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新加坡河城市沿河地区更新案例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8.17 MB
- 文档页数:11
城市绿化案例分析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环境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城市绿化不足。
城市绿化不仅有助于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和生态环境,还能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本文将分析两个不同城市的绿化案例,旨在探讨有效的城市绿化模式以及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案例一:新加坡的城市绿化新加坡作为一个高度发达的亚洲城市,其城市绿化一直备受瞩目。
新加坡政府一直致力于创建绿色花园城市,通过积极的绿化措施,使得城市拥有丰富的绿色植被。
第一,新加坡重视公园和绿地资源的建设。
全市范围内分布着大量的公园和绿地,不仅提供了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还改善了城市的生态环境。
例如,新加坡的滨海湾花园是一个集合了湿地公园、花卉展览以及树木园林的绿地,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与大自然亲近的公共空间。
第二,新加坡注重绿色建筑的发展。
在城市化进程中,新加坡提倡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发展理念,通过鼓励绿色屋顶、垂直绿化等方式,提高城市绿化率并改善建筑环境。
这不仅减少了城市的热岛效应,还为市民创造了更加宜居的居住环境。
案例二:波特兰的生态城市规划波特兰是美国一个重要的城市,其绿化措施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波特兰通过生态城市规划,成功地将城市绿化与环境保护融合在一起。
第一,波特兰注重城市绿地的连接。
城市内的河流、公园和绿地被有效地连接起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城市绿化网络。
这样不仅方便市民进行户外活动,也有助于改善城市的生态系统,并促进自然生态的恢复。
第二,波特兰鼓励市民参与城市绿化。
市政府通过推动社区园艺项目和社区花园的建设,鼓励居民参与城市的绿化和环保活动。
这样不仅增强了市民对城市的归属感,还提高了市民的环境意识和自觉性。
案例分析:通过对新加坡和波特兰的绿化案例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首先,城市绿化需要政府的引导和支持。
在两个案例中,政府的强力措施和计划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政府需要倡导绿化理念,加大对城市绿化的投入,并引导市民积极参与。
文化传承视角下新加坡河滨水区更新经验启示陈敏,易峥,王芳,莫宣艳摘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出现“新常态”态势,我国土地开发由“增量增长”逐渐变为“存量增长”,城市更新将成为主要发展方向。
城市滨水区功能随时代发展逐渐发生变化。
本文采用案例分析方法,首先指出我国滨水区更新过程中文化传承方面有待提高,现状表现为四方面,即品牌塑造有待提升、文化功能植入较少、景观文化元素设计较少、项目层次定位有待提升。
然后以新加坡河为例,指出滨水区更新的空间策略有分段规划定位、建筑风貌控制、灰空间设计等方面;滨水区更新的文化策略主要有四方面,一是更新品牌塑造,二是文化功能植入,三是景观系统连续,四是项目定位国际化。
新加坡河在河流及两岸的功能转换及空间更新中注重文化传承的经验可为我国滨水区更新提供良好启示。
关键词:城市更新滨水区更新文化传承新加坡河长期以来,我国土地利用粗放,呈现无序扩张状态。
随着城镇化快速发展,建设量增大,土地资源日趋紧缺。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出现“新常态”态势,土地开发由“增量增长”逐渐变为“存量增长”,逐步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改善建成区空间形态和功能。
城市更新将成为主要发展方向。
从古至今,河流在促进城市发展方面的作用已成共识,随着城市规模扩大,城市沿河区域原有功能逐渐发生变化。
新形势下对我国滨水区更新进行探索,在发挥河流本身功能的基础上,对河流及两岸的功能进行转换、空间进行更新,以促进城市发展,使城市更有活力。
新加坡河滨水区更新很成功,特别是文化传承方面的策略可为我国提供良好启示。
1我国滨水区更新现状我国滨水区更新已有若干实践,既有优点,也存在不足。
1.1岸线功能转换较好,品牌塑造有待提升滨河岸线往往拥有多种功能,随着时代发展,国内滨河岸线大部分从交通、仓储、工业等生产型岸线转变为综合服务型岸线,成为城市重要的开发单元,带动滨江腹地开发,增加城市活力(表1)。
上海市黄浦江岸线功能由交通运输、仓储码头、工厂企业转换为金融贸易、旅游文化、生态居住;广州市强化重点区域引领带动作用,促进沿岸产业转型升级。
一河两岸建筑更新方案
随着城市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一河两岸的建筑更新方案成为了许多城市改造的重点。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向你介绍一个关于一河两岸建筑更新方案的想法。
首先,这个建筑更新方案的目标是通过改善河岸边的建筑来增强城市的魅力和吸引力。
我们计划在河岸上建造一系列现代化的建筑,如高层住宅、商业综合体、文化娱乐设施等,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和期望。
这些建筑将采用创新的设计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的建筑材料,以确保其对环境的影响最小化。
其次,我们还计划在河岸边建造一些公共空间,如公园、广场和步行街,以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
这些公共空间将根据不同的需求和人群进行规划,并配备各种设施,如休息区、运动场和绿化带。
我们还将保留一些历史建筑,并将其改造成博物馆或艺术画廊,以展示城市的文化底蕴和历史。
此外,我们还计划在河岸上建造一些环保设施,如太阳能发电站和雨水收集系统。
这些设施将为河岸上的建筑提供可再生能源和水资源,以减少对传统能源和水源的依赖。
我们还计划采用绿色建筑的概念,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最后,我们还计划在河岸边建造一些文化艺术设施,如剧院、音乐厅和画廊。
这些设施将为城市居民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化娱乐活动,提升城市的艺术氛围和文化品质。
我们还将组织各种文化活动和艺术展览,以促进文化交流和人文关怀。
总之,这个一河两岸建筑更新方案将通过改善河岸边的建筑和设施,提升城市的魅力和吸引力,同时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我们相信通过这个方案的实施,城市将变得更加宜居和具有竞争力,在吸引人才和投资方面取得更大的成功。
新加坡河城市滨水空间更新策略对盘龙江沿岸建设的启示作者:王慧琳来源:《中国房地产业·下旬》2018年第05期【摘要】在20世纪90年代的城市建设浪潮中,昆明市盘龙江沿岸的传统建筑和街巷悉数消失,高层商业建筑和单元式的住宅拔地而起,但现代化建设并未将盘龙江打造成为市民津津乐道的公共生活空间和城市名片,这与城市规划的盲目性不无联系。
因此本文通过对盘龙江现状的剖析,再对比新加坡河滨水空间的更新策略和成功经验,以寻求提升盘龙江沿岸空间活力的途径。
【关键词】新加坡河;盘龙江;滨水空间;规划设计1、盘龙江概况盘龙江是唯一一条横穿昆明市区的河流,发源于嵩明县境内的梁王山北麓,南至滇池东岸官渡区福海乡海埂村汇入滇池,全长95.3km。
盘龙江穿城而过,孕育了世代昆明人,但终究没能避免城市发展和更新带来的遗憾。
20世纪90年代开始,政府逐步拆除盘龙江沿岸的传统院落民居,新建单元式住宅小区和高层商业建筑。
但城市的更新建设没有使盘龙江焕发新的生机,其良好的水域环境并没有激活临近空间的活力,被誉为“母亲河”没能将昆明的历史风貌展现与世人,这不能说与盘龙江滨水空间的规划设计不无关系。
2、盘龙江滨水空间现状2.1滨水区域缺乏公共空间根据《昆明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6)》,盘龙江沿岸的建筑红线须退蓝线50m,但目前大部分退距后的空间多以粗放的绿化进行覆盖,并未营造宜人的公共空间,反而因无亮化照明、环境脏乱、安全隐患等原因成为市民避之不及的灰色空间。
沿岸部分地段进行了街头绿地设计,但由于其驳岸的限制,绿地缺少亲水空间。
且绿地空间形式较为单一,开敞空间和活动场地有限,不能满足市民多样化的休闲活动需求。
城市中心区河段,因建设较早,两岸建筑退距不足。
部分商业建筑将其邻接的岸线空间占为己用,形成了半封闭的状态,局限了沿岸公共空间的建设,导致盘龙江滨水空间难以发挥积极的社会效益。
2.2沿岸建设用地性质与功能不协调公共空间的不足源于城市规划设计缺乏对滨水空间及临近区域的整体思考。
新加坡城市更新的阶段性特点及启示作者:任荣荣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20年第36期自1959年实现自治以来,新加坡从60年代的“贫民窟”发展成当前的“世界城市”,城市更新为其成功转型提供了空间和功能载体的有效支撑。
作为一个人口密度较高的城市国家,新加坡尤其是市中心的城市更新被认为是城市建设成功的象征,展示了一个土地资源稀缺的岛国如何平衡好经济、社会和环境目标的发展过程。
回顾总结新加坡城市更新发展历程及其不同阶段的更新目标、内容及更新模式,对我国特别是大城市的城市更新推进具有借鉴意义。
一、1960—1965年:清除贫民窟阶段(一)更新目标与内容60年代初期,新加坡市中心集中了住房短缺、失业率高、办公用地供应不足等很多问题。
这期间,城市更新的主要内容是大规模清除贫民窟与中心区重建,解决住房和就业问题是两大战略目标。
当时对贫民窟的清除,既有建筑结构和环境恶化自身的要求,也有利益最大化驱动下土地重新利用的要求。
而且就效率和现代化而言,重建相对于修复来说能减少交付延误,是一种更可取的方式。
这一阶段,新加坡城市更新的目标很明确,主要表现为对住宅区的更新,通过公共住房计划实现。
政府在城市更新中发挥了绝对主导的作用,为进一步的城市更新奠定了基础。
(二)更新模式新加坡政府对改善人民生活环境的承诺是城市变革的强大催化剂。
为提高机构效率,新加坡政府于1960年成立了建屋发展局(HDB),取代了殖民地政府组建的新加坡改良信托局(SIT),政府成为最主要的公房开发者。
HDB的第一项任务就是中心区的一系列更新和安置计划。
为制定中长期的规划政策,1960年总理办公署设立了规划局(PD)来统管全岛的规划事务。
为使拆迁安置工作更加有效,1964年建屋发展局下面专门成立了城市更新部门(URD),负责重建项目的土地征收。
这些机构可以有效地执行政府政策,是公共住房计划的主要实施者,也成为后来新加坡城市更新的基础。
1966年,住房短缺问题解决后,政府才开始启动有计划的城市更新,其中,受城市更新项目影响的居民可以安置到组屋中。
中图分类号 TU984.18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3-739X(2012)02-0115-04摘 要 旧城旅游化地段在城市改造中具有战略地位,其改造要素包括功能结构、空间形态、文化景观和交通体系。
新加坡河滨河地区改造的成功之处在于,满足当代使用需求的功能置换和混合开发、以河道为中心的城市空间形态控制、新旧并置的城市文化景观以及外围换乘式的交通组织方式。
关键词 旧城旅游化地段 改造 新加坡河Abstract Tourist-historic area which has four redevelopment elements: function structure, space form, culture landscape and traf fi c system, has a strategic position in the city redevelopment. The success of the Singapore River redevelopment is the functional replacement and mixed development to meet the demands of the contemporary use, with the urban spatial form control which makes the river as the center, juxtaposition of old and new urban cultural landscape, and transfers external traf fi c organization.Key words Tourist-historic Area, City redevelopment, Singapore River旧城旅游化地段改造研究——以新加坡河滨河地区为例Study on the Tourist-historic Area Transformation:A Case Study of Singapore RiverSun Yongsheng孙永生城乡规划•园林景观Urban Planning • Gardens Landscape我国许多城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它们延续至今形成了丰富的城市遗产和鲜明的城市个性。
附2:国际旧城改造案例借鉴(一)波士顿昆西市场1.概况昆西市场(Quincy Market)位于波士顿市中心市政厅后侧,紧邻波士顿港、金融区和市级百货商场,以波士顿第2任市长Josiah Quincy的名字命名,已有近200年的历史。
得益于19世纪波士顿港的繁荣、1822年波士顿由两殖民区正式合并成为一座大城市,以及市中心法尼尔厅(Faneuil Hall)附近贸易增长的需要,昆西市场应运而生。
1824年,昆西市场在旧有的Faneuil Hall Markets 广场之基础上扩建而成,1826年开始运营,3栋2层高的建筑初期均用于农产品储藏和肉制品交易。
随着市场的发展,该地区过于拥挤、建筑过于陈旧,其作为食品集散中心的功能逐渐丧失。
1961年,为重新开发城市滨水地区,波士顿再开发局(Boston Redevelopment Authority)将昆西市场列入了城市的改造计划,实行建筑更新。
经过改造的昆西市场,成功转型为新型商业中心和旅游购物景点,更汇聚寰宇美食,西式正餐、快餐小吃、法国菜、土耳其菜、亚洲菜系等,都有其一席之地。
卫星图与地图中的昆西市场(红色标记处)地处波士顿市中心2.地方特色2.1优越的区位位于美国最古老的城市之一波士顿的市中心,邻近港口滨水区域、行政中心和商业中心,拥有大量消费群体作为商业区的依托,如上班族、旅游者,以及日常消闲购物的市民。
2.2悠久的历史作为波士顿早期的商贸旺地,拥有接近200年的历史沉淀,商业富集度极高;其古朴的建筑外观弥补了当代购物中心或美食广场“历史感”不足的缺憾,更迎合了当下市民游客的怀旧心理,旅游价值大大提升。
2.3典雅的建筑昆西市场楼高2层,长163米,占地面积2500平方米。
从建筑上看,昆西市场由巨大的传统新英格兰花岗岩和红色围墙建成,四周呈长方形,中轴线处有一长廊,设有大量座椅和出入口(侧门)。
昆西市场主楼的正面与侧面3.改造亮点3.1市场调研先行改造前,波士顿再开发局先行对昆西市场周边情况进行调查,发现昆西市场正处于市民最喜欢的市中心滨海地区,有着便利的交通环境及成熟的海滨氛围。
河道生态建设国外前沿案例分析及与国内城市河涌改造对比研究摘要:城市河道及其周边绿地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速发展的城市建设过程当中,过去河道生态景观建设相对滞后。
近年来,国外许多发达国家开始注重研究河道与城市景观关系,出现了一批前沿案例及生态技术。
本文通过对三个国外城市河道生态景观案例与广州河涌改造进行对比分析,从多个层面研究城市河道景观的建设。
关键词:案例河道生态景观种植Key words : case;River;Ecology;Landscape;Planting;Abstract: Urban river and its surrounding green space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part of the urban landscape, but river ecological landscape construction lagged behind in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urban construction process in the past. In recent years, many developed countries have begun to focus on study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ivers and urban landscape which has led to a number of cutting-edge cases and eco-technology. In this paper, through analysis on river ecological landscape between cases of three foreign cities and Guangzhou Donghao river, it researches the urban river landscape construction from many ways.中图分类号: B845.6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近年国内外城市河道生态景观研究近年来,在大多数的城市建设发展过程当中,都经历了水生态环境在工业化过程下不断恶化的问题,因此国际上许多城市开始研究如何通过改善穿越城市的河道的生态及景观环境,从而起到推动城市复兴的作用。
细微之处见真章——从克拉克码头复兴看城市滨水旧区改造性再利用摘要:新加坡河滨水区域由废弃的滨河工业地带转变为最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和城市休闲中心,实现了全面复兴。
其改造性再利用的成功经验,对我国的旧城旧区改造有着良好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关键词:微循环功能置换环境修复改造性再利用引言从人类的活动看,数百万年人类生存的过程造就了人类选择聚居地的一种天性,即对滨水地带的向往。
整个世界上近一半的人口,都集聚在沿海滨水一带。
进入工业社会后,现代工业、交通业和仓储业等大量占据着滨水空间,城市的滨水区成为了城市的核心部分。
但随着后工业社会城市产业结构、经济结构以及交通运输方式发生转变,众多城市滨水空间在多方面因素影响下逐渐衰落。
当前我国城市发展已经越过大拆大建、大开大发的疾风骤雨式的阶段,但城市快速建设导致的高能源消耗、交通拥堵、资源紧缺等问题,还在限制着中国城市前进发展的步伐。
当前,城市建设转向精耕细作、品质提升,城市更新问题日渐突出,而作为见证城市发展的重要滨水旧区更新问题更是首当其冲。
1城市发展“微循环”理论吴良镛先生曾提出城市的有机更新理论,认为从城市到建筑、从整体到局部,像生物体一样是有机关联和谐共处的,城市建设必须顺应原有城市结构、遵从其内在的秩序和规律。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也在以《复杂科学与城市转型》的主题发言中提出“包括我们的建筑设计、我们的环境设计、我们的城市设计,这些看起来很细微的事情,由简单的单体来组成的城市系统,实际上会自动生成极其复杂的发展模式。
”他认为,中国的城镇化已进入中后期的特殊阶段,应摒弃初期的疾风暴雨式开发建设,寻求从细微处入手,注重城市细微之处的调节能力,发展城市“微循环”系统。
新加坡作为一个滨水城市国家,仅有弹丸之地。
20世纪70年代,新加坡城市中心区经历了大规模的城市更新运动,其滨水旧区更新改造,从建筑至环境,都体现了对城市文脉的传承和城市魅力自我修复能力的塑造。
2新加坡河克拉克码头滨水旧区改造实践克拉克码头位于新加坡河临出海的大转弯处,优越的位置使之在19世纪变成了繁荣的河运中心。
沿河地区城市更新解读——以津港运河两侧地区城市更新为例摘要:津港运河的线性公共空间有机地联系着分布沿岸的城市项目,作为区域新载体,具有很强的策略性。
合理利用河流这一公共空间构建城市结构,将改善现存区域的经济社会结构,带动周边环境的良性发展。
优化津港运河景观,提升沿线城市功能和形态,将津港运河打造成为西青东部地区产业发展和美丽城市建设服务的“活力之河,魅力之河,生态之河”。
关键词:津港运河;城市更新;土地价值引言对于城市景观与生活环境,城市河流是可持续发展的不可缺少的元素。
同时,市民对自然景观的向往和对生活环境提升的需求日益增长,也激发了沿河地段的城市开发。
滨水空间通常能够给城市的环境结构注入新的元素,赋予了临近城市空间新的特征,成为塑造城市形象和可识别性的重要手段。
针对滨水空间的景观塑造和城市空间优化的需求,河岸也将成为城市更新的一个重要区域。
图一津港运河的线性的公共空间有机地联系着分布沿岸的城市项目,作为区域新载体,具有很强的策略性。
合理利用河流这一公共空间构建城市结构,将改善现存社区的经济社会结构,带动周边环境的良性发展。
1 规划2 背景天津中心城区西接西青新城,东通滨海新区,均已成一定城市规模,而南向沿线城市发展缓慢,城市形象欠佳。
规划希望借助天津南港规划的带动作用,促进城市向南发展,打造中心城市南部门户,将津港运河作为串联西青东南片区的重要功能载体和线索(见图1)。
规划旨在通过城市设计对津港运河沿线一定范围内进行整体的规划提升, 在开发建设策划的基础上,对周边地区的城市形态进行规划控制,以期能够提升城市形象, 完善城市功能, 以及通过合理的指标分配来提高可操作性, 以对地区建设提供指导。
同时依托“美丽天津”建设的大好时机(要坚持“三抓三促”:一是抓产业结构调整,促经济转型升级;二是抓规划建设管理,促城市品质提升;三是抓污染综合治理,促生态环境改善),借势打造美丽西青,从经济开发区产业的转型,小城镇的建设,以及鸭淀湖与郊野公园的生态环境提升,从而展望西青的美好未来。
=文章编号>1002-1329(2001)07-0041-06世界城市滨水区开发建设的历史进程及其经验*王建国吕志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基金批准号:59778004。
图1悉尼滨水区=摘要>从总体上探讨了世界城市滨水区开发建设的背景和内在动因,通过案例分析了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提出今后值得中国产关注的五点结论。
=关键词>滨水区;更新改造;再开发;城市设计A HISTO RIC RE VIE W OF WO RLD UR BAN WATE RFR ON T DE VE L-O PME NTWANG Jianguo,LU Zhipeng AB STRACT:Urban w aterfront regeneration and rede velopment is be com ing one of t he major tenden-cies in the re cent construction. The paper,in general,a rlbe into the background and initia l causes in w orldw ide urban w aterfront phe-nomenon,analyses its succ ess sto-ry and flow s in w aterfront practice by ca se studies,and finally make five sugge stions for the urban w a-terfront c onstruction in China.KE YWORDS:waterfront;regen-eration;redevelopment;urban de sign=中图分类号>TU984118=文献标识码>A1城市滨水区的概念111城市滨水区概念水滨(Wate rfront)是城市中一个特定的空间地段,系指/与河流、湖泊、海洋毗邻的土地或建筑,亦即城镇邻近水体的部分。
河道两侧街区更新案例总结河道两侧街区更新案例总结1. 引言街道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居民的日常生活、商业活动和社交交往。
然而,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变化,一些河道两侧的街区逐渐失去活力,成为城市中的"城市棘骨"。
为了改善这一情况,许多城市都采取了河道两侧街区更新的措施,进行了一系列成功的案例。
本文将对几个典型案例进行总结和回顾,帮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一主题。
2. 深度评估:案例一——伦敦泰晤士河南岸街区更新伦敦的泰晤士河南岸街区更新项目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案例。
该项目致力于将泰晤士河南岸的街区打造成一个多功能的城市中心区域。
通过改善建筑物的外观、增加公共空间和景观设计等措施,这一地区变得更加宜居和吸引人。
更新后的街区不仅提供更多的购物、娱乐和文化活动,还成为伦敦市中心的新亮点。
这个案例向我们展示了河道两侧街区更新能够带来的巨大变化和潜力,对于城市的发展和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
3. 广度评估:案例二——上海黄浦江西岸街区更新上海黄浦江西岸街区更新项目是中国一系列河道两侧街区更新案例中的典型代表。
该项目旨在通过改善建筑设计、提供更多的公共空间和增加绿化植被来提升该区域的整体形象和吸引力。
通过将原有的老旧建筑改造成为现代化的商业综合体和居住区,这一地区的价值得到了提升,并且吸引了更多的人流和投资。
黄浦江西岸的街区更新案例给予我们启示,创造宜居环境和提供多样化的功能将成为未来城市更新的关键。
4. 总结与回顾通过对伦敦泰晤士河南岸街区更新和上海黄浦江西岸街区更新案例的评估,我们可以看到河道两侧街区更新在城市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更新街区能够提高城市整体形象,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更新街区还能够提供更多的公共空间和功能,为居民提供更多的活动场所和便利。
这些案例也提供了一些启示,如关注建筑设计、注重公共空间的规划和创造多样化的功能等。
通过综合运用这些方法,河道两侧街区更新能够实现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