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城市中心区的更新和启示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6
关于城市更新的阶段性特点及其启示“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并将其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是适应城市发展新形势、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从国际经验看,城市更新表现出相似的阶段性特点,与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进程之间表现出较强的相关性。
对照发达经济体城市更新的阶段性特点,未来十年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将驱动城市更新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建议顺应城市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在城市更新推进中,着眼城市长远发展,提高战略性和可持续性;多元目标综合协调,突出以人为本和公共利益导向;明确政府职责定位,坚持地方主导、中央给予引导与支持。
一、从发达经济体看城市更新的阶段性特点尽管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和以日本、新加坡、香港地区为代表的亚洲发达经济体在政治体制、经济社会发展历程及背景方面不尽相同,但其城市更新仍有相似的理念与脉络可循,总体可归结为起步阶段、探索发展阶段、深入发展阶段、成熟稳定阶段四个阶段,与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进程之间表现出较强的相关性。
每个阶段的更新内容各有侧重,更新模式也不同。
(一)城市更新的起步阶段该阶段大致对应于亚洲发达国家和地区二战后到进入中高收入水平前的经济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二产在经济中占较高比重,日本和新加坡处于快速工业化进程中,英美工业化进程虽然完成但二产占比仍然保持在40%和35%左右的较高水平。
这一阶段,城市更新的主要目標是清除存在安全隐患或不符合标准的住宅,解决住房状况较差的问题,推动城市物质环境改善,因此,以清除贫民窟的住宅更新为主,采取政府主导的模式。
(二)城市更新的探索发展阶段该阶段大致对应于亚洲发达国家和地区从中高收入水平向高收入水平的经济发展阶段,同期对应的人均GDP从超过1000美元到1万美元左右的水平。
这一阶段,英国、美国、日本、新加坡、香港地区均进入后工业化阶段,二产占比缓慢下降。
城市更新的主要目标是重振老城区的核心地位,增强其经济实力和环境吸引力,寻求土地的高效利用。
国外大城市郊区化的演变及启示一个城市的发展始终受到向心力与离心力的推动,这两种力量的对比与转换导致了城市发展出现的阶段性。
郊区化(suburbanization)就是城市在经历了中心区绝对集中、相对集中和相对分散以后的一个绝对分散的阶段,它表现为人口、工业、商业等先后从城市中心区向郊区迁移,中心区人口出现绝对数量的下降。
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许多发达国家的大城市掀起了一次又一次郊区化浪潮,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城市化进程的新现象,也是城市化高度发展的产物。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北京、上海、沈阳等大城市相继出现了郊区化现象,许多专家学者对此进行了实证研究,同时就中外郊区化进行了对比分析,但没有系统地总结国外郊区化发展的相关经验和教训。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经济的规模化发展,将来会有更多的大城市继续向郊区化阶段推进。
所以,总结国外大城市郊区化发展的相关经验和教训,为我国郊区化的顺利发展提供借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国外大城市郊区化的发展过程根据国外大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和现实来看,其郊区化发展是城市工业大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市民环境意识增强等综合因素的结果。
一般而言,国外大城市郊区化的发展经历了以下主要过程。
首先是人口居住郊区化——“卧城”发展阶段。
西方国家工业化后期出现了“大城市病”,导致了一些富有阶层迁往郊区居住,他们白天到市中心区上班,晚上回郊区休息居住,这种郊区特有的居住功能被形象地称之为“卧城”,这是大城市郊区化发展的初级阶段。
其次是工商业郊区化——半独立卫星城阶段。
这是20世纪中叶,郊区提供大面积廉价的土地供迁出企业扩建或新建以及灵活、快速、安全的汽车运输迅速发展的结果。
随着中心市区那些难以承受高昂地价和环境成本的工厂企业的外迁,促使与它们有联系的小厂也跟着外迁,从而掀起了工业郊区化浪潮。
紧随其后的是市中心商业以超级市场或购物中心的形式向郊区和居民地带延伸其服务范围。
国外大都市区治理模式及其对中国的有益启示作者:李金龙雷娟来源:《财经问题研究》2010年第08期摘要:站在全球视野来看,目前我国大都市区治理进程中遭遇的瓶颈之困,英美等一些发达国家也曾遇到过。
因此,批判性地借鉴发达国家大都市区治理的经验,不失为突破我国大都市区治理困境的一种理论视角和行动方略。
当然,我国国情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我们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也要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大都市区治理模式。
关键词:大都市区;治理模式;治理瓶颈中图分类号:F2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0)08-0114-05大都市区是城市化发展到较高阶段的新形式,其形成和发展是现代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标志,也是21世纪世界城市化发展的主导趋势。
大都市区治理便成为重要课题。
一、中国大都市区的治理瓶颈1区域治理理念滞后当前,我国在大都市区建设和管理中,主导思想仍是“重建轻管”和“单一式”的管治理念,即注重管理的“硬件”(城市基础设施),轻视管理的“软件”(人文环境和人的素质)。
(1)“重建轻管”会导致投资效益低下,建设项目无法发挥作用,城市功能难以充分体现,其具体表现为:城市管理投入与建设投资增长的比重呈大幅度下降趋势;②因管治滞后导致建设好的城市公共设施得不到很好地维护。
(2)管治理念的“单一化”,主要表现为:把“发展”单纯地理解为经济增长和物质性扩张;②把“管治”理解为政府单一主体的行为,并以行政性行为为主导。
“重建轻管”和“单一式”的管治理念,已远远不适应国家、市场、政府之间各个层次的各种需要,也不能积极回应大都市区经济社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2区域治理主体单一在大都市区内,缺乏真正行使区域协调性职能的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独立性又不强,治理主体“权”、“利”界限不明。
对于一个面积和人口都极为庞大的都市区来说,如何做到统一管理,实现利益整合,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
根据治理理念,政府、非政府组织、企业、公民均是大都市区治理的主体,但是,在我国,非政府组织、企业、公民目前也只是理论上存在的治理主体,要受到政府的严格管制,缺少自主性。
新加坡旧城改造经验及启示提要旧城改造(又称城市更新、市区重建)是当代城市发展不可回避的问题,是城市发展过程中必然的产物。
新加坡作为东南亚的一个城市国家,经过40多年来的发展,已成为人们心中的花园城市,其旧城改造的经验值得借鉴。
本文主要分析新加坡旧城改造过程中有关概念规划、旧城改造管理、融资、城市保护等方面的经验,并得出对我国旧城改造的启示。
关键词:旧城改造;新加坡;概念规划一、引言独立前的新加坡(20世纪五十年代)大量的失业、社会动乱等问题的存在,其城市问题已到了难以解决的地步,面临着艰难的转型,如何做好城市更新工作迫在眉睫。
为此,新加坡政府从概念规划开始做了一系列使土地使用最优、保持经济和城市发展之间平衡的工作,到目前新加坡作为东南亚的城市国家,20世纪七十年代经济开始迅速增长,1971年人均GDP为1,972美元,到2003年上升为39,270美元(1995年不变价格)。
尽管新加坡的建筑物占到国土面积的50%,加上占国土面积11%的道路,但其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0平方米(使用面积),且空气洁净,环境良好,是人们心目中的“宜居”和“花园”城市。
新加坡旧城改造的成功,其经验值得我国借鉴,结合旧城改造项目的难点,从新加坡旧城改造管理、概念规划及其执行、融资等方面来介绍其经验。
二、新加坡旧城改造经验分析(一)城市更新管理部门。
新加坡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其城市更新管理部门经历多次的演变,从SIT(改良信托局)到URA(城市更新局)。
其城市的发展与规划由国家发展部主管,具体职能部门是URA,URA通过定期出售土地给开发商,来落实每十年修订一次的发展指导蓝图计划。
1、1960年之前,SIT(改良信托局)根据1952年通过的新加坡发展条例进行初级岛屿规划及诊断调查,制定总体规划和开发方针。
2、1960年HDB建屋发展局综合二次开发(重建更现代化的、设施齐全的住宅)和规划局制定中长期的规划,承担SIT的规划职能。
国外CBD发展经验对武汉CBD建设的启示摘要:初步了解CBD概念和基本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回顾总结国内外对成熟CBD的发展经验研究,结合武汉王家墩中心商务区的CBD开发建设条件,为王家墩商务区的发展规划提出相应建议。
关键词:国外CBD 发展经验武汉王家墩CBD一、研究背景CBD即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习惯上一般译为中央商务区,起源于上世纪20年代的西方国家,是市场经济和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集中体现着一个地区或城市的现代文明和经济发展能力。
作为华中地区的CBD开发建设的代表城市,武汉市提出建设“八加一”城市圈、建设以金融、贸易、信息等产业为主的商务区,并于1995年确立了建设汉口王家墩中心商务区的规划,目前王家墩CBD仍处于在建状态,武汉CBD建设有助于提升整个华中地区的经济活力,是武汉市融入区域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必经之路。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本文通过对CBD的发展规律研究,结合武汉市王家墩CBD的实际情况分析,以期对武汉CBD的建设发展和武汉市引领中部地区发展、成为区域大都市目标的实现提出一些有益建议。
二、CBD概念认识目前学术界对于CBD即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的概念众说纷纭,并未产生一个成型的定义,再加上CBD的概念本身也是不断发展更新变化的,本文认为CBD是具备以下四个基本特征的“城市、区域乃至全国经济发展的中枢”[2]1、空间特征:一般为城市中心区的核心地带,周边地区到此区域的距离成本最低。
2、经济功能特征:产业聚集明显,以商务办公、金融业、信息产业及相应的现代服务业为主。
3、交通可达性高,无论是物流、人流、资金流还是信息流都交汇于此。
4、外部形态特点:由于是地价峰值区,建筑物的密度大,土地利用强度大,尤其是垂直空间利用充分。
三、国外CBD发展经验研究与总结(一)国内外研究从世界范围来看,CBD的发展起源于20世纪初的西方大城市,如美国纽约的曼哈顿、日本东京新宿、法国巴黎等,早期的CBD研究也主要集中于对西方城市CBD建设发展经验的研究。
美国城市化的历史、特征及启示一、美国城市化的历史背景二、美国城市化的发展特征三、美国城市化的启示四、城市化带来的问题五、City-on-Hill理念的影响一、美国城市化的历史背景自20世纪初,美国逐渐进入城市化的进程中。
20世纪初期,美国城市化的规模相对较小,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足30%。
但20世纪中叶以后,美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城市化人口比重迅速提高,1960年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已超过了60%。
1980年代,美国城市化已经达到了一个高峰,城市人口占比达到了75%。
此后,尽管城市人口比重没有继续增长,但美国城市化进程并没有停止,仍然在不断发展。
二、美国城市化的发展特征美国城市化的发展具有多个特点,其中一些典型特征如下: 1. 城市规模大:美国大城市数量众多,紧随日本、印度排在世界第二位。
其中,纽约、洛杉矶、芝加哥等城市人口超过1000万,其他大城市人口也在数百万至一千万之间。
2. 城市密度低:美国城市人口密度较低,居民房屋宽敞,散布于广阔的城市地区。
3. 城市交通便捷:美国有发达的高速公路,公交车运营规模也很大,可连接城市和郊区,方便通达。
4. 人口的多样性:美国城市涵盖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民,具有很强的多元文化特征。
5. 经济高度发达:美国大城市经济发达,如纽约是全球第一大金融中心之一,硅谷则是全球最具活力的高科技产业聚集地之一。
三、美国城市化的启示美国城市化具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借鉴意义,具体如下:1. 城市规划要有长远目光:美国城市化进程持续数十年,与美国的长远规划有关,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多个方面都有所考虑,城市规划需要考虑长远发展。
2. 鼓励多种生活方式:美国城市中有不同的居住方式和工作方式,如在城市中心居住和远程办公等。
鼓励多样化的生活方式有助于减少城市拥堵,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
3. 投资基础设施:美国的城市化是基于发达的基础设施建设的,城市会花费大量资金投入到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中,例如公共交通和公共空间等。
美国、巴西城市化和小城镇发展的经验及启示内容提要:我国正在进入城镇化快速推进时期,如何促进城乡协调发展,避免出现过度城市化和过度城郊化,是我国城镇化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美国和巴西在城镇化与小城镇发展和管理方面既有共同之处,又各具特色”我国应认真总结和借鉴国外城镇化的经验和教训,努力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在加快推进城镇化的同时,重视乡村经济发展,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把积极培育主导产业作为城镇化和小城镇发展的重点;坚持以人为本,强化城镇化和小城镇发展的规划和管理。
关键词:美国巴西城镇化为了借鉴美国、巴西城市化与小城镇发展的管理经验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2003年1月,我们考察团对美国、巴西进行了为期21天的考察。
期间,我们既考察了纽约、旧金山、西雅图、里约热内卢、圣保罗、库里蒂巴等大城市,也考察了夏威夷、迈阿密、巴西利亚、玛瑙斯、伊瓜苏等各具特色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考察团认为,尽管美国和巴西在经济上存在较大差距,城市化起步也不一样,但两国的城市化水平都很高,在城市化与小城镇发展和管理方面,有很多经验值得我国借鉴。
一、美国、巴西城市化与小城镇发展和管理的情况及特点美国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其城市化进程起步始于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60年代,该国城市化的任务基本完成。
巴西是世界上经济较为发达的发展中国家,其经济总量曾于1997年名列世界第8位”巴西的城市化进程晚于美国,源自19世纪80年代,伴随着巴西工业化而兴起。
到20世纪末,两国的城市化都达到较高的水平。
例如,美国85%以上的人口住在城市,巴西2000年的城市化率为81.4%,而同期世界平均水平仅为46%。
在考察中,我们发现,美国、巴西的城市化与小城镇的发展和管理,表现出以下主要特点。
(一)城市数量多,集聚度高,形成了大!中!小城市(镇)相互配合的城镇体系美国共有51个州,3043个县(郡),35153个市、镇。
境外低效用地再开发借鉴和启示我国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起步较晚,而境外开展较早,有丰富的经验可借鉴。
本文比较了日本、中国台湾土地重划,新加坡、中国香港、韩国市区重建,英国、美国、法国、意大利、荷兰国家城市更新,以及美国、加拿大、德国和英国棕地开发低效用地再开发的实施主体、主要做法、资金筹措、法律政策等,分析其取得成效和存在问题。
在此基础上,提出对我国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有借鉴意义的启示。
标签:低效用地;再开发;借鉴;启示1、引言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镇建设用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为了进一步提升节约集约用地水平,提高城镇化质量,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开展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工作势在必行。
由于我国低效用地再开发起步较晚,尚未形成统一认识,而境外开展较早,相对较为成熟,故有借鉴之必要。
2、境外低效用地再开发借鉴2.1日本、中国台湾土地重划土地重划就是根据都市发展趋势,而将都市计划区域内,或都市边缘中杂乱不规则的地形地界和畸零细碎、不合经济使用的土地,在一定范围内,依据法律(中国台湾地区)或对应原则(日本,即对应土地区划整理之前的宅地的位置、面积、环境条件等因素,决定土地区划整理后的宅地),将其进行有规则的重新区划,以此达到完善公共设施和提高宅地利用率的目的。
日本和台湾土地重划情况见表1。
据统计,日本全国城市30%建设用地通过土地重划获得,台湾城市建设中35%土地来源于市地重划。
此外,土地重划还提供了城市土地的利用率和利用价值,规范和健全了地籍管理业务,稳定税源和增加税收,带动相关产业。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①土地重划与城市规划脱节。
在台湾地区,市地重划和城市规划分属不同部门负责,常有脱节现象发生。
②预留地分散。
预留地(抵费地)分别留在各个街坊内,较为分散,难以统筹运用。
③重划负担不合理。
公共设施用地并非全是重划区内居民使用,但用地及建设费用由其负担不合理。
④土地资源浪费。
重划后大部分土地分配给原土地所有人,政府所掌握的土地较少,难以从事有规划的城市建设。
国外城市中心区的更新和启示摘要:本文从城市中心区的概念入手,系统介绍了国外的城市中心区更新的发展历程、理论思潮以及所取得的成绩;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探讨对我国城市中心区更新的启示。
关键词:城市中心区;更新;分区;建设;启示Abstract: This article starts from the concept of urban central district,it introduces the development in the regeneration of urban central district systematicly,it also introduces the trend of theory and the achievement. At the end,it points out the inspiration to our country according to Chinese real situation.Key words: urban central district;regeneration;zoning;construction;inspiration一、城市中心区的内涵城市中心区一般是指城市政治、经济、文化等功能的核心区域,它不仅是城市的中心,而且是区域的中心。
城市中心区有不同的类型,一般有Downtown、CBD (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CRD (Central RetailDistrict)以及根据规划建设需要而划定的在城市中居于中间位置或是有中心性功能的区域。
[1]二、国外城市中心区更新的发展历程以及理论思潮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许多国家经济陆续复苏,全球性的城市化进程,以人们难以想象的速度出现。
据1980年国际统计资料所示,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平均达到60%以上;不少发展中的国家,也不甘寂寞,奋起直追。
如墨西哥城,20世纪初,人口只有30多万,到了1980年,发展到了1500万。
几十年时间翻了好几番,一跃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
城市建设这样惊人的发展速度,严格地说,是带有一定的盲目性的。
因为城市人口剧增之后,城市配套建设跟不上,紧接着便出现了居住用房奇缺,供水供电困难,道路交通拥挤不堪,环境污染严重,社会治安混乱,加之工人失业等等现象,问题到了十分复杂、严重的地步。
除此之外,连锁反应的另一巨大而复杂的问题,是“内城渗透现象”以及由此引发的城市郊区化现象。
城市郊区化现象如果管不住,内城诸多问题影响面将再次扩大,无边无际,那就会陷入难以救药的境地。
[2]针对大城市过度集聚的种种弊端,许多学者开始探索解决的办法:1).集中与疏散——城市结构的塑造建筑师赖特主张“分散”,赖特试图将乡村生活的模式移植到城市中来;1898年霍华德提出了田园城市理论,该理论是“以有计划的疏散代替盲目的集结成块,以分散代替垄断式的集中,以较高形式的统一代替混乱无序。
” (刘易斯·芒福德)1934年伊里尔·沙里宁则提出了“有机疏散”的理论。
这些主旨为“疏散”的理论对二战后西方城市的建设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柯布西耶对大城市的态度则崇尚“集中”。
他认为不仅大城市人口的集中是发展趋向,而且城市交通也应该同样集中。
柯布西耶于1922年在巴黎300万居民城市规划的改建规划方案中,设计出6个复杂的城市中心车站,而在城市单一的中心——240公顷的四边形广场上则布置了24幢高60米的摩天大楼,充分体现出集中的思想。
2).分离与混合——核心功能的组织1933年“雅典宪章”发布之后,城市土地规划的分区理论得到了广泛的认同,成为城市规划操作的主要理论依据。
这种理论倾向于将不同使用性质的土地分隔成若干同质的区域。
区内的每块土地都可以用同样一套标准法规来加以管制,因为简单易行,所以受到广泛的欢迎。
但是对城市中心区的更新而言,它有明显的弊端:(1)不利于历史建筑的保护。
(2)助长某些地区的衰退。
(3)缺少对土地使用和开发尺度的统一考虑。
同时,分区法规还忽略了把建筑的地面层用作商业用途,同时也失去了为市中心区和邻近社区提供重要街面人行活动联系的价值,把丰富的、复杂的城市功能简单化。
20世纪50-60年代,以简.雅各布斯为代表的学者提出了功能混合和社会多样化理论。
简.雅各布斯认为,城市多样性是一个广泛存在的重要原则,她反对那种认为城市多样性是意外的、无秩序的和无规律的观点,并总结出四个多样性存在的依据:(1)城市需要混合的基本功用,将人们的出行时间分散到一天内的各个时段;(2)城市需要小的街块,增加街道的数量和面积,增加人们接触的机会;(3)城市需要不同时代的老建筑,满足经济能力不同的功用的需要;(4)城市需要充分的人口密集,使各种功用充分发挥经济效能,增加城市的舒适性。
[3]3).激进与渐进——实施操作的方式城市中心区的更新落实到具体的实施操作层面,常常表现为两种倾向,一种是“激进”式的,追求城市更新的速度,希望对城市中心区实施彻底的变革;另一种是“渐进”式的,讲究城市更新的质量,强调作为行为主体的人的体验。
前者是自上而下的过程,常常给城市中心区加上一个结构,后者则倡导自下而上的途径,寻求与城市中心区原有结构的协调。
60年代以后,西方学者对于大规模城市更新不同角度的反思表达出对“渐进”式更新的向往和对人类体验的关怀。
1961年刘易斯·芒福德指出,大规模的城市更新只是“表面上换上一种新的形式,实际上继续进行着同样无目的的集中并破坏有机机能,结果又需要治疗挽救”。
[4]简.雅各布斯认为“大规模计划只能使建筑师血液澎湃,使政客、地产商们血液澎湃,而广大群众则总成为牺牲品”。
1975年,C·亚历山大在他的《俄勒冈校园规划实验》中也对大规模重建提出了批评,他认为,“以往的大规模形体规划对现状采取完全否定的态度,忽略和摧毁了城市历史环境中存在的诸多有价值的东西,不但不经济而且导致了城市宜人环境的丧失”。
[5]此外,国外其他一些学者也从不同立场和角度指出了以大规模计划和形体规划处理城市复杂的社会、经济和文化问题的致命缺陷。
同时,他们对传统的渐进式规划和小规模改建方式表示出极大的关注。
三、国外城市中心区更新的开展情况为了保护旧城历史文化核心,振兴旧城地区的经济,各国开始了旧城中心区的复兴建设。
如何把人们的目光重新吸引回到旧日的城市中心,国外在二战后主要从四个方面入手进行城市中心区的更新。
1.1 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国际建协第20届大会发表的《北京宪章》指出:“建筑学问题和发展植根于本国、本区域的土壤,必须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发现问题的本质,从而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6]近年来,各国的城市中心改造,纷纷开始重视文脉,结合步行区建设,保护历史建筑,维护原有的商业服务设施和旧建筑传统风格外貌,进行内部更新,满足现代使用要求,如将银行改成饭馆,老别墅改成文化中心等;并且加强了对历史街道、广场等城市空间和城市结构肌理的保护。
1.2 对公共活动空间、绿色开放空间的设计有轨交通割裂了城市商业中心的整体性,造成了拥挤不堪、污染严重的局面。
为改变这种情况,中心区设计必须符合环境质量的要求,亲切宜人,自然开放,才会有活力。
步行街就是一种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的线形商业区设计。
步行街区的建设是西方70年代初期环境整治的主要内容。
如德国的哥廷根市和慕尼黑市将旧街道改建成步行区,禁止汽车通行,电车由地铁代替。
美国同期把200多个城市中心区的主要街道改成步行街。
同时其他的公共空间如露天广场、中庭、有顶街道等都使建筑与人的联系更加紧密,并起到人流集散、公共交往、活跃建筑立面的作用。
绿化和水体代表自然的亲和力,在钢筋混凝土、玻璃林立的城市尤显珍贵。
适当地加以设计,提高了环境质量。
1.3 居住区与社区改善战后郊区化的出现,城市中心人口外迁,造成中心区失去活力。
许多城市采取保护性整治政策,对中心区旧建筑改造利用。
美国在社区改善中往往由政府出资改建低层、多层单元式住宅,使居民有良好的邻里关系,增强归属感,改善社区环境和恢复城市中心区活力。
1.4基础设施改建老城中心区基础设施一般都已老化,交通拥挤紧张。
改造中心区首先要改善中心区周围的交通系统,使中心区易于出入。
另外,随着步行街的建立,需要另外的交通辅助设施。
西方国家在整治中利用城市地下铁道和市郊快速列车的建设,同时结合城市公共汽车、有轨电车组成覆盖全城、易于接近中心区的高速快捷的交通网。
四、国内城市中心区的更新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迅速发展,我国城市中心区的更新已呈蓬勃展开之势。
对照国外中心区更新的理论与实践,我国城市中心区的更新通常有以下类型特征:1.商业街的沿线更新以“中华商业第一街”上海南京路步行街的修建为代表, 从1999年起,全国上下开始了用步行街的修建来带动城市中心区的浪潮。
如北京王府井大街改造、武汉市江汉路步行街的建成,成都市春熙路步行街的建成等。
这些商业街都处在老的商业区中,本身是历史老街,近年来受城市中大批现代化商业设施建立的影响,日渐衰退。
步行街的改建以及周边公共空间(广场、绿地)的兴建,极大地带动了中心区的商业。
现阶段我国城市商业街的更新较之80年代初期有了明显的变化:(1)改建规模增大。
从过去的沿街一层皮的整治到当前基本上能够做到两侧成街坊改造,街道两侧的进深也相应增加。
(2)两侧商场大型化。
80年代初期的“成街改建”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商场的规模受到限制,现阶段商业街改造后往往兴建一些大型商场。
(3)商店的经营品种逐渐转向中高档。
(4)逐渐开始注意良好购物环境的营造,增辟街头绿地和重视两侧历史建筑的保护。
(5)商业街更新不仅为沿线地块,而且为周边地区的更新创造出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
(6)“以地养路,以路兴地”成为一种普遍的模式。
道路的改建提升两侧地块的区位潜值,推动两侧地块的更新,两侧土地的出让金也成为商业街改造中的重要资金来源。
[7]2.中央商务区(CBD)的建设近20年来,随着世界经济发展全球化趋向的日益明显,生产的管理、控制和专业化服务业高度聚集于少数中心城市。
商务办公机构的集中导致办公空间的需求迅速增长,在世界范围出现大规模商务办公区的开发建设热潮,较具代表性的有:巴黎的拉·德方斯、纽约曼哈顿的巴特利花园城、伦敦的道克兰码头区、横滨MM21等等。
虽然与西方发达国家由工业化向后工业化转变的经济背景不同,我国正处于工业化阶段的高速增长期,但是几个较具实力的沿海大城市已经开始建设CBD,如上海和北京。
3.历史文化聚集区的整治以寺庙为核心的周边区域,往往是我国城市历史上的繁华地区所在。
以寺庙为核心的繁华地区由于大多历史区位优势明显,有的还兼具交通枢纽地位,城市更新易于实施(如北京的白塔寺地区,上海的静安寺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