 我国器官捐赠政策:鼓励公民自愿捐赠,严格保护捐赠者的隐私和权益。
b. 短文示例:通过讲述身边的故事,阐述关爱生命、参与器官捐赠的重要性。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掌握了器官捐赠的基本知识,但对角膜移植的原理和过程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下节课加强讲解。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永生的眼睛》教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下面是整理的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永生的眼睛》教案,希望能对你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和启发:四年级下册语文《永生的眼睛》教案(一)设计理念:“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因此,在本课时教学中,我重视学习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情境中一步步地朗读品味教材,自主合作,主动探究,同时利用电教、插图等辅助手段,让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进入作品角色,加深对课文内涵的理解。
学习目标:1.掌握6个生字,理解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运用学过的一些读书方法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生动细致地描写人物的语言,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表达方法。
3.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感悟父亲捐献角膜这一举动的深远意义;培养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操。
4.从一个新的视角感受琳达一家三代人的善举,对光明的向往,对生命的热爱以及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
5.从重见光明者的角度更深层次地感受光明的可贵,生活的美好。
教具:多媒体课件。
课前准备:1.按照课文前的“连接语”要求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通过读书、上网等途径了解器官捐献的知识。
3.通过调查、采访,了解周围人对捐献角膜的态度。
调查表如下:姓名年龄职业学历①您听说过捐献角膜吗?()②您身边的人捐献过角膜或接受过角膜捐献吗?()③您对捐献角膜的人是什么态度?()A.觉得了不起B.认为出风头C.无所谓④您会捐献角膜吗?()⑤您对我国捐献角膜的现状有哪些了解?()教学程序:一、配乐谈话激趣引读1.师:盲姑娘只能用手触摸春天,用心感受生命的美好。
如果她有一双明亮的眼睛,那有多好啊。
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让许多和盲姑娘有着类似遭遇的人们有了看到光明的可能。
2.(配乐朗诵)你的眼睛,像远方湛蓝的大海。
那永恒的痛苦,像尘土,隐没在你的眼中。
你的眼睛是清泉,它的希望的光照着我,通过流水的闪烁,宛如水底的珍珠。
永生的眼睛教案教案教学设计教案永生的眼睛教案教学内容:本教案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22课《永生的眼睛》。
本课主要讲述了一个关于捐赠器官的故事,通过讲述一个家庭在面对亲人去世后,如何决定将亲人的器官捐赠给需要的人,从而让亲人的爱继续延续的故事。
课文通过这个感人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器官捐赠的意义,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珍惜生命的情感。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了解器官捐赠的过程和意义。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学生能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学会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从故事中汲取关爱他人、珍惜生命的价值观,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难点: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课文课件等。
2. 学具:课文课本、练习本、文具等。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向学生讲述自己或他人的感人故事,引发学生对关爱他人、珍惜生命的思考。
2. 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生命的看法,引出本课的主题。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生通过课文的阅读,了解器官捐赠的过程和意义。
三、合作学习(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2. 教师组织学生汇报讨论成果,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四、课堂讲解(10分钟)1. 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 教师通过讲解,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的思想感情。
五、课堂练习(5分钟)1.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
2. 教师点评学生作业,及时纠正错误,巩固学习成果。
六、课堂小结(5分钟)2. 教师强调关爱他人、珍惜生命的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板书设计:永生的眼睛亲人去世 > 捐赠器官 > 关爱他人 > 珍惜生命作业设计:1. 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关爱他人、珍惜生命的作文。
小学四年级永生眼睛教学及教案设计(6篇)篇1:永生的眼睛小学四年级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 、认识6个生字。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3、读懂课文内容,培养关爱他人、帮助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4、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进行生动细致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
二、学习重、难点:重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难点:理解器官捐献的意义,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词句。
三、解决重难点的措施及方法:通过读中感悟,合作探究,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本内涵。
四、教学准备:五、教学时间: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揭示课题,齐读题目。
2.本文为什么要用“永生的眼睛”为题?你怎么理解“永生的眼睛”?(二)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1.指名读课文,并纠正读音。
2.练习复述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1)详细地复述课文(2)简要地复述课文(3)提示:文中都有谁捐赠了角膜?(母亲——→父亲——→女儿)(4)用几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课文记叙了作者的三位亲人死后捐献角膜,使他人重见光明的感人故事)(三)再读课文1.分别指名读“母亲、父亲、女儿”捐赠角膜这三部分内容。
2.自由读课文,分组讨论:为什么写女儿温迪捐献角膜的经过要简略地写?3.指名回答。
(四)深读课文,并理解课文内容。
1.学习第一部分:母亲捐献角膜(1)默读课文,找出“我”对父亲同意母亲捐献眼角膜这件事态度的句子,体会一下当时“我”的态度是怎样的?(不理解)(2)画出父亲说的话,并出示投影:父亲平静地搂着我,“你所能给以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你自身的一部分。
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的死亡之躯能有助于他人健康的恢复,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① 自由读父亲说的这段话,思考:父亲认为怎样的死是有意义的?(我们的死亡之躯有助于他人健康的恢复,这样的死是有意义的.)② 听了父亲的话,“我”的情感有了怎样的变化?③ 指导背诵这段话。
17*永生的眼睛
学习目标
①认识6个生字。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培养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③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进行生动细致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
●重难点
课前准备
①按课文前的“连接语”中的要求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②师生共同搜集有关器官捐献的资料及相关事例。
③小调查:问问你身边的人们,他们对器官捐献的事情了解多少?他们愿意捐献自己的器官吗,为什么?
●阅读资料,交流感受
①教师导入:《触摸春天》中盲女孩安静是那样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她多么盼望也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呀!请同学们快速阅读下面的资料:
资料一:据卫生部统计,我国目前约有400万因角膜病致盲的患者,其中70%可以通过角膜移植手术复明,但由于供体角膜匮乏,我国每年仅实施3000例角膜移植手术,数百万的患者还在黑暗中苦苦地等待。
资料二:目前美国有超过84000多名患者登记等待器官移植,而且每13分钟就会有一个新的登记等待患者。
2004年仅有30%的等待者获得了器官移植,而剩余的70%的等待者必须继续等待他们迫切需要的移植器官。
不幸的是,每天有16个人会因为无法等到器官移植而丧失生命。
②看了这两段资料,心中有什么话要说?
引导学生谈一谈对器官移植的看法:假如自己的父母要求在死后捐献器官或遗体,你会同意吗?你是否愿意在死后捐献自己的器官或遗体?
●熟读精思,探究文本
①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永生的眼睛,相信同学们学习之后一定会对器官移植产生新的看法。
②检查预习情况:轮读课文,认读生字词。
③仔细阅读,边读边把令你感受很深的句子画出来,想一想从这些句子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④在小组长的组织下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比一比哪个小组最会学习。
⑤小组选派代表进行汇报,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进行研读:
研读重点:文章为什么以“永生的眼睛”为题?
研读重点:父亲教育“我”的两段话。
a.投影出示: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
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引导学生结合课前查阅的有关器官捐献的资料,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感悟:你可以给予他人哪些东西?为什么说给予别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是最珍贵的?
b.投影出示:如果一个盲童能在我们的帮助下重见光明,并像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多么美妙!当你们得知是我的眼睛角膜起了作用,你们会为我自豪!
引导学生讨论:第二处语言与第一处语言有什么关系?
c.把父亲的这两段耐人寻味的话连起来读一读,谈谈自己的感悟。
研读重点:含有“骄傲”一词的句子。
a.引导学生说一说谁为谁感到骄傲,为什么感到骄傲,从中体会到什么?
b.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语句。
⑥课文到这里戛然而止,但故事本身并没有结束。
下面请同学们轻声读一读故事原文的结尾,读后交流自己的感受。
(出示投影)
没有想到,仅仅是两周之后,我再一次为器官捐献组织签署了同意书。
我的可爱的女儿,才华横溢的小温迪,在一次交通事故中丧生了……当我签字时,她的话儿萦绕在我耳际:“你想过什么也看不见会有多么痛苦吗!”
失去温迪二周后,我收到一封来自俄勒冈勇敢者角膜中心的信。
信上写道:“角膜移植非常成功。
现在,两位昔日盲人已重见天日。
他们成为您女儿──一位极其热爱生命的女孩的活的纪念,并有幸分享她的美丽……”
我的金发的温迪手中的画笔依旧不辍地挥动着,她的碧眼仍然闪烁着骄傲的光芒。
●大胆评议,深化感受
①评价人物:文中的一家人你最喜欢谁,为什么?
引导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之后请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从而进一步通过朗读品出言中之美,悟出言中之理,感受言中之情。
②评价作品:你认为这篇文章哪些地方写得好,为什么?是否还有不足,应如何修改?
鼓励学生从作者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等多角度进行大胆评议,发表不同看法。
●交流体会,延伸课外
学完课文,你对器官捐献有什么新的体会?你打算做些什么?
鼓励学生课后通过办板报、广播、写倡议书等方式向家长及社会宣传器官捐献的意义。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