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梗我国人群死亡因素排名之首
- 格式:docx
- 大小:12.73 KB
- 文档页数:2
致命的心梗盲区作者:来源:《北京广播电视报》2017年第32期在我们的身体里,有导致心梗发生的3个元凶。
而且,这三个元凶是团伙作案、分工合作,里面有人是主谋,有人是帮凶,3个人连手作案导致了心梗的发生。
其中,主谋是导致心梗的罪魁祸首,而帮凶加速了心梗的发生。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陈伟伟教授和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中西医结合科主任医师张学智教授一同做客北京卫视《我是大医生》,为大家找出这些人体健康的杀手。
高血压是心梗的头号帮凶专家比喻,一号元凶有一把非常关键的作案工具,是一把刀。
如果没有这把刀的帮助,心梗是不会发生的。
原本很健康的人体血管,在这个元凶拿刀进入之后就会产生破洞。
专家介绍,虽然这并不会直接导致心梗,但一旦血管有了破洞,导致心梗的坏东西就会有机可乘,通过这个洞进入到血管壁,导致心梗的发生。
因此,这个拿刀的元凶并不是导致心梗的主谋,而是帮凶。
那么,我们怎么知道自己的身体里是不是已经藏着一把刀?血管上是不是已经有了一些洞呢?专家介绍了一些鉴别的基本方法。
首先是经常流鼻血,这种流鼻血与一般的上火流鼻血不同,一旦开始流,量非常大,而且很难止得住。
其二就是眼睛出血,这也和经常熬夜所导致的出血有所不同,不是血管充血后的那种红血丝,而是白眼球上会出血。
其三是患有痔疮。
血管有破洞的人更容易得痔疮,而且痔疮犯了的时候,出血量会比一般人多一些。
总结起来说,这几个症状都和出血有关系,而且出血比一般情况更严重、更不容易止住。
如果一个人有这些症状,就要高度怀疑血管是不是已经有破洞了。
那么这个可以让血管破洞的持刀元凶到底是什么呢。
专家指出,这个元凶就是每个人都非常熟悉的高血压。
高血压确实是一种特别棘手的疾病,想要解决真的不太容易,控制血压是所有高血压病人的“终身事业”。
许多高血压病人非常辛苦,坚持吃药,坚持测血压,努力把血压控制在安全的水平。
那么是不是血压控制好,血管就不会破洞了呢?专家指出,事情没那么简单,并不是说测量完血压,如果偏高了就吃点药,再一测血压正常了就安全,事实上血管仍然有可能存在破洞。
中国人死亡原因排名出炉,癌症只能排第三,第一名是它国际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发表了一篇论文,分析了将近30年来中国居民死亡的十大原因,朱莉也没想到,第一名竟然不是癌症,而是中风!图片来源:网易新闻 | 数读可能有朋友问,中风究竟是什么?中风在医学上称“脑卒中”,分为出血性(脑溢血)和缺血性(脑血栓),大多数是缺血性,约有80%的中风属于这种类型。
有统计,我国是全球中风率发生最高的国家,平均每6秒就有一人突发中风,每20秒就有一人因中而死亡。
但在1990年,情况却并不是这样,中国主要的疾病负担是下呼吸道感染和新生儿疾病,中风排名第三,但在2017年中风却飙升第一。
因下呼吸道感染和新生儿疾病死亡大幅下降的原因,与卫生环境、医疗技术的进步有莫大关系。
图片来源:网易新闻 | 数读01中风:中国人的“头号杀手”!中风主要有三大特点: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在我国中风遗留的残疾率高达70%左右,丧失独立生活能力,给家庭和个人都带来巨大负担。
通常发病表现为,短短几分钟突然让人走不动路、说不出话、口嘴歪斜等等,因此总让人措手不及。
而中国,也是全球中风发病风险最高的国家,居民中风的风险率达到了39.3%。
中风如此可怕,但很大程度上是可以预防的,国际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神经学》,发现大约90% 的中风都由可调节风险因素造成。
可调节风险因素通俗来说,也就是酗酒、抽烟、不锻炼、过于肥胖、高血压等等。
那么中风怎么预防,哪些事情要注意,且听国医大师健康跟你细细道来~02中风“五大”前兆要注意1、吐字不清如果突然出现吐字不清、话语错乱甚至说不出话等现象就要注意了,这是因为脑供血不足时,人体运动功能的神经失灵,尽管持续时间并不会很长,也要引起重视~2、视物模糊不是过于疲劳、没休息好等原因,但莫名其妙出现一只眼睛看不清东西,时不时眼前发黑等情况,也有可能是中风的预警信号。
3、头脑昏沉中风前兆一般只持续几分钟或几小时就可恢复正常,但有研究显示,如果放任不理,三个月以内中风率达到30%-50%。
中国人死亡原因排名出炉最近,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梁晓峰教授团队在《柳叶刀》上发布了一篇重磅研究,分析了1990年到2017年中国34个省(直辖市、自治区、行政特区)的人们的前25位死因变化,以及导致死亡的高危因素。
说起让人害怕的病很多人都会想到“癌症”但有一种病,比癌症还危险已经成为中国居民的“头号杀手”那就是--「中风」国际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发表了一篇论文,分析了将近30年来中国居民死亡的十大原因,小编也没想到,第一名竟然不是癌症,而是中风!该研究根据寿命损失年数(YLL,因某种疾病少活了多少年)的多少,找出了2017年中国人的十大死亡原因,分别是:中风、缺血性心脏病、呼吸系统(气管、支气管、肺)癌症、慢性阻塞性肺病、肝癌、道路交通伤害、胃癌、阿尔兹海默症及其它痴呆症、新生儿疾病和高血压性心脏病。
数据来源:the Lancet值得关注的问题:1、中国人的前5大死因主要是中风、缺血性心脏病、慢性阻塞性肺病、肺癌、阿尔茨海默病和其他痴呆症。
传染性疾病和母婴疾病的影响在不断下降,目前最影响国人健康的疾病基本都是非传染性的慢性病。
2、缺血性心脏病从1990年的第3位爬到了第2位,死亡率增加了20.6%,而且仍在继续攀升。
这和老龄化有关,也和国人生活越来越富足、吃得多动得少,导致三高和肥胖增多有关。
3、肺癌正在成为新的健康杀手。
与1990年相比,肺癌导致的死亡率上升了28.2%,它的伤残调整生命年(DALY,可以通俗理解为因疾病早死和残疾损失的健康生命年)排名从当年不起眼的第14位骤然上升到了第4位。
这和空气污染、老龄化不无关系。
此外,肝癌也从第11位升至第7位。
4、高血压的威胁不可小觑。
光是2017年,高血压导致的死亡人数就有254万人,其中96.7%是死于心血管疾病。
5、阿尔茨海默病及其他痴呆症的影响越来越大,已成为主要死因的第5名。
这也和老龄化、三高有密切关联,比如中风的一大后遗症就是血管性痴呆。
中国人死亡原因排名出炉!《柳叶刀》发布了一篇关于我国34个省份从1990年-2017年人们的前25位死因变化的研究。
这25种病因的死亡率为149/10万人,平均的死亡年龄为58岁。
死亡概率较高的前五名省份分别为西藏、河北、河南、贵州、黑龙江;后五名为香港、澳门、台湾、上海以及北京。
我国国民的“头号杀手”--中风该研究根据患者因某种疾病少活多少年的年数,分析了1990年以及2017年我国国民的十大死亡原因。
2017年的死亡原因变化从高到低排列,分别为中风、缺血性心脏病、慢性阻塞性肺病、肺癌、阿尔兹海默症、肝癌、胃癌、高血压性心脏病、道路交通和食管癌。
而1990年的死亡原因从高到低排列。
分别为中风、慢性阻塞性肺病、缺血性心脏病、下呼吸道感染、新生儿疾病、胃癌、肝癌、肺癌、道路交通以及自残。
从这项数据可以看出,在这两个时间段中,中风居于我国国民死亡原因的首位,比因癌症致死的概率还要高。
此外,也可以了解到我国感染性疾病的致死风险在逐渐降低,各种慢性病的致死风险逐渐上升。
而因癌症死亡的第一癌肿也转变为肺癌,肝癌和阿尔茨海默症的死亡风险也逐年上升。
中风的其中一项后遗症与血管性的痴呆也有一定的关联。
那么中风的致病因素都有哪些,如何预防脑卒中的发生?中风的致病因素都有哪些,如何预防脑卒中?据世卫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的中风病例大致为500余万,因中风死亡的人数为196万人。
中风其实就是脑卒中,指的是大脑血管病变或者血流障碍引起的局限性或者弥散性的大脑功能障碍。
中风一般与患者的年龄、有三高疾病的患病史、家族病史、以及生活的不良习惯等因素有关。
虽然对于家族病史、年龄增长等诱因无法避免,但是可以通过改善生活中一些不良习惯以及控制自己的三高,可以有效的降低脑卒中的发病风险。
对于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有疾病基础的人群来讲,首先就是要控制好自己的病情。
高血压患者生活中应该限制食盐、脂肪的摄取、适当地进行运动、以及定时监测自己的血压变化;高血脂患者要积极配合治疗,改善生活中的不良习惯,比如避免高脂类食物的摄取;高血糖患者也需要长期控制自己的饮食。
中国每年350万人死于心血管病资料图:长城会创立者、北京和睦家医院心脏中心主任胡大一(/图)标签胡大一心血管心肌梗塞中国每年约350万人死于各类心血管病,占总死亡原因之首,平均每十秒钟就死一个患者。
一半以上的人首次发作就是心肌梗死或者猝死。
现在是趋利性的医学模式,医院水平用手术和毛收入量化的指标来衡量。
医生支架手术做的越多,就能发表越多的论文,名气也越大。
这是一个很荒谬的事情。
2014年10月16日至19日,第二十五届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以下简称长城会)在北京召开。
“在所有导致人类死亡的疾病中,心脑血管疾病排名首位。
”长城会创立者、北京和睦家医院心脏中心主任胡大一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中国每年约有350万人死于心血管病,每10秒钟就有1人死于心血管病,每5个成年人中就有1个患心血管病。
”长城会上公布的数据显示,企业家、高级白领心血管患者不断增多。
一项针对北京、上海等城市2000名企业高管的健康调查显示,超重或肥胖者为55%,血脂异常率为全国平均血脂异常发病率的2倍以上,脂肪肝的患病率为全国成年人脂肪肝发病率的3倍以上。
如果没有科学的血管健康管理,这些人群发生心脑血管病的风险极高。
作为国内知名的心血管专家,学科带头人,胡大一出生于医学世家。
1987年,他从美国回国,就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组建了心电生理科,如今还会去国内几百家医院会诊指导。
但多年下来,他发现心血管疾病从医疗模式,到公众对疾病的认知都存在诸多问题。
“我们都知道心血管病预防最重要,但那么多大医院,还是看了一次就不管后续。
”在胡大一看来,医院好多都是坐堂医生,等着人生病求医,病人则总是不注重恢复和预防。
久而久之,陷入了“医生等得病,病人等复发”的怪圈。
而被称为“焦虑的专门器官”——心脏,其疾病往往受到心理和情绪的影响更大。
因此,相比治疗方法的进步,他更看重心脏康复和“双心门诊”的推广。
尽管年近七旬,但他身体矫健,语速很快,思路十分清晰。
在长城会开幕式上,胡大一宣布下届大会主席将由安贞医院心脏内科主任马长生担任。
龙源期刊网 我国每分钟就有3人丧命心脏性猝死作者:来源:《养生阅刊》2020年第03期猝死,一个令人生畏的词,离我们究竟有多远?有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死于心脏性猝死的人数近50~100万,平均每分钟就有3人因心脏疾病在发病1小时内死亡,而抢救成功率却不到10%。
近年来,猝死现象越来越频繁,且呈现年轻化趋势。
而其罪魁祸首就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熬夜、暴饮暴食、吃得太油腻、经常喝饮料、长时间不喝水、抽烟等等,这些都是猝死的诱因。
媒体、IT、医生、警察、明星、网络店主等一些高压力行业的从业者,也成为猝死的高危人群。
而女性猝死患者中只有37%有冠心病病史,与女性猝死密切相关的危险因素包括吸烟、运动、饮酒、抑郁或焦虑情绪、饮食及肥胖等。
专家指出,既往认为冠心病、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是导致猝死的主要疾病,但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肾功能不全等疾病,也和猝死的发生密切相关。
虽然疾病因素不可忽视,但不良生活习惯等猝死的诱发因素更应避免,只有及早树立健康生活理念,践行健康生活方式,才能从根本上斩断病源、远离死亡,让生命来日方长。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陈姝近年来,猝死现象越来越频繁,其中有不少中青年人,他们年富力强,平时看起来似乎挺健康,但依然被死神步步紧逼……专家指出,疾病年轻化的罪魁祸首就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现在年轻人经常熬夜、暴饮暴食、吃得太油腻、经常喝饮料、长时间不喝水、抽烟等等,这些都是猝死的诱因。
日前,多名心血管病专家在接受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采访时表示,树立健康生活理念,培养健康生活方式,是从根本上斩断病源、远离死亡的最好办法,并且越早开始越好。
我国每年心脏性猝死近50-100万人,猝死看似突然实则早有“预谋”猝死,就是突然死亡的意思。
世界卫生组织(WHO)对“猝死”这样定义:“平素身体健康或貌似健康的患者,在出乎意料的短时间内,因自然疾病而突然死亡。
”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副主任医师张建伟说,这个“短时间”,就是从发病至死亡的時间,一般是6个小时。
心梗我国人群死亡因素排名之首为提高公众对心梗严重性与防治重要性的认知,普及急性心肌梗死的规范化救治流程, 2014 年,我国首次成立了“心梗救治日”,确定每年的 11 月 20 日为“中国 1120 心梗救治日”。
1120 寓意有两个:一是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后要迅即拨打 120;二是急性心肌梗死抢救的黄金时间为 120 分钟,从发病至开通梗死血管如能在 120分钟内完成可大大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据2013 年 8 月 8 日正式发布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 2013》显示,心血管病死亡占城乡居民总死亡原因的首位,全国总心血管病患者达2.9 亿,死亡比例在三成以上。
导致如此高死亡率的原因,主要是公众的认知水平不足以及医疗系统缺乏快速救治通道所致。
如果突然遇到身边有心梗发作的病人,我们到底该怎么做?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血管内科首席专家傅向华强调,心肌梗死的黄金救治时间为 120 分钟。
两个“120”,筑起心梗救治防线急性心肌梗死一旦发生,心脏的血液供应犹如断电一样突然停止,会对心脏造成极大伤害。
如果抢救不及时,往往意味着一条生命的消逝,一个家庭的破裂。
在首个“心梗救治日”前夕,本报专访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及心脏中心主任霍勇,探讨如何在急性心梗救治的过程中争分夺秒,与死神赛跑。
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和救治情况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发心梗约 60 万例,死亡比例在三成以上。
通过放支架和溶栓的方式开通血管,疏通堵塞的冠状动脉,让心脏重获血液供应,在医学上被称为“早期再灌注治疗”,也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开通血管的理想时间是发病后 120 分钟内,每拖延一分钟,就会有大量的心肌细胞死去。
但遗憾的是,在这场生命与时间的争夺战中,我们的答卷并不十分理想。
以 2013 年的数据为例,我国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约 70 万例,只有 5%的患者得到规范治疗。
很多人还没意识到早期再灌注治疗的重要性。
猝死很近,最可怕的是这些诱因我们不知道发布时间:2021-09-01T11:18:41.197Z 来源:《健康世界》2021年11期作者:袁莉[导读] Sudden death英文直译突然死亡,在医学上称“猝死”袁莉兴文县人民医院,四川宜宾,644400Sudden death英文直译突然死亡,在医学上称“猝死”。
猝死原本是发达国家的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但近些年在中国,猝死发生率在不断升高,据统计,我国每年因心源性猝死的人数接近55万人,居全世界之首。
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国人死亡原因之首。
猝死可能发生在任何年龄段,多数发生在老年人群,但近段时间的新闻不断刷新我们对猝死年龄的认知,国美电器员工在年终誓师大会上猝死时,27岁演员孙侨潞心梗猝死时25岁、拼多多员工在加班回家路上猝死时23岁、淮南第七中学学生上课途中猝死年仅14岁。
猝死的发病群体正在不断年轻化,它离我们越来越近,或许曾经就发生在你周围。
“过劳、久坐、熬夜、暴饮暴食”不断成为猝死类新闻的关键词,那么猝死到底是个什么样的病,猝死的原因到底有哪些就成为大家最为关注的事情。
以下将为大家简单科普猝死的相关知识,让大家更多地关注此类疾病。
一、猝死是什么?猝死是指平时外表看起来健康的人,突然意识丧失,并在短时间内死亡,短时间可能是数秒钟数分钟,可能是1小时以内,也可能到24小时内。
猝死的发生通常没有征兆,无法准确预料,有时有因可查,但有时可能都找不出原因。
心源性猝死是指由于心脏方面的原因引发的猝死,是猝死的最主要类型,占比高达80%,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二、为什么会猝死?猝死的原因多种多样且相对复杂,发生心源性猝死的人群一般都患有心血管疾病,例如冠心病、心肌炎、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等,其中冠心病是心源性猝死的第一大致命因素,其次则是心肌炎。
心血管疾病会直接引起我们的心率和心律变化,据统计心源性猝死发生时,80%患者都是有室颤、室速(即心跳非常快且不规律),同时如果伴有一些诱因的情况下,更易发生心源性猝死。
及时发现青年人心梗作者:杨璞来源:《家庭医学·下半月》2017年第08期每年的11月20日是“心梗救治日”,设立在这一天的意义就是希望大家牢记两个“120”,及时拨打120急救电话,把握黄金救治120分钟。
据最新统计数字显示,心梗目前已高居我国死亡原因第二位,到2030年,我国预计将会有2 300万心肌梗死患者。
我国每年新发心梗60万例,死亡比例在三成以上。
心肌梗死为什么这么致命?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急诊科主任杨润华介绍说,其中一个原因是一些不典型的前期症状没有得到患者重视,等到突然发病的时候一旦救治时间耽误,就容易造成致命危险。
如果出现下面9个信号,可能提示心肌梗死。
特别是对于男性和超过65岁的人以及存在高胆固醇血症、高血压、肥胖、吸烟、糖尿病和心脏病家族史等危险因素者,出现这些表现时应该警惕。
心肌梗死的特点突然胸痛突然胸痛不可忽视,胸口像被“压榨”一样痛,喘不过气,全身大汗淋漓,脸色苍白,休息也不能缓解,这些都可能是急性心梗发作的“求救信号”。
年轻人突发心梗更容易猝死。
因为年轻人多为首次发病,与老年人的长期由心肌缺血致反复心绞痛患者不同,不易引起重视。
疲乏特别是女性,在心肌梗死发生时或发作前数日或数周可能出现疲乏。
疲乏可能是心力衰竭的表现,经常感到疲乏和熬夜、连续加班的人要注意定期到医院检查。
脉搏快或不规则偶尔出现一过性心悸无需担心。
但脉搏加快或不规则,特别是在伴有虚弱、头晕和气短等症状时,可能是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或心律失常的表现。
若不及时治疗,某些心律失常可以导致卒中、心力衰竭或猝死。
气短气短、呼吸困难可能是肺部疾病例如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但也可能是心肌梗死或心力衰竭。
心肌梗死时,气短通常伴有胸部不适,也可能发生在胸部不适之前,或者不伴胸部不适。
出汗周身冷汗淋漓是一种常见的心肌梗死症状。
可能只是坐在椅子上突然就汗流浃背。
虚弱感有些人在心肌梗死前或心肌梗死时可能会出现原因不明的严重虚弱感。
心血管病成中国人病亡首要因素这样做能减少80%死亡2018-02-02 08:30:56 中国青年网最新的中国人心血管数据出炉了!国家心血管病中心近日发布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7》推算,我国心血管病患病人数已达2.9 亿。
从死因构成分析而言,目前心血管病死亡占居民疾病死亡构成40% 以上,居首位,高于肿瘤及其他疾病。
为什么心血管病人这么多?1运动太少,心脏越来越弱!在我国,还有一个跟其他国家不一样的危险因素,就是运动太少。
2010年中国慢性病检测项目显示,即便是每周运动三次以上、每次中等强度及以上运动多于10分钟的要求,也只有11.9%的人达到了。
体育锻炼必要吗?数据胜于一切。
上海男性健康研究的一项结果表明,体育锻炼量达到或超过每周走路4小时、运动2小时的人,总死亡的危险减少21%,心血管死亡的危险减少24%。
2吃得越来越油了!吃得越来越油了,估计每个人都有切身感受。
吃得太油会增加心肌梗死的危险。
这也是一项有中国特色的急性心梗危险因素。
国家卫生计生委曾公布,我国八成家庭对油的摄入量超标!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对食用油的摄入量推荐是每人每天25-30克,而目前我国的水平是每人每天42克左右!油脂摄入过多,除了造成肥胖外,还会导致血液中脂肪酸过多。
脂肪酸过剩时主要以甘油三酯形式贮存,沉积在血管里造成动脉硬化,形成血栓,引发心脑血管疾病。
3蔬菜水果吃不够!维生素C(主要来源为新鲜蔬果和水果)摄入不够,会导致血管受损。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传染性疾病预防中心一项研究发现,我国因水果摄入不足造成期望寿命损失为1.73岁。
大多数人水果的日常摄取量,远低于每天200-350克的推荐标准,只有40.7克。
怎么才能远离心血管病?健康生活!北京神经内科学会会长、北京安贞医院神经内科主任毕齐指出:“2016年欧洲心血管病预防指南明确表示,健康的生活方式至少可以预防80%的心血管疾病和40%的肿瘤!”生活方式是所有治疗的基础,并且不像药物、手术治疗一样存在适应症、禁忌症等,是可以在任何时间开始、被任何人所利用的“治疗”方法。
心源性猝死的护理评估一、疾病概述(一)概念和特点心源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是指急性症状发作后以意识突然丧失为特征的、由心脏原因引起的自然死亡。
世界卫生组织将发病6小时以内的死亡定为猝死,2007年美国ACC会议上将发病1小时内的死亡定为猝死。
据统计,全世界每年有数百万人因心源性猝死丧生,占死亡人数的15%~20%。
美国每年有约30万人发生心源性猝死,占全部心血管病死亡人数的50%以上,而且是20~60岁男性的首位死因。
在我国,心源性猝死也居死亡原因的首位,虽然没有大规模的临床流生病学资料报道,但心源性猝死比例在逐年增高,且随年龄增加发病率也逐渐增高,老年人心源性猝死的概率高达80%~90%。
心源性猝死的发病率男性较女性高,美国Framingham 20年随访冠心病猝死发病率男性为女性的3.8倍;北京市的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心源性猝死的男性年平均发病率为10.5/10万,女性为3.6/10万。
(二)相关病理生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最常见的病理表现,病理研究显示心源性猝死病人急性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为15%~64%。
陈旧性心梗也是心源性猝死的病理表现,这类病人也可见心肌肥厚、冠状动脉痉挛、心电不稳与传导障碍等病理改变。
心律失常是导致心源性猝死的重要原因,通常包括致命性快速心律失常、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和心室停顿。
致命性快速心律失常导致冠状动脉血管事件、心肌损伤、心肌代谢异常和(或)自主神经张力改变等因素相互作用,从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引发心源性猝死,但其最终作用机制仍无定论。
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和心室停顿的电生理机制是当窦房结和(或)房室结功能异常时,次级自律细胞不能承担起心脏的起搏功能,常见于病变弥漫累及心内膜下浦肯野纤维的严重心脏疾病。
非心律失常导致的心源性猝死较少,常由心脏破裂、心脏流入和流出道的急性阻塞、急性心脏压塞等原因导致。
心肌电机械分离是指心肌细胞有电兴奋的节律活动,而无心肌细胞的机械收缩,是心源性猝死较少见的原因之一。
我国心脏性猝死人数全球最多*导读:我国的心脏性猝死发生率为41.84/10万,心脏性猝死的总死亡人数高达54.4万/年,位居全球各国之首。
心脏性猝死的发生具有突发性及难以预测的特点。
值得引起重视的是,绝大多数猝死事件发生在医院外,抢救存活机会甚低,仅为1%以下。
……心脏性猝死是指由心脏原因导致的,在急性症状发生后1 小时内的自然死亡。
各种心脏疾病均有发生心脏性猝死的可能,最常见的病因为冠心病,占心脏性猝死原因的80%。
我国冠心病发病率近年来上升很快,心脏性猝死发生率的上升势头更超乎了我国学者的想象。
近年来,不少国家栋梁、社会名人、商界精英,在风华正茂之时,猝然离我们而去,究其死因,均为心脏性猝死。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最新研究数据显示,我国的心脏性猝死发生率为41.84/10 万,心脏性猝死的总死亡人数高达54.4 万/年,位居全球各国之首。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内科主任张澍教授表示,心脏性猝死的发生具有突发性及难以预测的特点。
值得引起重视的是,绝大多数猝死事件发生在医院外,抢救存活机会甚低,仅为1%以下。
因此,心脏性猝死防治的有效性是降低心脏病死亡率的关键。
目前根据心血管病防治指南,我国已有针对心脏性猝死的一、二级预防标准和措施。
二级预防是对已发生过心脏猝死的患者实施预防,植入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防治心脏性猝死。
ICD和起搏器大小相仿,植入皮下,可持续监护患者的心脏状况。
当患者在任何情况下发生室速或室颤时,ICD 自动选择合适的方式包括释放有效的电击进行治疗,及时挽救患者生命。
然而,二级预防手段显然难以惠及整个心脏性猝死高危人群。
目前,在欧美发达国家被普遍接受并应用的是一级预防标准,即通过临床诊断,发现潜在的高风险患者并尽早植入ICD。
华西医院黄德嘉教授指出:“在我国,由于ICD 应用的医保政策以及国内循证医学数据的缺失等原因,一级预防工作并没有完全开展。
依据我国心脏性猝死发病率和庞大的人口基数,目前全国每年低于3000台ICD的临床应用,远远无法满足治疗心脏性猝死患者的临床需求。
中国人健康的头号杀手,3.3亿人中招作者:暂无来源:《华声·观察》 2020年第11期人们总是谈癌色变,却忽视了心血管病的危险。
它们平时以慢性病的姿态潜伏,但随时有可能一跃而起,猝不及防地带走一个人的生命。
起司黄/文年轻人觉得自己离死亡最近的时刻,通宵后的胸口一疼一定能高票入选。
每次熬夜复习、工作、蹦迪过后,总害怕下一秒就会倒地不起,成为社会新闻里的又一个猝死者。
猝死令人闻风丧胆,但我们多半没有意识到,绝大多数猝死都指向一个元凶——心血管疾病。
今年 9 月,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布的《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 2019》显示,心血管病死亡是中国人排名第一的死亡原因。
被称为“全球头号死因”的心血管病是什么?为什么它会导致猝死?怎样才能远离它?80% 的猝死,和心血管病密切相关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定义,猝死是指平时健康或貌似健康的人,因为自然疾病,在极短的时间(6 小时内)突然死亡。
作为突发性的非预料死亡,猝死包括心源性猝死和非心源性猝死,前者占全部猝死近 80%,后者占约 20%。
心源性猝死,指的是心脏病导致心脏骤停引起猝死。
非心源性猝死则病因众多,几乎身体的每一系统、每一类疾病都可能导致猝死。
作为猝死的主要类型,心源性猝死的发生和心血管病有着紧密联系。
拿心脏病中最常见的器质性心脏病来说,绝大多数的器质性心脏病都可诱发心源性猝死,尤以心肌炎、室性心律失常、冠心病、扩张性心肌病等最为常见。
即便是非心源性猝死,也有部分和心血管病相关。
主动脉夹层可导致非心源性猝死,这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急危重症。
突发此类疾病时,多数患者胸背部会出现刀割或撕裂性的疼痛。
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救治,就会在剧烈的痛苦中离世。
中国已经有越来越多人患上冠心病了,而冠心病中的心梗,是心源性猝死最大的病因。
什么是冠心病?冠心病的“冠”,指的是供给心脏血液的冠状动脉。
这条血管出问题了,就容易造成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急性心肌梗死就是冠心病最严重、最凶险的表现形式。
心梗我国人群死亡因素排名之首
为提高公众对心梗严重性与防治重要性的认知,普及急性心肌梗死的规范化救治流程,2014年,我国首次成立了“心梗救治日”,确定每年的11月20日为“中国1120心梗救治日”。
1120寓意有两个:一是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后要迅即拨打120;二是急性心肌梗死抢救的黄金时间为120分钟,从发病至开通梗死血管如能在120分钟内完成可大大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据2013年8月8日正式发布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3》显示,心血管病死亡占城乡居民总死亡原因的首位,全国总心血管病患者达2.9亿,死亡比例在三成以上。
导致如此高死亡率的原因,主要是公众的认知水平不足以及医疗系统缺乏快速救治通道所致。
如果突然遇到身边有心梗发作的病人,我们到底该怎么做?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血管内科首席专家傅向华强调,心肌梗死的黄金救治时间为120分钟。
两个“120”,筑起心梗救治防线。
急性心肌梗死一旦发生,心脏的血液供应犹如断电一样突然停止,会对心脏造成极大伤害。
如果抢救不及时,往往意味着一条生命的消逝,一个家庭的破裂。
在首个“心梗救治日”前夕,本报专访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及心脏中心主任霍勇,探讨如何在急性心梗救治的过程中争分夺秒,与死神赛跑。
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和救治情况
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发心梗约60万例,死亡比例在三成以上。
通过放支架和溶栓的方式开通血管,疏通堵塞的冠状动脉,让心脏重获血液供应,在医学上被称为“早期再灌注治疗”,也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开通血管的理想时间是发病后120分钟内,每拖延一分钟,就会有大量的心肌细胞死去。
但遗憾的是,在这场生命与时间的争夺战中,我们的答卷并不十分理想。
以2013年的
数据为例,我国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约70万例,只有5%的患者得到规范治疗。
很多人还没意识到早期再灌注治疗的重要性。
患者发病后很长时间才到医院、家属犹豫不决、院前急救体系有待完善、基层抢救水平有待提高等,都影响了血管再通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