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中心区的更新研究及其实现路径的探讨——以绵阳市中心城区地块为例 韩旭
- 格式:docx
- 大小:28.53 KB
- 文档页数:2
我国中部地区中小型城市建设创新城市的路径探索——以芜
湖市为例
吴翠萍;范佳妮
【期刊名称】《城市观察》
【年(卷),期】2018(053)001
【摘要】21世纪以来,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科技创新实力成为全球各国国际竞争力的一项重要指标.是否具备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能否在世界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并持续稳定发展的决定因素.为提高国际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我国早在十年前就将“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发展目标之一.而创新型国家的建成势必离不开创新型城市的支撑,因此,创新城市建设成为当前城市建设的一个关键方向.本文总结了四类创新城市建设类型,并以芜湖市为例,重点探讨了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第二梯队的中部地区中小城市在创新建设方面的特点与优势所在,并就其如何结合自身特色,发挥所长建设创新型城市进行了探讨.
【总页数】9页(P107-115)
【作者】吴翠萍;范佳妮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0
【相关文献】
1.中部地区面向实施的村庄规划编制路径探索——以湖北省仙桃市碾盘村为例 [J], 陈婷婷;范向光;熊周蕾
2.“互联网+”背景下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路径探索--以芜湖市6所高校为例[J], 赵争;王介石;丁汪敏
3.中部地区乡镇政府生态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路径探索r——以湖北省武汉市乡镇为例 [J], 李宁;李欢
4.新常态下我国中部地区中小型造纸企业的发展方略探析——以湖南邵阳市为例[J], 李思敏
5.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路径探索——以浙江湖州为例 [J], 付洪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某市中心旧城改造项目的进度计划管理研究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城市老旧地区面临着改造和更新的需求。
这些地区往往承载着城市的历史和文化记忆,同时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如老旧建筑、不完善的配套设施和环境污染等。
对这些区域进行综合整治和改造已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任务。
某市中心旧城改造项目是该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为了提高城市形象和居民生活品质,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该市政府决定开展中心旧城改造项目。
本文将从项目的背景、目标、管理模式和进度计划等方面对该项目进行研究和分析,旨在探讨如何更加有效地进行中心旧城改造项目管理,以实现项目既定目标。
一、项目背景某市中心旧城区面积较小,地块拆迁不便,居民迁移受限等问题亟待解决。
老旧建筑、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也严重制约了该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
该市政府决定对中心旧城区进行综合改造,以打造宜居宜业的城市中心。
中心旧城改造项目的背景是该市长期规划的一部分,旨在通过改变老旧城区的面貌,提高城市形象和居民生活质量,同时推动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该项目的实施将对该市未来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对于提升城市的整体竞争力和吸引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项目目标1. 城市形象提升:改善中心旧城的城市面貌和环境,提高城市的整体形象和品质。
2. 居民生活品质改善:优化旧城居民的生活环境,完善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3. 城市功能优化:通过改造提升城市中心区的功能定位,提高其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4. 城市可持续发展:通过综合改造,实现城市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环境的持续改善,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5. 市场活力提升:促进中心旧城区的产业升级和商业发展,提高中心区的市场竞争力和吸引力。
三、项目管理模式中心旧城改造项目管理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管理模式和手段。
在项目管理中,可以采取项目管理组织(PMO)模式、精细化管理模式和PPP模式等,以实现项目的高效管理和可持续发展。
绵阳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和形态演变及其动力机制李亦秋;冯仲科;马俊吉【期刊名称】《北京林业大学学报》【年(卷),期】2008(0)S1【摘要】该文借助系统论中的信息论思想和分形理论,以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为支撑,分析计算绵阳城市规划区范围内1980—2010年土地利用结构的信息熵和均衡度,揭示城市土地结构的熵值特征和演化规律;利用分形理论中的边界维数和半径维数对绵阳城区土地利用形态进行了定量判断,揭示了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与形态演变特征,并分析了绵阳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和形态演变的主要自然、交通、经济和政策因素。
研究表明,30年来绵阳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信息熵从1980年的1.122增长到2010年的1.893,年增长幅度达2.57%;均衡度从1980年的0.487增长到2010年的0.823,城市土地结构的均质性逐渐增强。
工业用地、水域和农业用地、村镇建设用地的边界维数均有所增大,是各类型斑块数量增多而导致的在空间上相互交错、相互渗透的结果;城市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其他城市用地和村镇建设用地的半径维数呈逐渐增大的趋势,构成了从中心向外围的类似圈层状的"居住—工业—农业"空间格局特征。
城市土地利用形态演变的主要驱动力为经济发展和政府调控,同时受到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的制约。
【总页数】6页(P238-243)【关键词】城市土地利用;城市形态;信息熵;分维;绵阳【作者】李亦秋;冯仲科;马俊吉【作者单位】北京林业大学省部共建森林培育与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林业大学测绘与3S技术中心;四川省绵阳师范学院资源环境科学系;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93.2;F224【相关文献】1.城市产业结构转换与土地利用结构演变互动机制分析 [J], 李培祥2.城镇土地利用时空演变信息图谱模型研究——以绵阳城市规划区为例 [J], 董廷旭;张新合;陈朝镇3.城市土地利用时空结构演变的驱动力研究 [J], 张新长;张文江4.太原城市土地利用结构演变及驱动力分析 [J], 刘学;孙泰森5.城市土地利用结构演变分析及其驱动机制研究以长沙市为例 [J], 欧聪;张坤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市中心更新项目的规划与实施市中心是一个城市的核心区域,它承载着城市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市中心区域的建筑物老化、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逐渐凸显出来。
为了改善市中心的生活品质和提升城市形象,市中心更新项目成为了许多城市的重要任务之一。
本文将探讨市中心更新项目的规划与实施,以及其中所面临的挑战和解决方案。
一、市中心更新项目的背景市中心更新项目的背景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
首先,市中心作为一个城市的核心区域,承载着大量的商业、办公和居住功能。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市中心的建筑物老化,设施陈旧,导致了城市形象的下降和生活品质的下降。
其次,市中心的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给市民的出行和居住带来了诸多不便。
二、市中心更新项目的规划市中心更新项目的规划是一个复杂而细致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城市的发展需求、市民的利益和环境的保护等因素。
首先,规划者需要对市中心的现状进行全面的调研和分析,包括建筑物的状况、交通状况和环境状况等。
其次,规划者需要与相关部门和利益相关者进行广泛的沟通和协商,以确保规划方案的可行性和可接受性。
最后,规划者需要制定详细的规划方案,包括建筑物的改造和重建、交通系统的优化和环境保护措施等。
三、市中心更新项目的实施市中心更新项目的实施需要充分考虑市中心的特点和实际情况。
首先,实施者需要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包括项目的时间表、预算和资源配置等。
其次,实施者需要与相关部门和利益相关者进行密切合作,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
同时,实施者还需要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以确保项目的质量和效果。
最后,实施者还需要对项目进行评估和总结,以提取经验教训,为未来的市中心更新项目提供参考。
四、市中心更新项目面临的挑战和解决方案市中心更新项目面临着许多挑战,包括资金紧张、利益冲突和技术难题等。
首先,市中心更新项目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是很多城市的财政状况并不乐观。
因此,解决资金问题是市中心更新项目的首要任务。
城市通风廊道规划建设对策研究——以安庆市中心城区为例曹靖;黄闯;魏宗财;周永鹏;王岚【期刊名称】《城市规划》【年(卷),期】2016(040)008【摘要】随着对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城市品质的关注,作为改善城市环境品质与消减热岛效应的重要途径的通风廊道规划建设逐步走进人们的视野.以安庆市中心城区为例,借助PHOENICS软件中的FLAIR模块,运用流体动力学分析方法对研究范围的通风廊道采取“城区一分区”的研究思路进行分类研究.城区层面,识别出通风口地区和一二级风道,并将通风口地区划分为建设用地区和非建设用地区,分别提出相应的管控策略.分区层面,进一步识别出三级风道.对应新、老城区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采取差异化的研究思路:老城区以“改善现有的通风环境”为目标,针对通风环境较差的地区,提出近远期不同的改善策略,简称为“亡羊补牢”.新城区以“保障未来形成良好的通风环境”为目标,针对识别出的一二三级风道沿线地区,从宽度、建筑密度、阻风率、高宽比和开放度等方面提出控制指标要求及规划策略,总结为“未雨绸缪”.通过探索针对城市内部不同地区的差异化通风对策,以期对今后其他地区城市通风廊道的规划研究提供参考.【总页数】6页(P53-58)【作者】曹靖;黄闯;魏宗财;周永鹏;王岚【作者单位】合肥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二所;合肥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香港大学城市规划及设计系;合肥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二所;合肥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研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4.11+3【相关文献】1.对新时期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建设的探讨——以安庆市为例 [J], 沈向阳2.地面沉降对城市规划建设的影响与对策研究r——以天津市中心城区为例 [J], 刘晓磊;赵志峰;李超3.浅析中小城市通风廊道\r—以郴州市中心城区城市通风廊道研究为例 [J], 陈勇4.浅析中小城市通风廊道——以郴州市中心城区城市通风廊道研究为例 [J], 陈勇;5.基于气候功能评估的城市通风廊道规划建设——以西安市主城区为例 [J], 韩旭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城市市中心更新规划与设计方案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市中心的更新规划和设计方案变得尤为重要。
市中心是一个城市的核心区域,承载着城市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重要功能。
因此,合理的市中心更新规划和设计方案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城市市中心更新规划和设计方案的重要性,并提出一些可行的策略和方法。
一、市中心更新规划的重要性市中心作为城市的核心区域,是城市形象和城市品质的重要体现。
一个宜居、宜商、宜游的市中心可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促进城市的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市中心的建筑物和基础设施逐渐老化,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
因此,市中心更新规划成为了必要的手段,以保持市中心的活力和竞争力。
市中心更新规划的另一个重要目标是提升城市的可持续性。
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可以减少资源的浪费,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城市的碳排放量。
同时,更新规划还可以改善城市的交通流动性,减少交通拥堵,提高人们的出行效率。
这些措施不仅有助于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还有利于保护环境和提升城市的形象。
二、市中心更新设计方案的策略和方法1. 建筑物更新与改造市中心的建筑物是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在市中心更新设计方案中,建筑物的更新与改造是一个重要的策略。
通过对老旧建筑的翻新和改造,可以提升建筑物的外观和功能,满足当代人们的需求。
同时,还可以采用节能环保的建筑技术,减少能源的消耗和环境的污染。
2. 公共空间的改造与提升市中心的公共空间是人们休闲娱乐和社交交流的重要场所。
因此,在市中心更新设计方案中,公共空间的改造与提升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策略。
可以通过增加绿化植被、修建休闲设施和文化设施等方式,打造宜人的公共空间。
同时,还可以引入智能科技,提供更加便捷的公共服务,提升人们的体验感。
3. 交通规划与优化市中心的交通拥堵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因此,在市中心更新设计方案中,交通规划与优化是一个关键策略。
可以通过建设地下通道、提供公共交通服务、鼓励步行和骑行等方式,改善交通流动性,减少交通拥堵。
《我国旧城中心区复兴的城市设计策略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深入推进,旧城中心区的复兴已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课题。
旧城中心区作为城市历史文化的积淀地,其复兴不仅关乎城市形象的塑造,更关乎城市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本文旨在探讨我国旧城中心区复兴的城市设计策略,以期为旧城中心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旧城中心区现状分析我国旧城中心区普遍存在建筑老旧、交通拥堵、环境脏乱差等问题,同时,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旧城中心区的功能逐渐弱化,难以满足现代城市生活的需求。
然而,旧城中心区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人文资源,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石。
因此,旧城中心区的复兴需要结合其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三、城市设计策略(一)保护与传承历史文化旧城中心区的复兴首先要从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入手。
在城市设计中,应注重保护历史建筑、传统街巷和文化遗产,以彰显城市的文化特色。
同时,可以通过举办文化活动、建设文化广场等方式,提升旧城中心区的文化氛围,吸引更多的人流。
(二)优化交通网络交通拥堵是旧城中心区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在城市设计中,应优化交通网络,改善交通状况。
具体措施包括拓宽道路、增加公共交通线路和站点、建设立体交通等,以提高交通效率,缓解交通压力。
(三)提升环境品质环境品质是影响旧城中心区复兴的重要因素。
在城市设计中,应注重提升环境品质,打造宜居宜业的城市空间。
具体措施包括绿化美化、改善市政设施、提高环境卫生等,以提升旧城中心区的整体形象。
(四)功能优化与产业升级旧城中心区的功能应适应现代城市生活的需求,实现功能优化与产业升级。
在城市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趋势,引导传统产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同时引进新兴产业,促进产业升级。
此外,还应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五)引导开发与市场运作旧城中心区的复兴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的共同参与。
在城市设计中,应引导开发企业积极参与旧城改造,通过市场运作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我国旧城中心区复兴的城市设计策略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我国许多城市的旧城中心区面临着诸多挑战,如老旧的基础设施、落后的城市功能、低效的空间利用等。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也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因此,如何有效地进行旧城中心区的复兴,成为了当前城市规划与设计领域的重要议题。
本文以我国旧城中心区复兴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城市设计策略的实践与思考。
二、旧城中心区复兴的背景与意义旧城中心区的复兴,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
通过对旧城区的改造与提升,不仅可以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提高城市的整体形象,还能促进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
此外,旧城中心区的复兴也是城市文化传承与保护的重要途径,对于提升城市的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三、我国旧城中心区复兴的城市设计策略(一)保护与传承历史文化在旧城中心区的复兴过程中,应充分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
通过保护历史建筑、古迹遗址等,展现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
同时,结合现代设计理念,将传统与现代相融合,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空间。
(二)优化交通组织与功能布局优化交通组织是旧城中心区复兴的关键。
通过科学规划交通流线,构建便捷的交通网络,缓解交通压力。
同时,根据区域功能需求,合理布局商业、文化、居住等空间,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三)提升公共空间品质公共空间是城市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提升公共空间的品质,如公园、广场、街道等,可以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提高城市的宜居性。
在公共空间的设计中,应注重绿化、休闲、娱乐等功能的融合,打造宜人的城市空间。
(四)绿色建筑与可持续发展在旧城中心区的复兴过程中,应推广绿色建筑理念,采用环保、节能的建筑材料与技术。
同时,注重资源的循环利用,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五)引导社会参与与共建旧城中心区的复兴需要社会的广泛参与与共建。
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等措施,鼓励企业、居民等社会力量参与旧城改造与建设,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共同参与的良性机制。
绵阳城市更新工作总结
绵阳市作为四川省的重要城市,近年来在城市更新工作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通过不懈努力,绵阳市已经实现了城市面貌的焕然一新,为市民们提供了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
以下是对绵阳城市更新工作的总结和展望。
首先,绵阳市在城市更新工作中注重了城市规划和建设。
通过科学规划和合理
布局,绵阳市成功打造了一批现代化的城市功能区,包括商业中心、文化娱乐区、生态休闲区等,为市民提供了更加多样化的生活选择。
同时,绵阳市还加大了对城市基础设施的投入,提升了城市的交通、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水平,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绵阳市在城市更新工作中注重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绵阳市积极推进
了城市绿化工作,大力发展城市绿地和公园,提升了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同时,绵阳市还加大了对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的力度,有效改善了城市的环境质量,提升了市民的生活幸福感。
最后,绵阳市在城市更新工作中注重了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
绵阳市充分挖掘
和利用了自身的历史文化资源,积极保护和传承了传统文化,同时还大力推进了现代文化产业的发展,为城市的文化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通过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和项目,绵阳市成功打造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和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提升了城市的文化软实力。
绵阳城市更新工作的成绩斐然,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未来,绵阳市将
继续加大对城市更新工作的投入,不断完善城市规划和建设,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推进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努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城市,为市民提供更加美好的生活。
城市规划中的市中心再开发与更新城市规划一直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市中心作为城市的核心地带,更是人们社交、经济和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
然而随着城市发展的不断进步,市中心区域也面临着更新和再开发的重要任务。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城市规划中市中心再开发与更新的重要性和方法。
一、背景介绍市中心作为城市的核心区域,通常集聚有大量商业、行政和文化设施,是城市形象和活力的体现。
然而,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人口的增加,传统的市中心可能会出现人口密集、建筑老化、交通拥堵等问题。
因此,进行市中心的再开发与更新,有助于提升城市形象,改善城市环境和提供更好的居住和工作条件。
二、市中心再开发的重要性1. 提升城市形象市中心作为一个城市的门面,直接影响到人们对城市的整体印象。
通过再开发,可以改善市中心的建筑风貌,增加绿化和景观元素,营造美丽宜居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的形象和吸引力。
2. 优化城市布局随着城市不断发展,市中心可能出现规划不合理和交通拥堵等问题。
再开发可以重新规划市中心的建筑布局,提升城市的交通便利性,合理安排商务和居住区域,达到优化城市布局的目的。
3. 促进经济发展市中心通常是一个城市的商业和金融中心,通过再开发可以吸引更多的投资和商业机会,促进商业和经济的发展。
同时,再开发也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推动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市中心再开发的方法1. 拆除与重建在传统市中心区域,可能存在一些老旧建筑或者规划不合理的建筑群,这些建筑无法满足现代城市发展的需求。
通过拆除这些建筑,重新规划市中心的建筑群体,引入现代化的设计和建筑理念,提升市中心的建筑形象和功能。
2. 改造与更新对于一些建筑条件较好且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可以通过改造和更新的方式,将其保留并赋予新的功能。
例如,将老式办公楼改造为现代化的商业中心,或将历史建筑改造为文化和艺术展示中心,既保护了历史遗产,又提升了市中心的吸引力。
3. 基础设施建设再开发市中心还需要关注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交通、供水、供电等方面。
城市规划·FORUM城市商业中心改造与更新设计——以绵阳市中心为例王梦宇 史 斌(西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四川 绵阳 621000)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城市在建设的过程中逐渐出现忽略联系而进行盲目更新的现象,因此导致了城市的功能结构混杂、空间破碎、文脉断裂等问题。
基于此背景下,以绵阳市中心区域为重点打造对象,从研究绵阳历史沿革和传统文化入手,强调城市更新中物质空间以及文化空间的联系,从而达到城市文化和空间融汇贯通的效果。
关键词:城市设计;联系;更新1 区位分析基地规划建设面积为32.2公顷,为涪城路、红星街、顺河后街、警钟街和滨江西路南段所围合的区域。
1.1地理区位基地位于绵阳市涪城区东北部,为绵阳市中心,东临涪江,西靠绵阳市人民公园,北望东方红大桥,南距芙蓉江约650米,地理优势得天独厚。
1.2交通区位基地中部有城市主干道临园路从中穿过,基地西部为城市次干道涪城路,南部为城市次干道警钟街。
交通便捷、可达性强为基地的更新提供了优越的交通条件,同时也成为市中心吸引人群,保持活力的原因之一。
1.3经济区位基地周围商圈密布,分布有绵州市百货大楼、百盛大厦、时代大厦、凯德广场等繁荣的商业综合体,所以土地利用价值高。
且基地北临越王楼,西面人民公园,北接三江景观带,周围汇聚了众多绵阳市公共活动空间,使得基地成为城市中汇聚人流的核心地带。
但是,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和规模的扩大,其服务范围与容量逐渐不能满足城市功能的运作,所以改造与更新势在必行。
1.4文化区位基地属于古代绵州城区的范围,在涪江改道之前便已经存在,历史悠久、文化氛围浓厚,依托传统商业街大观园、观景阁越王楼、泗王庙,为基地在更新过程中塑造场所感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2 历史沿革与地域特色绵阳城市是东旗西鼓、南蛇北龟,三水中流的自然山水格局。
城市位于山间的平坝上,涪江从东北向西南,芙蓉溪由东向西,安昌河从西向东穿过城市,形成“三水交汇、两江环流”的独特风貌,自古以来,绵阳都是风调雨顺、商贾繁茂之地。
《我国旧城中心区复兴的城市设计策略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我国许多城市的旧城中心区面临着衰落和老化的困境。
这些区域不仅是城市历史文化的积淀,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载体。
因此,如何通过城市设计策略实现旧城中心区的复兴,成为当前城市规划领域的重要课题。
本文旨在探讨我国旧城中心区复兴的城市设计策略,为相关实践提供理论支撑和借鉴。
二、旧城中心区面临的挑战旧城中心区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老旧的基础设施、过时的城市设计、高密度的居住环境、环境恶化以及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等。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制约了城市的发展。
三、城市设计策略的制定针对旧城中心区的挑战,本文提出以下城市设计策略:1. 基础设施改造与升级对老旧的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和升级,包括供水、供电、排水、交通等系统。
同时,加强公共设施的建设,如公园、广场、图书馆等,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
2. 城市空间优化与再利用对过时的城市设计进行优化,合理规划空间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同时,对闲置的建筑和空间进行再利用,如改造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社区服务中心等,为城市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3. 保护与传承历史文化在复兴旧城中心区的过程中,要注重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
通过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文化街区,展示城市的历史风貌和文化底蕴。
同时,加强历史建筑的维护和修缮,保持其原有的风貌和特色。
4. 生态环境的改善与提升注重生态环境的改善与提升,包括绿化植被的种植、水系治理等。
通过提高城市的绿化率,改善空气质量,打造宜居的生态环境。
同时,注重水系的保护和治理,营造亲水宜人的城市空间。
5. 社区参与与共建在复兴旧城中心区的过程中,要充分听取社区居民的意见和建议,鼓励社区参与和共建。
通过建立社区参与机制,加强政府与居民的沟通与互动,共同推动旧城中心区的复兴。
四、实施路径与建议1. 制定详细的规划方案根据旧城中心区的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规划方案。
规划方案要具有可操作性,明确各项任务的实施步骤和时间节点。
基于“更新单元”方法的城市中心区更新规划分析摘要:随着城市化建设脚步不断加快,城市人口密集度显著提升,但由于传统理念下城市规划不合理,使得城市空间资源、交通资源等利用率较低。
为解决城市发展缓慢问题,本文以广东省为例,深入研究了城市更新规划内容,分析了城市中心区更新不足之处,提出了“更新单元”下城市中心区更新规划的有效策略,从而加快城市改革、更新脚步,打造现代化多功能中心区。
关键词:城市中心区;更新单元;引言:城市建设逐渐趋于现代化,融入更多信息化、智能化元素,传统城市更新规划方已难以满足城市发展需求,为此应结合城市建设特征和未来发展规划方向,制定新时期城市更新方法和政策。
传统理念下城市规划仅仅从地块指标、用地性质方面入手,未能系统化分析和规划城市中心区活动、空间形态。
并且缺少对城市生活内容的关注,缺少对社会性因素的考量,制约城市更新发展脚步。
1城市中心区更新规划不足之处就目前状况而言,多数城市中心区更新规划过程中,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存在诸多不足之处,未能达到预期更新效果,主要表现为更新政策、城市空间方面。
以深圳市为例,作为经济高速发展的城市,土地资源处于严重紧缺状态,土地价格远高于其他的地区,为此需要通过城市更新规划,创造更大的市场发展盈余空间。
但由于缺少改革更新规划经验,政府部门颁布的更新政策存在一些问题,激发多个利益主体的矛盾,不利于社会稳定发展。
就公共利益来说,城市更新单元规划政策实施前,多采用“三旧改造”城市更新规划措施,制定相对独立的政策。
其中置换旧中心区功能时,缺少明确的政策支持,加之此类中心区利益主体呈现多样化特征,政府部门监管不全面,使得综合改造难度高[2]。
再如上海市,城市中心区更新规划过程中,主要采取房屋征收、房屋拆迁、政策持续化更新的方法,以城市规划方向为核心,大面积进行房屋的拆迁,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加快城市更新速度,但也引多种问题,产生较多的矛盾。
以房屋征收工作为例,存在资金及房源紧缺、相关政策条文呈现复杂化特征、旧改政策落实不规范、城市空间社会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等,不仅延长城市更新时间,还难以保证居民生活质量。
探究城市区域规划过程中区域空间结构重组的理论方法
徐梦婷
【期刊名称】《城市建筑》
【年(卷),期】2016(000)006
【摘要】城市区域规划是发挥中心城市核心经济辐射及带动作用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城市竞争力、适应当前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举措.随着信息化、产业化升级的发展,以区域空间结构重组为基础理论的城市空间结构优化成为了未来城市建设的过渡形态.越来越多的城市商圈的规划,强化了城市间区域经济的协同.基于此,本文从城市区域规划着手,探讨了区域空间结构重组的理论及方法.
【总页数】1页(P38)
【作者】徐梦婷
【作者单位】北京瑞德瀚达城市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上海 20008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基于区域规划新理念框架下的城市及区域规划的探讨 [J], 韩锋
2.《城市与区域规划》实践教学研究——评《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 [J], 刘红星;刘红蓉
3.CSFB实现过程中位置区域规划探究 [J], 姚裕宝
4.城市区域规划过程区域空间结构重组的理论和方法 [J], 傅双燕
5.城市群区域规划中水资源承载力立方米/(人·年)研究——以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区域规划为例 [J], 陈庆伟;陈利群;杨聪;张淑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绵阳市中心城区街道的空间活力及时空特征分析摘要:以绵阳市中心城区为例,提取工作日和休息日两日的百度热力图数据,量化绵阳市街道活力等级,探索绵阳市城市街道人群活动密度的时空分布特征。
结果表明:(1)工作日的街道活力峰值是由于通勤所产生的,上升速度较快;(2)休息日的街道活力更加持久平稳,说明休息日人们的活动更加丰富。
关键词:百度热力图;时空分布;街道活力1.引言城市地区是人们活动最繁忙的地方,街道是城市人口最主要的活动地点。
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越来越多,对城市人口密度分布的研究也愈发重要。
空间结构与城市人口的分布互相影响,人口过度聚集和空间分布不均是中国的重大问题[1]。
国内使用较多的实时位置数据为百度热力图数据,它是由百度公司开发的基于百度地图APP的一种功能,以特殊高亮的形式显示访客热度和访客所在地理区域总体被访问量在划定区域内占比情况[2]。
国内已有多个利用百度热力图数据对城市居民时空行为特征进行研究[3][4][5]的案例。
本研究旨在分析城市人口密度动态分布的基本特征。
计算绵阳市中心城区街道在工作日和休息日7:00——23:00的活力密度,作为本研究中城市活力分布的基础数据。
分别分析城市人口密度在工作日和休息日中不同时间和空间上动态分布的特征。
2.绵阳市中心城区街道活力时空特征分析2.1街道活力时间演变特点表2-1街道活力变化表(部分)在工作日中,绵阳市中心城区的街道活力表现出较为显著的变化,经历了较为明显的升高、平稳、降低的过程,与工作时间点具有较高的吻合度,居民在7点到9点之间从居住地点转移向工作地点,街道活力逐渐增高;9点和19点正是通勤高峰期,街道上的活力相比于其他时间更高。
由此可以判断出,早上人的活动地点由住宅转变为工作地点会产生一个人流量很大的通勤路线,高活力街道和一般活力街道的占比增大。
然后街道活力逐渐平缓,休闲娱乐以及购物等的活动人口增加。
在19点上班的人员开始下班,又形成了一个通勤流线,高活力街道和一般街道的占比重新到达顶点,低活力街道数量减少。
城市中心区的更新研究及其实现路径的探讨——以绵阳市中
心城区地块为例韩旭
摘要:随着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使得城市中原有的功能结构与基础设施落
后于现今的城市发展,同时城市中心商业区是推动城市发展的核心力量,是城市的
会客厅。
本文基于对四川省绵阳市商业中心区作为研究对象,从城市设计的角度,运用城市设计的方法进行研究,寻求具有普适性的城市中心区更新的途径与原则。
关键词:城市中心区更新改造
1引言
城市商业中心片区的改造更新,一直以来都是城市更新问题的焦点,我国自
建国以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更新带来的诸多问题也显现出来,目前城
市更新仍比较倾向城市物质环境方面,城市改造仍以追求经济回报为主,一些老
旧的中心城区早已落后于整个城市的发展,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够以
谋求经济利益为主,还应在更新中适应片区周边环境,与之相匹配,其次应当满
足所需的功能外,还应突出城市文化,彰显城市特色,使其重具活力。
如何在城
市设计层面应对这些新的挑战,应当是城市更新重点研究的问题。
2 绵阳市中心区地块更新的规划路径探讨
2.1背景分析
规划基地位于绵阳中心城区,北邻临园路东段,东边是顺河街,南邻警钟街,
西边是涪城路,地块面积约20公顷(如图1所示)。
基地内有商业、住宅、教育等
多种用地类型,是绵阳最大的步行街区,有着良好商业价值及居住条件。
建筑以多、高层建筑为主,无重点需保护建筑。
地块内地势平坦,十分有利于规划建设,且大部分道路为商业步行街,数条城市干道环绕,与城区周边都紧密联系。
在空间方面,该地块的边缘空间拥挤,缺少活力。
中心步行空间大而空,且缺少空间的
趣味性,供人们休憩的设施不足。
内部交通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车辆堵塞情况严重,人车分流混乱。
没有对于步行街道
实施严格的治理措施。
景观方面,现状绿化景观主要集中于步行街,多种植树冠较大的榕树、樟树类树种,布
置不均匀,且只在道路相对宽敞的区域进行绿化的集中布置。
指示牌的随意放置,影响街区
美观。
2.3场地分析与定位
1、与城市空间发展的关系
市区中心未来的发展重点是综合性服务中心。
规划区作为市中心区最大的商业步行街区,他的打造如何会直接影响市中心区未来发展的速度,因此必须要迅速解决此问题,疏通城市
血脉,为城市空间未来的发展打好铺垫。
2、与城市道路系统的关系
规划区四周路网结构为棋盘式方格网布局,对城市整体形态是有直接的影响作用,规划
区内为商业步行街而相对独立。
3、与周边用地的关系
规划片区的用地性质基本是以商业为主,辅以少量居住,以大量的商业带动周边发展。
在目标定位时,遵从上位规划的指引,结合自身具体情况,综合分析,将其总体定位为
更好的城市中心片区,同时尊重现状,将现代化与历史文化相融合,打造拥有历史厚重感与
别样的文化意蕴的商业街。
2.4城市规划设计路径探讨
2.4.1建筑设计
地块内部主要有设有四类建筑,分别为大型商业建筑、小型底商、商务办公楼、多层居住。
根据建筑性质的不同,提出相应的整改建议。
大型商业建筑:主要分布在地块北部和中部。
主要用途是经营像综合市场、超市、大型
商场等需要大空间的商业形态。
因此,其建筑平面标准层面积较大,形态相对比较规整,应
在此基础上形成连续的建筑界面和商业界面,增加商业使用效率。
小型底商:主要分布在临城市道路和大观园步行街。
此类建筑应利用居住建筑底层、二
层的空间,主要经营小商品零售以及一些配套服务用品,同时也应当进行统一的管理,以免
造成街道界面的不合理,与建筑风貌的不协调。
商务办公楼:主要分布在规划区北部。
建筑形式为大型写字楼。
建筑平面为标准层面,
形态规则,且建筑质量较好,在设计时应当予以保留,或适当的进行一些风貌的改造或配套
设施的布置。
多层居住:多层居住主要分布在地块东部居住片区。
其部分建筑质量较差,且布局杂乱,应当适当的拆除部分建筑,并对原有的居住建筑进行改造。
考虑到地块性质的特殊性,对外
开放程度较高,同时应当切实考虑到居住空间的私密性与安全性。
2.4.2交通
地块道路网已由总体规划确定并实施,地块规划的路网格局基本保持不变,对其性质进
行调整和改造。
将规划区内道路进行严格的人车分流,商业街区内主要以步行为主,严格控
制车辆进入。
沿建筑周边预留消防通道和运货通道,设计时力求使道路设计与景点融为一体。
机动车主要采用地上和地下两种停车形式。
地下停车主要设置在高层建筑的底部,地上
停车主要设置于商务区等机动车可进入区域内。
可在商业区主要在街道旁布置一定的集中路
边停车架来解决自行车停靠问题,而居住区内部结合宅间绿地布置。
停车位按照城市规划管
理条例中相关指标配置。
2.4.3景观
绿地分为广场绿地、道路绿地和宅间绿地三种,其组织形式应以规划区内公共活动中心
为绿心,通过放射状的绿带联系点状的宅间绿地和外围环状的道路绿化圈,形成点、线、面
相结合的网络状绿地系统布局形式。
广场绿地:与建筑结合——提供公共活动空间为主,控制遮荫率、绿化覆盖率。
优化规
划区景观,提供宜人环境,植物种植强调本土性。
道路绿地:在道路两侧分别布置景观绿化带和防护绿地,形成环绕于规划区的景观通廊,同时在规划区内部道路的组织上亦强调道路的步行化和景观性。
宅间绿地:位于住宅建筑、商业建筑之间,以及酒店周边,一般面积较小,丰富绿化层次。
3 结语
商业中心改造更新,其实是一项极为繁杂的系统工程,本文旨在通过对绵阳市中心城区的改造,提出一些具有普适性的改造更新的思路,其既有我国旧城商业中心改造应遵循的共性,也
有针对于绵阳市中心片区而提出的一些改造方式。
在城市的中心区进行改造,主要是应当注重几个主要的方面,首先是空间形态上,应当
摒弃简单划一的街道空间形态,充分体现街区的趣味性;其次是在交通组织上应合理分区处
理好人流与车流的问题,方面便利的同时,另一方面应给步行者安全放松的空间;停车设施
的布置也应满足易于到达,易于排空的要求;在建筑风格上应当体现出城市具有的历史文化
特色。
同时考虑到规划实施的可操作性,针对城市中心区的特点,规划要具有一定的弹性,
以适应不同阶段、不同投资者的需要,同时要注重开发的时序性,合理分阶段的开发,避免
大拆大建造成的不必要的损失。
参考文献
[1]邓晓呈.旧城商业中心的改造与更新—以武汉汉正街为例[D].昆明理工大学,2011年5月.
[2]鲍杰.旧城更新背景下商业综合体外部空间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