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专题16 生态系统

专题16 生态系统

生态理念下的城乡规划设计分析

生态理念下的城乡规划设计分析 发表时间:2018-08-09T11:53:36.510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19期作者:王才华李国凯 [导读] 摘要:在近些年中,城乡的发展迅速,但是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带来了十分严峻的环境污染的问题,土壤污染问题、空气污染问题、水资源的污染问题正在逐渐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人们意识到解决这些问题的必要性,在城乡的建设和管理的过程中,融入生态理念能够解决日益凸显的生态问题,逐渐改善人们的生活品质。 山东大卫国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山东济南 摘要:在近些年中,城乡的发展迅速,但是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带来了十分严峻的环境污染的问题,土壤污染问题、空气污染问题、水资源的污染问题正在逐渐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人们意识到解决这些问题的必要性,在城乡的建设和管理的过程中,融入生态理念能够解决日益凸显的生态问题,逐渐改善人们的生活品质。 关键词:城乡规划设计;生态理念;城乡管理 1城乡规划设计要点 1.1融入多种元素和体现时代感 按照传统的城乡规划设计理念思路,城乡规划设计往往就是对于城乡具体发展的规划与设计,很多时候就是一张简单的发展示意图。以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北方某地的城乡规划设计文件蓝本为例,其关注的重点就是城乡的建筑设计、道路设计和市政规划,与其说是规划设计,倒不如说是建筑示意图。在具体的城乡规划设计过程中,除了要考虑硬件方面的发展以外,还需要将更多的元素融入其中,比如在城乡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密切考虑城乡人口的发展情况,对于可能出现的人口增长地区预留出足够的土地、对于人口密集区域做好合理的疏导工作。另外还要考虑地区经济发展、尤其是特色经济的发展情况,在规划设计的过程中为经济发展提供足够的硬性保障;对于城乡之间的道路连接和未来的发展趋势也要做好设计以及判断,争取较为长远的考虑问题,避免出现规划设计“出台就过时”的情况出现。 1.2解决好城乡经济发展与土地资源的关系 土地资源在当今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已慢慢地演变为稀缺资源;市场供需的不均衡导致了诸多问题的出现,比如地价高企、房屋建筑过程偷工减料等。在规划与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其间的关系,对所在地区的城市和乡村发展仔细认真的开展相关的调研工作;与相关的专家学者商讨合理的解决方案,将讨论的结果纳入到实际的城乡规划设计发展纲要当中,提升规划设计的合理性和预见性,协助解决城乡经济发展和土地资源间比较紧张的关系。 1.3规划设计要以环境友好为首要考虑对象 环境是人类发展的前提,没有好的环境,一切的发展都是空谈,这些问题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却没有得到人们足够重视,以至于大气环境污染的问题日益严重、水资源的污染情况不容乐观、很多土壤已经无法收获庄稼。保护环境资源就是保护自己的家园。在城乡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应当以环境友好作为首要的考虑对象,不论发展任何形式的产业,都应当将环境保护放在首位,努力改善城乡的环境,在城市建设过程中避免工业污染,在乡村建设过程中保护生态环境,争取实现可持续发展。 2乡规划设计和管理的现状 2.1规划设计和管理中耗费资源较多 城乡的建设中一定是需要相应的资源加以支撑,但是在设计的过程中存在着资源浪费的情况。城市的快速扩张,导致耕地的减少,不合理的城市扩张的规划不但不能给居民以便捷,反而损失了大量的耕地。科技的逐渐进步,汽车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主要的交通工具,而我国的石油资源主要依赖于从国外进口,大量的能源进口降低了我国能源的安全性,汽车的大量应用对我国的石油资源提出较高的需求。水资源是人们生活赖以需求的资源,城市人口较多,且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资源浪费现象,城市的需水量巨大,城市通过加深汲水的深度实现水资源的补充,长此以往诱发地表沉降等现象。 2.2规划设计和管理中污染较多 城乡的发展速度过快,缺乏统一、整体的规划,在这个过程中环境污染的问题比较严重,空气、水源、土地等资源都有着不同程度的污染问题。空气中的可吸入微粒(PM2.5)就是空气的污染,很多地区都出现了十分严重的空气污染的问题。水资源的污染现象也较为严重,水资源的污染容易扩散且不易处理,容易诱发土地污染和空气污染等问题的发生。土壤的污染能够将土壤的污染通过种植过程转移到植物之中,可能诱发食品安全问题,给人们的健康带来直接的影响。 3何进行生态型城乡规划 3.1树立生态城乡规划的理念 一个地区拥有较好的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与这个地区的城乡规划是分不开的,即合理的城乡规划对保护当今生态环境非常重要。因此,为了保证广大人民都能够树立良好的生态理念,并且相关建设单位能够合理的进行城乡之间的规划建设活动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出发进行完善。首先相关建设单位要树立生态建设理念,即在进行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尊重自然并保护自然,从而建立一个良好的人地关系;其次就是要在建设过程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要尽可能少的排放二氧化碳等污染性气体,在施工中多使用现代的节能高效资源;最后就是要努力治理城乡污染。只有这样以建设“生态城市”、发展“低碳经济”作为目标来规划人与自然建的和谐发展才能够达到生态平衡。 3.2合理规划城市空间 在我国一般来讲城市地区相对于农村来讲无论是在交通上还是信息获取上都比较发达,因此城市是我国向前发展的重要地区,也是许多人民赖以生存的环境,但城市污染也是当今影响生态环境建设的核心所在,因此要想建设生态型城乡规划也必定要以城市作为中心来进行完善。 3.3健全生态意识 首先在我国的城市空间结构建设系统应该和各个地区的生态环境系统有相对较高的契合度,即国家应加大对“生态城市”、“绿色城市”、“宜居城市”、“健康城市”等一系列城市课题的研究力度,在人民心中种植“生态文明”的意识。而我国地大物博,国家可以先设置一个试点,在对人们普及生态文明的观点之后,在适当时机在对搞试点进行环境状况的评定工作,从而再次分析造成环境问题的原因,从而可以更加细致的划定地区资源的承载能力,最后就是要仔细分析这些造成环境问题的原因,从而最大限度的控制污染环境的因素,当然在这

构建技能生态系统

甄别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过程中的矛盾并加以调适,是职业教育面临的难题,因为这类问题往往与技术类型供需的不协调和技能人才供需的不平衡相关。目前,从纯技术学角度看,技术的生成和使用以 复杂的“社会+技术+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存在着; [1] 从技能人才培养与使用角度看,人、教育、环境彼此相连,共同构成一个不断矛盾运动的生态系统。[2]因此,以生态学的视角研究技能人才的培养、使用问题,调整本国职业教育与培训策略,已成为英、美、澳等发达国家的重要创新举措。 在澳大利亚,随着工作组织方式改变和技术革新,技能人才的培养和使用过程中的“不协调”、“不平衡” 现象逐渐被“技能短缺”一词所代替。所以,克服“技能短缺”,以“技能生态系统”核心理念为指导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改革在澳大利亚应运而生。 一、技能生态系统的理念及其本土化 对于澳大利亚来说,技能生态系统既是“舶来品”,又是“土特产”。因为这一概念最初由美国学者提出,其后很快被澳大利亚学术界尤其是职业教育与培训界所接受,并在本国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特定土壤中实现了本土化。 (一)生态学理论下的技能人才系统 美国学者芬格尔特(David Finegold )在对加利福尼亚州硅谷高新技术类公司的成长状况进行研究时提出了“具有自持力的高技能生态系统(self-sustaining high-skill ecosystems ,HSEs )”概念。之后他又提出,高技能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间存在着四大共同之处:触发发展的催化剂(a catalyst to trigger the start of their development )、教育机构所提供的可持续供应的营养(on-going nourishment )、支持性的友好环境(a supportive host environment )、通过合作等形式形成的系统内部成员间深层次的互相依存关系(a high degree of interdependence among the actors in the system )。这些共同构成了高技能环境,同时也成为硅谷这一区域经济快速发 展的动力。[3] 芬格尔特对高技能公司成长环境与生态 系统的类比还引发了美、英等国学者对于高技能人才成长和使用等相关问题的进一步思考。 将生态系统与高技能人才的培育和使用相关联,既可以让人们认识到技能人才在发展过程中有诸多制约因素,又可以让技能生态系统成为特定行业领域(或地区)劳动力技能和知识更新的平台。 (二)技能生态系统的本土化 构建技能生态系统: 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与培训改革的新趋势 笮刘辉 陶凤云 摘要:多年来,在构建技能生态系统中,澳大利亚学者以生态学的视角研究技能人才的培养与使用,又以项目 推进、多方协作、着眼长效为策略,在诸多行业进行了改革试点。这种尝试对该国职业教育改革起到了引领作用,并成为解决技能人才供需矛盾的策略。 关键词:技能生态系统;澳大利亚;职业教育改革 刘 辉/浙江工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杭州310014)陶凤云/浙江长征职业技术学院(杭州 310023) 教育发展研究2010.11 专题·职业教育研究·

城市生态系统专题规划

城市生态系统专题规划

附件1 全国城市生态系统专题规划 编制大纲

目录 前言 1 1、城市生态系统面临形势 1 1.1主要成效 1 1.2突出问题 2 1.3面临形势 3 2、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规划目标 5 2.1指导思想 5 2.2基本原则 5 2.3规划目标7 3、城市生态系统指标体系构建8 3.1 构建目的8 3.1 构建原则8 3.3 构建方法9 3.4 指标体系框架构想 1 4、城市生态系统分区域保护与建设策略 2 4.1城市生态系统保护与建设分区域引导 2 4.2重点地区城市生态系统保护与建设指引 6 5、主要任务与重点工程7 5.1城市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建设7 5.2城市水系统保护与建设(地表水/地下水)9 5.3城市大气环境保护与改善11 5.4城市土壤环境保护与建设12 5.5城市资源能源高效利用13 6、政策与保障措施13

前言 阐述项目来源、项目背景、规划编制目的及城市生态系统认知等。 1、城市生态系统面临形势 本次规划首先要对全国城市生态系统的现状进行客观分析评价。利用实地调研、数据统计分析、遥感等技术和手段,对不同区域的城市生态系统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科学地认知全国城市生态系统的现状概况、取得的主要成效、存在的突出问题与面临形势。 1.1主要成效 通过实地调研和数据分析,总结全国城市生态系统保护与建设的现状概况与取得的主要成效。 全国城市生态系统的整体概况与历年建设取得的主要成效。 城市生态系统五大方面的现状概况与取得的主要成效: (1)城市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建设成效显著。到2012年,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8.6%,…… (2)城市水系统保护与建设积极推进。城市湿地与水生态系统得到一定恢复,全国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优于Ⅲ类的比重有所提升,…… (3)城市大气环境保护取得一定成效。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全国大气污染物年浓度有所降低,…… (4)城市土壤环境保护积极推进。加快城市废弃地生态修复,加强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

水域生态系统

第十三章水域生态系统 第一节概述 水域生态系统包括陆地上的地表水域和海洋水域。地表水主要包括河流和湖泊两种水体,还有冰川及沼泽地。冰川是“天然固体水库”,也是河流的重要补给水源。沼泽湿地是重要的生物资源的栖息地,包括淡水湿地和滨海湿地广阔的海洋蕴藏着丰富的资源。 一、河流的流域 河流可划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为注入海洋的外流流域,另一部分则是流入封闭的湖海或消失于沙漠、盐海,而不是与海洋沟通的内陆流域。 我国的外流流域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64%,它们分属于太平洋流域、印度洋流域和北冰洋流域。内陆流域只占全国总面积的36%,主要分布在西北干旱地区和青藏高原境内。 二、湖泊 湖盆的成因是多种多样的,它们可以是构造运动、火山活动等内.力作用形成的湖盆,一也有些是冰川、风力等外力作用塑造而成的。我国天然湖泊面积在1k㎡以上的有2 800余个,总面积达80000以上,湖泊率为0.8%。其中面积较大的有青海湖、鄱阳湖、洞庭湖和太湖等。除天然湖泊外,由于各种需要还兴建了成千上万个大小不等的人工湖泊—水库。主要湖泊见表13-2

三、湿地 湿地(wetland)的是介于陆地和水生环境之间的过渡带,并兼有两种系统的某些特征。这是早期一般学者的认识。1971年湿地公约中,把湿地的基本概念认为“湿地系指不论其为天然或人工、常久或暂时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水域,湿地具有调节水循环和作为栖息地养育丰富生物多样性的基本生态功能。 一些科学家把湿地称为“自然之肾”,原因在于其在水分和化学物质循环中所表现出的功能及在下游作为自然和人类废弃源的接收器的功能上,也可以作为地下水和地面水以及具有排洪、蓄洪功能。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湿地在景观中为动植物区系提供了独立的生境。 据统计,全世界共有湿地8558×106 k㎡,占陆地总面积的6.4%(不包括滨海湿地),其中以热带比例最高,占湿地总面积的30.82%,寒带占29.89% ,亚热带占25 25.6%,亚寒带占11.89%(表13-3)。 ,

高三生物复习生态系统专题

高三生物复习生态系统专题 1.某生态系统中只含有甲、乙、丙、丁四个种群,图a为某段时间内该系统中的食物关系, 图b为甲、乙两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甲、乙为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B.甲和乙的种间关系是种间竞争 C.T时间后若丁大量死亡,则甲、丙数量急剧增加 D.甲种群为“S”型增长,其增长受本身密度制约 2.某自然生态系统中有四种生物构成的一条食物链:甲→乙→丙→丁,其中甲是自养型生物。在某 一时间分别测得这四种生物所含的有机物中能量分别为a、b、c、d。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a即流经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B.若b>0.2a,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可能会受影响 C.甲种群的一个个体所含有机物的总量在四种生物单一个体中最多 D.这四种生物个体的总和构成一个自然生物群落 3.下列有关右图的说法错误的是() A.若M表示基因多样性,a~d表示四种不同的植物, 则在剧烈变化的环境中最不容易被淘汰的是b B.若M表示物种丰富度,a~d表示四个不同的演替阶段, 则从光裸的岩地演替成森林的顺序一般为a→c→d→b C.若M表示生物体内汞的含量,a~d表示四种生物,则由它们组成的食物链中,b所处的营养级最高 D.若M表示种群密度,a~d表示四个野生生物种群,则种内斗争最激烈的一定是b种群 4.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同学进行了①--⑤操作,其中操作正确的是() ①将适量干酵母菌放入装有一定浓度葡萄糖溶液的锥形瓶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 ②静置一段时间后,用吸管从锥形瓶中吸取培养液 ③在血球计数板中央滴一滴培养液,盖上盖玻片④用滤纸吸除血球计数板边缘多余培养液 ⑤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待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④⑤D.①④⑤. 5.下列有关动物丰富度的研究方法,正确的是 A.调査土壤动物丰富度——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B.观察肉眼难识别的小动物——高倍显微镜观察 C.统计土壤动物丰富度——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D.调査水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生态缸进行培养 6.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能影响生物种群的繁衍,维持种群数量的稳定 B.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处于第二营养级 C.生产者都是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D.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其异化作用类型有需氧型和厌氧型两类

浅谈森林生态系统及相关问题

浅谈森林生态系统及其各方面的研究 摘要:森林是人类亲密的伙伴,是我们赖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资源。拓为我们提供木材,能源,固定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为人类提供赖以生存的氧气,同时为人类遮风挡雨,美化自然环境,固定水土,减少荒漠的迁移和泥石流的发生。森林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具有丰富的物种多样性、结构多样性、食物链、食物网以及功能过程多样性等。我国对其各方面的研究一直没有停步,通过对生态系统研究的加深,相信我们会更好的保护森林,并让其更好的发挥功能。 关键词:森林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经营森林生态系统管理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一森林生态系统及其相关概念 森林生态系统是以乔木为主体的生物群落(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及其非生物环境(光、热、水、气、土壤等)综合组成的生态系统。具有丰富的物种多样性、结构多样性、食物链、食物网以及功能过程多样性等,是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进行物质交换、能量流动的自然生态科学。 地球上森林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有四种,即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和北方针叶林。是陆地上生物总量最高的生态系统,对陆地生态环境有决定性的影响。 生态系统是典型的复杂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更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森林生态系统具有丰富的物种多样性、结构多样性、食物链、食物网以及功能过程多样性等,形成了分化、分层、分支和交汇的复杂的网络特征。认识和揭示复杂的森林生态系统的自组织、稳定性、动态演替与演化、生物多样性的发生与维持机制、多功能协调机制以及森林生态系统的经营管理与调控,需要以对生态过程、机制及其与格局的关系的深入研究为基础,生态系统的格局和过程一直是研究的重点,是了解森林生态系统这一复杂的巨系统的根本,不仅需要长期的实验生态学方法,更需要借助复杂性科学的理论与方法。 森林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的多样性及其变化,涉及从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区域等不同的时空尺度,其中交织着相当复杂的生态学过程。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的格局与过程不同,即在单一尺度上的观测结果只能反映该观测尺度上的格局与过程,定义具体的生态系统应该依赖于时空尺度及相对应的过程速率,在一个尺度上得到的结果,应用于另一个尺度上时,往往是不合适的。森林资源与环境的保护、管理与可持续经营问题主要发生在大、中尺度上,因此必须遵循格局-过程-尺度的理论模式,将以往比较熟知的小尺度格局与过程与所要研究的中、大尺度

浅论城市规划与城市生态系统建设

浅论城市规划与城市生态系统建设 1、生态城市的基本概念1.1生态城市的概念的演化过程 现在,国内外都在建设生态城市,由于各地对生态城市的理解不同,所以 会有不同的表现和内涵,同时受各城市地理、空间、位置的限制,其规模、资 源和环境特征不一样,也很难用一个标准来衡量。但有一个原则,就是生态城 市必须保持系统的健康和协调,具有高效率的物流、能流、人口流、信息流和 价值流,具有持续发展和消费的能力,具备高度生态文明的生活空间。生态城 市在维护本城市生态环境的同时,也要注意保持相关区域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协调。因此我们必须对生态系统作进一步的了解。 什么是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应该是指生物群落与其生存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种群相互之间密 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生态系统是现代生态学的重要 研究对象,20世纪60年代以来,许多生态学的国际研究计划均把焦点放在生 态系统,如国际生物学研究计划(IBP)其中心研究内容是全球主要生态系统(包 括陆地、淡水、海洋等)的结构、功能和生物生产力;人与生物圈计划(MAB)重 点研究人类活动与生物圈的关系;4个国际组织成立了"生态系统保持协作组(ECG)",其中心任务是研究生态平衡及自然环境保护,以及维持改进生态系统 的生物生产力。并因此给我们带来生态城市的概念。 生态城市,这一概念是在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经出现,立刻就受到全球的广泛关注。关于 生态城市的概念众说纷纭,虽然至今还没有公认的确切的定义。但前苏联生态 学家杨尼斯基认为生态城市应是一种理想的城市模式,其中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而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 得到最大限度保护。同时中国学者黄光宇教授认为,生态城市是根据生态学原 理综合研究城市生态系统中人与"住所"的关系,并应用科学与技术手段协调现 代城市经济系统与生物的关系,包含保护与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资源与能源,提

生态系统专题练习

生态系统专题练习选择题(1) 1. (09海南卷,18)在自然状态下,某一桦树林中出现了云杉树苗,云杉长大后,高度超过桦树林。桦树不如云杉耐阴,而逐渐减少,最终形成以云杉为主的树林,这种现象是 A.初生演替 B.生物入侵 C.生物进化 D.种间竟争 2.用牛奶瓶培养黑腹果蝇,观察成虫数量的变化,结果如下表。据表分析,正确的是 ( ) 时间(天) 1 5 9 13 17 21 25 29 33 37 成虫 数(只) 6 10 28 71 131 207 270 302 327 341 A.第13-25天,成虫数量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个体生长加快。 B.第17-29天,成虫增长率上升,死亡率下降 C.第21-37天,成虫增长率的下降与种群密度的改变有关 D.第1-37天,成虫数量成“J”型增长 4.(09广东卷,11)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种群空间特征描述的是 A.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 B.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 C.稗草在稻田中随机分布 D.木棉树在路旁每隔5米种植 5.土壤动物能够促进农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并改良土壤结构,其类群组成和数量是评价农田生态环境的 重要指标。下表是某农田使用两种肥料后4类土壤动物物种数和密度(个/m 2)调查数据。 根 据表中数据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 .化肥田土壤动物的物种多样性减少,营养结构简单 B .有机肥田的土壤动物数量大大增加,有机质减少 C .化肥田土壤动物个体总数减少,但是生物多样性提高 D .有机肥田的各类土壤动物密度总是大于化肥田 6. 下列不属于种群特征的是 ( ) A.年龄组成 B.性别 C.出生率和死亡率 D.种群密度 9.(08广东理基)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群落自然演替是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 B.群落的原(初)生演替在海洋和陆地均可发生 C.群落的原(初)生演替速度通常非常缓慢 D.动物群落的演替与光照条件无关 11.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下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 B .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 C .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 D .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 类群 样地 跳虫类 蜱螨类 线蚓类 线虫类 物种数 密度 物种数 密度 物种数 密度 物种数 密度 有机肥田 10 167 38 30 40 120 19 339 化肥田 4 79 16 41 18 32 7 52

自然生态与环境问题

L 6 自然生態與環境問題 班級: 座號: 姓名: 一、生態______性的因素 (一)_______高低_________:因為_____________ 高山與平地的差距超過3000公尺 (二)___________帶的位置(_______洋與_______大陸接觸帶) so 有海、陸兩域的生態與環境,也是兩域間生物遷移的橋梁 (三)_____帶與_____帶交界的過渡氣候 1._______隨季節南北遷徙(____________南下到七股溼地避冬) 2.迴游性_______中繼站:(1)_____季__________隨黑潮洄游而上 (2)_____季________南下 二、_________生物眾多的因素 亞洲大陸的動植物,在冰河期,因為海平面下降而來到台灣,冰河期後,由於海平面上升,使臺灣與亞洲大陸分隔,這些生物被隔絕在臺灣,形成島嶼的孤立環境,逐漸孕育出各類的特有生物,如:帝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三、環境問題 (一)原因:各類型生態系環境的面積太小,而顯得脆弱,加上人為的_____________ (二)問題 1. ____________:(1)成因:地質脆弱(________、________)+山坡地過度開發+________ (2)影響:危害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2._____________:(1)發生:_________沿海(ex.雲林、嘉義、屏東…) (2)成因:_____________,長年________地下水 (3)影響:逢雨必淹、海水倒灌、海堤潰決、海岸後退 3._____________:(1)類型:空氣、水、噪音、廢棄物污染 (2)成因:工廠不當排放廢水、廢棄物、有毒氣體 (3)影響:人類呼吸器官疾病或慢性疾病、病變 (4)實例:A.宜蘭縣龍德工業區排放廢氣 B._________污染:工業廢水含鎘,流入農田,造成污染 C.__________事件:二仁溪口重金屬(銅)汙染 D.陸地汙染物排入海洋 珊瑚礁海域的「珊瑚白化」 四、環境保育 (一)行政立法:訂定法令,規範汙染物的排放,如水汙染防治法、海洋汙染防治法等 (二)水土保持工程:利用工程、農藝、植生的方法達到保育水源和土壤的功能,如鋪設 水泥格梁;植樹造林,沿等高線耕作等 (三) 生態環境保育 1.加強環境教育,建立生態資源___________的觀念 2.設定自然保護區: (1)______________區:如關渡紅樹林、苗栗火炎山、南澳闊葉林…

城市生态住区规划设计分析

城市生态住区规划设计分析 发表时间:2016-08-11T16:55:26.260Z 来源:《基层建设》2016年11期作者:房晓明郭雅娜 [导读] 城市生态住区是一项具有前瞻性的研究课题,生态住区的建设任务也非常艰巨。 1营口市城市规划设计院产业基地分院 115003;2营口沿海开发建设有限公司 115003 摘要:城市生态住区是一项具有前瞻性的研究课题,生态住区的建设任务也非常艰巨,它需要我们进行长期的探索与努力。本文主要对城市生态住区规划设计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城市住区;生态规划;设计 引言 住宅建设的发展,从国际上来讲,一般需要经历三个阶段首先是注重数量阶段,这时房屋短缺,需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建造尽可能多的房子。其次是数量与质量并重阶段,这时数量虽然仍不足,但己不再紧张,人们开始对质量有新的要求,于是在技术创新的基础上进一步工业化,发展通用体系,以部件为中心组织专业化、社会化大生产,在此期间住宅产业获得了高度的发展。最后是注重质量阶段,在住房数量己满足人们需求的基础上,出现了空房,这时的人们对住宅的质量和环境有了更高的要求,于是高科技应用技术大量进入住宅,以满足其个性化、多样化和更高环境质量的要求。 只有社会进步了,人类才会从居住中得到享受,恢复尊严,也同时增加了人与人之间交往的需求。这些生活的欲望同时改变了建筑的设计和城市的形态。人们更注重于居住建筑中自我享受的成分,而对于环境保护和城市生态的保护关注不够。过去我们把建筑仅仅看成是一个工作和生活的容器,现在看来建筑应该是全球生态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全球生态系统是由无机元素、有机生命体和人类组成的,靠空气、土壤和水来维持,这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住宅建筑也是一样的。所以要把住宅按照一个生态系统来考虑。 1、总体布局 “生态住区”特别体现对人的关怀和对环境的尊重,而人的健康舒适感还体现在心理上。国外的设计师在规划时注重住区的空间形态,讲究多中高层的建筑配比,特别是人在其中的感受。人们在其中感到空间丰富,尺度宜人,环境设计实用精致。在公认的一些优秀的住区中,没有不顾朝向的围合和曲线,人们的家园在花草的掩映下,有高有底,各具表情,空间效果十分生动,但实际上每栋楼仍然整齐的排列,有很好的通风和日照。而国内的设计人员往往更追求气派和图案化平面形态,大面积的广场与草坪,有意的围合和花哨的表现图。在节地问题上,应从三方面着手:(1)容积率控制在合理的水平,并非越低越好;(2)停车场架空或入地,即建造立体化的多层停车场或地下、半地下停车场;(3)从节地与节能两个因素综合考虑,宜建造多层和小高层公寓,控制建设单门独户的别墅。 2、户型设计 居住建筑的设计应该考虑未来使用功能变化的多种可能性,甚至应当考虑到把住宅改变成大型公寓、小型公寓或办公室的可能性。即使是居住社区中的公共建筑也应考虑未来使用功能变化的需求,如改变成居住建筑或零售店的可能性。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减少大拆大建的现象,减少资源的浪费,才能使居住社区更具适应性,更能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同时小区提供多样性住宅,以保证各种经济收入的人与各种年龄层次人们的需求,这样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居民才有可能生活在同一社区中,才有助于形成丰富多彩的社区生活,才有助于形成稳定的社区结构。 在住宅总体布局时,要力争采用当地的最佳朝向,满足自然通风和天然采光的要求,尽量不出现西向住宅和北向住宅,尽量使住户能通过自然通风和天然采光而形成较好的内部物理环境,减少使用空调的次数和时间,从而降低整个社区的能源消耗,达到节能的目标。同时尽可能利用当地技术、材料,以降低建造成本,并运用轻易修复或替换的简便技术;使用无污染、易降解、可再生的环境材料,控制室内空气中各种化学污染物质的含量。 3、生态技术 采用太阳能、地热、风能、生物能等自然资源。如太阳能利用,天然冷源的利用,自然的采光、通风、降湿等,达到节能的目的。 3.1 风的利用 设计中应当考虑创造利于热压和风压通风的条件,尽量满足住区内建筑的自然通风。风能应用技术主要为小型风能电能转换技术,风力发电是一种重要的利用方式。 3.2 合理开发太阳能 太阳能的充分利用是未来住宅能源的利用方式,其应用包括两大方面:第一,太阳热能应用系统,即用太阳辐射热加热水,以供给建筑生活热水、采暖及制冷;第二,太阳能光电(PV)系统,将太阳辐射直接转换为电能,为建筑的供暖、空调、照明等功能要求提供清洁的能源。 3.3 地热资源的利用 地热能不仅适用于单栋建筑,同时也适用于像农场、工业区、居住小区等成片的建筑。生态住区中利用地热能既没有污染、对生态和环境有利。同时运作费用极低,只需进行初始投资回收的评估。 3.4 节水与水循环 使用低用水量的部件或设备(如节水型的龙头、喷头和抽水马桶),甚至尝试使用无水型小便器和无水型马桶。将停车场、广场、游戏场所等处的硬质不透水铺装改为植草砖等透水或半透水铺装,以便使雨水能渗入地层而成为地下水,保持城市的水体循环。 4、环境景观与道路设计 住区的景观设计不仅为建筑创造了绚丽多变的空间环境,架起了人与自然交流的桥梁,同时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形成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在规划设计时应弱化过去常设的规模庞大的中心绿地花园的作法,避免将住区公共空间做成城市公园。因为那里虽然气势宏伟,景观诱人,但实用性较差,领域性和归属性也弱,应尽可能强化围合性强、形态各异,环境要素丰富,安静安全的院落空间,它能供老人和孩子休息游乐,供居民亲切交往,从而达到归属领域均好的效果。此外还应强调的是物理环境的均好,即每家都能获得良好的日照、采

(整理)EPE景观水生态系统净化技术.

天纬集团 北京天纬环境工程有限公司EPE生态系统净化技术

EPE生态系统净化法是景观水体净化领域的进步,基于先进的EPE水净化理念,模仿自然界的生态系统,改变了市场上以过滤和曝气为主的现状。采用先进的微生物处理技术,并结合多种技术辅助,在根本上解决水体存在问题,非常适合养殖观赏鱼类,带给人视觉享受,品味生活,且操作简便,节能环保。 清澈见底的景观水体能为我们的生活空间增添几分淡雅与灵动。但景观水容量较小,流动性和自净能力差等特点常常使其受到各种程度的污染,影响视觉美观,与设计的初衷背道而驰。天纬采用EPE生态净化解决方案,将自然界中的水生态系统复制到城市中的景观池中,有效防治水质污染,景观水体的净化处理可以更快更有效地完成,从而为用户提供了更加优雅干净的环境,操作便捷,省时省力。 Ta-way(天纬)一直致力于环保领域的发展,对环境污染的改善,治理等方面格外关注。自公司成立起,天纬开始在中国展开一系列的措施来改善自然环境。天纬希望利用自己的资源和优势,让更多人有机会了解环保事业,参与环保事业,推动整个社会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

净化系统组成: 1、生化系统:我们会通过整个产品系统来培养一个完整的生物环境,其中生物基是培养微生物的主要载体。微生物培养基实质是固定化微生物技术的一种载体。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即是将微生物固定在载体上使其高度密集并保持其生物活性功能的生物技术。目前,固定化微生物技术水环境治理领域的应用,其原理为在载体上聚集并繁殖出一定生物量的微生物群落,通过微生物的代谢作用去除污水中的污染物。生物基是材料学与微生物学的完美结合,是一种由特殊的织物材料制成的新型生物载体,通过独特编织技术和表面处理,使其具有巨大的生物接触表面积、精细的三维表面结构和合适的表面吸附电荷,能发展出生物量巨大、物种丰富、活性极高的微生物群落,并通过微生物的代谢作用高效降解废水中的污染物。 高生物附着表面积每平方米生态基可以提供250m2以上的有效生物附着表面积,为水中菌类、藻类等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提供巨大的空间,使微生物群落的生物量和生物多样性最大化发展,从而为实现高效微生物群落提供基础条件,实现对污染物的快速分解。 特殊的纤维表面处理生物基材料经过特殊的处理,使每根纤维表面形成凹凸不平的皱褶和微孔,增加纤维表面的粗糙程度,从而使微生物的附着空间更大、与纤维结合能力更强。 独特的编织技术生物基材料的编织紧密程度可以进行调节,其中紧密编织适合菌类发展,疏松编织适合藻类生长,从而可根据不同的应用条件控制藻类

海岸带生物与生态系统

海岸带生物与生态系统 王思雨 12生物科学B班 12550802002 摘要我国海岸带和海涂在资源调查中将海岸带划分为河口岸、淤泥质岸、基岩礁海岸、红树林岸、砂砾岸和珊瑚礁岸。不同的生境具有不同的生态群落,本文将分类进行简要介绍。 关键词河口泥滩红树林珊瑚礁 1.海岸带 海岸带是陆地和海洋的交汇地带,是海岸线向陆、海两侧的扩展,它包括海岸环境及其毗连的水域。现代海岸带一般包括海岸(潮上带)、海滩(海涂、潮间带)和水下岸坡(潮下带)三个部分。从广义而言,所谓海岸往往就是指海岸带。在海岸发育中,海浪、潮汐、海流、海面变化、地质地貌条件、河流和生物等因素影响其形态和演化过程,形成错综复杂的海岸类型。海岸带有三个主要的环境梯度:海到陆地的垂直梯度、暴露在波浪行动中的水平梯度和从固体岩石到砾石和卵石,到粗砂和细砂,再到淤泥的颗粒大小梯度。另外,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工海岸规模越来越大,如盐场海堤和港口海岸等。 2.河口生物 河口生物一般都能忍受温度的剧烈变化。但是在盐度适应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这影响它们在河口区的分布。河口生物可划分为:①贫盐性种类,适应在5.0的盐度以下生活,因此仅见于河口内段,接近正常淡水环境。②低盐度种类,适应在15~32.0的盐度下生活。如盐沼红树林、浅水海草群落、偏顶蛤、蓝蛤、大腿伪镖水蚤等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③广盐性海洋种,适应在26~34.0的盐度下生活,适应幅度较大,可分布在河口,也可见于外海。④狭盐性海洋种,适应在33.0~34.5的盐度范围生活。随着外海高盐水的入侵,偶见于河口区或季节性地分布到河口。 由于河口是淡水和海水交汇区域,一些上溯入河川营生殖洄游的鱼类,如鲑、鳟、银鱼、刀鲚等,一些下降入海营生殖洄游的动物,如中华绒螯蟹、日本鳗鲡等,以及在河口区营生殖洄游和索饵洄游的动物,如梭鲻鱼类、鲈鱼、江豚、白海豚,它们进入河口区后,不论将这儿作为通道或活动区域,都需要作短暂的停留,调节个体渗透压,以适应河口、下海或入河的环境。 偏顶蛤 Modiolus (Modiolus) modiolus 俗称毛海红、假海红。瓣鳃纲、贻贝目、贻贝科。系 暖温性底栖贝类。贝壳略呈长椭圆形,壳大而坚厚。 壳长大于壳高,两壳大小相等而对称。壳顶位于贝壳 的最前端稍后。壳前端略细,极膨胀,后缘较扁而圆, 背缘弓形,腹缘直或中部稍向内凹,形成较大足丝孔。 由壳顶向后的部分壳面极凸,形成1条隆起肋。壳后 部有细长较硬的黄毛。生长纹较粗。无放射肋。韧带极大,两侧贝壳凸起。壳面被褐色壳皮,

生态系统专题学案

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学案 (2009-04-22 21:25:28) 转载▼ 标签: 生态工程 基本原理 分类:新课标生物选修3学案 学案 教育 学习目标: 1.简述生态工程的概念,关注生态工程的建设 2.简述生态工程的原理,举例说出各原理的内容。 3.尝试运用生态工程原理,分析生态环境问题及解决对策。 学习重点: 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学习难点: 生态工程的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 学习过程: 【学习策略】 本节内容需重点掌握生态工程遵循的五项基本原理,应结合课本给出的案例,通过案例理解原理,通过原理分析讨论案例。生态系统的基本原理,包括生态学、系统学和工程学的原理。其中前四个原理可结合必修模块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中的内容来学习,而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应计算机网络结构示意图,重在理解“结构决定功能”,“总体功能大于部分之和”。

【自主探究】 一.生态工程 1.生态工程概 念: 2.生态工程建设目的:遵循自然界的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达到和的同步发展。 3.生态工程的特点:与传统的工程相比生态工程是一 类、、的工程体系。 提醒: 在概念中应注意三个方面:⑴涉及的学科只是包括生态学和系统学;⑵运用到的技术手段或方法有系统设计、调控和技术组装;⑶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二.关注生态工程建设 《资料分析》资料1,思考讨论: 阅读教材P 107 1.导致1998年长江洪水泛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⑴根本原因:长江上游乱砍滥伐森林,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功能急剧降低,造成大量泥沙淤积河道;中游围湖造田、乱占河道,造成具有蓄洪作用的湖泊面积急剧减少。 ⑵直接原因:1998年度的罕见降雨。但这也与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加而导致的温度升高、气候异常有关。 2.洪灾的发生反映出经济发展模式存在什么问题? 提示: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不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没有考虑生态成本,经济的发展以巨大的生态环境破坏为代价。 《资料分析》资料2,思考讨论: 阅读教材P 108 1.你对“石油农业”是如何理解的?

浅谈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要点

浅谈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要点 浅谈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要点 摘要:城市生态系统是人类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城市规划必须注重统筹发展,搞好城市规划,需要从城市发展的战略需求出发,在区域发展一体化的大背景下谋划城市发展。因此,生态城市的建设要精心做好生态城市设计。本文主要介绍了生态城市规划的概念与设计原则、规划内容及设计要点等,以期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生态设计;城市化;设计原则;设计要点 Abstract: the urban ecosystem is a major part of the human ecosystem, urban planning must pay attention to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do a good job in urban planning, need from the strategic needs of urban development, the integration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planning the urban development. Carefully prepared, therefore, the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of city ecological urban design.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principles, planning content and design key points, etc.,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Key words: ecological design; Urbanization; Design principles; Design points 中图分类号: G32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当前,生态化建设实践正在我国蓬勃展开,它将生态学的原理和城市总体规划、环境规划相结合,同时又将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以及多种技术手段应用到其中,是经济高效、社会和谐、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居住区形式,将自然、人、城市融为有机整体,形成互利共生结构。在规划、设计和实施建设中要充分利用自然生态系统,同时也要保证城市建筑在整体规划设计中的协调及统一,并使建筑成为生态城市中的一部分。

生态系统专题经典题型

会考复习资料三(生态系统专题经典题型) 1、右图是草原生态系统图 ⑴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非生物的__________________、生产者、消费者和 ___________。因此,在草原生态系统中,除图中所表示出的各种生物外,还必 须有__________________等生物类群。 ⑵图中的各类生物中,____________能通过光合作用将无机物合成 ____________,为生态系统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因此,它是生态系 统中的___________。 ⑶图中动物必须直接或间接地以消耗绿色植物合成的______________来维持生活,因此,它们是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______。 ⑷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能将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______分解成______________,供给______________再利用。因此,它们是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___者。 ⑸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链条式联系,叫做__________________。上图中包含___条这样的链条式联系。图中最长的食物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⑹在这个食物网中,数量最多的应该是____________,数量最少的应该是____________。 2、下图是是南极生态系统图虎鲸 企鹅 海豹 大鱼 磷虾小鱼 浮游动物 浮游植物 ⑴这个食物网中的生产者是______________。 ⑵上图中还缺少一种重要的生物成分是_________,例如__________________等生物。 ⑶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在生态系统中,能量在沿食物链传递过程中是逐级_________的。 ⑷根据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规律可知,上图中数量最多的生物是__________,数量最少的生物是_______________。 3、在生态系统中,_____________是所有生物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 4、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它是由地球上所有的及其生活的构成。

(完整word版)长江生态系统出现的问题及管理方法

长江生态系统出现的问题及管理方法 近年来,可用水资源的总量有明显的下降,追其原因有二:水的总量在不断下降;水资源污染越来越严重。下面以长江流域为例,以水的总量和水污染的角度来分析,并给出解决的办法。 一长江生态系统出现的问题 随着国家西部开发战略的实施,长江流域正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同时面临着更加严峻的生态环境压力。上游地区森林的乱砍滥伐和坡地的不合理开发,已经造成大面积的水土流失,年土壤流失量超过黄河流域而达24亿t ,工业废水和生活废水的大量排江,使水体污染日益加剧,沿江居民难觅清洁饮用水,;森林植被的破坏,生态环境的退化,环境质量的恶化,以及悬念重重的三峡库区的未来生态环境问题等等。所有这些,都将可能严重制约并影响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 1以水土流失为代表的生态环境问题是长江流域的全局性问题 1.1水土流失面广量大 20世纪50一80年代,长江流域曾开展过三次流域性的水土流失调查统计: ①50年代末期调查统计,全流域水土流失面36.38万kmZ,约占流域总面积的20.2%,估算全流域年土壤侵蚀总量24.5亿t。②1985年调查统计,全流域水土流失面积56.2万kmZ,占流域总面积的31.2%,水土流失区年土壤侵蚀总量22.4亿t。③80年代中期遥感调查,全流域水土流失面积73.94万km,,风蚀5.25万kmZ,冻融侵蚀72万kmZ。长江流域每年流失泥沙量约24亿t,输沙量为9.6亿t,其中70%以上来自上游的金沙江、山民沱江和嘉陵江。上游输运的泥沙不仅淤积了本地区的水库、湖泊、河道,而且大部分最终将冲入长江。泥沙在长江中下游的淤积不仅增加了长江干流防洪压力,同时降低了入江诸河的泻洪能力,是造成沿江湖泊不断萎缩的一个重要原因。 1.2森林植被破坏问题 由于乱砍滥伐森林和毁林开荒,长江流域森林覆盖率由50年代的30%下降为25%。长江流域的天然林已经砍伐殆尽,涵养水源、保土拦沙功能明显下降,森林对生态环境的调节作用受到严重影响。森林草地资源的大面积减少加速了流域生态环境的恶化,使生物多样性逐渐丧失。国家一、二类保护珍惜动物如大熊猫、金丝猴、小熊猫、糜鹿等四十多种随着原始森林的大规模消失,生存条件受到严重威胁。长江流域有10一20%的生物种类面临濒危境地,有5%的种类几乎绝灭。而多年来流域生态环境的恶化还导致流域内水文条件逐渐恶化,洪涝频繁发生。森林大量采伐,还导致地下水资源的破坏,减小地下水的蓄积量。 1.3.长江流域洪涝旱灾害加剧 洪涝灾害的加剧,是生态环境破坏现状的一种表征形式,是大自然对生态环境破坏的一种报复。长江流域尤其是长江中下游沿江地区洪水灾害严重。历史资料统计表明,长江中游洪涝灾害越来越频繁。1931年和1954年的洪水都是历史罕见的流域性大洪水,损失居是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